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年末总人口717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5万人。年末常住人口692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30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2万人。年末城镇常住人口40910万人,城镇化率为5910%,比上年末提高15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98万人,出生率1115‰;死亡人口462万人,死亡率646‰;自然变动净增人口336万人,自然增长率469‰。
洛阳现辖1市8县6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公里。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5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洛阳市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全市有1个城市民族区、2各民族乡、24个民族聚居村。
洛阳是一座底蕴深厚、名重古今的历史文化圣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沿洛河一字排开的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武圣关羽陵寝关林,武则天坐朝听政、朝拜礼佛的明堂、天堂,以及定鼎门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等数十家博物馆,无不彰显着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洛阳是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祖脉所系,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先后有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越详细越好,是用来写古都旅游积用的。最好贴切历史。
解析:
洛阳,原作“雒阳”,古为豫州的一部分,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旧称伊洛。东与郑州市相连、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邻、西与三门峡市相接,北隔黄河和焦作市相望。
历史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阳城为都将近千年,仅次于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
地理气候
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市境内为豫西小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种类型。
洛阳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行政区划
现辖6区1市8县:
市辖区: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吉利区。
县级市:偃师市。
县: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汝阳县、洛宁县、栾川县。
经济
历史上的洛阳居华夏腹心,和长安一起作为东西二京达两千多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元代后衰落。 近代传统上的洛阳城的经济(晚清到民国)并不是以农耕经济支持的,据老人们讲,过去的洛阳城内居民十之八九靠倒卖文物为生,即盗墓,甚至发明了中外闻名的考古工具——洛阳铲。
现代的洛阳市是一个建国后的新兴重工业城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之一,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洛阳就有7个。一些与军工相关的重工业,拖拉机、轴承、矿山机械、铜加工等全国领先。但是随着改革后暴露的一些体制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有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十分艰难。近年来由于 的成功运作,洛阳的发展恢复了较快的速度,以机械工业为主,还有冶金、建材、石化、纺织、食品等门类的工业开始复苏,是一个恢复生机的工业城市。
洛阳市 同时从“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两条路出发,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很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洛阳三宝“唐三彩、宫灯、仿青铜器”是传统工艺名产。所产杜康酒为中国名酒,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交通
铁路:陇海、焦柳铁路,境内陇海复线1984年实现电气化。
国道:连天、晋襄两条公路干线在此交会。黄河公路大桥贯通黄河南北。
高速:连霍、太澳、洛少高速公路横贯其间。
机场:洛阳机场(LYA)。净空良好,年可起降天数在国内机场中最高。
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有华山松、冷杉、桦、油桦等林木。还有党参、黄芩、防风、天麻等珍贵药材。
洛阳牡丹誉满中外,素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
动物资源居河南省首位,有獐、貂、水獭、大鲵及多种珍贵鸟类。
矿产资源丰富,有黄金、钼、铅、铝、铜等。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烟草等。
人口与居民
总人口630多万,市区人口140万。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人口比较多的有 、满族和蒙古族。
洛阳是个移民城市,居民来自中国各地。经过中华民国初期的灾荒,洛阳的人口大幅减少,许多人逃往临近的省份(如陕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发起“支援国家建设运动”,大量知识分子,工人从东北、上海,江苏等地迁入洛阳,这些人及其后裔在洛阳的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很高,约占40%强。但随着近年河南发展的相对落后,这部分人中逐渐出现了外迁(前往较大城市或外国)的现象。在分布上,城市的涧西区和西工区的外来移民最多,原因主要是该地区是洛阳的新区和大型国有企业聚集区,这一地区的普通话使用率最高,而老城区与瀍河 区大多为原住居民,工商业先对落后。
文化旅游
洛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道德经》,《汉书》,《资治通鉴》等俱在此著成。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从河图洛书,到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在此探究礼义;汉代,张衡在此发明地动仪,写下《二京赋》;六朝时期,这里出现了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唐代,李白和杜甫在此把酒论诗,白居易和元稹在此互相唱和;宋代,司马光在这里修成《资治通鉴》
国花牡丹
洛阳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牡丹的培育,所以洛阳的牡丹花很有名气,牡丹历来被誉为“花中之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通常人们会用雍容华贵来赞述洛阳牡丹。牡丹在洛阳的专门栽培,可以追溯到唐代或唐代以前,有武则天招百花祝寿,唯花王牡丹迟到,武则天大怒贬牡丹至洛阳的传说。在今天,洛阳市 也把牡丹的栽培作为发展经济的旅游资源之一来重视,市内和郊区都有几个大型的牡丹栽培基地,他们兼有旅游、研究的作用,每个基地都有火车站直达的公交车。
