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上有什麽习俗

婚礼上有什麽习俗,第1张

不同地方习俗不一样。

浙江绍兴一带新娘在娘家中举行沐浴仪式。仪式均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筛,筛上放些染红的喜果、鸭蛋、下面用大脚盆接着,另一人用热水从畚筛淋到脚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让新人连续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后行“开脸礼”。当地风俗未婚女子称“毛脸”,婚前是第一次开脸,请一老媪用线绞除脸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鬓角,并拔下新娘的头发7根与新郎的头发混合搓成线,供新娘扎发髻,寓意“结发夫妻”。

国内习俗

一、湖州一带

男家在向女家发“上头盘”,即送上轿衣的同时,还要送上“开脸盘”。“开脸盘”共有6个盘,分别盛肉、鱼、鸡、喜果、炮仗红烛、胭脂花粉。女家收到开脸盘后,即由舅母等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滑稽的是有些地方开脸后由喜娘给新娘涂上厚厚的一层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为止。

二、广东东莞一带

旧俗在结婚前夕,择好良辰,新娘在娘家举行“落阁礼”。请一位好命妇人,摘一些柚子叶烧水给新娘沐浴,浴后换新衣,然后用红绿丝线替她绞去面毛,并把原来的辫子改梳成“上轿髻”。沐浴、开脸,梳头完毕,母亲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鸡,俗规鸡头,鸡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头好尾”。

三、浙江丽水

举行婚礼之前,女方要请梳头娘,为新娘梳头,梳头娘要选择父母双全、子女众多的大娘。由于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进行,所以女方还要请来一对命好的未婚姑娘为新娘掌灯,梳头娘除梳头外,还要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宫装,外披霞帔,腰横玉带,下着大红裙,全身挂满饰品,俨若娘娘。

四、河南地区

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

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新娘的穿戴十分讲究,可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近代以后,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皆披兜纱,长长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两小孩在后持之。这是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装饰方面,现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银珠宝等饰品来装扮自己。

新娘服饰,以江苏吴县一带最为讲究。按当地俗规,凡新婚女子必须有三套服装在举行婚礼时和婚礼后穿戴。第一套:棉裤,俗称“帖肉棉袄夹裤”,是男方迎亲时送给新娘穿的。这套衣服除结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门时可穿,婚后第一个春节回娘家拜年时可穿,参加母亲50岁以后“念佛开斋堂”仪式时可穿,参加同辈至亲好友的婚礼时可穿。第二套:头上戴珠冠,粉红色绣凤穿牡丹等花纹的花衣,花裙,是与花轿一起租来的。这一套仅在轿上和举行婚礼仪式中穿戴。第三套: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头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蓝地白花印花土布裤,靛青色土布长襦裙,裹小腿的桃红色印花土布卷绑,蓝印花土布袜,绣花板趾头鞋,这一套在婚后劳动时穿。新婚期间的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讲究,同样要备三双。举行婚礼仪式时穿“玉堂富贵”纹样的鞋;上轿时放在“轿前盘”糕上的鞋,俗称“踏糕鞋”,上面绣着福寿齐眉纹样,随接新娘的花轿抬到男家;第三双是婚后替换鞋,绣着梅、兰、竹、菊的纹样。

五、 陕北一带

旧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备上轿的新娘,穿上了红衣,绿裤,花鞋,头上戴了鲜花,干娇百媚,可是俗规要用锅黑把新娘漂亮的脸蛋涂得黑漆漆的,与花枝招展的服装形成了大反差。迷信传说,假若不这样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浙江湖州、安吉一带新娘在娘家开脸后,专门烧一缸浴汤给她洗澡。洗好后从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来的衣服,为此当地有“男家浴缸里捞人”的俗语。旧俗这时新娘还要罩上一件大袖红袍,腰间束一根带子,背上缠一丛万年青。俗信这样可防止妖怪来抢新娘。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规俗习。在浙江富阳一带,当花轿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时,新娘才开始化妆换衣,换好小衫裤后,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红棉袄和红棉裤。有趣的是头上戴好凤冠,准备穿大红裙时,要拿12个鸡蛋从裤腰里放下去,从裤脚下滚出来,俗传这样可使新娘婚后不论哪个月生孩子都如母鸡下蛋一般,快当,顺利。

六、福建泉州旧俗

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礼”。花轿到来时,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厅中梳妆,俗谓“对轿梳妆”。由一被称为“宾”的有福的妇人为她加冠笄,然后由送嫁娘为新娘服背子,“宾”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红布做成,裙内有袋子,袋里放入皂荚,铁采尾,泥孩子,猪肉片等18样东西。

