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结婚风俗,分别是:
一、请庚:男家向女家介绍,女家如同意,则送庚贴至男家。
二、探问:探问两家境况及人品,探问不足则继之以卜筮。
三、定亲:择吉日,男家以首饰、茶叶、果子、礼帖送女家,女家并还帖及喜糕。
四、报期:报知结婚时日。
五、过礼:婚前数十日或一、二日,男宅送礼至女宅,
女方说定首饰、衣服、礼服及银币等,
男女送去后,女方还以新郎礼帽、礼鞋及喜糕。
以上程序也有简略为说媒、订婚二步的。
媒人在男女二家往来说合,等到女家答应了仪婚,就接着举行订婚仪式。
通用的礼仪不外二种:
(1)男女双方订婚当事人,到指定场所,行简单的订婚仪式;
(2)由男方指派一位平辈的人到女家致送聘礼,
表示订婚,并举行简单的接纳聘礼的仪式。
不论采用哪一种礼仪,男女订婚当事人依礼节向祖宗行礼,以及邀请亲戚朋友参加酒宴等等。
收奁:结婚前一日,女宅所办的妆奁必须送到男家。
妆奁的内容要看女家的财富而定。
女家亲友长辈们赠送新娘的贵重礼品,都一并放入妆奁送过去,叫做添箱。
送嫁妆的时候,通常请一位年长的人代表女家做使者去男家,
到达男家,挑夫们将嫁妆陈列在大堂上,
男家接受后就搬入新房,
女方使者与男家迎接的人寒暄时,
随将女家准备好的嫁妆礼单交给男家的人照单点收。
迎娶:结婚之日,男用执事花轿或马车等迎新娘。
新郎至妇宅揖岳,轿至女宅,女宅必索银若干,名日门包,否则花轿不得入门。
轿入门后,新娘服礼服,披红纱,阿弟扶上轿,女哭。
结婚:轿回宅,新郎衣礼服,
喜娘引新娘出轿与新郎并立,连新丝长巾、点花烛、奏乐、唱礼。
新郎新娘由礼傧以及引礼的人引导先向天地礼拜,叫做拜天地。
有的家庭奉行古礼;
第二天才双双出洞房拜祖先、拜父母和拜见亲戚长辈,以及跟平辈行见面礼;
第三天拜祠堂,以后还要到男家祖墓拜祭。
时代愈发展,婚礼愈趋简化,新郎新娘拜天地以后,
接着就拜祖先和拜高堂,然后被亲友们送入洞房。
有的在洞房中先与同辈亲友见面,第二天才正式拜见男家的亲戚尊长。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的婚俗各地也多有不同。
有的双双对坐吃新娘园(汤园),有的吃交杯酒。
新娘入洞房时,抬子孙桶的人念着吉语将子孙桶抬入,
新郎当场散发红包给抬子孙桶的每一个人。
新郎新娘结婚当晚的闹房婚俗,各地十分普遍;
俗语亦有“三天无大小”之说。
但各地闹房的婚俗不尽相同。
有的地方,为了引起新娘一笑,做出许多的恶作剧。
他们不着重戏谑新人,而着重偷新人的东西,
普通是在新婚的当夜,贺客们设法把新人灌醉,
使他们神志不清而后已,躲在新床下,
或趁夜之便,撬开新房门户,将新人的衣服偷出来,
然后在房中燃放鞭炮,惊醒新人,大家欢呼,庆祝成功,
次日便拿偷到的东西,要新人以糕饼取赎,需都由女家照定数交出方可。
班辈之人戏谑公公,沅澧都有,以汉寿、鼎城一带为甚,也是一景。
首先,我是湖南人。
湖南人基本是没有订婚习俗的(如果有个别现象也不除外)。
遇到这样的情况确实两难。按你们那的风俗,你的家人的确对你很好,特别是你爸爸,很开明。首先作为湖南人来说,只有经过媒人介绍的就会要给礼金,表示对女方的认可(这就不会很多2千左右,结婚时另有彩金)。但是一般的,自己谈恋爱的男女只有到了结婚的时候男方才会给彩金(3万左右,没有订婚),多少就看家庭情况和女方家长的要求,而且彩金一般是用来家里结婚装修办酒席、给女儿生活一小部分、家长自己留一点养老。
作为你,就要看你男朋友是不是已经打算和你结婚,你男朋友的妈妈是否认准了你这个儿媳妇,如果你们正是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先跟你男朋友商量商量,适时的时候可以和你男朋友还有他妈妈在一起敞开来说,但要让长辈先开口,探探口气男方家长可以给多少礼金,如果觉得达不到你爸爸的要求,可以和家长好好说,也可以让你男朋友和他妈妈好好说说你家乡的情况。
注意哦,得有打算结婚的前提,不要突然就提出这件事,不然男方家长会很反感。
祝你一切顺利!永远幸福!
