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农村的风俗,结婚前一般有这么几个环节:
1、做媒
2、看八字
3、下聘,相当于订婚。
一般要一担米,一包面,一包盐,其他还要玉米等粮食,看地方习俗来,最后就是现金。根据经济条件不同,数额不定,现在最低估计是1万元左右,高的没有上限。
4、定日子
5、过礼
迎亲前一天还要去女方一次,过礼(送现金),表示对女方父母的感谢和补偿女方会准备陪嫁。看条件来,男方条件好点的,过礼的金额会大于陪嫁价值,女方条件好点的,金额会低于陪嫁金额。也有女方条件好的,收了男方礼金后,以压箱钱的方式给新娘,作为女儿以后的私房钱。
6、迎亲
湖南婚嫁习俗之汉族:
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
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扩展资料:
关于回门:
在湖南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门,称为“归宁”、“三朝回门”、“头转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女婿去拜见岳父母,则有向他们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亲之谊。通常由新娘的弟妹到新郎家,请新郎新娘相偕回娘家。大多上午接受邀请,中午聚餐,日落前回家为宜。北部习俗,女方于订婚日宴客;南部习俗,女方于归宁日宴客。
归宁时,新郎要带礼品,如橘子、苹果(甜蜜)、香蕉(招呼)、饼或柑、酒等礼品,赠予岳家。女方应准备回礼:米香、糯米糕、桃饼、六件蜜饯、两枝有根叶的甘蔗、种子鸡一或二对(约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准备新娘生产时进补用)、橘子、香蕉,供新人带回男方。
新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头转客”;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回娘家,称“二转客”;满月回娘家,称“三转客”;满四个月也有再回娘家的习俗。回娘家时,新人均需携礼品致赠女方,而女方亦需备礼品回赠。新人带水果,女方回赠礼品:“满月”备红圆、米糕等,“四个月”备红色面桃及其他糕类等。
湘南婚俗简说
周礼有“三媒六证”,湘南的婚姻古风存焉,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农村的风俗可以窥见古代习俗。
一、说媒,这大家都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即使是自由恋爱,也的在婚前挂个媒人做挡箭牌。
二、筛茶。男的第一次到女的家里,女的如果觉得男的不错,给端一杯茶,男的给一红包。对上眼了,有戏。
三、过庚。男女双方交换生庚八字,请先生算命能否相配。
四、订婚,结成婚姻。
五、过门:男方一大早抬花轿来女方门(现在是汽车)彩礼必有三牲。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先要“辞堂”,陪新娘到堂屋里拜别娘家的祖宗牌位,谢谢娘家的养育之恩。出堂屋门时,必有新娘兄弟在门前阻挡,不愿意姐姐远去。新郎只有红包开路))
六、上轿(或车)必有女方的哥哥或堂哥背她上轿,双脚不沾地,害怕把娘家的运气沾走。娘家村里的众人送新娘出村门,新郎封红包买糖感谢。
七、到婆家,停轿。首先念煞。由德高望重之人围着花轿念念有词,将一公鸡当场宰掉,以阻挡娘家带来的晦气。然后有德高望重之中年妇女(必须子女都有)搀扶新娘出轿,跨火盆,新郎射箭。当天宴请宾客时,陪姐姐来的弟弟,哪怕是毛孩子,必坐上席,这是对娘家的尊重。
八,入洞房闹洞房,唱拜堂歌。
九、回门。第二天若无别的的变故(过去要求新娘是处女),送亲的弟弟陪姐夫、姐姐回娘家,至此婚姻大事完毕。
你好!首先恭喜你!
具我了解:如果女方家里人一起去男方家,
少不了的礼节是你和你家人的热情态度,
春节嘛,你家人要给女朋友包红包,她家也少不了会包给你,
她家人在你家小住几天当中,你要带她们一起去你家附近游玩熟悉你们家乡
在要准备走的时候,你们要送一些家里特产礼品要女方家人带回就行!
不了解你是否送过礼金方面没有是结婚准备的礼金,提前先给!
她家人主要是看你对她的女儿是不是够体贴,你要加油哟!祝你好运!
