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民俗民风
春节
旧称元日,俗称年初一。天明放鞭炮称“开门”,由男人泡糖汤,送长寿面服侍妇女。旧时堂前供祖像,家长上相堂祭祖,晚辈向长者敬送蛋茶;分水地区还请族人会宴。这一天有不扫地,不动用刀针利器等习俗。初二开始拜年。
元宵
正月十五旧称上元。这一天,城乡各地龙灯、狮灯、马灯竞相出巡,在寺庙及村镇中行走。县城灯彩满街,通宵喧闻不绝。乡间各社庙于此前后聘请戏班演戏,称闹元宵。
花朝
二月初二称花朝,又说“百花生日”。旧时,农妇在当天夜里以香烛召请坑姑,占卜蚕花和家事;男人则乘吉日栽种果树。县城尊奉这天为城隍生日,演戏迎社火,热闹非凡。
清明
清明时节,有插柳条,吃清明果,扫墓的习俗。至墓地除草培土,挂长钱,供饭菜果酒,点香烛,烧纸锭以祭先人。
立夏
这天每家中午餐桌上都会有那么几个约定俗成的食品:鸡蛋,光滑不生疖;小笋,节节有力;花菜,不发瘀;蚕豆,眼目清亮;乌饭,蚊子不叮。农家还有用松花棵祭秧田菩萨的风俗。
端阳
俗称端午节。以前有门前悬挂蒲文叶,室内用苍术白烟熏屋子,墙根撒石灰,于中堂挂钟馗像,门贴符篆。这天城乡都会包粽子,午餐则是吃“五贯”(黄鱼、黄鳝、蛋黄、黄瓜和雄黄酒),另加大蒜煮肉。小孩挂香袋,吃雄黄蚕豆,并用雄黄涂在额头上。端午节前日,外婆家给外孙送扇子、肚兜、香袋和虎头鞋等。
无视
俗称天赐日,谓“六月六,猫狗洗洗浴”。乡间孩子这天下河玩水,父母都不会说他,愿其如猫狗一样健康。这一天,家家翻晒书籍、冬衣,农家也有晒酱的。
七巧
农历七月初七,妇女于这天用模树叶洗头,姑娘则玩穿针游戏,以求女红精巧。
申元
即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解放前,家家祭祖。城乡延请僧侣、道士作盂兰盆会超渡孤魂,或放焰口“施食”。船户则在江上漂放水灯,祭奠亡灵。活动会持续到月底才结束。
中秋
俗称团圆日。节前,以月饼馈赠亲友,女婿则向岳家送月饼、栗子和跨膀等。这天家人团聚会餐、赏月、吃月饼。
互阳
即重阳节,家家裹粽、做麻糕,并有登高活动。旧时,这天桐君山香市繁盛,江畔船舶云集,富阳、新登、浦江和诸暨等地香客纷纷前往进香。近年已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开展敬老活动。
冬至
又称冬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旧时,农家做麻糕机灶神,谚谓:“冬节麻雅馊,种田不发愁。”俗习冬至夜妇女不宿娘家,说是在娘家“过了冬,死了公”。是日有的到亲人墓前“送寒衣”;迁坟修墓亦在冬节办理。
除夕
又称过年。年前,“甘三掸蓬尘,计四送灶神”;家家做豆腐、裹粽、宰猪、酿酒、打年改、择吉日。
“完年福”
大年三十夜家宴,菜肴特别丰盛,称吃年饭。老幼同桌,会给外出未归者留座;用餐时鱼和圆子不吃,以示“年年有余,圆满如意”之意。猪、牛、狗、猫也都会有年饭。饭后还要接灶神、贴春联,米桶等家杂及猪栏、鸡舍也都会贴红,以祈兴旺。长辈给小孩分压岁钱,旧习用草纸擦嘴,并贴“童言鸟语百无禁忌”纸条。这天晚上会睡得比较晚,叫“坐岁”;睡觉称“享福”。睡前用节节高(甘蔗)依门,愿来年开门大吉。
重点时节-桐庐南乡最重大的节日。
桐庐南乡:指富春江以南,时节也只有南乡才有,主要分布在桐庐南乡及富阳。
桐庐南乡地区过“时节”的风俗,大约起自宋元,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即使在“文革”期间,对所谓“封资修”批得那样厉害之时,淳朴的南乡人仍是虔诚地过他们的“时节”。有的村庄为掩人耳目,将原来过“时节”的日期改为“国庆”或“元旦”,披上了一件红色外衣,而内容皆未改变。
总起
桐庐民间有“一年七个节,三个半人节、三个半鬼节”的说法,而过年则是一半人过,一半鬼过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过年习俗,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过年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
腊月,桐庐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的吃了,除了采办穿的、用的、吃的各种年货外,又要杀年猪、舂年糕、磨豆腐、沸油豆腐、铇龙须、酿米酒、做索面、刮蕃薯糕、拷冻米糖、搡芝麻糖、沸油鸡、包粽子等等,而船上人家又要剖年柴、晒鱼干、腌挂香肉等等。
比如喝腊八粥风俗,过去曾一度消失,近年又风行了起来。因为,十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这一天寺庙要用香谷及果实等烧成粥来供佛,通行于民间后,喝腊八粥便成了人们祈求长命百岁的风俗了。
2
二十三四送灶司、掸尘就是过年的习俗之一。桐庐民间送灶司菩萨,虽然仪式较简单,但也是件隆重的风俗事。这一天每家灶前都要供上祭品,炷香插烛,烧纸钱来恭恭敬敬地请(撕)下灶司神像,并把它放入火盆中烧掉,称作送其上天。传说灶司爷是玉皇大帝贬到人间掌管各家善恶之事的菩萨,负有“上天言好,下界保平安”的使命,故这天除了敬有好酒好菜外,灶前放一碗糖开水是必不可少的,目的让灶司爷嘴巴沾得甜甜蜜蜜,希望它上天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
送灶司这一天,过去的要饭人还会打扮成朱墨涂脸,头戴官帽样子,到各家门前边舞边说上些吉利话来乞讨,俗称“跳灶王”。
3
