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自此之后,敬畏便成了一种固定用法,用来指对人和事物心存崇敬尊重。敬畏虽然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却并非二者的简单组合。畏因敬而生,内心敬服,方能有所戒惧,从而约束规范言行。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二者相融通,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
敬畏,是人类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有敬畏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各种规则,听师长的话,对人恭敬,理性正直。
何谓敬畏?敬畏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保持的一种尊重、畏惧。这种“敬”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畏”不是单纯的畏惧,而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和自省。因为“敬”会有所为,它告诉人应该怎么做,因为“畏”又会有所不为,它警告人不该做什么。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约束。
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敬畏这一课通常是缺失的。特别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在相对优裕的环境中成长,觉得家境不错、父母了不起,认为自己有很多优势。但他们缺乏有关“敬畏”的教育,甚至认为自己可以不遵守最基本的法律法规。这些孩子的行为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背道而驰,有的甚至成为社会的罪人。
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首先要让孩子敬畏生命。生命是神圣的,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生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不会随意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其次,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对于无法抗衡的自然力量,我们只能选择顺从,否则自然一定会让我们得到“回报”。如果我们变本加厉地向大自然掠夺,有时候自然界就会让洪灾、泥石流、雪崩来“报复”人类。人类很渺小,更多的是无能为力。森林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温升高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所产生的后果。不敬畏自然,大自然就会反过来惩罚人类,使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彷徨无措。
再者,要敬畏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敬畏父母,就是感恩父母的倾力付出。懂得父母之爱的宽厚、无私,是对自己、对亲人的尊重。
还要敬畏法度。敬畏法律,从而遵纪守法、循规蹈矩,避免法律惩罚而不越雷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人类社会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良性运转的砥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法律的敬畏,后果是非常危险的。现代社会中,有的人目无法律,肆无忌惮地违法犯法,就是缺少对法律的敬畏。
敬畏土地,敬畏劳作,就会反省自己的浅薄与浮躁;敬畏他人,就会尊重、关心他人,不轻侮、不敷衍。敬畏工作,就能尽心尽力、用心做事。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遗憾的是,现在孩子的敬畏之心正在弱化。
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才能让孩子自律,才能自觉维护社会、学校、公共场所的秩序和规章制度。心存敬畏,人会谦和理智,对待事物也会客观理性。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一定要补上“敬畏”这一课,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
敬爱是指尊崇敬重。
如敬爱长者。原为古代尊是一种高贵的器皿,只有来了有身份的人才拿出来用。尊敬原意是用尊来敬高贵的人,延伸为敬重、尊敬等多种意义。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才是根本。两者的意思侧重点是不同的,尊敬主要是敬重,敬畏是含有畏惧的意思。
敬爱是指尊崇敬重。如敬爱长者。原为古代尊是一种高贵的器皿,只有来了有身份的人才拿出来用。尊敬原意是用尊来敬高贵的人,延伸为敬重、尊敬等多种意义。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才是根本。两者的意思侧重点是不同的,尊敬主要是敬重,敬畏是含有畏惧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