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初,漳州平和坂仔,巷西胡同口的林家,已是张灯结彩。
这年,留学4年的林家儿郎林语堂,遵父母命回乡娶亲;在喜气洋洋的庭院中,24岁的林语堂,却愁眉不展,好似前方等待他的,是磨不开的重重难关。
林家人火热朝天的布置,吸引街头闲坐的老人,纷纷侧目感叹:
听说林家那书生留洋四年,廖家二**便等了四年;这样的痴情,可别被辜负了才好…
不得不说:有些看似难断的情缘,需要时间的分解和澄明。
作为近代著名文学家的林语堂,与发妻廖翠凤的甜蜜婚姻,成为民国往事的一曲浪漫佳话;但鲜有人知:纵然两人相伴白首,但“陈锦端”这三个字,却是林语堂爱而不得的遗憾。
她是他的初恋,是他难以忘却的白月光。
但恰恰是这份遗憾的情缘,让林语堂在命运的阴差阳错中,找到了真正的爱情。
林语堂:爱上好友妹妹,却因门第落差,造就遗憾情缘
汤显祖《牡丹亭》有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对于著名作家林语堂而言,初恋陈锦端,是他毕生难以释怀的牵念。
两人相识于1912年,正是风云变幻之际。
这年,17岁的林语堂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学识和表现,赢得了多个重要奖项,一时间成为校园里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份轰动,甚至连隔壁的圣玛丽女校都在议论他。
从此,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温润少年,成了少女们仰慕的校园明星。
上学期间,他认识了有着同乡缘分的陈希佐;也是在好友陈希佐的介绍下,认识了陈家备受宠爱的大**陈锦端。
陈锦端是学画画出身,艺术的熏陶,让她拥有着优雅沉静的气质,一颦一笑间,透露着古典清然的韵律。
一场初见,让天生浪漫的林语堂,彻底沦陷。
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惊鸿一瞥下的情定终身;气质如兰的陈锦端,早已听说过林语堂的优秀和名气,经此见面,一场美好的悸动,也在两人间慢慢发酵。
在校期间,林语堂与陈锦端两人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接触;在逐渐了解和欣然中,这份珍贵的情谊,也慢慢转化为浪漫的爱情。
对于这段往事,林语堂曾在《八十自述》中写道:
“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青春懵懂的爱情,通常伴随着不计后果的执拗;也因为灿若烈焰,往往又灼伤了自己。
对于自由相爱的林语堂和陈锦端来说,他们似乎也忘记了:这场恋情从来不是门当户对,也从来不是势均力敌。
对于女儿的爱情,父亲陈天恩早就看在眼里。
他欣赏林语堂的才气,也看得出他大有前途,但他却无法接受这样的女婿。
只因为,出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生长在最普通的家庭里,而父亲仅仅是个上不得台面的
基督教会牧师。
能以门第落差的理由反对这桩婚事,陈家必然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
仔细总结,也不难发现两家的云泥之别:
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早年曾追随孙中山,讨袁战争失败后,旅居菲律宾;后来回国定居在鼓浪屿,开设陈天恩医药局,又创办福建造纸公司,成为远销南洋的国产名牌,是厦门数一数二的巨商。
出众的家世,也注定陈锦端成为富家子弟争先追求的名媛;无论是恋爱还是结婚,她都需要一场相匹配的势均力敌,这不仅关乎她婚姻的幸福,更是陈家需要的家族联姻。
林语堂纵然有才,可这才情究竟何时被赏识,却是个未知数。
作为父亲的陈天恩,根本无法把女儿的幸福,赌给遥不可及的未来。
一个是养尊处优的千金**,一个是穷酸牧师的普通孩子;这样的悬殊家境,只得让陈天恩做出棒打鸳鸯的无奈之举。
但是出于对林语堂的赏识,陈天恩并没有以强硬的手段把两人分开,而是语重心长的对林语堂说:
“隔壁廖家的二**廖翠凤既贤惠又漂亮,你要是喜欢的话我可以为你做媒,一定没有问题。”
陈天恩的这番话,也让心情忐忑的林语堂瞬间明白了:
自己的卑微出身,竟成为爱情的最大门槛。
他万般不悦,可读书人的斯文和儒雅,却也只能让他把这些情绪藏在心里。
这番谈话没有多久,陈天恩就给女儿安排了一桩门当户对的好婚事。
得知消息的林语堂近乎崩溃,但家人听说陈天恩为儿子做媒的事情,却万分开心。
他们劝他:何不带着礼物去廖家看看呢?
林语堂不愿,最后还是姐姐出面:
“陈天恩家大势大,不顾他的面子不就得罪他了吗?即便娶了陈锦端,你能养得起吗?况且只是让你去廖家看看,人家能不能相中你,还不知道呢?”