腊月廿四掸尘,桐庐人称“掸蓬尘”,也就是清扫灰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洗汰家杂,其实现在说起来也是一件讲清洁卫生的好事,可旧时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涵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地扫出门,这种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4
除夕,桐庐船家还有“停桩”风俗,即把船撑至一定的地方下桩停泊。停桩后,非到年初一上午“动桩”仪式前,是不得拨桩,动篙、移动船位的。县城的坐埠船,也有成双搭对撑到江心放马洲去“停桩”的,传说放马洲有金桩洞,如果能桩上此洞,来年必定有好运。
5
一般人家选择腊月二十九晩“还年福”,也叫“烧利市”,以求吉利或感谢神的保佑。烧“过年利市”要摆上三牲福礼,“烧利市”一般女人只准备东西不参加的,供品上全要贴上红纸,主人焚香点烛,行三起三拜大礼后,全家按辈份大小再一一叩头。船民除了跪拜“天老爷菩萨”外,还要拜“马王菩萨(水神)”。
6
年初一早上,大多家庭要吃糖蘸年糕和肉粽,以应甜蜜的日子“一年高一年”和讨一个“一年到头粽油(总有)”的吉利。
正月初一,桐庐人风俗一般不出门,传统的拜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年初一早上,桐庐家庭主妇可以困懒觉享清福,由当家的男人烧好糖茶、长寿面送到床前去服侍她。早上起来,全家人穿上新衣裳,放开门炮,船上人和商店主人还有点三支线香“拜四方”的习俗,以祈四方神灵的保佑;年初一晚辈向长者送鸡子茶拜年;并在家中的堂前挂祖宗像,开始每天上香设祭,直到正月十八落灯,过年结束为止。有的家族还有正月初一举家去祠堂祭祖等。
7
按照桐庐民间老习惯一般拜年拜到正月初十左右也就结束了。桐庐有句老话:“拜年拜到初十头,剩了一只猪舌头”。因为,那时过了正月初十,几乎多数家庭已经没有什么菜可以招待客人了,如果再去拜年就有点难为人家了。当然,桐庐人还有一句“拜年拜到清明边”及“拜年拜到大麦出”的老话,其实拜年是维系亲戚、朋友关系的一种习俗,亲戚、朋友利用过年的机会相互走动、相互拜访,说明亲戚和朋友的这一层关系是存续的,否则,这层关系就会疏远。有的亲戚、朋友,尤其是坟亲,因为路途比较远,过年不能来,只好利用清明节上祖坟的机会,带便到亲戚或者朋友家去拜访。因此,也就有了“拜年拜到清明边”一说,这叫迟拜年。
8
元宵节,桐庐民间有吃“汤团米馃”的风俗。“汤团米馃”简称“汤团”,又称“汤圆”,近几年,也有人按北方人的叫法,称“元宵”。汤团米馃由水磨糯米粉制成,或实心,或带馅,而馅又有细沙、芝麻白糖及鲜肉之分。元宵节吃“汤团米馃”,盖取团圆之意,象征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以此来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正月里除了相互走动,拜年之外,记得还有一件事就是元宵节闹龙灯了。县城的孩子过年第一件向大人要问的事,恐怕就是今年的龙灯会不会上街(即进不进城)。如果龙灯上衔,孩子们甭说会有多么的高兴,肯定有几个晚上会睡不着觉,扳着手指头去计算元宵节的到来。因为,桐庐街上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闹龙灯是很有看头的东西。
是日,县城那条中间铺着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而并不宽畅的开元街,早已人头攒动,人满为患了,人们在期待着南乡、北乡那一条条龙灯队伍的到来。元宵之闹就闹在“灯”上,所以又称“灯节”。过去龙灯上街,有的是通过水上乘船而来,有的是步行而来。这天的开元街两旁的南北杂货、酒楼茶肆及临街住户,早已悬灯结彩,灯火通明了。元宵灯彩堪称五花八门,除大红灯笼外,最常见的还有兔子灯、西瓜灯、荷花灯、元宝灯、走马灯等等,而最大、最精彩,最能够引起桐庐街上闹猛的还是“龙灯”。
龙灯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震耳,旌旗蔽日,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争相观看,一片热闹非凡景象。在老百姓眼里,龙灯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闹龙灯能把老百姓的心“闹”到一起,能“闹”出一股无穷的力量。因为“灯”又与“丁”谐音,闹龙灯为的是祈求人丁兴旺,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9
古代衙门过年放假,从腊月二十开始封印到正月十九开印,刚好一个月时间,因为过年过到正月十八落灯才算全部结束。过去把过年这段时间称作是“放魂”的日子,因为这期间人们不做正事了,可以尽情地去玩耍、去吃喝,而正月十八落灯后,人们又要开始“收魂”了,其意大家应该把心收拢来做正事了。今天一般都在正月初七八,商店、企业、机关就开始上班工作了,上班第一件事当然是开门大吉,放开门炮了,接着就是茶话会,其实茶话会就是过去说的“收魂”。
过去,有的在这一天还要上香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朝拜,企求四方神灵保佑,有的年初五清晨还要烧“财神利市”,放鞭炮接五路财神,其目的就是未来一年能财源亨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时节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在不少农村广泛存在,在桐庐县江南农村中时节情况尤甚。“江南时节”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
