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讲裁员与失业的**,也许人力资源的HR会看;
这是一部讲稳定与自由的**,也许那些刚要结婚的年轻人会看;
这也是一部讲爱与孤独的**,这样来说的话,应该会有很多人会看吧。
影片的开头,主人公瑞恩就在裁员,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客户裁员,降低员工失业投诉。然后紧接着一套很经典的“背包理论”来了,
“如果你背着一个背包,里面装有你心爱的苹果手机、名牌衣服……,它还允许你放入更多,房子 车子。背包已经很重了吧?你的背包何止可以装这些,还有你的人际关系,爱人亲人的嘱咐与责任,甚至你的虚荣心你的面子,感受到压力了吗?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东东,如果每天背着这么多东西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是不是会觉得很累?像我一样,把里面的东西统统倒掉,或者潇洒的把背包烧毁,轻装上阵你会没有任何压力,会感觉生活很美好。”
看上去好一个潇洒的职业精英,高贵的单身贵族。
作为一个一年365天而其中大约280天都在乘坐飞机到处出差的瑞恩来说,自由是他最向往的东西,而他的人生目标就是积攒够1000万英里的航空里程,成为航空公司终身超白金尊享会员,认识总机长,并把名字写在飞机上。
如果地球到月球的直线距离以25万英里估算的话,1000万英里相当于在两者之间穿梭20个来回。男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拖着行李,穿梭于各个机场之间,飞行于云层之上俯瞰人间。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瑞恩的选择是:自由。没有房子,逃避亲情,不相信爱情,也不需要伴侣,一身英气的孤傲。房子是酒店,亲情是束缚,爱情是床笫之欢,伴侣是露水情人。
但是,人作为一个社会动物,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可以逃离这个世间的温情。两个女人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轨迹。
娜塔莉:康奈尔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为了男友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做了一份裁员的工作,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爱情家庭满怀憧憬的女孩,在与瑞恩外出工作共事的过程中,两个人的价值观产生了相互的摩擦,这应该也是导致瑞恩在妹妹婚礼上劝说临阵逃脱的新郎结婚的一个原因。(不得不说充满戏剧性,一个崇尚单身自由至上的中年男人在劝说妹妹的未婚夫结婚,如此的剧本安排让人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艾利克斯:一个漂亮的商业女性,外表给人一种优雅的知性美,男主出差时遇到的露水情人。“我是真的觉得富有女人味的艾利克斯和帅气的瑞恩大叔好配呀。”艾利克斯给人一种不婚主义的错觉,似乎和瑞恩一样,萍水相逢的露水情人,谈的是性而不是情。
在和娜塔莉出差结束返程的途中,瑞恩邀请艾利克斯和自己一块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个中年男人动真情了。他一直想要的东西在跟这两个女人的相处中一点点的在发生变化。他带艾利克斯见他的家人,去他小时候的学校,给他讲自己以前的事情,一切都感觉是那么美好,看到这里我觉得最后应该是一个中国式的皆大欢喜的爱情结尾。
但,不,既然说到黑色幽默,导演一定会让它黑的更彻底一些。
瑞恩又在一次演讲中讲到自己的背包理论,当讲到一半,却突然离场,自己多年来一直宣讲的背包理论竟不适用于自己了,自己的背包里还应该再装些别的,比如艾利克斯。
男主第一次冲动的抛开一切乘坐飞机在一个雪夜赶到芝加哥艾利克斯的门口,门开了,开门的是艾利克斯,但却听到了里面孩子的说笑声,还有一个男声在问。
“Hey honey,who is at the door"
