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的资料

三八妇女节的资料,第1张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简写IWD)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联合国女权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 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同时,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劳动妇女罢工游行集会以来,至21世纪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在不同的地区,庆祝的重点有所不同,从普通的庆祝对女性的尊重、庆祝对女性的爱到庆祝女性在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成就。由于这个节日一开始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发起的政治事件,这个节日和众多国家的文化都有融合,主要在欧洲,包括俄罗斯。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中国19世纪20-40年代的一些社会主义者受到的女权主义影响,主要是属于这一代的。这一时

19世纪女权主义者抗议罢工游行示威

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像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的运动,和“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19世纪30--40年代,英、法等国进入到机器工业大发展的阶段,以大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制度,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而巨大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在各国取得胜利,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资产阶级妇女积极参加了本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妇女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开始兴起;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启发了妇女争取平等权利斗争的觉悟,是妇女运动产生的直接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先进女性冲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束缚,走向社会,拥有与男子同等抗衡的社会分量。然而,新兴的男权政客依然蔑视妇女,于是她们开始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近代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的妇女们也于1913年3月8日走上街头,通过举行和平集会等形式反对战争。

纪念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后来还证明是俄国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当时的俄国妇女举行罢工,要求得到“面包与和平”。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临时政府宣布赋予妇女选举权。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布尔什维克的女权活动家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夫娜·柯伦泰(Alexandra MihalovnaKollontai)说服列宁将3月8日设为法定假日。苏联时期,每年都会在这天纪念“英雄的妇女工作者”。不过在

1975年澳洲妇女运动

1975年澳洲妇女运动

民众中,节日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而演变成类似西方的母亲节和情人节之类向女性表达尊敬和爱意的机会。至今,这天仍是俄罗斯的法定假日,男性会赠送礼物给妇女以祝贺她们的节日。

在西方国家,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正常举行,但后来一度中断。直到19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又逐渐恢复。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9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联合国的倡议导致为实现男女平等建立了国家法律框架,并且提高了公众对于迫切需要在各个方面提高妇女地位的认识。

中国妇女节史

节日起源

从1924年中国人第一次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以来,该节日己经成为了国共两党领导中国妇运的重要场域。“三八”国际妇女节代表革命传统及其作为中国百年妇运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国人首度公开、正式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在1924年3月的广州,当 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蜜月期。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关注到妇女问题,在中共二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中提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这一后来以一贯之的妇女运动指导方针。[9] 随后,向警予出任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多次在上海领导女工斗争,仅1922年一年间就在上海的六十间丝厂、三万名女工中先后发

中共妇女运动***

动十八次罢工。但是当 时中共内部妇女力量薄弱,1922年6月时只有女党员4名,到1923年6月时也不过13人。[10] 建立广泛的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需求迫在眉睫,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就提出“一般的妇女运动如女权运动、参政运动、废娼运动等,亦甚重要” 、“本党女党员应随时随地指导并联合这种种运动,口号应是“全国妇女运动的大联合”、“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职业平等”、“女子应有遗产承继权”、“男女社交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男女工资平等”、“母性保护”、“赞助劳动女同胞”。这些口号之外,还应加入“打倒军阀”、“打倒外国帝国主义”两个国民革命运动的口号,以引导占国民半数的女子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就在中共二大召开的这一年,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国民党改进会议,再次改组国民党,在新修订的党纲与总章里规定设立“妇女委员会”,以“调查国内外妇女状况,并研究国内妇女问题之解决方法”。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获大会通过,促使《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政纲中明确规定:“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从而确立了妇女在社会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则。何香凝作为中国国民党早期最重要的妇女运动领袖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这一时期,作为国民党中央的一个党务部门,国民党的妇女部同样关注“国民革命是妇女的唯一生路”,将妇女解放与国家救亡紧密相连;在这一点上,国共两党妇女工作有着基本的共识。

当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遵照两党的决议,女***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党各级妇女部的领导工作。向警予、蔡畅、邓颖超、杨之华等中共早期妇女工作领袖都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和沪、粤等地的地方党部妇女部担任领导职务。

妇女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妇女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呢妇女节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

妇女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2017年3月8日 农历二月十一 星期三

妇女节放假时间

 首先三八节不是法定节假日,三八节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三八妇女节,妇女是放半天假。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相关内容

 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13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 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第五条 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妇女节贺词

 女人不是弱者,女人是伟大的。因为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女人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自身生产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大千世界,女人就像一朵花,一只鸟,一首诗,千千万万个美丽的女人组成一个争芳斗艳的美妙世界,使人爽心悦目。