或许是犀利的言辞,彻底戳伤了林语堂的自尊和敏感。
像是赌气一样,他穿上最破旧的长袍,提着长街买到的糕点,前来廖家拜访。
此时的林语堂正陷入悲伤的失恋中,自然对这桩婚事不抱任何期待。
可他又怎么能想到:这番故意扮丑的行为,竟然让他邂逅了此生的真爱。
被“准岳父”安排相亲,娶了女友邻居,谱写爱情佳话
廖家也是厦门当地的富商;不仅经营实业和房地产,还是当地知名的银行家。
而二**廖翠凤,虽然出生富饶的家庭,但没有任何骄纵之气;因为她与林家大姐林瑞珠是同学,所以让林家人分外喜欢。
初见廖翠凤时,林语堂的印象是: 高高的鼻梁,圆润的脸庞,是个朴实端庄的好姑娘。
在林家人的建议下,林语堂邀请廖翠凤来家里吃饭。
没想到,身为大**的廖翠凤不仅在厨房帮忙,饭后更是主动收拾碗筷。
也是这个举动,让林语堂对这位富家千金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晚年回忆录中,林语堂写道:
“她到我家去吃饭,与母亲相聊甚欢,看到她笨拙刷碗的样子,我知道,她将是我要娶回家的人。”
如果陈锦端的出现,让林语堂有了对浪漫爱情的幻想,那么不拘小节的廖翠凤,则用自己的朴实和端庄,让林语堂真正感受到柴米油盐的烟火气。
在林家人的撮合中,林语堂与廖翠凤之间,也更加熟悉和亲切。
但从古至今,每桩浪漫的爱情,都逃不过世俗有关门当户对的考量。
同为名门富商,门第之别的观念出现在陈家,自然也会出现在廖家。
对于女儿的选择,廖家母亲很是不解,她耐心劝说:
“当初接受林语堂相亲,本来是给陈家一个面子;但你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他是牧师的儿子啊,更没有钱养你,他拿什么娶你呢?”
听闻母亲的劝告,廖翠凤的回答十分坚决:
“我嫁的是他的人,跟钱有什么关系?!他对我好,穷有什么要紧!”
穷有什么要紧… 这番铿锵落地的言论,让林语堂内心深受触动。
是啊,两桩婚事到头来都逃不过一个“穷”字。
同样是门当户对的考量,廖翠凤与陈锦端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个束缚在家境的阻力中,一个却以情深不移的勇气,捍卫着爱情的自由。
也有些感叹:也许正是因为陈锦端缺乏那份勇气和坚毅,才让她与林语堂的感情,最终走向相忘于江湖的局面。
对于年轻的林语堂来说:这样的结局也有些讽刺。
他最渴望从陈锦端那里得到的答案,却是廖翠凤坚定不移地给了他。
也是因此,文人的敏感和自尊心,再次让他深深怀疑:
门第落差之大的爱情,真的能走向幸福吗?
为了逃避这让他无法揣测的感情,他最后选择了出国留学。
希望以时间来愈合伤口,也能在时间中找到关于爱情的答案。
就这样,林语堂留学整整4年,而廖翠凤便痴心等待了整整4年。
她不怕韶华易逝,不怕容颜不再,只怕最后相守的那个人,不再是他…
痴心的等待,让林家长辈深受感动;所以便发电报催促林语堂回国成婚。
四年的异国生活,让林语堂始终无法释怀失去陈锦端的遗憾,但比这遗憾更加浓厚的还有心安,因为他曾质疑的爱情,在廖翠凤那里有了答案: 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1919年的一月,林语堂和廖翠凤在亲人的祝福中成婚。
婚礼当天,林语堂当着宾客众人的面,烧掉了一纸婚书,他说:
“婚书只有离婚的时候才用得到,我们此生不会分离。”
婚后不久,林语堂带着妻子廖翠凤再次到欧洲留学。
无论生活再难,他都不愿接受廖家的资助,只因为不愿被别人说闲话:娶妻是为了廖家的钱。
廖翠凤明白丈夫的心思,自结婚后便不香家中索取分毫;在陌生国度求学,夫妻两人便靠着为数不多的助学金生活。
最难的日子:生病的廖翠凤根本不敢去医院,因为所有的钱财,都要留作日后救急。
为了省吃俭用,自幼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廖翠凤,学会了做饭和洗衣服,这种艰苦生活的成长,却让夫妻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与发妻恩爱50多年,晚年却执意找初恋,妻子赞他最痴情
1923年,夫妻两人从德国辗转回国。
生活彻底安稳下来后,廖翠凤为林语堂生下三个可爱的女儿,夫妻恩爱如旧。
在文杰辈出的民国时代,林语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要知道,在追求新式生活的民国,以打破包办婚姻为名,却行“喜新厌旧”薄情之举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文化圈中,很多稍有成就的文人,都会选择抛弃旧式婚姻的妻子,另娶新潮女性。
为此,性格开朗的廖翠凤也揶揄林语堂:
“人家西装教授一窝蜂离了黄脸老妻娶新潮女生,你就不想赶这个时髦?”
谁曾笑,向来幽默的林语堂听闻却十分严肃,他认真回答妻子: “离了你,我活不成呀。”
简单8个字,却道出多年婚姻相知相惜的默契。
但即便两人相守50多年,林语堂也闹出了场“荒唐”的笑话。
晚年时期的他总有些糊涂,甚至看到自己的女儿,也会觉得陌生。
但即便到了风烛残年,他对初恋陈锦端,却始终难以忘怀。
有一次,陈锦端的大嫂专程来看望林语堂,见到阔别多年的好友,林语堂却突然问:“她现在还好吗?”
当得知初恋仍然居住在厦门时,林语堂竟然颤抖着从轮椅上撑起半个身子,迫不及待的央求道:“快带我去见她!”
丈夫的这番失态,却没有让廖翠凤有任何气恼。
她只是耐心劝阻,苦笑道: “语堂!不要发疯,你不能走路,怎么去厦门?”
