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展望古今中外风流人物,看历史的车辙辗转,留下了辉煌的痕迹,触动了我的心灵。
项羽触动了我的心灵。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的霸王,一位诸侯混乱中力挽狂澜的能者,令各路诸侯匍匐称臣的王君,一位破釜沉舟以激动士兵的将帅,垓下一战,不肯过江东,金戟一扬,血洒疆场。他创下一番霸业因要面子付诸流水,我为他惋惜。
苏轼触动了我的心灵。东坡,那个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惊魂未定中自省反思,从而悟儒家之推已及人,会佛家之众生平等,领道家之珍重生命,集众家之精华,铸造“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豁达。我为他赞许。
司马迁触动了我的心灵。“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的司马迁,在蒙受不白之冤,遭受宫刑之辱下,为达成先父遗愿,完成自己的理想,在狱中艰苦度月,终于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传承的《史记》。我为他的坚毅表示赞许。
梵高触动了我的心灵。梵高,这位印象派画家,为探究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不惜放弃自己的家财。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 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他完全可以迎合时尚以谋利,但是他却不屑。他的思想超前,难以为人接受。终于,在巴黎一处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梵高像自己笔下的向日葵一样绽放自己最后的美丽。他自尽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一如他的追求光明。我为他的执著赞许。
望古今中外多少风流人物触动了我的心灵:苟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而富强,祖狄闻鸡起舞,生活即是艺术的毕加索……他们编著的篇章,他们的品质,他们的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的魂宝。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让自己的人生别有洞天。
他们的所有已经融入历史的汗青,不管镌刻的是人们褒扬或是贬斥,但他们遗留下的痕迹,在无声中起舞,触动了我的心灵
2、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不仅影响中国,也影响世界。
有人说,近代中国有三个为解放和振兴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最伟大的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也有人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两个划时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孔夫子和毛泽东。这两种说法我认为都很有见地。不管是从中国近代史这个角度,还是从中国几千年历史这个角度,毛泽东都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孔夫子到现在已有2400多年,他的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人们。毛泽东这样一个人物,他的思想也会深远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毛泽东给我们留下的大量文稿,是一个大宝库。
我始终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亿万被剥削、被压迫、被屈辱人民的大救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出现了空前大团结的喜人局面,建立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清正廉洁的中央人民政府。无论是贞观之治、开元天宝、康乾盛世,都不能和这个政府相比。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在艰苦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他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为世界一切正直的人们所尊重。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鼓舞着中国***人和各族人民,继续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3、千古风流人物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李易安,“年年雪里,赢得满衣清泪! ” 林妹妹,“红消香断有谁怜”吾更爱千古风流人物——曹操是也。
——题记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没有谁能像曹操那样,引发我无限的思绪和敬意。虽然曹操不具有刘备的仁德、吕布的武艺、诸葛亮的聪明,但是他的智慧和谋略是这些人都不具有的。三国时期,可谓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而我却偏爱曹操。
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而曹操曾东征袁绍,路经一片麦地,他下令不得践踏麦子否则将要问罪。自己却因马受惊而踏坏了不少麦子,他便要自行问罪,却因手下众将力劝,最终,他还是割发代首,以减轻其罪行。千古流传,吾动之!
曹操还曾为迎接一位谋士的投靠,而赤脚相迎。这样的行为所体现出的仁德,也并不亚于刘备那样泪水似的仁德。仁义之至,吾动之!
曹操非常看重人才,这一点刘备与孙权远不及他。庞统曾先后投靠孙权与刘备,但因庞统貌丑,孙权竟不任用,而仁德美名远扬的刘备也只是封庞统一个芝麻大的官。可庞统在赤壁之战前夕,诈降曹操之时,曹操却重宴相待,封其大官,不以其貌丑而嫌之。极具领导风范——爱才!吾动之!
曹操不但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就在我读了他的《蒿里行》后,对他更加敬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深深体现了曹操对遭受到战乱的百姓的同情。爱民之心,吾动之!
记得我读《三国演义》时,总希望曹操能赢,这样一位德才兼备、任人唯才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是他每次在战场上遇见诸葛亮,总是大败而归。他虽然输了,在他有生之年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宏愿,但是他的千古风流却让我感动!