一、桐庐县“江南时节”的现状
凤川镇。“江南时节”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首发地为江南镇的石阜、石合、石联、石丰、石伍等村,之后一直要延续到农历十一月底江南镇横山、姚家等村的时节过完,历时四月有余。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江南镇、凤川镇共有大、小时节64个,平均三天不到要过一个时节,“江南时节”涵盖了下半年大部分时间,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如何过时节已成为江南片不少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如何过好时节也成为江南镇、凤川镇干部下半年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二、关于对“江南时节”的评价
“江南时节”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习俗,不可否认当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特别在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信息化严重缺乏、交通状况严重落后时代,时节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约定俗成某一日作为亲朋好友相聚欢庆之日,趁机把家里的喜事大事一同操办,省却了许多提前联系、突击准备等烦恼,起到了加强联系、增进感情、一节多办的好处。及至有些企业主以时节为平台,趁机邀请一些客户广泛联络、经贸洽谈,也有益于业务拓展
经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严重的铺张浪费
目前“江南时节”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吃大喝。每当时节来临,热情好客的当地群众总要大摆酒席,招待宾朋好友,以客人越多越荣耀,以至于互相攀比之风日盛。
⑴、时节时间越过越长。从调查中得知,过节时间在1天的仅为40人,占115 %;2天的仅为79人,占227%;3天的为152人,占437%;3天以上的有77人,占221%。可见过3天时节及其以上的要达到半数以上,个别的要用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来请吃。
⑵、时节的档次越来越高。原先时节受经济条件所限,仅以农家菜为主,客人也以亲戚为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时节的档次节节攀升。少到几桌,多则几十桌,邀请的对象也日益拓展。前几年尚能用牛肉、鸡、烤鸭来应付,近几年甲鱼、鳗、虾、蟹等高档水产在时节上已很普遍,有的还以名烟名酒来热情款待,个别的还到富阳、杭州等地采购菜肴,以至于江南某地过时节,桐庐综合市场的物价都要上涨。
⑶、时节花费越来越多。过时节的花费情况,据调查了解,基本上每户农户花费在年家庭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20—30%。调查反映,有82人过时节花费在1000元以下,占236%;花费在1000—3000元的有108人,占305%;花费在3000——5000元的有124人,占35%;花费在5000元以上的有34人,占97%。据深澳村委有关人员介绍,仅深澳村过一个时节,就要花费100多万元。如果每户花费按1500元计算,江南镇、凤川镇群众单就在时节上的开支每年就达3000多万元之多。对于江南片群众来说时节已成为一笔沉重的负担,对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群众来讲更是苦不堪言,“上半年辛辛苦苦外出打工挣钱,下半年无可奈何回家过节花钱”,一年忙到头,双手总是空。调查中认为时节严重浪费的有220人,高达621%。
2严重地影响社会治安
⑴、赌博现象集中高发。赌博不是“江南时节”所固有的属性,但已成为“江南时节”衍生出来的主要特点之一。“江南时节”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少数嗜赌人员,他们钻公安力量薄弱的空子,认为法不责众,甚至认为时节期间人口相对集中,政府担心群众集体闹事而不会抓赌。据调查认为赌博现象严重的有199人,占562%。
⑵、治安难防。“江南时节”具有时间集中、人员集中、活动集中等特点,再加上江南人生性豪爽,热情好客,畅怀饮酒,人员集聚时难免有所摩擦,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群体性事件。在时节中引发群体性事件数不胜数,历史教训尤当牢记。调查中认为影响社会治安的有176人,占51%。
⑶、安全隐患。时节期间酒后驾车造成车毁人伤人亡事故年年发生,给家庭与社会造成重大损失;人员拥挤、道路阻塞,一旦发生火灾无法进行及时施救;正值夏、秋时期,恰是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加上一般农户卫生防疫意识淡薄,食具消毒不彻底,群聚群餐,极易造成食物中毒,近两年来造成食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隐患无穷。