这简单的话里,也透露了两人携手50年的秘密,那就是廖翠凤给予了林语堂无限的理解和包容。
可以说:林语堂难忘初恋,已经是妻子和女儿们早就知晓的“秘密”。
当年,林语堂前往上海教书,得知丈夫的初恋也在上海时,廖翠凤还将她邀请到家里做客。
性格豪爽的她,从来不会去计较这些前尘往事,甚至还时常拿这件事打趣丈夫。
据林语堂女儿林太乙回忆:“父母亲因为感情很好,而母亲充满自信,所以不厌其烦地、得意地告诉我们,父亲是爱过锦端姨的,但是嫁给他的,不是当时看不起他的陈天恩的女儿,而是说了那句历史性的话:‘没有钱不要紧’的廖翠凤。母亲说着就哈哈大笑。父亲则不自在地微笑,脸色有点涨红。”
能够主动招呼初恋来到家中作客,这番常人难以拥有的气魄,却也显示着廖翠凤的聪慧和通透。
与丈夫相伴多年,她太了解了:林语堂难忘的并非初恋,而是那段难以回去的懵懂青春;他难以释怀的并非情缘,而是门第之差戳伤了他的尊严和体面。
因为这份懂得,她与丈夫携手50多年的婚姻,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秘密;也因为这份通透,她能够看懂丈夫真正的失落和遗憾。
与林语堂相知相伴,廖翠凤是自豪的。
因为当年正是她执着和勇敢守护这份感情,也有了如今的幸福家庭。
因为幸福无比,她也会像个孩子般洋洋得意:
算命的说她是逢凶化吉的大贵之相,她便无比自豪的对林语堂说:
“你这些年来顺顺利利的,也许就是因为我带来的福气呢。”
是啊,没有廖翠凤的付出,就没有如今安稳的家庭;没有廖翠凤的体贴和包容,就没有林语堂不失童真与幻想的文学创造。
他依赖她,也感恩她,以至于老夫老妻多年,他仍旧索要个亲亲抱抱,甚至还跟着孩子们一起称呼她为“妈妈”,遇到任何高兴的事情,第一时间便是与“妈妈”分享。
老式的婚姻,是不恋爱就结婚,而林语堂在这段传统婚姻里,却得到了深沉的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
所以晚年的他,对后辈们自豪道: “我把一个老式的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在林语堂的两段感情中,多多少少也品出些爱情的本质。
有人说:初恋都是铭心刻骨的,让人难以释怀。
的确,年少懵懂的爱恋总是不掺杂任何物质,它纯粹清澈如碧玉;但恰恰也是这份纯粹,没有现实基础的加持,才愈发不堪一击。
纵然林语堂与陈锦端才子佳人,但这段感情,却因脆弱经不起任何考验。
对于林语堂而言,陈锦端曾是他的白月光,但终究是爱而不得;而廖翠凤才是陪伴他看遍人间烟火的爱人。
50年的相知相惜,风霜岁月的携手陪伴,廖翠凤也将自己化成了一颗朱砂痣,彻底融入到林语堂的血肉中。
所以他坦言:离了廖翠凤,自己恐怕也活不成了。
想起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所说:
“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生而为人,每个人的生命中,也许都要经历些遗憾落寞的往事。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最终会发现:真正能够被称为“爱情”的,恰恰是陪伴自己熬过岁月摧残的那个人。
就如林语堂所说:“幸福人生,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看似平淡无趣,却是人生真正的大自在。
携手共白头,相约来世再续,用深情谱写民国最美佳话
1969年,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林语堂像个孩子般,开心将一对喜烛点燃。
这天是他与妻子廖翠凤相濡以沫50年的金婚纪念日。
他想给妻子一场浪漫,得知消息的亲朋好友们,全部赶来为他布置。
这一天,林语堂如孩子般,含羞地掏出一枚金质胸针,上面铸了“金玉缘”三个字;另外他还给廖翠凤买了一只手镯,亲自给她戴上。
他有些嘴硬,甚至有些得意,称:
这是为了表彰你这么多年对家庭的付出,以及多次的自我牺牲。
妻子哭笑不得,他索性放开了胆,当着亲朋好友的面,为妻子献上深情一吻。
陪伴是最长情的爱恋,相守是最美好的婚姻。她与他,终究是携手白头,谱写出一场世人艳羡的浪漫情缘。
10年后,林语堂病逝,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
面对爱人的突然离去,廖翠凤始终无法习惯;她会对着墓碑说话,与长眠地下的丈夫,分享遇到的新鲜事,每天做过的家务活。
语气从容轻缓,似乎那个人依旧陪在她的身边。
1987年,年迈的廖翠凤,像是期待许久般,从容地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她仍旧戴着那年金婚仪式上,林语堂送她的金镯子。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那只金镯子上,刻着若艾利那首著名的《老情人》:
“同心如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这上面写得再清楚不过了:
如有来世轮回,他依旧要与她重逢,依旧要与她生死同心、不离不弃!