1、赶秋歌会,在苗族,未婚的年轻人会在每年的四月初八、六月初六参与赶歌会,这是一种有趣的交友相亲方式。在歌会上,看着顺眼的男女互送订婚信物,相约订婚,信物是一把纸伞、花布和丝线制作的饰品等等。
2、筛茶,女孩子第一次去男孩子家中,假如觉得对方还不错,倒上一杯茶给他,对方回一个红包,表明互相有好感,有继续发展的意向。
3、说媒,说媒又叫做媒,有媒人从中牵线,让陌生的男女相见,双方不得私下做决定。
4、女方出嫁之前风俗哭嫁,在湘南和湘西一些地方,有哭嫁的旧俗。新娘在出嫁前1至2天,有些地方提前两周,开始唱哭嫁歌。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表示对家里父母以及亲人的不舍之情、感激之情。
5、贺喜歌,在土家族,新人进入洞房后,被邀请的歌手开始唱歌,叫做“贺喜歌”,以此来对新人表示美好的祝愿。
6、抢亲,湘西南瑶族有抢亲的风俗,新郎在迎娶新娘当天,新娘需要避而不见,接着新郎到处寻找,共计3次,方能成婚。
7、和气脸,在选取结婚日子后,婚礼这一天,女孩子到达男孩子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洗脸,叫做“和气脸”,家中年纪较大的长辈 端来一盆清水,女生用来清洗双手和脸部,可以保证整个家庭和和睦睦,平安顺遂。
8、上轿,按照传统的中式婚礼,用娇子把女方抬到家中,女生的哥哥背着上轿,双脚绝对不可以触碰地面,村里所有人前来送
她,离开时新郎要给红包和喜糖表示感谢。
9、跨火盆,女生到达男生家以后,首先由地位比较高的男性长辈杀一只公鸡,除去新娘身上的晦气,再由女性长辈搀扶她跨火盆。
1结婚前三天,男方要派两三名长辈到女方家沟通结婚当天礼仪。
结婚前,双方家长要事先商量好结婚当天的礼仪,因为:“十里不同风”,万万不可因为风俗不同,影响了一对新人的终身大事。
双方家长商量的内容包括:下车时给新年多少钱的红包,改口费是多少,有多少人道喜,道喜的红包包多少钱等等等等。这些,年轻人是不懂的,只有双方家长中那些经常管事的人才知道。
2新娘在娘家上车后,新娘的父亲要拿着一瓶白酒,围着汽车在地上浇一圈酒。
新娘出家门上婚车后,非常有意思的是:新娘的父亲要拿一瓶白酒,围着婚车浇一圈,而且,一圈要正好浇完,用我们河北衡水的话说,这叫”浇轿“!每次看到这个细节,总会发现新娘的父亲眼里噙着泪花,新娘的母亲也是悄悄抹眼泪。”浇轿“这个习俗,所含的意思就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再回来,”家“就变成了”娘家“。
浇完花轿,新娘的母亲会给新娘包一块儿糖,放到新娘的嘴里,祝福她生活甜蜜。还要往新娘的每只手里都放上一块儿糖,祝福她一生甜蜜。
3婚车到达新郎家门口,喜公公要点着一挂鞭,用手拿着,围着婚车转一圈。
婚车到达新郎家门口,是大伙儿最喜欢看的细节了,因为这个细节试探的是喜公公的胆量!
