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怎么读

楔子怎么读,第1张

楔子,读作xiē zi。

xiē,声母x,韵母ie,声调一声。

zi,声母z,韵母i,声调轻声。

释义:

1、插在木器的榫子缝里的木片,可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动。

2、钉在墙上挂东西用的木钉或竹钉。

3、杂剧里加在第一折前头或插在两折之间的小段;小说的引子。

近义词:引子、序言、原由。

反义词:后记。

楔子的例句

1、卷曲的,像小楔子一样的稀疏的胡子神气活现地向旁边翘着。

2、他用木楔子取代钉子制作家具。

3、这种薄的纳米尺度的楔子形状吸收能力强,顶部吸收蓝光,底部吸收红光。

4、司机将卡车的车轮用楔子垫好。

5、切勿将螺丝刀临时用作穿孔器、楔子或撬杆。

6、它们有一种坚硬的隧石,把它跟别的燧石摩擦,就能摩成可以代替楔子、斧子、锤子等的工具。

康王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北章曲和康王井。康王井又分东西康王井。

该村东离小兆寨子2华里,西面5里下少陵原是杜曲街办杜曲北村,南和南章曲紧挨,向北2里和兆寨相接。村子东距新雁引路三华里,东北约3公里处是大兆街办所在地。

村子现有人口1860人,有402户,分七个村民小组。有可耕地2032亩,以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为主。

村子的姓氏有十余个。康王井有潘、尚、孙、岳、黄、姜等。北章曲有陈、冯、李、沈、杨等。其中姓潘的占全村的30%,姓陈的占40%,姓冯的有五六十户。传说潘姓是看墓人,黄姓是有山西大槐树下来的,杨姓是由三爻迁来的。

康王井村为少陵原“九井十八寨”之一。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均发展为村庄。因此在塬上也有“九井十八寨”之称。因村旁有明秦藩王康王朱志洁(也做洁)墓,当时陵墓有两军营把守,分别在陵墓东西,带眷屯田,后来形成村落,故名康王井,有东西二寨。

现在的康王村包含北章曲,北章曲和南章曲紧挨,又同属古章曲。却是分为两个行政村,不知是什么缘故,村民也不知道。章曲属于长安城南名胜五曲之一。长安地名志有载:唐代就有此村,唐宰相大诗人萧嵩葬于此。宋代记为张曲。唐代宗时宦官权臣鱼朝恩在此建庄园,有殿宇四千一百三十间,按华清宫模式所建,章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晚唐时有“城南章曲,韦杜莫比”之说,又有“五曲之中,章曲为最”之说。鱼朝恩被斩之后,章敬皇后将此处改为章敬寺,人们以此名首字因而为章曲,分为南北二村。

古时长安城南五曲为韦曲、杜曲、王曲、章曲、另一处已不可考。

据说古时章曲有水,而且面积还不小,现在早不复在。而康王井原来叫做康王金井村,村里有一老井,不知何年所凿,在康王西村东,水质很好,甘甜洌口,用此水熬成的粥很香,直到现在还有人用这座井里的水,有辘轳。井口直径约一米,传说是个蹩肚子,井下很大,有人用丈余椽塞到井下抡一圈够不到边。村里人很是引以为豪,因而叫金井。

东西康王井隔一条南北路,康王朱志洁墓就在两村中间路西,现在康王墓封土已残缺所剩不多,前几年测时墓高9米,底径13米,有墓碑,祭文碑各一,石文官2尊,武官2尊,石马3尊,石狮2尊。现在剩下七件石尊,一对石狮子,一对石人,一对半石马,石像雕刻精细,雄壮威严。

北章曲距离康王井约200米,现在村委会和正在修建的村中心广场将两个自然村连在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前,康王井有大约80户人家,北章曲有8--90户人家。

那时候康王井村人到南山推些柴草到西安去卖,或者换些渡日用品。北章曲村里有一些手艺人,以编笊篱(捞面用)为生,或者编些竹筐等。编笊篱的办法是这样的,将木头锯成一节一节方条,削成把子,凿卯。妇女泡竹,泡好后削篾,宽的做经,窄的编织笼型。男人骑上车子到引镇杜曲灞桥秦镇等地集市上去卖。那个时候全村的男人都上山砍竹子了,所以有手上拿把刀子,脚底踩的苗子之说,砍竹子很苦累。村子前些年还有会这门手艺的',现在已经没人编了。当时村上一个工分才一毛五分钱左右,村里人靠编这个增加点贴补。

北章曲每年的七月初三过古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忙罢会。所有亲戚都来互相问个收成,走动一下。正月二十五过镰刀会。村里人都用镰刀上山砍竹子,所以不知何时设置了镰刀会,主要是女儿们来晚辈来。

