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婚之前,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求亲,得到女方家应允后,男方家要选定良辰吉日,并向女方家报告婚期。随后,男方向女方家送衣服、首饰、鱼肉、烟酒等结婚礼物,俗称“过礼”。婚期前一天,男女双方家庭得大办筵席,宴请亲朋好友。当晚,男方家庭设宴时,要选九个未婚男青年陪新郎入席就餐,俗称陪“十弟兄”;女方家庭设婚宴时,也必须挑选九名未婚女青年陪新娘进餐,叫陪“十姊妹”。并且,“十弟兄”和“十姊妹”为最大,均坐各家的中堂一席,比舅父姑父的席位还要高。 结婚正日这天,男方派人或派车去女方家迎娶,一路吹吹打打,或彩车排排,即“迎亲”。有的地方新郎早上去迎亲,有的地方新郎先天晚上去新娘家。女婿去的时候,有打女婿的习惯,据说是越打越发。有的还把新郎的鞋袜、衣帽等脱掉要拿红包、香烟、糖果、手绢等物品来换取。新娘家见新郎等人来迎亲后,立即紧闭大门,不让人进,关的时间越长越好。在此期间,男方的财礼未到位的,必须就此机会补齐。男方迎亲的人要用爆竹一封接一封将门“轰开”,还有童男童女鸣锣开道、开门。无论如何,一般要等到正午十二时方才开门“发亲”。在新娘出嫁途中,遇到河或桥便不许走,应由新郎背着新娘过河或过桥,且多数是打着赤脚背着新娘跑,车或轿跟在后面追。新娘接到新郎家后,已准备好的香案红烛燃起,鸣炮奏乐,称为“迎花轿”。新娘在新郎家百米开外得下车或下轿,让新郎的父亲背进门放入“洞房”,戏称“爹爹背媳妇”。爹爹背媳妇时得化装打扮,戴上尖尖的绿帽子,披上写有“今天我值班”的红绶带;婆婆脖子上挎着一串醋瓶子,跟着爹爹帮忙。过去,新郎新娘须“拜堂”,现在不多见了,闹“洞房”、“喝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新郎新娘相互喝,而且新娘和爹爹必须喝。婚后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亲敬茶,父母则要给新婚夫妇喜钱,叫做“丢茶钱”。接着摆桌请亲戚朋友喝茶、吃点心,又称“吃饼子”,新娘新郎抬着茶盒向亲友中的长辈敬茶,并送些鞋子、麻糖、毛巾之类的小礼物,喝茶人则要丢“传茶钱”。新婚第三天,新娘回娘家“筛茶”给父母亲喝,称之为“回门”。第九天又要回娘屋的“返九”,一个月后再到娘家“过满月”。
第一步是相亲。云溪人的相亲叫“看人家”,与别处不同,是女方到男方家里来。男方如果看上了哪个姑娘,就请媒人到姑娘家里撮合。要是女方有点心动呢,就会答应“看人家”。然后,双方约好日子,女方派出几个有影响的人(女孩、女孩的母亲及直系近亲女性)组成一个“考察团”,到男方家“看人家”。“看人家”时,男方是不需要邀请陪客的。当然,家里还是会刻意准备准备的,一切都是迎接贵宾的规格。
“看人家”有一个特殊的规矩,即女方如果留下来在男方家吃饭,那么,就表示认可这门亲事;如果不同意,则千万不要留下来。同样,如果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则一定要留下来吃饭,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凡事也不是绝对的,假如女方不同意,可实在隔得太远,回家吃饭不可能,那么,吃完饭,则应该给男方家里的小孩或者老人一点钱(应该比男方饭菜的花费要多一些),这叫作付饭钱。这钱男方可要可不要,但女方的意思必须表示出来。
“看人家”如果通过,则会进入第二步:订婚。订婚之时,女方一般要向男方索要一些彩礼,称为“衣钱”。“衣钱”的多少,没有一定之规,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双方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定。一般来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大概的标准。“衣钱”的多少,往往是一个面子问题,大多数女方家庭,对这件事很计较。男方呢,当然希望少出一点。如果男女双方意见不统一,就需要媒人从中斡旋。
订婚叫做“发书”,仪式在男方家举行,需要摆几桌酒席。日子由女方定,酒席由男方负责,规格要高。男方把最主要的亲戚请到做陪客,谓之“老亲陪新亲”。订婚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男方要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发红包。否则,就遭人非议。订婚后,男女双方就正式成为亲家。
