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称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们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世人都称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们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第1张

汤显祖莎士比亚是两位非常著名的戏剧学家,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两人同属于一个世纪,实际年龄也相差不大,在各自的国家里都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戏剧。有很多人都称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这是因为两人在戏剧创作的手法、思想以及内容等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艺术成就相当之高。

从创作的手法来看,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喜欢使用虚构的浪漫主义来创作戏剧。无论是牡丹亭里的杜十娘,还是仲夏夜之梦里面的赫米娅,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想象。这种浪漫是自由的、奔放的、打破束缚的,让人十分的震撼和喜爱。

从创作思想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相同之处。汤显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小就天才横溢,有着很高的创作才华。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封建社会中,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迸发,经济十分的发达,但是明朝中后期的封建思想压迫是比较严重的。在这种压迫中,汤显祖的很多戏剧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束缚的反抗。而莎士比亚同样如此,他生活在文艺复兴早期的时代,当时的社会旧贵族十分的腐败和堕落,人民生活的十分的痛苦。他痛恨这一切,他的作品也充满着对个性的追求,对自由的追寻。

从创作的内容上来看,他们都十分擅长爱情剧的创作。汤显祖流传较广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作品被称为临川四梦。其中的内容都与爱情相关,充满着华丽浪漫的想象和残忍酷烈的现实,着实让人着迷。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等等,都是著名的悲剧爱情故事,现在还有很多的话剧都在演绎这些名著,十分受人欢迎。他们两位都是流芳百世的喜剧大师,值得我们一直去学习、去追寻。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两位戏剧大师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戏剧作品如同“一座蕴藏着开采不尽的黄金和钻石的宝藏”,值得不断的挖掘和探索。本文采用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的方法,从梦的角度试图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进行较全面的比较研究:首先探讨两位大师的生平和社会背景,然后从“善情”、“恶情”、宗教和戏剧结构等四个方面论述梦在汤剧和莎剧中的作用。

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莎士比亚(1564-1616)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文主义的崛起对传统势力形成了挑战。在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的传统,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同时代的评论家已感受到了他们作品的不朽魅力。吕天成在《曲品》中称汤显祖“懒作一代之词匠,竟成千秋之诗豪”。本·琼森认为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四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戏剧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上演和评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两位大师都能冲破当时的艺术教条,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汤显祖和沈璟在格律方面有不同的见解。沈璟是以研究声律闻名的理论权威,认为戏曲创作应“宁协律而不工”只要唱起来顺口,可以不管词藻是否优美、词句是否通顺。而汤显祖则以“曲意”为重,让创作的激情冲破格律的束缚,“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莎士比亚与本·琼森持有截然不同的艺术主张,与汤沈之争相映成趣。琼森认为戏剧创作应该严格遵守“三一律”,而莎士比亚作为“自然的诗人”,常常冲破“三一律”的限制。可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戏剧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摈弃了当时的艺术教条,尽情地表现了时代精神。

其次,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两部戏剧作品期间,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后两部戏剧作品是在他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以后创作的,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两位大师的作品先是讴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对传统的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转而表现不受节制的欲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他们个人的悲剧一丧子之痛无疑也是他们由乐观转向悲观的重要原因。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汤显祖云:“因情生梦”。情是梦的基础,梦是情的表现。情的内涵相当复杂,其最核心的内涵是男女之间的性爱之情。广义的情可分为“善情”与“恶情”。在本文中,“善情”主要指青年男女的爱情;“恶情”指*欲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贪欲,*欲具体表现为纵欲、**、兽奸(人兽恋)。

汤显祖是我国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他和莎士比亚生于同一时代,两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对各自的国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汤显祖在国际上的名声不如莎士比亚,所以虽然同为戏曲领域的天才,但是却被人们称为是东方莎士比亚。

很多人知道汤显祖可能还是从初中的历史上书上那一小个板块中,生于才子之乡临川,创作了如牡丹亭等鼎鼎有名的戏曲。但是我今天更想跟大家说说他的人生历程,虽然他自小天资聪颖,但是仕途却异常的坎坷。后来好不容易高中,但是他耿直的性格让他的官场之路才开始便走向了下坡路。

曾经他可能幻想着在官场中大展身手,从他后来在地方上的作为我们也能看出他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相距甚远的,对朝廷彻底失望的汤显祖一怒之下的弃官回到家乡,潜心于艺术创作之中。

在十六世纪,身处明朝的汤显祖因无力反对腐朽的朝廷选择创作戏曲来抒发情怀,而位于西方的莎士比亚却作为文艺复兴的杰出人物,用他的戏曲来唤醒人性。两个人虽然从未相识,但是却像心有灵犀般,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擅长写哀怨动人的悲剧,都没有被传统所束缚,推陈出新创作出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戏曲家之一,我认为汤显祖的才能并没有完全的发挥,但是上天总是公平的,仕途上失意却让他在艺术创作中有着更高的成就。虽然说他被誉为是东方莎士比亚,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却不太喜欢这个称号。相比于两人所处时代的状况,汤显祖的作品中所表达情感更加的难能可贵,他是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名号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并不需要冠上别人的名号。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都是剧作大师,代表了英国和中国的戏剧的发展。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个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莎士比亚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森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说到跟莎士比亚同期的中国文学巨匠,从对比角度来说,唯一值得说说的就是汤显祖了。

同学也应该知道汤显祖吧,写出《牡丹亭》那位中国著名戏剧作家。非常巧合的是,汤显祖跟莎士比亚恰好是同一年去世的,这算是非常的同期了吧。

说到汤显祖的文学特点,应该说是很明显的从其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他的主要作品是《临川四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牡丹亭。他的思想介于佛道儒之间,强调“至情论”,认为世间万物都以情为主,应该释放人的情感,带有明显的想要打破封建枷锁,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

其实中外很多学者都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做过对比,他们两位大师,对东西方戏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可以去搜寻一下类似文章和书籍。

鄙视复制,本人回答完全原创,谢谢!

