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抱鸡”这种礼俗实际上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是从古代“奠雁”逐渐演化而来的,大致经历了雁礼、鹅礼和鸡礼三个阶段。
一、雁礼
《礼记•昏经》中说:
“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雁。”可见,雁在婚姻中,确实是最重要的礼物。既然在古代婚姻六礼中,其中五礼都用雁,那么,以雁为礼有什么涵义呢
首先,取其不失节、不失时之义,并且这也与儒家“不违民时”的“仁政”思想相吻合。
关于此义,《白虎通•嫁娶篇》上有明确的说明:“……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雁是候鸟,来去有时,且从不失信,因此雁成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其实,这也和儒家“仁政”思想--“不违民时”相吻合。因为性欲是人类最强烈的生理冲动,男女发育成熟,就要男婚女嫁,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婚嫁失时,就会出现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现象,并且难免造成*乱等社会问题。而雁礼,无疑可以表示婚嫁以时的意义。
其次,取“嫁娶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之义,并且“长幼有序”和封建儒家礼法也相吻合。
此义在《白虎通•嫁娶篇》中也有说明:“……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在《春秋繁露》中也有此类记载:“凡贽,大夫用雁,雁有颊,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众所周知,雁飞行时,都是“人”字形排列,老而壮者在前面导引,幼而弱者尾后,从不跨越。其实,“长幼有序”也和封建儒家礼法相吻合,并且儒家礼法要求嫁娶必须按伯仲叔季这种长幼顺序进行,非万不得已,不得颠倒嫁娶顺序。因为除雁有这种“行止有序”的行为外,其它候鸟都没有,因此雁倍受重视,古人才以之为贽。
第三,取其和气之义,以示对结婚的男女双方的美好祝愿。《本草注》说“雁为阳鸟,盖得中和之名,热即北寒即南,以就和气,所以为贽者,一取其信,一取其和也。”
自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和和睦睦,幸福美满,都希望夫妇双方相敬如宾、和和气气、白头到老,以雁为贽,就可表达对未来家庭生活的美好祝愿,因此,雁可作为吉祥的象征。
第四,取其“聘则娶妻”之义。
在古代,如女方同意婚事就称作“许嫁”,如“女子许嫁,笄而字”,这称呼直到唐宋元也没有改变;在男方,虽按古代婚姻六礼一一进行,其实,最重视的礼节是“委禽”,以表示“聘则娶妻”之义。《左传•昭公元年》记:“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可见“委禽”实是不可缺少的礼节,犹如现代婚姻中的结婚手续一样重要。
另外,雁礼也有“妻从夫”之义。“……又雁随阳,妻从夫之意”。这一点更符合妇女“三从四德”的封建儒家礼法。
二、鹅礼
雁是候鸟,不是家禽,所以难以得到。有些地区雁很少出现,就更难得到了,于是,鹅“乘虚而人”,代雁为贽,称“雁鹅”。娶亲时,鹅并不放在簿子里,而放在特制彩亭上,并由两人抬着,随行于仪仗行列中,由此可见雁鹅倍受重视程度。人们以鹅为贽,表达男女双方婚前互守婚约,婚后结为佯侣、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望。
