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婚礼的相关新闻

汉服婚礼的相关新闻,第1张

全国首次华夏周制婚礼(20061112 共工滔天(原名:洪亮) 摽有梅(biao四声)士婚礼)

礼不仅仅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没有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礼的长幼有序,礼的严密规范,是我心目中理想华夏社会的要素,而庄重、典雅和质朴的周礼将这些礼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至。 “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这一段是蒹葭从风的描述。按照周礼来结婚,不知何时成了我的梦想。或许如汉服的理想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那些诗经相伴的下午,在那些梦回春秋的午夜,在那对仪礼中诘拗难懂的字句的探究中,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它与我血脉相连,不可撼动。幸运的是,这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共工的梦想,更是汉服运动里许多兄弟姐妹的梦想,没有兄弟姐妹们,我们孤掌难鸣。 尤其要感谢的是: 青松白雪——从对婚服制式的讨论,布料的选择,到周制婚服设计图、排料表、概念图、章纹纹样慢慢出炉,再到婚礼的形式、流程,甚至细化到请柬的措辞,他都付出了无数心血。虽然他人远在澳大利亚,但竟然还担负了为在上海杭州的我们(德纲夫妇,时间夫妇以及我们)寻找衣料的重任。最后更远度重洋,来担任我们昏礼的赞者,其中冗杂与辛劳,现在想来,仍如昨日。 万佛朝综——周制汉服的制作者和唐制小礼服的设计者和制作者。饶是有丰富的汉服制作经验,她毕竟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小姑娘,却为了设计裁剪我们的衣服熬过数个不眠之夜。 碧野黄花和她的幸蕴婚礼企化公司——碧野黄花和我们很早就有了联络,她一直有志于做一个纯粹的汉式婚礼。我们的在婚礼上所用的一切道具,背后的屏风、名叫“下卷”的汉式几、盥礼用的尊,同牢的漆盘、耳杯、爵,这些只有在古装剧和博物馆里才能一见的东西,都在她的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下出现在我们的婚礼上。 蒹葭从风——和碧野黄花第一次见面时,她手中就有厚厚一叠打印版从风写的华夏昏礼流程。没有她事先的详细考证,我们的准备工作要繁复许多。婚礼时青松所颂的赞词也是她学业之余所写。 安然——在祭夏时认识了他,在市的隐者。但他也积极帮助我们这些俗世中人。一早他就穿着他的褙子到了我家,不多言,只帮忙。晚间筵席,更以一曲关雎惊四座,为昏礼增色不少。 谢谢大家 —— 摽有梅

  

千年古城 因锁今生-记我的扬州唐韵婚礼

2008年5月24日上午,扬州古城的瘦西湖畔,一支喜气洋洋的画舫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缓缓前行。画舫上一对璧人红男绿女,身着唐制婚礼的钗钿礼衣,脸上满是幸福甜蜜。这正是具有唐代婚礼特色的全国首场身穿唐制汉服的唐韵婚礼。

唐韵婚礼的特色是注重仪礼、蕴含文化、动静相宜,礼乐相合。华丽富贵的锦绣霓裳,传承千年古城悠远历史的婚俗。新娘梁煜婕出身古城扬州,从小华夏文化的家传身教,让她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婚礼,重修寻求回那份消失已久的华夏传统。得到先生的支持,他们邀请了好友一起设计了红男绿女唐韵大婚服,届时8月有余。从小熟悉扬州的人文历史的她,婚礼以周礼为基础借鉴了唐代婚礼的风格,融合了扬州的人文风景举办了这场唐韵婚礼,其中将扬州风景、风俗、美食和扬州特色的曲艺文化等相为融合在这场婚礼中,再现盛世中扬城婚礼的别样风情。

重庆一对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 婚礼像国学课堂

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轻吟的古乐和着淡雅的烛火,在黄昏漫天的霞光中,身穿凤冠霞帔的女子端坐凤辇款款而至,男子身着麒麟补子官服风度翩翩,翘首相盼,红地毯旁的数十个“女官”、“武士”和“侍女”擎起了灯笼,随着韵律翩然起舞……不宴客、不收礼,一场如戏剧般美丽、庄重的华夏汉风婚礼缓缓拉开了序幕。