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在追溯旧事,来看曹操之“奸”。曹操之“奸”并不令人憎恶,那是因为他的“奸”是豪杰之“奸”,并非小人之“奸”。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死而后已。曹操就是后者,他的确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4、诸葛亮的自白
作为一个出生在汉末乱世的普通百姓,我是不幸的;但是,我拥有诸葛玄这样一位叔父,又是我的大幸。由于我这位叔父与荆州牧刘表的故旧关系,我们得以从故乡琅邪迁来较为安定的荆州,在襄阳城西的隆中有了一块土地定居下来。我叔父去世后,我和我弟弟诸葛均便以耕读为业,还交上了崔州平、徐元直等几个可称为一时人杰的朋友,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虽然我在当地也还有一点微名,甚至被人谬称为“卧龙”,但我没有想到去入仕做一番事业,以求闻达于诸侯。只想安安静静地隐居于垄亩之中,与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苟全性命于乱世。
可是,事情就坏在我的朋友徐元直的身上。他自己去投奔了流落到荆州的左将军、皇叔刘备,又不能善始善终,临离开刘备之前又郑重其事地向刘备推荐了我。我知道这个刘备一直是想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来争夺天下的,只不过是当时力量太弱小,锋芒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而曹操已消灭袁绍、吕布等割据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他本人的出众韬略,统一天下只是略需时日了。我当然不愿出来趟这河浑水,逆天命而行,再让天下生民遭受战乱之苦。因此刘备前两次造访我的茅庐的时候,我事先都故意回避了。可惜,他第三次去的时候,我没有得到信息,正好在家里被他撞个正着。刘备的谦恭有礼,诚心诚意也确实感动了我。况且,想到先贤们所说的“君子之仕,行其义也”,建功立业的欲望使我昏昏然了。于是,历史上又多了一个风云际会的美好传说。我当时就在我的茅庐里发表了那个有名的“隆中对”,给刘备今后的奋斗指明了方向。随后,在刘备的苦苦哀求下,我答应了随他入仕,辅助他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
我平素最仰慕的人,其实并不是管仲和乐毅,而是“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张良辅助高皇帝夺得了天下,不贪功,不恋位,既能入更能出,全身而退,得以尽享其天年。不像另一杰的韩信,入而不能出,最终身死未央宫一妇人之手,哀哉!我并不是贪恋禄位的人,因此,我当时还有一个如意算盘:以张良为榜样,待功成名就之后即全身而退。
可是,我的算盘打错了。直我入仕之后,屡屡处于危难之中。先是赤壁一战,幸亏我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江东孙权,结成孙吴联军,又得上天助我,吹得好东风,这才一把火把曹操烧回北方,得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后来,庞统助刘备入川,贪功而操之过急,被张任射死在落凤坡,刘备在川中进退两难,我不得不把荆州交给我并不放心的关羽而亲自入川相助。刚刚夺得川中地区不久,志大才疏的关羽又失去了荆州并身死人手,使吴蜀联盟被破坏,更使我在“隆中对”中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再也无法实行。随后,刘备不听劝告,执意要伐吴为关羽报仇,以致在夷陵被东吴陆逊打得大败,损失几十万大军,严重动摇了国家的根本,蜀国从此一蹶不振。在这些时候,我欲退不甘,也根本不可能抽身而退。刘备死后,我受托孤之重任,为全名节,我更不可能全身而退了。只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现在,我快要走到我的生命的尽头了,回顾我的一辈子,我后悔我不该入仕,更不该入而不出,一切无非“是非成败转头空”。我虽然能入乎其内,一辈子风云激荡,虎虎有生气,可我毕竟不能出乎其外,终究缺乏张良那样真正的高人高致。更让我痛心的是历史没有逃出“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数十年”的恶性循环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给天下百姓特别是川中百姓多带来了几十年的战乱!希望我能入而不能出的教训能给后代的“英雄们”以启示,不要逆天命而行,徒使天下生灵涂炭!知我罪我,任由后人吧!乃作歌曰:
油尽灯枯兮吾将亡,蓦然回首兮心彷徨。
汲汲营营兮兴刘梦,劳苦百姓兮上战场。
入不出兮三十载,使天下纷乱兮断人肠!
