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越南人嚼槟榔的习俗?

什么是越南人嚼槟榔的习俗?,第1张

嚼槟榔是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特别是越南的京人、岱人、傣人、埃迪人的一种特殊嗜好。

槟榔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属棕榈科植物。有红槟榔、白槟榔两种。

白槟榔的果实大,白而硬,嚼时必须把它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

红槟榔的果实橙红色,像红枣一般,小而软,每次可嚼整粒。

嚼槟榔有消积、行水、杀虫、麻醉等作用,并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嚼时,用蒌叶包上一点石灰或砚灰,然后放入嘴中与槟榔同嚼,使槟榔起化学作用,变出血红色的汁液,吐出渣子,咽下汁液,会使人陶醉,产生一种昏昏然的感觉,久嚼成瘾,如抽烟、喝酒一样。他们多在饭后嚼,待客、送礼尤不可少。今越南京人还把槟榔子当做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给对方一颗槟榔,如汉族的请柬。

嚼槟榔还有另外一种意义,长期的咀嚼,人的牙齿便被染成漆黑的颜色,这就是我国古籍所说的“漆齿”或“黑齿”,并由此称这些民族为“漆齿蛮”或“黑齿蛮”。这些民族也自以“漆齿”、“黑齿”为美观。

好处:有利于口腔健康;防止口腔癌的形成

坏处:摈榔渣容易到肺部对肺和呼吸道有很大的危害

回答者:jiangbinwenwu - 试用期 一级

槟榔可有很多好处呢

可以促消化、治病、美容

但是!!!!!!!!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最近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说,咀嚼槟榔或槟榔子将会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指出,加入烟草的槟榔可以导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会导致口腔癌。各种槟榔制品中含有的槟榔子会导致一种口腔癌前病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随时可能会转化成癌症。

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39万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咽癌),其中228万例发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占58%,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

参考资料:

回答者:简可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栽种槟榔已有500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琼中、屯昌、定安、陵水、崖县 等地。槟榔属棕榈科,常绿乔木,外形和椰子树一样无枝,婷婷玉立,但比椰树窈窕秀丽。槟榔的种子叫做槟榔子,它含有槟榔碱和鞣酸等,可供食用。它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用作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证。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气、利水、消肿。除果实外,树叶也可食用。 在万宁、陵水、三亚一带,吃槟榔已成了重要的习俗。槟榔切片后沾上佐料,细咀慢嚼,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正如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曾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逢年过节以及求婚、定亲和办喜事,槟榔更是不可缺少。

别名 榔玉、宾门、橄榄子、青仔、国马。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ca catectu L的种子。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7m或更高,干直立,不分枝。叶长13~2m,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0~70cm,先端呈不规则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叶束下,多分枝,成圆锥形,基部有黄绿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较大而少,着生于总轴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坚果卵菜,红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花期3~8月,果期11月~次年5月。

常栽培在阳光较充足的林间或林边。主产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有栽培。

采制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性状 种子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凹陷的珠孔,其旁有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化学成分 含槟榔碱(arecoline)、槟榔次碱(arecaine)、去甲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碱(guvacine)、异去甲槟榔次碱(isoguvacine)等,并含鞣革、脂肪油。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降气,行气。用于绦虫、蛔虫、姜片虫病、水肿脚气。

========================================

嗜食槟榔有什麼害处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一)害处:

l从环境卫生的观点看因嗜食者乱吐槟榔汁,有碍观瞻及环境卫生。

2从医学的观点看:嚼食槟榔对人体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对牙齿的影飨:

由於石灰质和槟榔汁充满口腔中形成牙结石,又由於长期用力嚼食而咬耗牙质,甚至使牙齿裂开或折断。

2对颞颚关节的影响:

由於牙质咬耗以及颞颚关节面磨损形成咬合改变及颞颚关节疼痛和病变,使得开口闭口时会出现声音且关节疼痛,不仅痛苦不堪,且治疗也相当困难。

3对牙周组织的影响:

由於槟榔纤维颇为粗硬,会刺伤牙龈或堵塞牙缝,造成牙间乳头的压迫而发炎,也由於用力嚼食,对牙周膜造成伤害,使得牙根周围发炎、浮肿、疼痛。另方面由於石灰质和槟榔残渣的堆积,才结石越结越厚实,使得牙龈受损、红肿、化脓、牙根外露等而产生牙周病变,终至牙齿一颗颗脱落或不得不拔除。

4对口腔黏膜的影响:

由於嚼食槟榔而造成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和白斑病,也就是口腔癌的前期病变,其临床症状为张口困难、疼痛、麻木感、口腔黏膜变白及溃疡。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槟榔汁垢污染黑唇缘齿颊,影响观瞻,且损害味觉神经与唾液分泌,妨碍消化机能,槟榔渣刺激胃壁,导致胃黏膜发炎甚至穿孔,影响营养吸收,造成营养不良。

槟榔的成分

槟榔子是槟榔树的果实,它含有许多的植物碱,其中最重要的是槟榔素(Arecoline),是一种副交感神经作用药剂,在一般剂量有催涎及发汗的作用,高剂量则会作用在肌肉及中枢神经。槟榔素在肝脏中会被转变成槟榔啶(Arecaidine),槟榔啶没有副交感神经剂的效果。一般剂量对动物的行动无影响,但高剂量则有镇静的效果。一般在嚼槟榔时,其所含的槟榔素只有小部分被吸收,其他大部分都在石灰存在下,在口腔中转变成槟榔啶。

