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经》散文欣赏

走近《诗经》散文欣赏,第1张

  历史的精深与厚重,需要后人慢慢走近认真体味。

 ——题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总集)。其艺术表现,艺术精神以及个性情感,不知让多少后辈沉浸其中。它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人文精神,艺术素养水平,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本文试从个性情感一角出发,通过观察礼乐文化对《诗经》的影响,再次拜读《关雎》、《氓》等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代表性且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笔者所做的努力是初步的浅显的。概言之,即为走近《诗经》,体味其精髓。

 《诗经》中的篇章,大都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百年间(约公元11世纪至公元6世纪),其中在这个阶段,周代的礼具有一定的统治地位。礼的作用在当时简言之,即维护周代的两大社会关系——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关系。周代等级关系是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建立起的,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由此人身依附关系也显而易见。与这两中关系相应的是,西周初周公制礼作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于是代表周代主流文化的礼乐文明也建立起来,礼乐文明自然也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主导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周代的礼的思想在本质上是限制情感,否定情感的——“欲败度,从(纵)败礼”。(《春秋左传正义》卷四五)为了使礼更具有价值取向方面的扩张性,意识形态方面的收拢性,周代的统治思想则从各个方面对人的情欲进行人为的诱导、制约、改进。在这样的礼乐文化居于统治地位之时,人们追求男女之情,被视为有损于礼,无视礼的制度。礼的思想要求人们极大的限制自己的情欲,甚至将其扼杀,而使自己的行为思想合于礼的规定,但这样说并非是说礼在根本上全盘否定人之情欲。倡礼者也看到情欲则是人之本性情,不可根除,只可引导,“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这也是被看作礼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爱情的'合理性的有力证词。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它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至江汉流域。地域不同,部族构成不同,相应的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虽然在周代的社会中周王朝上层统治者大倡礼乐之道,欲将礼乐思想散于社会各个角落用以巩固其统治。但地域的广袤,加之上层社会与平民之间的普及差距,实际上礼不可能面面俱到,民间保留一些天真烂漫的上古风情也在情理之中。《诗经》中有诸多描写恋爱、婚姻的诗篇,在受礼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下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诗经》首篇《关雎》是一首恋歌,描写一位有修养的(或曰贵族青年)追慕一位贤淑而美丽的女子。这也说明了自周代起,人们对爱情有了较多严肃的认识,也已将原始的性爱平稳的上升到了情爱,表达出人内心原始的高尚、纯洁的情感。“诗篇在择偶与表现爱情上都反应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①青年男子在水边邂逅了一位形貌娇好的少女,遂生爱慕之情。青年将她视为自己苦苦寻求的适合于自己的女性。这种“适合”应被看作是经过了些思考和时间的磨砺,是朴实的自然之情的流露。他思念着,想像着,为激情所困扰,“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从礼乐之道来评审,这显然是有违礼的纲领性的精神,但也更趋向于礼的另一层面——“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此诗篇,读者可基本辨别和肯定的是,他是重感情,重想像的人。诗人并非写他如何将爱情变为现实,即如何结婚生子,甚至如何尽享天伦之乐等,他只是含蓄的也是恰到好处的向世人陈述了爱情给他的心灵震撼。如果好奇心促使我们想方设法硬从中撕开一条缝,看故事结局,正如戴君恩所言“……写个欢欣鼓舞的场景……若认做实景,便是梦中说梦。”②单纯的梦,是一种纯净自然的想象,而如果梦中求梦,则显得荒唐可笑,也会从根本上破坏初始梦所带来的美感,更何况这种梦是暗含浓浓的自然深情。但不论他们如何的相思,感情如何的炽烈,“都会显示出他们心灵中的礼的印痕。”③而且这种礼的显现,这种道德水准的流露是自然的、纯净的。不因礼的“禁”而望而生畏,见心慕的形象转身逃避,也不因礼的“欲存”的肯定大胆妄为冲上前去……。所以礼的教化使得本篇以“乐而不*,哀而不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诗的典范。

