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主观:
成年能否领结婚证应当分情况讨论,如果是男性满了18周岁但是未满22周岁,或者是女性满了18周岁但是未满20周岁的是不能结婚的;如果是男性满了22周岁,女性满了20周岁则可以结婚了。因为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如果是未到法定婚龄结婚,结了婚也是无效婚姻。
法律客观:2021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三)未到法定婚龄。
泉州16岁成人礼送的黄金:手表、金戒指、金项链等。查询相关资料显示,闽南地区的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而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和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家长为子女做16岁生日日益普遍,亲友所送贺仪也逐步升级,有手表、金项链,自行车,摩托车等等。
我觉得16岁还是未成年,这个时候的恋爱只能算是早恋。第一次能够感受到恋爱,一定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另外这个年龄是花的阶段,意义非凡:
1、恋爱的意义是让人心情更快乐更轻松。有了喜欢的他或者她之后,不再感到一个人的孤独,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说出来给对方听,可以一起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共同分享和分担生活中的欢乐和悲伤。一起吃早餐,一起去旅行,一起享受人生的美好。
2、谈恋爱让人更显年轻,更聪明。思维更加活跃,也变得更加有创意。本来非常平静单调的生活状态,却因为有了恋爱让人感觉非常充实。因为这个世界多了一个跟你心心相印,日思夜想的人。黑暗变得不再害怕,困难也不用担心。
3、谈恋爱的人更加容易相处,因为他们都沉浸在喜悦的心情中,对其他人的缺点视而不见。所以心胸宽广,更容易宽容别人,觉得朋友们也变得可爱起来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泉州的公园、小巷、别墅区成了新人们婚纱照的拍摄胜地。穿着大红旗袍、撑红伞的新娘子不多见了,而拖着华丽婚纱和新郎在街边、海边拍照的新娘见怪不怪。随着与世界的一步步接轨,一向以保守婚俗著名的泉州人开始从传统的条条框框走出来,礼仪程序逐渐简化。然而,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有些“古礼旧家风”仍存在现代泉州人的婚姻习俗中。 说起泉州的婚嫁习俗,不仅礼节繁多,而且每种习俗都富有地方色彩,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在举行正式婚礼之前,“行大礼”等准备工作就得花费许多心思,包括“戴手镯”、“送花”、“请鞋样”、“轿前盘”等步骤,这些婚前习俗,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在“花包”的礼节上就能看出泉州人对“行大礼”的重视程度:一般“花包”每个重一斤左右,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馅,面皮的正中,要盖上圆的双喜字。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担 “礼担”,连同“轿前盘”一起送往女方家感谢女方父母养育之恩。随着时代的前进,旧婚俗中一些奇异的习俗,逐渐消失于城市人的视线里,在闽南的一些乡村婚礼中,则还在沿用。 ●婚庆中的一些习俗 “滚床”盼子 在南安、晋江等地都有“滚床”的习俗,婚礼前一天,新郎家要叫一个属龙的“少年家”到新房的婚床上“滚床”,小男孩吃过红枣和花生后,在新郎的床上睡一夜。这是从关东流传到闽南的风俗,据说当时关东大地人烟稀少,生产力低下,为了从事繁重的农业、渔猎生产,每家都希望男丁兴旺。有一赵姓人家连续生了6个姑娘,把赵姓夫妻愁坏了,有天中午,赵氏劳累后睡着做一梦,梦中一白发老者告诉她,欲得子,可借一儿童在炕上滚三滚,赵氏醒来,对丈夫说了梦中情形,丈夫大喜,即上兄弟家抱来一对双胞胎儿童,扔到炕上滚了三滚。过了10个月后,赵氏产下一对双胞胎儿子。用男孩滚床能生小子一事从此在关东盛行,并传入闽南。传说虽说带有重男轻女的嫌疑,却平添着结婚的喜庆气氛。 “盐米” 撑红伞 婚礼当天,新娘从娘家迎出去的时候,媒婆会拿着“盐米”从新娘家出来后边走边撒,据说这是为了祭祀路神,与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相近。“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出门后新娘就要撑开红伞 “犹抱琵琶半遮面”,怕与人“相冲”。 因为闽南人以红为尊、为大、为喜、为吉,所以喜好用红伞。 跨火炉 熄明火 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时,要跨过一个火炉,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并让男方兴旺,表达着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新郎家的厨房不能烧火,一切明火都要熄灭,灶洞里面要放上一碗水,而且新郎家的人这时要回避,不能见到新娘。据说见到了就会“无缘无分”。 