5、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法规刑律。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嬴政在执政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又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此外,他还兴师动众,五次远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书坑儒。这些作为大幅度摧残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重社会危机。秦始皇去世才1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仅存在15个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飞烟灭。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6、读千古风流人物
我热爱文学,我热爱阅读在阅读中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阅读中我知道了何为忠义,在阅读中我领会了真正的善良,在阅读中我懂得了知识就是力量
读屈原,我读到了什么是爱国两千年前这位历史诗风开创的先人,自投汨罗江他去了,但临死前,留下了气势恢弘的"天问",在他的身上,我明白了男子汉应该以国为家,爱国胜家
读诸葛亮,我读到了什么是忠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读出了千年不散的忠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段可歌可泣的君臣情,一首古代智者的无字歌。
读易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是怎样的一缕忧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怎样的一丝惆怅?“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腔悲壮?“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是这样的满怀断肠
读子美,读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凭添了对封建统治阶级对愤慨;读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又看到了一位落魄文人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境遇下,还忧国忧民。读他,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太白,读到的是“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主义情怀,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笑傲官府的气概,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浪子情怀!
读张继,“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那是一种“涛声依旧”般对仕途失落。千年悠悠,那些金榜题名的状元名字早已如尸体一般,变得腐朽,而这种“失落”,因《枫桥夜泊》而绝唱千年!
读林妹妹,“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那是中国古代多情女子的写照,在她身上,我读出了人的善良,人的风情,人的无奈,人的酸楚。。。。。
读孙髯,“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是一个历史的感叹,历史的车轮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的行走.....重多作品,生太多感慨,有太多收获!毕竟这早离我们远去!
俱往矣,”读”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有个老外到唐山去旅游,住在当地一户农家里。早上起来,看见院子里有只猫,就逗猫玩,这时候这户人家的老太太出来了,就说:“鼓捣猫呢?”来外还以为是问“早上好”,于是就会了一句“Good morning!”
到了晚上,老奶奶看见这老外又在洗衣服,就说:“鼓捣衣服呢?”老外赶紧又回答一句:“Good evening”心里那个佩服,中国人厉害,连老太太英语都说的这么好!
深夜,老外泡了一杯牛奶,准备喝完睡觉,又被老太太看见了,问老外:“鼓捣奶呢?”老外一听,连“Good night”都会说,彻底晕菜。
(2)随着奥运申办成功和加入WTO,一日,董事长要求董事局委员们狠抓英语学习,并且第一堂课由他自己主讲。
董事长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How are you然后看了看下面的委员说:“你们谁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结果没有人相应,董事长有些不快,这么简单的句子都不会?于是董事长就点名让李董事来翻译。
李董事站起来后结结巴巴地说:“这…这三个字我都认识,只是只是搁到一起是什么就不太‘怎么-是-你?’的意思?”
董事长非常恼火,但不便发作,只好说:“再来一个试试!”,于是在黑板上有写了一句话:How old are you ?李董事回答道:“怎么-来-是-你?”
