为什么3岁的小孩子总是容易和小朋友发生冲突?

为什么3岁的小孩子总是容易和小朋友发生冲突?,第1张

13~6岁的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在意自己的需求,不能及时照顾对方的需求,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总是喜欢争抢物品的原因。比如,该事件中两位小朋友因为争一个玩具,谁也不让谁,结果发生了肢体冲突,导致其中一位小朋友受了伤,这才发生后面的事。

23~6岁的幼儿由于交往经验不足,他们常常缺乏沟通和协商的能力,不能有效处理冲突。比如他们不懂得可以一起商量通过“轮流玩”的方式避免冲突。

3同伴之间容易发生冲突也与幼儿的家庭环境有关。有的家长处处顺着孩子,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使得他们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出现发脾气、攻击他人等不友好的举动。

那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家长究竟该不该插手?具体该如何做?

1家长不能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是同伴冲突的主体和责任者,家长无须代替孩子做这一问题的解决者,否则会剥夺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每一次受挫都是其成长的契机,与同伴闹别扭,纵然会使孩子受到伤害,但孩子可以从中学会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

2家长要做冲突解决的支持者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做一个观察者、聆听者和冲突解决的支持者。

观察,而非打扰;聆听,而非忽视;支持,而非干涉。

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交往中发生了什么,孩子是如何做的。

随后,家长可以试着与孩子沟通,聆听他们的感受,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说"我看到你好像有些难过,能不能给我讲讲发生了什么”,以此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孩子表达情绪后,家长要予以接纳,不要评判,也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等孩子的负面情绪缓和后,家长要对孩子表达信任和提供支持,可以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们能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当孩子确实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给予提示,比如问问孩子“你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以后要不你们轮着玩吧?你们自己决定谁先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家长那里感受到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有益于发展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长要教孩子懂得分享、宽容

最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懂得分享、宽容等为人处事的原则。让孩子理解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后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样,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宽容的意义,与人交往并不是要眶眦必报,而是要适当包容。如果同伴并不是意伤害自己时,可以主动与同伴沟通,化解矛盾;如果是有意的,可以找老师为自己做主,要求对方道歉或者让对方得到惩罚。

那么,如果自己的孩子喜欢打人,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行为呢?

1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稍有不满就打人;有的家长把孩子打人看作“很有意思”的事情,甚至会说“真厉害、真有力气”“这样以后不会受欺负”等类似的话,这些做法会让孩子把打人当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乐趣。

还有的家长“以暴制暴”,企图通过打骂教育纠正孩子的打人行为,这样错误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2留意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其次,注意孩子的打人行为是否受到同伴、媒体等内容影响。在进入幼儿园后,孩子行为的模仿对象不再以家长为主,还增加了同伴之间的模仿。

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教导他不要向打人的小朋友学习,他们的行为不文明,有了问题应该及时告诉教师或家长,而不是通过攻击他人解决问题。

此外,电视、网络等媒体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如动画片、广告中的暴力画面会很容易被幼儿模仿。

因此,在孩子观看视频时,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关注视频的内容,并恰当地解释和评价视频中的人物行为,让他想想这些做法对不对、应该怎么做才对。

3家园合作帮助孩子改正

最后,有效的家园合作对孩子改掉打人的毛病也有积极作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打人的习惯,要与老师及时沟通,请老师在幼儿园留意孩子的行为并帮助他改正。

但是,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耐心,可以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育。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依然难以改正,家长不妨采取一些强度适宜的惩罚措施,如没收其心爱的玩具、短时间罚站反思、不带他去游乐园等。

还有一点,孩子打人后,家长应该要求孩子第一时间主动、真诚地向受到伤害的小朋友道歉,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分析自己着手。

1你的言行让女儿感觉到了爱与理解吗?

2你营造的家庭氛围是放松愉悦的吗?

3你能够让女儿把你当做朋友吗?

4你的业务能力,为人处事让女儿感觉自豪并尊重你吗?