从订婚到婚礼结束,男方需向女方的直系长辈(包括已成家的兄长)送礼。这叫做“看节”。一般来说,必须看三次。“看节”的礼品也有讲究,不能有忌讳的物品,品种和重量都必须是双数。一般是“四斤四样”、“八斤四样”等,条件好的也有“八斤八样”的。八斤八样,就是六十四斤,如果看十户人家,就是六百多斤,那就得准备一辆汽车运送了。“看节”时,女方的亲戚也不能白吃,需回赠东西,叫做“回篮子”。一般是回赠现金,岳父回赠的现金会超过礼品的价值几倍,其他亲戚根据亲疏关系,一般来说,所回赠的现金不会低于礼品的价值。
第三步是结婚。结婚那年正月,男方应把女方的主要亲戚接到家里吃一顿,叫做“接春客”。只有接过“春客”的那年,才可以举行婚礼。
云溪人婚礼的整个程序有三天。
婚礼前几天,除彩礼外,男方还应给女方送去一些肉、鱼和水酒。这些东西叫“过礼”,供女方请客用。
婚礼的头天晚上叫“起媒”,又称“瓜子宴”。参加酒席的宾客全部是男方的亲友。新郎倌和帮忙的人拿着一点小礼物,把媒人请到。以前,要用轿子抬媒人,现在一般不时兴了。
头天晚上的重头宾客是新郎倌的舅舅。舅舅要送“号匾”。以前,“号匾”上的“贺”字是写的,现在,需要用票子粘贴,一般是面额百元的票子,最少也得是五十的。仅一个“贺”字,做舅舅的就要花费几千块。
“号匾”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挂到墙上的,需要举行一个仪式。首先得用轿子把它抬来,舅舅家会派一个细伢子坐在轿上做护匾童子,新郎倌家要用鞭炮迎接“号匾”,还要给童子发红包。随后,举行升匾仪式,这回,又该老舅埋单,给帮忙的人发红包,金额大致与童子收的红包相当。做“号匾”的舅舅是当晚最尊贵的客人,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号匾”的正下方。
第二天才是婚礼举行的日子,叫做“正日子”。新郎倌同媒人、一个唢呐手,不等天亮就要赶到女方家里,这叫做“起亲”。新郎倌进女方的门需经过小小的考验。女方家会安排几个细伢子把门关上,故意不开门,找新郎倌要红包。经过有趣的讨价还价,新郎倌从门缝里塞进红包后,细伢子才把门打开。起亲之后,新郎倌需回到自己家里去。
尽管新郎倌“起亲”来得早,但是,女方发亲却不会早。这也不是故意刁难,而是一个面子问题。一般情况,新娘赶到女方家里时,男方家的“百客”(指普通的宾客)已经吃完午饭。
女方来客队伍比较庞大,有两种人要特别说一下,一种叫“大客”,主要是新娘子父辈直系亲属,如伯父、叔叔等,另一种叫“来亲”,主要是新娘子的同辈兄弟,他们负责挑新娘子的嫁妆。当然,如今都是汽车拉,没有有人挑了。
新娘子的队伍到了,男方放鞭炮迎接,并派人把来亲肩上的担子接过来。来亲却不会轻易交出担子,这不是谦让,而是在要“喜钱”。走在来亲最前面的细伢子是搬帐子的,最有意思,因为年纪小,不懂事,也做得出,钱给得少了不撒手。他不撒手,其他人也都不能进去。
经过一番有趣的插曲,然后把新娘子迎进堂屋里,举行仪式——拜堂。拜堂精不精彩,全看主婚人的水平。拜完堂,新娘子就走进洞房。婚宴正式开始。说是午宴,实际上开席时间一般得到下午四点多。
婚宴很有讲究。男女“大客”分开吃。男“大客”先吃,云溪的风俗,女方男性亲戚婚礼那天是不能留宿在男方家里的。男方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做陪客,陪客的任务是把“大客”们组织入席。尽管谁坐什么地方,都有规矩,但是,“大客”们决不会自己主动入座,而是要陪客一遍遍的请,座位也谦让,口里都说“不讲究,随便坐”,故意抢较次的位置坐,但实际上,如果陪客真的这样安排,绝对不行,会闹出意见来。一般来说,“大客”入席要请三次,叫做“三请三肃”,这是做“大客”的谱,不能含糊,谁要是请一次就到位,会遭人嘲笑。云溪把媒人叫做“红叶”,“红叶”是“大客”桌上最大的“大客”。酒席之上,“大客”们依然保持着客套,无论吃喝,都斯斯文文,这就需要陪客有高超的语言艺术,一切都要符合礼节,吃喝是其次。席间,厨师会特意给大客桌上加两道菜,并打上一盆水,给“大客”们洗洗手,这叫“劝厨”。这两道菜“大客”是要出红包的,多少各地都不相同。
来亲是最好招待的客人。云溪有一句话:来亲来亲,抹(ma)面无情。来亲不讲客套,大吃大喝,不会有人笑话,因为这是习俗允许的。习俗还赋予来亲一项特权,如果对酒席或招待不满意,可以把桌子掀翻,然后走人。实际上,不会真的有人这么干,大家都是亲戚,今后还要来往,是不是?