他当年许下的诺言,她定是知晓的。
因为知晓与期盼,所以走得格外安详,像是做了一场不愿醒来的缱绻旧梦。
梦中的她,一定是与那个温雅的意中人相遇了吧。
也许依旧是嬉嬉闹闹,看着彼此鬓角渐白、牙齿渐松;
也许她又揶揄他的初恋,看着他面红耳赤欲争辩,她却掩嘴偷笑。
如何的相遇与相处,已经不重要了;
若有来世,这对恩爱的佳人,必定会在平凡琐碎的浪漫中,安稳相守又一生。
学术交流 1998年 第2期
妻子与
朱东姬妾
———《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二
, 《林语堂三部—(情妇) , 认为这些人物具有儒道融合、中西互补、“二重组合”。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与艺术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价值观、艺术审美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妇女观、婚恋观与家庭文化观。
关键词 儒道融合 中西互补 哲理性 象征性 理想性 女性观 家庭文化作者朱东宇,1938年9月生, 现为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我们在下文中对此展开讨论与分析。
《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妻子型, 一是姬妾(情妇) 型。妻子, 兼有女儿、妻子、母亲的品格; 姬妾, 兼有侍女、情妇、妓女、艺人的多种品格。这两类人物, 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东方女性的文化品格。
(瞬息京华》) 中的姚木兰、《京华烟云》《姚莫(豪门》) 中的杜柔安愁、孙曼妮、牛素云《朱门》, 《
一
林语堂一向认为, 一种文化的优劣高下, 不在它的“艺术、哲学、文化和实际生存”有何种成就,
①。能够产而在“它能产生何种形式的夫妻父母”
生幸福家庭和优良的夫妻、父母等人伦关系的文明, 才是人类理想的文明。林语堂在他的文化家庭小说中, 从不同文化视角, 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家庭, 以及生长于这些家庭的各类人物, 以展示东方文化的优长和中西互补的文化理想。林语堂在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中, 在讨论“家庭之乐”时说“:文明的其他一切成就都可被认为是促进产生优良夫妻父母的方法。……而婚姻和家庭确是人类生活中最亲密的部分, 所以能产生优良夫妻父母的文明, 实造成一种较快乐的人类生活, 因
②此, 也就是一种较高级的文明。”《林语堂三部
(京华烟云》) 作为文化曲》《《、风声鹤唳》《、朱门》
是属于妻子型人物。她们一身兼有多重角色和多种品格。
《京华烟云》的女主人公木兰, 是“道家的女儿”, 儒家的“好媳妇”, 作者理想的“贤妻良母”, 理想女性的人格化身。她一身兼有儒家的近情理, 道家的本自然, 佛家的崇性灵的多种品格。她开朗乐观、放逸通达, 不但聪慧过人, 而且贤达干练。她从父亲那里获得老庄哲学之道家精神, 又自幼受到母亲严格的儒家妇德的家教训练。她的思想
家庭小说, 作者以极大的热诚与富有才情的笔墨, 描写了一群妻子与姬妾(情妇) 等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怎样的文化品格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妇女观、婚姻观 让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66页, 作家出版
社,1995。
①
・107・
见解、精神气质、文化素养, 都高于同辈姐妹。所以做妻子之后, 能成为曾府上下都佩服、尊重的管家奶奶。她兼有宝钗之德、黛玉之才、探春之练达。少女时代梦想做一个儒家“男孩”、读书成名、晋身仕途、立身行事, 无愧于家族, 可谓有“志”; 她有过刻骨铭心、失落心灵的恋情, 深爱才华出众、聪明好学的孔立夫, 两人志同道合, 心灵相通, 这一爱情终生不渝, 可谓有“情”。但她又听凭父母的安排, 对自己的婚姻放任自然, 答应嫁给远逊于情人的曾孙亚。两人虽无刻骨铭心之爱情, 但还是幸福和谐的婚配。她对立夫的爱情, 超脱世俗。立夫被诬陷入狱, 司令部, , 可谓有“义”, 倾心于道家, 但在现实生活中, , 表现出精神生活上的浪漫性与物质生活上的现实性, 体现了林语堂生
①的精神。活哲学:“行为遵孔孟, 思想服老庄”
作者把她写成“观音菩萨”的化身; 只有道家, 尤其是庄子, 把生命引向浪漫的艺术化, 木兰便成为可爱的“异想夫人”。在传统礼教笼罩下, 木兰敢于唱京戏、吹口哨、扔石子、吸烟、赏古玩, 常与男性公开交往, 非一般女子所敢为。然而她自然天放、顺乎本性。木兰能处乱不惊, 每遇重大人生变故, 她都能以道家精神, , 求得心灵, , 领悟到“瞬息, 的“道”的精神, 终于使她。进入“人生秋天”, 木兰更加成熟和。公婆过世后, 分家另过的木兰, 决计举家南迁, 去实现她梦想的“田园生活”, 自己甘做“农家妇”, 亲自下厨, 烹饪烧饭, 享受“村野幽栖, 超尘逸
③兴”的快乐。在家庭生活中, 她是最高的主宰。
当她发现丈夫移情别恋时, 在老父的帮助指点下, 与丈夫的情人以诚相见, 并推心置腹, 把她约请至家, 酒宴相待, 杯酒释怀, 化情敌为朋友, 显示了她高尚的情怀、宽宏的胸襟。后来在逃难中, 又收养了四个孤儿, 怀着慈悲之心, 救助难民。她的善良义举, 既是慈悲行善的佛禅精神, 也是人道主义精神、道家生命观的体现。为了民族的永久生命, 也为了她个人的生命她应该这样做, 因为个人生命包含在民族生命中。木兰形象明显的哲理性、理想性、象征性特点, 使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出现意念化倾向, 但她还是能给人以许多新的人生启示和思考。作者通过这一人物, 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与伟大。木兰虽然是一个家庭妇女, 但她给家庭、丈夫、子女创造了幸福和快乐, 对社会同样做出了贡献, 而她自己的人生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这一人物也许会使过分迷恋名利、成功, 过分追求个性自由的西方人, 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以东方文化为参照, 以木兰为典范, 进行新的选择。而对于中国读者, 亦不失为理想人生的一面镜子, 照见自己影子的同时, 留下一份对于理想人格的玩味和思考。
莫愁与姐姐木兰相比, 则是小说中具有较多