每当时节来临,当地镇、村两级领导常常如履薄冰,胆颤心惊,不得不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去维护社会秩序,以保一方平安。
3有损党员干部形象
据调查,时节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户主要集中在村级干部和私营企业主,他们不仅有大办时节的经济实力,而且还有联系面广的活动能力;他们不仅广邀亲朋好友、业务单位贵宾,还大肆邀请乡镇干部,甚至县级机关领导。迫于压力,某些乡镇干部、机关干部疲于应付,忙着赶场子,以至于乡镇食堂常常停餐,干部参与时节无疑对时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群众的攀比心理,“看谁家里的领导多,看谁家门口的车子多”,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时节中“小干部天天站岗放哨,大干部餐餐东倒西歪”已成群众的戏言。
另外,每到时节来临,在外打工、经商的农户都放下手中的活,赶回老家作好各种准备迎接客人。本地企业也被迫停工停产,一些外贸企业更是苦不堪言,尽管外贸订单时间要求很紧,但也只能放假走人;时节期间个别学校还要放假,即使不放假,据学校教师反映,学生也常常心不在焉,教学效果相当差。时节中最苦最累的是家庭主人,男主人忙着喝酒应酬,女主人忙着张罗,有时腰都累得站不直。可见时节的弊端确实不少,弊大于利是不争的事实。当地群众对过时节也渐生厌烦,极少数人已开始淡化时节,在桐庐镇上摆上几桌酒,招待客人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干脆不回家过时节。但就绝大多数人来说仍在大操大办时节,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有:千年的祖传习俗,必须保留;从众心理的驱使,人家在过我不过,面子上过不去;过去困难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过,经济条件好了更应热热闹闹过时节等等。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尽管历史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时节原有的风俗特性也日益淡化,原先存在的基础也不同了,而时节这一习俗的躯壳却被牢牢地固定了下来。
“时节难过,年年过”,“钱多大过,钱少小过,缺钱借钱过,但不能不过”,已成了大多数群众时节心理的真实反映,家庭条件差的在经济上压力颇大,家境条件好的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主感到在精力上有压力;村干部、企业主不邀请乡镇干部、县级机关干部感到面子上过不去,怕人说“小气”,镇政府、县级机关干部不接受邀请,又担心被人说“架子”大,只得吃了一家又一家,尽可能摆摆平。时节就处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之中,应是采取相应对策的时候了。
三、关于淡化“江南时节”的对策
就时节问题怎么办,我县作了专题调查。认为要保留“江南时节”现状的仅有20人,占56%;认为有必要对的“江南时节”进行改进、改造的有196人,占554%;要求取消“江南时节”的有133人,占376%,认为如果政府能废除时节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增加收入;认为无所谓的有5人,占14%。从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可知,认为要保持“江南时节”的仅占56%,而认为要取消时节或有必要加以改造的两类相加高达93%,这代表了大部分群众的心愿,说明了大多群众也已看到了时节的种种弊端和危害,要求采取对策的呼声强烈。但从中也可分析得出有一部分人对时节情有独钟。为此,要在短时间内彻底去掉时节传统还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有些群众有在时节中做寿宴、拜周酒等的传统习惯,如果在把这些也禁止,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有违民意,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文革”曾采取过这种极“左”的做法,结果得不偿失。但就据此认为时节是群众自发的行为,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者认为工作有难度而放任不管,那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为此,在全面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对的“江南时节”提出淡化对策,即通过舆论推动、重点带动、政策制动、上下互动等途径,坚持常抓不懈,逐步淡化“江南时节”过火、过热的氛围,逐步消除时节中的各种与时代进步不相吻合的陋习
1舆论推动
