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克拉拉舒曼(德国女钢琴家)的资料

谁有克拉拉舒曼(德国女钢琴家)的资料,第1张

  克拉拉-舒曼克拉拉·舒曼,德国女钢琴家。生于莱比锡。五岁随父亲学钢琴,八岁就能开独奏音乐会,十九岁的女孩子就登上了维也纳的乐坛。婚后曾与丈夫一起去俄罗斯和意大利旅行演出,后定居柏林,并在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院教授钢琴。早期以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闻名,后期以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称。作有钢琴协奏曲,特性曲,艺术歌曲,曾编辑《罗伯特·舒曼全集》。克拉拉的父亲威克先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老师,因他在克拉拉年幼时即与妻子离异,所以加倍疼爱并且刻意栽培这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孩子。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克拉拉小小年纪就崭露头角。

  中文名: 克拉拉·舒曼

  外文名: Clara Schumann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莱比锡

  出生日期: 1819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 1896年5月20日

  职业: 女钢琴家

  代表作品: 钢琴协奏曲,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多首钢琴独奏曲。

  逝世地: 法兰克福

  所属时期: 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 艺术歌曲,钢琴独奏曲,室内乐

  克拉拉的父亲

  父亲为佛列德‧维克,是莱比锡最有名的音乐老师,母亲玛丽安娜则是位钢琴家,即使玛丽安娜身体不舒服,维克还是要求她上钢琴及声乐课程,玛丽安娜于克拉拉5岁时离家,尔后在克拉拉9岁时娶了第二任妻子葛蕾蜜蒂,对于克拉拉的一生,其父亲无疑是影响最深的关键人物。 虽然克拉拉的父亲强烈反对克拉拉与罗伯特‧舒曼的婚事,但是他也是位信念坚定,个性刚强的教育家。当时克拉拉使用的维克钢琴练习曲集,现也已出版,对于钢琴学习者有许多的帮助,内容主张真正的音乐家应培养个人的情操和感受力,不只是一味的学习机械性的技术。 克拉拉也承认自己到了晚年还能持续热爱的演奏工作,这都得感谢父亲从小的教导。将女儿以天才钢琴家之名送上音乐舞台,原是希望她功成名就,并且得到全欧洲人的赞赏,难怪这时候罗伯特‧舒曼的出现会引起她父亲的坚决排斥。更何况舒曼是个内向、爱幻想、神经衰弱又缺乏谋生技能的音乐工作者。

  克拉拉的童年

  克拉拉从小便接受父亲佛列德‧维克的严格训练,并遗传自母亲玛丽安娜的钢琴才华,12岁便在布商大厦以「音乐神童」之姿首次公开演奏,之後就以天才少女钢琴家扬名于音乐界了。 克拉拉精湛的钢琴弹奏技巧,除了在少女时代接受指导,并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外,还经历了非常专业的训练。 克拉拉在8岁时遇到比她年长十岁的舒曼后,由于彼此的爱慕,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感情在克拉拉的父亲百般阻挠下,两人尝尽了相思之苦,终于在1840年有情人终成眷属。当时因为克拉拉经常外出演奏旅行,两人难得见面,于是藉由书信往返以维系情谊。

  第一个情人

  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品组成,这部套曲说起来知道的人不少,但熟悉全部内容的不会太多,一般人们只是熟悉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这是一首美丽温馨的小品,如同摇篮曲一般恬静安详,它的曲调在世界各国家喻户晓,即使不太关心音乐的人,听到《梦幻曲》也能随著哼唱,人们常说的脍炙人口,大约就是这个境界。《童年情景》之所以成为一部名曲,主要利益于《梦幻曲》的流行。 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确切地说,是舒曼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维克的情书。舒曼18岁从家乡茨维考到莱比锡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跟钢琴家弗里德利希维克学钢琴,这时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只有9岁,父亲的精心培养下,钢琴已经弹得很出色了。两年以后,舒曼的母亲不再阻挠他学习音乐,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他住到老师维克先生家里,专注于钢琴演奏。在维克先生家的日子是愉快的,维克对这位入室弟子视为己出,舒曼与克拉拉也结成兄妹般的友谊。他们在钢琴上弹四手连弹,做有趣的音乐游戏,一起读书、郊游,舒曼还给她讲离奇的故事。舒曼每写出新钢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试奏。随着年龄的增长,克拉拉与舒曼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友谊变成了爱情,这时的克拉拉16岁,已经是颇具才华的青年钢琴家了。维克先生觉察到女儿的感情变化,不禁勃然大怒,他禁止女儿与舒曼有同学之外的任何感情,他要女儿成就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而感情游戏将毁掉一个人的远大前程。维克粗暴地干涉女儿的爱情还有一个说不出来的原因,舒曼此时已愚蠢地弄伤了手指,完全不可能成为演奏家了,不得已他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而作曲家显然是个很没有保障的职业,多少有才华的作曲家,甚至是公认的大师往往一生贫困潦倒,维克先生不能把自己的掌上明珠交给一个待成名的作曲家。这位固执的德国老头挖空心思拆散年轻的一对,他带着女儿离开莱比锡,不准他们会面,禁止他们通信,甚至不准克拉拉弹舒曼写的曲子,舒曼这时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了。有一次克拉拉在德勒斯登演出,舒曼偷偷跑去与她见了一面,维克知道后立即宣布,他们要是再敢见面,就要用手枪干掉舒曼。这件事在当时的音乐界几乎成了一桩丑闻,在经历过启蒙运动并呼喊着个性解放的欧洲,如此粗暴地干涉年轻人的爱情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维克带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时,肖邦对此事表示了不满,维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与之绝交,抗议他的暴行,在莱比锡的门德尔松也向舒曼表示同情。 1837年到1838年,舒曼到维也纳居住了一段时间,他想在这座音乐名城感受一下维也纳乐派的文化氛围,但是在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后,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典音乐传统遭到冷落,四处弥散的上兰纳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当局需要这类歌舞生平的音乐,当局也禁止言论,舒曼在维也纳出版《新音乐杂志》的申请没有获准。这时舒曼很久没有克拉拉的音讯了,克拉拉的情况他一无所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会上演奏了他的作品,这无异于发出一个信号,克拉拉还在等着他。希望重新燃起,回忆起与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舒曼便写下了几十首钢琴小品,这些小品像一幅音乐素描,记录着舒曼最初与克拉拉相识时的生活片段,那时克拉拉还是只有9岁的小女孩。 

