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婚俗习惯都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少数民族的风俗都非常的有特色,壮族的结婚习俗还保留着古时候人们抛绣球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是壮族人民独有的习俗。下面的壮族文化为您带来壮族的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拉开适当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礼,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如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
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入赘女婿”。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只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
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于兄长,兄长也只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 "妹夫"之称。以后,子女一律随母姓。
“入赘”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敬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男女分行戏打球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男出嫁女招郎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份,如田林、隆林 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
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於兄长,兄长也祗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 “妹夫”之称。以后,生儿育女,一律随母从姓。
“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尊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作好第二次“阻击”准备。新娘如果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口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郎也挤着“偷看”,但不能帮助新娘。因为这是单独对新娘进行“坚强勇敢”程度的“考试”呵、祗有勇敢矫健的新娘才能一次通过“火墙”。当“炮手”的男青年是文明礼貌的,没有胡作非为。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后,又穿过厅堂来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了。因为“炮手”除了放鞭炮外,还要放“大炮”。这时,适时勇双全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处猛地挟着新娘跳到洞房里去。顿时,满屋欢声雷动,掌声不绝,热烈祝贺新娘“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新娘进入洞房以后,在伴娘和迎娘的陪同下,休息片刻。然后在锣鼓声中来到厅堂参加婚宴。散席后已是掌灯时分,客人们蜂拥在门边观看新娘在迎娘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出门时,不能带电筒,要挑满一缸水才够格。这是考验新娘是否吃得苦耐得劳的一课。要是有月光的晚上还好,碰上昏天黑地的晚上就费大力气了。缸子相当大,得挑七、八担才满,“挑水”这一关真够难啦。祗有在婚前勤提爱挑的新娘到这时才能顺利地过关。新娘挑水时,迎娘祗能在前面引路,不能“代肩”。如果有弄虚作假,迎娘是要负完全责任的。夜深了,客人们开始休息。这时,新郎才能进入洞房和新娘握手言欢。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於兄长,兄长也祗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妹夫”之称。以后,生儿育女,一律随母从姓。“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新生。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新娘过河“水手”背
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高寒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路远,河道九曲十八弯,本来祗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挢。所以成亲时,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过挢都要请人来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虎背熊腰的未婚男青年,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水手”的两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来,让蒙着面纱的新娘用膝盖顶着自己的脊背,双后扣稳自己的肩膀,身体往前倾去。“水手”即刻反手到后腰挽住新娘的小脚,妥当后,即起步入水过河(或过挢)。如象小孩摊开两腿时大人背着的姿势的禁忌的。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的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伞),表示护住喜气,不给失散。整个队伍过完河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挡住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此时火炮轰响,鞭炮齐鸣,乐队吹奏欢乐曲,岸上也挤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
不会对歌娶妻难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其内容之广泛,其歌才之敏捷,常常使慕名而来的博古通今的专家们目瞪口呆,为之倾倒。
