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纽曼的摄影成名作是什么?

阿诺德·纽曼的摄影成名作是什么?,第1张

美国摄影家阿诺德·纽曼(ArnoldNewman,1918~),出生于纽约。纽曼在当童子军时就开始学习摄影,他的启蒙老师本·罗斯是纽约著名的职业摄影师。同时,纽曼还爱好美术,他曾在迈阿密大学学习绘画。

1938年的经济大萧条,使纽曼无法实现成为画家的理想,转而从事摄影。他的绘画艺术才华,在人像摄影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表现。1941年,纽曼开始为画家、作家、作曲家、舞蹈家等名人拍摄肖像,这些肖像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世界著名的人像摄影大师。

(一)环境肖像

纽曼的肖像摄影,善于把人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背景或环境与被摄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人物个性的最好说明。这种开一代新风的肖像照被称为“环境肖像”,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通过环境来表现人物性格,纽曼常常采用摆拍的拍摄手法,而不赞成即兴式的抓拍,他说:

随手拈来的肖像,只是瞬间的偶然形象,一般说来都缺乏典型性,因此不能经久耐看。

因此,纽曼像导演一样摆布他的拍摄对象,直至获得一种自然而稳定的表情为止。在选择与人物有关的周围景物时,纽曼也总是精挑细选,寻找那些最典型的陪衬物。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和他们从事的工作环境一起出现在画面上:军火商艾尔弗雷德·克鲁普背对着庞大的工厂车间;画家乔其娅·奥凯菲站在她最钟爱的绘画题材—羊头骨骼前:城市建筑设计师罗伯特·莫塞斯手上拿着设计蓝图,身后是纽约的高楼大厦……

纽曼为画家蒙特里安拍摄的肖像照,最能体现出环境肖像的创作特色。蒙特里安是抽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主张用几何形状构成“形式的美”,作品多以直线和矩形组成,反对运用曲线。纽曼在拍摄时,将蒙特里安的手放在画架上,背景采用两块长方形的糊墙纸,这么一来,蒙特里安仿佛嵌进了神秘而严格的几何图形之中,从而使人们联想到画家本人作品的风格。纽曼在谈到自己的拍摄意图时说,用严肃的直线条和几何图形来处理画面,是为了表现蒙特里安及其作品的风格,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纽曼的成名作

纽曼的成名作,是他为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拍摄的一幅肖像。照片中,一架大钢琴占据画面的五分之四,作曲家身处一隅,人物与钢琴之间,有着微妙的旋律感。同时,钢琴盖与支柱所形成的大三角,与作曲家托腮沉思所形成的小三角互相呼应,就像乐曲中的主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上,以强弱不同的音色所进行的变奏。

这幅照片摄于1946年,当时的纽曼,在美国摄影界还只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关于这幅照片的构思,纽曼曾回忆道:

我自己对于各种乐器不同的造型有特别的爱好,而且当时又正在尝试拍摄这些乐器的造型。我就以此作为一个出发点。

大型钢琴的线条非常美观,也非常强烈,而这也就是史特拉汶斯基的音乐给我的感受。我立刻想到,要把这位作曲家和钢琴拍在一起。

为了衬托作曲家和钢琴,纽曼把聚光灯打在白墙上,利用反射光进行照明。因为反射光比较柔和,不会产生阴影。同时,白墙与钢琴所形成的黑白对比影调,与作曲家乐曲强烈、粗犷、刚劲的风格很相似。

在拍摄过程中,纽曼不断变换人物韵位置和姿势,共拍了26张底片。经过仔细筛选,纽曼选定了其中的一张,并在后期制作时进行剪裁,最终得到了这幅杰作。

这幅作品发表后大受欢迎,纽曼从此一举成名,史特拉汶斯基也因此名声大振。在这位作曲家去世前不久,纽曼去看望他时,他激动地与纽曼拥抱,并热情地说:

噢!纽曼,你使我四海闻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

1848年,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1853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撰写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所取得的音乐成就;同年,舒曼将刚出道的勃拉姆斯介绍给他的乐谱出版商,其首批作品刊印出版。1860年,发表了反对以弗朗茨·李斯特为首的“新德意志学派”宣言。1862年起,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维也纳,该地也成为了勃拉姆斯的第二故乡;同年,当选为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1868年,《德意志安魂曲》在不来梅首演。1871年,接受了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艺术指导的邀请,在职期间为宣传推动德国古典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1876年,完成并首演了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77年,《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1879年,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荣誉博士称号。1883年,《F大调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1885年,《e小调第四交响曲》在迈宁根首演。1896年,创作《四首严肃歌曲》。1897年3月13日,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

在德国音乐史中,常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相提并论,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而将三人总称为“3B”。此外,勃拉姆斯也是继贝多芬之后,创作面广、继承古典传统较深的德国作曲家。

中文名: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外文名:JohannesBrahms

国籍:德国

出生地:汉堡

出生日期:1833年5月7日

逝世日期:1897年4月3日

职业:作曲家

主要成就: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德国音乐史中的“3B”

代表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F大调第三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

早年经历

1833年5月7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在德国汉堡市根厄区,其父亲是汉堡市剧院的低音大提琴手,经济窘困但注意孩子的音乐教育。1840年,师从奥托·弗里德里希·维利巴尔德·科塞尔学习钢琴演奏,科塞尔也成为了勃拉姆斯的钢琴启蒙老师。

1843年,作为钢琴演奏者第一次在汉堡参加公演;同年,被要求去美国作一次巡回演出,被科塞尔阻止;同年,开始跟随爱德华·马克森学习钢琴及作曲,在他的引导下,勃拉姆斯初识德国古典作曲家的作品。

1846年至1847年,为挣钱在汉堡近郊贝尔格多尔夫的舞厅演奏。1848年3月11日,在汉堡的一次爱乐音乐会上首次听到约瑟夫·约阿希姆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9月21日,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登台演奏了巴赫、巴尔克森、赫尔茨等人的作品。

1849年,化名G·W·马克斯在汉堡的奥古斯特·克兰茨音乐出版社任音乐改编。1850年3月,给正在汉堡举办音乐会的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夫妇寄去了自己第一批乐稿。1851年,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演奏者爱德华·赖门伊,并通过赖门伊了解到吉卜赛音乐(即此时人们心目中的匈牙利民间音乐)。

人物经历

新的道路

1853年,和赖门伊一起进行巡回演出,二人在汉诺威偶遇小提琴演奏者约瑟夫·约阿希姆,约阿希姆因欣赏勃拉姆斯的作品而将他引荐给舒曼和李斯特;6月,在魏玛结识了弗朗茨·李斯特;9月30日,在杜塞尔多夫拜会了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夫妇,自此成为好友;10月28日,舒曼在《音乐新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在未来的音乐成绩;12月,在舒曼的引荐下,莱比锡的布莱特柯普夫—赫尔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勃拉姆斯的第一批作品,即钢琴奏鸣曲(Op1和Op2)及一些歌曲。

1854年3月初,舒曼企图自杀,勃拉姆斯赶到杜塞尔多夫;8月,与尤利乌斯·奥托·格里姆一起前往美因茨,接着一人前往海德堡,漫游内卡河谷;返回汉堡,途经杜塞尔多夫时,看望了克拉拉·舒曼,并在途经汉诺威时,看望了约瑟夫·约阿希姆。

1855年5月,在杜塞尔多夫参加第33届下莱茵音乐节,并结识了奥地利音乐美学家和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7月,与克拉拉·舒曼共同到莱茵河旅行;11月至12月,在但泽、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演出音乐会。

1856年1月至2月,在莱比锡、基尔、汉堡以及阿尔托纳举办音乐会,并与约阿希姆在哥廷根举办音乐会;4月,在波恩近郊的恩登尼希探望舒曼;5月,在杜塞尔多夫参加第34届下莱茵音乐节;7月29日,罗伯特·舒曼逝世;8月,与克拉拉·舒曼及其孩子们到莱茵河旅游,直至瑞士的费尔瓦尔特施台德湖;9月至12月,在汉堡和杜塞尔多夫逗留。

