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举行婚礼,现代人不太重视传统的那个习俗。很多人交给婚庆公司筹划,如何热闹地计划,大体上是迎接新娘,崇拜祖先,设宴,迎接新娘,侍奉新娘,侍奉新娘,吵闹几个部分。但是,如果按照传统习俗运营,程序不仅麻烦,而且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对于湛江地区,农村传统婚姻习俗要经过媒妁、合明、长文、装饰、诗集、扇头、祖先崇拜、骚动房、发油、归宁、外家、拜年等多种繁琐的程序。湛江地区的东岛,除了上述习俗外,还有嫁人前哭的习俗。
根据东岛的婚姻旧习,男女的婚事定下来后,男人让算命先生定下结婚的好日子,并让媒人拿着彩帖把这个帖子告诉女人。这个帖子应该由字漂亮,有才能的人写。礼票上写着某一年某一个月的某一天会迎接对方。接到男人的预知后,哭着开始嫁人。
东海姑娘的哭是民歌的一种,与普通民歌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哭,哭,在歌中哭,音调低,哭得像诉苦一样。哭的内容随心所欲地爆发,非常丰富,叹息自己命运悲惨,控诉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人,指责中间人的人,父母包办结婚的人,感谢父母养育的恩惠,兄弟姐妹和婶婶的离别等。
在传统的婚礼习俗中,这种哭通常在晚上哭,如果时间允许,通常在嫁人前一个月开始。除了嫁人的姑娘哭,村里比较好的姐妹们也聚集在嫁人的女人家里一起哭。哭的人哭着姐妹之间的怜爱之情,有的人触景生情,吟诵对未来婚姻的憧憬等。
推翻封建制度,青年男女实现婚姻自由后,东岛等婚前哭泣的习俗逐渐被淘汰。现在会嫁东海的都是老人。东岛年轻人不仅不必哭着结婚,很多传统的婚礼习俗也减少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东岛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人普遍实现婚礼现代化成为现实。有些人干脆不参加婚礼,领结婚证,拿着结婚准备金走向外面的世界。就是最近流行的旅行结婚。
在鲁西南农村,有姑娘嫁人坐轿车的,有坐马车的,有坐花轿的,有穿婆家准备的“火锅棉裤火锅”的,有穿礼服的,但不管穿什么衣服,一般礼俗都是女人准备带的面条和钱串
新娘打扮得整整齐齐,在房间里等新郎叫门。新郎叫门的时候要给红包。通常第一次叫门的时候打不开。不管你给的红包大小,至少要开两次门才能开门。为了表现女性的慎重和金贵,一定要抓住。新郎让他开门,新娘只好把爸爸的鞋子穿反了。父亲扶着交给新郎,新郎抱着新娘上轿,新娘再开心也要流几滴眼泪。一是给娘家留下金豆,二是表明父母对娘家故乡的热爱。
新娘上车后,还有抱着鸡的童子,要背着装鸡的篮子和送新娘的人一起在鞭炮除名中上车,在去婆家的路上遇到水井和石磨等,发出恶灵,在路口贴上青龙、白虎等。
中国是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礼习俗到现在以后消失殆尽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各个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汉族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中国古代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婚礼习俗--僳僳族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婚礼习俗--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婚礼习俗--满族 满族婚礼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婚礼习俗--土家族 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婚礼习俗--傣族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结婚,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大事,关系到人一生的幸福美满与否。从古到今,家乡结婚风俗习惯,历来都是特别重视讲究的。夫妻恩爱,子孙昌盛,生活美满是人们长期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千百年来,人们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婚姻习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过去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在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中,始终起主导作用,甚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有些还被传承与沿袭下来。我家乡至今保存的种种婚姻习俗,是古代婚俗的传承与变异。现在我是过来人,我当时结婚时就想革除旧俗,树立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没有行通 。估计也无法改了。家乡现在的结婚礼节不下:
(一)相亲 (在乡下,现在留行着,但是自由恋爱的就不要这个环节,)
这是男女双方进行婚姻交往的开端。过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在未婚时期是不能随意交往的,加上当时门户之见,要联姻自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而现在是通过媒人(古时候的说法,今称“介绍人”)介绍,女方去男方家看一下,(也有男方去女方家的,但是小见)基本上就可以定下来(说直了就是两个人见个面,两人感觉怎样,好就定下来了)。这里面介绍人不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婚姻见证人的职能,不仅是过去还是今天是完全必要的。
“相亲”是男女双方相中对方的子女以后,向对方求婚采取的一种行动。往往是一方的家长托媒人向对方的父母为自己的儿女提亲,媒人在为双方提亲的活动中,除了招待酒饭之外,禁忌较少。为了某些需要,也有重金贿赂媒人的,其目的无非是拜托,,请媒人从中干旋,替自己的儿女多说几句好话,达到珠联璧合的目的。(现在我觉得相亲,也不好。 两人就凭感觉就下了,双方的性格性格多不了解,我听好多同事说他们回家相亲的事,老是相不中,原因是人可以但是家镜不好,家镜可以人觉得配不上自己)。
(二)定婚是婚礼中关键的仪礼,也是男女双方怕对方废婚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领“结婚证”。过去订婚了就说人生的婚事成功的百分只九十,现在订婚的礼节是男方确定好日子(当然要请会日子的人看一下)通知介绍人和女方家说一下,另外男方家就开始准备定金钱及“包公 ”(现在就是一斤白糖和红枣)还有人情肉(人情肉和“包公 ”的多小就要介绍人去问女方家家长)还有男方家要请男方的亲戚和村上领导,订婚当天男方家要摆酒席招待。订婚当天的礼节是早上男方家当事人和媒人将事先准备的人情肉和“包公“还有定金钱一起送气去女方家,然后在接女方家长来男方家(当天女方家去南方家的成员应是哦这样的,一般由女方的父亲和哥哥或者弟弟,男方在女方到达是要放爆竹表示热烈欢迎。接下来是吃饭,吃饭之后还有一个隆重的礼节就是喊茶水由男方家的一个女性带女方端糖水给男方的亲戚和村领导,他们喝了糖水就会放钱的俗称茶水钱,接下来双方家长回讲话,还有介绍人几村领导也会讲话(大多是对男女双方的鼓励及提一些要求)最后男方打发女方和女女方送亲人及介绍人衣布钱放爆竹表示热烈欢送。男方当事人也要去,女方家里夜里也要摆酒席的(订婚了要退婚就有一点难,旧时是这样说的,喝了一杯茶就要当一杯酒)
(三)送“日子 ”
首先由男家初定吉日,托媒人去女家协商确定结婚日期后,再请媒人去送“日子”,俗称“报日”,在用红纸折成的长方形信封上书写“预报喜期”四字,信封内写结婚的日期,并按女方提供的礼单,购置好需要的聘礼,(现在的聘礼是礼金钱还有喜糖)随同送去,聘礼忌放裤料,他们认为裤是不洁之物,把裤称“下衣”,放裤是辱其一族。女方家长办酒席招待媒人,含酬谢之意。 (送日子当天男方要放放爆竹去女方家表示告诉女方家的邻居说明送了日子,女方的邻居就知道要去“装嫁”旧时是装物现在多是装钱(要好的一般上一百多,一般的邻居就是40元的样。我只能说是我老家是这样子)
(四)启媒
这是男女双方在结婚前求助于媒人的一种举动。新郎要带红包一个(现在乡下是400的样子)和肉三斤(旧时是肉三斤,红封一对,布料、袜子、手巾等物,)结婚前一天下午到媒人家,请媒人到男家吃晚饭,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款待,媒人坐上首,男方长辈“陪媒”,表示对媒人的尊重和感谢。女方也要启媒,除上述礼物外,还要加放布鞋,酬谢他在联姻过程中跑破了鞋。
(五)发嫁
(新娘在出嫁前要“开面”用芋麻把脸部的绒毛卷去,有的还要把眉毛揪去一部分,以区别已婚与未婚这是旧时的做法,现在不流行这了)。先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和直系亲属要给新娘“铺箱”。在新娘的衣箱四角及中央放垫箱钱,钱数要成双,衣箱放满布料后,上面放鞋子、袜子、手巾等物,到婆家后,新娘要请婆婆开箱清点,看新娘的“打发”,看后,将衣箱锁好,锁匙交新娘保管。同时将新媳妇准备在衣箱内的鞋子手巾等物带走。并放红包一个叫开箱包封。
送亲是母亲、姨妈及兄弟姐妹,还有叔父俗称高亲。父不送女,要到“回门”时父亲才随女婿一道去女婿家。送亲忌丧偶人送,怕不吉利。高亲去男家后,要洗手洗脸,俗称“洗尘”,同时给倒水人以“赏钱”。现在乡下讲究男方去女方家接亲时人数去单数。女方配成双数送亲(但16不行,乡下说16不吉利,说16是人死了16人抬着死人上山。(现在不流行回门酒了,一般是做发嫁酒,结婚当天男方接亲队伍赶到女方家吃早饭)这中间也还有好多礼节,如果席间有人给新郎端饭,倒酒。新郎要给红包的。
(六)迎取
