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朝代如何记载东西汉史

后世朝代如何记载东西汉史,第1张

古代皇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史官记录。像假诏书一类比较特殊,一般外人很难知道。往往是事情败露后人才知道的。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是西汉。“和亲”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而采取的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安抚以防止各少数民族的进攻,减轻外部的压力和威胁。西汉初年,内部统治还没稳定,匈奴在北方强盛起来,经常袭扰西汉北境对此,刘邦采纳臣下提议,将汉室公主嫁给匈奴主单于,并送赠大量财物,以示亲善友好。

高祖之后各代均行此策。到武帝时,汉朝已强大起来,便放弃退让的和亲政策,对匈奴多次用兵反击,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来,匈奴内部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西汉帮助下又重新取得统一。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长安,主动求婚,元帝应允。

平民出身的宫女王昭君主动“求行”,成为呼韩邪单于的正妻。据记载,昭君出塞前后数十年,长城内外出现了和平兴旺景象,而且也使汉匈和好关系一直发展到西汉灭亡。这种平等的“和亲”关系,多为后代所效法。

吐蕃全解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即拉萨)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管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严酷的法律,创制吐蕃文字。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大批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的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吐蕃,乃藏族的祖先,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民族,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一带地方,素以性格剽悍勇敢善战著称。强雄的男子称之为“赞”,成年的丈夫称之为“普”,部落首领称之为“赞普”。赞普之妻称为“末蒙”。民族性格中尚武精神特别突出,崇敬战斗英雄和阵亡将士。某户人家若祖孙几辈均有阵亡纪录者,则列为甲等门户,以褒扬其勇武。若有在战斗中怯懦退缩之徒,则强迫在他的帽子上缀一条狐尾,讥笑他像狐狸一样胆小,以示惩罚,视为懦夫。隋唐以前,族内派系甚多,部落间时分时合,兼并战争不断,和中原各族往来甚少。隋唐之后,统一之势渐明,与中原各族的交往也比较密切。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吐蕃族出现了一位杰出领袖名叫弃宗弄赞,西藏的佛教史则称之为松赞干布,后来的历史文献均用此名。他年纪很轻就当了赞普,性格骁勇,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带领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连实力与之相等的羊同国(有大小二羊同国)也俯首归顺,其余较小的部落无不影从,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成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逻些(今拉萨)为首都。那时内地正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声威远震,万国朝宗。而松赞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来到长安,唐朝亦遣冯德遐回访吐蕃,成为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开端。此后,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来长安朝贡,欲效吐谷浑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为妻,唐太宗没有允许。使者回到吐蕃谎称:“初到长安,唐朝十分优待,允许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浑国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离间我们的关系,遂罢通婚之议。”松赞干布闻之甚怒,与羊同等部落连合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击党项及白兰两个部落之后,屯兵20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之西,遣使送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聘礼。由使者传话威胁说:“若大国不嫁公主,当即进攻内地。”这种以重兵逼嫁,胁迫成婚的无礼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对。不久,松赞干布果然率兵进攻了松州。唐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5万分四路合击,斩首干余级,松赞干布大败,引兵遁逃,遣使谢罪,复求婚约,唐太宗这次才答应通婚的要求。吐蕃从唐学来的文化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和松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用绳子打结或以木刻划记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西藏过去无完整的历法,以麦收的季节(约为夏历三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入藏后推行夏历制,大大便利了藏族历史文化的纪年和著录。文成公主带去的宫廷乐队,丰富和繁荣了藏族的民间音乐、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她带去的许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从此藏民掌握了汉族的先进工艺技术,推广了汉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发展了藏族的农业生产力。文成公主带去的各种植物种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改变了藏民的食品结构,丰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种。文成公主信佛,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大力提倡佛教,还特地在拉萨修了大昭寺,这对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之大,的确难以估量。在文成公主的倡导下,松赞干布不断派人到长安留学,学习汉族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聘请汉人到西藏掌握文书,传授知识。此后唐朝又不断送去蚕种,帮助发展养蚕事业。送去酒曲,派人帮助发展酿酒事业。还有碾磨、造纸、造墨等等,也派专人传授。文成公主本人还亲自传授了刺绣、纺织的技术。松赞干布本人对文成公主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在她入藏之前,藏人喜欢用一种矿物赭石的色彩涂面,公主讨厌这种化妆品,使人面目可憎,松赞干布马上下令全国禁止使用赭石涂面。公主喜穿汉族轻质的纨绮服装,松赞干布也就脱掉传统的藏民皮褥毡裘,身着丝绸服饰,真是做到了妇唱夫随啊!“和同”的意义加强汉族和藏族的往来,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藏族人民至今在布达拉宫里还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还保留了二人结婚时的洞房遗址,西藏民间还广泛流传歌颂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颂她给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出生于藏河 (今雅鲁藏布江冲游的雅隆汉谷地区。他统一了藏族地 区,成为藏族赞普,建立了吐警王朝。松赞干布渴慕 唐风,希望能和大唐和亲。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 进贡井请婚。唐太宗没答应,派冯德遇前去抚慰。 松赞干布又遣使随冯德遁入朝,“多资金宝,以奉表 求婚”,也未获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 干布再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 请婚。唐太宗感其诚意,让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吐善。 次年旧元 64年)初,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 宗和吐蕾迎亲专使禄东赞的陪伴下,出长安去逻些完 婚。 据《吐蕾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出 嫁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绪的嫁妆非常丰厚。有“释 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 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 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 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 404种病的医方 100种,医 学论著 4种,诊断法 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大量 谷物和芜警种子等入藏。松赞于布于河源迎亲,对唐 行子婿之礼,还专建宫室供文成公主居住。文成公主 还带去了各种工匠,这一队伍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 业、手工业、文化科学技术的使者。 文成公主在吐善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礼遇并深 得吐善人民爱戴,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病故。