⑴、新闻媒体宣传。“江南时节”开始前一个月在桐庐电视台、桐庐广播电台、《今日桐庐》等新闻媒体上分别开辟《时节大家谈》、《共话时节》等栏目。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组织记者深入基层,倾听最基层群众对时节的看法;播放、报道取消时节地区的成功做法,以引起该县干部群众的共鸣;发布县委县政府关于“淡化时节、文明过节”的倡议书,让当地群众心中早作打算;邀请省、市新闻媒体对“淡化时节、文明过节”的成功做法、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⑵、文艺宣传。组织文艺骨干力量编排反映时节现状的小品、相声、故事等节目,节前在重点乡镇、村、企业中演出,让当地群众在笑声中受到教育,进一步认清时节中的种种危害和弊端;平时组织戏剧演出、**下乡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此间隙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淡化时节的认识,以实际行动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倡议。
⑶、社会宣传。团委、妇联、教委等分别召开各层面的会议,使淡化时节的精神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时节前,利用宣传车进入各个村,广泛宣传“淡化时节、文明过节”的精神;通过学校向每个学生家长发放“淡化时节、文明过节”的倡议书;节前在各个村主要道路口悬挂文明过节的横幅标语。营造一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把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发家致富上来。即使一时难以做到不过时节,也要求提倡文明过节、卫生过节、节俭过节。
2重点带动
就工作的对象看,重点应放在当地村级主要干部和企业主上。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时节逐步强化的重要原因是当地的大部分村干部和企业主的热衷参与,不断扩大时节的规模,产生连带效应。因此要淡化时节,首先要淡化村级主要干部和企业主热衷过时节的思想,正面发挥好这些重点对象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要通过会议、上门走访等形式,宣传“淡化时节 、文明过节”的精神,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倡议上来。教育他们不仅要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还要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把财力投入到扩大生产上来。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帮助他们淡化“面子”观念,强化发展意识、文明意识、示范意识。就工作区域看,重点应放在时节首始村、中心村、大村上,如原石阜镇的石阜、石合、石伍、石联、石丰等村,窄溪的前村,深沃的深沃村等等。
3政策制动
淡化时节除了要加强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外,还必须制定若干明确的政策、纪律,通过若干强制规定来确保时节的氛围逐年淡化 。
⑴、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要求县级机关、乡镇干部除重要招商引资外,不能到非亲戚家过时节,严禁公车私用,自觉遵守“三不准”规定;要求农村的党员干部带头淡化过节,提倡不过时节,或小过时节,不邀请非亲戚关系的乡镇、县级机关干部。
⑵、学校不得在时节期间以过时节为名放假,严格执行平常的作息时间。
⑶、时节期间,各乡镇、村一律不准举办商品交易会、文艺演出等集体活动,把相应的活动安排在时节前或时节后,与时节时间相错开,以减少时节期间人口集聚。
⑷、时节期间,政法部门集中力量打击赌徒赌棍和公开叫赌者。
4上下互动
“淡化时节,文明过节”是个大事、好事,更是一个难事。“淡化时节”的关键在于乡镇、县级机关的领导认识是否一致,各项工作能否合理到位。提出“淡化时节、文明过节”既是对时节这一老问题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是现实形势的迫切要求。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新成立的江南镇包括了原石阜镇、窄溪镇、深沃镇三个乡镇,时节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农历十一月底,整整四个月时间,按往年时节过法,江南镇的领导干部不要说应付时节吃喝很难,就是维持治安秩序的压力也难以承受,确实难以集中精力抓发展。因此,提出淡化时节非常有必要。为此建议由县文明委牵头,成立“淡化时节、文明过节”工作领导小组,由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文体局、卫生局、科技局、团委、妇联、老龄委、老干部局、政法委、公安局、工商局、教育局、江南镇、凤川镇等单位组成,围绕总体协调、宣传发动、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等方面明确各单位的责任,把淡化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