(一)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又称“过年”。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过了小年就就开始筹备过节。
除夕的晚上,祭过祖先,全家一起吃年饭。外出人口都要赶回家吃年饭,以求合家团聚。饭前要贴上春联,燃放鞭炮。在吃饭桌上,任何人不得讲“破话”(不吉利的话)。还有的人忌讳怕招不利,便用红纸写上:“童言妇语,一概不忌”,贴在墙上。吃罢年饭,全家人彻夜不眠,坐守长夜,称作“守岁”,过了半夜十二点放鞭炮叫除旧迎新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穿戴一新,先给自家长辈拜年,再出门互相道贺新年。
初一早晨,家家都争先开大门(俗称“开财门”),放鞭炮,意思是,谁家新年开门早,谁家就大吉大利,最能得到“财气”。人们都争着去挑水,谁第一个挑水,就会吉祥如意
旧社会,穷人躲债,有这样一条谚语:“二十八把嘴答,二十九有、有、有,三十不见面,初一拱拱手。”除夕晚,贴春联最早的,往往是债台高筑的人,因为贴了春联,债主就不登门逼债了。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夜晚,花灯闹市,歌舞升平,男女老少相携观灯,以为乐趣。
“灯节”自正月十三日试灯起至十五日辞灯止,共有三夕。这三夜大放花灯,丰富多彩。有龙灯、狮子灯、花船和花挑等。
灯节的夜晚,焰火冲天。管弦丝竹合奏,锣鼓鞭炮齐鸣。观灯者熙熙攘攘,密集如云。
附:在过去几十年,正月十四晚上,那些小孩都会去别人的菜园去偷菜回家做稀饭吃,这叫偷春偷晚菜就在门口打副鞭炮让人知道你来偷春了也算是回礼先在很少有人知道这项传统,也很少有人去做了
偷春在以前是代表和谐,增强人们的友谊
(三)三月三,上巳日
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用莽菜花炒鸡蛋来记念
(四)清明节
资兴风俗 公历的4月6日的前五天和后五天为清明节家族在各地的人氏,都跑回来扫墓祭祖非常荣重,一般都是全部必须到场体现当地人尊长的风俗
(五)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前,家家户户用棕叶包糯米粽子。用楚麻做成绳子,把粽子连成串!
端午节划龙船,是一项传统的竞技体育活动,竞渡之兴,是纪念屈原,正是此时 资兴各河水位上涨正好适合龙舟赛
晚辈向长辈祝贺,饮雄黄酒,节日的问候年轻的家长带着小孩去外婆家过节,称走外氏,带过去节日的祝福和一些礼物
(六)七月半
民俗中,七月十四那一天黄昏正是鬼门关大开之时,地府放假半天尊老的资兴人们按风俗在家中祭祖,在神台上放上供品,买彩纸做剪成各位各位的衣服之类的,意为孝敬祖先,为其做衣做裤,烧给祖先,随后放鞭炮,请有祖先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中秋节有“赏月”之风俗习惯。“实,分食月饼,名曰“赏月”。中秋正是板栗成熟之时,年轻的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带着板栗去看望岳母家
民谚:“云雾中秋月,雨打月半天”。中秋佳节,一般除赏月外,还存看天的用意。
(八)重阳节
九月九重阳节,正是白露时分,和农闲时,当地人会用传统的方法,制造一种米酒为白露酒采用独特的方法用土制的白露米酒对土制烧酒,然后密封,埋于地下至数十年后开盖十里飘香,宴请十分珍贵,酒甘甜,有醉生梦死之称正如:程乡有千日酒,饮之至家而醉这正是传说中的程酒也是在此时酿制和封土