(3)有一天津大哥学英语,头一天就记住了问价钱是可以说how much。第二天市场买菜,寻思显摆显摆,于是问:嘛好吃?卖菜的一愣!自己想不对,又问 :好吃吗?一想,又不对,又问:吃嘛好?
英语的对话可以吗???
望采纳
1、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的吉凶指数
成功运佳,希望目的及财富名誉均可达成,唯因基础运劣,而招致家庭内之苦恼或不幸,且身心过劳,可能导致生病,其下属多争妒,使用此之人会因下属而苦不堪言。 吉多于凶
吉凶指数:85(仅供参考)
2、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的宜忌「宜」宜去公园,宜探亲,宜拍人肩膀。
「忌」忌看3D**,忌做鬼脸,忌细心。
3、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的预兆梦见叔伯等教导自己,预示将得到长辈的支持,在事业上大获成功。
上学的人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意味着理科成绩较着,要有信心再努力。
通常来说做梦梦到老公,都是出于对老公的爱和关心,或者是希望得到老公更多的爱,更加细致入微的体贴照顾。老公是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人,能够同吃苦共患难生活一辈子的亲人。梦见老公也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 ,注意力集中在家人或者私人事务上,为兄弟姐妹或者最亲近的朋友操心不少,累得自己够呛。而且感觉这两天身体不适,导致做事效率比较低下,忙活了半天没见什么效果,早知如此还不如干脆轻轻松松出去玩玩。
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 橙色 ,幸运数字是 0 ,桃花位在 西北方向 ,财位在 正东方向 ,开运食物是 西瓜 。
梦见自己的叔父,预示你将会很快得到令人忧伤的消息。
本命年的人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意味着凡事不与人计较、谦虚、敬教贤人,可解困境。
梦见叔叔伯伯、舅父等具有跟父亲一样的权威,但是这种较疏远的血缘关系令彼此相处更加灵活。梦中的叔叔伯伯象征着家庭的兴旺与事业的发展。
出行的人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建议遇风稍停,延后出发。
做生意的人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代表诚意处事可获得发展成功。
恋爱中的人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说明能互相体谅道歉,可重归于好。
怀孕的人梦见和老公的叔叔吵架,预示生女,忌动土。母体多保养。
做生意的人梦见叔叔和自己吵架,代表不可做饮食、渔业、贸易,其他可以平顺。
梦见爸爸和叔叔吵架,按周易五行分析,幸运数字是 3 ,桃花位在 西南方向 ,财位在 正西方向 ,吉祥色彩是 紫色 ,开运食物是 橙子 。
梦见叔叔伯伯、舅父等具有跟父亲一样的权威,但是这种较疏远的血缘关系令彼此相处更加灵活。梦中的叔叔伯伯象征着家庭的兴旺与事业的发展。
梦见自己的叔父,预示你将会很快得到令人忧伤的消息。
梦见和叔叔吵架,按周易五行分析,幸运数字是 6 ,桃花位在 正西方向 ,财位在 正东方向 ,吉祥色彩是 橙色 ,开运食物是 葱 。
梦见已故的叔叔和婶婶吵架 ,对文艺性的东西相当感兴趣哦!今天的你,就想一个多愁善感的种子,生活上遇到的某些场景,往往让你浮想联翩呢!如果还想保持正常的工作/学业状态的话,劝你还是少看一点文艺**电视。不过对于有意从事创作活动的朋友,倒是不错的天气呢!通常有新意的作品就会在今天诞生哦!
做生意的人梦见和叔叔吵架,先失后得,利市三倍。口舌是非难免。
做生意的人梦见和叔叔婶婶吵架,代表开始营业顺利,渐渐走下坡,无所得利。
1、
菲利普夫妇,回到家以后再也闭口不提关于于勒的所有事。姐夫也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和姐姐离了婚。一天,早已破坏的的老门再次响起了敲门声,我打开门向外望去竟是于勒叔叔,爸爸妈妈也出来了,看见于勒叔叔还是穿着那件破烂的水手服,爸爸和妈妈异口同声的吼道:“滚出去!你这个骗子、流氓!”叔叔不知如何是好,正当这时于勒叔叔看见了我,对父母说道:“哥哥嫂子,我从未骗过你们……”还不等叔叔说完话爸爸妈妈就把门甩上了。门又响了起来但不久就停歇了下来。我看见爸爸妈妈回到了他们自己的房间,便不由得打开了门,门外我的叔叔于勒已经晕倒在了地上,我看着叔叔那憔悴的脸庞,不有得摸了摸我的口袋。哦,还有15个铜子儿,我去隔壁的店铺里买了一瓶水和一个面包,还剩下10个铜子儿。这时叔叔已悠悠的醒来看见我拿着水和面包不有得吞咽了口沫沱,问道:“约瑟夫这是给我的吗?”我点点头给了叔叔并示意叔叔往外走不要在我家门前。叔叔有些悲痛的问:“难道连你也要赶我走吗?约瑟夫?”叔叔放下了水和面包向外走了出去,我拿起水和面包朝叔叔追去,好不容易终于追上了叔叔,对叔叔说道:“叔叔不是您想的那样,我的意思是那里不好讲话。”叔叔这时微笑的转过头说:“哦,我亲爱的外甥,你想和我走吗?”我不由愣住了,叔叔看我愣住说道:“呵呵,不用奇怪我确实在美州发了大财,只不过我还没说就被赶了出来罢了。”我愣愣说道:“哦,叔叔那你怎···怎么会晕倒在我家门口呢?”“那不过是试试你们罢了!”叔叔解释道,我回道:“叔叔我愿意跟你走那个只认钱的家我早已受够了!不过叔叔你容我告诉我的父母可以吗?”叔叔答道:“约瑟夫不用了,我会亲自和他们说的。”
第二天,我和叔叔衣着光鲜的敲了敲我家的门。这次开门的是我的父母,父母看到我和于勒叔叔不由愣住了,叔叔说道:“哥哥嫂嫂,我欠你们的钱我会又给你们的,现在我要带约瑟夫走了!再见!”