除了植物碱外,槟榔子上含有鞣酸、十二碳脂肪,肉豆蔻酸,一些糖、水、淀粉、木质纤维以及其他成分。

红灰:红灰包括石灰及其他添加物。添加物中最重要的是Cambir或Cutch,这是两种植物的提取物。它们主要含有鞣酸、儿茶素,以及色素。在高剂量时有苦味及收歛作用(主要由鞣酸而来),低量时则在食用后有甜的感觉。嚼槟榔久了之后,牙齿会覆上一层黑褐色物质,则是儿茶素的效果。在台湾,添加的可能是Cambir而非Cutch。另外,由於槟榔本身酸性高,口味不佳,因此添加石灰中和,比较可口,亦可以使添加物中的色素成红色。

荖叶及荖条:这是一种叫做Piper betle的植物。在台湾常取其果实或地下茎,夹在槟榔中,然后外面包裹其叶来嚼食。

口腔癌的成因

有很多因素可能与口腔癌有关,其中重要的应为嚼槟榔,口腔癌患者中半数以上有嚼槟榔的习惯,颊黏膜癌患者更有八成以上嗜嚼槟榔。

除槟榔外,菸酒亦与口腔癌有密切关系,如同时有嚼槟榔、吸菸及饮酒等习惯者,则其口腔癌之危险性更加增加。

通常在长期嚼食槟榔,或是吸纸菸、吸菸斗之后,慢慢地发生。口腔粘膜白斑是一种癌前期的变化。事实上,从活体组织切片上看来,有的白斑细胞分化成熟,排列整齐,是为良性。但是有些则其恶性度已与原位癌相差无几。从外表上,口腔粘膜白斑不容易分辨其为良性或恶性,所以应该活体切片检查,必要时可行预防切除。

口腔癌的信号

· 口腔内部或周围 发现肿胀、硬块, 或者长了什麼东西。

· 口腔内部发现白色脱屑的斑块。

· 长久不 能治愈的溃烂。

· 口腔附近部位麻木或疼痛。

· 口腔内不 明原因的流血, 反覆发生。

当你的口腔内发现上述信号的时候,并不是说你患了癌症,而是说你必须立刻去找一位医师或是牙医师,让他替你作一次彻底的检查。

如何防止槟榔的继续危害

1最好不要食用;或选择代用品如口香糖,虽然暂时无法适应,但试试看,也许效果更好。

2要戒除吸菸;因为合并吸菸与嚼食槟榔,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3少喝刺激性饮料,如咖啡、茶等。

4多注意平日饮食中营养的均衡摄取,及常运动,以增加身体抵抗力。

5在喜庆、或聚会场合,不以槟榔、香菸待客。

6教导未成年子女槟榔之害处,不便沾染,并学会拒绝。

回答者:小松博客 - 首席运营官 十三级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栽种槟榔已有500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琼中、屯昌、定安、陵水、崖县 等地。槟榔属棕榈科,常绿乔木,外形和椰子树一样无枝,婷婷玉立,但比椰树窈窕秀丽。槟榔的种子叫做槟榔子,它含有槟榔碱和鞣酸等,可供食用。它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用作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证。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气、利水、消肿。除果实外,树叶也可食用。 在万宁、陵水、三亚一带,吃槟榔已成了重要的习俗。槟榔切片后沾上佐料,细咀慢嚼,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正如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曾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逢年过节以及求婚、定亲和办喜事,槟榔更是不可缺少。

嚼槟榔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地方的人嚼槟榔的方法也不一样。海南人嚼槟榔的方法跟台湾人的嚼法差不多。他们在嚼槟榔的时候都要加一些其他的东西一同嚼,那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技艺。海南人嚼槟榔的时候,先把槟榔切成三到四块,形状有点像一瓣桔子那样,然后再把槟榔的外皮和果蒂剥除掉(因为外皮不容易嚼烂,而果蒂有一种苦味)。这时候一般还不能直接地把槟榔放到嘴里面,而是要搭配一种藤类植物的叶子,在海南俗称为“荖叶”,荖叶上面涂上一些石灰,将其包卷成一个三角形的。这最后才把涂上石灰的N叶和槟榔一起放到嘴里面咀嚼。如果嚼槟榔的时候不用涂上石灰的荖叶,直接嚼槟榔的话,那就索然无味。“一口槟榔一口灰”就是这个这意思,所谓的一口槟榔在海南话里就是一块槟榔的意思。这种吃法可防龋齿、健脾开胃、精神舒畅,有治水肿杀虫之功效,吃时有甜感、微醉、有瘾,但无副作用。

