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皇帝婚礼之谜

明清两朝皇帝婚礼之谜,第1张

> 人们也许会很感兴趣:古代的皇帝是怎样举行婚礼的?古代人认为,“婚礼者,礼之本也”。因此皇帝大婚更是遵循一整套复杂的礼仪。明清两朝的皇帝大婚礼仪是最完整和最规范的,在历代宫廷中具有代表性。> >中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复杂而繁琐的典制礼仪,连皇帝大婚也无法幸免,同样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原则。因为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同皇帝被 奉为天的代表和“天下之父”相对,皇后是地的代表、“天下之母”,在朝廷中被尊为中宫,即后宫之首。所以,皇帝的大婚从选后、纳采、纳征到迎娶、册立等各 个环节,都有一整套的礼仪,这些礼仪统称为大婚仪。> > 皇太后往往在选后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定,先选出一正二副三位淑女作为皇后 候选人,送太后最后决定。太后相中谁,即将青纱帕罩在谁的头上,再用金玉挑脱,将青纱帕系在其手臂上。清朝时则先挑出五位淑女候选,从中选定一后二妃,由 皇帝遵照太后懿意将玉如意授给其中一位淑女,她便是未来的皇后了。历史上许多皇帝对自己的第一个皇后并不满意,也不喜欢,但因为皇帝大婚时尚年轻(一般在 13至18岁),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无法做主,只有等到皇帝亲理朝政,真正掌握大权之时,才有可能废掉皇后,重新择娶一位自己喜欢的妃子,另立为后。如清朝 的,他的第一次婚姻便是由皇叔为他指定的,而他不喜欢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他16岁时,将皇后降为妃子,另纳新皇后。> > 另外,明代的“皇明祖训”还规定,必须从民间选皇后,这主要是为了抑制后族势力的嚣张,保证后宫的安宁太平。到了清朝,皇后多数来自有势力的贵族家庭,尤其是太后,可以利用其权威,将自己一族的亲戚选定为皇后。> >接下来便是择吉日行纳彩礼、大征礼。纳采就是向女家赠送订婚彩礼,一般为马匹、丝帛等。大征礼则是迎娶之前向女家赠送的正式聘礼,包括黄金、白银、绫罗 绸缎、金银餐具和银盆等生活实用品。皇帝的使者来到女家“奉制纳采”,按照规定程式向女家主人宣读皇帝制书,然后奉上彩礼。之后是“问名”,即询问女家的 姓名和生辰,问名后照例还要奉上一份重礼。使者回去后,由负责占卜的官员对姓名和生辰做出占卜,如结果为吉,那么数日后即举行纳吉仪式,即告知女家婚配吉 祥,接着行大征礼。纳征之后,选定大婚的日期,使者再到女家举行告期仪式。每次使者到女家,都要宣读皇帝的制书,举行郑重而繁琐的仪式,并向女家赠送厚 礼。> > 告期之后便是隆重的册后仪式。册后的前一天,皇帝要派专人在女家门口和未来皇后的阁外住守。册后仪式的当日,使者、内侍及礼仪官 等齐集女家门前,女家主人一身朝服立于庭阶,使者传话:“某奉制授皇后备物典册。”随后一干人等进入女家,由持案官将册宝奉授给使者,使者再将册宝授给内 谒者监,后者在皇后的阁外跪置册宝于案。女官尚宫等一行人进入阁中,帮助皇后着装饰首,引导出阁。这时尚宝官引导皇后北向立于庭中,尚宫跪下取出册宝,尚 服跪下取出宝绶,尚宫宣读册文:维某年月日……册命某官女某氏为皇后。皇后拜过之后,尚宫、尚服奉册宝进授皇后,皇后接过册宝,即表明她接受了皇帝的册 立,自此刻起已正式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然后,皇后在尚仪的赞导下升座,坐北朝南,第一次以皇后的身份接受内官们的稽拜。明朝初期规定,册立皇后为金册金 宝(册即册立皇后之文书,宝即皇后的宝印),其余贵妃等有册无宝。但明宣宗因极宠孙氏,即位后册立其为贵妃,并有册有宝,待遇一如皇后,后来又晋封为皇 后,始开明代贵妃有册有宝之先河。> > 大婚仪的最 是举行大婚仪式,一般紧接着册后仪进行。大婚当日,皇帝身着衮冕,来到正殿,侍卫环 立左右,文武百官五品以上的分列东西朝堂。然后命使者及女官前往女家奉迎皇后。在皇后家,使者先宣读皇帝迎娶皇后的制书,皇后的父母则对女儿告诫一番: “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命”。然后,皇后登上乘舆,奉迎队伍便浩浩荡荡地朝着皇宫而去。> > 明朝在英宗时制定了 完整的大婚仪式,包括奉迎皇后时的奉迎制词,女家主人答表的内容,皇后父母告诫女儿的话,女官奏请皇后冠服出阁的礼仪,内执事赞请皇后升堂时的跪拜礼仪, 主婚官的站立方位和位置……所有细节都规定得详尽而刻板。皇后的彩舆在奉迎仪仗的前导下,由内宫内使护卫着从大明门正门进入皇宫,至宫城正门午门外时,钟 鼓齐鸣,前导宫女等簇拥着皇后彩舆由奉天门进入内廷,册宝官将册宝授给女官。到了后宫,皇后走出彩舆,由西阶进,皇帝站立东阶降迎皇后,然后同皇后一起进 入内殿的洞房。> > 清朝皇帝大婚的册立礼、奉迎礼和大婚合卺礼是连续进行的,从而形成大婚的 。大婚前一天,皇帝亲祭祖宗,并由礼部官 员祭告天地及太庙、社稷。到了大婚当日,宫中御道铺上红毡,午门内各宫殿门口都张挂彩灯、贴对联,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几个主要的宫殿门口还高悬着红 双喜字彩绸。在女家进行的册立仪式与明代相差无多,只不过清朝册立皇后时除了授册宝之外,还要授节(即符节)。在正堂设有香案,香案后面分别放置节案、册 案和宝案,节案居中,册案和宝案左右分置,皇后在香案前跪听宣读册文、宝文。然后,以四位命妇作前导,七位命妇作后扈,在太监的左右扶护下,皇后乘凤舆一 路浩浩荡荡从大清门(中华门)进入皇城,穿过午门、太和门、中左门、后左门直至乾清门。皇后降舆,迈过一个火盆(寓意蒸蒸日上)后,在近侍女官的簇拥下, 从交泰殿来到坤宁宫,再跨过两具马鞍和两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才能进入洞房。洞房就是皇后的寝殿,在寝殿的东角上设置有御幄,四周张设屏幛,皇帝和皇 后将在这里面度过他们的花烛之夜。皇帝揭去皇后的盖头,双双坐在龙凤喜床上,女官奉上祭具,皇帝和皇后先行祭礼,然后食“三饭”,吃子孙饽饽。最后在女官 和侍卫们的祝福中对坐饮交杯酒,按照满族的习俗席地而坐于矮桌前进合卺宴,大婚礼仪便告结束。

