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有哪些美学和艺术上的主张

浪漫主义音乐有哪些美学和艺术上的主张,第1张

浪漫主义是19世纪风靡于西方的文艺思潮。这种思潮影响到音乐表演艺术,即产生了浪漫主义的音乐表演艺术观,强调艺术应以个人主观体验为核心,着重情感的表现,反对一切刻板的、保守的美学观念。对艺术的表现方式予以大胆突破,突出文艺作品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在艺术上追求自由、幻想与夸张,不崇尚理性。

浪漫主义音乐表演艺术观

  把表演置于音乐艺术创造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反对拘泥于乐谱上的标

记,甚至可以根据表演者的感受对乐曲进行随意的处理或改动。这种做法是基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音乐的演奏者或是演唱者并不是被动的工具,相反,音乐的美

主要是由表演艺术家所创造的,因此,当一首作品被演奏的时候,演奏家必然要以自己的方式对它加以修正,这种突出演奏家主观随意性的审美追求是浪漫主义音乐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有人把浪漫主义表演艺术称作主观主义的表演艺术。

  在演奏中经常采用戏剧性的夸张和对比,突出主观情感的表现。浪漫主义音乐表演的大师们着重以激情感染听众,李斯特曾说:“对大师来说,音乐作品实际上无非是他的情绪变化的悲壮动人的具体化。他是被召唤来使他们诉说、哭泣、歌唱和叹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重新创造它们的。”

  强调音乐表演的技术性。浪漫主义的音乐表演大师大都技艺超群,常常以辉煌的表演技艺令听众惊叹不已,他们通过自己非凡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把音乐表演技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自20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表演仍然作为一个重要的表演艺术流派继续发展,并涌现出许多杰出艺术家。著名的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美学观念的指挥家,他的指挥富于激情,生动而有气

势,他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作自由灵活的处理,并不完全执行作曲家在乐谱上写下的标记。在钢琴方面,浪漫主义的

表演大师首推美籍俄国钢琴家霍罗维茨,这位钢琴大师的演奏极富个性,他所演奏的曲目主要是浪漫乐派的作品,他的浪漫情调和抒情气质,使这些作品的美妙之处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的演奏技巧惊人,声音控制能力极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追求。

  从总体上看,浪漫主义的音乐表演艺术观虽然在音乐处理的随意性和过分的炫技性等方面受到过许多批评,但它毕竟在音乐表演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种影响下,许多音乐表演艺术大师都向人们奉献了自己的创造并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克伦威尔〉序言》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首领维克多·雨果1824年所作。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产生在与古典主义斗争的二十年代,具体表现在1827年他所创作的剧本《克伦威尔》和为本剧所写的序言中。剧本《克伦威尔》是向波旁王朝制度和古典主义的宣战。剧本所选择的题材,本身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剧中的主要人物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著名的领袖克伦威尔,雨果对他的拒绝王位表示赞许,对他的背叛革命事业进行了指责,把人民看成是真理和正义的体现者。剧本在形式上完全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戏剧法则。剧本虽没得到公演,但雨果为剧本所写的序言,却成了一篇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充分地阐述了雨果浪漫主义的全部思想观点。

《〈克伦威尔〉序言》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式,把文艺分为原始时代、古代和近代三个发展时期。原始时代的艺术表现的是上帝、心灵和创造三位一体的思想,其代表作品为“颂歌”,即《创世纪》;古代时期的艺术实际是人类进入奴隶制时代以后的艺术,作品主要表现人民国家和战争的题材,其代表作品为荷马史诗一类的作品;近代时期指的是中世纪至近代,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各民族的精神之中产生了一种为古人所不知而在近人身上特别发达的崭新的感情,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为浪漫主义的戏剧。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探索了艺术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得出艺术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的真实的美学观点。雨果在这里把戏剧比喻为聚物像的镜子,指出了艺术比自然更为集中的特点。《〈克伦威尔〉序言》根据现实中充满矛盾对立事物的事实,把再现事物的对比看成为艺术的任务,把美与丑、悲剧与喜剧、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对比看成是真实反映现实的前提。雨果认为浪漫主义的现代戏剧不需要统一律,必须破除古典主义法式的束缚。古希腊的悲剧的一些规则来自于古希腊剧场的特殊性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合于自然的东西;历史发展到十九世纪,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那些规则就不再是适应的了。艺术的创作应当是自由的,三一律特别是时间与地点的一致已经成为不必要的东西。

总之, 《〈克伦威尔〉序言》集中表现了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特征和浪漫主义作家的思想要求,集中地反映了文艺领域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斗争的经验;其对古典主义法则的反驳,推动了当时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雨果在这里虽然注意到了社会发展对文艺发展的影响,但是他的某些观点和对基督教思想的肯定却是唯心主义的。

文艺美学研究·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是文艺创作中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它是文艺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运用幻想、夸张的方式,来艺术地反映生活,突出表现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方法。其特点表现,