同样在重阳节,晚辈都会去问候长辈,包括双方父母
(九)春至 夏至 秋至 冬至
这四天,资兴旧俗,人们都应该团聚在一起,滋补身体,庆祝生活
二、婚姻嫁娶
(一)订婚
清朝、民国期间,沿袭婚姻旧制,求婚者必须先请媒人说合,经男女双方同意后,这一天男方要送订婚礼。礼品由媒人征得双方意见,确定多少,一般有“押庚钱”、衣服、金银首饰、肉蛋糕点等。
(二)择吉迎娶
俗语叫“送日子”(即选择结婚的日期)。这一天除了食品、花红礼品以外,还要送上彩礼和代礼(代礼:与女方父母同辈的亲属都要送上一份食品、花红礼品),女方接到“日子”后便给女儿办嫁妆。富家爱女,陪嫁十分讲究,结婚的衣服、首饰、家具,一一配套齐全,应有尽有。。
结婚这一天,男方要迎娶、宴客、谢媒等,都要大摆酒席。
迎娶时,要用花轿相接,并请吹鼓手。夜晚发轿后一路鞭炮相随,轿子到了女家门前停下,鸣放鞭炮告知亲家轿子到了,第二天一早等着新娘梳洗打扮完毕上轿。如果时间很久新人不上轿,男方就燃放鞭炮催促,女方在门内也放鞭炮表示庆贺。男方催一次,必须敲一次大门,女方稍将门拉开,男方便递上“催门包”(用红纸包上钱币)。有的很快就能开门上轿,有的则关开大门多次,甚至达数十次,借以推迟上轿时间。
新娘上轿前,必须梳洗装饰。全身里外都要穿婆家的衣服,把自己原来的衣服丢下来,父母盛一碗饭菜,递到新娘手里,但不能吃,由新人的同辈兄弟接下饭碗,意思是将她的衣服饭碗丢下来,不给带到婆家。然后,新人站在盛满稻谷的斛上,由同辈兄弟背着上轿,不给她带走娘家的地皮。
新娘到了婆家,将轿子抬到大门前歇下,新娘坐在轿内,需要很长时间才给下轿,这种做法,习俗叫“冷性格”,意在压压新娘子的脾气。
新娘下轿时,由娘家人背下轿,脚不沾地。另有“全人”(夫妇双全、儿女满堂的人)在脚下传袋,新娘在袋上向前走,走完一袋又传一袋(意为“传代”),一直传到堂前红毡毯上,与新郎拜堂。拜堂后送入洞房。新娘进洞房时,要抬头仰面,这叫“抬头”,“不受气”。
进入洞房以后,晚间众亲友都来闹房,热闹非凡。习俗规定“三天无大小”,在新婚三日内不管同辈、晚辈或长辈都可以取闹。闹新房必须“说好”、不准“说坏”。
新婚夫妇入寝时,双方都要争先问话,说是这时谁先说话,将来谁就能在家庭说话算数。习俗上还规定新婚一个月不“空床”,新婚夫妇在这一个月内不准单宿。结婚的头一个月叫“蜜月”。
结婚喜期,男方要大摆酒宴酬谢贺客。酬谢过贺客以后,还要将女方的父母、叔伯婶娘,以及同辈兄弟姐妹接到家中赴宴,这叫“会亲”。
满月后,新婚夫妇要“回门”。新女婿“回门”,娘家也要请客陪新女婿。
三 生辰寿庆
妇女生了孩子,要向娘婆两家近亲好友“报喜”(尤以第一胎为隆重),报喜礼品有欢团、面条、红鸡蛋、枣子或红糖等。收到喜礼的人都要送贺礼,送的礼物有三类:孩子穿戴的装饰品;母亲坐月子吃的东西;给婴儿的见面钱(或叫“百岁钱”)。送礼的人不能空着篮子回去,每个礼篮内部要放上红鸡蛋,也有的放上面条(长寿面)和鸡蛋,有的人家还要放上米粉做的寿桃粑粑压篮底。一般关系的亲友也散喜蛋。这种蛋是香蛋,不染红,不散红蛋就是无须送礼的意思。贺喜送礼的日期有的在“洗三”,有的在“九朝”,也有的在半月。受礼之后,都要大摆筵席答谢。
孩子生下三天,给孩子洗澡,叫做“洗三”。这一天,大人抱着孩子出门拜天地,托天地之灵大喜大庆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孩子拜天地时要给他打伞遮天。一种说法是打伞孩子身上的“血腥秽气”就冲不到天上的神灵,可以免遭灾祸;另一种说法伞是驱邪的,妖魔鬼怪见到伞就不敢接近孩子的身体,可以四季保平安。