 另如《氓》篇,我们便不再会看到如上篇礼的“含而不露”而带给人的情真意切的感触,相反,从《氓》我们会深深体会到礼所带来的沉重。最迟自周代起,中国便建立了以男系为主的父系社会,自此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悲剧也逐渐多起来:女性受制于男性,男子喜新厌旧,女子终而见弃……。《诗经》中的《卫风氓》就是典型的弃妇之作。抒情的主人公与“氓”从小嬉戏在淇水畔,“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到了青年时期,他们相恋相爱,还信誓旦旦互表心迹。从周人的礼的思想来看,这已是属于越“规”的行为,为他们以后的悲剧性也打下了伏笔。他们由恋爱而结婚,被该在生活中享受婚姻的幸福,情形却骤变。女主人公无辜被弃,一生尽毁于一旦。无端见弃,原因何在?她恨对方,也恨自己。她认为自己的不幸根源在于“爱得太深”,不能有所清新认识,因而也对“氓”寄望过高。这显然与礼所提倡和“担心”的不谋而合,因为《国语楚语上》云“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④欲的无节制则会使德义无限下降。这在如今看来是有其合理性,但在当时,二者却被视为水火不容,是绝对对立的。最终女主人公的生活在“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悲凄中悄然落幕。女主人公通过回首往事,“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她希望后来人不要像自己那样“陷得太深”而“与士耽”,而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适应礼的程序来谋求自己的幸福。从自由恋爱到对过去生活的否定,从中可看出她对礼的束缚的抗挣最终又复归于礼的艰辛与无奈。

 了解《诗经》,认识礼之作用是关键。《诗经》中类似上述篇章占有一定比重,笔者在此只举两例加以浅析,但也相信具有代表性的这些诗作多少会带给读者一些启发,更何况“没有一件艺术作品会永远以同样的方式感染我们。”⑤孔子以〈诗三百〉来教育众弟子,而一代代的经师从三百篇中引出精深的哲思,将《诗经》上升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圣经法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认为《诗经》为代表的典籍,由于内容“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所以艺术效果才“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宗经》)

 虽然《诗经》时代已去,虽然作品泛着淡淡旧意,但体会其中无穷意味,需在一天天的努力,一天天的新的启发中。

 注释:

 ①卞孝萱黄清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2页

 ②戴君恩《读风臆评》转引自上书第4页

 ③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83页

 ④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三七第982—948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⑤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第63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女人三大事是什么?

恋爱、结婚、生子

女人三大喜事是什么

被吻、挨爽、分娩。

人生三大事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娶个好老婆。 补充: 入队,儿时的光荣;入团,少年时的梦想;入party,一生的追求! 补充: 人生有3件事不能等! 第一是"贫穷" 贫穷不能等,因为一但时间久了,你将习惯贫穷,到时不但无法突破自我,甚至会抹杀了自己的梦想,而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 第二是"梦想" 梦想不能等,因为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历练和想法,试想一个问题:如果你20岁时的梦想,在60岁的时候才得以实现,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譬如说你20岁时的梦想是希望能买到一辆法拉利的跑车,然后到德国的无限速公路狂飙。你一直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到60岁了,总算买得起跑车了,但要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第三是"家人" 家人不能等,或许我们还年轻,未来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摸索、打拼,但是家人吗?他们还有时间等我们成功吗???还有时间等我们赚到钱,让他们过好日子,让他们以我们为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很多人的痛,也是很多人一辈子的遗憾。 人的上半生:要不犹豫;人的下半生:要不后悔; 活在当下,把握每次的机会,因为机会稍纵即逝,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路! 最近在经济日报看到一篇由郑丹瑞写的文章,值得分享,内容如下。 急事,慢慢的说; 大事,清楚的说; 小事,幽默的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 开心的事,看埸合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小心的说; 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女人的人生大事是什么生肖

女人的人生大事是嫁人,人就是猴、龙吧,上期出蛇,蛇正好与猴六合,在龙身边。

男人三大喜事和三大坏事是什么?

电视上就讲得多了,不过我个人认为:男人三大喜事:事业有成,结婚,生子。 三大坏事:带着老婆出街被情人碰到,跟情人约会给老婆捉到,性无能

人生三大爽事是什么?

朋友,传说中,人生三大爽事是:吃饭、睡觉、蹲大号;

请采纳!

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久旱逢甘露

人生三大恨事是什么

是“五恨”。

朱国桢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鲋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详见下文(转):

恨事

拟管锥编

□顾思齐

造物主并不是公平的,但幸好,还不是彻底不公平——至少它没有让任何一种事物完美得毫无瑕疵。事实上,一种事物愈是出色,其缺憾也就愈是凸显。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有个著名话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

所谓“三大恨事”,张爱玲信笔所之,记忆不确。今人蒋寅《金陵生小言》卷三汇集此类说法云:“朱国桢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鲋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张翼廷亦有五恨:一恨河豚有毒,二恨建兰难栽,三恨樱桃性热,四恨茉莉香浓,五恨三谢李杜诸公多不能文。钱振锽所恨三事:读史见小人痛杀清流一也,见道学人排斥天下有才有气之士二也,见迂腐不通人论文法诗法三也。”可见张爱玲显然是将“五恨”误作“三恨”了。自然,天才女作家原本不必如蠹鱼考据家一般谨严的。