1857年夏,与克拉拉·舒曼及其孩子们由杜塞尔多夫出发到莱茵河旅行;9月至12月,担任德特莫尔德宫廷的钢琴、室内乐师和合唱指挥,取得了作为合唱指挥的最初经验。1858年10月至12月,重新接任德特莫尔德宫廷职务。

1859年1月22日,在汉诺威举办《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首演;1月27日,在莱比锡音乐厅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公演失败;6月,开始指导汉堡女子合唱团;10月至12月,第三次接任德特莫尔德宫廷的职务。

日渐成熟

1860年3月,起草了一份反对以李斯特为首的“新德意志学派(又称为“魏玛学派”)”的宣言,该宣言由勃拉姆斯签名,约阿希姆、格里姆、舒尔茨参加;5月至6月,与克拉拉·舒曼一起前往阿尔塔尔,阿弗尔山区旅行,直抵拉赫尔湖。1861年5月,结束汉堡女子合唱团的工作;7月13日,迁居汉堡的郊区哈姆,写出《亨德尔主题变奏曲》。

1862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此后勃拉姆斯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也成为他的第二故乡;11月29日,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出自己的作品音乐会。1863年5月,返回汉堡,住到布兰肯纳斯街的旧居,并在此创作了《里纳尔多》(Op50);同年,当选为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

1864年4月,辞去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的职务;6月,父母离婚,勃拉姆斯前往汉堡。1865年2月2日,母亲去世,勃拉姆斯去汉堡奔丧;4月底,退掉维也纳的住房;5月1日,到达巴登-巴登附近的利希滕塔尔,并结识了画家费尔巴赫;11月8日,离开利希滕塔尔,并于同月前往瑞士的巴塞尔、苏黎世和文特尔图尔进行了巡回演出,在此期间结识了玛蒂尔德·魏森东克;同年,创作了《降E大调圆号三重奏》、《德意志安魂曲》等作品。

1866年3月,父亲再婚,勃拉姆斯同继母自发地建立了良好关系,此后对她的照顾也十分周到。1868年4月10日,在不来梅大教堂举行了《德意志安魂曲》(无第五乐段)的首演,并获得成功;5月,创作了《德意志安魂曲》的第五乐段。

1869年2月18日,卡尔·莱奈克在莱比锡音乐听主持了完整的七乐段《德意志安魂曲》的首演,勃拉姆斯未出席。1870年,在慕尼黑观看了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和《莱茵的黄金》。

创作高峰

1871年,在普法战争胜利的鼓舞下,写出了《胜利之歌》(Op55),该作于同年4月、6月分别在不来梅和卡尔斯鲁厄上演;11月16日,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为其提供了艺术指导的职位,勃拉姆斯于同年12月答应赴任,在任职期间为宣传推动德国古典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月27日,在维也纳卡尔斯街买下住房。

1872年2月11日,父亲在汉堡去世,勃拉姆斯在该地逗留至2月16日;7月,在巴登-巴登与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开始建立友谊;9月10日,返回维也纳;11月10日,作为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的艺术指导,在维也纳演出了其第一个音乐会,曲目包括亨德尔、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作品。

1873年5月初,在慕尼黑结识了德国作家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自5月14日开始,在图欣度夏,期间多次前往慕尼黑与海塞等人会面;此外,在图欣度假期间,完成了《海顿主题变奏曲》(Op56)。

1874年1月,在莱比锡举办了“勃拉姆斯周”,勃拉姆斯参与了其中三个音乐会的演出,并在此期间,见到了德国作曲家亨利希·冯·赫尔佐根贝尔克及其夫人伊丽莎白·冯·赫尔佐根贝尔克,与二人的友谊由此开始。

1875年4月3日,解除了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的合同;4月18日,最后一次指挥协会音乐会,自此成为自由艺术家;5月,卡尔斯鲁厄、曼海姆和杜塞尔多夫的音乐会中演出。

1876年,完成了《c小调第一交响曲》(Op68),并于同年11月4日由由奥托·德索夫执棒,在卡尔斯鲁厄举行了首演;11月,勃拉姆斯在曼海姆、慕尼黑和维也纳指挥了他的《第一交响曲》。

1877年6月9日,到达沃尔特湖畔的波尔查赫,开始创作《D大调第二交响曲》(Op73),并于9月中旬在利希塔腾尔结束了《第二交响曲》的创作;12月30日,在汉斯·里希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中,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