"just somebody who‘s lost"
戛然而止,语气云淡风轻。
她以为他和她想要的是一样的,他也以为她会和他一样,来一个双向的奔赴。
但是不一样,现实是残酷的。
有多大的期待,就会有多大的失望。这样的感觉我体会过。
瑞恩一个人回了酒店,有一个画面,充满了孤独感,请自己体会。
乘机返程途中,瑞恩的行程积累到1000万英里,见到了总机长,成为达成1000万英里目标的第七人,而且是其中最年轻的。但是当机长和他谈话并递给他那张尊享会员的卡时,瑞恩发现他已经没了以前的那种激动。
他把里程数分享给了想要环球航行但经济并不富裕的妹妹一家。
“夜晚当星星从白天隐藏的角落 慢慢的爬升出来时,天空会有一道光亮闪过,这不是你曾许愿过的流星,而是我乘坐飞机划过夜空的痕迹,当你万家灯火家人团聚时,而我依旧孤座云端……。”
看完这部**我觉得最令人感到难过的是(不仅针对**,延伸感悟):
一个人原本可以过得很好,他(她)有自己的生活准则与条框,有自己所热衷的目标,可是却因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自己对生活所设立的各种条框。当他(她)冲破这一切,想要一个新的生活时,却发现既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失去了自己曾经所坚守的。既没有进入新的生活。也回不去了以前的生活。就好比换乘,下了车满怀欣喜的想要换乘另一辆车奔赴另一个目的地,却发现手里的车票是错的,两辆车也都走了。
玛丽莲·梦露:《七年之痒》
曾经在画廊里看到一幅典型美国风情的油画,昏黄的灯光下,一间桌球室,牛仔风格的桌椅,五彩斑斓的吧台,四个代表美国文化的永恒传奇人物跃然于画布上,栩栩如生,他们分别是亨弗莱·鲍嘉、詹姆斯·迪恩、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惟一的女性则是玛丽莲·梦露。
《七年之痒》是梦露的代表作,它有另外一个片名,叫《七年一觉梦飘香》,这里的“梦”,指的就是梦露。她所到之处,皆充满令人心痒难耐的香气。当她站在人行道地铁通风口上,让风将白裙吹起,随意地轻轻用手按住裙摆时,你会想什么呢?热?凉爽?自由?太多美好的幻想,不由自己。
本片的男主角汤姆·伊威尔早就不由自己了。男人的生活总是不由自己,家人在身边,忙得不可开交;家人去避暑了,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心又为楼上新来的女房客羁绊着。有影评家这样说道,梦露在本片中的衣裙紧得不可思议,不知道她怎么穿进去的。撩人的身姿使得本来就爱幻想的汤姆心潮澍湃,一如他最爱的拉赫玛尼诺夫。
汤姆,中年男人,有美满的家庭,有成功的事业,但也绝非心如止水。他爱幻想,一方面热爱着妻子以外的那些新鲜的花花草草,一方面又忘不了自己知识分子、正人君子的柳下惠形象。于是,在他的幻想中,女人们总是为了他自以为的、原始的、雄性的性感气息,如飞娥扑火般冲动地涌向他;而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拒绝,被女人占便宜后也不心动,到最后还是推开了她们。这是他心中理想的自己,迷人到让人欲罢不能,却理性到十足完美绅士。偷腥却不敢偷的中年男子,矛盾而可笑,当他一眼看到惊为天人的玛丽·梦露时,他的幻想更张扬了,偷腥的胆子也陡然大了起来……
夏天炎热的曼哈顿,让生性怕热的梦露无法忍受,她把内衣冻进冰箱里,她喜欢睡在浴缸里,她爱清新凉爽的风掠过她红扑扑的脸蛋,她爱空调的冷气冻结她身上的汗水。汤姆带空调的公寓让她喜不自禁,她来到汤姆的住处,愿意和邻居共享夏日的夜晚。
汤姆了解了这个年轻姑娘,女模特,拍平面及电视广告,一口洁白的牙齿,是牙膏厂商的最爱。她喜欢夜生活、喜欢喝啤酒,她拍过性感艺术照、总是拒绝别人的求婚,她喜欢和汤姆聊天,因为汤姆已经结婚,不会再向她求婚……关于她的一切被徐徐铺开,到最后我们发现,这是个既性感又自爱的女人,一如现在的美国当红玉女杰西卡·艾尔芭,这是最讨人喜欢的一类女性。汤姆不再对她心生幻想,反而愧疚地想到了妻子,终于把空调公寓借给可爱的姑娘,奔向正在避暑的太太和儿子。
其实,性感又自爱的女人再好不过,美却不滥用自己的美,可惜银幕下的梦露没有延续这样的生活。一直想,如果她没和肯尼迪兄弟搅和在一起,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事?