槟榔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嚼法就是嚼槟榔干,所谓的槟榔干就是把槟榔用水煮过后(有些地方的人们还在水里面加糖,嚼起来有一种甜味)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跟槟榔干相应的直接采下来的槟榔海南话称为之“槟榔鲜”(这里的鲜是与熟相对应的“鲜”)。《诸蕃志.志物》称:鲜槟榔,即软槟榔。槟榔干可以直接嚼也可以跟涂有石灰的荖叶一同来嚼。两种嚼法各有各的妙处。槟榔加上涂有石灰的荖叶一同放到嘴里,稍微嚼了几下,全身马上就会有一种发热的感觉,整个脸都发热发红起来,当年苏东坡在海南曾就这种感觉写下“红潮登颊醉槟榔”。所谓“醉槟榔”是指一般第一次嚼槟榔或者不习惯槟榔那种独特味道的人,嚼几下马上就感觉到有点类似于酒醉的那种感觉,而且还会伴有头晕胸口发麻的症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外地人都不敢嚼槟榔的原因。嚼槟榔的这种感觉跟吃辣椒倒是有点相似的。只是它没有辣椒那么暴辣,辣得生痛。会嚼槟榔的人,一口槟榔下去,马上就感觉浑身都是热量,再嚼几下,身上、额头上马上就会流汗了。再冷的天,几口槟榔下去也能让人感觉全身上下的血液流动加速,汗水直留。这种独特的感觉确实是妙不可言

  是五指山的特产,海南栽培槟榔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400多年前梁代《名医别录》就有“槟榔味辛温……生海南”的记载。摈榔树的外貌与椰子树相似,高干挺拔,枝叶迎风,清秀可爱。摈榔的果实可食,南方一些地方人民,有咀嚼摈榔的习惯,愈嚼愈香,醇味醉入。槟榔也是一种药材,有止泻治痢、杀虫去积等功能,别名“洗瘴丹”。槟榔树每年只结一串果,每串多则100多个果实,少则只数十个。在黎族婚姻中,男女定亲之日,男方都要给女方送一篮摈榔,以为信物。

  越南的京人、笛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槟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槟榔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灰放入嘴中咀嚼,使槟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槟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槟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槟榔。嚼槟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槟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己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栽种槟榔已有500年的历史。槟榔的种子叫做槟榔子,它含有槟榔碱和鞣酸等,可供食用。它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用作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证。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气、利水、消肿。除果实外,树叶也可食用。 在万宁、陵水、三亚一带,吃槟榔已成了重要的习俗。槟榔切片后沾上佐料,细咀慢嚼,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正如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曾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逢年过节以及求婚、定亲和办喜事,槟榔更是不可缺少。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入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 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鲜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眼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一、东南亚基本历史文化简介 (九千多字)

东南亚地区深刻地受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印度、中国、伊斯兰、西洋的影响。首先,最早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语文、风俗习惯、法政等可能在公元前就已经传到东南亚部分地区。东南亚许多地区都有印度教、佛教影响之下所产生的文物,如高棉吴哥(Angkor)的寺庙建筑;印度对东南亚的语文影响甚大,早期东南亚多数地区(越南北部及菲律宾除外),若不是直接使用梵文(Sanskrit)或巴利文(Pali),就是借用印度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如柬埔寨(即高棉)的高棉文、缅甸的骠文(Pyu)。

其次,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早自汉朝即开始与东南亚进行贸易活动,丝绸、陶瓷器外销各地(东南亚就是「海上丝路」的一部分),茶叶、布帛、纸札、漆器等也都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而且中国人口因贸易往来等因素南移,唐、宋、元、明以降,都有人移往东南亚。其中东南亚地区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是越南,自秦汉时期至元明清,越南与中国持续政治或军事上的往来。越南在法政、学术思想、社会制度、宗教及艺术、风俗习惯,以及经济文化上都与中国有所交流。

第三个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文化体系是伊斯兰,公元十世纪以后东南亚开始有穆斯林(Muslim/Moslem)活动,其主要范围大抵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含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Borneo、苏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岛Molucca,香料群岛等)、菲律宾南部等地方。在十五至十七世纪间,印度尼西亚群岛又相继兴起几个伊斯兰国家,岛屿东南亚陆续被纳入伊斯兰文化圈(菲律宾中北部除外)。伊斯兰成为马来世界的主要宗教,并且深深地影响住民的文学、艺术、生活(食、衣、住、用)等方面,例如不碰猪肉。

第四个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文化体系是西洋文化,西方国家从十六世纪起,为了寻找香料而航向东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相继进入东南亚、建立殖民地。法国、英国也于十九世纪起在越南、柬埔寨、寮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Brunei)等建立殖民地。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几乎已经把整个东南亚都纳为殖民地(泰国除外,其忍痛割让土地以维持独立)。各殖民者无可避免地把本国文化带到殖民地,。并且或多或少影响了殖民地。例如菲律宾受西班牙之影响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天主教国家。数十年来,西洋文化更藉由新式传播媒介,深入东南亚多数地区。

四大文化体系影响了东南亚,但东南亚有自己的思维,现有的东南亚文化,应该是外来文化与在地(indigenous)文化融合而成的。东南亚有受到外来文化(尤其四大体系)的影响,但并没有照单全收;东南亚有自己的在地文化。目前的东南亚文化,并非纯由外来文化所成,也非单因在地人士的创发;应该是双方、多股势力长期接触、交织、融合而成的,因此东南亚看来复杂多样。东南亚的文化持续在变动中。