我们从第1条说起。一般的家长,在孩子两三岁前,表现无条件的爱,对孩子充满了欣赏和鼓励。稍微大一些,尤其是上学后,开始挑剔,指责,很多时侯表现不容错,也就是说孩子上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学了的就要都会,考试得是满分。所以做错题要挨批,成绩不好要挨批。

女儿大些了,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审美观,要求着装打扮必须符合自己的要求,不然就训斥,甚至羞辱。

第2条。家庭氛围紧张,焦虑。家长无法缓解焦虑和紧张感,家庭氛围充满火药味儿,或者是冷漠疏远,这都会给让孩子有压抑和紧绷感。唯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孩子才是放松的包容的,是愿意接纳父母意见的,相反孩子就充满攻击性。

第3条。你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儿吗?她在学校遇到挫折,与同学有矛盾会回家告诉你吗。如果她每天在学校所经历的事情和她的感受,她都愿意和你交流,恭喜你,你得到了孩子的信任,他把你当朋友。家长只有表示出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感受,他才会把你当朋友。

第4条。你对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与同事朋友和亲戚关系融洽,个人谈吐衣着有品位,这样的你一定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和骄傲。相反,孩子就会自卑,感到羞辱。

你只有让自己变好了,你才能够让孩子改变。

如果女儿再和你吵,你先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此刻的感受,了解她吵架背后的情绪。只要你不和她吵,不用敌意的态度回应她,哪怕你仅仅表示理解女儿,她可能都会停止争吵。

吵架是因为心里有需求,没被满足。先让自己做好,然后了解女儿的需求,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她就不会吵了。

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吵架,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吵架时该怎么办呢?如何帮助孩子化解矛盾,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

1、首先要稳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之后,回到家里,不管对错,首先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关心一下她,能够安慰一下,因为和别的小孩吵架了,这个孩子是觉得比较委屈的,要是回到家里开始哭或者闹脾气,那么肯定是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这个时候,父母先不要责怪孩子,先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2、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3、父母不要太认真

孩子之间发生吵架,家长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轻下定论,那样弱势一方的孩子会不服气,产生抵触情绪,对家长产生不信赖。对于占优势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没有错,让孩子产生骄纵的心理,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孩子之间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原谅彼此,友谊第一。小伙伴之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笑泯恩仇。况且孩子吵架,吵完了很快也就没事了,以后孩子之间又可以很好的玩在一起了。

4、和孩子探讨解决方法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同时让他了解怎么做才正确。 孩子们发生冲突,大多是争取权利或表达情绪的行为,如果处理得好还可以一起玩耍,但是表达不当则会变成互相攻击。 我们要非常明确告诉孩子,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暴力的方式,还有更多途径可以走。

5、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很多家长在一个家庭中,不知不觉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孩子,比如姐弟争吵时,如果父母不问缘由,就指责姐姐没有让着弟弟,这样会很伤姐姐的心。虽然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试图轻描淡写地对待这种情况,但是他们明显地感到伤心,自我价值认知也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们请注意:孩子们非常敏感,他们会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和偏爱,尤其是父母会偏向谁,不被偏爱的孩子可能会怨恨父母一辈子。

 三岁孩子打架怎么教育?小孩喜欢打人怎么办?孩子在一起玩耍,吵架打架在所难免,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抢夺一个玩具,有的时候可能只是单纯的玩闹。三岁孩子打架怎么教育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岁孩子打架怎么教育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三岁孩子打架怎么教育

 更加关注弱势的一方

 面对两个孩子打架,家长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强势的那个孩子,不停的批判那个

 孩子的暴力行为,或者有的冲动的家长直接上去反击,不过这个时候,更应该关注的是被欺负的那个孩子,由于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创伤,他更应该得到安慰。家长可以询问被欺负的孩子,身体哪儿觉得不舒服?或者跟他询问对方为什么会欺负他,并且告诉他自己也不认同那个孩子的解决方法。来自家长的同情和安慰,会让被欺负的孩子心情好很多。

 如何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的介入只是为了替自己孩子出气,而真正如何解决问题并没有仔细考虑。

 一旦孩子之间出现了问题,家长应该先询问原因是什么?并针对原因进行解决。例如如果只是为了争夺一个玩具,家长可以分别与两个小朋友谈论,公共场合的玩具应该如何分配会更好?或者找到另一个可以吸引小朋友的玩具,两个人都有喜欢的玩具了,争吵便结束了。而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帮孩子出气,会惹恼对方的家长,矛盾更加升级,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更大的矛盾。

