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圈占农村的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迫使农民成为廉价劳动力,是经典的圈地运动;那么,在精神层面将农村掏空,使农民渴望城里的生活方式,并主动抛弃农村的传统与价值,可以称为精神圈地。正是在两种圈地方式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农民无处可逃,又无处可去,只能通过外出打工勉强生存。这种恶性循环给农民工带来了一系列残酷的生活体验,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愤怒和反抗的政治。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高兴不起来。不管我到哪里,我都无法让自己平静,无法让自己心理保持平衡。
——一个32岁的打工仔阿辛的自述,他在一家为迪斯尼供应玩具的工厂工作
如果说第一代工厂女工曾经历过折磨、焦虑和身体痛感,并像女工阿英那样尖叫,将自己的身体变成武器用以对抗一个时代,那么在新世纪初,第二代农民工已经下定了决心要采取行动,要开展集体斗争。
中国新工人阶级日渐复杂的斗争已经到了第二代工人。爱德华·汤普森(E P Thompson)在其经典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写道:阶级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也取决于客观条件,它体现了历史性关系的概念。世界劳工史告诉我们,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成熟往往在进入工业城市的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中得到实现。打工生活中的折磨、困难和不满的极限并不会在第一代工人身上出现,而是会降临在之后的几代人身上。这就是无产阶级化的进程,它通过剥夺农业劳动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将他们转化为城市中的产业工人;事实上,这是一个贯穿于世界资本主义历史的主题。
在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和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中,它重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中国之所以是特殊的,便在于其无产阶级化过程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纳入全球经济,农民工虽然来到了城市,却不能留在城市生活。因为新工人阶级被剥夺了在工作之地生活的权利,所以对他们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两个极不相关的过程。总之,是城市生产和农村再生产之间的空间分离形成了中国农民工的无产阶级化过程。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历程(或者称其为半无产阶级化),它导致第二代农民工对自身越来越深的不完整感,也就是说,变成“农民工”(工业社会下的“准”工人或者“半”工人)。被不完整感所困扰的打工者,经常性地陷于一种生理和心理意义上的流浪状态。在我们过去十年在深圳、东莞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工人——大多数年龄在16岁到32岁之间——都有着工作一年或一年不到就跳槽的经历。大多数人已经在城市里工作了好几年,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有机会留在城市。对第二代农民工而言,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大门仍然是关闭的。农民工无处可去,也无处可回,就像一首工人诗歌所表达的:“你说你的生活注定要流浪”,你选择了打工这条路,就注定成为什么也不是的结局,因为你既不是一个农民,也不是一个工人。你将永远是农民工,陷在农民和工人之间的某种人——一种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社会身份。
阿辛的故事:阶级的内伤
阿辛生于1977年,在改革时代长大。1998年第三次高考落榜后,阿辛不顾父亲的反对,决定放弃复读:“我知道有人复读了七八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崩溃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也许我应该试试其它出路了”。阿辛还因自己一直依靠妹妹的经济资助而感到羞愧。阿辛的妹妹1994年初中毕业后就去深圳打工了。
外出打工不仅能够挣钱养家,还能培养一个人的个人独立,帮助他实现自由。农民普遍渴望能进城打工、追求自由,这种渴望在新一代人口中愈加强烈。在中国,无产阶级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驱动的。阿辛出生在河南一个有200多户人家的村子,村里几乎所有达到劳动年龄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有十多户甚至举家迁到了外地。