  根据舒曼自己的说明,他当时共写了30首小品,从中挑选13首,每首都加上标题,合成一集,取名《童年情景》。浏览一下套曲里13首小曲的标题,就知道音乐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如《木马骑士》、《惊吓》、《捉迷藏》、《奇怪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普通儿童生活场景。但是,舒曼在描绘这些情景时,是有很具体的生活事件为根据的,作曲家不说,外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猜测的,只有舒曼和克拉拉两人在弹起这些小品时才会在妙趣横生之处彼此送上会心的一笑。所以前面提到,这是一部私人化作品,舒曼把它寄给远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爱人遗忘。 

  有一些音乐赏析文章说《童年情景》充满了童稚之趣,这话自然不假,但接着说这是作曲家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就失之不察了。这部套曲大致描写的是克拉拉9岁到13岁之间的生活,是舒曼以兄长般的眼光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观察印象。套曲里到处都是克拉拉的影子,套曲的第10首《过分认真》,是舒曼回想起克拉小时候整天淘气和傻笑,有时却忽然躲进墙角,故作深沉地扮出一副认真思索的样子。舒曼后来对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 

  《童年情景》的13首短曲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游戏场景,有的只描写一个神态,有的描写孩子的心理活动,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生动的形象是整部套曲的主要特点,例如第9首《木马骑士》,用切分音和低音节拍模仿小孩子摇木马的「格登登」的节奏,既形象又生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子骑在木马上前后摇摆的动态。又如《捉迷藏》,快速跳跃闪动的旋律刻画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心情地欢乐。全部作品里流行最广的当然要属《梦幻曲》,这首曲子常拿出来单独演奏,并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于合奏,它的旋律非常简单,便于记忆,乐曲起伏回转,富裕浪漫的幻想,有一种朦胧美妙的憧憬蕴含其中。

  杰出成就

  1828年(9岁)10月20日在布商大厦首次举行演奏会 1829年(10岁)在帕格尼尼面前演奏自己的作品波兰舞曲 1830年(11岁)和父亲前往德勒斯登展开巡回演奏 1831年(12岁)9月25日前往德国各地及巴黎进行巡回演出,并在威麦尔为哥德演奏而获赠青铜牌 1832(13岁)4月在巴黎举办演奏会,却因霍乱流行而影响演出,7月在度于布商大厦举行两次演奏会,秋天前往兹维克演奏 1835(16岁)在孟德尔颂和肖邦面前弹奏舒曼的曲子 1836(17岁)在德勒斯登攻读音乐理论和声乐 1841(22岁)3月,舒曼的「第一号交响曲一—春」首次公开演奏 1844(25岁)与舒曼前往俄国圣彼得堡巡回演奏 1857(38岁)1月,舒曼死后首次在布商大厦举行演奏 1878(59岁)开始在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教授钢琴,10月举行音乐生涯的50周年纪念演奏会编辑本段艰苦岁月

  克拉拉21岁嫁给30岁的舒曼,婚后生活虽然充实却很辛苦。她在16年之间生了8个孩子,还要照顾受病魔折腾的丈夫,再加上经济困难,不得不再重新开始巡回演奏以维持家计。这时舒曼因为精神衰弱问题而无法继续工作,于是他们全家迁至莱茵河畔的杜塞道夫。不久,20岁的布拉姆斯登门求教,三人深厚的友谊从此扎根。舒曼曾称赞布拉姆斯为「贝多芬再世」,后来布拉姆斯也不负舒曼的期望成为浪漫乐派的巨星。布拉姆斯一直到去世前,一有新作完成,就会先请克拉拉批评指教。 37岁便失去丈夫的克拉拉,苦难并未因此停止。孩子的病痛和死亡仍不断的考验着她。但因有布拉姆斯及小提琴手尤阿席姆等人支持,同时她常藉弹琴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在往后的四十年间,她又将生活重心转移到演奏。布拉姆斯担心克拉拉的风湿病情,曾劝她停止奔波的演奏生涯,但克拉拉却因此受到伤害,并寄了一封信给布拉姆斯:「我一停止演奏,心情就会变得非常不好。对我来说,钢琴演奏等于是我的生命。」虽然有许多传说,中伤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的种种,但他们周遭的朋友都认为他们只是因音乐结缘的好朋友。编辑本段投入教育

  59岁时,克拉拉担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的教授,满心喜悦的展开授课生活。她将自己长期演奏生涯中所得的经验,热切诚恳的投入教学,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她的学生不只分布在德国境内,还遍布了英国和美国,对后来的一些钢琴演奏者仍有重要的影响。编辑本段最后的旅程