不性感,但很自爱,也不错的,清纯、高雅、质朴,你总有自己的风格;性感,但不自爱,如果你有钱有势,一如帕丽斯·希尔顿那样玩得起、耗得起,许多人讨厌你,你也可以不在乎,或许你还会有一些小众粉丝;最糟糕的,莫过于既不性感,又不自爱,因为这会累及你其他的美好品质无法展现,无论怎样,知道你底细的人都会觉得你真能装,是个虚伪做作的女人,这绝对是灾难。所以,女人千万别成了这最后一种。
**七月与安生。
七月,本该躁动不安的初夏,偏偏循规蹈矩。
安生,披着安稳生活的外衣,追逐自由,浪迹天涯。
七月想要遵从父母意愿,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正如她考上最好的重点高中,考上大学。七月进入大学时曾说过,才发现自己是这样无趣的人,没有兴趣。其实七月是有兴趣的,高考结束七月写明信片告诉安生,她想要念文学专业,但是家明的父母想让她学经济,毕业了好就业。毕业了七月果真进入了银行工作,我猜她确确实实念了经济。可是七月骨子里是有 坏小孩 的思想的,所以她才让家明逃婚,小城里风风雨雨传的很快,她才名正言顺地辞了职,过上了像安生那样漂泊的日子,成为了真正的 七月 。
安生考上职高的时候说终于考上了一所不用交作业,没有操行分的学校,安生向往着没有管束的自由。安生有一个有钱没爱的妈妈,她宁可连钱也不要,她靠自己打好几份工,租房子,养活自己。安生随着吉他手离开了小城,开始了自己漂泊浪荡的生活。二十五岁的安生偶遇家明,她对家明说,二十五岁之前叫浪荡,二十五岁之后叫浪。她想要稳定的生活了,安生最终渴望的,始终是 安生 。
七月与安生初识在彼此的13岁。她们朝夕相伴了3年,也是她们最快乐的三年。安生鬼马,不守规矩,满脑歪点子却少些胆量。七月看似规矩,按照她的话来说,其实她才应该是坏妈妈,她最知道怎么让父母高兴,怎么讨老师欢心。所以安生想要去砸报警器,踌躇间,竟是七月的手借着安生的手,砸坏了报警器。所以安生是什么样,七月最知道,七月是什么样,安生也最清楚不过了。
直到,七月认识了家明,喜欢上了家明,她少女般羞涩的告诉安生,安生也想要去看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让七月不再愿意躺入她的臂弯。安生见到家明那一刻,我不知道是否家明已经喜欢上了她,可至少是感兴趣的,不然不用追着安生跑了许久,也不会瞒着七月。安生警告着家明,有一个女孩喜欢你,你得对她好好的。家明始终也是稳定与自由的矛盾体,所以他才会有与七月稳定地度过一生的想法,也会想要去北京闯闯,同时也迷恋着不羁的安生。家明究竟喜欢谁,或许他都喜欢,或许他都不那么喜欢,他最爱的,始终是自己罢了。七月骨子里是有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的,她才敢在图书馆吻了家明,跟家明告白。
他们三个一起骑车爬山的时候,安生跟家明说,你抢了我的七月,如果我赢了你,你就把七月还给我。我不认为这是一句玩笑,安生一定是认真的。在山洞里家明将玉佩给了安生,安生知道,家明也喜欢上自己了。安生不愿意打扰七月的幸福,所以她必须离开。家明先一步来送她,跟她说,再见了,安生。安生却说,别跟我说再见,这样会真的再见的。此时的安生是想一辈子都不见家明的,她害怕家明喜欢她,她害怕七月不幸福。七月随火车跑追着安生,看见了家明送给安生的玉佩。安生问她,如果你要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安生想让她选,你是选我还是选家明?最后七月停止了追逐,七月在站台上哭,安生在火车里哭。七月哭的是自己,是家明并没有全心全意的爱自己。安生哭的是七月,她要离开七月了,而七月没有选择她。
之后安生流浪的日子,都会给七月寄明信片,无论是收得到七月的明信片,还是收不到七月的明信片。安生明信片的背后,始终写上一句问候家明。我不知道她究竟是想问候家明,还是想问候七月与家明的感情。