1998年,阿辛终于在深圳的一家小工厂里找到了工作。这里的劳动条件与其它工厂一样残酷。试用期结束后工资涨到每天8块钱。这家小工厂负责生产电视天线转换器,在这里阿辛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比高强度的劳动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监工对待工人的方式。有一次,监工让阿辛去搬地上的一个焊接器。焊接器才刚刚融化,所以温度非常高。阿辛是个新手,并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没戴手套就去捡那个零件。结果所有的手指都被严重烫伤了。阿辛回忆道,“当时监工就站在旁边。他哈哈大笑,眼睁睁地看着我受伤,而且根本不帮我处理伤口。他笑完之后又命令我去做其它事情了”。在这家工厂干了七天后,阿辛被解雇了。
改革赋予了这一代人流动的自由,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是为外企工作还是为私营企业工作。改革让这一代人释放了改变自我的渴望,但是为了实现这一渴望,他们不得不向工厂老板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已不再是秘密。改革的辩证之处就在于:改革一方面解放了农民,从而将他们变成了劳动力;另一方面改革却又限制了农民在工业城市中的自由。阿辛可以自由选择离开或者继续工作。但是他一旦开始自由选择,马上便发现失去了前进或后退的自由。他是城市中的陌生人,一个永久的过客。他很快便失去了“家”的感觉,感到自己无处可去。
阿辛继续向我们讲述他在工厂里的第一份工作:
到了第七天,几个一起工作的老乡实在受不了了,打算辞职。他们中有人叫我一起走。但我没答应。我想继续工作,直到领到工资为止。我们在车间门口谈了大约十分钟。后来老板看到了,然后跟监工说了些什么。当我回到车间时,监工什么也没问就对我说,“明天你不用来了”。然后我就跟给我介绍这份工作的老乡说我被解雇了。干了七天他们本来应该给我49块钱的,但是却一分钱也没给我。老乡说,“你还敢要钱!没被罚钱就不错了”。
阿辛干了七天,什么也没拿到就带着行李离开了工厂:
那段时间我没有暂住证。我在大街上流浪,都不敢走大路,也不敢走小巷,怕被抢劫。晚上我无处可去,只能去**院……过了11点,**院就开始放夜场**,门票只要3块钱。于是这个可以容纳100人的放映厅就成了四五十人睡觉的地方。有时睡觉的人太多了,甚至连腿都伸不开。到了早上6、7点我们就必须离开了。就这样我在**院里睡了20多天,直到找到下一份工作为止。
阿辛的故事代表了大多数农民工第一次进城打工的经历。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工作的女工阿敏说“我从第一份工中学到的是,我们是没有自己的权利的。老板有权要你走,但你却什么权利都没有”。
不归路——新形式的圈地
“跳、跳、跳,有人说我跳的是生存的舞蹈
跳、跳、跳,我们跳的是疼痛和愤怒……
是谁将我们的人格、尊严……
这些细骨伶仃的胳膊拧下来
在异乡的土地上无助地蠕动、挣扎“
——《再写蚱蜢》一位年轻的工人写于2006年
2000年春,在深圳打工两年后,阿辛决定回老家。他告诉我们“即使每天努力工作,别人还是不把我当人看。在城市里我看不到未来。我还能指望什么呢?我没有钱,也没有其它东西可以依靠。我宁肯回家”。阿辛在城市中无立足之地,他看不到继续待下去有什么未来或前途。
两代工人阶级一直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外出打工还是留在农村。根据200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关于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的调查,在28个省的301个村庄中,返乡农民工占到了外出打工农民工总数的23%,而在返乡农民工中,16%的人参与创办了农村企业或者开始务农。
阿辛向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回乡的情景:
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村里正忙着播种。我为脑中盘算着的计划而感到兴奋。我承包了一块荒地,准备做点事情。甚至到了晚上我也睡不着觉,脑子里总盘算着我的计划,如果我能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就能发财,就能向父母和其他村民证明回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阿辛开始动员亲戚和邻居,有人为他提供拖拉机和劳动力。他大概能得到20亩的可耕地用于自己的创业计划。阿辛决定种西瓜,因为这种水果便于管理,在市场上也很畅销。然而,就像农村经常发生的那样,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连日大雨,西瓜过快地成熟,甚至来不及出售就已经烂在了田里。阿辛的父亲很有经验,他深谙农业生产和市场波动的风险,所以从一开始便反对阿辛的承包计划。他背着阿辛劝其他人撤回土地。仅仅几个月的光景,阿辛就花光了几千块的积蓄。
阿辛的这种经历决不是个别现象。在那些决心回乡做点小生意的农民工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最终回到了农村。而在那些最终返乡务农的人中,我们在深圳和东莞见到的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阿辛别无选择,只能再次离开老家。这次回家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也只能将痛苦深埋心底,只身再次来到深圳。在开往深圳的火车上,他无意中得知在深圳做模板很赚钱,于是就进入了一家生产手工艺品的工厂,每月工资800元。试用期结束后,工资有所增长。在这家工厂干到第三年(2002年)时,阿辛一个月已经能拿到1700块了。有时加上加班费还可以挣到3000块。