“淡化时节、文明过节”是个系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个长期工程。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按照“宜疏不宜堵、宣传须先行,平时强化、时节淡化,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
领取结婚证只需要达到法定年龄后去男女任一方户口所在地区民政局办理即可。
结婚证领取具体流程:
所需证件:
1、本人常住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现场填写)。
3、当事人提交3张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可现场照相,不过得交纳一定费用)。
结婚登记流程
1、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持所需证件共同到任一方常住户口的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2、双方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
3、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亲自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签名。
4、婚姻登记机关对双方提交的证件、声明进行审查,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给予结婚证。异地结婚登记并不需要迁移户口,您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选择,看迁移户口是否有利。
1、婚礼,富阳区境内农村大多保留“嫁囡酒”、“讨亲酒”习俗。有些地方还保留着“闹新房”和第二天“双回门”的习俗。
2、丧礼,富阳区境内,对丧葬一直较为重视,民间有“入土为安”共识。丧葬习俗从向逝者“送终”开始,报丧、穿戴、入殓、吊丧、祭奠、出殡、下葬,前后3天,均有规定的程式和规矩。农村还保留“拜七”的习俗,即死后第七天为“头七”,“头七”到“末七”共49天。
3、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富阳人一直保留吃粽子的习俗。节前,城镇超市备足各色粽子,供市民选购。
4、 除夕,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富阳民间又叫“年三十”。到了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忙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男人们则忙着更换春联。
5、元宵节,富阳区境内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家家吃汤团,寓意合家团圆,并燃放烟花爆竹。
-富阳区
时节-桐庐南乡最重大的节日。 桐庐南乡:指富春江以南,时节也只有南乡才有,主要分布在桐庐南乡及富阳。 桐庐南乡地区过“时节”的风俗,大约起自宋元,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即使在“文革”期间,对所谓“封资修”批得那样厉害之时,淳朴的南乡人仍是虔诚地过他们的“时节”。有的村庄为掩人耳目,将原来过“时节”的日期改为“国庆”或“元旦”,披上了一件红色外衣,而内容皆未改变。 “祀有功人不祀虚务神”。在旧时,几乎村村都过“时节”祭神。有一村祭祀的,也有几村联合祭祀的。不过老百姓所祭祀的神,不是道家所说的得道升天的神仙,也不是佛家所说的修成正果的活佛,乃是历史上真实的人,是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按照封建王朝祀典规定:人庙被祀的有四种人,或以劳定国者,或以死勤事者,或能御大灾者,或能捍大患者。所以,这里讲的“神”,不是释道宣扬的活佛与神仙,是指被祀人的“高尚精神”。 比如农历十月十一,风川的翔岗、石桥头、梅山、松岭头、竹桐坞诸村旧时过“时节”,要迎大庙(应嘉侯庙)里的神,此神就是唐朝安禄山造反时,与太守许远共守睢阳城的民族英雄张巡。他面对十万叛军围攻,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誓死坚守数月,后城陷被俘,不屈而死。在叛军气焰嚣张时,由于张巡的誓死坚守,对阻止叛军南侵江淮起了重要作用,为国为民立了大功,所以全国各地立庙祀他。在桐庐就建有张巡庙九座。昔日,桐君山上张睢阳庙的东明大王神像,就是张巡;西庄的武陵庙,其神也是张巡。过去,武陵庙还有古人沈捷提的一首七绝诗:“睢阳战垒山中画,桐水悲笳江上音。偶过武陵寻旧迹,独留忠义动人心。” 比如农历十月十五,石阜的徐家山头、五聪、董坞里、钳口、华家诸村;十月廿六,小潘、彰坞、贤茂里、堂梓上、平西、石口头、话庄坞、大坞里诸村,他们旧时过“时节”的日期虽有不同,而祭祀的神同是洛村庙的洛村老太公。洛村庙本名叫天曹府君庙,也叫陈侯公庙。此庙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已有1400多年历史,老太公姓陈名恽,是桐庐籍人。东汉末年为征虏将军。他在任余杭县令时,大修水利,助民消除水旱灾害,故死后,老百姓感其为民抗灾除害之恩,不仅在余杭立庙祀之,在桐庐南北乡也各建庙祀之。