流浪够了的安生,终于回去了,这一次,她带着七月一起去了上海。她们有了第一次争执。七月带着安生去住了安生从来没有住过了酒店,又带着安生去了一家上档次的餐厅。安生没钱,却不想七月事事包办,才拿出她的生存技巧,安生一人独自在外的生活,免不了靠男人打点,靠男人生活。安生对七月说,我一个人在外面只有这样才能生活下去。安生四海为家,只要是能活下去,她是不在意生活质量的。七月说,你以为我的生活就不辛苦么?七月骨子里是向往自由的,一个被笼子困着的鸟,肯定是辛苦的,更何况,这笼子是鸟儿自己给自己织的,内心想必更是痛苦万分。七月说,我有钱我们可以用我的,你何必跟我算的这么清楚?安生说,你跟我算的不清楚么?因为一个玉佩,七月亲手送走了安生,我想这才是安生真正介怀的。安生走了,七月追了出去,却始终还是没有挽留。我想此时公交上的安生,一定还是哭着的,像她第一次离开小城,离开七月那样哭着。
她们再一次相遇,爆发了更大的争吵。那是安生偶遇家明,而包养她的男人却突发车祸,安生失去了爱情,失去了金钱,失去了稳定。而家明照顾着安生。七月见到这一切,只是让家明在外面等着,这是她和安生之间的事。七月指着安生的胸罩问她,你不是不喜欢戴么,你不是喜欢自由么,你装什么。七月甚至脱了自己的衣服指着告诉安生,家明就喜欢这么土的。七月哭了,安生更是哭的不行。安生装作自由不羁,其实她比谁都放不下,七月装作乖乖女,其实她也比谁都大胆放纵。最后七月告诉家明,她等他两个月,回去,他们就结婚。
家明最后还是回去了。家明追逐过自由,始终是要归于七月这个平静的港湾。可是到了最后,七月不干了,她让家明逃婚,她不愿跟不爱她的男人过一生。她的内心,才是自由的,才是不羁的,她终于想要做自己,做真正自由的自己。
安生再一次见到七月的时候,七月大着个肚子。这一次七月是属于安生的,她躺在安生的臂弯里,安生承诺她,我们交换人生吧,你生下孩子你就走,我来帮你带孩子,你是自由的。最后,七月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安生取了一个笔名,叫七月,像真正的七月一样有着细腻的文笔,写了一本她们俩的故事,红遍网络。书里的七月没有怀孕,而是开始了她的流浪生活。她第一次去的地方,就是安生住过的那个小旅馆。安生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大概是因为她承诺七月,要跟她交换人生,于是她让小说里的七月,完完全全地过了一遍她的人生。
安生在地铁上遇见了家明,她告诉家明,七月生下了孩子,然后就如她承诺般走了。七月过上了本该属于安生的自由生活,安生却过上了七月本该被孩子羁绊着的人生。
可最后,这才是真正的结局。七月生下了孩子,安生与七月说,她们干脆一辈子不结婚了,带着孩子,她做坏妈妈,教孩子化妆,打扮,七月做好妈妈,教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七月说,她才是坏妈妈,只有她最清楚怎样让父母老师开心。她们明明都在向往属于她们俩的生活,可是七月偏偏在这个时候,大出血死了。安生看着七月的死亡通知书,嚎啕大哭,她说,你怎么也在27岁死了啊。是啊,安生和七月就在这个时候真正交换了人生,因为在安生的人生里,她想要活到27岁就死了。而之后,安生以七月的名字写了小说,养着七月的孩子,真正的成为了七月。
安生,以爱着家明的方式爱着七月。
就像她曾经问家明,你喜欢七月什么,家明反问她,你又喜欢七月什么?安生说,我喜欢七月的一切,家明说,七月的一切我都喜欢。安生笑,那我们还是有共同点的。
安生,一个笨蛋装着聪明人。
七月,一个聪明人装着笨蛋。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电视剧似乎还残留有一点现在中国所谓的小资的调调,跟故事本身倒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就看片头曲的话,cheers和 growing pains的主题曲都是很舒缓的曲子,配的图都是静态的,很传统的照片。cheers的主题曲"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尤其讲的是人在城市里的孤独,故事讲的是北美的文化故都boston,片前放些还蛮欧洲感觉的老照片。growing pains作为一个leave to the beaver式的宣传美国家庭观,很有粉饰太平之嫌的去advocate american dream的电视剧居然不叫growing gains,却把重心放在pains上,虽然整个剧情其实很轻松,很理想化,起名起的还是挺闷骚的。