“三书六礼”指的是旧时汉族习俗的一种婚姻礼仪。“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亲书,是在六礼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文书。“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是由求婚到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所谓“聘书”,指的是“定亲书”在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的时候,也就是纳吉的时候所用到的文书。

“礼书”是过礼的文书,也就是礼物的清单,书中详细写明所送礼物的种类以及数量,在纳征的时候会用到。

“迎亲书”是指迎接新娘用到的文书,在结新娘过门的时候用的。

扩展资料:

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至现代中国的婚俗礼仪中,尤其在一些乡村地区的婚姻形式,仍可见到“婚姻六礼”的明显痕迹。但在中国现代的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婚俗礼仪已化繁为简,一般遵循有提亲、纳征(即过大礼)和亲迎(即接新娘)内的某些礼仪。

1三书六礼是自西周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的。

2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3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千载名女 卓文君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後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後,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後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後来司马相如终於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後世小说、戏曲所取材。蔡文姬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後,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後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千古才女----李清照一对描金彩绘龙凤喜烛,插在修长的美人型烛奴上,它的光焰欢快地跳跃着。两盏垂着金色流苏的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绯红。新人静静地坐在妆台前,绣红的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是一片红色的神秘的朦胧。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就要为人之妇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静的闺阁生活,一晃眼就过去了。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一代女文豪 班昭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出现过三次巨大的变化汉魏时期:女性作家:卓文君、班婕妤、徐淑、蔡琰字文姬〈悲愤诗〉五言诗体、谢道(韦昷)、左芬,作品以政治为主《长门赋》司马相如、《白头吟》卓文君。唐宋时期:武则天看朱成绿思纷纷憔悴支离为思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另有女作家:薜涛 ─ 女校书(卖艺的乐籍)鱼玄机〈鱼家少女〉温庭筠等宋有词人李清照、朱淑真两汉五言诗 ─ 虞姬〈和核下诗〉王昭君 〈昭君怨〉

1齐将杞梁-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2楚国王子子皙-越女(<越人歌>嘛!!)

楚国的襄成君刚受爵位的那天,穿着华丽的衣裳,被随从们簇拥着来到河边。楚大夫庄辛刚好路过,他拜见完襄成君站起来,想和襄成君握一握手。握手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一种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所以襄成君听后十分生气,脸色大变。庄辛见了也有点不自在,他转身去洗了洗手,给襄成君讲了一个鄂君子的故事:

有一天,鄂君子坐在一条富丽堂皇的刻有青鸟的游船上,听见一位掌管船楫的越国人在拥桨歌唱。歌声委婉动听,鄂君子很受感动,但就是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于是鄂君子招来了一位翻译,让他将划船人的歌词翻译成楚国话。这就是后世闻名的《越人歌》,歌词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听明白歌词的意思后,立即走上前,拥抱了那位划船人,并把绣花被盖到那人身上。襄成君听完这个故事,也走上前去,向庄辛伸出了友好的双手。

3司马相如-卓文君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户喻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如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如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如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卓王孙在家晏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如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如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没办法,还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笔钱给他们。

4尾生-无名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梁山伯-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牛郎-织女

董永-七仙女

吕布-貂婵

李隆基-杨玉环

陆游-唐婉

李甲-杜十娘

吴三桂-陈圆圆

清多尔衮-孝庄

清顺治帝-董鄂妃

贾宝玉-林黛玉

薛平贵,王宝钏。

杨延昭,穆桂英。

薛丁山,樊梨花。

范蠡-西施

焦仲卿-刘兰芝

冯梦龙-侯慧卿

在现代男女结婚是需要有一定法律凭证的,所以两人结婚时候的证明就叫做结婚证。古代结婚证明并不是叫做结婚证,而是叫做婚书。与现代不同的是,现在的结婚证需要在婚礼前领取,而古代的婚书却是在订婚的时候就已经签署了。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婚书是在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而且婚书分为了正书和别书,正书是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里面书写的内容有套话,也有虚话。事实上别书才是婚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记录了男女双方的真实情况。在古代,缔结了的婚书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只不过更多的是保证了男方的利益。

 古代的婚书具备严肃性和法律效效力,但是这样的婚书也显示了女方在古代婚姻中的弱势地位。因为在古代,如果签订了婚书,那么女方是没有权利毁约的,只有男方才有权利解除婚约。所以在古代,一旦男方解除了婚约,女方想要再结婚就比较困难。而且解除的流程也非常的简单,只需要男方跟官府说明情况,然后放弃聘礼就行了。对于男方而言,解约只是经济上的损失,却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是对于女方就不同了,给女方造成最大的损失就是精神上的损失。 

但是个人觉得不管是古代的婚书还是如今的结婚证,这都是法律上的一个凭证,如果想要夫妻两人能够一直携手白头到老就需要相互的尊重,包容、理解才能构建和谐的婚姻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58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