等女客们吃完饭,一般就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接下来的仪式是“喝茶”。新郎新娘抬着茶,按辈分高低给双方的主要亲戚敬茶。而被敬的亲戚接过茶后都必须付“茶钱”。喝完茶后,女方男亲戚离去。然后才是闹洞房。闹洞房主要是青年人的事情。新姑娘(新娘子)房里无大小,闹洞房出点格不会有人计较。当然,凡事也不能太过,适可而止才好。
婚礼结束,婚事却没有完。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要给村子里家家户户送茶。晚上还要到媒人家“谢媒”。“谢媒”要带礼物。以前是猪肉和鞋子,现在都改成票子了。
做完这些,新郎新娘要回娘屋(新娘的家),叫做“回门”。回门时还要看一次节,叫“回门礼”。看过“回门礼”,婚事才算告一段落。
婚 嫁
传统婚嫁,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重早婚。嫁要有六个礼:
纳 彩:媒人提亲,经女方同意,男方备彩礼相亲,表示求婚之意。
问生辰:女方出“八字”,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纳 吉:男方纳礼完聘,即可订婚。
纳 征:订婚后,结婚前男方向女方“过大礼”,用台盒送食品、衣物、首饰等。女方可用衣、帽、鞋等作回礼。
请 期:男方用红帖书婚期,征求女方同意。
迎 亲:新娘出嫁坐红轿(再婚的坐青布轿),结婚先一天的晚上男方行闹轿礼,新郎穿礼服坐于轿内,由四人抬着摇晃。在轿内轿外用醋浇在烧红的卵石上,以示荡涤污秽之意。新娘坐红轿到男家,首先在大门口停放,打火罐。西乡则要行“拦门礼”,礼毕,引新娘下轿入室,然后举行婚礼,拜天地,拜祖宗,新郎新娘互拜。拜堂后分大小,拜长辈,然后入洞房吃交杯茶。晚间闹洞房,要吃抬茶,说赞叹词。婚后第三天新郎偕新娘去岳家,谓三朝回门,也有春节回门的。民国时期,县城还流行文明婚礼。
解放后,贯彻执行婚姻法,男女自由恋爱结婚。不讲聘礼,不讲嫁妆。婚前男女双方同至当地政府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之后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以糖果、水酒招待客人。50年代开始,机关单位举行集体结婚仪式,后又兴旅游结婚。80年代以后,旧有的婚嫁习俗又开始抬头。
生 育
婴儿出生,合家欢喜。先要往孩子的外婆家报喜。报喜时,鸣放鞭炮,赠送礼物,生男孩送雄鸡,生女孩送雌鸡。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用紫苏、檀树嫩巅和鸡壳(完整的)煎水,为其洗澡,谓之“洗三朝”。洗完后,由负责洗澡的女人抱去敬祖宗,以示添丁告祖。婴儿三朝、满月、周岁均设宴庆贺。旧时妇女生小孩后,一个月不出门,用植物煮食干菜,谓之“坐月”。满月后去娘家,谓之出月。平江县境有拜逢生干爹的习俗,婴儿出生后,第一个外人来家,即称他为逢生干爷,一定要留坐,待如上宾,特别要敬以茶水。据说,逢生干爹喝茶多,婴儿母亲的乳汗就多。
寿 诞
人满60岁为甲。花甲后每添10岁称大寿期。儿孙要为长辈为酒席祝寿,俗称做寿或做生。出嫁女送绣花鞋和寿面、寿桃、寿糕、寿饼等礼物。寿日,“寿星”上坐,儿、孙辈挨次行三叩首礼,谓之拜寿。解放后,拜寿仪式减少,办寿酒却不少。
丧 葬
殡葬旧俗 病人弥留之际,亲属围立床前,停止呼吸后,即焚化纸扎的轿子和轿夫。子女跪于床前烧火纸钱(称“烧见面礼”),然后浴尸,“装衬”。即日发“讣闻”,设灵堂,死者入棺,叫“入殓”。亲人穿孝服,举哀守灵。亲友吊唁(俗称烧香)。在此期间请僧侣做道场。道场结束后,“化财”(烧灵屋),然后吹吹打打送葬(也有先送葬,后散道场的)。东北乡、西乡一带,人满五十岁后就“砌圹”,人死后将灵柩推进去封好道口就安葬完毕。其他地方都是临时择地安葬,大都在三、五年后要改葬(俗称改坟)。父母去世,儿、媳穿麻衣,麻鞋(草鞋),戴草箍、腰系草绳,以棉花它塞耳。父丧扶竹杖,母丧扶桐杖。未嫁女儿穿麻衣、半麻鞋。夫亡,妻穿白衣,着白鞋;妻亡,夫亦同。其他亲属穿白衣、半白鞋。丧事结束后除孝服。 ]
殡葬改革 解放后殡仪逐渐简化,人死即殓入,设灵堂,开追悼会。然后出柩、送葬。70年代后,开始有人送死者遗体至长沙火化的。80年代后,为死者做道场之风又开始盛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