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最早是可以结婚,可以吃肉的,后来增加戒律就不能了。现在日本的和尚还能够正常嫁娶,因为日本的寺庙是继承式的,相当于家族产业,由后代继承,但中国的和尚是普渡式的,通过讲经、修行等方法让贤能的人当住持。我不知道你说的香火是指他们自己的孩子吗还是什么,如果你说的是自己的孩子,出家讲究六根清净,他们与佛有缘,需要人继承的也不是自己的血脉而不是佛法。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3、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4、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5、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6、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8、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父母许可,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又称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没有必须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男为乾道,女为坤道,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乾道蓄胡须。
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
1、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印度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
道教没有道姑。正统道教的称呼为坤道。坤道可以蓄发。
2、信仰不同。尼姑信仰佛教,坤道信仰道教。
3、尼姑不能结婚,有些坤道可以结婚。
扩展资料:
在古代为何尼姑多逸闻趣事,而道姑则高贵冷艳。
修行文化是中华文明瑰宝之一。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思想和言行的反思,是推动文明传承的重要因素。在古代,人们的修行主要借助于佛教、道教以及其他非主流的宗教组织。
但大多数人的信仰还是集中在佛、道两家。其中,信仰佛教者称为“出家人”,女子信仰佛教则称之为“尼姑”。信仰道教的女性则称为“道姑”。
尼姑和道姑这两种角色,除了修行方向不一样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尼姑”在很多书籍里都有些疑问趣事,比如在明代《拍案惊奇》小说里记载的少年误入尼姑庵,最后因为沉迷温柔乡而夭亡。
又如《金瓶梅》里大胆描述尼姑为世俗男女牵线搭桥,并提供禅房作为幽会地点而成就不伦之事的记载,都向我们展示出了尼姑豪放的一面。而道姑的形象则大不一样了,比如她们往往都是以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艳形象示人。
那么,是何种原因造成尼姑和道姑的形象分野呢。以下几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真相。
第一。尼姑和道姑的来源不大一样。
虽然同为修行中人,但尼姑和道姑的来源不大一样。在古代,有这几类人有可能会削发为尼。比如丧偶的寡妇、在宫廷里斗争失败的宫女、嫔妃。著名的女帝武则天贵为才人,但在太宗西去后仍然摆脱不了送到寺里的命运。
所以,“肖发为尼”并不等于“心如止水”。而道姑则多是在年幼时因为长辈原因被送到道观修行,这就决定了道姑们的成长环境基本都是在道观里,因此,她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度完全被道家教义所覆盖,少了很多人世间的风尘气息。这也是为何在文学作品看到的道姑都是高冷范儿的原由。
第二、尼姑和道姑的生活条件不一样。
在古代,特别是在佛教兴盛的朝代,佛寺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同时,还有众多的香客前来奉送“香油钱”,这就确保了僧尼们的生活条件是相对优渥的。
而道教在影响力方面差佛教太远,各大道观基本上也是修筑在深山老林里,道姑们每天还需要劳作来确保生活所需。生活条件好了,人都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也是尼姑的花花心思多过道姑的原因。
第三、佛道教义不一样。
尼姑们遵循佛家思想。而佛家思想的重要观点就是“普渡众生”。所以,尼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香客,并为他们解除困惑。很多年轻貌美的尼姑在遇到心怀不轨的香客时,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我牺牲”的心态而去满足香客们的非分之想,毕竟按照佛家的说法,身体也不过是一幅皮囊。
所以会经常发生一种尼姑和强迫者之间“半推半就”的场面。而道姑们就不一样了,道家强调“与世无争”,所以道姑们整体来说是不陷入滚滚红尘的,她们都在深山老林里过招近乎于隐居的生活,这种状态,基本不大可能于男人们产生瓜葛。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又称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没有必须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男为道士女为道姑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须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同俗人相同他们不穿道装时看不出是道士
本人认为道士出了家就不能结婚没出家就可以也可以结了婚再出家
对待婚姻问题,道教的绝大多数派别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天地之间的事物皆由阴阳结合而成,男阳女阴,相互配合、和谐,才能体现天道。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被道教界视为养生权威的彭祖,则从人的生理与心理本能出发,认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许多道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人道不可废。可见,道教对婚姻采取的是肯定的态度,即便是清规戒律严明的全真道,也不一概地否定社会上的婚姻制度,对民众的婚姻不加批评,同时也接受在家者为本派的居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