北章曲和南章曲自古是一个会,却分别属两个行政村。

康王井东西村是六月二十九日的古会。

康王井有三个大冢,在东村和西村中间,其中一座就是明秦藩王朱志洁的墓。秦隐王的庶子,起初封为富平郡王,宣德元年,因为秦怀王朱志均去世,没有儿子,朱志洁就继承了秦王位,成为第五代秦王。秦康王爱读书,好学,明代宗景泰六年,朱志洁去世,谥号为康。在位27年,对待封国内的百姓,应该还算仁惠。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秦惠王朱公锡,秦安王朱公铭,郃阳惠恭王朱公镗汧阳端懿王朱公鏳。

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取土时发现了此墓墓道,有石门,有墓志碑。还有一大瓮,打开密封很好的盖子,瓮里装满着黑色油状的液体,有人说是菜油,可都不敢吃,就有人用它当机油给自行车使。里面的砖块很大很厚,有人拿出来垒了猪圈。后来有人建议填埋了墓道口,那座墓碑拉到三组一户人家,后听说埋到地下不知踪迹。现在中间大冢只剩下一小块子,两边两个冢现在封土无存,砖瓦窑在旁边大量取土,估计要不了多久,剩下的这点土堆也会荡然无存。

东村东有一座大冢,因此在康王井东西村共有四座大冢。北章曲村东有三个大冢,现在有一个尚存大部分封土,另一个封土已剩下很小了,还有一个几乎看不见了。人称奸贼冢,为何叫它奸贼冢,据说是这几个人害死埋在不远处少陵里的许皇后的,死后这几个人就跪在少陵前谢罪,这几个大冢的组成像一个人跪在地上的样子,很形象。

当地还有一个风俗,蒸的油塔馍就像许皇后陵的台台样子,当地人也把少陵叫台台冢,就是为纪念这位仁慈的皇后娘娘的。

在北章曲曾经有一个占地二亩多大小的涝池,学校北有一个小涝池。康王井西村有一座一亩地大的涝池,东村有一座半亩地大的。

住在北章曲的今年七十三岁的老人黄纯让说村里自古有南庵北寺之说。说是在北章曲西南拐角有姑姑庵,在学校跟前有座大庙,叫菩萨庙。供的是五大菩萨,还有雷神等。有二亩地大小,十几间房,前后中各三间。

说是原先叫显宗寺,后来回回乱时被烧掉了,后来在原有的一些木料椽檩基础上,建了大庙。大庙的木檩都是蹲卯,卯套卯。

村里原有学校叫北章小学,1957年联校时和兆寨康王合一起叫康王小学。1980年学校在大庙上进一步改造。2011年9月1日学校由于学生太少,只剩下五十几个学生,因而停办,学生合并到南章曲小学上学。原来学校的地方至今还保存一座无字碑,高两米,宽一米。

学校内现在还有一棵古槐,两人合抱粗。还有一棵大古槐在古庙改造学校时伐掉了。

康王井西村东有老爷庙,有六间房大,敬的是三个神,关公、马王爷、杨泗爷,杨泗爷为何人后来经过查找资料才知,乃是二郎神杨戬。近日对三尊神已重新塑像,业已完工,农历九月十三是老爷庙庙会。

东村西也有一老爷庙,两座庙对应得很正。

村里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有些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淘汰,有些依然保留。

婚事:过去结婚都由大人包办,媒人说好,男女双方不见面。迎新娘有钱人雇两个轿,一个蓝,一个红,八人抬的大轿,还要有雇行,吹打的,板胡。没钱人只有一个轿。以后成了轿车子,有车轱辘的马拉轿。

媳妇轿到门前,拿一个铁铧,在麦秸上烧热甚至要烧红,再倒些醋,在屋里绕一圈,据说为了避邪。新媳妇下轿要不能沾土,所以事先准备好红毡铺地。新郎要在炕上跷新娘的尿臊,一共翘六个,左三个,右三个,一是在家要听新郎的,新郎是这家的主人,二个是一种祝福,新郎给新娘抵挡一切,保护好她。新娘进门还要撒麦草,提前把麦秸剪成碎末,放在笼子,抓一把一把从门撒扬到屋里,现在都成了撒花。

我在厅房正吃烟,听到花轿到门前;手里提个撒草斗,急急忙忙往进走,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娘进了门。。。。。

女子出嫁时,要哭,要背着上轿,还要由上辈人背,譬如当伯的。

还要让小孩压炕,男孩压生贵子,女孩压生女娃。耍新媳妇让说些袅口的话,说不对引得哄堂大笑或者还要惩罚。结婚第二天,新郎带着新娘拿着红毡挨家挨户磕头,感谢乡党邻里,也是认个门。

丧事:村里有老人倒头,就请来阴阳先生手拿罗盘,查看风水,选定墓穴。分出穴位大小头,插上木楔子,开始挖墓。

挖上一人半深,掏洞子,将棺材放进去,用土糊基(土胚子)或者砖封起来。

阴阳先生写好契单,把过七期日子写在上面贴在灵堂前。

死人脸上盖三张黄表纸,脚上拴上红头绳,口里含麻钱,入殓时棺材内还要放上铧铁,青石。

一般人死置放五天,也有三天,之后下葬。还有一个瘆人的说法,说是老人倒头,魂被引之墓穴,第一天晚上,魂还要回来,所以第一天晚上家里的所有人还有牲口都要出去躲,住在邻家,由一个人在家剁秧,就是剁些五谷草给鬼魂吃,第二天一早鸡叫后家里人才回来。