喜公公要点着一挂鞭,用手拿着,围着婚车转一圈,而且这一圈,要正好放完一挂鞭。胆小的喜公公往往选择小一点的鞭炮,胆子大的就选择大一点的鞭炮。实在没有胆子的,可以让新郎的叔叔或者其他长辈来完成这个细节,不过会留下一辈子的话柄,一般的时候,喜公公都是选择自己放鞭。
4结婚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吃合婚饺子,枕头里放花生、大枣和栗子等东西。
新郎新娘结婚的当天晚上,他们要吃从新娘的娘家带来的合婚饺子,有的地方还有长寿面,吃完后才可以吃别的食物。
新郎新娘的枕头里还要放上花生、大枣和栗子等东西,寄托着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
5结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要去灶膛掏灰做饭,婆婆要提前在灰里面放上红包。
新娘结婚后的第二天的早饭,一定要新娘来做。因为喜婆婆已经在灶会里提前放上红包了。
6结婚后第二天上午要去新郎家的祖坟上祭祖,表示家庭又添新成员了。
婚嫁“六礼”别具特色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地处鄂西南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四野风光旖旎,民性敦厚。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聚居、繁衍劳作。千年历史在此积淀出多姿多彩的“乐乡”(松滋古称)民间文化和丰厚的人文艺术。
灵秀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滋养,松滋的婚嫁礼俗沿袭下了古老传统,存留了千百年来民俗文化沉淀下来的远久和淳朴。群艺馆专家向记者介绍,古代盛行的婚嫁“六礼”,在松滋境内大致流传了2000余年,其主要内容为“纳采”(即男方派人送礼到女家,表示愿和女家结亲)、“问名、问八字”(即男方修书与女家,询问女方生辰年月)、“纳言”(男方将探询的情况,卜问于祖先祖神)、“纳证”(男方遣人带彩礼去女家订立婚约)、“择期”(男方确定婚期,将日期写在贴子上,备上礼物通知女方)、“迎亲”(结婚之日,男方到女家,女方父亲在门外迎接,带女婿到祠堂拜祭祖先,车或花轿停在大门外,女方来到车(轿)跟前,男方作长揖(或跪),请女方与之同归)。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风尚的演变,经过逐步革新、改良、简化,部分婚嫁礼俗尚存,且汉、土家民族及境内其他民族共用。
婚嫁仪式多达30余项
相较于现代社会过于简单平白的婚礼仪式,松滋人婚嫁礼俗要明显地丰富和有趣得多。这一习俗看似繁琐复杂,但每一项礼仪都描绘出了活色生香的民俗画面。
松滋地处武陵山、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西南山区为土家人的主要居聚地。在清代改土归流前,这里的青年男女,在生产生活中或以山歌相约、手势相邀,或采取对话、对歌、欢舞方式,或在山寨田头,或在山坡树下订下终身。改土归流后,婚姻“请凭媒妁”,于是便有了多达30余项的婚嫁仪式,且项项有歌。
群艺馆专家考证称,从目前存有的婚嫁民俗仪式歌中探寻,松滋人婚嫁礼俗的仪式或婚嫁仪式,自发八字起,中间经过行茶过礼、团年报期、求喜缝衣直至完婚回门,大致计有38项(或38礼),即:发八字、过礼、开盒、求喜、报期、娶亲、陪十姊妹、开脸、哭嫁、辞堂、发亲、升号匾、拦车马、治煞、迎嫁妆、拜堂、喝交杯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铺床、坐床、陪新郎、陪新娘、陪上亲、接风、给新姑打洗脸水、给上客打水、给上客装烟、给上客筛茶、陪媒人、谢媒、交钥匙、开箱、穿鞋、叫多谢、下厨、闹房、回门。每项礼仪,至今均有传唱之歌谣为证。
随着社会风尚的演变和民族的融合,有些礼俗业经革新、简化,然主要礼仪仍沿习下来,为今人所用。在这些仪式中,有几项不为今人多见,但趣味横生。
群艺馆专家告诉记者,比如“娶亲发家”,大婚之日,男家派花轿或车,赴女家迎亲。轿至,女方关上大门拦轿,若女方迟迟不发亲,男方以鼓乐鞭炮相摧,男方讲礼若不周,女方即发难,故有“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之说。新娘上轿,须换上男家的衣饰,有“离家不穿娘家衣,上轿不踏娘家地”之说。有的地方尚有“压轿”之俗。花轿离男家不远时,又须鞭炮鼓乐相迎,稍有不周,有返轿或骂媒人之情况。遇有过桥、过渡、过街,轿夫以“罢轿”相戏于新娘,并讨要“利市”(即红包)。现今多由小轿车接送,礼仪从简。
婚嫁礼仪体现真善美
松滋人婚嫁礼俗,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群艺馆专家告诉记者,婚嫁礼俗所述情况是土家人真实的生活和在实践中显现的生动形象。婚嫁过程中的交往,婚嫁之中所表现出的欢歌笑语及人们流露出来的喜悦心情,充分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出发点是以善为前提,目的是为了实现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和谐。由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美好民俗礼仪,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生活现象,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具有国民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传承了人类文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