1878年1月,勃拉姆斯在莱比锡指挥了他的《第二交响曲》,并在汉堡、不来梅和乌德勒支指挥了其《第一交响曲》;5月6日,抵达波尔查赫,在此度过第二个夏季,并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9月底,参加汉堡音乐节,指挥其《第二交响曲》,而后返回维也纳,勃拉姆斯开始蓄大胡须改变自我形象。

1879年1月1日,在莱比锡音乐厅举行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由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荣誉博士称号;5月23日开始,在波尔查赫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度夏,在此期间完成《G大调第一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78)的第一部分,以及两首《钢琴狂想曲》(Op79)。

1880年6月,第一次在伊舍尔度夏,在此期间,开始创作《学院节庆序曲》(Op80)、《悲剧序曲》(Op81)等作品;12月26日,汉斯·里希特在维也纳举办了《悲剧序曲》的首演。

1881年1月4日,勃拉姆斯在布雷斯劳勃指挥了《学院节庆序曲》的首演;11月9日,在布达佩斯举行了《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勃拉姆斯亲自担任钢琴独奏,指挥家汉斯·冯·彪罗通过他在迈宁根的乐队使该作得以在德国数个城市与听众见面。

1883年,在威斯巴登避暑旗舰,创作了《F大调第三交响曲》(Op90),该作于同年12月,由指挥家汉斯·里希特在维也纳进行了首演。

1884年5月,在施蒂亚州的木尔茨促施拉克避暑,在此期间开始创作《第四交响曲》(Op98)。1885年,在木尔茨促施拉克度过第二个夏季,创作完成了《第四交响曲》,该作于10月25日在迈宁根首演。1886年5月27日,抵达图恩附近的霍夫斯塔腾,在此期间完成了《F大调第二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99)等作品;同年,被维也纳音乐家协会选为荣誉会长。

1887年10月18日,《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在科隆首演,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约阿希姆等人参与了演出。1888年,在莱比锡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中,遇见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和爱德华·格里格。1889年5月23日,成为汉堡荣誉市民;6月,被奥地利国王授予皇家豹十字勋章。

晚年生涯

1890年5月16日,抵达伊舍尔,在此期间完成了《G大调第二弦乐五重奏》(Op111)。1891年5月,写给辛姆洛克的信被当作勃拉姆斯的“伊舍尔遗嘱”,并创作了《a小调钢琴、单簧管和大提琴三重奏》(Op114)和《b小调单簧管和弦乐五重奏》(Op115)。

1894年5月17日,在伊舍尔度夏,在此期间,创作了两首单簧管奏鸣曲,以及单簧管和钢琴的两部奏鸣曲(Op120)。1895年10月3日,在法兰克福的克拉拉·舒曼家作客,这也是他们两人的最后相聚。

1896年5月,完成《四首严肃歌曲》(Op121);5月20日,克拉拉·舒曼病故;5月24日,勃拉姆斯赶去参加克拉拉·舒曼的葬礼,到达波恩,已经晚了;9月3日,抵达卡尔斯巴特疗养;10月2日,返回维也纳。

1897年3月7日,汉斯·里希特指挥《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出席观看;3月13日,值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理智女神》首演时,勃拉姆斯最后一次出现于公众面前;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被埋葬在维也纳的中心陵园。

个人生活

爱情

1858年,在哥廷根认识了阿嘉特·冯·西博尔特,两人订婚,然而勃拉姆斯还是逃避了这场婚姻,两人于1859年春分手。

勃拉姆斯终身未娶,与克拉拉·舒曼超越友谊的感情长达43年。据说他曾向克拉拉写过多封情书,但一封也未寄出,而只是将乐曲的手稿寄给克拉拉。

友情

1851年,勃拉姆斯与小提琴演奏者约阿希姆相识后,成为了互相敬重的好友。成名后的勃拉姆斯为表示友情,将创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献给约阿希姆,两次首演都由约阿希姆亲自演奏而勃拉姆斯担任指挥。