汤显祖代表作品牡丹亭汤显祖,戏曲作家,字意尚,本名海若,名若石,临川清原道士。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人。今天,我们只知道他的文学成就,但其实他的人格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当政时,发生了一件事:汤显祖和好友沈来京赶考。张唐考试时不要写得太仔细,你也不会t超过我们儿子张公子的水平,这对你有好处!汤显祖拒绝了,说:我怎么能为了这点私利而丢了自己的荣誉!汤显祖没有张不想讨好,所以他考试不及格,但他的正直赢得了人们的赞美。张之后的第二年夏侯_死后,汤显祖终于通过了进士考试。当总理申时行和张四维试图拉拢汤显祖作为门生时,他再次拒绝了。他说:我我像一根笔直坚硬的木头,哪能赢不要轻轻弯曲!汤显祖在南京做官的时候,正赶上饥荒。朝廷派来救灾的官员收受贿赂,一心吃喝玩乐。他不能他再也受不了了,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揭露弊端,抨击国家大事,弹劾那些贪官污吏,批评现在的皇帝。一怒之下,明神宗把汤显祖发配到广东雷州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小县城,立他为小典。几年后,汤显祖被调到浙江遂昌县当知府。他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在遂昌的五年里,他没有杀过人,也没有抓过女人。新年之际除夕和元宵节,他还让犯人回家过年,亮灯示众;村里有只老虎,他连夜组织村民打虎。他还下乡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兴利除害,兴办学校。所以他深得百姓爱戴,遂昌人尊他为唐公。然而,衰落的明朝并没有给汤显祖施展政治抱负的空间。二十六年,汤显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临川,开始了他的戏曲创作。他在城市的向南峰下建了一座新房子,并把它命名为汤余铭。这个汤余铭成为他后半生戏曲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的中心。写完临川四梦后,汤显祖专注于舞台艺术的创作。他亲自参与了天津地方戏江陵胡安,并组织宜黄戏班到各地演出。宜黄戏的演员人数最多时曾超过1000人。梦想是平凡的,因为无论贫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梦是神秘的,因为它往往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但是,把梦当成一种文化,甚至当成文学的题材,是极其美好和虚幻的。这种美在汤显祖临川四梦。千百年来,它让许多人流连于颠倒的现实与虚幻中,在亦真亦幻,似醒非醒的情境中含泪品茶。临川四梦是汤显祖四部剧,曲折离奇,文笔流畅优美,人物塑造细腻。戏剧家、作家汤显祖是临川人,故名四梦,是他的四部戏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的统称。也许四部剧都有梦,所以有了临川论的四个梦想;或许其他四部剧本身就是他们毕生努力凝聚的人生梦想,故名四梦。与汤显祖同时代的学者王思仁总结临川四梦的说法说:邯郸,叶贤;,佛爷;,夏夜;,清也。应该说,这个评论很有见地,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汤显祖梦文化。临川四梦的四个梦,诠释了世间无数千变万化的事物。讲述了一个学者在梦中变成了大学者,成为了p

公元年,迎娶秀才李,并由卢太尉建立。在黄衫英雄的帮助下,他终于解开了猜疑和误解的悲欢离合的美梦。代表作南柯描述了杜丽娘迷恋柳梦梅,柳梦梅因梦受伤而死,爱上鬼,死而复生。出来后,流行了一段时间,让很多人上当。汤显祖自己说,一生四梦,唯有牡丹是我的骄傲。汤显祖在他的诗紫钗;愁换衣服的时候,河树沉甸甸的,天高坡陡。汤显祖还从朋友处得知,娄江女读者余二娘为牡丹亭伤心而死。他写了南柯记首诗,诗中写道:如何伤此曲只在娄江!相传邯郸记也让女演员尚小玲伤心而死。这些都说明紫钗记有着非常感人的艺术魅力。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那些认为他的押韵是武断的,他没有不注意旋律全赞牡丹亭。比如比汤显祖晚20多年的沈德福说:唐逸尚有一个牡丹亭的梦,一家一家传下来,几令降价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他还说,他的才华是自足的,不朽的。与沈德福同时代的戏剧家陆天成称赞汤显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是千古一绝的抒情诗人。王骥德甚至说,如果汤显祖没有他买的时候不要用法语字符,不考虑其他弱点,就不会有之前的作者,只有过去两百年的一个人。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晚明出现了一些剧作家,比如阮大铖,他刻意学习汤显祖的文学天赋和兴趣。后人因此称之为汤余铭学派或临川学派。事实上,汤显祖的志向是远大的,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吗?年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深远,牡丹亭年也可以看到这种痕迹。四大悲剧成就了莎士比亚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悲剧总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临川四梦成全了汤显祖,它赢了不要太惊讶,因为梦终究是梦。虽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终于能在他们身上看到期待和向往。

汤显祖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14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