 有的时候,询问孩子认为该如何解决事情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校篮球队的一次比赛后,一个水平一般的孩子家长给教练写信认为孩子没有得到与主力队员同等上场的机会,而他们也是付了同样的钱的。教练把这封信转给了每一位家长,而其中一个主力的孩子提了很中肯可行的办法,他认为应该视对手实力来定上场的阵容,如果对方实力较差,那么可以安排水平一般的选手上场,最后再根据情况让优秀队员替换,但是如果对方实力很强,那么只能派优秀队员上场,因为这是代表了学校的荣誉,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赞扬。

 孩子之间的争吵往往只是因为很小的事情,而且他们会在争吵完迅速忘记,又开开心心得一块玩耍,因此家长不必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就过度紧张,有的时候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未尝不是件很好的事情。或者与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原因与解决办法,锻炼了孩子的分析事情的能力。而如果父母过多的参与,不仅不会真正解决问题,还会将问题尖锐化,造成孩子不必要的困扰。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过多干预

 首先,孩子会失去对外部环境的探索、感知的机会。孩子是通过探索来感知外部世界的,了解并发现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如果我们多次阻碍了孩子探索的途径,孩子的探索性行为会慢慢减少。举一个我们听过的故事,在象很小的时候被猎人用绳子捆住,它无数次想要挣脱绳子,都失败了。久而久之,小象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它就不再做这种无用的'努力了,可是当小象已经长大了,它只要再试一试,就能挣脱绳索回到大自然去,但是这时候的大象已经不知道去挣脱绳子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同样,如果孩子被过度保护,那么在家长过度庇护下孩子会习惯性等待,等着父母为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的人生不用努力规划,只要依靠父母就好了。在他们的字典里,只有“不知道”、“问爸妈”、“等我爸妈解决”几个字眼儿,这样的孩子真的丧失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其次,阻碍孩子社会性的发展。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接纳、认同同伴,逐步能和同伴一起玩,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但还常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容易产生外显性的侵犯性行为。所以宝宝之间有摩擦、有冲突是正常现象,同时孩子也具备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同时在解决摩擦的过程中,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当父母过多的参与到孩子的社会性活动中,就会减少甚至抹杀掉孩子与同伴的社会性交往机会。

 最后,给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模仿父母的不当行为。三、四岁的孩子形象和场景意识很强,会对大人打架斗殴这种恐怖场景产生恐惧感,表现出来就是紧张不安,哭泣、大小便失禁等。小孩对这种画面印象深刻,当遇到类似场景时,其恐惧感可能会加深加重,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不利。同时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他就可能直接模仿成人的行为,与小朋友产生肢体冲突,不利于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家长应该这样教育

 第一点,家长应该适当放手,孩子的事情自己去处理。事例中的家长把孩子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家长“放手”,不是替孩子成长,而是陪孩子成长。让孩子通过自我探索寻找适合他们的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果孩子处理不好,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决定。

 第二点,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妥善地处理家人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如果遇到问题、冲突,也尽量避免武力解决问题,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可以让孩子学习、模仿成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模仿,是3岁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他们会将模仿来的行为,应用到游戏和日常的生活中。家长给孩子塑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与同伴交往,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

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作为家长应如何处理是主要的教育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小孩之间起争执的情况,那么对于小孩吵架一定是有原因的,以下分享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

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1

(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由于家庭里不良的教育,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况,在生活中强占别人的玩具、图书等物品,而造成争吵。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们就容易发生争吵的行为。

(二)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受成人和电视的影响,如家庭父母爱吵架,孩子们都喜欢看奥迪曼,过后都会扮演超人怎么去打斗的,电视播出打斗的影片等等。这样也容易形成孩子蛮横粗暴的不良性格,而当电视进入每一个家庭后,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台的时间很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样板,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争吵的行为。

(三)孩子为了坚持正确的行为规则,而又无力去说服对方时候,采用了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也容易引起争吵。

面对孩子之间的争吵,大人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不急于干涉

发现孩子吵架时,先要保持冷静,持中立态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三)保留孩子的尊严