  舒曼去世四十年后,克拉拉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她死前几天,勃拉姆斯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四首最严肃的歌》。勃拉姆斯在写给克拉拉的女儿马利亚的信中说:“您演奏不了这部作品,因为您不可能理解它。请您把它作为一件祭品献给您的母亲吧。” 这就是克拉拉-舒曼丰富而辛劳的一生。 她是妻子、母亲也是艺术家。这三个角色要扮演好任意一个都不简单,而她居然身兼三职而都做得非常出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她的身边有两位志同道合的天才音乐家相伴,一个成为她的丈夫,另一个为了她的缘故一生没有结婚。 六十五岁的勃拉姆斯坐错了火车,没能赶上克拉拉的葬礼。当他终于赶到时,已经见不到克拉拉最后一面了。他一个人站在坟前,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

  杰出作品

  Quatre Polonaises für Klavier op 1 (1829/30) Caprices en forme de Valse für Klavier op 2 (1831/32) Valses romantiques für Klavier op 4 (1835) Quatre Pièces Caractéristiques für Klavier op 5 (1833, 1835/36) Soirées Musicales op 6 (1834-36) Klavierkonzert a-moll op 7 (1833-35) Drei Romanzen, op 11 Variations de Concert sur la Cavantine du Pirate de Bellini (1837) Souvenir de Vienne - Impromptu (1838) Trois Romances für Klavier (1838/39) Zwölf Gedichte aus Friedrich Rückerts "Liebesfrühling" für Gesang und Klavier von Robert und Clara Schumann op 12 (Lieder Nr 2, 4 und 11 von Clara) (1841) Scherzo für Klavier (1841) Quatre Pièces fugitives für Klavier (1840 - 44) Präludium für Klavier f-Moll (1845) Trio für Klavier, Violine und Violoncello op 17 (1846)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Robert Schumann für Klavier op 20 (1853) Drei Romanzen für Klavier (1853) Drei Romanzen für Klavier und Violine (1853) Sechs Lieder aus Jucunde von Hermann Rollet (1853) Polonaise No 1 Polonaise No 3 Polonaise No 4 Prelude and Fugue Romanza

  其他介绍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国女钢琴家。生于莱比锡,罗伯特·舒曼之妻。五岁随父亲学钢琴,1831-1832年随父首次旅行演出,李斯特等人对其演奏赞叹不已。1840年结婚后,曾与丈夫一起去俄罗斯和意大利旅行演出,后定居柏林,并在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院教授钢琴。早期以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闻名,后期以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称,据传演奏内在而格调高雅。作有钢琴协奏曲,特性曲,艺术歌曲,曾编辑《罗伯特·舒曼全集》。 下面是舒曼两夫妻十三年的家庭生活:夫妻二人定居杜赛尔多夫市并履行着做父母的责任。但青年时代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已使舒曼患上梅毒;他同时也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忧郁症;在勃拉姆斯造访五个月后中,舒曼就试图投入莱茵河自杀。两年后,他死于精神病医院。 然而,事实远不仅如此。克拉拉直到丈夫去世后才再次见到他。此前舒曼病情好转时,本可以将他接回家中调养,但她并没有这样做。作家贝蒂娜·冯·阿尔尼姆(Bettina von Arnim)前往安德尼希疗养院探望时,发现舒曼的状态良好,不幸的是,有一帮虐待狂的大夫对他“照料有加”。舒曼被人为的禁锢后,失去了生存的意愿,最后惨死于绝食。 热爱舒曼的大提琴家史蒂芬·依瑟利斯(Steven Isserlis)认为,克拉拉对舒曼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舒曼创作了许多大提琴和钢琴浪漫曲,深受勃拉姆斯和小提家约瑟夫·约阿西姆(Joseph Joachim)的喜爱,并经常为哪一首是自己的最爱争得面红耳赤,”他说,“舒曼去世后,克拉拉以这些浪漫曲质量不高为名,将其悉数销毁。” 他还提及 1854 年发生的一桩事。在当时举办的一次多人参与人的音乐会中,女高音珍尼·林德(Jenny Lind)顶替克拉拉登台。克拉拉写道,去年冬天发生的一切纷争事故都不及今晚这样让她损失惨重,令她如此感到羞愧难当。依瑟利斯说,“正在那个冬天里,舒曼曾试图自杀,克拉拉的心里却只想着自己的事业。” 舒曼身患重症后,克拉拉不得不负起支撑家务、抚养子女的重担。这样一来,她重操旧业也许是形势所迫?“许多人都主动提供帮助,”依瑟利斯指出,“克拉拉却只愿接受保罗·门德尔松(Paul Mendelssohn)一个人的资助。如果了解克拉拉的成长历程,就不难理解她这个人的个性特点。”曾有一天,克拉拉 10 岁的哥哥在父亲面前演奏。他弹得乱七八糟,维克怒了,将儿子暴打一顿。克拉拉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然后走到钢琴边,流畅地弹完那首曲子。“她从小就被当作独奏型钢琴家进行培养,因此,当自己的职业受制于种种局限而不能为继时,她感到非常沮丧。”依瑟利斯说。 伴奏家格林汉姆·约翰逊(Graham Johnson)持不同观点,克拉拉的态度具有那个年代的特点。她那样做主要是为了逃避流言蜚语,而舒曼的精神病正是个令人生畏的话题。她一生热爱音乐,例行演出对她而言,就像一日三餐和空气一样重要。通常,人们希望女性是优雅的、温顺的,而克拉拉与此毫不沾边。如果她是个男人,她的所做所为绝不会被人们认为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约翰逊已创作了一部音乐剧《母亲克拉拉》。该剧着重描写克拉拉与女儿尤金(Eugenie)的紧张关系。尤金与同性恋女友移居伦敦,直到母亲去世后,才回到身边。“克拉拉作为生活坎坷的女性的一面要比她作为涉世不深的**的一面更吸引人,” 约翰逊说,她曾经不顾儿子的死活,只是为了不耽误自己的音乐会。” 尤金算是舒曼悲惨家族中最幸运的一位了。勃拉姆斯追求过的朱莉,二十岁便死于肺结核;最小的费利克斯青年时也死于同一种病;费迪兰德因吗啡上瘾而死;最年长的玛莉作为母亲的助手,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生;艾米尔16个月便夭折了;更惨的是,路德维希三十年后也被送入疯人院;他母亲只前去看望过寥寥数次。 2006年舒曼音乐节总监露西·帕尔汉姆(Lucy Parham)这样为克拉拉申辩:“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如果必须经历她所遭受的一切,必须面对那样严厉的父亲,这个人肯定会受极大的创伤。男性通常对克拉拉持否定态度;当今任何一位女性都会认识到克拉拉生活的艰难,会替她鸣不平。她很坚强;而且必须坚强。” 钢琴家皮尔斯·拉里(Piers Lane)对此表示赞同:“她绝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经历了那么生活的坎坷,她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但是,他补充说,“如果不是她激发舒曼创作了《C大调幻想曲》那样的作品,我才

