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的诗意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的诗意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第1张

思想感情: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诗意: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②。潇潇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将白发唱黄鸡⑤。

『译文』

去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抒发了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扩展资料:

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参考资料: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上阕,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色: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下阕,抒发诗人游南山的感受: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何谓“清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无可否认,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消极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然而,苏轼的“清欢”论仍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难得“清欢”。不要说官场上的送往迎来、生意场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灯红酒绿的“狂欢”中完成;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庆、亲友聚会,有哪一个不追逐时髦,讲究热闹排场?连中小学生在节假日都躲进游戏机室去潇洒“狂欢”。似乎缺少了大欢、狂欢,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流!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这种追求世俗的“狂欢”中迷失方向:鲸吞的贪官在“狂欢”中倒下,无餍的奸商在“狂欢”中落网,纸醉金迷的暴发户在“狂欢”中破产,贪欢之士在“狂欢”中堕为阶下囚……

“清欢”有味。当然,今天,我们赞赏“清欢”,未必要一定远离城市走进山林、拒食人间烟火。而是要面对社会人生,少一些炒作的热闹,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坦然的真诚。得意时不“尽欢”,想到成功只是预告新一轮的开始;失意时不丧气,感受挫折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进则能廉洁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即使是“清欢”的倡导者苏轼,在当年,也不能完全走进山林忘却人间。他虽遭受打击排挤,然而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任徐州太守,黄河缺堤,他身先士卒与民共战抗洪涛;在任杭州太守,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晚年贬谪荒蛮澹州,仍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给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为乐。“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词表达了作者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作品原文: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他屡遭贬谪,阅历复杂,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在做地方官时期,他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由知密州改为知徐州。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地区春旱严重,苏轼有诗云:“东方有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苏轼作为地方长官,曾因人建议前往徐州东门外二十里的石潭去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见到初夏欣欣向荣的景象,写下五首《浣溪沙》词。这五首《浣溪沙》是苏轼词作中数量不多的表现田园生活的作品。它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农村优美、宁静、纯朴的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以及与农民紧密无间的感情。词中语言与他一贯的豪放、旷达、洒脱、婉约不同,别有一番特色。苏轼的组词《浣溪沙》虽不是他评价最高、最具艺术性的作品,但却是苏轼为数不多的农村题材的词作。这组词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热爱人民群众、关心百姓生活的感情。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读这组词,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苏轼。来源:文学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4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