无聊下揣测一下,那一段时间从Ronald Reagan到George H W Bush,似乎是美国价值重建的一段时期,从冷战的危机中爬出来,经济开始复苏,伤感也慢慢退去,baby boomers们沉淀下来。不过接下来的和平和繁华似乎又带来一点浮躁,1994年的hollywood**很特别:Pulp Fiction,Color of Night,Natural Born Killer,九十年代初的大片给人的感觉特别的sensual and raw。剧情比今天的**简单很多,拥有跟多的象征意义和一点偏执狂式的艺术感。今天的**速度快很多,更实际,冷静,讲究画面和音效创造的fancy。
另一个看老电视剧的趣味在八卦,看龙套演员,Leonardo Dicaprio唯一一次和Hillary Swank演对手戏似乎就是1989年了。Hillary Swank真真正正还是跑龙套的小屁孩儿,Leo慢慢开始崭露头角了。在当时看来,leo蛮可爱的,但是其实没有演他两个兄弟的Kirk Cameron和Jeremy Miller帅。Kirk当年真是英俊阿,现在显得苍老而颓废,演艺圈里面好多人只有那15 minutes of fame,不是每个人都能像leo一样有天赋有运气。Mathew Perry的头一如既往地一申一缩的,演到一个还算二线主角的戏,可惜戏里面年纪轻轻的女主角的男朋友,NYU的sophomore居然被车给撞死了,让人联想到friends里面的Joey,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后来Matt跟人解约了什么的。Brat Pitt从1987年就是他一向花花公子的风格了,笑的时候喜欢用舌头砥住下嘴唇。
一个女人的美丽似乎有一半是瘦出来的,让人看到她的瓜子脸和性感的颧骨。Tracey Gold在第一二seasons里面圆脸,团团的鼻子,带一个大大圆圆的棕色框的眼镜,跟英俊的Kirk和笑起来两个巨大的酒窝的Jeremy比起来实在不算是漂亮的童星。戏里面哥哥Mike老是叫Carol, toilet face或者pig。据说常年这些笑话在小演员心中留下阴影。1988年开始19岁的Tracey减了23磅,1991年厌食症开始威胁到Tracey的内脏,女孩子开始面临死亡。1992年初Carol离开columbia去london实习,其实是因为Tracey的skeletal look太过惊人,被强制离开剧组。不过91,92年的时候Tracey确实很漂亮,也是因为女大十八变吧,瘦出棱角以后很像Jennifer Aniston,哥哥也只会骂她讨厌,不会嘲笑她丑了。
Chelsea Noble 1989年和Kirk在Growing Pains里面演对手戏,到1991年和21岁的青春偶像Kirk结婚,Chelsea又回到剧组。看一个女人对漂亮的苛求不是看她脸(大家都懂得要打扮脸),而是看腿,脸看上去可以使为了自己赏心悦目,脸可以靠妆和头发,腿的线条是要牺牲健康才能得到的,腿是用来勾引男人的。Chelsea的腿一看就知道她确是模特出身的。正如Carol在戏里面说的,Kate grazes。猜想现实生活中Chelsea也是同样的人。
片子结束于 Maggie Malone在DC找到了一个Senator手下的工作,一家人于是要离开Long Island。Sitcoms的主角其实是一幢房子,而不是屋檐下来来往往的那些人。这些三堵墙的房屋里面的生活是给四堵墙里的人看的。我总觉得 sitcom是很政治性的,给那些同样生活在一堵堵墙后面的人催眠,告诉他们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生活。Maggie Malone作为家里唯一一个拒绝叫Seaver的人,从名字里面就看出这个角色在引领80年代末继续的女权主义运动。如此结尾,只是想说这一家的生活不是围着男人转的。Maggie在倒数第三集里面对自己说,When I think of my family, my marriage, my career, I realized I am one of the few women who really have it all。似乎在告诉大家,一个女强人,一个career woman也是会有好下场的。