“九朝”,是孩子落地后的大喜日子。过去由于妇幼保健条件差,医学不发达,往往生下孩子感染破伤风,七天内就会死亡,叫“七脐风”。如七天后不死,那就托天之灵大喜大庆了,故当地有“做九朝”的习俗。这一天。亲友都要为孩子祝贺、送情,受礼人家要大摆喜筵招待来客。
“周岁”,盈周这一天,外婆家给外孙“抓周”,送礼品。这些礼物,不外是孩子穿戴装饰之物。礼物中有头上戴的狗头帽,帽上装有银质十八罗汉。装饰品有“项圈”、“长命锁”,以及手镯或脚镯,这些装饰品大都是银质的,有长命富贵之意。送给孩子的兜兜要画上八卦,鞋子要绣上虎头,另外还要送给孩子四季穿的衣服。外婆给外孙“抓周”,是让外孙坐在桌上,用筛镜(即筛子和镜子合在一起)盛上各种物品给孩子用手抓。一般放置的物品有文房四宝、刀剑模型、算盘、胭脂花粉、针线、花绷等等。以孩子第一次拿的物品作为预示孩子长大以后发展的趋向。
生日,分大生日和小生日。每年的诞生日为小生日。小生日这一天,母亲给过生日的孩子打蛋下面条。大生日,即每逢十的寿期都要庆贺。虽十年一次庆寿,习惯是做九不做十,一般都要扣一岁,这表示寿无尽头之意。又传30岁不做寿,倘若做了,用当地土话叫“做三”(就是挨打的意思),故当地不做三。寿庆之日,诸亲六眷都要贺礼,一般礼品有衣料、钱币、鞋子、肉、蛋、挂面、寿联、糕点之类。寿期将至的头一天晚上,全家设筵聚餐,这叫“暖寿”;第二天正期才酬外客。讲究的人家,寿期要用米粉和糖做“寿桃粑粑”散给亲友。
四、丧葬、祭祀
(一)丧葬
清袭明礼,传承旧俗。死人穿的寿衣、寿帽、寿鞋,以及子孙居丧用的麻衣、芒鞋、三梁冠仍然按照明朝服制。
死人穿寿衣“五领”、“三腰”(即上衣五件、下衣三条)。有的小户人家,家境贫寒,做不起寿衣,为了不违习俗,用“假领”、“假腰”配足五、三之数。
死后一般停尸三日,死者亲属日夜看护,名为“冷尸”,必须使死者尸体冷却后方能进入棺材,防止死而复活。进棺以后,盖棺封殓时,要进行一次遗体告别。
死人棺柩的停放也有规定,死者必须超过60岁(花甲)以上才能停放堂屋正中,这叫“寿终正寝”。60岁以下叫“夭折”,棺柩只能停放堂屋居中略偏,还有男左女右之别。
从设灵堂以后,定期“堂奠”或开悼,孝子日夜守护灵柩,亲友悼孝送祭席、丧帐、挽联、香烛纸码等。悼孝时,死者家属请吹鼓手,吹吹打打,以示隆重。有的大户人家逢“七”都要请和尚做斋;但穷家只得从简,少做几“七”斋,或不做斋。
出葬时,诸亲六眷,随柩送葬,都要戴孝手巾,以示对死者的敬意,城市一般送到城门返回。丧家眷属,望城而返。农村一般送出村口,也有送至坟地的。出殡时,棺材停放门前,名为“发引”。民间只用山人送煞,不举祭祀仪式,山人于棺柩前念念有词,拿起菜刀戮杀备用的公鸡,再用染血的菜刀将事先摆在棺材盖上饭碗砸烂,这叫“破煞”。“破煞”以后,发引人鸣放鞭炮,死者家属“嚎丧”痛哭,抬棺众人一声吆呼,将棺柩抬上肩头,奔向坟地殡葬。棺柩在路上不得落地,抬棺众人如需休息,只得用撑杆撑住“龙杠”。
殡葬时,帮助殡葬的人,等孝子在选定的地上挖三锹土以后,一齐打“井”(坑)。打好井,孝子要在“井堂”内睡一下,这叫“孵坑”,表示孝子尽孝。落棺以后,拢成坟堆。三日后,居孝子孙亲眷都要上坟祭祀,叫“复山”。
除灵(即将以芦柴扎架用纸糊成的灵屋焚化),一般在棺柩殡葬后进行,也有的在“六七”或“尽七”进行。
当地习俗,丧事为黑白喜事:其家居丧,以素为本。孝期,家人服装市着黑青蓝素服,装饰均以白色为主,禁忌朱红。门联用蓝色或**纸张。
----
也许这个对你有些帮助。