中国文化圈--越南

越南因为领土与中国相邻,而且中国较为强势,所以两千年来越南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在公元前,越南北部已直接由中国统治。千百年下来,进入越南的不只是儒家学说而已,还包括中国一整套的政治、社会、宗教、伦理、家庭、性别、婚姻等观念以及物质文化。不论是文是武,长久下来,越南深染华风。举例来说,越南基本上是父系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居于弱势的地位;社会呈阶层化,但阶层之间可以流动(如透过考试);家族常是维系人伦关系的单位,而且村落密集-这些可能与农业社会、集体稻作有关(因为必须有一定规模的人数以便同心协力进行农耕)。现今的越南中、北部仍有许多带着大乘或中国风味的文物。但是,不少文化产物别具一格,换言之,越南宗教综合了儒、释(大乘佛教)、道等,加上在地的泛灵信仰。越南也有科举制度,如同中国以考试举才。但越南儒、释、道三教并试;这是在中国所未见的。越南的文字「喃字」脱胎于汉字。「喃字」也是方块字,形状与汉字相似;它直接借用汉字,或者取汉字的部首、部分、一字抑或两字予以排列组合,然后变成新字,代表新意。这种字在十二世纪就已经存在了。

以地区来讲,越南中部的占婆较少濡染华风。占婆是一个古国,其主要遗迹在岘港(Da Nang)一带,该国长期与越南北部对立,甚至交战。占婆在种族上以占人(Cham)为主;越南北部则以越人为主。虽然占婆受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的影响颇深,但该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例如,该国女性地位高,「贱男贵女」,不同于印度。

越南近两千年来战争不断,男性为了作战,时常在外。女性遂常成为主要的生产劳动者,做小生意的,也往往是女性;越战期间,甚至农事也几乎由女性一手包办,农业合作社亦由女性掌管。因此,女性也能拥有、继承土地。战时她们身兼数职,辛苦度日;战后因为很多人丧偶(先生阵亡)于是成为女家长,继续身兼数职。随着经济发展,女性成为劳工主流。虽然,依照中国传统父权式文化来说,女性讲「三从四德」,地位低于男性,但是就经济(实际劳动、肩负家庭生计、成为家里的支柱)这方面女性在越南的地位、角色非常重要。

越南「好女性」的文化边界与越南的性别文化变迁有着密切关系。越南性别文化虽然持续变迁,但主要的内涵并未脱1960年代以欧美社会为首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诉求,同时也贴近于「母性主义(Maternalism)」的理念;但无论如何发展,越南在十五世纪以前曾经拥有且为学者赞誉为「东亚文明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男女平权现象(Frenier and Mancini 1996:30-34),未曾再出现于越南社会。(台湾东南亚学刊第三卷第一期,2006年4月,P44)

目前越南人的信仰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佛教、道教、祖先崇拜等亦盛。有十分之一为天主教徒,中部与南部有不少信仰印度教教徒;回教亦在中部流行。(越南简史,2003,梁锦文,P7)

越南教育制度:

越南在教育培育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国民识字率达百分之八十八、六。越南教育制度原师法苏联及东欧模式,近年来因为开放改革需要,教育制度及内容有相当大变革,其教育学制大抵为五、四、三、四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部份学系如建筑科系为五年,医科为六年,硕士二年,博士二年至四年),国民义务教育为九年至初中阶段(驻越南代表处,2006)。

在西洋文化影响方面,越南在十九世纪时曾被法国「保护」,法国在越南推行罗马拼音文字,也连带改变了越南两千年来以汉字为主的文化。且宗教增多,加上越战带来的冲击,美、苏文化的传入,这种外力相继进驻的情形,对越南的民族性产生了不小影响,而在此历史、环境的塑造下,也促使越人的民族性具强韧的生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及有时愿意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的精神等。

伊斯兰文化圈—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近五六百年来为伊斯兰国家,是目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早先就有泛灵信仰,也有原始部落,例如被荷兰称为达亚克(Dayak)的人。他们的艺术功力颇佳,伊卡(ikat,染色布料织品)的图案设计美观,珠饰细工有名。在第一个千纪里,印度尼西亚受印度文化影响,因此印度教、佛教的色彩清晰。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是婆罗浮屠。其所展现的观念取自印度;其浮雕内容既有佛教义理之阐发,更有丰富的生活场景、风土民情。其中央大塔和每层的众多小塔都呈钟形,顶端都有多角的石质柱状塔尖。在印度尼西亚古文化里,多角的柱状立石,乃是祖灵的象征。于是,我们从这个建筑上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亚在地的崇拜、印度的观念、爪哇的诠释及实践等三者之结合。另外,印度教的建筑,可以普兰班南(Prambanan)陵庙为。

大约在十三至十五世纪,印度尼西亚走上「伊斯兰化」之路。清真寺成为主要的宗教建筑,亚齐的大清真寺可为代表。但以东南亚自然及人文环境之复杂,东南亚清真寺的状貌也各有千秋,「在地化」的情况不时可见。清真寺的主体未必都像阿拉伯世界那样有个穹窿顶,也不一定有瘦瘦高高的宣礼塔。相反的,它们可能有在地传统建筑的造型,也就是上下二或三层,每层周围都伸出长长的屋檐,而且屋顶呈大斜面(屋檐和大斜面的屋顶,都有利于排水)。

印度尼西亚的「统一与多样」

印度尼西亚有上万个岛屿,从西到东,疆域绵延四千八百公里。岛上住民的种族、习俗各异,光是时区(从西到东)就有三个。其次,印度尼西亚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国家及朝代,近代被西方长期殖民,二次大战时又被日军占领,战后复归荷兰,然后独立。在文化上接受过各种体系,也经历过各种转变,确实是复杂多样。印度尼西亚政府自独立建国后就追求「多样中的统一」,但「统一中的多样」似乎与它相伴而生,长相厮守。