我想大部分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朋友 都会羡慕这个家庭氛围当中的那种宽松 我们国家的家庭很少有这种教育方式 主人公的选择又恰倒好处 记得同时期还有另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叫<电脑娃娃>还是<机器娃娃> 里面有个小女孩是个机器人 每天欺负家里的那个小男孩 这个小男孩隔壁有个满脸雀斑的小女孩非常喜欢他 并且说出来的话相当成熟 甚至都表白了 她说'给我一个爱 给我一个人 给我一个爱人" 小男孩做完呕吐状后 说'给我一个没 给我一个门 给我一个没门' 我到现在还记得。
很小的时候看过译版的growing pains,可能翻译后语言的曲解,也可能那时候也从来没体验过什么pains,总之那时候都不知道剧里的观众为什么而笑,更谈不上会有什么感觉了。
可是多年后重新一集一集地体会,却被里面的一家幸福的人儿感动。
Jason是幸福的。在我看来,对事业来说,没有什么会比从事一份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更幸福的了。在人生中可以通过工作给一些人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这比在工作中赚很多的钱更重要也更困难。Jason也曾经怀疑过自己作为心理医生的工作价值,但是当他通过开导一个问题少女而拯救她的时候,自己也发掘到了工作的意义。同样有价值的是,他把自己的工作本领用于和家人的沟通上,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各有各的缺点,却都在不懈寻求自我实现的孩子。能有比Jason更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幸福的吗?
Mike是幸福的。虽然他在传统看来一无是处,前途一团乱麻。可是他珍惜生活中每个让他感动地瞬间,每当他坚守了自己的原则,每当他从小小的成功里得到了快乐,每当他发现了可以尝试的人生方向,每当他感受到一份真挚的感情,每当他学习到了人生的哲理,他都会在心里感动一下,偷着乐一下。只要人生中还存在一些能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和一些能偷着乐的事情,人生就不是麻木的,人生就还有希望,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Ben是幸福的。作为一个成年人,能做到像他那样,今天不去烦恼明天的事很难,毫无顾忌地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更难。当我们进入这个社会,生活的压力自然会让我们有很多的远虑近忧,人际的压力也会让我们表现很多的虚伪。无论是必要的还是不必要的忧虑,都会影响快乐的心情;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虚伪,都会受到自己的谴责。所以我觉得,跟随并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屈服于外因,虽然对成人来说不太现实,但仍然应该我们尽力追求并且实现的理想状态,因为这才是幸福的根源。
Maggie是幸福的。虽然和所有拥有或者即将拥有家庭的人一样,她也无数次面临事业和家庭的选择,但每次关键的时候,她都作出了伟大的牺牲。最难得的在于,她可以为自己的牺牲而感到自豪和快乐,这是因为她有一个值得她牺牲的家庭。人生作出无数选择,绝大多数都没有一个正确的或者最优的答案,很多人在作出选择后都容易看到消极面而忘了积极面,所以永远觉得自己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能珍惜自己因为选择而得到的更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不是放弃的那部分,同时又有一些自己关心和爱护的人支持自己的选择,并且不后悔自己作出的选择,这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吗?