木兰在曾家, 是典范的“好媳妇”, 她孝敬公婆, 和睦妯娌, 善待婢仆; 而在闺房之内, 又是丈夫可爱的“异想夫人”。她多好奇、爱幻想, 富有艺术悟性和浪漫气质。于达理近情中, 有自由放逸, 在纷乱人生中, 亲和自然。她常好吟诵带有道家随遇而安、闲适放逸情趣的诗词, 幻想做船夫渔妇, 过半隐居式的田园生活。她从衣着妆扮, 到饮食起居, 都力求艺术化, 随季节变化而花样翻新; 她去西山野游, 时常进餐馆、逛公园、看**; 收集荷露以为香茗, 雅好闲趣, 所做之腊八粥, 曾使曾家老少赞叹不已。林语堂把清代记家庭之乐, 写夫妻闲趣的《浮生六记》中之芸娘视为理想女人, 十分赞赏。芸娘那娴雅、放逸, 喜爱文学艺术, 善于享受自然, 富有艺术生活情趣的性情品格, 都在木兰身上复活了。难怪林语堂对木兰情有独钟, 慨然曰“:若
②可知木兰为他心目中为女儿身, 必做木兰也! ”
的理想女子。然而, 木兰毕竟是现代女性, 具有新文化知识, 是男人理想中的妻子、情人、朋友、母亲的统一体。妻子易得, 而情人与女性知己最为难寻, 因而, 作者尤其注重木兰身上那种浪漫与艺术情调。林语堂深知, 生命创造艺术, 艺术使生命完美, 所以极力把木兰塑造成完美的理想女性。作者把木兰放在传统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而在传统文化中, 儒家把生命引向现实的世俗化, 木兰因此成为“好媳妇”; 佛禅把生命引向玄妙的神秘化,
①林语堂:《论做好一个人》, 见《无所不谈》, 59
页, 海南出版社,1993。
②③林语堂《瞬息京华》:,789页、643页,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108・
现实感的妻子形象。她温柔体贴, 贤德能干, 办事稳健坚定, 富有牺牲精神和女性智慧。她懂得怎样相夫立业与教子成龙, 有主理家政、驾驭丈夫的本领。这是最适于做妻子的那种女性。她与木兰形成鲜明的性格对照。莫愁少一点浪漫情趣, 多一点现实精神, 少一点才气和灵性, 多一点母性和妻性, 是一个具有“新知识”和“旧道德”的“贤妻良母”形象。她比姐姐更有“福气”, 她嫁给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好丈夫, 她比同辈姐妹更幸福。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 妇女的幸福不是取决于她们享受社会权益的多少, 人的品质。……, ,
会体贴人, 陷入贩毒罪恶的深渊。然而, 在道家老人的启发下, 在妹妹黛云的开导下, 尚未完全泯灭的良知和羞耻心, 使她知错知悔, 终于醒悟, 帮助锄奸。最后被日本人枪杀, 亦死得其所。这位“白面王后”, 总算在生命的尾声有些光彩。素云是小说中作为木兰的对立形象而出现的。她的思想性情、价值观念、文化教养、。她的、金钱权。因而, 对她。
中的女主人公杜柔安, 是作者精心塑“贤妻良母”的典型。她是小说所表现的“合理近情”精神的体现者, 也是对木兰的描写意犹未尽的补充形象。林语堂认为“:合情理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理想, 而合情理的人也就是最有教养的人……人性化的思想就是合情理的思
③想。”“合情”, 即是合乎人性, 是人道的; “合
, 是古典型的节妇形象。她自幼受到典范的传统“妇德”教育。她性情文静、娇媚、怯弱, 贞节自爱, 她与未婚夫平亚情深意笃, 两人的婚姻是包办里的“自由”。为“冲喜”而成婚, 酿成悲剧。她的悲剧婚姻, 最易被人误解为儒教之罪恶。事实上, 她以处女之身终生守寡的悲剧, 罪不在儒家思想, 而在封建之“贞节观”。林语堂认为, 宋明理学以前的儒家文化是提倡人性化的情理精神的, 从宋明道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倡导“节烈”之后, 使儒家礼教陷入禁欲主义的泥沼, 成为妇女的精神枷锁。曼妮是封建道学与传统陋习的牺牲品、受害者。透过这一人物的命运悲剧, 暴露了传统文化中的劣质, 对人性的压抑和异化, 否定了理学道统, 揭示了它不近情理、违反人性的弊害。曼尼是曾家三妯娌中最令人同情而非令人羡慕的人。时代变迁了, 现在“理想的女性不再是以前那种受人压制、娴静、文雅的女性, 而是接近于欧洲妇女那样天真活泼健
②。曼妮形象更衬出木兰形象的理想美的女性”
理”, 是符合宇宙人生的普遍道理。“合理近情”是儒家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也是儒家哲学流传至今, 不被打倒的根本原因。杜柔安正是小说中最能体现情理精神的人物。她受过现代新式教育, 但她还保留着某些儒教传统观念“, 觉得女子的天职就
④。她是安守门户, 耐心地等待着, 忍受着一切”
性情柔韧、优雅, 而又坚忍、忠贞, 她渴望温暖、甜蜜的小家庭, 是儒家一位淑女贤妇。她曾大胆帮助鼓书艺人崔遏云逃出虎口, 为了美好自由的幸福生活, 历尽艰难, 千里寻夫, 使人联想到千古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另一方面, 她又放逸通达, “常常带着梦幻似的表情”, 感情丰富, 令人捉摸不定。这位淑女并不恪守道学礼教那一套, 在优美的松花湖月夜, 与情郎李飞缠绵而浪漫地度过良宵, 结果未婚先孕, 但她“所做的一切只是遵循着心灵的召唤……她完全是受着爱情的支配而献出
⑤了一切。”她的自强自立、自由放达, 又带有现代
性品格。
曾家的二儿媳牛素云, 则是恶妻、悍妇的形象。她出身官宦之家, 虽然不失千金**的雅致风度, 但矫揉造作、虚荣浮夸、尖刻自私、狂躁无礼。她是官僚家庭中缺少良好教育而被娇宠的坏脾气**, 这是最不适合做妻子的女人。她眼里见的, 嘴上念的, 心理想的, 手里抓的, 只有两件东西:金钱与权势。舍此, 她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她对金钱、权势、享乐的追求, 导致她的堕落,
西方女性的风采。在她的爽朗、放达里, 含着侠女
②林语堂《中国人》:,153页,175页, 学林出版
社,1994。
③林太乙《林语堂传》:,195页,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
④⑤林语堂《豪门》:,243页、194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①
・109・
的仁义胆识; 在她的温柔娴静中, 蕴蓄着浪漫情趣。她是淑女、侠女、自由女神和观音大士的结合体。
她只身逃出虎口, 开始了漂泊生涯。不幸的人生遭遇, 悲凉的身世命运, 使她觉得自己过去如一艘海上弃船, 听凭环境和男人摆布作弄。正当她如同一片落叶, 随风飘荡, 在政治与阴谋的旋涡里, 无处安身之时, 她遇到了富家子弟姚博雅。这位克己自制、独善其身的“犬儒主义”者, 对她产生了如痴如醉的爱情, 偏重于感官肉体, “俗缘”, 博, , 。当她重新, 并反省了同博雅的“俗缘”爱情之, 爱上了老潘, 并决定嫁给他。有趣的是, 老潘对这份爱, 却不想领受。玛林与老潘的恋情, 使她变成了心向道禅、灵魂净化而得以升华的“丹妮”, 一改往日沉迷情欲的俗人之爱, 追求精神快乐与满足。倾心于老潘, 乃是佛禅精神指引下之“神缘”。老潘是佛教之形而上学与中国道家哲学相融合而成的禅宗之信徒。正是在他的关怀爱护与引导下, 玛琳才得以脱却“俗缘”, 而升华为追求灵魂快乐之“神缘”。丹妮的和善、慈悲、温良, 被难民看作是救苦救难的观音现世, 她投身于抗战中难民收养与救济工作, 为“普度众生”而献身。她同死去的博雅举行了奇特之“婚礼”, 并生下了他的遗腹子, 以了却“俗缘”, 同老潘在共同的信仰与事业中, 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和欢欣”。