在位于南岸的重庆金阳映像古街,黄昏中的婚礼一如漫天的晚霞,宁静而深远。伴随着悠扬的箫声,四川小伙郭睿和丰都姑娘杨雁粤喜结连理,除了新郎和新娘,来宾们也恰到好处的身穿着飘逸的汉服,仿佛回到遥远的古代。

“新娘身上穿的就是凤冠霞帔,太美了!”新娘乘坐凤辇出场,一身大红锦袍华丽动人,蓝色的霞披刺绣着凤凰,更显得雍容华贵。新郎腰间的补子绣着象征官服的麒麟,威风凛凛。

两人都爱好汉文化在这场特别的婚礼中,最被感动的无疑是新郎和新娘了:“那些掌灯笼的舞者和侍从的扮演者,都是我们的朋友,他们也是汉文化的爱好者。”新郎新娘都是80后,新郎郭睿是四川南充人,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是彭水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没想到,因为传统文化,他竟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

“那是2006年3月18日,是我国传统的花朝节,在一个QQ群友组织的庆祝活动上我一眼就看上了她。”郭睿对4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

新娘杨雁粤比新郎小四岁,是丰都人,从重师大中文系毕业,之后在天涯、红袖添香等网站写小说,至今已经写了9本作品,在网络上,网友们都亲切的喊她“鬼城才女”。

“我们都喜欢传统文化,平时的交流话题也都是关于传统、关于历史的事情,有时候我们甚至因为一些历史观点的不同而小吵小闹。”杨雁粤说,“是传统文化做了我们的媒人。”

婚礼像国学课堂“我们觉得一个民族就应该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婚礼。”新郎郭睿和新娘杨雁粤都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爱好者,“我们希望办一场真正华夏汉风的中国婚礼。”

“这也是一堂生动的国学课。”见证了婚礼全过程的大学生李玉感慨

2011719 吉林九台汉服婚礼

“为凰丽色,为凤求枝,佳偶天成,今始连襟……”赞者(主持人)悠长的声音中,一对穿着汉式大婚服的小夫妻登场,男子戴冠,女子绾头,几个穿着汉服的观礼者点缀在人群中。昨日,九台一对小夫妻,搞了一场周制汉服婚礼,全身的佩戴都是他们自己精心淘来的。 沃盥(guàn)礼、同牢礼、合卺(jǐn)礼、解缨结发礼、执手礼、三拜之礼过后,二人结成秦晋之好。

第一次见识如此庄重的周制汉服婚礼,200多位亲朋好友惊叹:“这汉服比婚纱、西服果真好看得多!”

宣传汉文化办周制汉服婚礼

新郎王子木,29岁。新娘李柏杨,28岁。两人都是九台人。

王子木和李柏杨是大学同学,大一时,女孩一首《听海》俘获了他的心。大学毕业,新郎到韩国留学,后来,他又把女友李柏杨也接了过来。

留学的日子,两个人经常去参观韩国的各个博物馆,“在韩国,很多文物书籍,都是汉语记录。”两个年轻人,越看越兴奋,那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极其强烈。

可是想想,两人心里又有巨大的失落感,“看到韩国对传统文字、传统服饰的继承和保护,我们觉得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做点事情。”今年4月,他们决定办一场周制汉服婚礼。

婚礼所用物品都是淘来的

今年6月23日,两人回国,开始投入到婚礼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来。

两人为搜集婚礼所需的各种物品,跑遍了长春的婚纱影楼,没有找到侍女服饰,他们联络了吉林汉服协会,同袍(汉服协会会员彼此称呼“同袍”)扶摇为他们提供了侍女服饰。

两个人的大婚服在网上定制。新郎头顶的冠,联络了河南一家专门为影视剧做配饰的厂家定制。鞋子,云南买到的。新娘的头饰是在网店买到的。婚礼用的各种器具多数从网上淘来。

最难买的是信物木雁,国内根本没有卖。两人托韩国的同学买了寄回国。

长春的汉服同袍前来祝福

周制汉服婚礼的主持人,被称为赞者。40岁的秦世伟,婚庆主持做了9年,这么复杂的婚礼,让他心里多少有些没底儿。

小夫妻为了让整个仪式顺利完成,带着双方父母、两个妹妹特意彩排了五次。秦世伟每次都拿着主持稿,跟着彩排。他说,这也许是一辈子都不能再遇到的婚礼形式。

因汉服婚礼与吉林汉服协会结缘,协会里的扶摇带着四位同袍来参加婚礼,他们还带来了很多汉服,发给年轻的男孩女孩穿。

扶摇说,汉服婚礼大家也参加过,但是这一次新人准备得最齐全,仪式礼节也最准确,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已经很成功了!”

