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在忙着催婚,年轻人却对结婚越来越“不着急”,由此也导致了“结婚率持续走低”这一社会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数据下滑,结婚率持续走低
民政部19日展开的发布会上公布,2019年中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虽然结婚率还仍在统计之中,但是可以看到,近几年来,结婚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降的有多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此前的数据,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
另外,结婚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差距。从各省市自治区来看,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
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结婚率是全国倒数前两名,分别只有44‰、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
结婚率最高的几个地区是西藏、青海、安徽、贵州等欠发达地区。贵州2018年结婚率达到111‰,全国靠前。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结婚了?
喜结连理自古至今一直被人认为是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却不爱结婚了?
这是很多长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
在民政部的发布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分析了原因:
一是适婚人口总数下降。中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这是当前结婚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包容度也在提高。
三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不断推迟,相当一部分适婚人口没有结婚。
除此之外,不少网友也道出了自己支持晚婚、不婚的理由:
来源:微博截图
婚姻不是公式,不能套用所有人。年轻人有自己的规划,婚姻也不是儿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合远比为了结婚而仓促步入婚姻好的多。
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结婚不是不正常,婚姻也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可或缺。
凡事没有绝对。
或许,对当下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他们最想要的状态
一、社会兴旺观念的改动
跟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明,每个时代的不同人群的婚育观念现已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动,关于许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社会容纳度也在进步,婚姻不再是唯一的挑选。有剖析以为,在未来的一段时刻内,受适婚年纪人口数量和结构改动的影响,成婚率仍可能持续走低。他以为关于跟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改动,人们应当改动思想,与时俱进,应对推延成婚、现实婚姻、不婚等给予更多宽容。
二、学历的进步导致婚龄的推迟现在我国成年人口近一半会承受高等教育,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相应的年青人独立、工作和成家的年纪也会推后。早些年,年青人到了二十三四岁,许多就成婚了。现在跟着高等教育的遍及,年青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可能本科毕业就现已23岁了,成婚的年纪必然会不断推后。适当一部分适婚年纪的人并没有成婚,也使得成婚人数偏低。
三、都期望可以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天女,而不是随意成婚了事许多都市适婚青年表明“宁缺毋滥”,不着急成婚。婚姻是一辈子的工作,仍是要找到三观一致,能进行深层次交流的人,年纪不是决定性要素。
四、城市节奏快,没有时刻爱情大城市节奏快,竞赛剧烈,“审计行业加班出差是常态,没有时刻约会,也没有时刻相亲”,爱情都顾不上谈,怎么可能成婚?这反映了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年青人面临的困境。即使是有安稳爱情的年青人,其间不少也表明不敢容易“谈婚论嫁”。
五、年青人工作刚起步,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婚姻经济兴旺地区房价相对昂扬,必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年青人步入婚姻的脚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也在必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年青人的婚姻挑选。很多人口涌入城市,在带动经济发展的一起,也推高了生活本钱,加剧了市场竞赛。经济发展水平进步、成婚率反倒走低,这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
近日,某经济学家发文称,我国结婚率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随后逐年下降,2020年结婚率下降到58‰;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693万对,2021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7636万对,连续八年下降。另外,初婚年龄大幅推迟。
他就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增加大城市住宅土地供应,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放宽收养和送养条件;法定婚龄降到18岁;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
其中,“建议法定婚龄降到18岁”这一观点引发网友热议,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表示“建议的几条前面说挺好,早婚的这条就算了,糊里糊涂结婚,离婚率只会更高”。
还有网友认为“不支持改,20岁都早了”、“法定结婚年龄降了有啥用,生育率又不会提上去”、“年轻人不结婚是因为生活压力,还是应该尽快提高居民收入”。不过,也有人持赞同观点,认为“确实应该降低”、“支持18岁结婚”……
随后,该专家再次发文称,最近建议法定婚龄降到18岁,引发社会讨论和争议,其实这是很常识的问题,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性22岁、女性20岁,日本男性18岁、女性16岁,美国男性18岁、女性18岁,印度男性21岁、女性18岁,德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男性18岁、女性18岁,可见中国法定结婚年龄偏大,影响年轻人婚姻、生育等一系列问题。