名胜古迹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4公里的龙门山西山,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洞窟有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看经寺等。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7公里,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释源”、“祖庭”,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关林庙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的衣冠冢。
白园位于龙门山东山,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陵墓。
古墓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地下式的古墓博物馆。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西50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是中国最大的墓志石刻集中地。现存石刻1400余件,其中唐志1185件,故称“千唐志斋”,有石刻唐史之称。
白云山位于洛阳南88公里处。属天然原始森林,占地四万余亩,山峰雄奇巍峨,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座,玉皇顶海拔22116米,为中原第一高峰。
重渡沟
龙峪湾
天池山
木札岭
倒回沟
花果山
鸡冠洞位于洛阳西南160公里处,是一座天然石灰岩溶洞。该洞全长1800米,观赏面积230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形态奇异,景色瑰丽,被称为北国第一洞。
洛阳牡丹久负盛名,驰名中外,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的“牡丹花会”游人如潮。2005年后4月8日至5月8日举办“牡丹花会”。
黄河小浪底水库
玄奘故里位于洛阳市东30公里处缑氏镇陈河村,后人为纪念唐代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玄奘的卓越成就,修建了唐僧寺,寺内保存完好的一座大殿,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重修的,四周山川连绵,风景宜人。
东周文化广场包括一座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的车马坑博物馆,博物馆主要由车马坑展览馆和东周文物陈列馆共同组成。
文化遗址有仰韶遗址、红旗屯遗址、王湾遗址、二里头遗址等。
名胜古迹还有洛阳八关、太室阙、嵩阳书院、山陕会馆、西汉壁画墓、中岳庙、塔林、关林等。
科研
洛阳轴承研究所 国家轴承检测中心
中国一拖技术中心 国家拖拉机检测中心
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
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
中国一航洛阳613研究所
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
中国石化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教育
河南科技大学 原洛阳工学院。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农专,洛阳医专等合并而成。
洛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 历史最悠久、久负盛名的高级外语人才培养基地。
洛阳师范学院 原洛阳师专。优秀教师培养基地。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原洛阳建材专科学校。建设部重点院校。
洛阳第一高级中学 洛阳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首批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拖一高 首批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轴一中 首批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孟津一高 孟津县重点中学,首批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新安一高 新安县的重点中学,洛阳市重点中学。
友好城市
日本冈山市,于1981年4月6日缔结
1 以洛阳市历史人口变化为背景
自古以来,洛阳一直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在古代,洛阳曾是中国的古代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东周、西汉、魏晋、北魏、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首都或东都,因此也引来了大量的人口聚居。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的人口迅速增长,而在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洛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当前洛阳市人口的状况
截至2020年底,洛阳市常住人口为7584万人。根据洛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洛阳市的人口总量在过去的几年间一直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洛阳市,对市容和市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对洛阳市2023年人口变化的预测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预测洛阳市2023年人口总数在今后的几年中还会逐渐增加。但是,在去年出现的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洛阳市以及全国各地的人口迁移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性,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人口总量的预测难度。
4 人口增长对洛阳市带来的影响
随着洛阳市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需要拟定出更加详细且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方案,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政府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法来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等问题。
5 如何合理控制洛阳市的人口总量
为了避免人口过剩对洛阳市的不良影响,政府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城市规划软环境、物质环境和公共服务等综合措施来合理控制人口增长。这包括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
6 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人口数据管理体系对于指导洛阳市人口总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人口调查、统计和数据监管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的跨部门的人口管理体系,以及为制定和实施人口管理政策和方案作出科学准确地人口数据分析和预测。
7 小结