鹅得以代雁之贽,还因为鹅、雁为同类动物。《广雅》曰:鹅,雁也。扬雄方言曰雁,自关而东谓(乌可)鹅,南楚之外谓之鹅”。
《古今图书集成•婚礼部•辽》记:“凡贽用生雁,左首以生色缯交络之,无则刻木为之首……雁近于死。无则以鹅代之,鹅亦雁之属也”。
由此可见,雁、鹅本属一“家”。
大约到了明朝,定亲礼物普遍用鹅,另猪二口,鹅二十对,酒八十瓶等。
三、鸡礼
《宋史》礼志十八记:
“宋诸王纳妃,赐嫁白银万两……士庶人无雁奠者,三舍生听羊,庶人听以雉及鸡骛代。”由此可见,自宋时鸡礼就开始出现。因为鸡比鹅饲养的更普遍,而且更能代表雁礼的象征意义,于是“鸡礼”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并一直至今仍盛行不衰。
首先,鸡可以代表雁礼的许多象征意义。
鸡从不失时,到了一定时刻就开始打鸣,正因鸡非常守时,古人表示一天时辰时,才用“鸡鸣”来表示夜半以后的那个时辰。“巽为鸡,鸡鸣节时,家乐无忧”,因此,鸡礼可以表示雁“不失时,不违民时”的象征意义。
又:“春秋题辞曰: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颊惑也”。由此可见,鸡与雁一样,都随阳,均可表示“妻从夫”之义。
《韩诗外传》又记:
“田饶谓鲁哀公日:夫鸡,头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在前而敢争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因此,可以说鸡“五德俱全”,用鸡为贽,更有象征意义。
其次,鸡礼与“男尊女卑”的封建儒家思想相一致。
在现代婚俗中,女方带来的那只母鸡(俗称“长命鸡”)不能喂养在家里,必须在成亲三日后卖掉。据说这样是因为恐怕万一喂死在家里,不吉利,并且卖掉换成钱买盐(缘),取缘份之意。
不过,我认为,这种鸡礼有其深层涵义。不留母鸡在家,是为避免“母鸡司晨。母鸡之晨,惟家之索”之祸。这种思想,在《颜氏家训》中有充分的体现:
“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远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母鸡晨鸣以致祸也”。
可见,妇女在古代是无社会地位的,可以说没有独立人格。出嫁之前,就接受“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笄、总……妇事舅姑,如事父母……”《礼记•内则》嫁人之后,唯行妇职,谨守妇道。不仅夫属父道妻为母道,夫属子道妻为妇道,并且“嫁鸡正尔随鸡飞”,与夫荣辱与共,夫贵则妻贵,夫贱则妻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正是男尊女卑、妻从夫纲等封建儒家思想的反映,也是“母鸡无晨。母鸡之晨,惟家之索”思想导致的恶果。
“鸡礼”中的“不留母鸡”,因能反映封建儒家礼法,所以为统治阶级提倡,并逐渐盛行于世。
第三,“鸡者,吉也”,取其吉祥之意。
上古时代纳征礼物繁多,自先秦至后汉达30种,不仅均为实用的贵重物品,而且都有其象征意义。唐朝杜佑在《通典》曾考察汉代纳采礼物:
“礼物,以玄纁、羊、雁、清酒、白酒、鹿……总言之,物之所象者,玄,象天,纁,法地,羊者,祥也,群起不党,雁则随阳,清酒降福,白酒观之用,鹿,禄也……”。
当时虽无鸡礼,但鸡,表吉祥之意,因此为后来世人所乐于接受。
第四,在古代纳采三十种礼物中,还有“凤凰、舍利兽、鸳鸯、受福兽……凤凰雌雄伉合取夫妇象征之义。