是桐庐南乡香火最旺盛的一个庙。 比如农历十一月初八,凤鸣片的荷村、小山坞,旧时过“时节”,要祭祀陈公庙里的陈老相公。老相公名叫陈杲仁.是隋皇朝的大司徒。他于大业年间(605-617),尝统兵平定扰乱婺、睦两州的山寇八万余人。后因隋朝被李唐灭亡,陈大司徒不得回归,便隐居在桐庐,与芦茨山民烧炭为生。他死后,婺、睦两州人民感其为地方平乱保平安之德,纷纷建庙祀之,仅桐庐县就有十二座。窄溪地区有荷村、板尊、,会山三座。名气最大的还是芦茨乡白云源口的陈老相公庙,此庙在唐代就有了,茆坪、秀峰、旧邑以及桐庐镇的居民百姓竞相供奉,甚是虔诚。据说,原凤呜片的徐石屋头、石泉、板桥、梧村、严坞、蒋坞、枝茂、满林、杜村、邓家等村,农历九月十八过“时节”,所祭祀的庙神,也是陈老相公陈杲仁。 比如农历十月廿一,深澳、获浦、环溪、徐畈、邓家、西坞里、屏源、黄程、江家畈、大牌地、大山坞诸村旧时过“时节”,要祭祀黄程庙里的两位土谷神。这对土谷神是同胞兄弟,为洛付老太公陈恽的后裔,因他俩排行居八、九,故深澳一带人称他们为陈八陈九二大明王。其原名,一个叫瑞、一个叫和。相传六、七百年前,桐南大旱,赤地连绵,他兄弟俩为祷雨以身殉,后果下甘霖除旱灾。万民感其兄弟恩德,特造庙祀之。从科学的观点看,瑞、和兄弟俩为祷雨以身殉之举,既不科学也不理智,下甘霖也可能属巧合。然他俩这样急桐南人所急,想桐南人所想,与桐南受旱百姓心连心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桐南百姓立庙以祀,也在于此。兄弟俩生辰是四月初九,因此际正值农忙,故定农历十月廿一为过“时节”祭神日。 比如洋州的天井坞、十亩塘、西坞里、石墙里、鲍戴家诸村旧时在冬至前过“时节”,各村轮流迎父子山庙里的神。庙神乃是卖搪瓶的父子。相传,他父子俩卖搪瓶到西坞里,猛见一只老虎从山涧跳出来伤人,父子俩就不顾个人安危,用搪瓶打老虎,搪瓶打光才将老虎打死。他俩也因打虎伤了元气,不久也死亡了。当地百姓为报其父子“尽搪瓶打老虎”为民除害之恩德,就在这座山上建庙祀之,定庙名谓父子庙,山也改为父子山。也是桐庐南乡香火最盛旺的庙之一。 解放后,这些庙宇有的被捣毁,有的被派作它用,神佛皆不复存在。所以,旧时那种抬神、迎神,届时到庙里陈设猪、羊、鸡、鱼、水果、菜肴等各式供品,张灯结彩、放焰火、锣鼓喧天祭祀神的仪式也没有了。因此,这些被供奉之神的印象,在老年人思想里还有记忆,甚至还有些留恋,在青年中已被淡化,甚至彻底消失光了。但是对过“时节”,不管男女老少,人人皆记得农历某月某日是自己村庄过“时节”的日子。过“时节”的形式与以往也有些不同,而今以传统习俗与现代手法交融着,概括起来有“三交流一活动”。即:利用过“时节”机会,交流感情、交流商品、交流信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利用过“时节”相互交流感情,是南乡人历来的老传统,平时各自忙于生计疏于交流,过“时节”在约定俗成这么一种“息业期”,亲戚朋友进行互访,交流感情,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这种社会感情网。故而大多南乡人往往把过“时节”当作过春节一样隆重。亲戚朋友近地的不用说,远地的也都要千方百计赶来相聚。在南乡有这样一种说法:过“时节”,亲朋年年聚,走拢热乎乎,情感细交流,相爱永存留;要是“时节”不过,两年不相聚,亲朋变陌路,断了情和义,缺了人情味。因此,各家各户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过“时节”期间,都要设法办几桌好的饭菜招待客人,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和体面。期间,有些户还要办小孩满月酒、拜周酒、老中青年逢十寿诞酒,那更是热闹了。这种过“时节”亲朋相聚交流感情,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交通日益方便,人们生活改善,越来越广泛了。 利用过“时节”组织商品交流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内容。旧时过“时节”,只有凤岗、深澳、石阜几个大村庄,偶有自发的小型农具交易,卖一些犁、耖、耙、镰刀、锄头之类铁木器具。现在过“时节”,好些地方由政府牵头开商品交流会,规模大大超过以往。这是活跃城乡经济的一种好形式。 利用过“时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现代要比旧时丰富多彩得多了。旧时过“时节”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很重视,舞龙灯、耍狮子、跳竹马、踏高跷、行路台、举灯会、演大戏,热闹非凡。而下半年过“时节”,只有迎神、祭神,个别村庄演社戏,至于龙灯狮子等当地传统文化,因农事较多忙不过来,故基本不开展。但过“时节”这种载体,是富有感召力充满诱惑力的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现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它的社会性,公众性比以往更大更多更强了,而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引导过好“时节”,竭力加浓“时节”的意味。由此而来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层出不穷。除演戏、放**、看电视外,各乡村还举行各种社会性的文艺体育比赛。诸如球类比赛、棋类比赛、拔河比赛、歌舞比赛、摄影展览、书画展览等。
