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短缺,三大件是经济实力的象征,如果要购买三大件还得有供销社的票,一般人家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有钱没票是买不了这三大件。
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每年的双月双日节假日,情人节等,都是结婚登记处繁忙的时候。一对又一对的新人注册了一桩桩新的婚姻,也给爱情打上一个更为持久的印记。
在饭店宴客,草坪婚礼,阳光大厅,香槟,玫瑰,白色婚纱,精致的旗袍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作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三大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所不同。
精神物质
如今每一个准新娘都梦想有一个浪漫的,甚至奢华的婚礼,梦想有一个能够给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的新郎。20世纪70年代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已经变成了格局合理,光线充足,环境适宜的大房子。外观好看,有档次的私家轿车和富足的银行存款等。
但是老三件的历史不会被忘记,还在父母,老人们的记忆里,还在光影中追溯。当时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戴了手表的人喜欢卷起左袖子,习惯性地将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现在几点了。家里的缝纫机被擦得一尘不染,还要做个很讲究的布套罩起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婚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十年代中期结婚的标准是“三十六条腿”,没有“三十六条腿”谁也别想把姑娘娶进门。有哪“三十六条腿”呢?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只满足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就是把桌椅柜子的所有腿加起来共计三十六条腿。常用的有八仙桌,其实就是饭桌而已,加上四个方凳,就有了二十条腿,再就是五斗柜、大衣柜、食品柜、当然过生活必不可少的床不能忘,这样算起来正好三十六条腿。记得大哥结婚时,父母为了能尽快凑足三十六条腿而费尽了心思,并不是女方嫌贫爱富,这是一种地方风俗,如果谁家结婚少了这些东西,邻里乡亲会说闲话的,这也就那个时代结婚的必需品,如果谁家的家庭条件好,多出几条腿,女方家高兴,其父母感觉也很有面子,父母感觉为自己的孩子找了个殷实人家。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的结婚的标准已经有了大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对“三十六条腿”的满足,这时待嫁的姑娘谈论最多的是“二转一响”。何为“两转一响”?“两转”的意思就是能转动的东西,典型代表是自行车和缝纫机,“一响”就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双卡四喇叭的收录两用机,当时谁要是骑上自行车,后面姑娘的目光总是火辣辣的,如果谁家备齐了这些东西,那待嫁的姑娘们是急于早日把自己嫁出去的。说起这些90后的年轻人也许会不信,会感到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刚刚改革开放时婚嫁的具体行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当时最为紧俏的商品,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人们的结婚标准又提高了,提高到“三大件”,“三大件”指的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虽说人们生活好转,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平常人家有了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这些东西,那时如果谁的手里有了三大件的票证,就证明他们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就会受到人们的另眼相待。我自己是八十年代中期结婚的,因为自己有了工作,更多的想法是不给父母添麻烦,什么事情都争取做到自己解决,双方的父母还是为我们准备了家具和床上用品,至于当时流行的“三大件”还需我们省吃俭用自己置办。那时家电产品货物紧缺,就是手中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想要有产品,拿着钱想买这些三大件,找遍了所有的关系,也只弄得一台电冰箱的票,这还是交了很长时间的款才去提货的。提货当天就像是过节一样,所有的邻居都来帮忙,大家摸摸这,看看那都感叹好东西呀。电视机也是托了许多关系才弄到的紧俏物质。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想结婚,只要是有钱,要什么有什么,商家会为你送到家里。当然其结婚的标准也逐年提高。那些所谓的“三十六条腿” 早已退出了婚嫁的舞台,已经由整体家具代替,现在只要走进任何一家去看新房,家具都是成套的,有自己喜欢的色系、风格和格调,不再是过去东拼西凑的腿了。“两转一响”两转中的自行车已经是大人小孩子的代步工具了,对于新婚的年轻人来讲小轿车才是他们的新宠, 过去的“三大件”已被新的三大件所取代,“电脑、车子和房子”才是年轻人的追逐目标,才是新的时尚。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物质条件的丰富,都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婚嫁标准的提高,见证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巨变。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更喜欢随心所欲来操办婚礼,物质生活丰富了,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某些物质生活的满足,他们追求的更是精神世界的富足,更崇尚个性化,时尚化。“三十六条腿”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房价虽然也在逐年上涨,人们还是朝着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的时代迈进。