 古代虽然没有“结婚证”,但“婚书”跟现在的结婚证用途却差不多。

  我国自周朝起开始出现婚书,传统婚书是与“六礼”相对应的书面表达形式,也被称为礼书,并非一次完成。

  “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但是,“六礼”太过繁复,普通百姓结个婚可操办不起,因此在秦汉之后的平民阶层适当简化了“六礼”。到了宋代,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将其精简为纳采、纳征和亲迎三礼,即保留了这几个重要婚书的产生环节。

 婚书溯源可追溯到《仪礼》中的“婚辞”,但咱们说的古代“结婚证”,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婚书则在唐代出现。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

——《唐律疏议·户婚律》

  一起来围观一下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婚书吧!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唐代中后期张敖编撰 《新集吉凶书仪》抄本(局部)

它是一份来自敦煌文书的唐代婚书。这份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包括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

通婚书:某某啊,你家女儿不错不错,我家很是满意,能不能结个亲家啊?

答婚书:你家儿子也不错不错,这门儿亲家结了!结了!

总的来说,正书的内容多为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上面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

  婚书到明清之后就简化了许多,清朝的婚书“鸾书凤笺”被称为“龙凤帖”、“鸳鸯礼书”,上面写有新人的生辰八字、聘礼,以及行礼的吉日吉时等等。

在清朝时期,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

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从古代墓志等资料总结,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古代平均寿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要珍惜生育时间,所以提倡早婚。

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

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婚礼冠服正史《大明会典·婚礼五》载:“品官子孙假九品服,馀皂衫折上巾。”

明代婚礼一般用的是盖头,盖头是指旧时汉族女性出嫁时蒙在头上的一块大红绸缎,宋代以后我国女性出嫁带盖头的习俗便一直延续,所以明代婚礼用的是盖头。却扇是在唐宋之前的婚礼上比较流行的。

明代婚礼用却扇还是盖头

盖头一般是在入洞房时由新郎用专门的杆揭开的,最早的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齐代。

盖头一般是用轻纱制成的,比较稀薄不遮视线,有长方形、正方形的,颜色一般是大红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07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