总的来说特点,
就1,喜庆2,尊长3,敬祖4,团结
一、常德市区结婚习俗
虽说湖南常德有着很多少数民族,但总的来说,还是汉族居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如今,市区的结婚习俗已经和大多数城市差不多了。现如今,湖南常德市区结婚一般没有订婚之说,男女双方决定结婚,父母见面协商一下彩礼和婚期。在常德市区,人们也不是很注重彩礼的多少,一般都是看双方的情况协商,有只给几千的,也有给几万的。要嫁常德的妹子要理解一下哦,实在不行可以双方好好商量。
常德有过礼之说,也就是迎亲的前一天,男家送给女方礼服、首饰、化妆用品,以便新娘装新;又送牲酒糕点等,以便女家待客。同时,女方将床、柜等大型嫁妆交男方带回。婚礼当天,新娘要“开脸”,梳妆以后就等着男方来迎亲了。以前,常德时兴晚上邀请亲友为女儿办酒,称为“辞亲酒”。现如今,常德市区的结婚习俗和大城市的结婚习俗没有太多的差别了。
二、常德回族结婚习俗
常德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因而回民的习俗在许多方面是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包括婚嫁方面。在旧社会,回族是不允许女子嫁给汉族的,个别与汉族联姻的,还须汉族一方答应“进教”,表示愿意接受并遵守回族生活习惯时,婚姻关系才能确立;结婚时,还要请阿訇举行“进教”仪式。
回族结婚,一般也经过做媒、定婚、结婚、回门几个阶段。但回族不择八字,很有意思的是父母同意以后,男方要到回族南货店订喜饼送往女家,女方将喜饼分发亲友邻里,表示确定婚姻关系。你肯定想不到,回族定婚、结婚居然不择良辰吉日,他们一般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双日作为佳期。回族结婚的时候会准备枣子、瓜子、花生子、桂元子、杏子,然后把这五子撒向来结婚的人们,表示共享幸福。在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有着“三朝回门”的习俗,但常德回族却是在结婚以后的第二天“回门”,是不是觉得很意外啊。
三、常德土家族结婚习俗
说起土家族,很多人都知道土家族的“哭嫁歌”,的确如此,土家族的“哭嫁歌”别具一格,别有风味。说起来,土家族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青年多数都是唱山歌恋爱,以情歌为媒。哈哈,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是吧,翠翠那个小边城也是唱山歌求爱,的确,在湖南很多地方,男女确定恋爱都有着唱情歌的习俗。常德土家族说媒一般要请两个媒人,而且一般要往返三次才能求成。
求婚成功以后,就是选吉日订婚,订婚以后,在未结婚前,男方要去女方家拜年。土家族女孩结婚前7~10天,要唱“哭嫁歌”,还必须得用土家语唱,最长的达一个月左右。土家族的哭嫁歌可不是你想象中的哭嫁,他们的哭嫁歌那可以说是一绝,要求歌词顺口押韵,朗朗上口,婉转动听,感人肺腑。其中还有骂词,如《骂媒人》、《骂婆婆》。一般会哭会骂是娘家的骄傲,婆家的自豪。媳妇接进门后,婆婆总是要细细打听媳妇哭嫁的水平。谁家的姑娘不会哭嫁,就会被人瞧不起,被人诅咒吃一辈子霉米饭。哈哈,有没有觉得这婆婆是在挑恶媳妇啊!总之,小编是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