周制汉服婚礼全过程

-迎亲前

7月19日,7时,九台市王子木家中,妈妈给儿子穿好大婚服,戴头冠。父母一起为他正冠。随后,在亲朋好友的观礼下,行教子礼。父亲送儿子一杯酒,叮嘱他,从今起经营自己的家庭,要夫妻恩爱,孝顺父母。随后将信物木雁交到儿子手中。新郎手捧木雁下楼。

-迎亲

到了新娘家。新郎上楼,跪拜老人,送上信物木雁,为老人奉茶。小屋里的新娘头发已经绾好。喝过茶后,李父唤出女儿,李母为她戴上发簪。小夫妻跪拜,谢过父母,饮过酒,下楼。

-至男方家

车队到男方家,新郎新娘手牵大红花下车,进新房。跪拜过父母,给老人敬茶,坐福。新人的老姨将簸箕里装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一把把扬向两位新人。吃过象征“早生贵子”的四果,婆婆送来甜汤,两人你一口我一口,愿生活如甜汤,甜蜜幸福。

-婚礼仪式

10时,周制汉服婚礼仪式正式开始。200多位亲友把婚礼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这样的汉服婚礼,一辈子也见不到几次。”

两位新人在表妹扮作的侍女陪伴下出场。赞者读诰文,随后新人行沃盥礼,洗双手,表达郑重之情。

行同牢礼,吃碗里同一种肉,同一种饭,表达新人从此合为一家。

行合卺礼。卺是指葫芦。侍女拿过一个剖开的葫芦,新郎新娘各饮瓢中苦酒,表示新人从此同甘共苦。喝完,将葫芦对到一起,新娘用红线系住葫芦。

随后,新人行解缨结发礼,新郎新娘相互剪下一缕头发,新娘用红线将头发扎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新人为对方佩戴玉佩,而后行执手礼。最后行三拜之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

大学时相恋 两人先后赴韩国留学

王子木今年28岁,李柏杨比他小一岁。两人是大学同学,上学时就相互产生了好感,后来发展为恋人。王子木去韩国留学时,李柏杨留在了国内。等到王子木在韩国把学校的事情安顿好,并且找到了工作,李柏杨才到了韩国与他会合。

王子木的父亲王国章说,他们家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对婚礼也都非常支持,“婚礼有中国传统特色,我们也非常欣赏。”

新郎很有爱心曾为汶川地震募捐4万多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等地遭遇了强震。事情发生时,王子木和李柏杨还在韩国留学。通过网络,王子木了解了震区的情况,知道震区人民的苦难。每当看到网上中的断瓦残垣和伤者的痛苦表情,都使他十分伤感。“看到那些我哭了好几次。”王子木说。

随后,为了能为灾区人民做点贡献,王子木向导师汇报,想号召全校募捐,但开始并未得到支持。他就一个人端着募捐箱在学校里号召捐款,令他没想到的是,包括学校韩国学生会、教授、食堂厨师、校车司机,以及所有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很多人都捐了钱。最终,他为灾区募集的捐款折合人民币4万多元。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叫做凤冠霞帔,上身内穿红绢衫,下身着红裙,外套绣花红袍,看起来既美丽大方又喜庆,以下分享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1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

1、周朝婚服—纯衣纁袡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浅红色等释义。袡:衣边。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礼服中没有明确记录关于的蔽膝的配件,作为衣缘理解更为普遍。

2、秦汉朝婚服—遵循周礼

3、唐朝婚服—钗钿礼衣

钿钗礼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是唐代命妇礼服的一种。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