阿辛能够成为熟练的师傅并拿着较高的工资,可以说是十分幸运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从没在工作中得到过快乐。如果说追求物质回报是工人阶级的共同诉求,那么对于阿辛来说,这种诉求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工作对于阿辛来说已经失去意义感,并在他的生活中造成了裂痕:“不管在哪工作,我都不快乐,我的心永远不能平静下来,我总觉得应该干点大事”。
摆在第二代农民工面前的选择非常有限:“当我出来打工时,我很想家。可当我回到家时,我又想出来打工”。只有一小部分农民工愿意回乡发展,但跟阿辛一样,他们回不去了。大多数第二代农民工都已意识到,回到农村“无法发展”,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于农民工来说,“种田没有钱赚”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事实上,他们盖新房的成本,结婚、教育和医疗的开销,以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支出,全是打工时赚的钱。除了三餐外,劳动的社会再生产,包括住房、穿着、教育和医疗,几乎都得依靠他们打工赚的钱。
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农村都被掏空了。第二代农民工成长于一个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时代,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对于染什么颜色的头发,穿什么款式的衣服更为津津乐道,但是他们一旦踏上打工之旅,就很难找到回家的路了。十几、二十几岁的农民工,不论男女,通常都不知道家里有几亩田,不知道种田能赚几个钱。他们更渴望想尽办法留在城市。他们知道,打工(为老板干活)并非长久之计,很多人因此梦想有朝一日能当上老板。第二代农民工难以实现的个人期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往返时遇到的无尽挫折,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无处宣泄的愤怒与不满。
结论
改革再造了中国,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改革也再造了新的中国工人阶级政治。沿着一条特殊的无产阶级化道路,第二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并将参与到一系列的集体行动中来。第二代农民工的准社会地位,使他们有了比第一代农民工更为强烈的愤怒和不满。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完全无路可走了:城市留不下,家乡回不去。精神与实质上的“圈地”跟中国农民工尚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过程紧密相连,是由城市生产和乡村再生产之间的空间隔离导致的。
阿辛的故事之所以具有代表性,是因为他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农村生活和车间斗争的理解。阿辛坎坷的经历既是个人的,又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经历既跟工厂有关,也与农村相关。阿辛颇有主见的父亲尽其所能阻止儿子回乡创业,这点可能比较特殊。然而,就回乡创业并最终失败而言,阿辛的经历又与很多农民工类似。失败迫使他们再度外出打工,这个过程永无止境,无产阶级化过程永远无法完成。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改革和城乡二元分裂激起了人们逃离农村的欲望,但逃出来后农民工也只能在工厂艰难打工,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往往又会萌生返乡的念头。但是对于已经返乡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无处可去,只有通过外出打工才能活下去。这种恶性循环给农民工带来了一系列残酷的生活体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愤怒和反抗的政治。
我是城里的孩子,我老公是农村的长子。好像和你有点像。
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每个人都会有些脾气。一般在外面,多少都会收敛些,到了家里就会摘下面具,全都暴露出来了。
由于生活的背景不同,思想方式不同 只要是两个人,就会有矛盾,就会发生争吵,这是正常的。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争吵,肯定有一方,或两方是受到压抑而收敛自己的脾气。这种收敛有自愿的(本人不觉得受到压抑),有被迫的。这和是不是农村人没关。
我和我老公刚结婚的时候,他总认为我是因为看不起他,才总和他吵架。20多年过去了,当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城里人的时候,他感慨地说,其实城里人在交往时,吵架时从来就没有想过对方是不是农村人,只是农村人的自卑心理总在提醒自己是农村人。一旦有矛盾,首先就认为是对方看不起自己是农村人。城里人和城里人结婚一样吵架,那又是谁看不起谁呢?