《朱门》中的鼓书艺人崔遏云, 是作者笔下唯一的“艺妓”形象, 她大方、爽利、机灵、天性活泼, 性喜自由, 爱的是英雄豪杰、名人义士, 不愿放弃自己的艺术, 带有卖艺人的豪气和胆识。她心气高傲, 洁身自爱, 是位贞烈女子。她不愿攀附权贵, 不愿嫁给商人。她被省主席绑架去给军阀唱大鼓, 因其不愿献媚而被囚禁治罪, 虽逃出虎口流浪他乡, 终又落入魔爪, 最后跳河自杀以全名节。在这一人物身上, 作者显然融入了名妓李香君的性情气节, 作者以柔丽、飘逸之笔, 描写了这位可爱艺妓形象。
《三部曲》中的这类人物, 大都写得个性鲜明, 颇具特色, 如银屏之刚烈不屈; 华大嫂之义气友善; 莺莺之权谋机变; 春梅之精明干练, 都相当出
二
林语堂笔下的姬妾(情妇) 形象, 是最为多姿多采的人物系列。她们一身兼有侍女、妾、情妇、妓女、艺妓等多重身份, 具有复合性多重品格:有使女的温顺可人, 有情妇的浪漫多情, 有妓女的放荡艳魅, 有艺妓的娇媚机灵; 或忠贞刚烈, 或善良义气, 或妩媚放逸, 或多才多艺。更为独立、自由, 更为女性化, 女性特点的妇女形象《朱门》, 中的崔遏云、中的银屏、华大嫂、莺莺等, 均属姬妾(情妇) 型人物。林语堂认为“:妓女在中国的爱情、文学、音乐、政治等方面的重要
①他对中国古代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名妓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等人的赞赏, 直接浸润了他的小说人物。他说“:妓女们教会了中国人浪漫的爱情……她们比那些家庭妇女更有教养, 更独立, 更容易处理男人的社会; 事实上, 她们是
②她们是超于礼教之中国古代解放了的女性。”
上, 更为自由、浪漫的女性。
玛琳(丹妮) , 是作者笔下最为典型的浪漫情妇形象。她是现代中国解放了的自由女性。她享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她既不必像子君们那样为“属于我自己”而呐喊, 也不必像莎菲们那样为“灵肉一致”的爱情选择而烦恼。她没有她们那一代女性的孤独与伤感, 是道家化的佛禅精神使她摆脱了这一切。小说在一个独特的三角恋爱故事中, 注入了佛理禅宗思想, 写出了不同凡响的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 描写了玛琳宗教式的心灵净化与自我超越。她从欲向情, 从肉向灵, 从形下向形上的超越与升华, 显示了佛禅精神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即传统文化) 中的地位和影响, 玛琳是一个小家碧玉型女子。她妩媚柔情“, 艳魅”异常, 独特身世与坎坷经历, 又给她增加了传奇色彩。她本是一大军阀的私生女, 母女俩被抛弃之后, 在贫民环境中长大, 养成了她自由与独立精神, 她“任性倔强”, 而又“含蓄内敛”。不幸, 她偏巧同父亲仇人的儿子结了婚, 被夫家隔离囚禁, 逼她自杀,
②林语堂《豪门》:,165页、167页, 中国青年出
版社,1991。
①
・110・
色。这类人物, 成为士大夫文人雅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不完善的婚姻制度的产物。这一问题, 使东方智者林语堂也一筹莫展, 他说“:只要人生不完善, 婚姻制度就将永远是不完善的。这
①林语堂认个问题, 让我们留待后人去解决吧。”
丈夫的欢心, 是女性的职业。他说“:如果男人有一点理智的话, 他会看到婚配是女人最好的, 也是
②唯一的职业。”女人不一定非要到社会上去同男
人们争高低, 家庭是她们的王国。小说中的妻子形象, 又多具有母亲身份和母性品格。“女人是一
③生育子女, 是女人的天性, 个妻, 也是一个母。”
为, 不管是西方的情人式, 东方的姬妾式, 还是现代一夫一妻名义下的婚外恋式, 都是不理想的, 作者无法做出选择。
也是她们最大的权利。“:我仍坚持女人。”拒绝为母, , 而有成为, “:我以为一个女, 只要有了子女, ; 而如若没有子女, 则即使是妻, 也只能视做姘女。子女使姘妇抬高身份, 而无子女
④牛素云为牛家千金**, 曾家少则使妻降级。”
三
作者透过《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者以两方面的价值:观。:, 精神, 。如:木兰的道家思想, 杜柔安的儒家思想, 玛琳的佛禅精神。同时, 她们身上又都兼有道、儒、佛多种精神因素。作者赋予这些人物以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文化品格, 意在表现林语堂一向主张的儒、道、佛融合, 中西互补的文化精神, 认为这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境界。
林语堂塑造的女性形象, 尽管思想性情、文化品格不同, 但她们仍有共同之处:她们大多是结婚、做母亲, 成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 大多是家庭中的主宰、家政主持者。木兰、莫愁、柔安、曼妮等都是“贤妻良母”。而且又多是“既有现代知识, 又有古老品德”的女性。林语堂认为, 结婚并获得
爷之妻, 因其不生育, 而被曾家视为最大缺陷, 终于离婚, 被赶出曾府。银屏不过是一个丫环, 是姚少爷的情妇, 但因她生了姚家的孩子, 死后灵牌还被请进姚家宗祠, 视为正妻。林语堂坦白承认:“最理想的妻子被描绘成‘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古老品德’的女性。……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仍然是
⑤那聪明、温柔、坚定的母亲。”《三部曲》中的女性
形象, 鲜明地体现了林语堂的这一女性观和婚姻观。这也正是他小说人物意念化倾向的谜底。
〔责任编辑:曹金钟〕
①②③④⑤林语堂《:豪门》, 170页、149页、180页、160~161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111・
散文谈结婚英译赏析
究竟是结婚的好呢,还是不结婚的好这问题似乎同先有鸡呢还是先有鸡蛋一样,常常有人提起,而也常常没有人解决过的问题。下面是我分享的英译散文《谈结婚》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谈结婚
A Chat about Marriage
郁达夫
Yu Dafu