※本文资料主要节录严智宏的〈东南亚文化与社会〉,该文收录于教育部,《东南亚文化教学参考手册》,页79-116。

二、略论东南亚的槟榔文化

(南洋研究院04硕专门史 胡尧瑶)

摘要:槟榔在东南亚有一段长久的历史,槟榔树是棕榈科热带植物,果实为椭圆形,可以食用,又是药材,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嚼槟榔的习惯,早从二千年前就有嚼槟榔这项传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它并不局限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而是广布在东南亚印度洋至太平洋这片海岛之中,范围大致与南岛语系民族的扩张的地区相符。它与东南亚各地域的文化有十分紧密的连结,从语言上、器物上、史籍中都可以找出一些端倪;如:生活口语、神话传说。在西方人的眼中嚼槟榔是一项不雅的行为,由于这样的成见,它背后深深扎在传统文化里的根往往被忽视。其实,这项传统是十分丰富古老的,即使在日趋全球化、传统价值屈于西方主流文化的今日,它深入各个文化面向里的根仍是不可否认且值得回头仔细看看重拾的。关键词:东南亚;槟榔;槟榔文化

槟榔的属名Arecae由马来西亚土名拉丁化而来,其种名catechu则是马来语的“一种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液汁”之意,可见槟榔可以用来做为天然染料。除了中国南部之外,印度、锡兰、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嚼食槟榔的风俗,至少沿续两千多年,是平民与贵族共有的嗜好。槟榔见诸于文献上,可追溯一千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李后主的《一斛珠》:“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里残殷色可,杯深被香醪涴。锈床斜娇无那,烂嚼红葺,笑向檀郎唾。”词中的“红葺”即为槟榔。本文首先阐述了槟榔的由来及其盛行原因。接着略述了一下它的药用和主要功效,最后在此基础上浅显探讨了槟榔所体现出的东南亚传统文化,槟榔在东南亚文化重的地位和影响等,不胜浅薄。

一、 槟榔的由来及其在东南亚地区的盛行

据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槟榔 槟榔别录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宾门李当之药对仁频音宾。洗瘴丹〔时珍曰〕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雷斅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圆者为榔,亦似强说。又颜师古注上林赋云:仁频即槟榔也。〔诜日〕闽中呼为橄榄子,槟榔子。”槟榔树是棕榈科热带植物,果实为椭圆形,可以食用,又是药材。槟榔的果实有红、白两种,红的小而软,白的大而硬,须切成小块嚼。槟榔的口感通常是先苦后甜,还可使人略生醉意,刺激提神、槟榔汁液呈红色,长期嚼食,牙齿可被染成黑色,而有的民族也自以“黑齿”为美。

本草纲目还有关于其气味的记载,曰:“气味苦、辛,温,涩,无毒。〔甄权曰〕味甘,大寒。〔大明曰〕味涩。〔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广州者味涩。〔珣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元素曰〕味辛而苦,纯阳也。无毒。〔诜曰〕多食亦发热。”

中药大字典中也有关于槟榔的记载:槟榔,Areca catechu L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辩宿存,熟时红色。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分布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以海南为多。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

槟榔怎么包、它的材料组合、形状大小都随着地域的差异而不同;最基本的共通元素是以荖藤叶包石灰与槟榔核在口中咀嚼。有的地区食未成熟的槟榔核(也就是槟榔树的种子)有的则吃已成熟的,未成熟的种子较柔软多汁也比较甜,已成熟的较苦较硬。槟榔核也分生食与熟食,一般来说,住在潮湿地区的人多为生食,在干燥地区的为熟食,方法有以水滚烫过、用阳光曝晒干燥、或是腌渍。老藤叶也是如此,有的地方是趁青绿的时候摘下来,有的是等到转黄了才采下。石灰有的是从岩石里采来,用法是磨成粉再参水成膏状。临海的地方则来自海底的贝类、珊瑚、软件动物,要用时得以火烧之再击碎磨粉。有出产香料的岛屿会在槟榔中加入麝香、胡椒、丁香等香料 。

对此本草中也有相应的记载:“修治头圆矮毗者为榔,形尖紫文者为槟。槟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槟及存坐稳正、心坚有锦文者为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以刀刮去底,细切之。勿令经火,恐无力。若熟使,不如不用。〔时珍曰〕近时方药亦有以火煨焙 用者。然初生白槟榔,须本境可得。若他处者,必经煮熏,安得生者耶?又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为使,相合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美不涩,下气消食。此三物相去甚远,为物各异,而相成相合如此,亦为异也。俗谓"槟榔为命赖扶留"以此。古贲灰即蛎蚌灰也。贲乃蚌字之讹。瓦屋子灰亦可用。”

嚼槟榔所带来的轻微兴奋麻醉作用大概是使它如此流行的主要原因,槟榔核中的生物碱与单宁会刺激神经放松肌肉,使人觉得放松。此外也可以帮助中和胃酸、镇定胃痛。吃槟榔所散发出来的香气主要是因为老藤叶,其汁液也有抗菌的效果常被用来治疗伤口、皮肤病、或是发烧头痛。在食物的分类上,槟榔核属热,槟榔叶属寒,是十分相配互补的食物。槟榔有其疗效也有致病的风险,如口腔癌、牙周病。长期的嚼食槟榔会将牙齿染成黑色、嘴唇变成红色。在西方文化尚未渗入东南亚之前,这样的外表被为视为美丽的,因为当时的人认为它有别动物的白牙齿显现出人的不同。至今,愈来愈少人坚持这样的审美观了。