结婚嫁妆变化,从最经典的结婚三大件,到如今车子房子成为关注的焦点,让人不禁好奇,在四十年的时间里,结婚嫁妆变化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
结婚嫁妆变化1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的经济状况并不景气,那时候的爱情却显得更为忠贞,夫妻之间相濡以沫,见证着点滴平凡的幸福。那时候,能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三件,就是最让人羡慕的结婚嫁妆了。这经典的三件套,也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嫁妆,给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最纯真美好的回忆。
结婚嫁妆变化2八十年代
说起八十年代的嫁妆,那就是“三大件”,相信很多中老年朋友都会对那段逝去的岁月记忆犹新。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七十年代让人引以为傲的三件套已经变得很普通,“三大件”即冰箱、彩电、洗衣机,才是八十年代最豪华的嫁妆。
结婚嫁妆变化3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嫁妆也在升级。结婚嫁妆已经告别了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最基础的家用电器,影碟机、音响等丰富生活的家电也逐渐加入了九十年代结婚嫁妆的队伍。
结婚嫁妆变化4二十一世纪
当时光迈入二十一世纪,家庭的消费观念也向科技化和高消费埋进。被说的最多的恐怕就是“房子、车子、票子”,房子尤为看重。但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我们是否也该转变一下消费观念呢其实,一些生活小家电或者必需品也能成为不错的嫁妆,能满足生活的需要,也不会给生活造成太大的压力,例如全智能洗衣机、挂烫机、智能吸尘器等等能辅助妻子打扫家务的电器,就是不错的选择。
要说起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结婚的时候这三大件儿都有哪些,这让我回想起来父母那一辈的一些事情,当然他们结婚的时候我并没有参与,但是在我长大以后,父母有意无意当中也提及了很多次,他们结婚时的那些事情,其中就包括结婚的三大件儿是什么。
首先来说在70年代的时候想要结婚,需要准备的三大件儿,主要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其实这三大件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你从这三大件儿的用途来看,就知道父母那一辈的人是多么的务实,自行车是为了上下班使用,这样可以让自己去工作不迟到,下班也可以很快到家。
手表是可以让自己准时上班下班,让自己非常有时间观念,缝纫机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对家庭非常有帮助的一件设备,因为家里面的衣服,裤子,被子,褥子等等,很多都需要缝缝补补,甚至在过去那个年代,买衣服不方便都是有自己做衣服,所以缝纫机绝对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大件儿。
再来说说80年代结婚的人三大件儿是哪些,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结婚时需要的三大件儿,就更加先进了,那就是冰箱,电视和洗衣机,这三大件儿也能体现出了人类的进步,都可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的设备。
到了90年代的时候结婚的人,让我想起了我的哥哥姐姐们,他们结婚时的三大件儿就比较丰富了,根据每个人喜欢的不同,所以选择也会不同,通常是彩电,录像机摩托车,洗衣机还有金首饰任意选三种。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短缺,三大件是经济实力的象征,要购买三大件还得有供销社的票,一般人家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有钱没票是买不了这三大件。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短缺,三大件是经济实力和权力的象征,要购买三大件还得有供销社的票,一般人家是很难买到的,有钱没票是买不了这三大件的。
80年代,改革开放推动下,人们的收入明显增加了,物质生活开始丰富起来,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他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早已变得不再稀奇。追求的“三大件”又变成了冰箱、电视、洗衣机。
9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好了,三大件也随之而水涨船高,消费水平从百元级提高到了千元级,变成了空调、录像机、电脑。