前些日子,林语堂先生似乎曾说过女子的唯一事业,是在结婚。现在一位法国大文豪来沪,对去访问他的新闻记者的谈话之中,又似乎说,男子欲成事业,应该不要结婚。
The other day, Mr Lin Yutang said something to the effect that women’s only career lies in matrimony Now, an eminent French writer declared at a press interview after arriving in Shanghai that men should stay bachelors if they want to achieve success in life
要点:
1,“似乎曾说过”意即“说过一些话,大意是…”译为said something to the effect that,其中,to the effect意为”大意是…“如:To his inquiry if she were hurt, she made some incoherent reply to the effect that she did not know
他问她是否受了伤,她语无伦次地回答说,她也不知道
2,“现在一位法国大文豪来沪,对去访问他的新闻记者的谈话之中“译为an eminent French writer declared at a press interview after arriving in Shanghai,又是一个多动词的句子,译者将”谈话“作为主要动词,”来沪“译为状语~而且省去了译“去访问他的新闻记者”的繁琐,直接以press interview代替,简洁~
3,“男子欲成事业,应该不要结婚。”运用反话正译的手法,译为men should stay bachelors if they want to achieve success in life这样一来,不仅行文简洁,也保证了原文的语气~
华盛顿-欧文是一个独身的男子,但《见闻短记》里的一篇歌颂妻子的文章,却写得那么的优美可爱。同样查而斯-兰姆也是个独身的男子,而爱丽娅《独身者的不平》一篇,又冷嘲热讽,将结婚的男女和婚后必然的果子—小孩们—等,俏皮到了那一步田地。
Washington Irving was a confirmed bachelor, but in his Sketch Book there is an article extolling the wife as a graceful and lovely life-long partner Charles Lamb, also a single man, in A Bachelor’s Complaint of the Behavior of Married People, one of his essays signed “Elia”, speaks mockingly of married people with their inevitable postnuptial fruits-the children
要点:
1,“华盛顿-欧文是一个独身的男子,但《见闻短记》里的一篇歌颂妻子的文章,却写得那么的优美可爱”译为Washington Irving was a confirmed bachelor, but in his Sketch Book there is an article extolling the wife as a graceful and lovely life-long partner合译方法一:分句主语不同要统一主语(不要问我没有主语怎么办,找啊~,之后合并为一句
2,“同样查而斯-兰姆也是个独身的男子…”注意译者翻译这句话时对于同位语的运用~在表明”事物内容和人物身份“的成分过多时,可以用同位语,但要注意不要太多,不然会晕~
3,《独身者的不平》为《爱丽亚散文集》中的一篇
究竟是结婚的好呢,还是不结婚的好这问题似乎同先有鸡呢还是先有鸡蛋一样,常常有人提起,而也常常没有人解决过的问题。照大体看来,想租房子的时候,是无眷莫问的,想做官的时候,又是朝里无裙莫做官的,想写文章的时候,是独身者不能写我的妻的,凡此种种似乎都是结婚的好。
Marriage or no marriage, which is more desirable The sounds like the chicken-and egg question, which, though often discussed, remains a perpetual puzzle Generally speaking, one who has no family dependants is not supposed to rent a house, one who has no petticoat influence in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frain from becoming an official, an unmarried male writer is in no position to write about “my wife” All these seem to hint at the advantages of marriage
要点:
1,“究竟是结婚的好呢,还是不结婚的好“是个如假包换的选择疑问句,用which~
2, “这问题似乎同先有鸡呢还是先有鸡蛋一样”译为The sounds like the chicken-and- egg question, 其中chicken-and –question,意为“鸡与蛋孰先难定“或”因果难定“,了解一些俗语成语,可以大大减少译文所用字数,提高简洁度•
3,“常常没有人解决过的问题“译为remains a perpetual puzzle反话正说再次出现~童鞋们可以总结起来
4,“想租房子的时候,是无眷莫问的 “意为”没有家属就不能租房“译为he who has no family dependants is not supposed to rent a house,合译方法二:看看意思能不能合并或者用关联词串起来,根据意思顺成一句话。
5,“想做官的时候,又是朝里无裙莫做官的“译为one who has no petticoat influence in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frain from becoming an official,“朝里无裙”是指在官场上没有靠山,没有裙带关系。“裙“指裙带关系,译为petticoat influence
6,“想写文章的时候,是独身者不能写我的妻的”中的“独身者”指“独身男作家”,译为unmarried male writer
7,“凡此种种似乎都是结婚的好”意即“这一切似乎都暗示了结婚的好处”
可是要想结婚,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闲,第三要有职,这潘驴…的五个条件,却也很不容易办到。更何况结婚之后,“儿子自己要来”,在这世界人口过剩,经济恐慌,教育破产,世风不古的时候,万一不慎,同兰姆所说的一样,儿子们去上了断头台,那真是连祖宗三代的楣都要倒尽,那里还有什么“官人请!娘子请!”的唱随之乐可说呢
