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描写的是哪两件事

《红楼梦》中“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描写的是哪两件事,第1张

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桃花行》中的一句诗,这句诗描写的是黛玉与宝玉在桃花树下相遇,两人相互致意,然后宝玉离开,黛玉看着他远去的身影,心中感叹着“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

“一声你好香消散”指的是黛玉与宝玉在桃花树下相遇时的场景,两人相互致意,说了句“你好”,但这种美好的感觉很快就消散了。

“别院笙箫月影斜”描写的是宝玉离开后的场景,黛玉看着他远去的身影,心中感到无限凄凉,月亮在别院的笙箫声中斜照下来,映照在黛玉的脸上,更显得她孤独和悲伤。整句诗以月夜笙箫为背景,表达了黛玉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他们之间相互爱恋但又不能自己做主婚姻,连紫娟都知道老太太活一天黛玉的日子尚可好过些,老太太去世后又有谁会管黛玉的死活呢?

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复杂庞大的贾府人际关系,在那个年代,女人地位属于男人的从属关系,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如何能决定自己的爱情婚姻?

黛玉去世之前烧毁了所有她和宝玉互相赠送的信物和诗词书稿,黛玉的希望破灭了,心如死灰。

欲哭已无泪,生死病痛黛玉觉得毫无意义,黛玉要离开这个令她伤心欲绝的人世,干干净净的回去……

她一直等待着她爱的宝玉,她敲宝玉的门,宝玉被袭人和王夫人合谋搬出了大观园,黛玉有千言万语想对宝玉说,确无处倾诉。

黛玉一直在等待,她等不到宝玉,临死前最后想看一眼宝玉,黛玉用尽最后的力气茫然地对着眼前的黑暗说:“宝玉、宝玉你好~”(我认为黛玉应该是想说宝玉你好歹来见上一面,不枉我对你的一片痴情。

宝玉后来听到林妹妹去世的消息,跑去林妹妹的住所吊陵,宝玉和黛玉互为知己,宝玉悲痛的喊:“林妹妹,我来晚了!林妹妹我来晚了!林妹妹我来晚了!”

黛玉最后的处境是饱受世俗的嘲谤,大观园的姐妹是走的走,嫁的嫁,剩下一个孤苦的黛玉很是凄凉。这时贾母也己故去,宝玉又因送探春远嫁而离开贾府。黛玉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长辈为其操心婚事,但因黛玉早与宝玉有私情,所以一般的人家非常介意她的名声,但岂不知黛玉是除了宝玉,凭什么王亲贵戚都是不肯嫁的。

黛玉的情感终于无果,黛玉不再留恋尘世。她应该在春残花渐落的季节里,一个月圆的夜晚,一个人走进了她与湘云中秋联诗凹晶馆的池塘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实际上黛玉也是被仙界接走了,水池塘只是她走的一个介体,她应该不会把尸体留于凡世,就是说,人们在池塘里始终找不到黛玉的尸体,世俗之人,特别是世俗中恶俗的小人,根本不配见到黛玉的玉体,更不会让恶俗之人对其品头论足。黛玉离开尘世时那一刻一定是很美!很美的!

所以临终前应该也没什么太想说的。

这是《西厢记》中的一句话。

宝玉来拜访黛玉,在窗外听见林妹妹感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又看到黛玉睡起之态,神魂早荡。

黛玉吩咐紫鹃倒茶给宝玉吃,宝玉于是借题而发,意可能为若能和你的**结为夫妻,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表面之意好象是怜惜紫鹃,然实为疼惜黛玉之意。黛玉却斥他借野书来打趣自己。

