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元曲名作家?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元曲名作家?,第1张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关汉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杂剧60种,存18种。主要类型有以下三种。(1)反映阶级矛盾的《窦娥冤》,这也是他最知名一部作品和《蝴蝶梦》等。(2)描写底层妇女生活:《救风尘》、《望江亭》等。(3)歌颂历史英雄:《单刀会》描写人物关羽。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作品《天净沙·秋思》(小令),故也被称为秋思之祖。另有描写昭君出塞的《汉宫秋》。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墙头马上》(歌颂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字德辉《倩女离魂》、《三战吕布》、《倩女离魂》等。其中《倩女离魂》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女性热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形象,是其最知名作品。

王实甫,虽不属四大家,但仍然是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齐名。代表作《西厢记》。这里需要注意《西厢记》的男女主角是崔莺莺和张生。

最后再将前文出现的作品进行总结。《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而《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则是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是"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一。与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元代四大爱情剧"。亦为"五大传奇"之一。

相传是元代施惠(字君美)和范居中、黄天泽、沈洪等一起合写的,明朝时期有些人说是施惠(字君美)一个人的创作。这本戏的故事流传较早,在元杂剧里也有过关汉卿的《幽闺佳人拜月亭》和王实甫的《才子佳人拜月亭》等作品。

《幽闺记》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之一,而《琵琶记》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虽说戏剧风格不同,但二者都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的论文

  [论文摘 要] 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各国人们在表达心中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本文试从比较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入手,分别从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人物理想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论文关键词] 浪漫主义 社会理想 生活理想 人物理想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浪潮主要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十九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源头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要比西方早几百年,有很多理论体系并不完善,但其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他们心中对于未来的美好理想,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

  一、社会理想——脱离人间的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中国关于社会理想的描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存在。屈原在《离骚》中,展现了其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是为人们塑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自耕自食,不问政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的唐代诗人李白,更是在《梦留天姥吟留别》里,借梦境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仙人之境,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其小说《巨人传》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蓝图——特莱美修道院,反映了当时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美好、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里,浮士德用生命建造的海滨乐园则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所梦想的理性王国的蓝图。

 可以说,中国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脱离人间的桃花源,并没有具体展现;而西方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乌托邦,虽然是描绘的未来世界,但是却是描绘具体,蓝图清晰。这是由于当时时代所造成的。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社会长期停滞,缺乏先进思想指导,因此古典浪漫主义作家很难具体描绘未来乌托邦社会,只能采用托古改制、游历仙境等间接方式展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西方由于有很多先进的社会思想作指导,因此他们有可能具体展现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使读者读后能受到莫大的鼓舞。

  二、生活理想——超自然的曲折幻想和坦率自信的'直接追求

 西方作家所描述的生活理想多是关于个人主体的幸福。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多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在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大量是以歌颂生活、爱情为主题的。到了十九世纪,这种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生活理想逐渐升华成一种反封建、争取自由的事业理想。雪莱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塑造的革命夫妻莱昂和茜丝娜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

 中国作家对于生活理想的描述,更多的不是爱情,而是将笔触放到了追求功名利禄、叙述人伦上。这并不是说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中没有爱情,《牡丹亭》和《孔雀东南飞》中那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但在这些爱情故事当中也会掺杂一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西厢记》中,莺莺的母亲不同意女儿和张生在一起,直到张生考取了状元才默许这段婚事。

 因此对于生活理想中的爱情,中国不如西方影响深远。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爱情婚姻历来是由父母、媒人包办,青年男女受到封建制度和思想的压制,几乎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歌颂自由爱情的作品较少。

 除了生活理想的内容、题材不同之外,中西方作家对于这种理想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作品表现生活理想时多是曲折含蓄,往往采用一些超自然的方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的采用打破生死界限的浪漫主义手法,使生前不能在一起的男女情侣,死后能够得到幸福,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的作品在结尾处加入一段幻想,来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如《孔雀东南飞》。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鬼神的力量帮助弱者达到伸冤雪恨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们心中的生活理想,像关汉卿的《窦娥冤》。

 而西方作品表现生活理想更加直接了当。往往是一种主人公坦率自信的去争取自由幸福的个人生活理想。

 中西方作家之所以表现方式不同,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分不开。中国由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封建社会各种制度对人们的压制,束缚了人们对生活理想的大胆追求,所以人们只得采取那些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生活理想。而西方浪漫主义作家生活的时代,封建主义逐渐没落,资本主义发展,作家对于战胜封建势力、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所以他们能够用直截了当、大胆热情的笔触去构建美好生活的蓝图。

  三、人物理想——性格单一的超人和个性化的普通人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人物大概可分为三种类型:

 1积极向上的叛逆英雄

 他们积极向上,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热心与力量。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为了摆脱现有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目标,敢于与魔鬼缔约,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还是显示出其英勇的胆识。这也表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有胆有谋的可贵品质。还有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为了建立没有纷争和压迫的大同世界,敢于与封建暴君斗争,这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2拜伦式英雄