主要作品

管弦乐作品

室内乐

钢琴参与的重奏

没有钢琴参与的重奏

钢琴作品

钢琴独奏

四手联弹

管风琴作品

声乐作品

混声合唱

女声合唱

男声合唱

独唱

二重唱

以上主要作品来源

创作特征

总体特征

作品概观

勃拉姆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除歌剧、戏剧音乐和标题交响乐之外,几乎包括器乐和声乐所有的体裁形式。奥地利历史学家曼迪切夫斯基及其门生汉斯·加尔于1926年至1927年在莱比锡编辑出版他的全集共计26卷,其中有交响曲4部、序曲2首、钢琴协奏曲和乐队小夜曲各2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大小提琴复协奏曲各一部;弦乐四重奏、钢琴二重奏、四重奏和小提琴奏鸣曲各3首;弦乐六重奏、五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和单簧管奏鸣曲各2首;钢琴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钢琴小提琴与圆号三重奏、钢琴单簧管与大提琴三重奏各一首。钢琴曲有奏鸣曲3首、狂想曲2首、间奏曲3首、圆舞曲16首、练习曲51首、匈牙利舞曲4册以及用罗伯特·舒曼、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约瑟夫·海顿、尼科罗·帕格尼尼和以匈牙利主题写的变奏曲等。歌曲有300多首,其中有声乐套曲《玛格罗妮》、《四首严肃歌曲》;还有用斯拉夫诗歌谱写的独唱曲与合唱曲20多首等。

古典传统

作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罗伯特·舒曼的继承人,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德奥的古典音乐传统,将浪漫主义音乐的激情与严谨的古典形式结构结合起来,保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音乐构思开阔而周密,形成手法运用力求简洁精巧。他遵循古典奏鸣曲原则和形式,从结构和内容上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有着明显的联系和鲜明的倾向。此外,他反对外在华丽,追求内在深刻含蓄的情感表现,无论在旋律、和声、织体上都不落俗套,新颖而富有特色。如旋律出乎意料的宽阔进行,和声以自然音体系为主,自由变换同名大小调,织体上有丰富的复调思维;遵循自然音体系但又突破大小调界限的和声,乐队色彩浓郁,钢琴织体复杂多变,节奏富于动力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

民间风格

勃拉姆斯作品的形象构成和音调基础,植根于德国民间音乐。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开始收集、记录和改编民歌,在自己的创作中,常常引用德国民歌平易、真切而温暖的音调,有意识地运用民间音乐的特点。在多民族聚居的维也纳,他也十分注意吸收奥地利、捷克,特别是匈牙利民间歌曲、舞曲的精华,他改编的一些民间音乐小品,如《匈牙利舞曲》等,均通俗、亲切。他对古典音乐传统和民间音乐均同样重视,对民间音乐的感情尤其深厚。

交响曲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只有四部,但每一部都是精心琢磨的凝练之作。勃拉姆斯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构思写作交响曲,但对贝多芬的敬仰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不相信自己具有驾驭交响曲创作的能力,而将原来的构思定型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也酝酿了长达20年,该作由于风格和手法上与贝多芬的近似而被当时的人称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它以英雄气势、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巴洛克复调对位技巧与古典动机发展手法的运用,以及各乐章曲式结构和调性的安排,尤其是无标题性的纯器乐交响曲类型,显示出勃拉姆斯交响曲与古典传统的紧密联系,但它毕竟是属于贝多芬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新时代,展示了勃拉姆斯所独具的复杂凝重的织体、激情浪漫的旋律和浓郁厚重的总体风格。

勃拉姆斯在传统交响曲基本框架上进行了自己的创新,他的主题旋律类型多样、富于浪漫特征,大量类似优美歌曲的完整旋律气息宽广而个性突出。以《第一交响曲》为例,第四乐章的主部主题就是一首长大而完整的德国大学生歌曲,它的采用给勃拉姆斯纯器乐交响曲增添了一种“标题”含义的暗示。第二乐章的双簧管旋律婉约而深情,当它以小提琴独奏的音色再现时更显飘逸。而第三乐章单簧管的歌唱旋律同样是流畅而温暖的风格。即使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激情迭宕、跃动起伏,也以其本身完整及强烈特征主导着整个乐章。