下葬时把五谷斗倒在穴内,说是给引魂鸡吃,长明灯放在倒头的老人脚下,最后放在墓耳内。

如果在外横死的,不让进村,在村外用席搭棚过事,叫顾行帮忙都不愿去,妇女月死,晚上埋,给坟头插一把伞,说是避血腥鬼。

年俗:吃了腊八就糊涂。说是离年近了,花钱糊里糊涂,日子很快。腊八饭,是指饭里有豆、米、豆腐、红萝卜等,吃后还要给树根下倒一些,保佑来年树上结好果子。

腊月二十三祭灶,买灶冒烧纸人,祭灶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三十晚烧纸马,换新灶爷。包好饺子,初一早上吃。让娃娃们提一兜香火,给大小庙烧香,祈求土地爷仓粟神龙王牛神马神等的佑护。

还要由大人们引上挨家挨户拜年,互讨吉利,人们拿出核桃枣等给孩子们吃。初二三四待客。初五以后舅舅给外甥送灯笼。十四晚上点灯盏,十五女儿给母亲送元宵。

如今在新时期和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旧的习俗已废除或淘汰,保留了传统的美好的风俗,摒弃糟粕,弘扬科学,使后世人了解过去,传承精髓。

在新一届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村中心广场在建设当中,村容村貌取得了很大改观。有理由相信,勤劳朴实的康王井群众的生活一天会比一天好,蓝天下,青青的麦地里,先人的大冢显得有些单薄,我们应当责无旁贷的保护好,无愧于这片土地的赐予,也无愧康王井乃守墓人后裔这一职责。

传说在修建天坛祈年殿的时候,朝廷召集了上千民工,不分昼夜地干活。有一天,有个年近70岁的老人说他会木工,要求做几天工挣口饭吃,别无他求。

工头见这个老人很可怜,就让他跟一个姓刘的木匠一起干活。刘木匠就把老人带到自己的工地,他认为老人就是混饭吃的,他没有跟老人交代做什么活,自己只管闷头干了起来。

老头儿闲着没事,他就问刘木匠:"师傅,叫我做点儿什么呢?"刘木匠踢过一个半尺长的圆木头,看看老人说:"给你,就弄这个吧!"说完刘木匠又干起自己的活来,也不告诉老人做什么或怎么做。

老头儿也不问,扛起木头就到一边收拾起来。他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这个木头的几面画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数不清的黑线条。

第二天开工的时间过了,还不见老头儿人影。刘木匠生气地说:"简直是胡闹,一天也没干出什么活儿来!"刘木匠边说着,边走到老头儿做活的地方,踢了那块木头一脚,嘴里还不停地唠叨:"这叫什么活儿呀!"这一踢不要紧,话音未落,只听那木头"哗啦"一声,全散了,变成了无数块木楔子,上面还有号码。

刘木匠一愣,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他心想,莫不是遇上高人了吧!说不定这是祖师爷鲁班的指点呢!他马上就把这些木楔了细心地藏了起来,以备后用。

没过多久,祈年殿就快完工了。就在安装房梁的时候,大家发现每个梁柱的接口处都不牢固。这时候,刘木匠才想起自己保存的那些木楔子。

他赶快拿来木楔子安在梁柱接口处,发现这些木楔子不大不小,正好将"飞头"与"老檐"牢牢地固定住了。房梁安装好了,这些木楔也都用完了,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有人觉得奇怪,就问:"刘木匠,你怎么知道事先预备好这些木楔子呢?"刘木匠就把那老头儿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都相信,就是祖师爷鲁班帮助了刘木匠。而鲁班生活的年代,是我国的春秋战国,这比天坛的建造年代要早将近2000年,鲁班自然不可能帮助修建祈年殿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想到鲁班呢?因为他是我国工匠的开山鼻祖,他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都有所发明,并且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

鲁班帮助修建祈年殿的传说,正是后人看到祈年殿那华美的建筑、精湛的技艺、流美的线条,便想只有祖师爷鲁班才能建造出那么美的建筑,于是才有了这个神奇故事。

那么,天坛的祈年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呢?

祈年殿建于1420年,当时取名大祀殿,是一座宽12间、深36间的黄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

大祀殿与其说是祭坛,不如说是一座宫殿,后来的嘉靖皇帝旨意拆除,并于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了三重顶的圆殿,取名为大享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1751年,大享殿修缮后,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当时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1889年,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而焚烧了。因楹柱为檀香木,而燃烧时香飘数里。

据传,当时北京古建筑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宝,即祈年殿的沉香木楹柱,太庙前殿正中三间的沉香木梁柱,颐和园佛香阁内铁梨木通天柱,谐趣园中涵远堂内沉香木装修格扇。

后来所看到的祈年殿,是雷击之后重修的,其形状和结构都与原来的一样。

第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后来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07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