 世界文豪高尔基赞言道:“没有女人便没有英雄”。他的经典名著《母亲》传遍了全世界。看中华大地,女杰辈出,花木兰替父从军,驰骋疆场杀敌,也成千古佳话;江姐、赵一曼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浩气贯长空;邓亚平雄踞世界乒坛冠军宝座,令世人瞩目;美籍华人靳羽西闯荡天下,独创世界一流的羽西公司,誉满全球;湘女成之凡三次竞选法国总统,被誉为“华夏女杰,翱翔在法兰西政坛上空的中国凤凰”。

 大家:在座的大家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女人,都是共同走过炎炎的夏,走过萧萧的秋,走过那漫漫寒冬,一起走到了花开的今天的剑阁商界、政坛的女人们,剑阁人民因有我们而精彩,剑阁的事业因有我们而阔步向前。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庭和睦,都有我们的舞台。

妇女节有哪些代表人物

 1、克拉拉·蔡特金

 克拉拉·蔡特金(Klara Zetkin) 1857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维德劳一个教师家庭,15岁时全家迁至莱比锡。1874年至1878年就读莱比锡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1878年结识流亡德国的俄国革命家奥西普·蔡特金,两人于1882年结婚。蔡特金在奥西普指导下阅读了《***宣言》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并投身工人运动。1882年至1892年,她与丈夫及两个孩子流亡瑞士和法国巴黎,结识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 拉法尔格。1889年参加第二国际成立大会。1897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

 1892年创办妇女报纸《平等》,并担任编辑至1917年。1907年,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会上决定成立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把《平等》作为机关报,选举蔡特金为书记处书记。1910年8月主持召开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会上建议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1916年参与创建斯巴达克同盟。1919年加入德国***,1920年任党中央委员和议会议员。1921年入选第三国际主席团。

 1920年至1932年多次出访俄国,大量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与列宁和罗莎·卢森堡交谊甚笃,支持布尔什维克。

 1933年6月20日在莫斯科逝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

 2、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号双清楼主,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

玛丽莲·梦露曾经说过: “珍·哈露是我的偶像。”

玛丽莲·梦露的一头金发和嘴边黑痣,是对前辈珍·哈露的效仿。

珍·哈露也是麦当娜的偶像,麦当娜的金发造型受到了她的启发,还在MV和唱片封套中模仿她的形象。

珍·哈露在短短26年的生命里,就像是一道耀眼的烟火,照亮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她是好莱坞性感女星的开山鼻祖,是银幕上第一个金发美女。

1911年3月3日,珍·哈露诞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牙医家庭,原名哈莉安·哈露·卡朋特。

她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牙医,而母亲是一位绝望的主妇。他们是包办婚姻,没有爱情,哈露的母亲用小说和诗歌来填补生活的空虚。

母亲一直有当演员的梦想,曾经多次试镜,但都以失败告终,她将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

母亲对哈露百般溺爱,从不说一个“不”字。但是哈露从小体弱多病,身体免疫力很差,5岁时感染上猩红热,几乎从来没有机会到户外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不过读书的爱好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口,书中的故事激发了她表演的欲望。

1923年,珍·哈露的父母离婚了,妈妈带着她投奔外公家,并拒绝哈露的爸爸探望孩子。母亲很快再婚,搬到芝加哥。

外公是个保守而霸道的人,管束很严厉,哈露15岁时被送去一家贵族寄宿学校就读。

豆蔻年华的珍·哈露出落成风姿绰约的小美女,好友曾这样描述她: “她是我毕生仅见的绝色。毫无瑕疵的皮肤,白得简直透明。她才五英尺两英寸(156米)高,但全身骨肉匀称,笑容可掬。我们走在街上,众人争睹,道路为之堵塞,男人们纷纷爬出车门,跟随在她身后。”

同学这样形容她: “她让人一见难忘,即使她穿着校服,也同样充满魅力,全校没有人能将水手式上衣穿得像她这样服帖。”

同学的父亲看到她之后对自己的女儿说:“其他同学走路就是走路,只有这个女孩走得风姿绰约。”