七、江苏扬州

新娘的打扮非常现代,上轿时还要戴一付有色眼镜。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实此俗源于一种迷信风俗。当地俗规认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穷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里哪里穷,看多远就穷多远,看到媒人媒人穷,看到婆家婆家穷。于是便立了一条俗规: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轿后,就必须闭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后才允许睁开眼。但在繁杂的婚礼过程中新娘实在很难坚持。后来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用戴眼镜来代替闭眼,果然方便了。

婚礼上的新娘是最美的,最耀眼的。她不仅会得到周围人的欣赏和赞美,也可能招徕鬼神的羡慕和嫉妒。因此,为避免乐极生悲,新娘的梳妆打扮往往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这就使得新娘的装饰风俗犹如万花筒,干奇百怪,无奇不有。

八、广西苍梧

一带新娘出嫁须穿黑衣、黑裤、黑袜,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县山区,新娘须穿素服上轿,到了男家才换吉服举行婚礼。江苏靖江一带的新娘出嫁,也是—身朴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称“掸草衣、掸草裙”直到现在穿得再时髦,再讲究的姑娘,到结婚时也非得设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来穿上。

地方习俗 :

一、上海

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 

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福建婚俗 

手帕一方定终身 带副碗筷到夫家 

订亲必须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门,聘礼相当简单,并当众交送女方,女方回赠一条手帕,这样就算订下终身。 

出嫁前夕,新娘会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则叙旧话别,二则取个"旺气"兆头。次日中午女家办"送嫁酒",散席后,母、婶、姑和姐妹围着新娘,抱成一团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门时多穿上裙装,但也可用全套红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妆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光,女方会预备数量多而贵重的厚礼,于出嫁当日随新娘之后浩浩荡荡地送到男家,有时候送礼的队伍会由好几辆车和一大群亲友组成,场面壮观。 

在新娘嫁妆中,除传统的中式礼仪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电器,大型家具甚至单车或电单车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会带一副新碗筷,以示从现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饭。 

新娘进门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亲属敬茶,即使是几岁小孩也有份儿,次序按辈份年岁而定,敬茶时,长辈会送赠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妇。而向女性长辈敬茶时,会将一个发夹夹在长辈的头发上,并回赠一只戒指。 

完成大婚仪式后,便会设宴招呼亲朋邻里,传统上,男、女家会分别设宴,如男家于婚礼当晚摆酒,女家则于翌晚设宴,遇有亲朋众多或同村乡里甚多时,婚宴可能连续数天。 

嫁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门,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满月,娘家再请他回去长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满月"。 

次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会与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房族亲戚轮番摆宴请酒。事后,新女婿回赠每家一包红枣或冰糖,以示答谢,至此,嫁娶过程才算全部完结。 

二、安徽婚俗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对换鞋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三、青岛婚俗 

青岛旧的风俗礼仪很多,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繁琐的风俗礼仪也已被革弃,下面是笔者对目前青岛婚俗部分略记,供有兴趣者参考: 

新娘出门不要回头招手 

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方面是不吉,另一方面会破坏化妆 

下车时,新郎和新娘要从同一侧下,不要分开下,否则不吉 

有身孕的不宜参加婚礼 

在新娘家吃饺子时,碗内要留下双数 

四、北京婚俗 

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五、海南苗族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子、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各地结婚习俗

一、京津地区  

京津地区融合了我国多个民族的文化,所以婚礼习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可分为北礼、南礼、旗礼、汉礼四种,到这个纪初,南礼逐渐融人北礼,形成北京婚礼特色。传统的结婚,先由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下一步就是“小定”礼。“小定”礼的多少有男方的财力决定,大多是四盒礼。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就是“大定”,“大定”除“龙凤帖”之外,还需要有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四包礼物。

二、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的习俗和京津地区有些类似,但也不全相同。东北三省的“小定”礼,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参加送礼和摆设的酒席。在酒席中需要交换“龙凤帖”,男方还需赠给女方一枚金戒指当作定情物。此外还需要准备四样礼物,即鸡一只;鸡蛋八十到一百个;红糖两斤;粉条两斤。定下婚礼日期后要过“大定”,其中包括了四季服饰、首饰、馒头、酒等等。迎娶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妆之日,嫁妆多为衣物、家具、首饰等等。 

三、湖广地区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并经两方家长同意亲事后,由媒人代换龙凤帖,同时男方应下“小聘”礼,即一只金戒指、耳环,一对金石榴,以及聘金、槟榔、礼饼等。女方在收到聘礼后,回以文房四宝、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还要下“大聘”,俗语称“行茶”。“行茶”时男方应准备好礼金、礼饼、烟酒、海味、鱼肉等,女方如数接收后,回以衣物、鞋帽、饼、糖之类,并商定双方婚礼日期。