But , to get married, you need to have five prerequisites, namely, money, leisure, employment, good looks and patentees, of which all are not always available What’s more, after your marriage, your offspring will come to this world of themselves And in a world with overpopulation, economic crisis, educational bankruptcy and deteriorating public morals, they may, just as Charles Lamb says, through their own acts of indiscretion, be sent to the gallows With such a terrible misfortune befalling your family, how could you still have wedded bliss to speak of
要点:
1,“潘驴”源自《金瓶梅》第三回,指“潘安的貌”和“驴大行货”,也就是说要有姣好的相貌和有实力。专属中国古典文化词,有些读者根本不知道潘安是何许人。而关于中国文化的翻译,有三种译法,一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找一个能与之相对的典故;二是音译“潘驴”一词,并在最后加注解释(即之前讲到的释义法);三是转为译出关键意思。译文采取第三种译法,“good looks and potentness”。避免了使用释义法,保证文章流畅性~
2,“却也很不容易办到”意即“却也不易都具备”,译为of which all are not always available
3,“儿子自己要来”译为your offspring will come to this world of themselves,of theme=automatically,此外,“儿子”指的就是“后代”的意思~
4,世风=public moral之前在《我坐了木船中》也粗线过~
5,“万一不慎”译为through their own acts of indiscretion意为“由于他们自己的不检点/鲁莽”~
6,“倒祖宗三代的楣”算是中国的俗语了,一种夸张的说法,表示特别倒霉。这里的“三”只是一个虚数。中国文化中,往往在骂人时候喜欢把祖宗加在里面,加强语气强度。这里张爷爷用family一词,既满足了中文的“达意”,又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观~
7,“’官人请!娘子请!’的唱随之乐“译为wedded bliss(闺房之乐),看古装的小伙伴都知道“官人”、“娘子”,是中国古代夫妻之间相互称谓的词,这也是中国独有的,不宜直译~
左思右想,总觉得结婚也不好的,不结婚也是不好的。
Thinking the matter over and over again, I cannot but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neither matrimony nor bachelorship has any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要点:
1,“左思右想“=”思考再三“,”再三”这个词之前也见过很多遍,可以译为repeatedly ,over and over again, again and again, time and again, time after time~
2,” 总觉得”意即“我的结论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3,“结婚也不好的,不结婚也是不好的”句中多个否定,用“否定词+ nor”~
;民国时代是政治纷乱的时代,也是新思想新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各个领域都涌现出思想激进的大家里手,最激进的莫过于文学领域。文豪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婚恋自由,很多人都抛弃了原先为服从父母之命所安排配置的妻子,大胆地跟着感觉走,更是不乏文豪大家打着婚恋自由的旗号朝三暮四,恋爱无数,却无一人陪他终老。林语堂显然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把旧式的婚姻变成现代爱情的智者。
林语堂关于婚姻有这么一句精彩的描述,任何婚姻,任凭老天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这种赌博是人人都要经历的,林语堂赌赢了。林语堂老家在福建漳州,家世并不显赫,他父亲只是家乡的一个牧师。17岁林语堂走出家乡漳州,来到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求学,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文笔和仪表堂堂,很快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大学是追逐爱情的天堂,林语堂也不例外,林语堂看上了自己福建老乡美女陈锦端。陈锦端不仅天资聪慧,秀色可餐,而且出身很好,她爸是厦门的富商,陈锦端瞬间成为了林语堂心中的林妹妹。
可惜郎有情妾却无意,陈锦端看不上平民出身的林语堂。看上的人却不爱自己,这无疑是恋爱中单相思的一方最难以承受的痛苦。这份痛苦却被林语堂巧妙化解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24岁那年,林语堂服从家庭传统婚姻安排,娶了自己的同乡廖翠凤。廖翠凤的父母还是嫌林语堂家世清贫,但被廖翠凤一句话顶了回去。她说她看上的是林语堂的才华,而不是他家有钱没有。
廖翠凤的这些话,深深地感动了林语堂,二人立刻陷入热恋之中,结婚后还把结婚证烧了,林语堂说结婚证就是给离婚准备的,既然不打算离婚,要它何用!果然洒脱!二人一携手便走过了50个春秋,期间任凭林语堂名声鹊起,他始终没有任何绯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林语堂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代文豪的林语堂,对于现代人的爱情观给予了一针见血的批评,现代人爱情的悲哀就在于他们都往往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可谓字字珠玑,醍醐灌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