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结婚有哪些习俗?

松滋结婚有哪些习俗?,第1张

婚嫁“六礼”别具特色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地处鄂西南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四野风光旖旎,民性敦厚。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聚居、繁衍劳作。千年历史在此积淀出多姿多彩的“乐乡”(松滋古称)民间文化和丰厚的人文艺术。

灵秀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滋养,松滋的婚嫁礼俗沿袭下了古老传统,存留了千百年来民俗文化沉淀下来的远久和淳朴。群艺馆专家向记者介绍,古代盛行的婚嫁“六礼”,在松滋境内大致流传了2000余年,其主要内容为“纳采”(即男方派人送礼到女家,表示愿和女家结亲)、“问名、问八字”(即男方修书与女家,询问女方生辰年月)、“纳言”(男方将探询的情况,卜问于祖先祖神)、“纳证”(男方遣人带彩礼去女家订立婚约)、“择期”(男方确定婚期,将日期写在贴子上,备上礼物通知女方)、“迎亲”(结婚之日,男方到女家,女方父亲在门外迎接,带女婿到祠堂拜祭祖先,车或花轿停在大门外,女方来到车(轿)跟前,男方作长揖(或跪),请女方与之同归)。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风尚的演变,经过逐步革新、改良、简化,部分婚嫁礼俗尚存,且汉、土家民族及境内其他民族共用。

婚嫁仪式多达30余项

相较于现代社会过于简单平白的婚礼仪式,松滋人婚嫁礼俗要明显地丰富和有趣得多。这一习俗看似繁琐复杂,但每一项礼仪都描绘出了活色生香的民俗画面。

松滋地处武陵山、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西南山区为土家人的主要居聚地。在清代改土归流前,这里的青年男女,在生产生活中或以山歌相约、手势相邀,或采取对话、对歌、欢舞方式,或在山寨田头,或在山坡树下订下终身。改土归流后,婚姻“请凭媒妁”,于是便有了多达30余项的婚嫁仪式,且项项有歌。

群艺馆专家考证称,从目前存有的婚嫁民俗仪式歌中探寻,松滋人婚嫁礼俗的仪式或婚嫁仪式,自发八字起,中间经过行茶过礼、团年报期、求喜缝衣直至完婚回门,大致计有38项(或38礼),即:发八字、过礼、开盒、求喜、报期、娶亲、陪十姊妹、开脸、哭嫁、辞堂、发亲、升号匾、拦车马、治煞、迎嫁妆、拜堂、喝交杯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铺床、坐床、陪新郎、陪新娘、陪上亲、接风、给新姑打洗脸水、给上客打水、给上客装烟、给上客筛茶、陪媒人、谢媒、交钥匙、开箱、穿鞋、叫多谢、下厨、闹房、回门。每项礼仪,至今均有传唱之歌谣为证。

随着社会风尚的演变和民族的融合,有些礼俗业经革新、简化,然主要礼仪仍沿习下来,为今人所用。在这些仪式中,有几项不为今人多见,但趣味横生。

群艺馆专家告诉记者,比如“娶亲发家”,大婚之日,男家派花轿或车,赴女家迎亲。轿至,女方关上大门拦轿,若女方迟迟不发亲,男方以鼓乐鞭炮相摧,男方讲礼若不周,女方即发难,故有“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之说。新娘上轿,须换上男家的衣饰,有“离家不穿娘家衣,上轿不踏娘家地”之说。有的地方尚有“压轿”之俗。花轿离男家不远时,又须鞭炮鼓乐相迎,稍有不周,有返轿或骂媒人之情况。遇有过桥、过渡、过街,轿夫以“罢轿”相戏于新娘,并讨要“利市”(即红包)。现今多由小轿车接送,礼仪从简。

婚嫁礼仪体现真善美

松滋人婚嫁礼俗,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群艺馆专家告诉记者,婚嫁礼俗所述情况是土家人真实的生活和在实践中显现的生动形象。婚嫁过程中的交往,婚嫁之中所表现出的欢歌笑语及人们流露出来的喜悦心情,充分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出发点是以善为前提,目的是为了实现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和谐。由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美好民俗礼仪,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生活现象,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具有国民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传承了人类文明。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民国:《解县志》)

  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国时期,山西民间结婚,拜天地之后,“导入洞房,婿先进,上床踏四角,新娘继入,坐床后隅,饮交杯酒,是日‘合卺’,合卺之后,尚有谒祖日见勇姑等礼,大抵于结婚之翌日行之”。(民国:《浮山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青年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当人们置身于偏僻山村的婚礼中,不管平常人们的生活多么艰辛,但通过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欢笑,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

  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结发夫妻受到人们的尊重,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交杯酒一样,在农村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男人们可以娶妾、养姨太太的时代,结发夫妻就显得尤为突出。以至于不论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进士,还是突发横财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贵、寻花问柳、续纳小妾之时,一般都要对结发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上,从古至今,漫漫几千年,尤重结发夫妻。

