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告诉我们:任何时候,父母都要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少年的你》告诉我们:任何时候,父母都要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第1张

最近有一部**《少年的你》突然爆红。

故事讲述了陈念(周冬雨饰)因为给自杀的同学盖上衣服,成为了被霸凌的目标,后来班级都孤立了她,而霸凌她的人开始变本加厉地使用暴力。迫不得已,陈念向小混混小北(易烊千玺饰)寻求保护。之后发生的一连串起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未来的人生。

校园霸凌这种事情,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似乎很遥远,和自家孩子没有关系。后来看到一个记者写的调查报告,才知道校园霸凌如此常见。男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甚至群殴,女生聚众打人、扒衣服、拍裸照,甚至还有丧心病狂的人往被欺凌者身上撒尿……

我们以为的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在这些事实面前,就是个笑话,谁家的“孩子”干得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

相对于身体上的伤害,冷暴力是校园里更为常见的一种霸凌。儿童教育专家临界冰在文章里提到:

根据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专委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623%。

影片有一个很残忍的开场,那个跟陈念一起拎班级酸奶的胡小蝶跳楼自杀了。自杀前,她跟陈念说: 你们看不见吗? 你们为什么没有人帮我?

当陈念成为了下一个被欺凌者后,她不是没有求助过。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是陈念给妈妈打电话,几次想要哭却又忍住了眼泪,几次想要求助却没能开口。

作为一个母亲,我不能理解,当一个孩子遭遇那么大的痛苦和恐惧,到底是什么让她无法开口求助?在校园霸凌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缺位的父母

上学时候被欺负了,我们会找谁求助?按说一定会找父母吧。但是在陈念被霸凌的时候,她的父母呢?

影片里只出现了陈念的母亲周蕾,但几乎永远活在电话那头。她生意不靠谱,跑出去躲债,声称小孩子在家债主没办法;就算知道自己的面膜不合法,还是坚持做,解释说这样才能挣陈念读大学的钱;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陈念身上,说等陈念考上大学就熬出头了……

陈念被霸凌的那个晚上,她哭着给母亲打电话,眼泪决堤,最终也没把事情告诉周蕾。因为就算告诉了周蕾,又能怎样?她都自顾不暇,哪有力气来顾陈念?

影片中的霸凌者魏莱,因为高考的失利,父亲已经一年没有和她说过话。当陈念报警后,警察找到魏莱的母亲时,她矢口否认自家的孩子会做这样的事情,也为后面更严重的霸凌埋下了伏笔。

**里的警官说过一段话: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许多方面的缺位。一个个不同施暴者和被施暴者的背后,往往是父母教育的错位、缺位。

身为父母,如果连保护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都尽不到,有什么资格为人父母?

2 缺乏沟通的父母 

知乎上有读者留言:

很多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却很少去关注。孩子不想上学,顶多认为这是逃避学习的压力,没有往孩子的精神心理层面去考虑;孩子回家时,父母多半只是过问一下在学校学到什么,却极少问近来心情如何,有没有什么不开心与烦恼?孩子有心事,就会认为纯属个人情绪,过一阵就好了,没有去了解是否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

孩子遇到伤害或不好的事情,想到的是可能遇到的父母的责罚,于是选择隐忍,而不是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

回顾那些自杀的孩子,哪个不是以为自己无路可走才作出选择的,在他们那里,父母扮演的角色早已不是一个避风港,而是压到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实际上,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的重点在于事前的保护防御,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长期累积下来相互信任和彼此尊重,才能让孩子有给父母讲述的勇气,有了沟通,才会有及时发现、挽救,把后果降到最低。

如果有了父母的支持,就算孩子本身并不勇敢,也不至于一个人忍气吞声,独自孤单和害怕。

3父母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无论如何你都是他的靠山,你要有坚定的、信任的姿态,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有一位妈妈,突然接到老师电话,说是女儿在学校殴打同学,当她匆匆赶到学校,校长、教导主任,那个脸上带血的被打男生还有他的父母,已经摆出三堂会审的姿态。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个男生弹了她女儿的内衣,然后女儿就朝男生脸上打了两拳。在他们的描述过程中,重点都是在女儿把男生打伤了,是她女儿太过分。在和女儿确认时,她得到了更重要的讯息:这个男生一直在弹女儿的内衣,女儿让他停止,但是他不,女儿告诉了老师,男老师认为这是有趣,让她不用理会,结果那个男生又开始弹,还把女儿内衣扣子都弹开了。直到女儿打了他,他才不弹了。

这位妈妈顿觉三观被颠覆,反问道:“所以你们叫我过来,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以性骚扰罪起诉这个男同学,并且以管理失当的原因起诉学校吗?”