接着媒婆还会让新郎新娘面对面、背对背贴着。面对面贴着,寓意心心相印,背对背贴着,寓意“金银满背”。 头次客 双人返 婚礼第二天,新娘一早就要回娘家,俗称“头次客”,“双人返”或“新娘做客”,父母家人要设宴款待女儿女婿。这天早上,娘家会叫人过来(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来把新娘接回家,这里有个小忌讳,新娘要回娘家的时候,要静静地走,不能告诉家人,新郎也要同往。接近傍晚的时候,新郎家就会派新郎的弟弟到新娘家接新人回来。 ●婚庆中要准备的一些物品 扇子针线盒 准备扇子两把、针线盒一个(里面的针得拿掉)、龙凤剪、尺、镜子、梳子、灯(灯和镜子得事先自己偷偷带到男方家里藏起,婚后取出),这些东西都要贴上喜字和红纸。婚礼当日上车后,把扇子扔出车外,女方父亲拾起藏衣服里带回家收好。 五谷春牛图 婚礼当天新娘的内衣裤上得缝着小圆铝片,包里还得带些五谷和春牛图、小圆片(圆片到男方家泡茶时放在茶里,据说这样可以让新娘和男方家里人有缘)。 带尾的甘蔗 第二天新娘家要送给新婚夫妇两根用红绳绑住的带尾甘蔗,把它竖在新房门后。寓意新婚夫妻相亲相爱“有头有尾”,夫妻甜蜜美满幸福。 近一个世纪闽南婚庆演变史 ●专家说史 近一个世纪闽南婚庆演变史 据民俗专家黄炳元介绍,民国时期,闽南陆续出现了文明结婚,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青年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新式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去掉了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等习俗。有的新娘出嫁就坐汽车,陪同的亲人则坐人力车,新娘不一定要穿红衣服,可身穿白色礼服,这在传统习俗中是非常忌讳的,总之,整个婚礼趋势从传统的封闭式开始走向开放。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处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闽南婚事从简成为风尚,结婚时请支腰鼓队庆祝就已经不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所有东西凭票购买,很多人为办一场婚礼,要从亲朋好友那里借粮票、布票、烟票、糖票;上世纪80年代,市区一般人家出的聘金要2万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成为新人们结婚时显摆的东西。20世纪90年代开始,婚事形式开始丰富多彩,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进入到21世纪,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传统的风俗已渐渐消失,而此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渴望起了那种怀旧的感觉,他们认为怀旧是一种文化的追忆,同时也是一种时尚的体现。 泉州古婚娶习俗程序 ●古婚礼六大程序 据《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记载:“婚姻大事,古有六礼”,这婚姻六大程序分别为: 纳采:由男家具备礼物,遣人(一般用媒妁)前至女家,纳其采择之礼,意在征求女家允许其婚娶之期。 问名:以男家主婚人名义,具书至女家问女之名,女家复书具女之出生年月以告。 纳吉:意谓归卜于庙得吉兆。使复于女家,表示婚姻之事已定。 纳徽:后改称“纳币”,俗称“过定”。择吉具书,备送礼物、章服等于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回送礼物,如“纳采”之仪。 请期:择吉具书,备礼物告女家,女家受礼复书,其仪如“纳币”。 迎亲:婿(新郎)服礼服,率仪仗从妇舆(花轿)至女家,奠雁毕,乘马先返于门,妇至,降舆;婿引导入室,行交拜合卺礼(此礼泉俗鲜用,一般俱用采舆迎妇)。 ●嫁娶当日的仪礼 踢轿门: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送嫁娘忙备小火炉,放置在新人进入洞房必经之处。炉上置生猪肉一片、芦刺,撒食盐、白米、铅粒于热炭上。 送嫁娘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引新郎倒步至轿前,背向轿门,使劲倒踢一脚,轿内新娘亦须使力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特殊语言向众宣称:日后乾纲振作,男不惧内;坤道树立,女不示弱。这一来一往,以脚还脚,当然各有幕后人为之指导,似乎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 请出轿: 男家于迎娶前,必先选请一男孩,大多为亲属中的平辈或下辈,最好生肖属龙;如无属龙的,其他亦可,但寅年出生属虎的不行。 新郎踢过轿门,送嫁娘即引男孩至花轿前三五步,作一长揖,请新娘出轿。礼毕退。 牵新人::男家主妇,于择吉迎娶有期,预请亲属中福命大的女长辈如婶母、朋眷,届期莅男家。俟“请出轿”后,奏三通鼓吹喜乐,由送嫁娘引福命妇至轿前,启轿门,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将米筛为新娘遮面,边念四句,边撒铅米,同牵新娘的福命妇拥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