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肌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肌力的因素有哪些,第1张

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1) 肌肉横断面:肌肉横断面与肌力成正比。

(2) 肌肉初长度:指收缩前的长度。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3) 运动单位募集:指运动时运动神经元动员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过程。运动单位募集与肌力成正比。

(4)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肌力是指肢体作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检查方法是嘱患者上下肢依次作各关节伸、屈运动,并光吸检查者所给的阻力,观察肌力是否正常、减退或瘫痪,并注意瘫痪部位。

一般上肢作上臂的外展、内收、前臂伸屈、腕的伸屈、手指的外展、内收、握拳。下肢作屈髋、小腿伸屈,足跖及背屈等。在病情需要时,尚需对有关的每个肌肉进行分别检查。

1、定义

指在骨骼肌静止时不断地不随意地保持保持轻微紧张,这种肌肉组织在其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称为肌张力。

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础。坐着 站着。

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

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时收缩

2、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3、肢体置于某一位置时,可保持该姿势不变

4、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5、体位变化协调、迅速

6、被动活动时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这场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肌张力是如何产生的?是一种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快速牵拉骨骼肌肌肉保持伸展状态,肌梭在内部紧张,在外不做功。腱梭调节紧张度的作用。

肌力和肌张力如何调节的?

肌力如何产生的?r神经元和所支配的神经纤维发出冲度引起肌纤维收缩,产生肌力。

异常肌张力的分类:

一、痉挛又称肌张力增高状态:

是一种由牵张反射的高兴奋性所致的,常伴有腱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原因:锥体路损害 所致

特征:

腱反射亢进 如何查?

 阵挛 如何查?

 被动活动阻力增加,终末端突然阻力减少(折刀)

运动的协调性降低

常见:中风、脊髓损伤、脑外伤和脑瘫等

二、僵硬又称僵直:

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使得各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铅管样僵硬和齿轮样僵硬。

三、肌张力低(弛缓)

当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消失、肢体处于松软的状态时,称为肌张力弛缓。

特征:肌肉松软滞空反应消失或减弱,关节范围扩大。

四、肌张力障碍: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技能亢进性障碍。

特征:肌肉收缩可快可慢,且表现为重复、模式化(扭曲);形式由低到高变动,可为持续扭曲畸形,可持续数分钟或更久。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不良的姿势和肢位

心理因素

患者的身体状况异常  药物 环境温度:寒冷刺激肌肉肌张力增高,相反温热可缓解肌张力

肌张力评定的目的

提供治疗前的基础评定;提供制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评价各种治疗的疗效。

主要讲痉挛的评定方法。

痉挛的评定方法:

病史采集,病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痉挛对患者功能的影响,需要了解的问题包括痉挛发生的频度,受累的肌肉及数量引起痉挛的原因,日常生活动作对痉挛的影响。

视(观察):应特别注意患者肢体或躯体异常的姿态

触:触摸肌肉的硬度  硬:肌张力亢进

被动运动检查

被动检查是肌肉的活动时,通过检查者的手感觉肌肉的抵抗的 方法,是最普通的检查方法,能从一个方面反映肌张力的情况,体会其活动度和抗阻时的肌张力的变化。

Ashworth分级法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  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  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  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出现哪个动作,就是相应支配这个动作的肌肉紧张。

肌肉的僵硬检查

在腕部有非常轻的痉挛时可通过此检查发现。

肢位:在桌子上放一茶杯,放在手能够到的位置,取立位

检查法:检查者一手保持前臂,另一手握住腕部,让受检侧腕关节屈伸,一边观察一边告诉患者不要用对侧手够茶杯,当把茶杯放回原位时,可发现腕的活动是否变硬。

头的下落试验

肢位:患者取仰卧位,去掉针头,检查者手支撑头部,另一手放置在下方

检查方法:支撑头部的手突然拿走,头部落下

落下缓慢,手的冲击感减轻,中度僵硬时头不能落下。

姿势性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让患者变换各种姿势或体位,记录其抵抗状态

正常姿势张力,反应迅速,立即完成

痉挛或肌肉僵硬,过度抵抗,调整弛缓

躯干肌张力,看肚脐的位置。触摸背肌的状态。

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分为六级:

0级:瘫痪!不能动了!