外公对哈露的管教让她成为一个叛逆少女,她唯一的心愿是赶快到16岁法定结婚年龄把自己嫁了,离开这个让她窒息的家。

到了16岁,早熟的珍·哈露嫁给23岁的商人查尔斯·迈古,婚后不久搬到好莱坞的贝弗利山。

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祝福,也没有想象中的美满和自由。一年后,他们就离婚了。

19岁的哈露为了生活,开始在好莱坞做临时演员,并给自己取名“珍·哈露”,“珍”是她母亲的名字,她以这种方式完成了母亲的梦想。

珍·哈露涂着厚厚的眼影和口红,穿着薄纱裙,浑身散发着廉价香水味,和好莱坞众多无名女演员一样,等待着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

1929年,当红女星克拉拉·鲍在拍摄现场遇到珍·哈露,哈露身上穿着一件黑色的钩针编织裙,里面什么都没穿。

克拉拉立刻命令导演:“让她离开这里,永远不要回来。”

“为什么?她只是无名小卒。”

克拉拉回答: “如果她穿成这样接受采访,谁还会看站在她旁边的我?”

当时克拉拉·鲍是派拉蒙最大牌的明星,她后来和珍·哈露成为好朋友,带着哈露到处拍照。当宣传人员提出她不该和这种不入流的演员拍照时,克拉拉的回应是: "她很快会星光灿烂。"

幸运终于眷顾了哈露,**《地狱天使》因拍摄耗时过长,后期出现资金困难,导演霍华德·休斯对女主角不满意,想换掉她。因为没有多余的钱请大明星,打算在新人中寻找合适的人选。珍·哈露凭火辣的身材挤掉了卡罗尔·隆巴德,获得了这个角色。

珍·哈露扮演的是一个抽烟喝酒、放浪形骸的女人,休斯对女主角的要求就是性感,哈露的每一件戏服都极致性感。

珍·哈露性感诱人的**宣传照出现在各大报纸上,先吸引了一波眼球。

1930年,《地狱天使》公映后轰动了影坛,珍·哈露一举成名。

在珍·哈露出现之前,好莱坞是黑发女郎的天下,《地狱天使》中珍·哈露的一头金发和媚惑众生的笑容,打破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原来金发女郎是如此迷人。

珍·哈露成为当时最性感的女明星,开启了金发女郎的时代,大家亲切称她为“宝贝儿”。她迷离的眼神,曼妙的腰身,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男人入梦的遐想。

珍·哈露一直拒穿文胸和内裤,她有一句名言: “胸罩是一种没有必要的衣服,事实上它是不 健康 的。” 女人们纷纷效仿她,让内衣厂商叫苦不迭。

哈露最佳银幕搭档是好莱坞**皇帝克拉克·盖博,两人合作了5部**,戏外也成为密友。所有人都叫哈露“宝贝儿”,只有盖博称呼她“妹妹”。

克拉克·盖博这样评价她: “她不想出名,她更希望得到的是快乐。”

哈露虽然在银幕上以魅惑大胆的形象颠倒众生,但她的私生活并不放荡,拒绝了米高梅老板路易斯·梅耶的潜规则要求。她是那个年代唯一敢这样做的女明星。

1932年,珍·哈露又嫁给了米高梅制片人保罗·伯恩。保罗·伯恩已经42岁,其貌不扬,和很多女演员约会过,还有一个神经失常的前情人。

哈露婚后几个小时,经纪人兰多接到她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哈露歇斯底里到崩溃,兰多赶到他们的新房,看见哈露正掩面嚎啕大哭,身上有被虐待的痕迹。

哈露在新婚之夜才发现,丈夫是个性无能,他和哈露在一起,是希望哈露能治愈他。

不幸的婚姻让珍·哈露把注意力转到事业上,然而在她拍摄**《红尘》期间,保罗·伯恩开枪自杀了,留下了一张便条,希望哈露能原谅自己。

坊间流言四起,说珍·哈露谋杀亲夫,她在银幕上塑造的风骚坏女人形象也被视为“本色演出”。

3天后,伯恩神经失常的前女友被发现死在了郊外,警方判定伯恩死于与前女友的争执,珍·哈露终于洗脱了冤情。

米高梅公司把珍·哈露打造成受害者的形象,甚至重拍了《红尘》的部分镜头,将她裙子的胸线拉高,以给人“良家妇女”的印象。

但舆论并不买账,认为是米高梅老板路易斯·梅耶的营销手段。

伯恩死后给珍·哈露留下了巨大的债务,她的生活开始失控,寻找情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还想找个男人怀孕生个孩子,这样她就可以享受真正的家庭生活。