 他们敢于反抗现实,但是又摆脱不了身上固有的恶习,不愿与人民群众为伍,由于脱离群众,而陷入到忧郁和孤独的状态之中。最典型的是拜伦创作的一系列人物。这种英雄人物身上所带有的特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性已经消失、无产阶级革命尚未成熟的时代的叛逆者身上所特有的性格。

 3“世纪儿”

 他们对现实不满,有理想但是却对未来缺乏信心,因此终日无所事事。像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笔下的勒内、缪塞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里塑造的沃达夫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一时期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作品中对于理想人物的塑造,虽不如西方类型清晰,但是却也有较为鲜明的代表。以下举两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1)屈原在《楚辞》中化身的灵均

 屈原在《楚辞》中通过灵均即“我”,表达了很多高尚的品格,例如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孙悟空

 孙悟空成为人们心中理想人物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它是一个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的叛逆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它取经之前。取经之前,孙悟空偷吃蟠桃、大闹天空,将一个叛逆者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也客观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它是一个智慧无穷、降妖除魔的英雄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它取经途中。救王妃、公主,帮百姓、僧人……这些英勇行为都深深的印刻在我们脑海里,这也客观的反映了广大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智慧、侠义、勇敢并存的英雄。

 中西方作家虽都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心目中的人物理想,但是他们笔下所塑造出的英雄人物,却并不相同。

 西方绝大多数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中小资产阶级民主阶层的代表。他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虽然是理想人物,但是并没有超凡入胜,他们拥有一般人的缺点和优点。所以说,西方塑造的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大多是个性化的普通人。

 中国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和西方相比,性格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受到各个时代人民普遍推崇和敬仰的时代英雄。他们的主导性格鲜明突出,但是却缺乏各自的个性。所以说,中国塑造的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多是个性单一的超人。

 虽然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和西方成熟的浪漫主义体系相比,显得并不完善,但是其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今后的发展还是奠定了基础。中国浪漫主义作家通过自身对当时时代社会的体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与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有民族特色的理想天堂!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勃兰兑思:《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4]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16世纪中叶,世界上涌现了一批伟大的戏剧作家,英国出现了一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一部《哈姆雷特》让万人同悲;与之同时期的还有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一部《堂吉诃德》将骑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国的戏曲大家自然也不遑多让,一部极负盛名的《牡丹亭》将汤显祖推到了戏曲界的最高地位,至今人人称赞。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惊人的相似

1959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

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

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生卒年几乎相同(前者1550—1616年,后者1564—1616年),又同样有着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毛病”。1964年,徐朔方先生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文当中指出:

虽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

1986年到1987年,徐朔方两次钻研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联系剧作家与中西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汤显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后得多,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丽娘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加难能可贵。

二、汤显祖:满腹经纶而又无用武之地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550年9月24日),一个名叫汤显祖的孩童降临人世,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看着似乎并不起眼的孩童日后却能有一番相当的造化。由于汤显祖乃书香世家,不仅祖上四代出过满腹经纶的学者,就连他的母亲也自幼熟读诗书,因此,在这样一种极具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也让汤显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

以上所述,便是汤显祖一生从求学到仕途的一番历程。显然,相较于同辈人汤显祖的这段历程可以说是极其平坦的,就拿21中举来说,单凭这一点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及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透顶,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所谓“以才学论人”的时代已成为泡影。在这样一种形势之下,满腹经纶的汤显祖便没了用武之地,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当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懋学等人,便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令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懋学等人便随即出卖了自己,中了高科。

但当这些诱惑摆在洁身自好的汤显祖面前,他却一无所动。

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并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显而易见,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

三、万历十一年,汤显祖试图的开始与终结

张居正死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他以翰林的地位拉汤显祖入幕,但他都言辞拒绝了。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34岁的汤显祖才中了癸未科三甲第二百二十一名进士,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观政,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便是七年。众所周知,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陪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更是其中的闲职。然而,当时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诸如徐霖、姚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等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曾人问他:

老博士何为嗜书?

答曰:

吾读书不问博士非博士。

显然,这种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张居正而终于在这时被严加处分的文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

四、一腔热血倾注戏曲,《牡丹亭》由此诞生

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

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正如时人所言: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语)

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作品也当数《牡丹亭》。传闻汤显祖在创作过程中,因入戏太深,在写到杜丽娘相思成疾而亡故时,竟摔笔跑到园子里痛哭:“丽娘死了!”一连几日,郁郁寡欢。

《牡丹亭》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

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情”有超越生死的力量,汤显祖用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讴歌了“生而死,死而生”的爱情理想,而这一爱情理想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最佳诠释。

该剧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牡丹亭》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点从王骥德老先生所讲的这番话当中也能间接得到印证:

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五、结语

毫无疑问,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的存在迹象。

《牡丹亭》已经上演了四百余年,汤显祖娓娓描述的爱情故事,征服了无数观众,尤其是那些情窦初开的青年。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俞二娘(俞二姑)。用眼下的流行语来说,她是一位“超级粉丝”,与当今的追星族相比毫不逊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36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