两个人组成家庭,吵架很正常。为什么结婚一定要有感情呢?就是如果大家有“爱”,就会为了“爱”想办法化解这些矛盾,从而使生活继续下去。如果没有“爱”,或者“爱”的不够,就渡不过这个婚姻的“困难期”。
你好好问问自己吧,当初和她结婚,是因为真心喜欢她,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如果是真的爱她,还有什么不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谈的呢?尤其你还是男人。
农村怪象“回家成村姑,返城变女神”的原因农人小李哥来说到一下,就是走出去的农村姑娘看到城里人的穿搭之后,才发现穿衣打扮是门大学问,于是跟着城里姑娘穿,然后慢慢也变得 时尚 起来,要是平时在路上看到一个上班的姑娘,你可能都分不清楚她是城里姑娘,还是农村姑娘,因为穿着 时尚 个个都像女神。在外头工作的时候就是这样,以为身边那些穿着 时尚 的姑娘都是城里人,细细了解之后才发现,大部分的姑娘其实都来自咱农村。 这些姑娘在城里很 时尚 ,然而在中秋国庆返乡的时候,穿着却很随意,看起来也非常朴素,霎时间变回“村姑”。村里的老农很困惑,回来的时候像女神一样,没几天却穿成了村姑,甚至有的农村女孩穿件睡衣也到处溜达,为啥变化这么快?农村姑娘是这样解释的。
一 怕被人议论 在城市里大家都会打扮着更加光鲜的样子,没有人会特别的在意,毕竟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自己的成熟和 时尚 。但到了农村中就不同了,如果女孩子穿得比较 时尚 了,那就会被村里人议论太过于妖艳了,让整个乡村的风气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农村女孩在家里都会随着大众潮流,别人怎么穿,那自己就会怎么穿搭,穿得朴素点才能有更多的赞赏,才能在乡村中更有亲和力。
二 随心所欲 在农村中生活,没有人会特别的在意形象,只需要穿着简单一点就行了,毕竟左右都是邻居,大家也不会太关注个人的形象,除非走亲拜友才会穿得好看一些。同时农村女孩子都比较勤劳厚实,她们来到家里之后都会帮父母干着农活,穿得简单一点也不怕衣服脏了。如果穿得太光亮了,那父母也不会让干活。 三 工作需要 来到城市中生活之后,农村女孩就会变成高冷的模样,将自己打扮成女神的模样。毕竟别人都是这么打扮的,如果你穿得太过于随意,那就会成为别人眼里的笑话。而在工作的时候,一般公司都会要求员工穿着的更体面一些,这样面对客户的时候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本身女孩子就比较爱美,自然会在形象上格外的注意。
马上临近中秋了,相信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女孩们要回农村陪父母过中秋节了。在城市呆的时间久了,猛的一回农村相信会有所不适应,在城市打拼的你可能是在办公室里有一个英文名字叫:merry,安迪,朱迪,susan,回到农村别人只记得你的乳名:二妮子,彩蛾,玲玲等,在城市你可能穿着 时尚 、前卫,潮流,卫衣、吊带装,超短裙,发型紧跟流行前沿,兴许还会染色,露出点纹身啥的,可是回到农村直接变土,正所谓:“回家成村姑,返城变女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就此现象给大家作深度分析。
一、农村人毕竟保守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农村人历来较为保守,不像城市里接受新的流行趋势及包容性强,你要是穿个低胸T恤衫回村相信很多人在你背后会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甚至有人会说不知道在外面从事什么工作呢,穿的如此不堪入目,好一点的人家会背后戳脊梁骨,严重一点的人家都不愿去你家里坐甚至都躲你远远的,人家生怕被粘上不好的名声,农村毕竟传统啊,你这样难免会遭受白眼啊。
二、农村人见不得浓装艳抹
回到农村了,你看一看同村人尤其是女的穿着一般都非常朴素,基本不化妆,除非出席婚礼酒席啥的稍微涂点淡妆,这是为了对场合的尊重;但是在平常比如去庄稼地里干农活儿你也涂脂抹粉那就有点过分了,这样搞你是对土地的重视还是对庄稼的尊重啊,这是很多农村人所不能明白也是不可接受的;有的年轻人为了赶潮流、彰显自己个性,会在手臂上,腿上或者肚子上做个纹身啊什么的,看似个性但是农村的大爷大妈们不买单啊,他们觉得有纹身的都不是好青年,你想啊,纹身代表了什么啊,代表了流氓、无赖,不务正业,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你就坏了,尤其女孩,相信你谈婆家嫁人一般都要先考虑考虑你到底作风有没有问题。这样的环境下,你不得不穿着朴朴素素,摘掉浮夸的装容,换上曾经的老款衣服下地干活吧!