  德国马克上的舒曼

  不管她是哪种人。正是这首作品,彰显了她对于丈夫的重要意义。” “克拉拉简直就是女超人,”抒情歌曲伴奏家罗杰·维格罗里斯(Roger Vignoles)说,“有趣的是,舒曼的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有时被人们认为对女性有些不敬,但主人公却非常勇敢。那时,克拉拉很自然地陷入英雄崇拜,尽管舒曼身上缺点不少;这并不妨碍她日后变得坚强。”克拉拉是否对舒曼造成了创伤?“有可能。舒曼显然很敏感,喜怒无常;与克拉拉这样能干、强悍的人在一起生活,舒曼逐渐走向自我封闭。” 依瑟利斯目前在创作舒曼音乐会台词。“我很惊呀,这么多人支持克拉拉,”他说,“当然人们同情她:她有一位严厉的父亲和不幸的婚姻。但舒曼之所以愿意入住精神病院,就是不想伤害妻子,这也许显示了舒曼对妻子的感受。克拉拉是位深受重创的人,虽然最终赢得了胜利,心想事成。但却让他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 , 《狂欢节》 , 《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 《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 ,《奉献》 , 《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 舒曼

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因动用机械装置锻炼双手,后因手指受伤,使他无法成为一名钢琴家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莱茵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艺术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19世纪标题音乐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编辑本段生平

  舒曼1810年出生在德国萨克森的小镇茨维考,他的父亲开着一家书店兼营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兴趣是文学而不是音乐,并且热衷于写作小说和散文。偶尔也搞一些音乐活动,12岁的时候舒曼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之后出于对文学的热情,又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并开始写作关于艺术和诗歌的论文。  《青年舒曼》 陈玉先 绘

青年时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恼折磨着,他的父亲积引导他音乐方面的发展,然而舒曼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学习法律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舒曼的父亲死后,他果然如母亲的愿望,去了莱比锡和海德堡学习法律,直到1830年舒曼听了一场帕格尼尼的演奏会,从此就立志要成为一名钢琴家。舒曼全心投入成为钢琴家的练习中,因为起步太晚,舒曼强迫自己大强度长时间的练习,据说他自己还发明了一种机械来锻炼手指的肌肉。这种错误的练习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为音乐家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之后舒曼并没有放弃钢琴,钢琴的创作始终是舒曼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格部分。23岁时期创作了自己第一部的杰作,同一主题和十二个变奏的《交响练习曲》,之后是1834年至1835年间创作的《狂欢节》,是一部由二十一个乐章组成的钢琴杰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36年,舒曼26岁时,仍然没有停止学习钢琴,这时在维克教授处学习的时候舒曼结识了教授的女儿克拉拉,但遭到维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对。后经过他不懈努力,1840年终于在莱比锡郊区的Schönefeld镇与克拉拉结婚。之后舒曼投身于艺术评论的写作,创办了一份音乐评论杂志,并用弗罗列斯坦和尤斯比乌斯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两个人的观点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思辨统一。 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尔多夫,任乐队指挥。1854年曾一度投莱茵河自杀,幸被船夫救起。之后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 1856年舒曼因晚期梅毒感染死于波恩。 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编辑本段音乐创作

  舒曼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十九世纪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音乐评论,对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他称自己忱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艺术歌曲集中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和风格,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歌曲的已经塑造出来。 舒曼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他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报》的目的,也是想通过报刊的音乐评论,进一步论证这种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个主张,并宣扬和捍卫欧洲的音乐传统。50年代,舒曼将他发表于《新音乐报》上的文章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的序言为他的“音乐评论”开宗明义:“使读者注意某些已被现代潮流所淹没的文化现象。”具体诠释他对评论音乐高低褒贬的标准,同时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舒曼的乐评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特征,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而分析观察音乐时的敏锐,是以广博的文化修养为根基。