是新郎往女家迎接新娘的仪式,是婚礼的重要过程。当天男方用五担席杠,抬猪、羊、鹅、鱼、鸡送去女家,俗称五牲大杠,,没有的折成现金。这是较为体面的过礼,五牲大杠都要涂红,以示吉利。同时带上一席专供女家祭祀用的祭菜,有鸡(报晓)鱼(有余)扣肉(团圆)笋(高洁)粉丝(心慈)黄花(坚贞)肉团子(和睦)蛋糕(团结)等称八大碗,都要成双成对,现在我老家是十大碗,罗底要铺满米。还要一对红酒瓶。男方去两瓶酒,回来时是一瓶酒一瓶水。还要有用灰面和熟鸡蛋做成的面人,或称月下老人或称南极仙翁,有祝福长寿等吉祥之意在内。到女家后,礼物要让女方家长过目后才撤去,这时女方家长备简易酒席招待抬杠者。抬杠者回来时,同时将新娘的嫁妆抬走。如人数不够,女家还要另请礼夫抬送,每人一个包封。挑脚盆马桶的礼夫的包封要“重”一点。
(七)拜堂
新娘男家后,由伴娘扶新娘到新房坐一坐,叫“落房”。拜堂时有礼生喊礼读文,俗称“庙见礼”,新郎新娘向先祖叩头,向翁姑大人和高亲月老瞌头后,然后夫妻双双交拜。最后还要向亲朋戚友及其他长辈瞌头按辈份大小依次相见,俗称“见礼”,见礼人把包封丢入红毡内,称“见面礼”,入洞房时,一对引烛童子持双喜红烛先行,新郎新娘手拉红毡双双并排进入洞房。忌新娘踩门坎,如踩厅堂门坎是压家娘、踩新房门坎是压丈夫。进新房内双双坐在牙床上,喝交杯糖水,表示夫妻恩爱,有如糖水一般。这时,有人赞床。赞词是:“两脚忙忙,走进新房,高亲月老,请我赞床,洞房洞房,陈列齐全,两边摆的金交椅,中间摆的象牙床,象牙床上一对好鸳鸯,鸳鸯一对,象牙一双,枣子赞床,早生儿郎,好男孩生五个,好女子生一双,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同偕到老,百世荣昌”。
(八)宴宾客
尊席是婚礼中不容忽视的工作,由于几千年的排辈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高亲十分注重自己坐席的位置。如弄的不好,有可能导致不欢而散,甚至亲戚不和,新房内摆一桌酒席是吃团圆饭。新郎新娘对面而坐,陪客系双方的好友,新郎新娘各执一只鸡腿,咬后又互相交换咬一口,表示互敬互爱。厅堂摆酒席分两行,进门右边为大,左边次之。上首分一三、二四四个座位,右一为女方高亲,右三为母长作陪;左二为月老(媒人)左四为族人作陪。酒席进行间,新郎的长辈带新郎新娘分别到席间敬礼,并附香烟糖果之类食品。行礼后,长辈便讲“屋宇窄狭,招待不周,高亲月老及亲朋戚友多多海涵”。高亲坐的宴席规矩较严,桌子要方正稳重,忌用废物垫脚,垫草鞋是影射高亲吃草,垫瓦屑,是打亲家,高亲面前的筷子要放整齐,碗不能有缺口,否则是对高亲的不尊重,这时高亲不落座,甚至愤然离去。
(九)闹新房
闹新房花样较多,也很热闹,有的唱坐场戏,不化装,由乐队演奏,边打边唱,唱“刘海砍樵”,“七姐下凡”,“十月怀胎”等恋爱、成婚的古装戏,吃攀花糖。除此,还有将新郎父母喊到新房内,“背衣,戴斗笠,打鞋爻,吹火筒,抹黑涂红”,这些陋习,现在已开始绝迹了。
(十)回门
结婚后的第一天是“回门”日,新郎要置办衣料、糖果、鱼、肉等类礼品,陪新娘回娘家。高亲也随同回家,新娘回门,娘家要办回门酒,新郎坐上首,是新郎在岳家一生中最受尊重的一次。
(十一)会亲
是男女双方亲属全面相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意是开始走破,有利今后往来。由男女双方举办会亲酒。
(十二)满月茶
结婚满一个月后的第一天,女家准备地扫把一个,茶叶一斤,(扫把表示新娘勤劳爱卫生,茶叶一斤,表示青茶绿水象征新娘热情好客,)以及糖果鱼肉等礼品,派人送去男家,男家要回“篮子”,俗称“回礼”。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结婚习俗逐渐向删繁就简,节俭办婚事的新俗演变,一种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但不可否认,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僻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旧的结婚习俗,特别是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仍在继续保留着。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结婚习俗将会象一朵鲜艳的花朵频频开放。
抢婚是彝族、纳西族、景颇族等风俗。
抢夺婚,是指男子抢夺女子缔结婚姻的一种婚姻形式,古代掠夺婚演变而成。在中国农村有抢夺的风俗,大多是因男女家庭为避免正常仪式的耗费所进行的替代方式。在彝族社会中,抢婚还保留有古代掠夺婚的遗迹。彝族的习惯法承认抢婚的合法性,因而,一直到1949年以前,彝族的强制抢婚习俗都还比较流行。
在云南西部地区居住的纳西族过去也有抢婚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他们结婚形式中的一种。在云南地区居住的景颇族人中,过去也比较盛行抢婚的风俗。他们抢婚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其中有两种是带有强制的行为,一种是景颇语叫做“迷鲁”,一种是“迷确”,汉语为拉婚的意思,还有一种叫“迷考”。
彝族介绍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彝族的人口数为9830327人。
—抢夺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