  因为结发意味着“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亲,人们一生中深交的异性寥若星辰的情况下,结发,意味着第一次接受了异性的新鲜,第一次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尝了爱的幸福,第一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第一次都是弥足珍贵,值得珍惜的。

  此外。结发还具有庄严、神圣、天意、缘份等等得到社会认可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婚姻的双方产生了义务和责任感。

  --------------------------------------------------------------------------------

  二、闹洞房的秘密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近则变本加厉,庆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地理志》)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综观闹洞房之俗,驱动人们听房、闹洞房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这是一种人们性意识的外化与下意识的冲动,人们从闹房戏妇与抚妇之中,表现了对异性的某种挑逗,发泄出来之后便可克服既羡且忌的心理,以达到性在“下意识”界域的某种平衡,这种对异性的态度与行为在平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闹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种机会。

  其次,闹洞房是传统婚姻中包办婚姻的产物。因为只有在新婚典礼之后,激动的新郎才可搞开新娘的红盖巾,这对新人以前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面便要共堕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因此,闹洞房习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无疑,洞房之闹是百米赛跑前的必要准备。

  再者,在兴旺发家的心理趋动下,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

  三、洞房验贞

  在中国,性行为是一种受习俗高度制约的行为。人们不仅对公开的、合法的性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习俗的规范试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谈到许多妇女与情人们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层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之混乱多少有如堕落的罗马时代。当时离婚很容易,再婚也并不难,少女的贞操还不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儒学的兴起,特别是宋代的理学泛滥之后,妇女被认为要对社会道德负起责任,理学家们强迫妇女生活在禁闭的世界里,寡妇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恶,极其珍视妇女的贞洁。

  此后,中国人对于妇女贞洁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痴迷。这种痴迷的一个恶劣的例子便是所谓的“洞房验贞”。这种习俗把新娘子的贞洁与否,变成了一种当场验明并有众人在一旁作证的赤裸裸的处女检验,可悲的是,新郎并不以为这是对自己情感的亵读,新娘也不觉得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习俗已经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洞房验贞的习俗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古已有之。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旧时,历朝定婚礼,都有授巾之礼。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见处女红。

  由于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为检验贞女的唯一标准,一旦未见其红,新郎与家人便要归因于新娘不贞,至少在心理上要产生很大的猜忌与不和,形成隔膜。轻者使新娘无言以对,受辱终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无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视处女红,是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善于观察的文人们又把其赋予了浪漫的情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记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幽会之后,特别提及香巾,他写道:

  “(后庭花)春罗儿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低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

  剧作家汤显祖在其《邯郸梦》那颇具艳丽色彩的对白中曰:“好夫妻进洞房花烛,……大河犯客槎,猛擒拿,无媒织女容招嫁。休计挂,没嗟呀,多喜檀郎蘸眼惊红乍,美人带笑吹银蜡。今宵同睡碧窗纱,明朝看取香罗帕。”

  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个人娶新娘后未见处女红,文人袁可潜赠与如梦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拟灵芳一遍,春已去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今天,在山西农村,验红之俗已不多见。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见红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处,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处女。

  --------------------------------------------------------------------------------

  四、婚礼习俗

  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乾隆:《平阳府志》)

  解放以后,在婚礼形式上新旧相间,而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在取代旧的形式。新的,较为文明和现代的婚礼形式在民国期间就已在山西各地开始实行,作为一种新的婚礼习俗,我们把它详述如下:

  “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而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男女族全体人入席,而东西立。证婚、介绍人入席,而南立。纠仪人人席,而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

  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向立。双鞠躬。奏乐。

  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

  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

  新郎、新娘致谢词,两鞠躬。

  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

  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

  新郎、新娘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而立;两鞠躬。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

  男女嫔相引新郎、新娘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纠仪人、司仪人俱退。礼毕筵宴。”(民国十二年:《临汾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的婚礼习俗也大体如此,仅是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富有一些时代特色。