编辑本段详细情况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一个出版商家庭。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曾翻译过英国作家和诗人瓦尔特·司各特、拜伦的一些著作;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编辑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1)  舒曼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席勒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顿时摆脱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 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下他的肩头,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他的爱妻和著名钢琴家。 当克拉拉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呵!年轻人,天才!……”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 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音乐大师夫妇征服了。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他崇拜她。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2) 在这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见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他父亲死于精神病。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疯人院。 当时,正在汉诺瓦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他还代克拉拉去疯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 “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与舒曼的交往,他终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现在,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而今,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旅行演出,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这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留在克拉拉身边。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但他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她也原谅他的稚气。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乐大师的爱情: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3) 两年后,舒曼去世了。 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 现在,克拉拉自由了。 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的死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舒曼解脱了。他也解脱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勃拉姆斯学会了控制,但痛苦并不会消失。他的痛苦只能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从心底里流泻到五线谱上。 他从这时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从他笔尖流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当他把刚写好的第一乐章拿给他的朋友看时,解释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六年后,当他把这四重奏全稿送给他的朋友时,在信中写道:“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暗示了他那维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离开克拉拉20年后,他把这个作品交给出版商去出版。他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 维特没有出路。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音乐大师的爱情: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4) 即使化为尘土 CLARA 你死去的最爱 依然填满我们之间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死亡再度降临为止 这样 我怎能拥有你,CLARA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将对CLARA的爱,转化为音符,坚持着CLARA的相信 勃拉姆斯G大调 第一号奏鸣曲,第一乐章 一段哀怨无法实现的爱情, 单纯、深刻的无奈 因为勃拉姆斯爱上的 是对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 而CLARA对她的爱人舒曼说, 我会永远追随你, 即使死亡

编辑本段作品

  作品包括交响乐四首、协奏曲(如《a小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d小调小提琴与乐队协奏曲》等)、室内乐、艺术歌曲(如《桃金娘》、《妇女的爱情和生活》和为诗人海涅《诗人之恋》、李尔克、艾兴多夫的诗歌而谱的曲)、钢琴作品(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童年即景》等)、其他乐队和合唱作品(如《曼弗雷德序曲》)及歌剧一部。 乐评创作,主要刊载于由他创办并一人分饰三个不同立场的评论人员的《新音乐报》内的文章。

舒曼 13首童年情景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1、陌生的国家和人民

2、奇怪的故事

3、捉迷藏

4、孩子们的请求

5、无比的幸福

6、重大事件

7、梦幻曲

8、火炉旁

9、骑木马

10、过分认真

11、惊吓

12、孩子入睡

13、诗人的话

(Kinderscenen)

1 About Strange Lands and People (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

2 Curious Story (Kuriose Geschichte)

3 Blindman’s Buff (Hasche-Mann)

4 Pleading Child (Bittendes Kind)

5 Perfectly Contented (Glückes genug)

6 Important Event (Wichtige Begebenheit)

7 Reverie (Träumerei)

8 At the Fireside (Am Kamin)

9 The Knight of the Rocking Horse (Ritter vom Steckenpferd)

10 Almost Too Serious (Fast zu ernst)

11 Frightening (Füchtenmachen)

12 Child Falling Asleep (Kind im Einschlummern)

13 The Poet Speaks (Der Dichter Spricht)

《童

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

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

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

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片段1)。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生于德国撒克逊州的茨维考城,是德国音乐文化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

深邃而浪漫的诗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体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特别是在钢琴曲的创作方面,更显示了卓越的才华,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创作

于1838年的钢琴小品集,短小集中,生动形象,在他诸多的钢琴作品中是较晚期、较成熟的作品,因此它与创作于1830~1831年的和

1834~1835年的等作品比起来,更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在和声、织体、节奏等方面也有更多创新,深入研究这部作品将会有助于加深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其技

法特征的理解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DE分析与演奏

么雪

罗伯特·舒曼是进步浪漫主义艺术最卓越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富于幻想的艺术风格深受钢琴家及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古典纯音乐不同的是,舒曼的创作更加注重灵感与诗化,并富有文学性

及自传性的特色。他第一个将若干首独立的钢琴小品以统一的构思组织起来,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创立了新的音乐体裁——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全曲由13首个性鲜明的小曲组成,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音乐创作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一、标题

标题性既是一种进步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现实主义倾向的表现。舒曼的标题音乐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而是通过鲜活而富于诗意的提示将人们带入特定的意境中自由幻想,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多样的情感和细致的心理体验。

常常是先写音乐,后定标题,而且标题的类型也非常多样。有的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命名,如《蝴蝶》;有的为隐喻性的字谜,如《狂欢节》;还有的表明了作品体

裁,如《交响练习曲》,而《童年情景》的标题更具诗意和幻想气质,一个个标题不仅生动贴切,更具画龙点睛的作用。孩提时听“奇异的故事”,玩“捉迷藏”、

“竹马游戏”,以及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受到“惊吓”时的各样心情,不仅描绘了纯朴的儿童生活,也唤起了成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二、曲式及调性

舒曼的钢琴创作,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的结构形式,受民间舞曲音乐的影响,他常采用圆舞曲的形式。他也很偏爱变奏手法,主题动机经常会通过变奏的形式加以展开。

《童

年情景》中各曲分别采用了简洁的“二段体”或“三段体”结构,调性布局也较有规律,前六首的调性向属调方向转(G—D—B—D—D—A),第七、第八首

(F大调),与前一首在调性上形成了三度关系的连接,这是浪漫派作曲家调性安排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样,第九、第十首(C—#g=

ba)在连接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之后,调性回到主调(G—e—G)。

三、和声

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承袭于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及舒曼诗人般的个性,驱使他极力寻求多样且新颖的和声效果。

《童

年情景》的和声运用在传统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如更加重视副属和弦,特别是重属和弦的运用,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异国和异国人民”第1小

节,“梦幻”第22小节);运用“持续低音”,借此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丰富的色彩(“竹马游戏”的低音声部)。