原出处:《西厢记》

[幺篇]若共他多情**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

《红楼梦》中宝玉引用了这句话,对黛玉说的。

意思:如果能同**你同枕鸳鸯帐,怎么会舍得让你做叠被子铺床这种事呢。

《回廊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林黛玉的表妹林珍娘因为得不到宝玉的宠爱而产生了复仇的念头。她认为自己和宝玉本是一对姻缘,但宝玉却将她抛弃,转而与黛玉关系亲密。林珍娘感到深深的愤怒和受伤,于是决定以复仇的方式来伤害宝玉和黛玉,让他们也体会到失去所爱的痛苦。

林珍娘的复仇行为主要表现为对黛玉的诋毁和陷害,包括暗地里散播流言蜚语,煽动他人对黛玉的误解和排斥,以及设计让黛玉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她的目的是要让宝玉和黛玉感受到她所经历的痛苦和心碎。

林珍娘的复仇行为可以理解为她内心的愤怒和受伤驱使她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公平。她感到被背叛和伤害,希望通过伤害他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然而,复仇行为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反而加深了她自身的痛苦和内心的苦闷。

《回廊亭》的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呈现了人们在爱恨交织、情感受伤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复仇和报复心态。然而,复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它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和痛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和善良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通过理解、宽容和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溺于复仇的循环中。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仅仅这么一句话,既夸了林黛玉,还夸了贾母嫡亲的孙女,又夸了贾母,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高兴了,写出了她的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八面玲珑,又因她知道老祖宗最疼爱贾敏,如今贾敏死了,他肯定很伤心。所以他要装着伤心,借以讨好贾母,后见贾母不想提及这伤心事,立马“转悲为喜”,显示了她的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善于逢场作戏。

接下来对黛玉的关心,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没有给人回答的时间,皆是装模作样给贾母看,另外还在炫耀自己的地位。

浸泡在泪水中的林黛玉——论林黛玉之哭

《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结下了一段仙缘,前世得甘露滋润的绛珠草已经蜕变成了今生的林黛玉,当日殷勤灌溉的神瑛侍者也幻形成了而今的贾宝玉。因灌溉之情而誓将毕生眼泪予以还报的承诺便在“大观园”中缓缓谱写成了一段唯美的 “还泪”故事。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以“还泪”之说而构建故事情节的,曹雪芹恐怕还是头一份。曹公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绘制了一位用泪水来展示行为艺术的林黛玉,又如何用“哭”的创作手法来成就了《红楼梦》的诗意境界?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回。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共哭了37次。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看,这37次的“哭泣”其文字表达方式一共有18种——“洒泪拜别”,“哭个不住”,“淌眼抹泪”,“眼中落泪”,“掩面自泣”,“无言对泣”,“哭哭啼啼”,“独在房中垂泪”,“大哭一阵”,“汪汪的滚下泪来”,“只向窗前流泪”,“ 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洒了几点泪”,“ 眼睛含着泪”,“ 哭的好不伤感”,“ 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曹雪芹用这18中文字表达形式,全方位地刻画出林黛玉哭泣的状态。然而状态的描写并不能创作出一位立体式的鲜活人物来,还需要将“状态”提炼成一种“行为艺术”。对于林黛玉的“哭泣艺术”,通观这37处描写,曹雪芹运用了五种创作方式:

第一:直白描绘,一笔带过。

例如第二十三回,林黛玉不经意间听见悠悠扬扬传来的戏文唱词,是《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突然她有所感触,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句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于是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其实不难看出,林黛玉此时的哭,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流出来的泪水,是内心的直白。在这样的场景中,眼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乎生命的感悟。所以对于“哭”,曹雪芹就只用了“眼中落泪’一笔带过。

第二:暗线勾勒,他人转述。

所谓“暗线勾勒,他人转述”是指没有直接描写林黛玉的哭,而是通过身边或者周围的人来转述林黛玉的哭诉过程。这样的创作方式有一个好处——不仅能够知道林妹妹哭的事实,而且还能观察她身边人对她哭泣的态度。