三、农村的环境及气温不允许穿着暴露
农村不同城市,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在城市天冷你在办公室可以穿的很薄,有的在大冬季还穿着丝袜上衣是轻薄风衣,为了凸显自己的身材彰显自己的美呗,可是到了农村呢,秋冬天气寒冷,冻得呲呲哈哈,你不得不穿厚厚的棉服,带上帽子,穿棉鞋,厚棉裤,这一打扮典型的“粽子”身材,尽管显得有些村姑,但是毕竟保暖啊,如果你在农村也既要风度也要温度,那你就是给自己找罪受,所以农村的环境不允许你这么穿啊,如果你也穿着丝袜、带着耳环,穿个薄褂子站在村东头马路牙子,人家要么觉得你在搞视频直播,要么觉得这就是一个十足的傻子在外面逛游呢,因此,别傻了!到了农村就入乡随俗,别搞的和农村大环境格格不入,这样为自己的名声也为父母在村里的面子多考虑考虑吧!用一句河南话说:年轻人,别迷!
四、给年轻女孩几点建议
如果你在大城市工作了,现在回农村了,放下你的时髦概念与 时尚 理念,穿衣打扮、言谈举止要适可而止,为了别人不在你背后说闲话,建议你遵守这几点吧!
1、穿着朴素,忌浮夸,干净整洁最好!
2、去掉装饰品,洗掉纹身,不要有异常特征,免得人家给你贴标签;
3、说话回归乡音,别再秀你的异地普通话了,乡音不容改变,乡亲们听着习惯不刺耳;
4、在家多干点农活,多陪父母聊聊贴心话,毕竟父母岁数逐渐增大,见一面少一面,望你珍惜。
5、保持低调,淳朴再淳朴!
对于题主所说的农村怪现象,关于女人回家变村姑,返城变女神的说法,在这里不敢苟同。似乎村姑天生的代表着丑陋的意思,其实现在的农村的村姑,也有很多打扮的非常的漂亮,可以说花枝招展,而且不亚于城里的所谓的女神,有些城里的女生打扮的非常的另类,还不如村姑的形象。其实对于一个女人的外表形象,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里,只是个人的生活习惯问题,看他们是否注意自己的仪表。
当然,一般是在家里特别一些回农村老家的一些女人确实出现了提出所说的,变成了村姑的现象,我在城市里是光鲜耀人的。记得,我们村里有一个女人,她一般是在城市里上班,也就是在城市里那个酒吧里上班。在酒吧里打扮的确实的非常的妖艳,似乎是与农村的村姑的形象断然不符的感觉。从他在工作时平时照的照片来看,每张照片都显得非常的漂亮,而且也非常的 时尚 ,根本的想象不到他是一个农村人到城市里打工的,似乎天生的就是城市漂亮的胚子。然而去年冬天回到了农村,换上了农村的大棉袄大棉裤,毕竟冬天是比较冷的,而且在过去也是习惯于这些衣服。有时还穿着睡衣到农村的市场上赶集,显得非常的随便,丢失了,在城市里繁华的那种气氛下的美丽的外表。
俗话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在城市里拼搏,必须注重外表,这不但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更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形象。所以在绷紧了一天的时间里,回到家以后就放松了精神,把那紧张的气氛改变成为了非常宽松的生活环境。因为在家里没有什么拘束,家就是家,可以任意的去打扮自己,或者是不去打扮自己。可以尽情的放松精神,可以尽心的去玩耍。想干嘛就干嘛,这就是家;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就是家。
总之,人要脸,树要皮,有粉往脸上擦。这就是绝大部分女人在城市里的生活习惯,而且也是环境,逼迫着这些女人必须这么去做,否则的话一个人邋里邋遢的一般会被 社会 人说笑话,或者是看不起的现象,至少有指指点点的现象。当然城市里的人也有穿着睡衣上街的,似乎那是一种 时尚 ,曾经流行过。所以对于回到家成为村姑的形象,这也属于正常的,毕竟家就是家,一个可以让自己精神放松的,可以让自己一切回归自然的地方。对于回到城市里就变成了女神,这是一个压力比较大的,地方一个生活节奏比较快的地方,一个很注重外表形象来改变自己的一些交往方式,毕竟经济压力特别的大,而且竞争的压力也特别的大。但是不能说村姑就是一个丑陋的代表,就是一个自由的象征;女神就是一个完美的代表,就是一个精神紧张的,外表的象征。大家对于村姑和女神有什么高见?敬请留言交流。
1、生活条件的影响,
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这就是典型的现实比对,在农村从穿衣打扮上由于条件限制,衣服不可能每天换,洗澡也不会天天冲,这一关就限制了女人外部形象的干净俊美。
2、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没有泥泞道路,没有灰尘,语言交流大多比较文雅一些,而在农村气质再好也高傲不起来,穿着再好顶不住一阵灰尘的洗礼,说很中规中矩的话会让人感觉不接地气。