Carol本来看似应该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她最优秀,而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有一天她发现自己之所以优秀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优秀的名声,自己得到的宠爱也多是源自过往成功的光环。当她定位自己努力的目标是切实地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时候,她才真正得到了幸福。一直以来,我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追求优秀的目标其实只是寻求内心的虚荣感,让自己在人群中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永远不会有充分的幸福感,因为如果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别人的目光有所转移,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不满,瞬间可以毁灭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幸福感。所以,关注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才会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才会时刻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上网搜索了一下剧中主角的现状,虽然他们现在远没有那时候的一些配角,比如里奥纳度-迪卡普里奥,布拉德-彼特或者胡凯利红,可是每个人都像剧里一样过着充实的幸福的生活,或许这也是这部电视剧对于他们自身的影响吧。
可是,现在呢?当初年轻的人们已经不再年轻。或许只有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人才能铭记这些真正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Friends,Lost和South Park当然也很好,但是那种心情却完全不一样了。Seaver一家带给我们和我们那个时代的影响,是无法言语又无法磨灭的。因为只有那里,才有我们不容践踏的青葱岁月。看到那个有皱纹的Mike,已经变成成熟**的Carol和长了胡子而且发福的Ben,我更强烈的感受到,成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词汇——即使容貌不变,气质难再。
Seaver一家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全世界的人关注他们的growing pains所以即使当他们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也无需遗憾。《Growing Pains》,绝佳的名字。有的时候在想,为什么当时,发行公司没有把名字定成《Growing Gains》。这样岂不是更加符合片子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吗?观众可以从每一集中找到一些珍贵的东西,发现一些自己缺少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在成长中我们不断地在收获。但是为什么没有呢?
这个名字,直接说出了每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在成长过程中不停的摸索,不停的蜕化的人的心声。每一次蜕化,伴随着痛苦。我们难免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甚至迷失自己——哪怕仅仅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或者是一个物。在每次蜕变中,我们要努力撕去原先的外皮,这是痛苦的。在接受每一次的挫折时,也是痛苦的。Pain,直截了当的说出了我们的真实感受——不加任何修饰地。
从片子里面的每一个人物身上,似乎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映射。Mike,其实就是我自己。叛逆,捣蛋,满肚子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要求。无论愿意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Carol,有时候很善解人意,有时候却也有反叛的一面。Ben,纯洁可爱,第一集中因为父亲没有和他Kiss bye而闷闷不乐。这不是自己小时候的写照吗?渴望父母的关怀,渴望别人的疼爱,其实到现在,更是如此!
它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部生活写照。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在21世纪的今天,还能大受好评。
1 个人觉得这部**过分突出女主:Katniss确实是一个有担当,身体素质好,野外生存技能强,坚韧不服输的女孩儿。但在原著里她作为绝对女一弱点也很明确:她独立,因此她在12区的学校里就没什么朋友(只跟区长闺女吃吃午饭原因是两人都不爱说话所以正好可以坐在一起不吭气),自动把自己孤立起来,非常不会社交很不擅长自我表达也不很讨人喜欢的那种角色(当然这未必就不好但算是弱点);她很自我,明确说就是很自私。志愿参加游戏之前拯救世界大同社会的普世价值在她脑子里是不存在的。她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养活她妹,确保她妹熬过18。自己结不结婚不知道,但绝对不要孩子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还得经受抽签参加比赛的煎熬,总之所有的想法都是为自己就对了。此外女主总是摸不透自己的感情这一点也很讨人厌。