四、节奏

节奏是舒曼音乐重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他喜爱复杂节奏,并通过改变节奏和拍子之间的重音位置,形成特有的节奏型,如连续的切分音、交错的复节奏等。

“奇异的故事”近似附点音符的节奏,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好奇、天真的表情;“过分认真”贯穿全曲的切分音,细腻地描绘出孩子严肃而认真的神态;而“惊吓”,通过左右手交错的节奏,制造了一种紧张、恐惧的气氛。

五、旋律及织体

曼的作品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旋律则成为体现这一特色的主要媒介。在诗学的影响下,语言化的旋律往往由方整的乐句组成,并常以复调思维的织体出现,灵活

多变的音调,显示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美感。甜美动人的“异国和异国人民”、浪漫而充满想象的“梦幻曲”,流动的声部与交错的线条,使结构紧凑而层次

分明。“入睡”则采用高低声部节奏卡农的手法推动音乐的进行。

六、特殊技法

舒曼的音乐非常强化个人 情感,这一特质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手段,也引起了演奏技巧上的革新与发展。

用力。在演奏舒曼作品时,用力范围已从手指扩展到腕、肘、臂。如: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各类组合的双音,需要敏感而柔顺的手腕;连续的八度,需要有力而富于弹性的肘部;而宏亮深厚的和弦则需要大臂的挥动。

键。舒曼的作品在音量与音色上有较大的对比,为达到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层次,需要采用多样的触键。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时(如“梦幻”),可采用手指指面接触

键盘的方法,来软化琴锤与琴弦之间的敲击性,使音质柔和细腻;演奏快速、短促的跳音时(如“捉迷藏”),可采用指尖向里“勾”,快速拨动键皮的方法,使声

音轻盈而富于弹性;而要表现结实、厚重的和弦时(如“重要事件”),指尖则需有力的抓紧键盘推动力量深入。

踏板。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

段之一,踏板的使用更加复杂和精细。如:在演奏一些抒情性的旋律时,可根据音乐的要求及钢琴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深度的浅踏板,使音响连贯清澈;而在一些

连续的和弦进行中,可采用音后踏板;此外,弱音踏板的使用,不仅作为音量对比的手段,而且成为音色调节器。

舒曼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激发听众想象力的标题,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与独特的音乐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幻想带入了一个高峰。

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品组成,这部套曲说起来知道的人不少,但熟悉全部内容的不会太多,一般人们只是熟悉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这是一首

美丽温馨的小品,如同摇篮曲一般恬静安详,它的曲调在世界各国家喻户晓,即使不太关心音乐的人,听到《梦幻曲》也能随着哼唱,人们常说的脍炙人口,大约就

是这个境界。《童年情景》之所以成为一部名曲,主要利益于《梦幻曲》的流行。

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确切地说,是舒曼

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维克的情书。舒曼18岁从家乡茨维考到莱比锡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跟钢琴家弗里德利希维克学钢琴,这时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只

有9岁,父亲的精心培养下,钢琴已经弹得很出色了。两年以后,舒曼的母亲不再阻挠他学习音乐,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他住到老师维克先生家里,专注于钢琴

演奏。在维克先生家的日子是愉快的,维克对这位入室弟子视为己出,舒曼与克拉拉也结成兄妹般的友谊。他们在钢琴上弹四手联弹,做有趣的音乐游戏,一起读

书、郊游,舒曼还给她讲离奇的故事。舒曼每写出新钢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试奏。随着年龄的增长,克拉拉与舒曼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友谊变成了爱情,

这时的克拉拉16岁,已经是颇具才华的青年钢琴家了。维克先生觉察到女儿的感情变化,不禁勃然大怒,他禁止女儿与舒曼有同学之外的任何感情,他要女儿成就

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而感情游戏将毁掉一个人的远大前程。维克粗暴地干涉女儿的爱情还有一个说不出来的原因,舒曼此时已愚蠢地弄伤了手指,完全不可能成为

演奏家了,不得已他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而作曲家显然是个很没有保障的职业,多少有才华的作曲家,甚至是公认的大师往往一生贫困潦倒,维克先生不能把自己的

掌上明珠交给一个待成名的作曲家。这位固执的德国老头挖空心思拆散年轻的一对,他带着女儿离开莱比锡,不准他们会面,禁止他们通信,甚至不准克拉拉弹舒曼

写的曲子,舒曼这时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了。有一次克拉拉在德累斯顿演出,舒曼偷偷跑去与她见了一面,维克知道后立即宣布,他们要是再

敢见面,就要用手枪干掉舒曼。这件事在当时的音乐办几乎成了一桩丑闻,在经历过启蒙运动并呼喊着个性解放的欧洲,如此粗暴地干涉年轻人的爱情会被认为是极

不道德的。维克带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时,肖邦对此事表示了不满,维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与之绝交,抗议他的暴行,在莱比锡的门德尔松也向舒曼表示同情。

1837

年到1838年,舒曼到维也纳居住了一段时间,他想在这座音乐名城感受一下维也纳乐派的文化氛围,但是在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后,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发生了

很大变化,经典音乐传统遭到冷落,四处弥散的上兰纳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当局需要这类歌舞升平的音乐,当局也禁止言论,舒曼在维也纳出版《新音乐杂志》的

申请没有获准。这时舒曼很久没有克拉拉的音讯了,克拉拉的情况他一无所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会上演奏了他的作品,这无异于发出一个信

号,克拉拉还在等着他。希望重新燃起,回忆起与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舒曼便写下了几十首钢琴小品,这些小品像一幅音乐素描,记录着舒曼最初与克拉