2、
“啊,上帝!这是真的么!我的亲弟弟,哦,于勒!我亲爱的弟弟。你去美洲回来了?遇到你实在太荣幸了!克拉丽丝,快!快过来!你看看”父亲激动得涨红了脸。
我回过头去看母亲,她早已站在了离我们身后不远的地方。她太激动了,脸上的皱纹似乎一下子舒展开来,没有想到狼狈不堪的于勒如今衣冠整楚地站在我家门口,她呆在了那里。父亲终是整理好了情绪,对母亲喊道:“我的夫人!快来!领着孩子们看看他们善良、正直的叔叔!”“噢,好的。”母亲抚了抚发迹,骄傲地昂起头,领着我们在邻里们的羡慕的眼光中走出来,扭着臃肿的腰,走着从街上贵妇人那里模仿来的脚步走到父亲身边。
“快!孩子们,见过你们亲爱的叔父大人。”我是第一次从母亲嘴里听到“亲爱的”,不禁一颤,连忙随着姐姐叫了声“叔叔”。这时,邻里中传出阵阵议论声,“哦!真是有够幸运的!”“就是说嘛,有这么个阔亲戚!”……母亲对他们的话不屑一顾,他始终抬着头,处处显示高人一等的姿态。
我们围着叔叔问这问那,父亲却说我们不成规矩,没大没小。叔叔却笑道:“没事。”就这样,在众人羡慕的神色中我们回到家中。
第二天清晨,母亲早早地起床,第一次不紧不慢地为全家准备丰盛的早餐。“于勒!亲爱的于勒,宝贝儿们,快来吃早餐!”等我们到齐之后,母亲开始喋喋不休地对于勒诉说这些年我们不好的境遇。“亲爱的于勒!你知道吗?这些年我们有多思念你?每次看到远方的油轮,我们都会想着你啊!这些年,苦啊……”父亲也在一旁不断地附和。直至叔叔拿出了一袋子法郎交给他们时,他们同时闭了嘴。眼睛紧紧盯着钱袋,生怕下一秒就会飞了似的。
晚上,我看见于勒叔父站在阳台上,叹息。
3、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可随着妈妈的一声惊呼,爸爸脸色突变,爸爸赶紧给妈妈使了一个眼色,他们向甲板另一个方向走去。我向前一看,那个卖牡蛎的、我的叔叔于勒竟也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这艘船上!难怪爸爸妈妈会如此大惊失色!
我隐隐约约听到妈妈激动地说:“那、那怎么又是于勒?”又听到爸爸低声喝到:“小声点,别让咱们的女婿听到了”接着他们又小声交谈了什么。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镇定自若地走过来。可我分明感到妈妈的身体一直在颤抖。她把我们带回了船舱。
在船舱中,爸爸、妈妈、姐姐、姐夫和我都没有说话。我们都在各自干着不同的事情,舱里十分寂静。就在这时,一阵突然而来的敲门声打破了舱中的寂静。父亲缓缓走了过去,打开了门。门外站着一位衣衫破旧的老水手,他低着头,恭敬地问:“您需要牡蛎吗?”父亲的脸色瞬间变得异常苍白,他惊讶的久久说不出话来。那老水手也慢慢地抬起头,刹那间,他与父亲的表情惊人的相似。母亲全身抖的更厉害了,而姐姐、姐夫却还没有感到异样,还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死一般的沉寂持续了几秒钟,就在这时,老水手突然开口:“对不起打扰您了。”说着,他走出去,关上了舱门。
爸爸那木讷的表情持续了很久,最后,我们总算平静地回到了哈佛尔。船上的经历谁也没有再提起过。
从此以后,我再没有见过我的叔叔于勒!
4、
从哲尔塞岛回来又过了一个月,我们再没听说过我的叔叔于勒的任何消息。父母一开始提心吊胆,怕于勒叔叔在船上认出他们后,又回来吃他们,连星期天去海边栈桥散步都免了。过了一阵子,于勒叔叔并没有来,父母也就慢慢地松懈了。可是我们再也没有去栈桥散步。
有一天,我们又收到了于勒叔叔的来信,上面说:“亲爱的菲利普,我刚从南美回来,我准备近期就回去和你们一起住。”父亲看到这封信,脸色突然变得像白纸一样苍白,他哆嗦着说:“天哪,是……是于勒,他又要回来了。”母亲吓得大叫:“于勒,天哪!这个无赖,这个流氓!他又要吃我们了!”