“你们没有意见的话,我要把她带回家了。如果换成是男孩弹女教师的内衣,被女教师教训了,你们还会认为错在女教师吗?你们不允许他对女教师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就可以允许他对一个 15 岁的女孩做这种事,我实在难以理解。”

“我希望这种事再也不要发生了。不仅是不要发生在我女儿身上,也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女生身上。我会把这件事上报给校董事会。如果这个男生敢再碰我女儿一下,我会立即让警察以性骚扰的罪名逮捕他。你们听懂了吗?”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我们不可能时刻守护在孩子身边,那就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面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所以,身为父母,当你的孩子被欺负了,请记住你是她的依靠,是最坚固的堡垒。你站在她身后,她才有勇气去反抗所有不公正的待遇。当然,也别忘了告诉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尤其当他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抗争时。

不管发生了什么,太阳每天还会照常升起,生活还要继续,唯愿所有的孩子不再受到伤害,愿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美!

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知道啊。魏莱在父母老师面前的形象,一直都是成绩好,听话懂事的乖乖女,她不想打破这个形象,所以她和陈念道歉,求陈念不要告诉别人她犯下的罪行。

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魏莱的家庭条件应该很不错,有权有势,父母宠爱。但她的父母对她寄予厚望,要求严格,他的父亲甚至因为要让她安心复读,一整年不和魏莱说一句话,可想而知,魏莱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所以,魏莱宣泄压力的方式,就是霸凌同学,殴打辱骂虐待自己的同龄人。

也许这样能让她感到刺激和快感吧,可是这样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身体上的创伤容易恢复,可心灵上的伤害呢?要用多少时间和勇气,才能治愈呢?说起来,魏莱逼死了胡小蝶,但是魏莱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所以她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将魔爪伸向了陈念。

只是她没有想到,陈念和胡小蝶不一样,陈念反抗了,所以她怕了,她怕自己暴露,怕影响到自己,参加不了高考,她不想再复读了,所以她低声下气的请求陈念的原谅。得到了陈念的原谅后,她又若无其事的开着陈念的玩笑,这样的行为,真的叫人无比厌恶,魏莱的意外死亡,也是罪有应得吧。

剧中,许多奖杯摆在魏莱的收拾的非常体面的家中,这些东西仿佛在告诉我们,快看啊,魏莱是多么优秀的一个孩子啊。这样的家庭,又怎么容得下魏莱有任何的污点呢。所以在魏莱犯错的时候,她的妈妈才会说:我们家的孩子不会做这样的事,凡事要讲证据的,不能总听那些小家庭的孩子一面之词嘛。

正是这样畸形的教育之下,魏莱这样的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人才会出现。

父子俩发生口角,喝了酒的父亲拿起儿子的一个模型就往地上砸,儿子忍不住又顶撞了几句,父亲怒而把所有模型都砸了,儿子崩溃痛哭:“每一样我都付出了时间、精力和热情,现在变成了一地残骸。我现在才明白,有些你看得很重,付出了许多的东西,在一些人眼中就是垃圾。”

如果仅仅是因为父亲不理解儿子的热爱,醉酒后冲动之下才做出这样的过激行为,或许我们还可以认为“都是酒精惹的祸”,然而,更令人窒息的是,第二天父亲竟然跟儿子说:“如果以后还敢顶嘴,就会继续砸,把你所有热爱的东西全部毁掉。”

我不了解模型,但据说这种组合拼装类模型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手办,它的组装和拼接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只要摔到地上,就会直接摔成碎片,若是多个这样的模型摔碎在一起,基本上是复原无望了。视频中满地残骸和少年的抽泣声,代入一下,都是满满的窒息感。

父亲把儿子的手办模型全部砸了,儿子痛哭流

具消息,这是由孩子和父亲吵架,因为一些繁琐和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导致发生了争执。直接顶撞了起来,父亲在醉酒状态下,一怒之下把孩子所有的模型都给摔碎。这就出现在网上视频的第一幕,满地的模型碎片散落一地,孩子禁不住的哭了起来,可见儿子是有多么的伤心。他孩子为每一件模型都付出了热情和时间,如今所有模型的残骸碎片铺满地面。

过后父亲更是没有愧疚知心反而还放出狠话,“如果你以后还敢顶嘴的话就把你所有热爱的东西全部给毁掉”。随后男孩发出这样一条感叹,“在自己眼中看的很重,可是在别人眼里就是垃圾”。可见男孩是有多么的伤心和感慨。

也许咱们年轻人的爱好不被长辈所理解,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热爱和喜欢的权利。长辈损坏孩子所心爱的东西来持有控制权,更是一种无声的家庭冷暴力。

视频中父亲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孩子虽然顶嘴顶撞是孩子的错,应该以另一种有效方式来改变,但是,毁掉孩子所以心爱的东西那就是家长的不对了,孩子应该有喜欢和热爱的权利,这样更容易和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不仅事情得不到解决,还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里。