1级:肌肉可以产生颤动,但是不足以产生肢体的动作!

2级:肢体可以产生水平的动作,但是没有办法克服重力完成动作。

3级:肢体可以克服重力完成动作,但是外加阻力后,不能对抗阻力完成动作。

4级:肢体可以克服重力完成动作,稍能对抗外加阻力,但是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通常,只要下肢有4级以上的肌力,都是可以完成走路动作的(可能要借助工具:如拐棍)

肌力分为以下六级(五级六分):\x0d\ 0 级完全瘫痪,不能做任何自由无能无力。\x0d\  Ⅰ 级 完全瘫痪,肢体运动时,可见肌肉轻微萎缩,但肌体不能移动。\x0d\  Ⅱ 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x0d\  Ⅲ 级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引力,能抬离桌面。\x0d\  Ⅳ 级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x0d\  Ⅴ 级 肌力正常,行动自如。\x0d\\x0d\ 一般肌肉萎缩不会造成肌力丧失的,只会出现肌力下降,比如以前能够那动30斤的动作,肌肉萎缩后可能只能拿起15斤的重物了。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随意)收缩的能力。

  肌力的减弱或消失,称为:“瘫痪”。肌力完全丧失,称为完全性瘫痪;肌力不完全丧失,称为不完全性瘫痪。为了便于对于肌力进行比较,一般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制定的六级测定标准。按这种标准测定肌力需要患者的配合,因此,医生测定的肌力带有主观因素。不同的医生检查结果,有可能出现轻度的差别。 MRC 6级分法0级  肌肉无任何收缩。Ⅰ级 能触知肌腱收缩,但不能产生关节运动。

Ⅱ级 有关节运动,但不能克服地心吸收力运动。

Ⅲ级 能克服地心吸收力运动,但不能做阻力运动。

Ⅳ级 能做阻力运动,但比正常肌力弱。

Ⅴ级 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MRC徒手肌力测定扩展量表(11级)0级:无肌收缩,为完全性瘫痪1级:能触知肌腱收缩,但不能产生关节运动。2级:有关节运动,但不能克服地心吸收力运动。3-级:能克服地心吸收力运动,但运动范围受限。3级:能克服地心吸收力运动,但不能做阻力运动。3+级:能做阻力运动,但很快块下降。4-级:能做阻力运动。  4级:能做阻力运动,但比正常肌力弱。 4+级:有力弱,但程度轻。5-级:轻度力弱。5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1)I型即单纯眼肌型,以仅累及眼外肌而不累及全身其他部位的骨骼肌为其特点,

(2)Ⅱ型为轻度全身肌无力型。有一组以上肌群受累,饕物治疗效果好,预后好。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同分为两种亚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常伴眼外肌受累,一般无咀嚼、吞咽、构音困难,不影响呼吸肌。生活自理无困难为ⅡA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常伴眼外肌受累,一般有咀嚼、吞咽、构音困难,生活自理有困难,称为ⅡB型。这型患者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相对较高,应予特别重视。

(3)Ⅲ型也称急性进展型,常在首次症状出现后数月之内发展至包括延髓肌,多伴眼肌、四肢肌、躯干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多于半年内出现呼吸肌麻痹,对饕物治疗效果差,预后差,极易发生肌无力危象和很高的死亡率,胸腺瘤的伴发率比较高,应为临床重点处理对象。

(4)Ⅳ型迟发重肌型。系由上述I、ⅡA、ⅡB发展到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临床起病半年以后出现呼吸肌麻痹者属于此型,这组病人伴发胸腺瘤的机会较多,对药物治疗效果差,预后差。

(5)V型为肌萎缩型,指重症肌无力病人于起病后半年内即出现肌萎缩者。因长期肌无力而出现继发性肌肉萎缩者不属此型。这组病人临床很少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9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