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自古就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还被人们当作待人接客的礼物,甚至是表达爱情的信物,在求婚、请客和办红白喜事时,均送摈榔。人们对盛槟榔的器具也很讲究,甚至可以通过槟榔盒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嚼槟榔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东汉时,杨郛在《南洲异物志》中记载:“(南人嚼槟榔)则滑美下气及宿食消谷。”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传至今天。

激起活力、使人看起来好气色(嚼过槟榔后的红色嘴唇被视为美丽的象征)、带来好运、唇齿留香、预防疾病,这几项嚼槟榔的原因在第六世纪时曾在印度的典籍上记载。此外,嚼槟榔也被列为人生八大享受之一。槟榔在社交活动是个重要的角色,借着彼此分享、赠送,他们传达了一些讯息。如,送人一篓槟榔,表示了此人的大方、慷慨与对对方的重视。这些使得槟榔在东南亚地区十分盛行。

二、 槟榔的药用和功效

本草三十一卷载:“主治消谷逐水,除痰澼,杀三虫、伏尸,疗寸白。别录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傅疮,生肌肉止痛。烧灰,傅口吻白疮。苏恭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甄权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大明主贲豚膀胱诸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李珣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好古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发明〔元素曰〕槟榔味厚气轻,沉而降,阴中阳也。苦以破滞,辛以散邪,泄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故治诸气、后重如神也。〔时珍曰〕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久之,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又且赋性疏通而不泄气,禀味严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朱晦庵槟榔诗云: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捐疾收殊效,修真禄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七非中。亦与其治疾杀虫之功,而不满其代茶之俗也。”可见其功效是十分显著且多样的。

《中药大辞典》是这样记述槟榔的功效,将其分为几个方面:“药理①驱虫作用 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济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 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一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免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由于增加肠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出能兴奋N一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可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它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平时嚼食槟榔者有食欲增进,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毒性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笔者翻阅了相关文献,发现记述槟榔功用和药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以下文献有相应的记载:(1)《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2)《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雍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3)《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4)《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5)《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6)《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7)《医学启源》:"治后重。"(8)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9)《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争。疗诸疟,御瘴疠。"(10)《本草通玄》:"止疟疗疝。"(11)《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12)《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近来还有研究扩展了槟榔的功效,美国加州大学药学博士郑慧文在「英国心理学期刊」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槟榔,有助于减轻病情。研究人员针对70位患者,嚼食槟榔的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天嚼食10颗以上时,症状比较不激烈,比不吃槟榔的人来得舒服。因为,槟榔含有「arecoline」成份,对人体的影响类似于神经讯息传导物质「acetylcholine」。这种物质会让脑部的多巴胺减少,达到类似于精神分裂症药物之治疗目的。

三、 从槟榔看东南亚的传统文化

首先是神话传说中的槟榔。许多口传文学中,槟榔是重要的象征,从中,也可追朔出槟榔传统的源头。在高棉,一位名叫Prah Thong的公主送给他的新婚丈夫槟榔,作为对婚姻忠实的象征,而后世的人则延续之,将槟榔当作男女关系的忠实承诺。在一个越南的传说中,一对双胞胎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位女子,由于两个兄弟感情十分的好,为了成全对方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投河自杀,哥哥死后成了石灰岩,弟弟在岩石旁成了槟榔树,那位女子受兄弟情义的感动也投河化成了攀附在树上的荖藤;国王得知了这件事叫人采了石灰、叶子回来,尝了之后倍绝美味,自此越南便有了嚼槟榔这项习俗。

再来看看槟榔与皇室文化的关系。皇室贵族的社交生活、外交活动总少不了槟榔。它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当两个国家相互往来,槟榔是一项贵重的礼物,代表两国彼此的关系,有时国王会交换彼此的槟榔盒子。而槟榔也是招待贵宾的重要佳肴。国王也是吃槟榔的,其制作槟榔的器具与过程十分考究,身边也少不了服侍他用槟榔的随僮。许多工艺精品因此应运而生,就如同中国宋朝、明朝的瓷器一样;国王贵族藉所使用器具精巧、华丽程度来显现、夸耀他的财富、地位

槟榔与祭祀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槟榔在东南亚被当成超自然与人之间的媒介,与米同为主要的祭祀品,是当人要酬谢、请求神鬼时的「礼物」。土地与水在从事农业的东南亚是十分受重视的。所以槟榔常被拿来祭祀水神与土地之神,如:在泰国,槟榔是祈雨的献品。有时也用来驱除邪灵,特别是生病怀孕的时候。在葬礼中,槟榔被视为可帮助死者安息的东西或是在死后的世界有较好的境遇。