珍·哈露短短26年的人生就经历了3次婚姻,每一次都以悲剧收场。

婚姻的不幸和经济的压力彻底压垮了她的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找上门来。

这时演员威廉·鲍威尔进入了她的生活,鲍威尔是女明星卡罗尔·隆巴德的丈夫,这段感情注定不被祝福,受到舆论的批判。

1937年,珍·哈露出现了头疼、乏力、恶心、腹痛等症状,昏倒在**《萨拉托加》的片场,经过医生的抢救醒了过来。此时的珍心中仍怀着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等待着鲍威尔的求婚。

然而珍·哈露没有等到爱人的求婚,1937年6月7日,哈露因尿毒症和肾功能衰竭病逝,生命永远停留在26岁的花样年华。

哈露得尿毒症的原因据说是滥用染发剂,她每周就要染一次发,这种发色被命名为“白金”,引领了当时的 时尚 潮流,人人以染白金色头发为美,她的粉丝甚至组建了一个“白金”俱乐部。

哈露的染发配方里含有超标的有毒物质,对发质损害极大,以至于她后来不得不佩戴假发。频繁染发损害了她的 健康 ,让她为美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她母亲坚信基督教科学派的理论,拒绝把女儿送往医院治疗,当她的经纪人兰多把她送到医院时,已经太迟了。

珍·哈露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里,手中捧着一本《飘》,她曾经对朋友说打算一个月内读完《飘》,看看斯嘉丽如何勇敢掌握命运,把握爱情,但书签永远插在了第5页。

鲍威尔悲痛万分,在哈露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花束的纸笺上写着: “晚安,我最亲爱的宝贝儿。”

好莱坞为她举行盛大的丧礼,她所属的米高梅**公司停工一天,其它**公司的员工也集体默哀一分钟。

珍·哈露去世后,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了一股“珍·哈露热潮”,她的传记和以她为生平改编的**纷纷面世,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红颜薄命的好莱坞头号性感美女。

1999年,珍·哈露被美国**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女演员第22名。

珍·哈露从1930年出道到1937年去世,从影只有短短7年的时间,却开创了一个金发性感女郎的时代,之后的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和麦当娜都受她的影响,成为**史上不朽的美丽传奇。

一代妖姬白光的几段情,曾恋日本特务与美国飞行员,最后嫁小鲜肉

胡亚捷的婚姻故事:三次闹离婚,越闹感情越深

朱迪嘉兰的悲剧人生:被老板压榨,5次不幸婚姻,2位丈夫是同性恋

她是4届奥斯卡影后,做了27年小三,与原配和平共处,活了96岁

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不错的作家!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市一个大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练习写作。189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堕落》,获得成功。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进一步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以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是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思想曾一度陷入危机。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使作家誉满全球。

30年代初,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纳粹上台后,托马斯·曼发表《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著名演讲而被迫流亡国外,1944年入美国籍。虽然他的著作在德国被查禁,他的国籍和波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被剥夺,但他并没有屈服,而是以著名的公开信表明了反法西斯的严正。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坚持创作,发表了长篇巨著《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在魏玛》(1939)等。1947年,波恩大学重新向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同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由于反动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日益猖獗,作家感到“灵感给美国的政治气氛窒息了”,于是迁居瑞士。1955年8月12日,在接受世界各地庆贺他80寿辰之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受奖演说)。

托马斯·曼在50多年的创作中,始终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心,持守着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创作上,他把继承欧洲古典作家的优良传统和探索新的艺术手清,表现时代精神融为一休。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他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托马斯·曼获得获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Thomas Mann, 187566-1955812),德国著名作家。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Lübeck)的一个望族,父亲曾任该市参议员和副市长。1891年托马斯·曼的父亲去世,母亲带者他的弟弟妹妹迁往慕尼黑,他自己则继续留在吕贝克读中学。1894年中学毕业后,他也去了慕尼黑,在一家保险公司当实习生,并在慕尼黑几所大学旁听历史和文学史课程,还参与编辑《二十世纪》和《痴儿》杂志。

处女作中篇小说《沦落》于1894年发表,1901年发表成名作《布登勃洛克家族》。此后便专事创作,1909年发表反映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结盟的长篇小说《王爷殿下》。

《布登勃洛克家族》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发表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持民族主义立场,要保卫所谓“德意志精神文化”,战后表示维护魏玛共和国。