唐代礼典史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等中都有记录。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6、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1)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样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2

古代结婚年龄

东汉三国时期,女子结婚年龄平均为十七岁,这似乎和最近的00后准妈妈的年龄比较接近了。

曹丕的甄夫人,就是十七岁之前嫁给了第一任丈夫袁熙;司马昭的王皇后则是十五岁便已嫁给了司马昭;孙皓时期规定两千石臣子之女,必须十五六以后才能出嫁——民间也差不多,从《孔雀东南飞》中十七为君妇可知民间十七岁结婚也是属于正常年龄。

早婚的话,比如张飞抢了夏侯渊的从女夏侯氏,当时这萝莉才十三四岁。陆绩的女儿陆郁生也是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张白。

两晋时期,女子的结婚年龄平均为十六岁。

晋武帝皇后杨芷,十九岁之前嫁给了晋武帝;晋惠帝的皇后也就是政治家贾南风,十六岁时嫁给了可怜的晋惠帝;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十三岁便已嫁给了晋康帝;段丰的妻子慕容氏,十四岁便已出嫁——至于民间,从《朝时篇》中十五入家门,《河东之水歌》中十五嫁作卢家妇可以看出民间女子的普遍年龄也就十五六。

南朝时期,女子的普遍结婚年龄为十三岁。

刘宋孝武帝的王皇后,十六岁出嫁,这属于比较晚的了;刘宋前废帝何皇后,十二岁出嫁;刘宋明帝王皇后,十二三岁出嫁;梁武帝丁贵嫔,十四岁出嫁。

比较小的,陈宣帝柳皇后,十一岁出嫁;陈后主贵妃,就是那有名的美人张丽华,十岁,对十岁便已经被陈后主临幸了,不过陈后主当时也就十六岁,张丽华七年后才生子;梁简文帝王皇后,八岁,便已经出嫁,不过简文帝当时也才十岁。

中国历代结婚年龄

婚龄: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3

一、周朝——纯衣纁袡

周朝的婚礼端正庄重,不像后世那样吹唢呐打鼓一片喜庆,整个过程都是在严肃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采用了代表庄重的黑色,让人觉得肃穆起敬,不可儿戏。

新郎服饰 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 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二、唐朝——花钗礼衣

从唐朝开始,不再以黑色为尊,这时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礼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闹喜庆,颜色为红男绿女,样式是钗钿礼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三、明朝——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将我们中国婚服推上了一个顶峰。以至于现在受到中国古代婚服较好想到的就是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凤冠,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是非常华贵的,而是霞帔,霞帔上面会绣上漂亮的花纹,而朝廷命妇的霞帔上面的花纹是有严格的等级的,平民百姓也只有在结婚这一天可以身穿凤冠霞帔。

四、清朝——袍服

清朝相对长时间的统治,使满族旗人服饰对传统汉制服装形成了一种颠覆性的影响,除了凤冠得到保存外,其余明以前形成的传统服制几乎废除殆尽。

顺治九年,用以统一清王朝服制的《服色肩舆条例》正式颁布,浓厚的汉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满族旗人特征、长期骑射生活形成的袍服、马褂、坎肩等服饰渐渐取代了传统汉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融合的深入,传统汉服在清中叶后的民间得到了局部的恢复。作为满汉融合产物的褂裙受到各民族女性的喜爱。到清后期,女性婚服出现了旗袍,并对民国及民国之后的女性婚服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的服饰流传至今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如今婚礼上穿的秀禾服、汉服都是改良过的,并不是完全传统的衣服。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叫什么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叫什么,结婚绝对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那么古代和现代男子的婚服完全不一样,连叫法都变了。那么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古代男子结婚喜服叫什么吧。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叫什么1

1、周制昏服-纯衣纁袡

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不同于后世的婚制。暗色系遵循“玄色系”。

新郎服饰爵爵,玄端礼服,外衣,白绢单衣,黑袍,赤色的黄袍,或履。

礼服:正举行婚礼时,穿玄色纯衣、拜见公婆时的宵衣。

发饰:纚、笄、次。新娘头戴"次",以"(宽二尺二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折枝。

2、唐制的婚服-钗钿礼衣

唐婚纱融合了前代的庄重神圣和后代人的热烈喜庆;唐装是男装绯红,女子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紫檀礼服。层次很多。穿衣的时候层层叠放,然后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在日本著名的古代宫廷和服“十二条衣裳”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身穿这种衣服,发上还带着金翠花,因此也称“衣裳”。一身衣裳常用作唐代通用的归婚服。唐初,繁复的宝钗衣裳被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