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在题材上注重对象的神奇性。浪漫主义注重反映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事物,重在表现超常的理想,因此,就多以远离凡俗的神话传说和奇闻异事为表现对象。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取材天宫地府,神山仙境,表现的是神猴,山妖,海怪,作者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 艺术“应该是一面集中的镜子,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他的作品如《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等,所描写的对象很少是平凡的事物,他用幻想的浪漫手法,赋予形象以超人的力量和神通,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

第二,在主客体关系上追求主观态度的强烈外露性。在主客体关系的处理上,浪漫主义不注意主 置的隐蔽性,而是追求主观态度的强烈外露性。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文艺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往往占有重要位置:他们或直接出来说话,有充分的自我情思表现;或是主观感情的真实远远大于生活事实的真实。郭沫若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在其创作中突出自我的地位,有时甚至无限夸大“自我”这一主体力量,在《天狗》一诗中写道:“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诗人在这里把“自我”作为时代精神的化身,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显示了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

第三,在艺术表现上注重描写的幻想夸张性。浪漫主义创作主要是由理想出发,虽写现实,却也是为了把现实提高到理想的高度。所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大注意形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性,在艺术描绘上喜好幻想夸张。为了表现奇人、奇事、奇境,创造了一系列奇异的形象,这样,作家就不能不借助于艺术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在创作中,浪漫主义在对象上不顾已然的事实,放任幻想飞扬,从而使形象具有生活中不存在的神奇色彩。如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大胆的夸张、幻想,创造了孙悟空这一超凡的形象,他神通广大,驰骋于天国,能七十二变,一跃一万八千里,叱咤风云,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显示了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魅力。

另外,浪漫主义在思潮上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这种区别的关键所在是理想的性质和对现实的态度不同。一切向前看,有益于人类历史进步的理想的表现及对现实采取积极进取态度的,可以称之为积极浪漫主义;反之则为消极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具体地说,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浪漫主义更偏重于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在人物的塑造上,浪漫主义赋予人物理想的光辉,致力于虚幻形象的塑造;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往往都具有离奇现实主义诗人杜_的情节、奇特的夸张、磅礴的激情、多彩的语言等特色。在中国,浪漫主义最早见于屈原所作的《离骚》,而“诗仙”李白的很多作品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另外,浪漫主义还存在着消极和积极的区别。消极的浪漫主义一味地粉饰现实或留恋过去,积极的浪漫主义却能突破现实,预示事物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偏重表现作家的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种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歌颂大自然,大自然的意象成为重要的情感载体。第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第四,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1、首先,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黑格尔曾指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派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厌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的“回到自然”和18世纪感伤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的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英国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点话题。

3、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4、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也强调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在所描写的“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抒情歌谣集》序言)。这样,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摘 要:本文通过对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分析与论述, 从而试揭示舒曼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其崇高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舒曼;声乐作品;分析;美学思想

18世纪末起,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已经初见端倪。以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伟大人物贝多芬的去世为标志,从19世纪20年代起,浪漫主义的崛起,成为一种遍及全欧洲的潮流。这一时期,在声乐艺术方面代表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是音乐会歌曲和歌剧。浪漫主义的音乐会歌曲主要是德国艺术歌曲。德国是艺术歌曲的故乡,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是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的,因此,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抒情诗与浪漫主义的音乐创作的有机结合。19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歌曲迎来了它的鼎盛期。它的主流风格是浪漫主义,其中舒曼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曲家之一。

罗伯特·舒曼( Schumann Robert1810—1865年),德国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6月8日,舒曼生于萨克斯的斯维考城。他从9岁起学习钢琴,对歌德、拜伦、霍夫曼、保罗、李希特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十分喜爱。12岁时,尝试写作剧本和小说。舒曼从小受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840年他开始步入艺术歌曲的领域,并在一年里创作了一生中极大部分的100多首艺术歌曲。因此,1840年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创作年”。其中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歌曲集》、《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著名的声乐作品。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描述了一位妇女从恋爱、结婚到亡夫的生活经历,是一部抒情性很强的悲剧作品。舒曼以淳朴感人的音乐,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妇女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旋律优美含蓄,结构简洁,充分展现了舒曼的诗人情感和诗歌般的音乐创意。这首声乐套曲共有8首歌曲,《自从和他相见》、《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我不明白,也不相信》、《戒指在我手指上》、《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亲爱地,为什么这么看着我?》、《你在我心里,在我怀里》、《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了无限悲痛》。[1]

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讲的是女主人公初次见到男主人公,被他那潇洒的外表所打动。在这首歌曲中,作者多次运用切分音,这是舒曼喜欢用的节奏型,切分音的运用增强了乐句的流动感,推动了旋律的进行。 无时无刻不在表述女主人公被爱情困扰的痛苦,结尾处低沉的伴奏似乎预示了女主人公悲惨的结局。歌唱声部的旋律平稳简洁,与伴奏声部仅仅相扣,较弱的声音控制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女主人公无限的惆怅。