但是凤凰是稀有鸟类,其实是否真有其鸟还不得而知,人们只是以此鸟代表祥端,并且作为夫妇象征。既然凤凰难得,于是现代婚礼便以雌雄鸡代之,既有“雁礼”之义,也含“凤凰”之象征意义,可谓一举而两得,因此“鸡礼”广受欢迎。
自周至今,虽历数千年,社会制度几经变化,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婚姻六礼不断改革、简化,然而,由于“鸡礼”有上述重大意义,因此,“抱鸡”风俗得以沿袭下来并且盛行不衰。
婚期确定后,要购置家俱、家用电器,布置新房,买婚礼服装、选订婚纱,照结婚纪念相。双方落实伴郎、伴娘,通知亲友,主办一方(一般为男方)订饭店、车辆,聘请主持人、宾相,落实录像、摄影、礼炮、乐队、婚礼会场等事宜。 结婚庆典前,一般还必须做好以下准备: 四彩礼:离娘肉一块;大葱4棵;粉条2斤;棉白糖2包。四彩礼是接新娘时新郎到女方家必带的礼物。离娘肉要一刀,带二根肋骨,以示女儿虽然离开娘出嫁了,但仍然和母亲骨肉相连,没离开娘。大葱要带根,意在生活充裕,孩子聪明,牢靠。粉和糖示意婚姻甜蜜长远。四彩礼中,也有在鲤鱼(2--4条)、粉(2把)、酒(2瓶)、糖(2包)、烟(2条)、茶叶(2代)中选四样的,因离娘肉和大葱必带,不算四彩礼。 红毯子(1条):新娘换妆和坐福时用。 红腰带(2条):新娘换妆时新郎新娘互扎。 红鞋(1双):新娘上喜车穿。 喜花:新郎、新娘、伴郎、伴娘、证婚人、主持人、宾相花各1个,主婚人(双方父母)花4个,嘉宾花若干。 鲜花(3束):新郎向新娘献花1束、典礼时向新郎新娘献花2束。 喜蜡(4颗):新娘换妆和新婚之夜用。 鞭(不少于8挂):喜车出发、到女方家各放1挂,到新房、饭店下车和典礼时各放2挂。 礼炮(18—21响):新郎新娘饭店下车或结婚典礼时鸣放。(一般富裕人家有此项安排) 喜字:大号—新房门、饭店大门各贴2 个;中号—迎送喜车1车1个;小号和艺术字—若干,新房室内张贴。 喜联(2幅):新房和典礼会场用。 扬花(6代)、彩条(6桶):新郎新娘到新房、到饭店下车和结婚典礼时用。 头花(若干):新娘化妆戴。 婆婆花(1朵):新娘给婆婆戴。 发卡(若干):婆媳戴花时备用。 花篮(1个):典礼会场上用。(可用喜车上花篮代) 红纸(10张):盖井盖、垫果盘用。 水果糖块糕点瓜子烟:新房接待、典礼会场主席台上、礼账桌上用。 红双喜烟和火柴(若干):新郎新娘敬酒时用。 红气球(20个):迎送喜车1车挂2个。 相卷(至少4个):结婚全过程摄影用。 斧子(1把):新郎迎亲时和新娘换妆、坐福时用。(斧子最好用桃木制作的工艺品,红纸剪的也可) 礼账本、笔、礼账兜1—2套。 男方家红包:新娘改口、压炕、压车、新娘换鞋、挂门帘及挂钟、新娘点烟及赏嫁妆、新亲小孩、喜车、厨师、摄影师、录像师、伴郎、伴娘、献花小孩、主持人、宾相用;另备几个机动红包。 女方家红包:新郎改口及点烟、给新娘压腰、赏喜车、新亲上礼、加菜时赏厨师,新娘赏双方嫂子、小叔子用,另准备硬币1包,抓福时用。 女方家备水果糖块糕点瓜子烟;1碗合喜面、2个荷包蛋(新郎新娘吃);1挂鞭,喜车返回放;聚宝盆1个、红纱巾1条;红手帕若干个(遇喜车抛、作赠品送人);门帘、挂钟各1个、秤砣1个(挂门帘及挂钟时用)。 新郎、新娘交换的信物。 双方家庭沟通商定事宜 举行婚礼之前,男方家人要和主持人一起礼节性的到女方家进行一次走访,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双方家庭需沟通商定的事宜有: (1)落实迎亲人员(有长辈一人带队)、送亲人数、小孩数。 (2)迎、送亲车辆双方各出几台,如何赏钱。 (3)商定迎送亲时间、车行路线和迎送亲、入洞房(新房)、结婚典礼仪式、议程。明确在女方家换妆、照相和在洞房坐福、照相等仪式,均不超过一个小时;典礼仪式20—25分钟。 (4)赏钱沟通:新郎新娘改口钱,压炕钱、新娘换鞋钱、新亲压车赏钱、挂门帘及挂钟赏钱,赏新亲小孩钱、赏嫁妆钱,新亲上礼钱,给新亲加菜赏钱等。 (5)落实证婚人、 婚礼庆典讲话人员、献花小孩、放鞭扬花人员。 (6)迎亲礼品返回问题:大葱、喜蜡各返回2颗。 (7)落实女方家执事和男方家宾相,双方有事直接由他们联系沟通。强调伴郎为新郎携带礼品,为新郎新娘上下车开关车门;伴娘协助新娘化妆、换装;伴郎伴娘为新娘铺红毯,点喜蜡,做好交换信物、喝交杯酒和敬酒准备工作,随时关照新郎新娘仪表。 (8)双方习俗沟通、忌讳或注意的问题及其它有关事宜。 迎亲送亲仪式 结婚前夜,新郎在布置好的新房内,由未结婚的弟弟或侄儿、外甥陪伴下过夜,俗称“压床”、“暖房”。 结婚当天,从清晨开始,男方家门前便鼓乐喧天,大门上张贴大红喜联,室内外门窗、家具上张贴红“囍”字。房前或大门外以“88”或“99”为造型摆好烟花爆竹。清晨一早,由鲜花专卖店装好迎亲喜车,迎亲车挡风玻璃窗上粘贴“囍”字,迎亲喜车车门两旁悬挂红气球。新娘起早盘头化妆,由伴娘陪伴在家等候。 (1)新郎换装。新郎在新房换装,披红戴花。儿子要成家了,母亲对其嘱托。主婚人(新郎父母)、主持人、宾相戴喜花。 (2)迎亲车队出发。新郎由长辈带队,在伴郎、介绍人、亲友和婚礼主持人的陪同下,手持鲜花,带四彩礼、压炕钱、换鞋钱,乘车去迎亲。迎亲人员有一人负责带新郎新娘花、伴郎伴娘花、主婚人(新娘父母)花、两条红腰带、一双红鞋、一条红毯、四颗喜蜡、一挂鞭。伴郎为新郎坐下垫“福”(斧子),出发时放一挂鞭炮。如请有鼓乐班子的便开乐齐奏。一路上逢村过桥燃放鞭炮。两家相距近者故意绕远路,以显示荣耀。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附近,放鞭炮给女方家报信,女方家出人迎接至大门外,迎亲人员下车。 (3)新郎改口叫门。 新郎手提礼物走在前面,至房门前改口叫“妈!开门”,须叫数声(谓“憋性子”,女方到男方家后亦然)。岳母开门后,新郎给岳父、岳母鞠躬施礼,岳母接过礼物,对女婿改口赏红包,然后让宾客到客厅等候,以烟茶糖果招待,并由介绍人介绍双方亲属关系。在迎亲宾客进屋的同时,新郎又叫新娘开门,给新娘献花。 (4)新娘换妆。新娘父母戴主婚人花 伴郎伴娘铺红毯,点喜蜡,摆大葱,伴郎在红毯下放压炕钱,新娘在红毯上换妆。新娘换妆后新郎新娘互扎红腰带,互戴新郎新娘花,伴郎伴娘互戴伴郎伴娘花,女方家人和新郎新娘照相。 (5)吃合喜面。新娘母亲煮一碗面条,放二个荷包蛋,新郎新娘合吃一碗喜面。 (6)新郎给女方家长辈人点烟,长辈对其赏钱;长辈给新娘赏压腰钱。(比较讲究的人家有此项安排) (7)新娘抓福:女方家人在红毯上撒硬币,新娘抓钱放入由红布包裹的洗脸盆俗称“聚宝盆”中,新娘端盆 ,母亲对女儿嘱托。 (8)喜车返回。新郎抱新娘上喜车,新郎给新娘换鞋,新娘弟弟接旧鞋,新郎给赏红包。迎亲人员带回红毯和两颗喜蜡、两颗大葱。女方家人对喜车赏钱,迎亲车起车燃放鞭炮返回 。一路上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压车人和其他亲属相随送至婆家。姑娘出嫁,女方家一般要陪送几大件嫁妆,如高档家俱、家用电器等,所有的嫁妆都要系上红布条,嫁妆随车到达。
16集。《归宿》是一部三十集大型青春励志型电视剧,由云南慈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出品,经广电局审核通过。在该剧的16集中,新娘进了喜堂,下人却抱上一只公鸡准备拜堂,在当时社会父母包办婚姻将公鸡当成自己的儿子拜堂。该剧可以在优酷app搜索观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