3、生产劳动
好久不回农村,一旦回去别人在干活,你也不好意思闲着,高跟鞋,紧身裙这些彰显女性魅力的打扮显然不能穿,这就要求必须按照有利于干农活那一套村姑装束来穿着。
4、所以不用多分析,就以上这几条就足以让一个在城里看似女神一样的美女,回到农村立即变成村姑模样了。
5、对于这种现象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你之所以惊讶,是你不了解农村。
不过现在城乡差别也在缩小,很多村姑并不比女神差。
感谢阅读
评论区讨论
谢谢!
“回家成村姑,返程变女神”,这也不算是一个怪象,只能说是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面貌罢了。
这种事情在我家就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去年冬天的时候,媳妇因为看不惯她们的老板娘就愤而辞职不干了,刚好孩子放寒假,丈母娘想外孙,媳妇就带着他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去了。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我有事经过丈母娘家,就去看看孩子在姥姥家玩的怎么样。一进丈母娘家的大门我就吓呆了,前面站着一个女的穿着厚厚的花棉袄,腿上是自己做的那种棉裤,脚上穿着一双棉拖鞋,头发散着,我仔细一看竟然是媳妇。
我和媳妇说:你这变化也太大了,走到路上还真认不出你来。
媳妇说:你不知道,家里的暖气这两天冻坏了,实在太冷了,冻得我没办法,把原先的厚衣服都拿出来穿上了。今天你不来我也要给你打电话让你来接我了。
在丈母娘家吃过午饭准备回去,这时候媳妇又换回了自己原来的那身衣服,和上午见到她时就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
我调侃说:你这回不怕冷了吗?媳妇说:在家随便穿,想穿什么穿什么,出门回去就是再冷也得穿的利索点。
家是温馨的港湾,在家里,你可以卸下对外面所有的伪装,变回最真实的自己。衣服怎么舒服怎么穿,在沙发上想躺着就躺着,想坐着就坐着。
出门在外,要工作,要和陌生人人打交道,那肯定要把自己收拾利落,穿着得体,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面对。
不管你是村头二丫,还是城中女神,到了家,你就是孩子的妈妈,家里的主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正常现象,怎么到你这儿就变成怪象了?有句话说的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干什么像什么,干活就得有个干活的样,休闲就得有个休闲的样。
我非常欣赏这样的女人,清闲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打扮的 时尚 靓丽,干干净净的,没事在家描个眉,画个眼;烫个头,染个发。
但是到了农忙季节,马上换上干活的衣服,迅速进入生产劳作的状态当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其实城市也是这样,休闲是休闲的状态,工作是工作的状态,甭管平时在小区里打扮的多么漂亮,上班以后都得换上工作服,除了那些穿干净制服的,工作环境再脏再艰苦,不也得干吗?然后下班再换上休闲装,干干净净的下班。
下班以后,如果不出门,有的女人回家就把干净衣服脱下来挂起来了,就是出门穿穿,在家里不讲究,很随便,有的甚至穿着多少年前的旧衣服,洗衣做饭很方便,弄脏了也不心疼,尤其羊毛衫容易起球,有的讲究的女人回家赶紧脱下来,换上旧的,不然起球会心疼的,穿着崭新的羊毛衫躺在床上,沙发上,时间久了难免会起球。虽然我们在网上看到好多女士在家里穿的干干净净的,其实那是为了拍视频,玩抖音火山快手,平常在家也是很随便的。
以前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女,干农活的时候也浓妆艳抹,打扮的非常 时尚 ,还穿着高跟鞋,成天拿个扫帚扫来扫去的,却吸引了大量的粉丝。我一看这哪像个干活的样?到菜园里摘菜也穿个高跟鞋,也有网民吐槽说,这个美女一看就不像是干农活的样,到地里干活哪有穿高跟鞋的?其实我心里明白,拿个笤帚扫来扫去,其实就是在装样子,为了拍视频而拍视频。
当然还有一种女人,休闲的时候也不打扮,休闲跟干活穿一样的衣服,一样的打扮,干活戴个方头巾,也叫围头巾,休闲的时候也戴个围头巾,好像成为一种习惯了一样,从70年代戴到现在,年轻时候一旦戴上,这辈子永远都摘不下来了,有的甚至夏天也戴着,也不嫌捂的慌。不过现在农村年轻人几乎没有戴的了,喜欢戴这种头巾的大多都是老年妇女,而且年轻时候也不喜欢打扮。