出嫁先唱陪楼歌
广西恭城县莲花乡九甲河源头一带的壮族瑶族地区,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楼歌的习惯。 姑娘出嫁的前几天,主家就邀约村寨里的姑娘和表姐表妹们,专给姑娘陪三至五天的闺楼。陪楼当中,大家除了帮助新娘做些针线活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唱“陪楼歌”了。一方面为新娘庆贺美满的婚姻,歌唱幸福的未来;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热闹一番,主家也感到格外的荣幸。 每当有唱“陪楼歌”音讯一传开,邻近村寨的后生们,鼓足干劲,半天干完一天活路,或者连夜干完第二天的活路,洗好脚,穿起新衣,戴起白帽,缠上白牛肚手巾,从四面八方爬山涉水往嫁女的村寨赶来。大家一到村边,三五成群地围在闺楼四周,放开喉咙,尽情高唱最美好的山歌。有时多达二、三十起,一两百人,闹得好象夏天夜里的蛙声,大家都争着要和陪楼姑娘对歌。
作者:绿城秋雨
20160915 (已阅读3221)
不知哪位哲人曾经说过: 父母在哪儿,家乡就在那儿。如此说来,我这凡夫俗子已无故乡可言,因为我父亲早在30年前,就在我刚大学毕业、才领了两年54元的月工资,还未给他买几条烟几斤酒以回报父恩时,他就匆匆离开了我们。母亲倒还有些福气,她终算还能享受她两个儿子工作之后给她带来的清福,吃住无愁,生活无忧。但造化弄人,就在她盼着我女儿盼得胡言乱语的时候,她却在我女儿出生前十来天,就带着心中的遗憾、带着一个中国农民84个年头的喜怒哀愁驾鹤而去。此后,我梦中的故乡,就是父母亲那两堆浅浅的坟墓。
我这人多愁善感,读大学时就创作发表过一些哀哀怨怨、乡恋悠长的诗文,同学们因此曾笑封我"拜伦式诗人"的绰号。失去父母之后,我便宿命地认为: 父母亲的坟墓在哪儿,我的故乡就在那儿。于是乡愁便在我的心中撒下了滥生的种子。
乡愁,是一个人精神世界里最柔软、最富玄机的偏山一隅,她让你对家乡不离不弃,魂牵梦绕。其实坦诚地说,作为一介书生,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实事,助力家乡的前行与发展,哪怕再怎么微不足道,也是我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追求,是对父母、对家乡的一种怀念,一种精神寄托。
我的家乡是一块了不起的风水宝地。这块土地曾蕴藏着韦虎臣一家四代前赴后继英勇抗倭的历史悲歌;孕育出两位开国将军、两位共和国省长;孕育出一批薪火相传的党的高级干部和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唉!蓝天黑土人杰地灵,能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员,那真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为把三石的名声传得更远,为家乡人民留下一首能够传世久远的心中赞歌,承蒙三石镇党委政府的信任,9月12一14日,我请了几天工休假,邀请了广西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黄朝瑞,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著名词作家麦展穗,广西歌舞剧院著名歌手、全国壮族歌王争霸赛亚军花青燕及两位志同道合的三石同乡,专程赴三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创作釆风。
我游历过世界20多个国家的名山秀水,也拜访过全国无数名刹古寺名川大山,但我唯对巴则山心驰神往情有独钟。巴则山是广西东兰县三石镇闻名四方的一座名山。山不太高,海拔也只有1088米,但它的灵气却罩住了方圆50公里的东兰大地,从而让这片土地风生水起,英才辈出。韦拔群、陈洪涛、黄大权等全国知名的农民运动领袖,黄昉日、陆浩仁等红军早期高级将领,韦国清、韦杰、覃健、覃士冕、韦祖珍等五大开国将军,黄举平、黄语扬、陆秀轩、黄清、覃恩忠、黄语山、黄克等省军级领导干部,还有数学家简金宝、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都是在巴则山的庇护下从这儿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巴则山是东兰的一座神山、是三石这个地域文化的图腾与符号,它名副其实实至名归,因为“巴则"本来就是壮语“神仙山”的意思。
我们登上巴则山是12日下午四点多钟,当时山下一片清朗万木葱茏,而从半山腰起却云遮雾罩浓雾缭绕。在主峰下那停车场里一走出车门,一股淡淡的雾气味树叶味和泥土味扑鼻而来,那醉人的负氧离子让人神精气爽心旷神怡。尽管看不到百米之外的远山近水,但巴则山神秘的故事传说与它不同凡响的名山神韵,却让作词家作曲家歌唱家们如痴如醉。作曲家黄朝瑞深情地对笔者说:巴则山其实就是三石的地理坐标,是三石的文化符号。
之后一天,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东兰壮乡英雄文化园、韦国清将军纪念馆,韦虎臣文化公园、纳合红色文化广场、覃应机主席纪念馆、韦拔群纪念馆及红水河第一湾等,从中领略了三石厚重的历史文化,观赏了三石赏心悦目的山水景观,同时也在乡间采集了悦耳动听如泣如诉的东兰山歌与铜鼓音乐……
“我已找到了感觉了!"经过两天的感官认知与生活体验,词作家麦展穗文思泉涌,一下子便找到了作品的定位、立意乃是歌名。因为从三石多姿多彩的历史云烟与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中,他分明已看到了“巴则山的春天”。
一首歌可以让太阳岛名扬四海,一首歌可以让九寨沟游人如织……我们也期待着有一首歌能承载着三石的名气穿越时空,流传久远,让三石飞得更高行得更远,让我的乡愁久远绵长……
2016年中秋节
草于南宁一柳州途中
唐皇,又称堂煌,流行于田阳、田东、百色、田林、巴马、平果、东兰、凌云等县,是一种北部 壮族坐唱形式的民间说唱,少则一二人唱,多则三五人唱,以清唱为主,有时配木叶伴奏。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传唱,唐皇因其最早演唱的内容是反映唐朝皇帝李世民、薛家将、武则天,薛刚反唐以及李旦与凤娇恋爱故事而得名,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早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田州(今田阳)瓦氏 夫人带兵赴浙江抗倭胜利班师回来时,把明朝中期正德年间由兵将所编移植,并运用田州山歌发展润腔而成。音乐为上下乐句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曲调进行平稳流畅多下行,长于揭示委婉、细腻的 感情,唱腔的抒情性格是其旋律表现的主要特点。
每乐句均为三个小节而每乐句的落音都在“sol”上 。唱词多为七字句,严格讲究腰韵。主要传统曲目有《唐朝传》、《薛刚反唐》、《梁山伯与祝英台 》、《片叶和花桃》、《文龙与肖尼》、《黄保起义》、《杨高传》等。较有影响的唐皇艺人是田东 县的凌瑞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