另外槟榔在很多地方还与终身大事有着十分奇妙的联系。除了人与神之间,槟榔在男与女之间也扮演微妙角色。在马来文中pinang(槟榔核)也有求婚的意思;sireh(槟榔叶)的另一个意思是已达适婚年龄的年轻女孩;Khan mak(一盆槟榔核)也代表了婚礼。由于嚼槟榔使人看来更加有活力、漂亮,往往也容易吸引异性的目光,这可能也是槟榔与男女情事有所关联的原因之一。在缅甸,当一个女孩中意前来的求婚者,她就请他吃槟榔,并藉此暗示其它追求者知难而退。在马来西雅的Iban男子以槟榔叶向女子求婚,女方若同意,便接受之。在印尼爪哇,女人以不同的包槟榔方式来暗示对男方的意思;如果她喜欢对方便把朝上的槟榔叶子折在一块;若是没意思,便将下头的叶子折在一块。雕刻精美的槟榔盒子是泰国新娘的必备嫁妆,在婚礼中父母喂新郎新娘米饭、水果与槟榔,为这对新人的婚姻带来和谐、幸福。洞房过后,如果新郎将槟榔盒子倒放过来,表示新娘的贞操受到质疑,整个家族对新娘的疑虑也会伴随而来。

小结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嚼槟榔的传统已日趋没落,特别是在繁荣现代化的市区,一些贩卖槟榔食用工具的店已逐渐消失。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秉弃了这项传统,认为是个不雅的旧习。此外,槟榔的制造方式也有所改变:以前人们总是在家里自己包槟榔,现在则是喜欢到外头买现成用机器切成、经冷冻包装的。香烟的传入也减少了嚼槟榔的人口。现代化的今日,槟榔的衰微是个渐进的趋势,除此之外,它也以不同的风貌出现在生活之中,在传统文化中的光辉似乎正逐渐消逝、为人所遗忘。仅写此文追溯一下槟榔的由来和其所体现反映的东南亚传统文化。

参考书目:《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Rooney, DF 1993 Betel Chewing Traditions in South-East 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ala Lumpur。

槟榔中含有一种名叫“槟榔碱”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但能刺激咀嚼者的神经,使其产生兴奋感,而且还能增强神经的耐受性,也就是让咀嚼者对这种物质越来越不敏感,从而为致瘾打下基础。

槟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 槟榔原果的主要成分为311%的酚类、187%的多糖、140%的脂肪、108%的粗纤维、99%的水分、30%的灰分和05%的生物碱。

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但其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

扩展资料

槟榔的危害

槟榔碱作为槟榔中含有的最主要的碱,具有遗传毒性。

据中南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湘潭地区每天嚼8片槟榔的人群患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不吃槟榔的人群。还有许多其他实验研究证实槟榔果具有致癌性。

一方面因为槟榔粗纤维多,粗纤维的摩擦会损伤口腔黏膜,经常吃,对黏膜组织造成持续伤害,细胞得不到修复,最终导致癌变。另一方面,在制作槟榔浸泡的过程中,残留的碱性物质及槟榔中的生物碱会破坏黏膜细胞的细胞膜,破坏细胞的DNA物质。

人民网-槟榔是药也是毒  研究证明槟榔果致癌

吃槟榔上瘾了怎么办

1戒槟榔和戒烟、解酒是一样的,都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也需要戒掉它的决心,这是戒除上瘾的最关键。

2戒槟榔可选用替代法和渐减法同时进行,在槟榔瘾上来之后食用一块口香糖替代,也可只食用三分之一槟榔,一个分三次食用,慢慢降低毒瘾,最终可戒除。 3戒槟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条件就是周围同胞要一起戒,要不一个人很难坚持下来。

扩展资料槟榔危害: 1、对牙齿本身不好:长期嚼槟榔,对牙齿磨耗严重。 ⒉、对牙周不好:槟榔汁跟石灰混在一起,容易形成牙结石,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牙周健康。

槟榔纤维粗硬,还可能会刺伤牙龈或堵塞牙缝,造成牙龈的压迫而发炎。 ⒊、对口腔黏膜不好:轻则可能引起粘膜病变,重则演变为口腔癌。

⒋、对颞下颌关节不好:长期咀嚼会加大颞下颌关节负重,引起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关节盘穿孔。

⒌、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槟榔部分成分会损害味觉神经与唾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此外,槟榔渣也 胃壁,严重可导致胃粘膜发炎甚至穿孔。

参考资料 -槟榔 大众养生网-槟榔为什么会上瘾?原因竟是这样。

吃槟榔会上瘾吗?

槟榔的危害 嚼食槟榔引起的病变:牙齿咬耗磨损、牙周病、牙齿动摇、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嘴巴张不开)、白斑性黏膜溃疡、口腔癌、食道癌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 槟榔改变局部组织构造 能使上皮萎缩、黏膜下胶原纤维堆积、血流减少、黏膜下组织玻璃化等,造成患者苦不堪言,永远无法恢复正常开口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患者局部组织的抵抗力及免疫力大大降低,有利其他致癌物质发挥作用,因而逐渐转化成口腔癌。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最近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说,咀嚼槟榔或槟榔子将会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指出,加入烟草的槟榔可以导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会导致口腔癌。各种槟榔制品中含有的槟榔子会导致一种口腔癌前病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随时可能会转化成癌症 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39万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咽癌),其中228万例发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占58%,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 槟榔块中主要成分槟榔子就是造成口腔癌的重要因子 槟榔子成分中含植物碱、多苯和亚硝基胺;槟榔添加物荖藤的成分中含有许多酚类的物质,如儿茶素、黄樟素等;槟榔导致口腔癌主要来源可能是槟榔素、槟榔碱、硝胺或由某些多酚类物质所造成的氧自由基。此外槟榔添加物中大量的红灰,会促进槟榔中单柠酸盐转变成生物碱的去质化作用;口腔黏膜的发炎原因之一也是长期红灰的 ,改变黏膜本身的渗透性,使得口腔环境中释放生物碱及和亚硝基胺化产物,能很快的和已发炎的细胞作用。 因为槟榔中有一定成分有成瘾和致幻作用,不过没有麻醉性镇痛药(吗啡、杜冷丁什么的)强,所以很少有人会上瘾。