时节时
正月十八 东图富阳(最早)
二月十五 桐洲俞家村-富阳
八月初一 石阜
八月初十 柴埠
八月十五 梅蓉、珠山村俞家
八月十六 雷坞
九月初六 王家弄
九月初九 古城、肖岭、下轮村、珠山村吴家
九月十三 上畈村(富阳新浦)
九月十五 舒湾、下杭、珠山村奚家
九月十六 胡家边
九月十八 大园里
九月十九 沈家
九月二十 板桥村、杜村、邓家村
九月廿二 莲塘、旺家弄
九月廿四 严坞村
九月廿五 张家溪口
九月三十 石珠里
十月一日 窄溪、李庄坞、新合、桐庐镇、滩头(公历)
十月初一 枝茂村(荻浦凤鸣)、九岭村(方埠)
十月初三 岩桥
十月初四 黄家
十月初八 石泉、蒋
十月初九:孙家、大田(富阳)
十月初十 上莲塘、潘家、吴家、上喻
十月十一 竹桐坞、凤岗、凤川镇、石桥头
十月十四 雅泉
十月十五 前村、五联、唐家、乳全村(徐家山头)、棠川、孝门、溪南、珠山村乳泉、大脉里、红儒村、钟山、新佳庄(富阳)
十月十八 珠山王家村、梧村、庄头
十月十九 陈庄、青
十月廿一:深澳、荻浦、环溪、徐畈、华丰、邓家(合联)、西坞村
十月廿六 彰坞村、新庄村、小潘村、窄溪赵家村、五联胡家坞村、西庄坞
十月廿八 七里泷
十一月初 :石阜水碓里
十一月初 :中杭、大庄里、毛家、金牛村
十一月初 :石墙里
十一月初 :鲍家、戴家
十一月十 :上杭埠、西坞里
十一月十 :江家
十一月十 :上村(富阳东图乡)、凉棚下
十一月十 :会山
十一月二 :杨家村、横山埠、姚家
十二月三 一:下洋洲、桑园里(阳历)
十二月十 :西庄
一月一日 上洋洲
一:办结婚证需要你们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照片到你们双方任何一方辖区婚姻登记处都可以办理
二:还要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是在区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的计生学校学习领取,基本上就是保健品,避孕品推荐会
三:办准生证具体程序如下:
1:男女双方持各自的户口本身份证和结婚证到各自的户口所在地社区或者村委会或者本单位开具无子女证明信
2:男方到乡级计生办或者街道办盖章
3:男方然后再到县计生办或者区计生办盖章 (先咨询乡级计生办或者街道办计生办是否需要,各地情况不一)
4:持盖最高行政级别计生办章的男方证明信连同女方的无子女证明信以及结婚证和双方身份证到女方户籍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级计生办就可以办理准生证了
最后宝宝出生后接生医院会给孩子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拿着生医学证明,准生证,男女双方户口本身份证和结婚证就可以到派出所办理了户口可以随便报在男女任何一方
一进入腊月,桐庐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的吃了,除了采办穿的、用的、吃的各种年货外,又要杀年猪、舂年糕、磨豆腐、沸油豆腐、铇龙须、酿米酒、做索面、刮蕃薯糕、拷冻米糖、搡芝麻糖、沸油鸡、包粽子等等,而船上人家又要剖年柴、晒鱼干、腌挂香肉等等。
比如喝腊八粥风俗,过去曾一度消失,近年又风行了起来。因为,十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这一天寺庙要用香谷及果实等烧成粥来供佛,通行于民间后,喝腊八粥便成了人们祈求长命百岁的风俗了。
二十三四送灶司、掸尘就是过年的习俗之一。桐庐民间送灶司菩萨,虽然仪式较简单,但也是件隆重的风俗事。这一天每家灶前都要供上祭品,炷香插烛,烧纸钱来恭恭敬敬地请(撕)下灶司神像,并把它放入火盆中烧掉,称作送其上天。传说灶司爷是玉皇大帝贬到人间掌管各家善恶之事的菩萨,负有“上天言好,下界保平安”的使命,故这天除了敬有好酒好菜外,灶前放一碗糖开水是必不可少的,目的让灶司爷嘴巴沾得甜甜蜜蜜,希望它上天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
送灶司这一天,过去的要饭人还会打扮成朱墨涂脸,头戴官帽样子,到各家门前边舞边说上些吉利话来乞讨,俗称“跳灶王”。
腊月廿四掸尘,桐庐人称“掸蓬尘”,也就是清扫灰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洗汰家杂,其实现在说起来也是一件讲清洁卫生的好事,可旧时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涵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地扫出门,这种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过年,无论县城还是农村,家家户户贴大红春联和挂红灯笼是少不了的。人们在贴春联的同时,也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窗门上等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大多是将“福”字倒过来贴的,表示“福气已到”,此风俗目前还很流行。至于在猪栏、牛栏等处贴“六畜兴旺” 红纸;在稻栈贴“五谷丰登” 红纸;在谷柜贴“金玉满仓”红纸;在屋边果树上贴红,盼望新年多结果等风俗现在就比较少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