吴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小时候,看到的接亲娶媳妇是用大平板车,由壮小伙子推着。车的两边用竹竿支起一个竹制圆圈,挂上红色的缎子被面,铺上红毯子,就成了一种简易的轿车。新娘子穿着红色的上衣,头上蒙上红盖头,盘腿坐在其中。迎送的人们簇拥在左右,两个吹鼓手吹唢呐走在队伍的前面。七十年代,接亲使用的是自行车,在自行车组成长长的队伍中,新娘子坐在后座上,靠的是红衣服显示突出。八十年代前后娶亲改为手扶拖拉机和农用的崩崩车。九十年代兴起的是摩托车,长长的摩托车队伍是最体面的,以后小轿车加入了其中。到了2000年左右,完全改用了小轿车。
三十年改革开放
————中国婚俗变化
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改革开放30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改革开放前,结婚有新郎揭红盖头、娘家哭嫁,陪嫁方面则很简单……现在结婚多奢华。”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婚俗的变化,我们的感触颇深。
改革开放前:结婚就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在改革开放前,结婚有哭嫁、拜堂、揭红盖头、在床头向新人撒枣子莲子花生等习俗,在那个时候新娘的样子宾客都看不到的,新娘和新郎拜完堂后,新娘就直接送入洞房,之后由新郎揭开红盖头,以前结婚就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习俗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但在一些农村里应该还保留哭嫁的习俗。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21世纪要三子一本”。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从“三转一响”到“三子一本”
1983年结婚的。当时结婚没有现在这么讲究,新房布置、物品置办都是简约的。“结婚时最流行的就是‘三大件’,当时要买齐这些东西挺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结婚时最时髦的东西就是“三转一响”,“三转”其实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录音机。当时结婚谁要是备齐了这些嫁妆,就称得上最为体面、最为隆重的婚礼。
上世纪90年初,“三转一响”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90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
今年5月刚结婚的陈老师说,她和丈夫是自由恋爱的,有双方父母的经济支持,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婚前就把电脑搬回家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离子电视一样不缺。“结婚前,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陈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的年轻人对结婚的要求是除了“房子、车子、票子”之外,还必须具备“本科学历”。
从自起炉灶到酒店宴请
改革开放之初。婚礼都非常简朴。那时在家里办酒席的居多,婚礼前就要早早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酒水等,婚礼当天在院子里架起炉灶,请来亲戚、朋友帮忙,一场婚礼往往要吃几餐。
“在乡下,很多人家用轿子迎接新娘,其中还有很多规矩呢,比如新娘子出嫁时要哭嫁,进洞房的时还有闹洞房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轿子接新娘的习俗开始慢慢被用自行车迎娶新娘所取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人们为图个省心省力,开始把结婚办酒席的事情全权委托给饭店处理,于是,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慢慢变淡了。
1997年结婚时,当时最繁琐的程序就是接亲。新郎带着接亲的队伍赶到新娘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还要用一些点心招待接亲的人,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把新娘送走。那时候渐渐没有了传统的拜天地和掀红盖头的程序。许多人都在饭店举办婚礼,摆酒席宴请朋友和长辈。酒菜的档次和花样和80年代相比,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豪华车队,星级酒家,可以让新人觉得幸福,让亲戚觉得够面子。婚俗的“脸”悄悄在改变,步入婚龄的青年人,更倾向于委托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
从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纱,那时候的年轻人。做套中山装拍结婚照就很是希罕。有个年轻人娶媳妇,买不起中山装,硬是在他店里磨了三个多钟头,借走了一件中山装。
而到了九十年代,一裙白纱礼服衬上一套“派头”的西装成为照相馆炙手可热的“招牌”。当时婚纱影楼还不多,几乎每一对新人都是穿着均码的礼服拍照,姿势也是一成不变的男左女右。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大大小小的婚纱影楼开始在热闹的大街亮相,影楼的档次越来越高,可选的礼服款式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婚纱照的版式也不落俗了,屏风式、卷帘式等层出不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