第二首《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这首歌曲讲的是女主人公讲述了恋人的不同一般以及她无私的爱。音乐色彩明亮而活泼,伴奏中反复运用跳动的和弦来形容女主人公因爱而跳动的心。时而平缓,时而急促。间奏部分巧妙地运用歌唱中第一句的旋律,钢琴始终唱着女主人公的心声——“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第三首《我不明白,也不相信》,歌唱在没有前奏的情况下强有力地爆发出来,前奏的消失增添了女主人公对意想不到结果的惊讶之情,伴奏中短促的和弦体现了她难以置信和迷茫的心情。然而强有力的间奏及连续切分音又展示出它的激动和兴奋。此段歌唱速度较快,声音的弹唱表现出惶然之情,歌曲中出现了多次的力度速度上的变化及对比,这给予了歌唱者叫自由的艺术创作空间,歌唱时根据人物情绪变化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刻画人物形象。

第四首《戒指在我手指上》,是一个抒情的乐段,充满着无比的幸福之情。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常被当作音乐会的独唱曲目使用。歌曲对气息的要求很高,中声区的气息要求平稳而流畅,声音圆润柔和,体现出主人公的幸福之情。

第五首《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伴奏运用琶音和符点节奏音型体现婚礼的热闹场面和女主人公的激动心情。这首歌曲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是主人公最幸福的时刻,歌唱轻快而流畅,没有过多的情绪变化,表现力极强。

第六首《亲爱地,为什么这么看着我?》,歌曲呈A+B+A三段式,A段是慢板,旋律与伴奏相互交叠,伴奏旋律的构成更似独立的咏唱。这正是舒曼运用钢伴与旋律共同讲述女主人公因怀孕而又惊又喜的心情。歌曲中的变奏及伴奏手法的运用并非是情感表达的中止。而是一种情绪的发展与延伸。这首歌曲表现出主人公命运的转折,因而歌唱中带有淡淡的忧伤之情。

第七首是《你在我心里,在我怀里》,这是成为母亲的主人公在和婴儿说话。钢琴伴奏运用是十六分音符琶音营造出安详静美的气氛,层层展现女主人公的幸福感受。歌曲的旋律明快流畅,速度不断加快,展现出女主人公初为人母的激动喜悦心情。歌曲最后一段的速度更快,伴奏也有琶音变成短促的和弦,音乐的跳动感表达出主人公此时的幸福已经无人能比。

第八首是《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了无限悲痛》,这是一首大量运用半音的歌曲。歌曲中半音的运用和宣叙调体现了极度的绝望,歌曲缓慢忧伤,在较低的音域用极弱的音量表现主人公的伤感,与前一首歌曲在情绪上的极大反差加强了整部套曲的艺术表现力。当歌曲旋律完全结束后,钢琴伴奏缓缓奏出第一首歌曲的旋律,演奏进行21小节,最后钢琴代替人生唱出“他,比任何人都高贵”。[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从各个角度折射出舒曼在继承发展西方特别是德奥艺术歌曲传统方面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对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发展作了一个生动地总结。从调性布局上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建立在主调上,第二三四段是在二级和四级的调上,而六七段在四级三级的调上最后一段又综合调性回到主调。作曲家经过这样的构思不仅使作品首尾统一,而且使整个套曲音乐的抒发及其自然、混为一体。使得这部以女人为中心,表现女人爱情和幸福的声乐套曲,诗意浓厚,意味深长。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强调作品的内容的重要性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共同的美学主张。李斯特曾经明确指出:“艺术的形式是放置无形内容的容器,是思想的外壳,灵魂的躯体”。他认为只有在这个“容器”充满了感情的同时。他对艺术家来说才是有意义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的内容要重于音乐的形式。这也是浪漫时期音乐共有的特点。另外还有功利性、现实性等都是浪漫时期音乐的特征。

综上所述,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表现出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手法,采用对先进知识分子及普通人种种内心感受的描绘,来呼唤崇高的人性降临世界,歌颂情感的美。他努力尝试“把诗作为独立音乐的基础,找出是合适诗的音乐形象,并且把他们互相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3]其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采用同时代诗人的主管内省和侧重心理描写的诗作。在音调和声等方面也有拓展和突破。从而使作品主观性较强,抒情性更突出、感情更细腻。这正是“把伟大而美好的诗艺与伟大而美好的音乐结合起来所需要的条件集于一身的杰出的例子”。[4] 浪漫主义历史长河中的乐坛巨匠舒曼创作的艺术歌曲,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不愧是人类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17-234

[2]王玉建浅析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色[J]沈阳: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4

[3]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 古·杨森编 陈登熙译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225

[4]李斯特《论柏疗兹与舒曼》[M]张洪岛、张洪模、 张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74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47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