大家都知道,越是繁杂的东西越难有秩序的美感;谁能把这么多纷繁的物品叠加整饬成华丽的艺术呢?这件衣服的经典之处在于袖口和领口,再加上一身宝饰,不会产生累赘的感觉——虽然花钗和金碧辉煌,但也不会产生累赘。

3、明制的婚服-凤冠霞帔

民女出嫁时,可享受一种属凤冠霞袍的荣誉,正如庶人男子亲迎九品官服一样。

我们认为,红色婚服起源于唐代左右,是由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但实际上,到宋代,宫女的婚服仍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袍”的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婚服起源很晚,现在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服,而且根深蒂固。

历史大全内容创作者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叫什么2

1、 周制昏礼服——纯衣纁袡

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昏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饰 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

礼服: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2、唐制婚礼服——钗钿礼衣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众所周知,越是繁杂的事物越难以产生有序的美感;钗钿礼衣如何将这么多纷繁的物什叠加整饬成一种华丽的艺术?钗钿礼衣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袖口和领口;另外,钗和花钿等一套发饰也不会不产生出累赘的感觉——虽然花钗和金翠花钿不是典型的式样。

3、 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笑非说红色婚服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装,而且根深蒂固。

古代男子结婚喜服叫什么3

成亲的衣服,在古代叫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源于明朝,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

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扩展资料: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下面看看这款霸气的凤冠霞帔。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

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汉式婚礼准确的说是一种婚礼文化形式,和广义说的西式婚礼仅仅是文化表现的不同。谈不上麻烦不麻烦。毕竟一辈子就一次的大事,好好筹备无论做什么形式都是应该的。

最详细不敢说,但是分享您一份资料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的。

传统文化汉式婚礼方案

当您在决定自己的婚礼仪式时是否还在为中式西式的选择而烦恼?

当面对中西两种婚礼喧闹与庄重的对立时,是否会为无法在人生大礼之际郑重的用属于自己民族的方式宣读与爱人的誓言而遗憾?

如果是这样就让我们为你打开文化与历史的隧道,告诉你一个我们华夏自己的庄重婚礼仪式。

华夏原生样式的婚礼仪式包括盥礼、祭酒、结发、结缨等程序,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

那时候的婚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民俗,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婚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地、最神圣的色彩)。

整个仪式宁静安详,庄严肃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将见证维系属于我们华夏子孙的爱情誓言。

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遗憾的是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就象我们的其他文明一样,在新的时代里,我们祖先曾经庄重,素美的婚礼仪式也被我们丢失了,留下的除了大红大绿的艳俗装扮,嘈杂喧闹的仪程就是我们对失去文化的一声叹息了。

今天您可以重新选择这份属于我们华夏人自己的人生大礼,在挖掘整理了大量历史文化资料并结合今天的婚礼特点,我们推出汉式婚礼系列。

汉风婚礼,盛装礼服,承载华夏汉文明所赋予你的自豪与张扬,来自祖先的赐福将在神圣的宣誓中与您的爱侣一同分享。婚礼的背景装饰,仪式设计继承了绝大部分汉民族婚礼文化的原生形态,因此是简约平实不失庄重大气。如果类比西方的婚礼也许只有教堂婚礼的气势可以与之类比。

(上文中的婚礼和这张婚礼的照片同属汉风系列,正如前文所述您是否可以看出婚礼中的那种庄重感和神圣感?)