勃拉姆斯对交响曲结构的细节也做了变化处理,《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分量很重,但与后几个乐章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自然地趋向末乐章高潮尾声。首尾乐章结构庞大,采用传统奏鸣曲式,使用动机或主题的变化发展手法,但与古典交响曲强调的主题对比不同,而是更接近同时代李斯特、瓦格纳的主题变奏或变形风格;对展开部也相应做了巧妙变更,勃拉姆斯的歌曲性主题不易于像动机般分割发展,因此展开部并不担负戏剧性冲突的重任而显得简洁,甚至往往被省略,如末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是到再现部时才形成;而引子的篇幅和作用在首尾乐章中却十分突出。第一乐章的引子运用复调音性思维,几条旋律线重叠交织成厚重而紧张的音响,由它导引出的主部主题激情严峻而富于冲击力。末乐章长大引子的内部已包含了多因素并置,圆号气质高远的悠长旋律预示着主部主题的宽阔和深沉;第三乐章与贝多芬的谐谑曲乐章气质全然不同,也不是小步舞曲或其他维也纳流行舞曲的简单模仿,而是勃拉姆斯个性化的融合与创造。其他三部交响曲各自有其独特处理,《第二交响曲》类似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的抒情风格;《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直接进入的主部主题,以大小调性关键性主和弦的混用显示其浪漫特质;《第四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同样适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而末乐章是勃拉姆斯喜用的变奏曲式,采用了古老的帕萨卡利亚结构形式,以巴赫康塔塔(No150)的主题作为固定低音而重复出现30次,这部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的交响曲使用“过时的”形式和技巧,充分体现勃拉姆斯追求古典风格的情怀。

室内乐

在勃拉姆斯作品中室内乐占据很大比重,他的交响曲等大型作品也是在这些早期、中期室内乐中孕育而成。除去传统形式的弦乐四重奏外,他经常尝试使用钢琴与其他乐器音色作各种重奏组合,由它自己担任钢琴演奏的部分。如钢琴和小提琴、和大提琴、和中提琴的奏鸣曲及多首有单簧管参加的室内乐作品等。勃拉姆斯只创作了3首弦乐四重奏(Op51的两首和Op67),它们同样经过了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第一首c小调的首尾乐章与交响曲一样占有更重的分量,热情冲动的主题具有动机展开的紧张和冲击力,第二乐章浪漫抒情而第三乐章则缺乏贝多芬谐谑曲的张力而偏于平和典雅。第二首a小调更为柔和松弛,第一乐章主题暗含“F-A-F”的动机,这是勃拉姆斯经常使用的座右铭(《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意味着“自由而快乐”(FreiaberFroh)。第三首的主题丰富多样,欢愉跳跃与绵延深情并存,末乐章又采用歌唱性主题与8个变奏的结构技法,这些虽没有贝多芬四重奏的气势和深度,但显示了勃拉姆斯自己的风格。

《f小调钢琴五重奏》是勃拉姆斯在19世纪60年代的作品,第一乐章的复调性思维和高超的对位技巧,主题动机在各段的延伸、衍变和发展,突然爆发的激情及迅速泄落,节奏的多变与声部间的冲突,这一切造成勃拉姆斯音乐所持有的紧张、执着和内在的动力。慢乐章的亲切、温和显然与舒伯特风格相连;第三乐章类似贝多芬常用的谐谑曲风格,充满振奋昂扬的精神;第四乐章冥想的引子之后回到第一乐章风格,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而《b小调单簧管和弦乐五重奏》是他晚期的重要作品,它的抒情伸展而又带些忧郁的色彩是勃拉姆斯的典型特征,主题动机在四个乐章中隐现、贯穿,而第二乐章则哀婉凄情。

钢琴作品

勃拉姆斯所偏爱的变奏曲形式体现在钢琴作品中,曾用舒曼、亨德尔、帕格尼尼等主题写作变奏曲(其中有为一架钢琴、两架钢琴或四手联弹的变奏曲)。为钢琴四手联弹写作的两部《爱情圆舞曲》(Op52a,1874年、Op65a,1877年)以及21首匈牙利舞曲,都颇受喜爱,前者原为男女声和钢琴伴奏(四手联弹)而作,后者勃拉姆斯层将其中的第1、3、10首改编成管弦乐曲(1873年)。