诚邀!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明白人都知道,那就是因为回到家了,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再也不用装了,率真的村姑,多好。
还有就是女神回到村里,必须随乡入俗,这就是接地气。所有女的都是村姑,你认为自己是女神,村姑就会认为你高不可攀,过不了多久,女神就是一个孤家寡人了。所以女神只能在外面是女神,在村里必须是村姑。
话说在城市的时候,就算冬天再冷也不能没了风度啊!但回到农村就不一样了,瞬间变回真实的自我,什么大衣呀,棉裤呀统统齐上阵,为了温度,气质什么的都不管了。
最后一点就是,“女神”和“村姑”之间的转换离不开工作的需要。现在城市公司对于女性职员的着装有要求,就算妹子不想打扮也没办法,被逼的啊,而且打扮之后精致靓丽,还能撩汉子,钓富二代,多好啊。
而回村之后哪里还有人会要求这些,亲人也好,邻居也好,都知道自己的颜值和气质。依然保持潮流还不如放飞自我呢,再加上收拾打扮也是需要消费时间的,在农村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个“村姑”,既逍遥又自在。
农村怪象:“回家成村姑,返城变女神”,啥原因导致她们大变样?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不能称之为“怪象”。农村女人上了年龄的中年女性,正是身强体壮,年轻有为,容姿焕发,能吃苦耐劳,有一股“女男子”的野味,做事麻利洒脱,强劲有力。这样的女人,不管结婚与否,总是招人喜欢,是正能量的代言人,是力量的速写,是美丽的化身。因此,在农村,“回家成村姑”,是招惹村民的喜爱对象,在城里,“返城变女神”,是城里人崇拜的对象,充分地彰显了农村新女性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一面。
“回家成村姑”,在农村土生土长,热衷于农村生活。尽管在城市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也不会忘记生她养她的故乡和亲人,仍然朝思梦想,回到老家,帮助父母和公婆,挑柴打水,洗衣种菜,理家做饭,女人农村居家过日子的事情,使她永远忘记不了,抛弃不了,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在城市拼搏时间已久,一时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属于她自己真正意义的家园,当然是兴奋、勤劳,仍然以昔日的朴素容姿呈现在家乡亲人眼前,不减当年聪明乖巧,美丽单纯,做事麻利爽快,仍然招惹人们的喜爱,仍然是乡亲们赞慕的对象。她仍然穿着过去的朴素的美丽村姑的衣裳,干着从前经常干的农活,根本上放下了城里人的装饰,随家入俗,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在城市打工挣钱的农村女人做不到的。
“返城变女神”。农村女人在城市挣钱不容易,全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的勤劳灵巧的双手,凭 健康 强壮的身体,能吃苦耐劳的劲头,做事认真仔细不马虎,勤劳执着,不怕脏不怕累,这些都是城市女人缺少的女神素质。农村女人在城市,因生活的逼迫,已经全身心融入了城市生活,并且带着城市人很难找到的超人素质,因此,在城市里的人们,最崇敬、最喜欢、最信赖的女能人,视为心目中的“女神”。这样的农村女人,在城市里也不多见,在农村也是存在不多的。她身上存在的美的气质,纯洁善良,待人宽厚,做事认真仔细,勤劳朴实,为人正大光明,处处招人喜欢的品质和素养,是许许多多农村和城市女人正需要的所在。这样的女人不仅农村需要她,城市需要她,而且整个 社会 需要她。
总之,农村女人“回家成村姑,返城变女神”,是新时代新女性的化身,美的代名词, 社会 的新宠儿,是时代需要的典范。
每个漂泊在外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回老家后整个人的心情跟在城里是完全不一样,就像一位同学说过的那样“连撒尿的感觉都不一样”。“回家成村姑,返城变女神”场景切换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女生大多在乎自己的形象,总是希望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外人”,这里的“外人”通常指的是工作场景的人、通勤场景的人,这时候自己是以“ 社会 人”的身份出现,希望自己的形象能给自己加分。