他表示,超低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的迅速萎缩,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要提升生育率,政府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成本。此外,社会各方也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共同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更多的单身青年走进婚姻、建立家庭。
我国面临出生人口减少等现实问题
事实上,“法定婚龄降到18岁”的建议并非第一次出现,此前也有人提及,如今再次引发关注。这背后,是我国生育率的走低和出生人口的减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据悉,这也是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分析表示,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减少。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另外,已公布人口数据的部分省市去年出生人口数较2021年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体来看,甘肃省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211万人;重庆为192万人;江西为325万人;青海为63万人,贵州省出生人口为425万人。2021年上述5省市出生人口分别为2416万人、2083万人、3770万人、67万人和4692万人。
“出生人口下降的最根本原因是育龄人群规模缩小,特别是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群大规模缩小。”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崔树义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另外,宏观环境的变化,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生育成本偏高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育率。
多地探索育儿补贴制度
面对生育率下降等问题,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印发,明确指出,当前,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地方层面,更多省市陆续开始探索育儿补贴制度。
1月10日,深圳市卫健委发布《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按照差异化递进式对市民发放育儿补贴,生育第三孩累计补贴19万元。
济南市发布公告,落济南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稍早之前,云南省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新出生并户口登记在云南的二孩、三孩,分别发放2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生育补贴,并按年度发放800元育儿补助。
湖南省长沙市对依法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增加1套购房指标,根据家庭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夫妻双方共同依法生育三个及以上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三孩及以上每孩可享受一次性育儿补贴1万元。
中国网财经注意到,在各地生育补贴政策上,虽然也有部分地方叠加住房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但更多的是进行现金补贴。
对此,崔树义分析称,因为现金补贴的方式最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操作起来也更简单,大众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现行的生育补贴力度所能起到的效果,崔树义表示:“目前很难判断,至少短期内不会起到很明显的作用。”他分析,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实际的生育成本和所投入的精力,一般的家庭不一定会因为每月几百元的现金补贴就去生育孩子;另一方面,延长产假、增加陪护假等措施对于大量自由就业者、个体户上的打工人来说,作用并不明显。此外,政策的显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崔树义也表示,生育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下降,是一个自然规律。及时关注生育率下降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是好的,但不必过于担忧。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说到剩男剩女的话题,朋友感叹剩男剩女一抓一大把,感觉现在的男生女生都不想结婚似的。
嘿!怪不得这些年结婚率持续走低,原来大家都在拖后腿!
显示所有大图
(你拖后腿了吗?)
现在不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很多男生女生到了30岁了还没有对象,更有甚者年龄已经奔四,依然单身。
单身男女大多都有这样的想法:“人生还有其他的追求,结婚干嘛?单身它不香吗?”
更有人自我调侃道:“我怎么可能有女(男)朋友!”
就因为这样长期的单身不结婚,家人也好,朋友也罢,个顶个催的紧。
“你赶紧结婚吧,这样我们老两口才能放心!”
“还不着急啊,年龄不小了,抓点紧吧!”
“你都30了,还不着急结婚,你现在一个人不觉得难,等你知道难就晚了!”
每逢节假日,这些话你都会重复听无数次,这让你感到无比的厌烦,甚至不想回家。今年我甚至看到了有人租女友回家过年,只为应付父母,只为好好过个年。
那么,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些催婚的言语,曾经让你头疼的催婚行为销声匿迹了,没人再去催你结婚,你会作何感想呢?
你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吗?最起码我的一位朋友不会开心,反而感到无比的伤心和自责,开始怀念曾经被催婚的日子!
倾诉者:30岁,单身,再也没人催我结婚
我今年30岁,家在农村,我们家就我一根独苗,从小父母对我都很宠爱。
我们家在村里算是富裕的家庭,因为父母会搞养殖,又懂经营,在家里经营养猪的生意很是红火。
从小到大,家里对我都是有求必应,这也让我养成了较为乖张的性情。
还记得上小学那会,父母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每次父母从学校回来,都会把我叫到身旁和我讲很多道理,除此之外,他们是不会动手打我的。
庆幸的是,虽然我性格上比较强势,但是父母教育我的道理,我还是铭记于心的。
尤其是工作之后,这些道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助力。这一点我很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宽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婚姻大事被父母常常挂在嘴边。
母亲对我说:“别只忙着工作,找个女朋友早点结婚,我们也能帮你看着孙子,知道不。”
父亲这时就会对我强调:“你看看你,不比谁差,咋就找不到老婆呢?我看你是不想找!明年再带不来女朋友,就别回家了!”
那一年我27岁,过年我没有回家,我和父亲耗上了。直到初一,我才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回到家中。
那时的我真是不孝!我怎么能让父亲和母亲那般伤心的度过大年夜!