唐风婚礼,盛唐霓裳,章显着我们曾经拥有的华贵与奔放。雍容典雅的现场氛围将为新人打造华夏民族隆重婚礼盛典的时尚。

在中国隋唐时期,因为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在文化上也包罗万象,反映在婚礼当中在保留汉风婚礼特点的同时有增添了几分雍容与华贵。

值得一提的是唐风婚礼的礼服,相对汉风婚礼而言更为色彩绚丽,尤其以女子礼服为甚。我们华夏主轴文化的特点是“一板一眼”、直线条和方方正正,而隋唐在此基础上,融进了“动感”、“绚丽”里。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似乎要把看到的美丽全部吃进去,再经过糅合,释放出来的是一种狂放而霸道的华丽……

男子礼服的整体构造比较低调,甚至不如魏晋前,而新娘的造型却愈发霸道。一件婚服可以用上超过7、8种色彩,再加上珠光宝气的配饰。唐代女人自我装扮不是来取悦男人的,而是超越男人的……

当代华夏传统婚礼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六个环节,正装入场——亲迎醮子——沃盥入席——同牢合卺——解缨结发——告谢父母。

唐风和汉风婚礼在流程上区别不大。因此环节一般根据新人具体需要进行取舍。

正装入场:

新人一同穿着华夏民族传承了5000年的正装礼服入场,在亲友的注目中,也许穿在身上的华美礼服有些特别,有些“另类”。但是请相信,此时新人所张扬的正是属于我们华夏族人自己所拥有的自豪感,幸福感。新人传承着祖先的文明,在此人生大礼之际也必将得到华夏先祖的佑护。凝重磅礴的编钟鼓乐,高声诵读的朗朗诗经祝词,是对新人最好的迎接。

亲迎醮子:

新人大喜之日,感慨最深的当是自己的父母。在婚礼之前,父母还有何要叮咛嘱咐的吗?在传统婚礼之中,新郎的父亲会对出发迎娶新娘的儿子赐酒叮嘱。在现在,男女双方在家庭中已经拥有了同等的作用和地位。因此现场会安排新人双方的父母依次为新人赐酒,并嘱托新人婚后要担负起的责任。同时会赠与新人礼物,有所寓意。

茂林多栋梁,从戎报国,堪为英才,悦女亦巾帼,投身行伍,青年立志。

赠言:此告儿郎擎玉柱,架得沧海紫金梁。旁白: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新郎切勿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

赠言:不求少子跃成龙,德者知恩盼成功。旁白:新郎母亲希望新郎立足平凡,知恩有德,新郎要切记在心。

赠言:入嫁安心勤家业,勉励君子共贤德。旁白:成家立业,夫妻互勉互敬,新娘父亲的话语可为深刻,望新娘体会在心。

赠言:翔凤展羽向长空,记得家亲常思情。旁白:望女成凤,展翅长空,勿忘双亲思念。

沃盥入席:

新人揖谢父母以后,新郎揖请新娘入席,由男女从者为新郎新娘引水沃盥,焚香净手。以郑重的准备表达对双方婚礼仪式的尊重。同时观者也会从这一丝不苟的议事中感受到我们华夏婚礼的庄严所在。

同牢合卺:

新人入席后,由侍者短上酒爵,酹洒爵中酒告谢天地。

天地赐福,新人同食一牲之肉,同饮一匏中酒,象征从此福寿同享,甘苦与共。这是婚礼中最为庄重神圣的环节,与西方的教堂宣誓有一曲同工之处。只不过我们的祖先借物喻事,以事言礼,在一食一饮之间许下爱情的承诺。

解缨结发:

今天当我们以各种方式去传达自己爱的信息时,是否更想了解我们祖先如何互定终身的哪?抛开后世礼教强加的束缚。我们的祖先早已接受自由浪漫的恋爱形式,男方会在定情之时赠与心上人一缕红缨,为其束发。自此这名女子也会恒守定情的誓言,在两人庄严的婚礼仪式后由已经成为自己夫君的那个他将红缨解下,再各取自己一缕青丝,系结在一起,作为爱情永远的象征与纪念。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婚礼誓言环节。

告谢父母:

大礼终成,沉浸在幸福当中的新人不能忘记养育自己成长并为自己创造幸福美好今天的父母。新人要拜谢双方父母,让父母与自己同享婚礼这幸福的时刻。

最后祝愿新人幸福美满,顺利的举办一场自己喜爱的精彩婚礼!

——原文作者汉婚策大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257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