但是“女神”形象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似乎通过一种美好的面具遮挡自己劣势。所以,女生在外,往往将自己打扮的精致、可人。
而回老家后,回到那个童年成长的熟悉环境,面对的是自己最信任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那张来遮挡自己不自信、不安的面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用在乎自己的衣着、不用在乎自己的肥瘦、也不要在乎自己脸上有没有痘痘,所以穿上宽松舒适的居家衣服,素颜狂奔在田间。
很多人女孩子回家过节的时候,都会晒一番自己回老家前后的形象照,说明家在她们眼里是真正的避风港,是真正的归宿。
但也有回家仍光鲜靓丽的,再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乡亲们打招呼,营造出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当然了,回家变不变成村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将那颗纯真的心带回家。
农村怪象:“回家成村姑,返城变女神”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农村姑娘们在城里生活,为了体现出自己最高贵最漂亮的一面,每个人都会打扮的光鲜亮丽,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的就是在别人讨论自己的时候,觉得你会穿衣打扮觉得是个体面的人。我有时候就觉得在城里生活的人,会觉得特别累,因为需要面对不同的人群,所体现出来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自己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自己的缺点只能深深的隐藏起来。
现在城里人好多都是回到农村秒变村姑,我一个姐姐就是在我们县城居住,每天打扮的特别 时尚 是个标准的家庭主妇,平时没什么事情就是照看2个孩子,都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女人一打扮起来那个分值都会增长好多,看到她后会有惊艳的感觉。但是当她有一天回到农村后,就会大跌眼镜回到村里后,头发打理脸也不化妆打扮,而穿的衣服就是父母的衣服,猛一看还以为是精神不正常的人群,殊不知这才是农村女人最真实的一面。
每一个人当回到生她养她的地方,都会觉得舒心放松会彻底的放开自己,体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让别人知道你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外面你在高贵在光鲜亮丽,回到农村你还是大家所认识的那个普通人。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女神=村姑,而村姑不一定等于女神。你们觉得是什么情况呢?
你看见你爸妈和邻居吵架,虽然你是出嫁了,但是他男他们难道不是你的爸爸妈妈了吗?看见有人欺负你的爸爸妈妈,你不应该去帮忙吗?就算是出嫁了又是怎么样?出嫁了,血缘关系也没有了吗?出现了他们就不是你爸爸妈妈了吗?你当然可以去帮忙呀,而且还要狠狠的帮忙,可能就是因为你出嫁了,你爸爸妈妈才会被欺负
这与人的天性有关,也涉及到人体空间的问题、修养问题。从人体空间的角度说,人都有无形的但是是客观存在的人体空间,比如跟你亲近程度不同的人只能跟你保持适度的距离,反之就会引起你或者别人的心理不适,你可以试验一下,一个跟你不太亲近的人距离你太近了你的感受是什么?所以,城里人由于长时间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下生存,他就养成了一套只有在这种环境下适应的行为模式,他的人体空间就小,说话就习惯于小声说;农村人呢,长期在农村生活,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他的人体空间就大,就可以大声的说话。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农村人有的时候确实是在距离很远处说话的机会多,所以也助长他养成了大嗓门的习惯。
从修养方面说(这也不一定是农村和城里),人的文化层次越高,越注意自己的形象,讲话时更注意所说的话的内涵,而不是形式;相反,有些人则以声高证明有理,自然就大嗓门了。
还有就是习惯问题,祖祖辈辈就都这样流传下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