就在这时,有人在屋外敲门:“菲利普,我亲爱的哥哥, 你在吗?喂,菲利普,我是于勒!”我的父母听到于勒叔叔的声音,捂着张大的嘴巴,像老鼠一样踮着脚尖退缩着,一直退进了厨房,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于勒叔叔又喊了一会儿,见没有动静,就走了。
我的父亲壮起胆子,走到门旁,把耳朵贴在门上仔细听了听,又从门缝里向外看了看,这才轻轻地把门拧开一道缝,仿佛那门把是玻璃做的,他确认了于勒叔叔确实不在后,松了一口气,打开了门。这时他发现门边有一封信,立刻又把脸绷了起来,头发都竖起一大截。
我们围在桌边,看着父亲打开了信封,一张支票从信封中滑了出来,我赶忙捡起来递给父亲,在灯光下看到,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1000法郎”。
我们不禁都叫出了声,急忙掏出了信看了起来:“亲爱的菲利普,我一直没敢和你说,我的买卖早垮了,我一直在“特快号”上卖牡蛎,一个月前,我救了一个美洲商人的命,当时他落水了。于是他让我替他工作,我又发财了,我以后还会去看你们的。”
我们又恢复了星期天去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
希望可以帮到你!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他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90岁的生日时,回到了家乡山东临清,来自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近300人参加了祝寿活动。面对家乡亲人,季羡林先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对故乡美好的祝福。
面对后生两次欲落泪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官庄,1917年6岁时赴济南求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46年从德国学成回国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创办了东语系。作为世界上极少数精通梵巴语、吐火罗语的学者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虽然他大半生都生活在外面的世界,但在内心深处对家乡永远保留着一份挥之不去的依恋。
在官庄,季先生还有几个亲属,都是他的晚辈。他们搀扶着老人步入老屋,在季先生的提议下,他与几位亲属共同祭拜祖先。季先生对母亲怀有深切的思念,6岁离别母亲,8年后回家,母亲已离开人世,从此再无缘相见。
在一篇散文中他引用“子欲孝而亲不在”,表达了缠绕自己终生的切肤之痛。而对家乡,季羡林先生的眷恋之情也溢于言表。他深情地回忆说:“早年我考上清华,家庭很困难,清平县(当时临清称清平)每年给考上大学的学生补助150元钱,没有那150元,我很难上完清华,对家乡我永远心存感激。”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多年来,季先生心系故土,为家乡孩子捐赠了数千册图书,并设立了奖学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盼望家乡多出人才。家乡人对季先生同样充满感激之情。季先生喜欢孩子,面对淳朴的农家孩子一口一个“老爷爷”、“太爷爷”,那一刻,季先生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我是一个农民,最欣赏的品质是忠诚
季羡林先生以其谦逊朴实的人格魅力,赢得世人仰慕。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始终以身为一个农民而自豪。他说:“今天这么多人为我举办生日庆祝活动,我非常激动,但我感到最大的是惭愧。我感觉自己这个人并不是那么了不起,我是一个十分平常的人,从来没有什么大志,今天虽然做了一些事情,但离国家、离父老乡亲对我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我感到很惭愧。”
季先生说,他是农民出身,对庄稼、对下雨十分感兴趣。他说,坐火车来临清,一路上从河北看到山东,看到庄稼不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季羡林先生在十年浩劫期间,冒着危险翻译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成为世界翻译史上的一件盛事,而他在学术上的真正冲刺却是在70岁之后。多年来的积累、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让他厚积薄发,才思泉涌。近年来,季羡林先生主编了《传世藏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出版了二十四卷本的《季羡林文集》等。季羡林先生说,他做学问就像是农民耕作,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而连续写出700多万字的著作,也的确创造出了学术界的奇迹。
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晓棠专程携新片《芬芳誓言》来临清为季羡林先生祝寿,老人看后深有感触。他说,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之处,概括起来就是:忠诚。**《芬芳誓言》中主人公有句话说得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忠诚。“我之所以有可能做了一些事情,那就是因为我这一辈子都忠诚于我们的祖国、忠诚于我们的山东、忠诚于我们家乡临清。”
活到老学到老,季羡林先生的目标是活到120岁。季羡林先生思维敏捷、身体很好,许多人打听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有一个三不主义,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他说,所谓“不锻炼”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除了锻炼外什么也不做。人还是应当多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让思维永远不僵化。
季羡林先生功成名就,是不是就此开始颐养天年了呢?季羡林先生说:“大家出于对我关心,感觉90岁年纪已经很老了。但现在中国人的寿命比从前已经增加了一倍,我的计算是,70岁算中年,90岁算老年。这么算的话,我不过初入老境。我感觉活到95岁不成问题,99岁的百寿也不成问题,再进一步,108岁我看也不是一个了不起的目标。在北京的时候,我常和老朋友臧克家在一起。最近见他,他说要活到120岁,我说,我要是活到120岁,你就是126岁。他比我还大6岁。我们两个商量好了:目标是活到120岁。”
老人话声刚落,众人掌声笑声一片。季羡林先生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寿命延长是好事,但应该怎么个活法?他现在仍然可以每天工作8小时。他有一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只要活一天,就应该干一天工作,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为人第一,学问第二”
近年来,出于利益驱使,许多盗版商大肆盗印名家著作。季羡林先生的很多著作也成为盗版商瞄准的目标。说到盗版这个话题,老人一向慈祥的脸上露出几分凝重。他说:“市场上盗我的书的太多。有人给我做过一个大体统计,市场上我的盗版书大约有100万册,主要是散文。这不光侵害了作者的劳动成果,也损害了读者合法利益。读者要睁大慧眼,辨清真伪,不要给盗版书商任何可乘之机。”