总之,洛阳市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口总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需要更加科学的城市规划策略、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来应对人口总量的飞速增长,合理引导人口流向,保障市民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安全。同时,需要通过不断加强数据管理体系和科学决策的手段,来实现洛阳市人口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从“媒人禁忌”开始的。洛阳人忌讳慢待媒婆,忌讳拖欠媒婆应得的礼物或酬金。旧时不准男女自由恋爱,讲究“男不求亲,女不许亲”。这样一来,媒人地位就很重要,俗话说:“媒婆的一张嘴,上嘴唇配姻缘,下嘴唇打杀媒。”她巧舌如簧,既能成事,又能坏事。如果得罪了媒婆,她不但不帮忙,还从中作梗,有意识地破坏婚姻。
洛阳结婚风俗 洛阳有什么婚嫁习俗
其次是同姓不婚,此禁忌始见于周代。而洛阳曾是东周都城,所以沿袭最深。为什么忌同姓婚配呢古人认为同姓之人乃同一血统,同姓婚配会影响子孙繁盛,甚至造成无嗣。古人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此种禁忌,颇有科学道理,是对人口质量的把关,属优生学范畴,可惜今人已经把它打破,同姓结婚者越来越多了。
第三是忌讳女子晚婚,洛阳民间有“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之说,因为大凡女子,都要比同龄男子早熟,女孩子大了,心思就重了,许多隐秘复杂的想法,在她的脑子里转悠,却又不愿与父母沟通,慢慢就成了抑郁症。尤其在古代,封建伦理对女子压抑最重,女子到婚龄而嫁不出去,整个家族都会给她压力。所以旧时的娃娃亲很多,有的七八岁就定亲了。
其实,最早是不提倡男子早婚的,西周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认为男三十筋骨强健,可以做父亲;女二十发育成熟,可以做母亲。可是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为争霸天下,把女子婚龄降低了五岁,令“丈夫三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越王勾践更激进,为扩充兵源,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罪及父母”。再往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婚龄被降到男十五,女十三,这是最低的婚龄规定了。唐代中叶,也仍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女子十三以上婚配。此后由宋至清,法定婚龄都在男十六、女十四左右。进入近代,民国民法规定男未满十八岁,女未满十六岁不得结婚,当时洛阳女子一般在十六岁出嫁,一旦超过十八岁,就有嫁不出去的危险了。
洛阳人还忌讳哥哥未婚而弟弟先娶,说这是“大麦未熟小麦先熟”,同样的道理,如果姐姐还没出嫁,妹妹却先行结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是忌讳打破次序,乱了人伦。
再就是“生肖禁忌”,所谓“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等等,毫无科学道理,却又人人忌讳。同时在订婚过程中,送礼忌送单数,要送偶数,不能让人产生“丧偶”的联想,特别是送成对儿的礼物,譬如送枕头,切忌送一个,否则就是咒别人枕畔失侣。
男方给女方送聘礼时,双方的施礼动作忌不规范,祭告祖先烧香时,不管插入香炉里的香是不是歪了斜了,都忌讳拔出来再插一次;男方来宾返回时,女家送出门口打招呼,忌说“再来坐”——拔香重插,犯了“重”的忌讳;“再来坐”,犯了“再”的忌讳,都有可能导致再婚再嫁,要不得。
洛阳结婚风俗和流程
一、准备嫁妆
准备嫁妆是女方需要做的事情,当然准备的多少,也是取决于女方家庭情况。但是,嫁妆的多少也就决定了新娘以后在自己婆家的地位,准备的越多,婆家人就越看得起新娘。当然了也有让男方出钱买嫁妆的,因为娘家家庭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也有。在婚礼的前一天女方要将嫁妆送往男方家中。
送嫁妆。在婚礼前一天或迎娶当日举行,男方在抬嫁妆前先送上肉一方、米一盘,俗称“辞娘米、离娘肉”。待嫁妆抬到男家后,押妆人将钥匙交给新郎母亲。
二、准备洞房
洞房用的床,一般会让儿女双全、夫妇健康的人为自己缝制,这个代表吉祥。在结婚的前一天会在床上洒下枣,意为早生贵子,还有洒下花生等等。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一般男方都会让自己近亲家健康的男孩睡在新床上,意为新娘要生个健康的胖小子。
三、迎娶
在早上的时候,男方会陪着新娘一起去梳妆,然后送新娘去娘家,等到中午左右的时候,新娘穿戴整齐等待新郎迎娶。迎娶的时候,新娘双脚不能着地,要让新郎抱着到轿中。需要注意的娶亲来回不可以走同一个路线,而且在路过路口,枯井的时候都要放鞭炮来辟邪。
轿至男家门口,男家人立即燃放鞭炮,新娘在迎客人的搀扶下,踏铺地红毡进入大门,男家人向新娘撒干草、彩纸和糖、花生、枣、铜钱、硬币等物,小孩们挣抢,以示热闹。然后举行仪式:一对儿新人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对拜,尔后,把新娘送入洞房。
四、闹房
在新婚的前三夜,全村老少,不轮辈份高低,都要聚到新媳妇房里闹洞房,以增加新婚气氛,俗说:“三天不论大小。”不过,当长辈的都比较规矩,只是看看笑笑,凑凑气氛,闹得最疯的主要是兄弟们和邻里的嫂子们。当新媳妇最愁最怕的就是闹洞房这一关,胆小体弱的往往心惊肉跳,提前几天就做心理准备。
五、回门
一般在结婚的第二天,娘家人会带着礼品到新郎家,看望自己的女儿。等到婚后第三天左右,需要新郎陪着新娘一起回娘家,而娘家人也会杀猪来热情的招待。
日前,洛阳市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行部署,普查工作正式启动。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调查,也就是“1%人口抽样调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人口普查将全面查清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的情况,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
《通知》明确,本次人口普查的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洛阳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自然人,以及户籍登记地在我市、现在市外居住的自然人,不包括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普查主要内容是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以及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为提高普查效率,本次人口普查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采集数据,推进大数据在普查中的应用,提高普查数据采集处理效能。
数据严格保密不作为处罚依据
《通知》明确,普查取得的数据,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得作为任何部门和单位对各级行政管理工作实施考核、奖惩的依据。普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普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做出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
《通知》要求,要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严禁向任何机构、单位、个人泄露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
为确保数据真实准确,《通知》还要求,要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加大对普查工作中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坚决杜绝人为干扰普查工作的现象,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和普查数据真实准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