拉相识时的生活片段,那里克拉拉还是只有9岁的小女孩。

根据舒曼自己的说明,他当时共写了30首小品,从中挑选13首,每首都加上标

题,合成一集,取名《童年情景》。浏览一下套曲里13首小曲的标题,就知道音乐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如《木马骑士》、《惊吓》、《捉迷藏》、《奇怪的传

说》,等等,这些都是普通儿童生活场景。但是,舒曼在描绘这些情景时,是有很具体的生活事件为根据的,作曲家不说,外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猜测的,只有舒曼和

克拉拉两人在弹起这些小品时才会在妙趣横生之处彼此送上会心的一笑。所以前面提到,这是一部私人化作品,舒曼把它寄给远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爱人遗

忘。

有一些音乐赏析文章说《童年情景》充满了童稚之趣,这话自然不假,但接着说这是作曲家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就失之不察了。这部套曲

大致描写的是克拉拉9岁到13岁之间的生活,是舒曼以兄长般的眼光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观察印象。套曲里到处都是克拉拉的影子,套曲的第10首《过分

认真》,是舒曼回想起克拉小时候整天淘气和傻笑,有时却忽然躲进墙角,故作深沉地扮出一副认真思索的样子。舒曼后来对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

你的童年,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

《童年情景》的13首短曲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游戏场景,有的只描写一个神态,有的

描写孩子的心理活动,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生动的形象是整部套曲的主要特点,例如第9首《木马骑士》,用切分音和低音节拍模仿小孩子摇木马

的“格登登”的节奏,既形象又生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子骑在木马上前后摇摆的动态。又如《捉迷藏》,快速跳跃闪动的旋律刻画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心情

地欢乐。全部作品里流行最广的当然要属《梦幻曲》,这首曲子常拿出来单独演奏,并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与合奏,它的旋律非常简单,便于记忆,乐曲起伏回

转,富于浪漫的幻想,有一种朦胧美妙的憧憬蕴含其中。

《童年情景》现在经常被当作儿童音乐作品介绍出来,而实际上它是为成人所写,为了在成年人心中唤醒童年的美好纯真感情,舒曼在乐曲里寄托了无尽的思慕与爱。

  舒曼是德国 历史 上最伟大最优秀的 钢琴 家和作曲家,将德国浪漫主义带入了一个不同的高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也暴露出德国浪漫主义的缺陷。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作曲家舒曼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舒曼的简介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 法律 ,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 论文 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舒曼生性热情敏感,富有民主主义思想。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 精神病 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 歌词 ,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舒曼的音乐创作

 舒曼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十九世纪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音乐评论,对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他称自己忱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艺术歌曲集中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和风格,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歌曲的已经塑造出来。

 舒曼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他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报》的目的,也是想通过报刊的音乐评论,进一步论证这种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个主张,并宣扬和捍卫欧洲的音乐传统。50年代,舒曼将他发表于《新音乐报》上的文章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的序言为他的“音乐评论”开宗明义:“使读者注意某些已被现代潮流所淹没的 文化 现象。”具体诠释他对评论音乐高低褒贬的标准,同时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舒曼的乐评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特征,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而分析观察音乐时的敏锐,是以广博的文化修养为根基。

作曲家舒曼的作品特色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而取得 成功 ,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片段1)。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在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片段2)。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 乐器 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 舞蹈 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片段3)。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并且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集作曲与理论于一身。他的歌曲创作,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评论活动则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代表作还有钢琴曲《蝴蝶》(1831)、《交响练习曲》(1834)、《童年情景》(1838)、《狂欢节》(1839),歌曲《两个掷弹兵》,管弦乐曲《曼弗雷德序曲》(1849),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1845),交响曲《春天》(1841)、《莱茵河》(1850),以及室内乐曲等。

与舒曼恋爱时的克拉拉

作为一个歌曲作家,舒曼的地位仅次于舒伯特。舒曼从钢琴曲转攻歌曲,并于1840年写成了一连串成功的联篇歌曲集,以及几首单独的歌曲。《海涅诗歌曲集》、《艾辛道夫诗歌曲集》、《天人花歌曲集》、《女人的爱情与生命》、《诗人之恋》,人们把《诗人之恋》的16首歌曲与舒伯特《冬之旅》提升到组曲的最高地位。他的歌曲构思精致,富于诗意。他所喜爱的主题是爱情。他所喜爱的诗人是海涅。他被海涅吸引就像舒伯特被歌德吸引一样。舒曼正巧补舒伯特之不足。他扩充了艺术歌曲的概念,把钢琴提升为更能体贴入微的音乐伙伴,在乐曲前后增添钢琴序曲与终曲。

作为一个钢琴作曲家,舒曼是19世纪最有独创性的人物之一。在舒曼的钢琴小品中,洋溢着奇异和炽热的表情,它们充满了激情的旋律、新颖的和声和有力的节奏。这些曲集的标题也带有浪漫主义的特征,如《幻想曲集》、《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浪漫曲集》和《童年情景》。这些作品也被后人公认是舒曼的代表作。

舒曼的故事

舒曼的故事1

 我们都知道隔行如隔山,但却有人在奥运会赛场上敢于跨自己的项目,而且赢得了冠军,他就是卡尔舒曼,舒曼在体操双杠项目上的表演简直完美无缺,他和他的队友一起为德国对赢得了1896年雅典奥运会的双杠团体赛冠军。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名身轻如燕的体操选手却又站在了古典式摔跤的比赛场地上。首轮,他面对的就是该届奥运会的举重冠军斯顿埃利奥特。