勃拉姆斯的钢琴曲风格响亮厚重,具有交响音乐的构思和气势,双音程(3、6、8度)的大量使用,复旋律线条、复装饰音和大量交错的节奏使他的钢琴技巧难度相当大。这种节奏一方面来自舒曼,一方面也来自勃拉姆斯所熟悉的维也纳圆舞曲。

声乐作品

勃拉姆斯的声乐作品数量大、种类多,200多首独唱歌曲,大量有伴奏和无伴奏的、宗教性和非宗教性合唱及双合唱曲,还有许多重唱曲(二重、四重)及声乐套曲。他一生还整理改编多册民歌集,包括德意志、奥地利和斯拉夫民族的,而匈牙利吉卜赛的民间歌曲得到勃拉姆斯的特殊重视。勃拉姆斯在这些改编中有为亲切自然的民歌歌词重新配曲,有些则为民歌简单配置简单明晰的和声伴奏。勃拉姆斯自己的歌曲创作常常如同民歌般朴素动人,使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民歌改编,而哪些又是勃拉姆斯自己的创作,《铁匠》《妈妈,我有一个愿望》《突然的小夜曲》《摇篮曲》《去看望爱人的路上》《啊,美丽的姑娘》《柳树林中一小屋》等同样是勃拉姆斯的优秀歌曲。

还有大量的艺术歌曲是对复杂情感或心理感受的细腻描述,勃拉姆斯采用古典或当时诗人的诗歌,其选择不像舒曼那样严格。《要是我知道回头路多好》《林中恬静》《我的爱是青春》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四首严肃的歌》取自圣经中有关死亡的主题,但像《德意志安魂曲》一样充满对生的思索并升华到对爱的肯定。

人物评价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年轻人,以其美妙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大家,而且我确信,此人必将在音乐界引起极大的震撼。(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评)

这里有一个人仿佛是上帝从天上派遣而来。这个人长着一张有趣的、年轻的脸,在演奏时显得容光焕发,他那张漂亮的双手能够轻而易举地处理好那些极其困难的章节(他演奏的作品都是很难的),现在又奉献出这样一些令人惊异的乐曲,当人们看到这个人坐在钢琴旁时,确实会感到十分激动。(钢琴演奏者克拉拉·舒曼评)

勃拉姆斯虽然没有写出贝多芬式的第X交响曲,也未能谱出《第九交响曲》的结尾部分,尽管他有潜力做到这些,从而使前三个乐章变得更加精彩,但是通过对他的深入研究,我从他那恰如其分的处理手法,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真实性中仿佛看到了聚集着巴赫、亨德尔、莫扎特、海顿等人的古老的奥林匹斯山,从而身心都感到满足。(指挥家汉斯·冯·彪罗评)

他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简短、凝重、紧凑,令人感到越来越朴实。恰恰在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他是经历了一种不仅是朝着多面性,而且是向着朴实性的发展和开拓的。犹如他的伟大的先行者,勃拉姆斯又能力谱写出这样的歌曲:这些歌曲直到最小的细节都显示出他的特点,然而听起来又不失为民歌。或者,反过来说:他谱写出来的是地地道道的民歌,然而却又是出自勃拉姆斯之手。(指挥家威廉·富特文格勒评)

勃拉姆斯既不是舒曼,也不是贝多芬的模仿者,然而却又是一位音乐经典的收藏着。而他的这种保守主义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不是盲目地去接受传统遗产,而是通过一种进一步深思熟虑的过程加以吸纳,不忽略其中实质性的东西。(学者达尔豪斯评)

后世影响

勃拉姆斯纪念馆

勃拉姆斯纪念馆位于汉堡彼得街,离作曲家出生处不远,由1969年成立的勃拉姆斯学会管理。该纪念馆楼上楼下各有一个大房间,展出各种照片、画像及手稿,它们多为复制品,原件存于吕贝克的勃拉姆斯研究所或维也纳的音乐爱好者协会。在纪念馆中,可以看到勃

1,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3,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代表作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4,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代表作有《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练习曲”钟“》、《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37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