1924年他发表了长篇哲理小说《魔山》,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他在祖国德国的名声于2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192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之后,他担任了很有影响的德国文学艺术院的院长,虽然他对种种公务的缠身感到不满,但他意识到,这一职位使他在帮助其他作家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也使他有了避开纳粹舆论界攻击的威望。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4年加入美国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发表大量广播演说,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1933-1943年完成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包括《雅各的故事》(1933)、《约瑟的青年时代》(1934)、《约瑟在埃及》(1936)和《赡养者约瑟》(1943)。1939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绿蒂在魏玛》,1943-1946年完成反映艺术家悲剧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等。

50年代发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1951),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主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由——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1952年托马斯·曼移居瑞士。

托马斯·曼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书信,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总共写了二万多封信。1955年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基尔希贝格逝世。

托马斯结婚后,小两口日子过得很和谐。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托马斯却逐渐忧郁起来。因为盖尔达一直没怀孕,公司无继承人,他本人以汉诺全家当然都着急。幸好,过了几年,盖尔达终于生下了儿子。

克拉拉婚后不久就得了脑结核而很快死去。小约翰夫人背着托马斯把12万马克给了蒂布修斯,这使托马斯非常不满。克利斯蒂安在汉堡投股的生意亏损,银钱损失殆尽,他本人又得了半身瘫痪,躺在汉堡的医院里。

这时伊瑞卡长大成人,和保险公司的经理胡果结婚。但是胡果很快被人告发犯欺诈罪。经过法院调查,胡果被判了3年半徒刑。伊瑞卡重蹈了母亲的覆辙。家里不祥的阴影增大了。汉诺的洗礼宴虽说办得十分隆重,但他仍然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家伙,生性怯懦,耽于幻想,不学无术,根本不可能肩负重振家业的重任。他觉得在学校里无异于在监视狱里,学习成了负担,唯一的乐趣是和母亲弹钢琴。汉诺对全家期望的幸负,无疑使全家担心,特别是托马斯,儿子的不成才使他非常失望,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公司的业务日益萧条。托马斯在安妮的怂恿下,抛弃了“诚实”和“不谋暴利”的祖训,买下了风险极大的青苗。 但是就在庆祝公司成立1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一场冰雹粉碎了他的美梦,庄稼被毁,公司赔进了几万马克。正当诸多不顺心之事纷至沓来的时候,小约翰夫人又一病不起,医治无效,最后一命呜呼。她的逝世使家庭矛盾总爆发了。克利斯蒂安想拿钱去汉堡和一个身份暧昧的女人结婚,托马期害怕家资外流,坚决不允。两兄弟隔着桌子对骂起来。

托马斯决定卖掉孟街的房子,裁减部分佣人。房子的买主竟是布登勃洛克公司的死对头哈根施特罗姆。他们不择手段积聚财富 ,已经成为全城的首富之家。安冬妮看见对方住进孟街的房子,感情上怎么也接受不了,常常去门前哭泣,引起路人讪笑。

已到少年的汉诺, 那弱不禁风的身子, 经常昏厥的毛病,病恹恹的脸色,使托马斯十分担心。每年夏天,他都让儿子到海边去疗养,期望大海对儿子的身体有所帮助。但是大海却更加增强了儿子内心的幻想和对音乐的酷爱,商业气息在他身上越来越淡泊了。

托马斯的对手哈根施特罗姆一帆风顺,顺蒸蒸日上,大有吞噬一切的趋势。托马斯和他们竞争,一次次败下阵来。公司的业务完全陷入了泥潭中。面对内忧外患,托马斯一筹莫展,他明白自己是无能为力了。而这时,妻子盖尔达和一个少尉军官来往密切,关系暧昧,这又给了他当头一捧。他感到自己空虚孤独,便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思想里寻找寄托。

中年的托马斯早早地准备着后事,立下了遗嘱。果然不久他在议会开会中途逃会出来拔牙,上街后便晕倒在大街上,被人抬回家就死去了。托马斯死后,他的公司和房子被卖掉,全家搬到了郊区的一座小房子里居住。克利斯蒂安没有了兄长的管束,终于拿着遗产去汉堡和那个女人结了婚。但不久他就被那个女人送进了精神病院,很可能他将会在那里了结一生。

  

汉诺学习上一塌糊涂,他根本不想也无力振兴家业。不久,一场伤寒病夺去了他的生命。布登勃洛克家族终于后继无人了。盖尔达准备回娘家尼德兰去,安冬妮带着女儿,外孙女孤单单地活着,她满脑子的骄傲和虚荣不没有放弃,还整天沉湎在对过去的荣华富贵的怀念里。

布登勃洛克,这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终于彻底地完结了它的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29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