例如第六十七回,薛宝钗送了林黛玉一些南边的土物,黛玉见了家乡之物,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不觉的又伤起心来。紫鹃看见了,在一旁劝道:“姑娘的身子多病,早晚服药,这两日看着比那些日子略好些。虽说精神长了一点儿,还算不得十分大好。今儿宝姑娘送来的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素日看得姑娘很重,姑娘看着该喜欢才是,为什么反倒伤起心来。这不是宝姑娘送东西来倒叫姑娘烦恼了不成?就是宝姑娘听见,反觉脸上不好看。再者这里老太太们为姑娘的病体,千方百计请好大夫配药诊治,也为是姑娘的病好。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遭踏了自己身子,叫老太太看着添了愁烦了么?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姑娘的千金贵体,也别自己看轻了。”

从这一段话语来看,“哭哭啼啼”是紫鹃对林黛玉哭泣的描绘,显而易见,“哭”是藏在作者的文字之下的,通过紫鹃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文字背后的动态,最重要的是,这种“转述”不仅仅挑明了哭的过程,而且表明了林黛玉的贴身丫鬟对此事的看法和态度,可谓一石二鸟。

第三:行为艺术,诗意渲染

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这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名段,林黛玉也因此而定格成了一副永恒的立体画。四季更迭,日月轮替,花开花谢,周而复始,这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林黛玉的心中这一切却成了悲戚、伤感的引导者。她在大观园中踩着斑斓的阳光,用绢袋收拾起残红,用饱含泪水的双眼去埋葬曾经的那一片春色,用“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诗句去悼念闲情万种。所以当贾宝玉转过山坡时,便听见“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与其说这是“黛玉葬花”,还不如说是一副唯美的“行为艺术”。因为此时此刻落花、流水、春光、诗句、语言、行动都在林黛玉的哭泣下汇合,用心灵碾碎,再随着泪水从心里流出来,洒落在花上,地上、衣袂之上……此时的哭声变成了一段内心独奏曲,和着葬花的节拍,渲染成一片诗境,荡漾开去,无边无际。

第四:发展情节,推波助澜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从第三回与父亲“洒泪拜别”开始哭,一直到第七十六回对月感怀,“自去俯栏垂泪”止,她的哭兼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功效。例如第二十六回,因为贾宝玉的一句玩话——“好丫头(紫鹃),‘若共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觉得这是贾宝玉听了村话,看了混账话书拿她取笑,于是哭了。哪知道这一“哭”引出多少故事来。当贾宝玉还没有来得及“道歉”就因为“老爷叫”被袭人接走了。此时的“哭”就成了一个引子,林黛玉听见是贾政在传唤,也不免担心,晚间自己走到怡红院,谁知道吃了丫头们的闭门羹,又开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这一哭可了不得,她下定决心不再理会贾宝玉。第二天原本是“芒种节”大观园中的姐妹们都在欢聚祭饯花神,可林黛玉回避了热闹,独自在山坡后葬花吟诗,于是就有了那一首名垂千古的《葬花词》。贾宝玉在寻找林妹妹的途中又听见了“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同时又有了宝玉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深切体会,在一阵心灵翻腾之后,贾宝玉也哭了。林黛玉见到贾宝玉之后转身就走,紧接着有了贾宝玉那一段“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肺腑之言。这一连串的故事都没有离开“哭”,情节在哭声中发展,故事在泪水中起伏跌宕。

第五:用心领悟,以泪释情

眼泪是一种复杂的“符号”,它时而轻盈又时而厚重,它时而寡味又时而浓烈;它既含愉悦又含悲凉,它既有离别又有欢聚;它能化为抒情的诗篇也能变为激昂的檄文。《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泪,在曹雪芹的笔下升华成了一种解释情感的“标志”——“洒泪拜别”父亲是对亲情的不舍;“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是对心爱之人的疼惜;想起宝钗,“不觉又滴下泪来”是对友情的感念。这一切都来自于林黛玉内心的领悟,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将眼泪托起的世间真情流到那离恨天外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74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