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母的称呼有哪些

古代父母的称呼有哪些,第1张

1、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2、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3、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4、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5、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本生母”。

6、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7、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8、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父母称为高堂、双亲、椿萱。自称父母、兄妹,父为家父家严,母为家母家慈,兄妹为家兄、舍妹。兄弟称为昆仲、棠棣、手足、胞兄胞弟。称别人的父母称为令堂、令尊,称别人的兄妹为令兄、令妹。

夫称妻为内室、内人、拙荆,妻称夫为夫婿、郎君、夫君。夫妻称为伉俪、配偶、伴侣、佳偶。岳父称为丈人、老岳、泰山。称干爹为义父,自称为义子

          原生家庭的家暴影响,或许是孩子一辈子也无法抹去的痛。

           以我小时候来说吧,家是农村的,生活条件一般,大概是因为物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感情。我的父母基本上是两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那时我妈肯定带着我姐弟两骑着她的二八杠自行车回娘家,然后就是哭哭啼啼的不吭声,再然后就是父亲上门道歉接走我们。

           外婆家的生活条件要比奶奶家好,所以母亲的性格偏执,因为在外婆家就她一个女儿,所以没有吃过什么苦。而父亲家里一般,兄弟姐妹7个人直到成家后才借钱搬出去,所以他的脾气比较犟,加上脑袋不灵光,家暴打架基本上都是他动手。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和他们两的关系都不好,尤其是和父亲的。所以上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说我性情古怪,真的是一语中的。在别人眼里我不合群,很少主动,但在我心里,其实是自卑,自卑的不敢做任何事,说任何话,唯独自己慢慢消化。

           初中的时候,我甚至有过为什么他不去死想法。那是某个周五的下午上完课,我和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回家,半个月的寄宿生活永远在此刻满怀期待。可是当我走到家门口的位置,就明显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窒息,外婆、姑姑、奶奶等亲戚都坐在一起互相指指点点,唯独母亲躺在床上盖着被子一言不吭,时不时的抽泣几声。后来从她们的谈话中知道是父亲无缘无故的打了母亲,在母亲上班的工厂门口拳打脚踢,幸好是母亲的同事拖开才勉强好点。

           知道他打母亲的原因,更是可笑之极。原来是他见母亲在工厂上班没回家,就打电话给她,结果他拨过去号码是一个男人接的,就以为母亲有外遇,二话不说就火急火燎的找母亲算账。其实是他无知,错把手机号码顺序记错了打过去的,事后他还狡辩说他没错,都是11个数字,又没其他的,只是号码中间两个数调反了,有什么问题。

           是不是很狗血,他的自以为是换来的是无休止的家暴,后面还有一言不合把我姐打的离家出走,想想都觉得可悲,可悲的是那个年代,没有人在乎家暴的伤害,都是劝和不劝离的计量;可笑的是现在,人是不会像以前那么冲了,但依然吵架,依然住同一屋檐下,

           算算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可我的心里依旧有根刺,说不出道不尽。然后就是缺乏安全感、不太相信人、不主动,得过且过的那种。最后就是古怪,不是指行为,而是人的脾气古怪,藏着掖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550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