我今年30岁了,再也没人催我结婚,父亲去年去世了,肺癌晚期,肿瘤长在气管上。我依然记得父亲临终前对我说的话:“替我照顾好你妈妈,你也快点成家,孩子,以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
自从父亲去世,妈妈也变得沉默寡言,我很担心妈妈。我多想听到她对我说出催婚的话,我多想听父亲对我还没结婚撂下的狠话,可是一切都变了,变得寂静无声,犹如我内心的麻木不仁。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珍惜当下的点滴,尽快的让自己的人生好起来。”这是我的感悟,说出来好多了。
不辜负爱你的人,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爱的感觉,更渴望拥有自己所爱。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喜欢孤独,更没有谁一开始就愿意单身,幸福是每个人都愿意拥有的美好。对于大多数的单身男女来说,不是不想寻找爱人,而是根本无从下手,更不不知道人在哪里。
假如有人对你说:“你就这样了,自己都不着急,别人着急有什么用。”这个时候,请你好好的反思一下,别人为什么这样讲,而你自己是不是也这么认为,甚至到最后真的“不着急”了。
婚姻不是你想拥有就会有的,它需要你自己去努力找寻,正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你要去看看你的周围环境,去找自己合适的目标,大胆的去追求,不要顾忌面子。面子是自己挣的,而不是要的。
有人说单身挺好,我干嘛非要找不自在。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替你着急的人,他们因何替你着急。
就比如我们的父母,他们之所以着急,不是为了抱孙子,更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是为了给你寻找一位终身的伴侣,伴你左右,走完你的一生。
近年来我国的初婚人数有越来越走低的趋势,在去年的2021年中初婚人数甚至跌破了1000万人,是这几年来的最低。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初婚人数减少其中小编认为影响因素之一就是适婚年龄人数的减少,现如今初婚的主力军是各大90后、95后和00后,相较于前几年初婚的80后人数有着很明显的减少。最最重要的分母的人数少了,那么初婚的人数自然也会少。
晚婚晚育多受目前教育时间延长、优生优育等理念的影响,许多当下的年轻人认为想要成家就必须先立业,这也导致了晚婚晚育的现象愈发普遍。从本次的统计结果中也不难看出,原先占初婚年龄段比重最大的20-25岁已经转移到了25-30岁,甚至30-35岁阶段的初婚人数也节节攀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原本可能20岁出头就会结婚的小姑娘小伙子,会等到25岁左右再组建家庭,也使得当下的初婚人数出现减少的现象。
生活成本高,个人意识崛起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当下的生活成本相对于年轻人的工资来说实在是有点高了,而大多数的年轻人其实也都没什么家底。在高物价、高房价、高育儿成本的重压下,很多人根本不敢去寻觅那个能够陪伴自己走过一生的伴侣。此外,随着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不断萌芽,很多人也觉得比起组建家庭还不如自己一个人来得自由自在,因为结婚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生活水平大概率会出现下滑。所以很多年轻人对于未来会相伴自己一生的伴侣也是百般挑剔,坚持“宁缺毋滥”,而这也导致了现在互联网上不婚族的泛滥。
与恋爱时的风花雪月不同,情侣步入婚姻殿堂,难免要面对诸多现实问题。结婚越来越晚以及不想结婚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困扰年轻人的现实挑战。尤其是较高的房价和生育儿女的成本,让很多人颇感沉重。在不少人看来,因为经济压力巨大,结婚不仅不会带来更好的生活,反而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既然如此不如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等自己的财务状况好一些了,再考虑结婚的事情。
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晚婚甚至不结婚,并非出于经济压力,而是自愿选择的结果。在不少大龄单身者口中,“没遇到合适的人”是应对家人催婚的“标准答案”。不同人对人生的规划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衡量年轻人的择偶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婚姻大事,有了个性化的理解,这也可能导致平均婚龄增大,形成一个“晚婚”群体。
纵观世界各国,多数发达国家都存在平均婚龄增高、结婚率下降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所谓“单身社会”的概念。在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类似现象,并不意外。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曾描绘这样的场景:“对于那些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充满抱负的年轻专业人士而言,二三十岁确实不是结婚成家的好时机。相反,这是投身学校和工作的最佳时机,并希冀能因此有所作为”。虽然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未来也会进入“单身社会”,但不少年轻人已经接受晚婚甚至不婚的可能性,而且不会为之过度焦虑。
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人对婚姻的选择权实际上变大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用“必须在30岁之前结婚”之类的规矩,限定自己的人生,或者臧否他人的生活。而年轻人的婚姻状态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从社会层面而言,婚姻并非个人选择那般简单,它会带来诸多社会效应。
从现实层面来说,如果真要解决国人结婚越来越晚的问题,社会能做的就是让那些渴望结婚却困于现实无奈的人,获得一定的支持与保障。比如,不少大城市都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尽量解决年轻人的居住难题。还有不少地方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工作,尽力消除“天价彩礼”对适婚青年的阻碍。以上种种做法,都是在帮想结婚而未婚者建立进入婚姻的现实基础,让他们更有面对婚姻的底气,以及对生活的获得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