季先生研究了一辈子东西方文化,相比较而言,他认为,东方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更符合世界发展方向。他自豪地说,21世纪一定是中国的世纪,申奥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季先生说,他自己终生从事教育,没干别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中国第一个提倡的就是“为人”,为人第一。所谓“道德文章”,当然要先讲道德,然后讲文章,这是基础。为人第一,学问第二。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做好这篇“道德文章”,把“忠诚”的道德核心发扬光大。
六岁离家去求学
六岁以前,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季羡林先生些什么,现在完全忘掉了。六岁离家,季羡林先生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逃到济南去谋生的。从那时起,季羡林先生才算开始上学,曾在私塾里念过一些时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
季羡林先生在新育小学考过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不是拔尖的学生,也不怎样努力念书。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季羡林先生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季羡林先生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学的时间不长,只不过学了一点语法、一些单词而已。
季羡林先生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英语知识,他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季羡林先生当时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是报了很差的正谊中学。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季羡林先生翻译出来了,只是为了不知道“已经”这个词儿的英文译法而苦恼了很长时间。结果他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季羡林先生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一下课,他就跑到校后湖畔去钓虾、钓蛤蟆,不知用功为何物。但是,叔父却对他的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季羡林先生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叔父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季羡林先生身上。
季羡林先生说:“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掉。根据他的要求,我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晚十点钟才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八年。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了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
初中毕业以后,季羡林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中。一九二六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他提倡读经。教国文的老师是王昆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后来到山东大学去当讲师了。他对季羡林的影响极大。季羡林第一篇作文题目是《读〈徐文长传〉书后》,受到他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季羡林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弄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想认真钻研一番。
一九二九年,季羡林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学习了一年,这在季羡林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特别是国文方面,这里有几个全国闻名的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董每戡等等。
灵感来自勤奋
一九三○年,季羡林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大学。当时考一个名牌大学,十分困难,录取的百分比很低。为了得到更多的录取机会,季羡林那八十多位同班毕业生,每人几乎都报七八个大学。季羡林却只报了北大和清华,结果两个大学都考上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季羡林选了清华,因为,季羡林想,清华出国机会多,他的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所有的课程中,季羡林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课,而是一门选修课: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一门旁听课: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这两门课对季羡林以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是一直影响到现在。季羡林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九二四年,季羡林清华毕业。母校山东济南高中的校长宋还吾先生邀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教了一年书,到了一九三五年,上天又赐给一个良机。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报名应考,被录取。这一年的深秋,季羡林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活。从一九三七年起,季羡林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季羡林的留学生活结束时三十五岁。
一九四六年秋天,季羡林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从那时到现在,季羡林一直没有离开北大过。
季羡林说,他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季羡林也有“第×职业”
季羡林作为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是语言文学,他不喜欢义理,所以写的哲学文章很少。但到晚年,却又一反常态,大谈起“天人合一”的玄学来。文章一经发表,便语惊四座,颇有影响。他还谈起了另一种哲学———消费哲学,也引起轩然大波。
消费与经济基础有关。季羡林的经济基础如何呢?从账面上来看,季羡林的工资是北大教师中最高的,因为他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确定的“老一级”教授。但他每月的工资,经过七折八扣,领到手以后,平均约700到800元钱。这些钱,他要给小保姆张淑贞一半,除了她的工资,她还有一个男孩,在北大二附中上学,学费、杂费、生活费全部由季羡林负担。这样一来,他再交完房费、天然气费、电费、电话费等,实际上拿到手的也只有300元左右了。用它来支付全家的生活费,怎么会够呢?