兴化民间民俗风情

提亲 一方请媒人提亲,对方有意;或经亲友撮合双方同意的,再请媒人构成双数。前为“原媒”,后为“请媒”。 合婚 通过媒人把女子生辰八字口头报与男家,此为“暗口喻”。如“八字相合”,即通知女家,此为“回好”。女家再将女子庚帖发至男家,省去“回好”这一程序,而和“发帖子”一道进行,谓之“一把连”。男家请人“算命合婚”,此谓“明口喻”。 小定 男家得女子庚帖后,即备衣料两套及云片糕等礼物,送至女家。至此,婚约乃成。其间不乏双方家长暗中“访亲”、“合婚”的。 [追节] 结婚前二三年,女婿择夏日时带礼品去岳家小住数日,谓“歇夏”。此后,逢“三大节”都须给岳家送礼“追节”。春节送礼要用“盒担”,即有猪蹄筋、鱼、酒、茶食等岳家返还数件,通常为双数。 送“日子” 男家准备就绪,即请媒人和女家磋商择吉迎娶。具体日期一般选在双日,以二、四、六为多。双方年龄同为双数者,则选在三、五、九等单日。喜期商定后,在十数日前用大红柬帖通知女家,只可提前,不可推迟。 送彩礼 在吉期前,男家按商定的数额给女家送“彩礼”,供新娘购买衣服(扯喜布)、首饰等。结婚时,男家置办木床一张,其余家具通常由女家陪送(此谓陪“全房务”)。女家再穷也得陪马子脚桶。 发嫁妆和铺房 在佳期前数日,将陪嫁发至男家,满目琳琅,招摇过市。婚前一日布置新房。 暖床 吉日前夕,新郎邀亲友中未婚男子联床,为早生儿子的吉兆。 迎亲和拜堂 吉日上午,新郎由陪郎相伴用花轿去女家迎亲。花轿一到,女家呜炮相迎,并即闭门,经数求方开。乘此索“开门封儿”。带亲的人进门后,待之以圆子、红枣、云片糕,预祝团团圆圆,早生贵子、步步登高。新娘上轿母亲要哭几声,以表对女儿眷恋之情。戏谓新娘上轿母亲不哭者将来要生哑吧。女家也有人“送亲”。迎亲的花轿在途中逢河流、桥梁或道路拐弯处必放鞭炮。两轿子相遇,好事者常为抢上风而发生争执。花轿到男家后,即鸣炮出迎。并请迎亲、送亲者吃圆子、红枣、云片糕。以下拜堂、坐富贵、富贵烛、吃富贵饭等仪式。满月回门时,须给岳家带二色或四色礼品。岳家要回赠棕子100只。其中有1只特大的,谓“百 中选一”。 望朝 女方的亲属,在蜜月中择吉日去男家看望女儿,男家必热情款待。 谢媒 举行喜宴必请媒人出席,他们馈赠的礼金多如数壁还。以面条、猪肉谢媒。 交生日 新妇过门后的第一个生日,由娘家出资祝贺,谓之“交生日”,以后的生日即交由婆家庆贺。 过街 预产期前数日,娘家带孕妇过一天,祈早日顺利生产,谓“过街”。头生儿衣、帽、鞋、袜等通常由外婆家制送。 踏生 婴儿落地后第一个人进入产房谓“踏生”。 报喜 婴儿降生须向外婆家和其他亲戚报喜,生男送红蛋,生女送糯米粥。其数成单,送亲友的3、5、9只不等,送外婆家的99只,而外婆家则回赠39只,并染成红色。 洗三 产后三朝给婴儿洗澡,取乳名。并请至爱亲朋吃“洗三饭”。 满月 在产妇“做月子”期间,至爱亲朋必来探视,并馈赠母鸡、鸡蛋、猪肉、油馓子、婴儿衣帽或礼金等,谓“看月子”。满月(或双满月),宴请亲友,为新生儿剃胎毛(但要避开正、腊月)。将剃下的胎毛揉成团用红布绒线包扎好挂在婴儿头,或同万年青叶扎在一起挂在房中。 百日和过周 婴儿出生100天和周岁,也要宴请一番,表示祝贺。 小儿生日 戏谓“长尾子”。小“寿星”此日穿新衣,吃面条。家中用香烛、鞭炮敬神。十岁为人生第一个“整生日”,家长要宴请亲友,应邀者有衣物、礼金馈赠。 贺“整生日” 逢十的生日谓“整生日“,平常寿诞谓“闲生日”。逢“闲生日’”一般在中午添一两样荤菜而已。贺“整生日”一般自40岁向上。但有的逢20岁、30岁也要庆贺一番。谓20岁生日是成年后第一个“整生日”,三十岁为“半甲”。贺寿从生日前一晚开始,谓之“暖寿”。寿礼有寿幛、寿联、亮匾、寿烛、寿桃、寿面等。年老者祝寿设寿堂,点红寿烛、寿字香,有的还张灯结彩。寿翁坐正位,受亲朋祝贺,晚辈叩拜。中午或晚上要设寿宴款待来贺者。 冥寿 逢先人整生日,请僧人做“喜斋”,贺“冥寿”。亲友送纸锭,主家同样要办酒酬宾。 净身和送老 为将死或已死者洗身子,谓“净身”。然后穿寿衣(也叫“老衣”),谓之“送老”。 守灵 将弥留者移至堂屋一侧的地铺上(下铺稻草),咽气后再移上堂屋正中的灵床(又叫“停床”)。从弥留到入碱这段时间须有人守灵或守夜(又叫“伴夜”)。

这是以前结婚时的一种习俗啊! 它的意思就是,结婚前一天,新娘的母亲或是老妇人,用两根细线交叉在一起,在新娘的脸上来回搅动,目的是把新娘脸上的汗毛搅掉,使新娘子第二天出嫁的时候,更加漂亮。现在基本没有这种习俗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72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