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凤冠霞帔。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但是并不是只有婚礼的时候才穿凤冠。
凤冠形成于汉代,自出现之日起,凤冠就是身份尊贵女子的至尊礼冠,在重大场合,她们必须戴凤冠。另一件配饰霞帔也是女性的身份标志:明清时期,身份等级不同,霞帔的纹路、吊坠都有不同。
事实上,因为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穿戴着雍容华贵的凤冠和霞帔举行婚礼对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百姓家的女子在婚礼上,只好假借“凤冠”和“霞帔”之名,做出凤冠霞帔的样式,以图喜庆。
扩展资料南宋王朝腐败,金兀术南侵京城临安(杭州),康王赵构不敌金兵而弃城南逃。过钱塘,跨曹娥,金兵仍穷追不舍。
康王于是经奉化直奔宁海而来。到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忽见路边有座破庙,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着一位村姑。村姑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仍若无其事地坐在谷箩上面。
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说,他们向南边逃去了。金兵信以为真,向南边猛追而去。
结果康王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康王对这位村姑用巧计瞒过金兵,使他绝路逢生,万分感激,当即向姑娘许诺,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的名义,在出嫁时享受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的殊荣。
不久,康王得救,重归金殿。他对昔日那位村姑许诺的“金口玉言”铭记在心,于是下旨赐封这位村姑为“娘娘”,在出嫁时可以真正享受凤冠霞帔的特殊荣誉。
同时还修建了那座破庙,并亲笔题写为“皇封庙”。后来乡村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这种风俗遍及浙江各地,这就是人们所美誉的“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
-凤冠霞帔
不同的时代成婚的习俗也不同,成婚时男子的礼服也不尽相同。
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新郎服饰为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红男绿女也是由来于此。唐制中新郎所着朝服,分为梁冠、上衣和下裳。
明制婚服则是流传至今的凤冠霞帔,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样式的婚服。
男子的衣服叫汉服。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
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 ,而且根深蒂固。
古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扩展资料: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更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
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毛公鼎》)“市、黄”(《询簋》)等物。
市、 黄即古文献中的、 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河南信阳长台关与湖北江陵纪南城战国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婚礼服
-中国古代服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