这里就有了一个对比: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被定为一级教授,在六类工资地区的北京,每月拿的工资是345元,再加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相当于今天的院士)每月津贴100元。这是一个“不菲”的工资数目。因为当时物价奇低,去莫斯科餐厅吃饭,一顿大约1.5元到2元,汤菜俱全,还有黄油面包,外加啤酒一杯。如果吃烤鸭,六七元钱足矣,还能吃只挺大的。这样的物价,有每月450元的固定工资,简直是“阔死了”。而如今,他是全国最有资格的“老一级”教授了,因为比他资格更老的陈岱孙老教授已经去世。而他的全月基本工资加各种补贴,也就一千二三百元钱,这就是他每月实际上留在手里只有300多元钱的原因。
这样的老教授,工资这样低,可怎么维持生活呢?不少人自然会问他,老先生笑笑说:“我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是提高的话,也绝没有降低。”人们问他,难道你有点金术吗?他回答说,非也。季羡林道出的奥秘是:20世纪50年代大学教师主要靠工资生活,不懂什么“第二职业”,也不允许有“第二职业”。而今天却大改其道,学校里也有种种形式的“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季羡林也有了“第×职业”,就是“爬格子”。他爬了60多年格子,名气大,稿费多,时不时地就收到稿费。这样,他手头虽只剩300元的工资,却从来不感到拮据,原因就是有源源不断的稿费做后备军。
50年前的雨衣仍在穿
手头虽然有钱,但季羡林在生活上却向来没有太高的追求。对吃,一如既往,从来没有什么特殊要求,早晨仍然是烤馒头片或面包,一杯清茶,一碟炒花生米。他从来不让家人或保姆陪他4时起床,为他做早饭,所以早餐是几十年的“一贯制”,从来不变化。午晚两餐,素菜为多,很少吃肉。饮食如此简单,他全家的伙食费不过500元多一点。
至于穿,季羡林简直是个清教徒。他的衣服多是穿过十年八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有一件雨衣,是他在1946年从德国回到上海时买的,至今仍在穿。有一天,一位专家说,你的这件雨衣,款式真时髦!他听后大惑不解。专家一解释,他才知道:原来50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经过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在不知经过多少变化之后,在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指导下,现在又回到了50年前的款式。他听后,大为兴奋。没想到自己守株待兔,终于守到了。他也没有想到,人类在衣着方面的一点小聪明,原来竟如此脆弱!
他的老主意是:以不变应万变。他想,一个人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如果一个人穿上十分豪华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宝气,天天照镜子自我欣赏,那他不是疯子,便是傻子。穿衣服给别人看,观看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千差万别,那么你满足了这帮人,必然开罪于另一帮人,反正不能让人人都高兴。所以,季羡林的穿衣哲学是我行我素,就是这一身打扮,你爱看不看,反正不能让你指挥我。在穿衣方面,他是个完全自由自主的人,他的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他的用品也是如此。只要能用,他决不丢弃,敝帚自珍是他的用物哲学。他的穿戴和用品,也真因为观看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不同,有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评论:赶潮流者说他是老古董、老保守、老顽固,而学者层却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儒者。儒雅的风度,从其学识和人品中来,而不是从其衣着中来。
季羡林消费哲学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成天想吃想喝,仿佛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吃喝二字,他觉得无聊,“斯下矣”。他的潜意识永远是: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
季羡林绝非“大款”,但他在自己的消费哲学指导下,素衣淡食,生活简单,却把大把大把的钱送给身边急需的人,或者捐给家乡的学校。这样的消费哲学,但愿能有更多的人会理解。
##附
主要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