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舒曼的简介?

谁知道舒曼的简介?,第1张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 , 《狂欢节》 , 《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 《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 ,《奉献》 , 《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 舒曼

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因动用机械装置锻炼双手,后因手指受伤,使他无法成为一名钢琴家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莱茵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艺术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19世纪标题音乐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编辑本段生平

  舒曼1810年出生在德国萨克森的小镇茨维考,他的父亲开着一家书店兼营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兴趣是文学而不是音乐,并且热衷于写作小说和散文。偶尔也搞一些音乐活动,12岁的时候舒曼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之后出于对文学的热情,又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并开始写作关于艺术和诗歌的论文。  《青年舒曼》 陈玉先 绘

青年时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恼折磨着,他的父亲积引导他音乐方面的发展,然而舒曼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学习法律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舒曼的父亲死后,他果然如母亲的愿望,去了莱比锡和海德堡学习法律,直到1830年舒曼听了一场帕格尼尼的演奏会,从此就立志要成为一名钢琴家。舒曼全心投入成为钢琴家的练习中,因为起步太晚,舒曼强迫自己大强度长时间的练习,据说他自己还发明了一种机械来锻炼手指的肌肉。这种错误的练习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为音乐家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之后舒曼并没有放弃钢琴,钢琴的创作始终是舒曼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格部分。23岁时期创作了自己第一部的杰作,同一主题和十二个变奏的《交响练习曲》,之后是1834年至1835年间创作的《狂欢节》,是一部由二十一个乐章组成的钢琴杰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36年,舒曼26岁时,仍然没有停止学习钢琴,这时在维克教授处学习的时候舒曼结识了教授的女儿克拉拉,但遭到维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对。后经过他不懈努力,1840年终于在莱比锡郊区的Schönefeld镇与克拉拉结婚。之后舒曼投身于艺术评论的写作,创办了一份音乐评论杂志,并用弗罗列斯坦和尤斯比乌斯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两个人的观点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思辨统一。 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尔多夫,任乐队指挥。1854年曾一度投莱茵河自杀,幸被船夫救起。之后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 1856年舒曼因晚期梅毒感染死于波恩。 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编辑本段音乐创作

  舒曼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十九世纪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音乐评论,对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他称自己忱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艺术歌曲集中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和风格,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歌曲的已经塑造出来。 舒曼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他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报》的目的,也是想通过报刊的音乐评论,进一步论证这种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个主张,并宣扬和捍卫欧洲的音乐传统。50年代,舒曼将他发表于《新音乐报》上的文章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的序言为他的“音乐评论”开宗明义:“使读者注意某些已被现代潮流所淹没的文化现象。”具体诠释他对评论音乐高低褒贬的标准,同时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舒曼的乐评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特征,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而分析观察音乐时的敏锐,是以广博的文化修养为根基。

编辑本段详细情况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一个出版商家庭。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曾翻译过英国作家和诗人瓦尔特·司各特、拜伦的一些著作;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编辑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1)  舒曼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席勒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顿时摆脱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 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下他的肩头,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他的爱妻和著名钢琴家。 当克拉拉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呵!年轻人,天才!……”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 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音乐大师夫妇征服了。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他崇拜她。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2) 在这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见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他父亲死于精神病。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疯人院。 当时,正在汉诺瓦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他还代克拉拉去疯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 “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与舒曼的交往,他终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现在,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而今,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旅行演出,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这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留在克拉拉身边。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但他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她也原谅他的稚气。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乐大师的爱情: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3) 两年后,舒曼去世了。 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 现在,克拉拉自由了。 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的死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舒曼解脱了。他也解脱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勃拉姆斯学会了控制,但痛苦并不会消失。他的痛苦只能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从心底里流泻到五线谱上。 他从这时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从他笔尖流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当他把刚写好的第一乐章拿给他的朋友看时,解释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六年后,当他把这四重奏全稿送给他的朋友时,在信中写道:“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暗示了他那维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离开克拉拉20年后,他把这个作品交给出版商去出版。他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 维特没有出路。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音乐大师的爱情: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4) 即使化为尘土 CLARA 你死去的最爱 依然填满我们之间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死亡再度降临为止 这样 我怎能拥有你,CLARA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将对CLARA的爱,转化为音符,坚持着CLARA的相信 勃拉姆斯G大调 第一号奏鸣曲,第一乐章 一段哀怨无法实现的爱情, 单纯、深刻的无奈 因为勃拉姆斯爱上的 是对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 而CLARA对她的爱人舒曼说, 我会永远追随你, 即使死亡

编辑本段作品

  作品包括交响乐四首、协奏曲(如《a小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d小调小提琴与乐队协奏曲》等)、室内乐、艺术歌曲(如《桃金娘》、《妇女的爱情和生活》和为诗人海涅《诗人之恋》、李尔克、艾兴多夫的诗歌而谱的曲)、钢琴作品(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童年即景》等)、其他乐队和合唱作品(如《曼弗雷德序曲》)及歌剧一部。 乐评创作,主要刊载于由他创办并一人分饰三个不同立场的评论人员的《新音乐报》内的文章。

什么是幻想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3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