槟榔吃了会上瘾吗 ?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要产区,入冬是槟榔收获季节。在主要产区的万宁、陵水、定安等县市的街道上,摆满了卖槟榔的摊点。到海南来的游客除了领略宝岛自然风光外,还有不少引人入胜的风俗人情,“客至敬槟榔”就是其一。

根据当地人介绍和古书记载,海南一带很早就有槟榔待客的风俗。早在《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旅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晋代稻谷撰著,成书于304年,是我国最早植物学专著。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海南人一直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800多年前,贬居海南岛的苏东坡就曾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的情景。可见海南人爱槟榔、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广为流传。

今天,万宁、陵水以及五指山区的黎族同胞,依然把槟榔果作为美好和友谊的象征。客人登门,主人首先捧出槟榔果招待。即使不会嚼槟榔的人,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备有槟榔果,以敬拜年的贵客亲朋。

海南吃槟榔很讲究,先把槟榔切成片,然后粉上佐料(用贝壳粉调制成膏状物)卷上蒌叶,再放进口里慢嚼,初时味涩,并有绿水,待吐完了绿水,又生丹津,吃后面红耳赤目眩,如醉酒一样。正如当年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槟榔还是青年们爱情的象征。小伙子一旦看中哪一位姑娘,先向女方家赠送槟榔果(俗称放槟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约。举行婚礼时,槟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新郎新娘都要给登门贺喜的亲朋敬献槟榔果,以表敬意。

但是不宜多吃

槟榔可有很多好处呢

可以促消化、治病、美容

但是!!!!!!!!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最近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说,咀嚼槟榔或槟榔子将会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指出,加入烟草的槟榔可以导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会导致口腔癌。各种槟榔制品中含有的槟榔子会导致一种口腔癌前病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随时可能会转化成癌症。

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39万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咽癌),其中228万例发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占58%,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

什么是槟榔?吃了会上瘾的吗?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

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要产区,入冬是槟榔收获季节。在主要产区的万宁、陵水、定安等县市的街道上,摆满了卖槟榔的摊点。

到海南来的游客除了领略宝岛自然风光外,还有不少引人入胜的风俗人情,“客至敬槟榔”就是其一。 根据当地人介绍和古书记载,海南一带很早就有槟榔待客的风俗。

早在《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旅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晋代稻谷撰著,成书于304年,是我国最早植物学专著。

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海南人一直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800多年前,贬居海南岛的苏东坡就曾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的情景。可见海南人爱槟榔、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广为流传。

今天,万宁、陵水以及五指山区的黎族同胞,依然把槟榔果作为美好和友谊的象征。客人登门,主人首先捧出槟榔果招待。

即使不会嚼槟榔的人,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备有槟榔果,以敬拜年的贵客亲朋。

海南吃槟榔很讲究,先把槟榔切成片,然后粉上佐料(用贝壳粉调制成膏状物)卷上蒌叶,再放进口里慢嚼,初时味涩,并有绿水,待吐完了绿水,又生丹津,吃后面红耳赤目眩,如醉酒一样。正如当年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槟榔还是青年们爱情的象征。小伙子一旦看中哪一位姑娘,先向女方家赠送槟榔果(俗称放槟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约。

举行婚礼时,槟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新郎新娘都要给登门贺喜的亲朋敬献槟榔果,以表敬意。

但是不宜多吃 槟榔可有很多好处呢 可以促消化、治病、美容 但是!!!!!!!!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最近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说,咀嚼槟榔或槟榔子将会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指出,加入烟草的槟榔可以导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会导致口腔癌。

各种槟榔制品中含有的槟榔子会导致一种口腔癌前病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随时可能会转化成癌症。 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39万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咽癌),其中228万例发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占58%,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

为什么吃槟榔容易上瘾?

槟榔中含有一种名叫“槟榔碱”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但能 咀嚼者的神经,使其产生兴奋感,而且还能增强神经的耐受性,也就是让咀嚼者对这种物质越来越不敏感,从而为致瘾打下基础。

槟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 槟榔原果的主要成分为311%的酚类、187%的多糖、140%的脂肪、108%的粗纤维、99%的水分、30%的灰分和05%的生物碱。

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但其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

扩展资料

槟榔的危害

槟榔碱作为槟榔中含有的最主要的碱,具有遗传毒性。

据中南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湘潭地区每天嚼8片槟榔的人群患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不吃槟榔的人群。还有许多其他实验研究证实槟榔果具有致癌性。

一方面因为槟榔粗纤维多,粗纤维的摩擦会损伤口腔黏膜,经常吃,对黏膜组织造成持续伤害,细胞得不到修复,最终导致癌变。另一方面,在制作槟榔浸泡的过程中,残留的碱性物质及槟榔中的生物碱会破坏黏膜细胞的细胞膜,破坏细胞的DNA物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964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