如果确实需要对孩子进行明确的批评教育,也不要对孩子的个性和人格作出侮辱式的评判,避免给他人心目中留下坏孩子的错误印象,从而嘲讽、排斥他,使孩子生活在自卑当中。

(四)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对错,了解他对事情的看法,从而帮助他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朋友容易发生争吵的原因2

1、吵架的对象

“像那种爱吵的小孩,你干嘛还跟他玩你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玩不是很好吗”

当孩子哭着跑回来时,父母可能会说出这种气话。其实,孩子吵架的原因都是那么幼稚可笑、不值一提,而且过不了几分钟,他又会忘掉刚刚发生的事,兴冲冲地准备再去找对方玩。

“真搞不懂,刚刚才哭着回来,口口声声说:‘不跟他好了’,现在又要去找他!”

然而,这只是大人的判断,事实上,他们极可能是很投机的朋友。如一位学者所说:“愈是要好,愈是爱吵,吵得愈频,感情愈亲密。”

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会毫不客气地主张自己的意见。所以他们吵的原因并非由于起冲突,或是彼此合不来,而是因为太过要好了,又天天玩在一块儿之故,与成人们平时客客气气,一旦起了争执就拉下脸来六亲不认的情形大异其趣。

2、喜当仲裁、好加禁止

有些成人一看到小孩争吵,不问明原因,立刻前去加以禁止。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其实并不然。

小孩吵架是因为不满才引起的,如遭到大人的禁止,内心自我意识不得伸张的忿慨将会升高。

3岁幼儿已稍能了解他人的立场主张,所以吵架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机会,应该让他试着学习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调整立场与主张,除非幼儿动作粗暴、以大欺小,或有打伤对方之处,否则成人没有必要加以禁止。

被双亲严禁与人吵架,不管碰到什么不平都隐忍下来的孩子,可能会被小朋友们认为“懦弱”。事实上,发挥自制心,不管别人做了什么都要忍耐的阶段,应该是在小学二年级以后。在幼儿的社会里,这种道德是行不通的。

成人还有一种习惯是很要不得的,那就是一遇到小孩吵架,就想当仲裁者,并质问:“是谁先出手的是为了什么吵架”

3岁幼儿之间的吵架,并不能区别孰是孰非,万一处理不当,勉强让个性倔强的孩子俯首认错,对他是很不公平的';而且,排解失当的吵架,很可能成为诱发下一次吵架的导火线。

如果真的必须禁止他们吵架,可以对其中一人说:“我们到那里去玩!”然后将他抱走,或说:“小明,你去拿那个东西来!小华,你去拿××来!”以别的事物引开他们的注意力。

3、喜欢教训

在吵架之后,把当事者叫到面前痛斥一番,这对幼儿是不适合的,除非他们已经长大了。

根据专家研究的结果,曾被教训过和未曾被教训的孩子比较起来,未曾被教训的幼儿较少吵架,即使吵架也较容易和好。

孩子会借着吵架,慢慢发展他的社会性。

一场头头是道,理直气壮的教训之后,或许能使教训者本身感到心满意足,但是对幼儿却毫无帮助。

4、如何预防吵架

话虽如此,吵架并不值得鼓励,成人如果能事先加以预防当然最好。

因为,较狭窄的游戏场所、不够分配的玩具、大人的袒护都容易引发吵架,还有,孩子的体力无法消耗时,也比较容易吵架,这些都是可以事先预防的。

幼儿吵架最常见的原因,是东西被抢,或抢了他人的东西之类的所有权问题,其次才是身体攻击,第三则是没有朋友引起的吵架。

特别爱吵架的孩子,必有其特殊原因,无论如何必须设法找出其原因。在家中时常受到体罚的孩子,有时会变得粗暴,动辄与人吵架。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当着许多孩子面处罚或教训幼儿,这样容易造成幼儿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也会让小朋友们误认为他是顽劣的坏孩子,而排斥他。

幼儿吵架是因为社会性尚未成熟,智能的发育未臻完善,自我意识强烈,以及不懂体谅他人的立场等,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成人绝不可让他们产生罪恶感,或一味强调其野蛮性。由吵架当中,幼儿可学习到一些社会上不成文的规定及道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808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