更何况,不仅作家张爱玲错了,其实学者蒋寅也错了。蒋先生所据未详,而所谓“五恨”的发明者,并非明代朱国桢,实为宋代彭渊材,典出宋人释惠洪的笔记《冷斋夜话》卷九:“渊材迂阔好怪……又尝曰:‘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问其故……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闻者大笑,而渊材瞠目曰:‘诸子果轻易吾论也。’”同卷另有一则:“李舟大夫客都下,一年无差遣,乃受昌州。议者以去家远,乃改受鄂倅。渊材闻之,吐饭大步往谒李曰:‘今日闻大夫欲受鄂倅,有之乎?’李曰然。渊材怅然曰:‘谁为大夫谋?昌,佳郡也。奈何弃之?’李惊曰:‘供给丰乎?’曰非也。‘民讼简乎?’曰非也。‘然则何以知其佳?’渊材曰:‘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闻者传以为笑。”此条正可为上述第四恨的“海棠无香”作一注脚。按:《冷斋夜话》作者释惠洪即彭渊材之侄,所记自可信据。

古人有古人之憾,我辈也有我辈之恨。生逢二十一世纪之初,在多媒体全方位的资讯轰炸中,日日闲看女明星,亦得三恨事焉:一恨韩红超胖,二恨凯莉·米洛太矮,三恨莎拉波娃无波。

梁启超则是替金圣叹作三恨:“余于金圣叹有三恨焉,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叹圣叹未曾自著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之批评。”

说完五恨,再说三恨,三恨的出处当是唐人薛元超,他作了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还不满足,说:“我虽然不才,但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做官之始未能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金人宋九嘉自言平生有三恨:一恨佛老之说不出于孔氏前;二恨辞学之士多好译经润文;三恨大才而攻异端(《中州集》卷六宋九嘉《莲社图》诗后注)。蒋寅《金陵生小言》卷三汇集此类说法时提到:“钱振锽所恨三事:读史见小人痛杀清流一也,见道学人排斥天下有才有气之士二也,见迂腐不通人论文法诗法三也。”此外“右派”李世军亦有三恨,不具列。

人生三大美事是什么?

人生的三大美事,是自己事业的成功,购房买车,结婚成家。

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词赏析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后为避太子讳始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年少聪颖过人,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十二岁时参加了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但他并没有如愿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赏识留在身边伴驾,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在旁人眼里,这种“皇恩眷顾”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可纳兰性德的文人气质及其对汉文化的向往是与这种赳赳武夫的差事大相径庭的,本来就淡薄门第利禄的他并不以为然。

纳兰性德仅活到三十一岁,这位才华绝代的人物,来到世间不过“惊鸿一瞥”,留下的雪泥鸿爪便是那《饮水词》。纳兰性德本是一位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当了康熙的侍卫,却深以为苦,“惴惴有临履之忧”。他率真,性好自由,喜欢“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他爱书,爱友朋之乐,还很钟爱他的闺中伴侣。《饮水词》中有些篇章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姿影般明丽、娇嫩,又如出谷春莺,天边云雀的鸣声般曼妙、清新,它记录了词人的初欢,描绘了他的少年行乐图。可惜这段时间很短促,大约才结婚两、三年后他就赋“悼亡”了。我们看到他在一首《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哦,原来他心中的明月,寄托了他如此深沉的哀思,自不同于一般。他们夫妻间只有“几年恩爱”,又还有别离,早知如此,真不该离别:“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他在词中常这么叹息。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

蒋寅先生《金陵生小言》云:“诗歌题材随时代而变,最典型者莫如宫怨、出塞二题,唐诗赋此题最盛,而至清诗绝少。”这是一个很敏锐的观察,其中原因,我们此处不谈。需要说的是,就词史发展的历程而言,边塞题材在宋代几乎是空白。除了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以外,两宋再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边塞词。这个巨大的词史空白直到纳兰性德手里才得到填补,他的塞外行吟之篇不仅数量较多,词境壮观寥廓而兼凄怨苍凉,是清人此类词表现最上乘的一家。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坛的一个“异数”。所谓异数,不光指他以濡染汉文化未久的满洲贵介公子之身昂然屹立于清词坛坫,成为词之中兴期屈指可数的几座高峰之一,更由于在如今学界和大众皆普遍漠视清词的大背景下,纳兰独能赢得广泛的青睐,获致超常的“礼遇”。据台湾黄文吉教授的统计,1912-1992八十年间计有清词研究成果1269项,其中纳兰独得171项,仅次于另外一个更大的“异数”王国维而屈居次席(详请参拙作《十年来的清词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1期)。其后的十几年来,关于纳兰的研究更是风起云涌,恐怕早超过了前八十年的总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25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