这件事到底孰是孰非,评论区出现“两大阵营”

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曾在年幼时光,经历过家长对自己的不解;而每个做父母都可能面临过对子女的“束手无策”,这件事迅速引起了人们的讨论,评论出现两种对立的声音。

一方认为这种家长显然是很不懂尊重的,如果换成别人把自己手里的酒砸掉,不知这位家长是何心情?在学生眼里,这些心爱之物的毁坏可能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而且从父亲强调的“顶嘴”问题看,他在教育观念上也存在很大问题。想要在子女面前树立威信,是靠自身的爱与智慧,而不是靠让他们不敢说话来获得“权威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做过一个比喻:有些人想要体验“当皇帝”的感觉,生孩子就可以了,有了家长的身份,做什么都可以理直气壮。

不过另一方却在不同角度说出了问题,手办都是用家长的钱买的,而且这些物件往往价格不低,正版模型几百元甚至两三千的也很常见。

在没有实现经济独立、未来前途也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学生花大量零用钱和精力在这些爱好上,家长肯定忍了很久了。只强调学生的“热爱”不考虑现实的评论也很片面。

玩物不等于丧志,学生沉迷爱好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真心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可能发展成学生的精神支撑或未来事业。这类学生对自己的喜好不仅是浅尝辄止,而是会主动花时间深入研究。

对于相关领域的知识能讲得头头是道,只要没有过度影响学习和生活,家长应该予以充分的尊重。如果一刀切地把这些当成玩物丧志,可能抹杀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

第二种,通过投入到爱好中,来逃避现实里的孤独或挫折。对于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可能这类情况会多一点。家长眼里总是批评着他们不爱学习,喜欢“没用”的东西。

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同学沉迷其中的根源。包括过度追星、沉溺网络游戏等情况,很少发生在父母重视教育、认真关怀学生的家庭。

当然,我们需要分清楚关心与纵容、严格与苛刻之间的关系。学生时代正是为未来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有业余爱好不是坏事,但如果只顾爱好而没有心思读书肯定是不对的。

家长们既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减少他们过度沉迷的可能;也要在管理方式上,寻找适当的方法,让他们有更明确的目标,而不宜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中国的很多父母一方面很少会尊重孩子,很少将孩子作为一个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人来对待,理想的孩子是听话的孩子,听话听话,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听话,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你要听话,按着父母长辈的要求来做。另一方面,当父母做错事后,很少会向孩子道歉,错了就错了,认为向孩子道歉是很丢面子的。

父母伤害孩子的心爱之物,无亚于毁了孩子的梦想‍

看完这个视频,心里真的是难以平静,回想自己幼时和父母争吵最凶的一次时,大概是母亲撕掉了自己好不容易才借来的漫画书,那个时候真的是满心怨恨,甚至还发誓要恨母亲一辈子。虽然现在早已没有了怨恨,但我估计这辈子自己都没有忘记这件事情。

而现在再看着视频中满地的玩具碎片,其实碎得更多的则是孩子的心,在满地的碎玩具下背后,其实更是满地的心碎。

视频中,父亲的做法实在是不赞成,用别人心爱的东西作为“要挟”迫使子女妥协。这样的教育方式像极了小时候教育子女:“你如果不乖乖听话的话,就把你的小零食送给别人家小孩子”。

虽然这样的威胁在短时间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随着小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当孩子进入到叛逆期后,那么这样的教育背后,根本无法想象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一些父母认为:不用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能让孩子听话吗?但实际上,父母唯有做到同子女一同“成长”,才能降低矛盾发生的概率,而沟通不是简单地让子女“听话”那么简单。

只有沟通得当,双方才会各得其所,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暴力打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以暴制暴的方式实在是不提倡。

结语:

很多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最关注的事,实际上教育不仅仅涉及试卷,更包含了诸多方面。而相比学校而言,家庭教育可能需要更为丰满的内容做支撑。其实每个家长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可能完美,需要学生们予以理解。但家长同样需要学习和进步,让自己更了解孩子、更了解教育,这样才能得到子女的尊重和认可。

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吵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大部分的孩子都会经历青春期,他们会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反感,这个父母吵架其实蛮正常的。这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应该多跟孩子沟通,做他的朋友,而不是大家长。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叛逆,挑衅,寻找快感,要么反过来,整个儿缩回自己的小天地里,用“流亡”把自己包起来。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面对自己的身心发生急剧变化时采取的两种策略。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彼得·谢尔形容说,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像蹦床的床面。因为为了能够寻找自我,青年人必须首先把那些比他们更有权力的,有关系的人震动一次。在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这些人还曾经保护过他们。“父母现在不再是榜样,而是敌手。”心理学家这样形容父母的角色。“麻烦”有自己的意义,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双方都必须经历和走出这个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7892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1
下一篇2023-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