2 **里仿佛很羸弱净帮倒忙的男一原著中的形象是非常正面高大的:他对女主是真爱,如他自己所说打小就开始了,他在树林里做得一切都是出于真爱毋庸置疑,而且他本人其实是和女主非常互补的一对儿;没怎么交代清楚的扔面包情节是发生在女主小时候父亲刚死以后,当时女主还不会打猎,身无分文下雨天饿得走不动路,家里精分了的妈妈和小不点儿的妹妹还等着喂,男主见状故意把面包烤糊扔给雨中的女主的(够贴心了吧);男主是一个很理解自己的内心会主动和人打交道很会沟通很会社交很擅长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人。因为男主笑起来很阳光(我只是在说这个角色而已不涉及**演员)又会关心人可以说在学校里是很受女生欢迎的。原著里女主曾经问过他你那么小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我难道这么多年就没有关注过其它女孩儿?男主就很诚实地作答:“我几乎关注过其它每一个女生但没有一个像你那样给我留下了那么长久且深刻的印象”;男主冒着生命危险和职业选手混在一起就是为了给女主创造更多的生存机会末了还被那些心狠手辣的刺了一刀(够奉献了吧);男主有可能在体能和野外生存上不如女主那是因为男主是面包店家的儿子没有天天出去打猎没有受过实战演练,但是男主远比女主明白事理:比赛开始之前男主就说不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棋子。这句话女主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
3 女主在赛前采访后被告知两人的爱情砝码只是演戏,所以女主一直很配合地演戏,而且以为男主也是受教练指导认真演戏而已。但是在原著中更细致的刻画了女主的纠结心理:不知道自己对男主的真实情感,不知道是该拒绝还是逢迎,不知道仿佛很入戏的男主是真情还是假意,可是这些感情又不好写在脸上因为必须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相信他们deeply in love。不过在收到那碗汤的时候女主就知道两人亲一下啦抱一抱啦是有好处拿的,所以也就甘愿演了。值得一提的细节是其实慢慢接触得多了以后女主再和男主亲吻也有了那种触电般的感觉(算是爱情萌芽不?),明明很喜欢却还是不好意思承认。男主自始至终都是讲真心话做真心事的,他以为女主也对他动心了呢,后来在回程的火车上才发现女主其实是演戏呢(原著当中的这一情节也因为**长度所限被掐)。
4 关于**结尾一起吞食毒果的桥段,明显有观众没看明白。其实这里女主的心理是非常纠结的,只可惜拍**没办法把心里想的给念出来,所以请此帖读者自行脑补一下女主当时的心理想法:“妈的,这都是capitol在整我们,故意整我们!想要活着回去该?对了,他们不是必须要有一个胜者吗?那就我们俩一块儿死死看,看他们有没有胆量来宣布本届比赛24个人全部死亡!”但是这话又不能大张旗鼓地说,否则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她打得什么小算盘了。这就是为什么女主让男主吞浆果前一直告诉他:“相信我,相信我”而不是“我爱你,我爱你”了。因为她压根没想着要和男主一起殉情,她就是想回家而已。之后的殉情一说,也都是耍一耍愚昧大众而已。当然总统不愚昧,也不太好耍,否则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5 原著是以女主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全部内容都是她看到的听到的。比如她在场地里杀戮的时候原著里丝毫没有涉及导师拉赞助啊演播室评论员啊总控室射火球啊11区叛乱啊这些情节。但**不能只透过一个人的眼睛看世界所以加这些情节其实合情合理,但是总控室那里实在显得过分高科技了,这点也只能怪**编剧太3C太超现实不能因此就说故事内容不合逻辑。
6 很多人抱怨的说铺垫太长高潮太仓促,其实不然,因为杀戮压根不是这部**,或是这个系列的高潮。无论是原著还是**都是以女主katniss的生活按照时间顺序为线索完成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比如上赛场之前把自己包装得讨人喜欢拉来赞助就是目标,而上赛场之后哪还管得了那么多保命就是唯一目标了),每一个片段也有每一个片段的意义(比如在凯匹特里参加巡游接受采访才好让女主及其他12个辖区的民众认识到capitol的骄奢*逸)。赛场里的杀戮可以被称为是关键情节但算不上高潮。因为杀戮不是这一系列的核心。原著三本书的核心是通过贫穷的12区与夸张奢侈的capitol的对比,通过统治阶层对待人命的逝去漠不关心反而盛典般庆祝的行为,通过reaping抽签来控制和玩弄12个区的孩子们的命运来突显统治阶层的强权,压榨和不公平待遇。正是这些潜移默化地转变了女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而最终成为了领导民众奋起反击的“民主斗士”。试想如果片子的一开始就是你杀我我杀他,那么女主比较有可能逐步成为见血不眨眼的杀人魔头,而不会认识到团结,爱和关怀的力量从而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起义和反击才是后面的主线,或者说Katniss个人心态的成熟:逐步认识到牺牲小我利益成就大我的自由与幸福才是后面的主线。而整个七十四届饥饿游戏,从某种角度讲,也就是个引子而已。毕竟**已经按四部曲来制作了,这一部片子不是独立而存在的,有很多悬而未决的事情不可能也不应该过早得结果。即便是到最后一部仍旧是开放式结局(极有可能)也可以接受,因为这就是生活,没有什么高潮低潮,永远都无法预知未来,像暮光那样happy ever after的结局不会出现。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一系列才会让人感到真实有说服力和贴近人心。
来源:wwwyiyiyingyuancn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