 埃利奥特来自英伦岛上,身材比舒曼强壮得多,可是出乎了裁判和观众的预料,最终获胜的是以技巧和技术见长的德国人舒曼。在决赛中,舒曼迎来了希腊本土运动员乔治斯。提斯塔斯。这可以是古典式的摔跤比赛开始以来舒曼遇到的最大的对手。两人之间的比赛是进行了40分钟,直到深夜,裁判不得不宣布比赛第二天继续进行。

 第二天早晨,舒曼和提斯塔斯再次站在了决赛的场地上,但这一回舒曼并没有给对手打持久战的机会,很快便战胜了被寄予厚望的本土选手。奥运会体操冠军和举重冠军在古典式摔跤的决赛中碰面,这已经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了,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体操冠军尽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于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每当人们提起舒曼,大家都会叫他“那个体重最轻的摔跤冠军”

 除了双杠团体赛和古典式摔跤冠军,舒曼还赢得了单杠团体赛和个人跳马的第一名。此外,他还参加了个人平衡木、单杠、鞍马、吊环、跳远、三级跳和举重的比赛。涉足如此多的比赛项目,让他成为了首届奥运会上最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同时也是罕见的运动“多面手”。

舒曼的故事2

 奥地利作曲家罗柏特·舒曼1810年6月生于茨维考一个出版商家庭。在中学时代,舒曼热衷于文学,曾独自翻译了不少古典名著,并且对歌德和席勒的作品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对音乐的兴趣几乎与文学同时产生,6岁开始接触音乐,7岁就有几首钢琴作品问世。1828年中学毕业后,在母亲的坚决要求下学习了两年法律,但这时音乐仍是他兴趣的`中心。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为了急于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了伤,失去了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于是开始致力于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

 1830年起,舒曼开始完全投入音乐创作,而30年代是他钢琴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还创办了《新音乐报》,积极从事音乐评论活动。40年代,他不断扩大了音乐创作的范围,写出不少声乐曲、交响曲、室内乐、清唱剧和歌剧等。1849年起,舒曼的健康逐渐恶化,多年的生活斗争和烦恼使他经常为一种痛苦的幻觉所折磨,终于患上严重的精神病,这种病一直折磨他直到死去。

 舒曼与萧邦同样以撰写钢琴曲起家,他最先写成的23首作品即是完全供钢琴独奏之用。这一系列作品包括了三首奏鸣曲,以及一首三乐章的C大调幻想曲,后者勉强也可以算是奏鸣曲,其余大部分则是小品之作。我们在舒曼的钢琴曲里全然不见夸示于人的乐句段落,也不见流行于当世俗丽的八度音阶和完美的指法展示,因为他对为卖弄而卖弄的伎俩嗤之以鼻。舒曼的钢琴曲时而酣畅婉转,时而诗意盎然,时而高贵雍容,时而亲切可喜。舒曼独具的音乐魅力实难以笔墨形容,尽管其中不乏古怪的安排,诸如切分音、擅改的七度和弦、稠密的结构,却都无伤于全局。

 作为一个歌曲作家,舒曼的地位仅次于舒伯特。舒曼从钢琴曲转攻歌曲,并于1840年写成了一连串成功的联篇歌曲集,以及几首单独的歌曲。《海涅诗歌曲集》、《艾辛道夫诗歌曲集》、《天人花歌曲集》、《女人的爱情与生命》、《诗人之恋》,人们把《诗人之恋》的16首歌曲与舒伯特《冬之旅》提升到组曲的最高地位。他的歌曲构思精致,富于诗意。他所喜爱的主题是爱情。他所喜爱的诗人是海涅。他被海涅吸引就像舒伯特被歌德吸引一样。舒曼正巧补舒伯特之不足。他扩充了艺术歌曲的概念,把钢琴提升为更能体贴入微的音乐伙伴,在乐曲前后增添钢琴序曲与终曲。

 作为一个钢琴作曲家,舒曼是19世纪最有独创性的人物之一。在舒曼的钢琴小品中,洋溢着奇异和炽热的表情,它们充满了激情的旋律、新颖的和声和有力的节奏。这些曲集的标题也带有浪漫主义的特征,如《幻想曲集》、《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浪漫曲集》和《童年情景》。这些作品也被后人公认是舒曼的代表作。

 1833年冬,舒曼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在晚上到莱比锡小屠夫街三号咖啡树酒馆去聚会,筹划出版《新音乐报》的事。舒曼对当时艺术上矫揉造作、墨守成规、粗制滥造的作风十分痛恨,心里有许多话要说,但他喜欢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动笔,而不是动嘴。1834年4月,《新音乐报》问世。它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舒曼有一段艰辛但甜蜜的爱情。年少时的舒曼作为学生住宿在他的老师老威克家里,他和威克的女儿———小克拉拉·威克成了最亲密的朋友。随着克拉拉长成少女,舒曼与克拉拉很自然地从朋友转为恋人。但是老威克不希望女儿嫁给一个音乐家,而在当时,没有父亲的同意,女儿是不能结婚的。但是假如父亲拒绝同意,那青年可以到法庭上诉。假若法庭觉得他的性情很好,也能养活妻子,就会允许结婚。最后,当发现没法改变老人的心时,舒曼上诉法庭并且赢得了克拉拉。1840年,这对历经坎坷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莱比锡结婚后的头几年,是舒曼一生中最繁忙、最快乐的时候,强烈的创作欲使舒曼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精品。仅1840年一年,他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还写了4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后来舒曼发疯和早死,克拉拉为舒曼守节40年,独力抚养7个小孩,还有一个奇怪的布拉姆斯终生“恋慕”她。这一切都是音乐史上自古至今未见的美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189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