四、江浙一带 

媒人在“相看”过男女双方品貌后,要行“文定”礼,交换男女双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礼交给女方当面点清。聘礼多是各地土特产,桑麻织物,绩罗绸缎,茶叶及礼金等。女方的嫁妆越多越好,并借机来炫耀自家的财富。婚礼及其后的拜见礼等与北方大同小异。 

潮汕婚嫁习俗礼仪

1合婚  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2看家风  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3开聘、回聘  婚事初步决定后,便由女方开聘,聘单要用红纸折成十二版书写。聘礼包括现金、糖料、首饰、衣服等物。男方接聘单后,可酌情议减,但一般不减糖料。因糖料是女方准备送与亲友用的。聘金可减,叫“减聘”。现在大体写聘金随送。男方在回复的聘单中也可写明要女方什么礼物,即在聘礼后面加回(左木右盛)二字,下面写物品,如发包X双,福饼X双。媒人将聘单送回女方,直至双方无意见出入。聘金不用X百为整数,因方言“百债”不吉利。要在百后面加上零星数字。潮汕人尾数要双,如四、八。因四与世同音,叫世世好。客家人用九,九与久同音,叫长长久久。

4掼定(文定)  聘仪议定后,由男方根据男女双方日辰,择吉确定日子,行定亲礼节,叫掼定。掼定当日,男方用红糖做成一个圆锥形球体,叫糖母。因糖与传同音,意思是糖母传孙。也有不用糖母,改用白砂糖。糖上面插上石榴花(意即榴开百子)。外加红糖、现金、首饰等凑足四样(其中现金、首饰可抵去送聘数量)。女方则回以两个糖包,一般用酒饼糖。取其象征酵母,发酵昌荣。女方接糖后,分发给亲人及邻居,向他们报喜。文定之后,男方择日决定修容、开剪、迎娶日辰,送往女家,叫送日。

5送聘、复聘  送聘当天,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包括聘金、锦茶(含念包)、首饰、三牲、鸭蛋、面条等,而且少不了要一个酒瓶。数量要一个吉数,也可加大吉等物品。女方则回以香蕉、发包、猪心、豆球、五种籽、埔虾草、春草一对、芋种,一个兜帕上面放十二料红卵,酒壶中则装进米泔水,以及念包的回礼款。男方接到礼物将猪心切成两畔,一畔送回女方,夫妻合吃一个猪心,叫肝肺同心。将春草种在花盆里,精心养护,香蕉、发包分给亲戚。送聘距离迎娶十天左右,在发送香蕉、发包时送去请帖。女方当晚还要请本族房亲。新娘的嫁妆,一般是面盆、脚桶,椅子以及房内嫁妆,如梳妆台、长衫橱等物。二十一世纪前半叶,有钱人家有一种叫全厅面的,嫁妆包括卧室、厅堂上所必需的一切用品。如炕床、圆桌、鼓椅、成对靠椅、皮箱、五桶(饭桶、碗桶、脚桶、腰桶、马桶)梳妆台、金银首饰,直至厨房的抹桌布,个别地方甚至还有寿板(棺材)、田契等。这样聘金当然也高得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客家聘礼叫“酒水”。什么酒水配什么嫁妆。酒水高低不等,最低级叫“公鸡”,男方送女方只需二斤猪肉,二壶酒和几对鸡蛋。再高一级叫食“箩格”,第三种叫食“箩”。第四种叫食“些”,最高一级叫食“(左木右盛)”。按等级聘金不同,当然女方嫁妆也有简繁差异。这已成历史话题,现已逐渐简化。

6出嫁、迎娶  迎娶当天,男方派人到女方迎娶,以前用花轿,继而用单车,现在用汽车。男方迎娶时,要写一个请新娘上轿的十二版帖,叫“上轿帖”,并写几个拜帖,如亲家拜亲家,女婿拜岳父等,视双方亲属具体情况,连同上轿帖凑足四个,起码也得有两个。上轿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女方认为有了请上轿之帖,往后不管婆媳、夫妻口角,可作斗气本钱,她可说:“是十二版帖请我来的。”事实上确有一些没有送上轿帖,女方不肯上车,只好回家补写。此外还要送上轿粿,肚痛肉(猪肉二块),入门茶(糖料包)二个及兄弟分酒钱。这些物品也有在迎娶前一天先送到的。女方出嫁前要请一位子孙满堂的老年婶母挽面修容。出嫁前夕邀请同寅姐妹食七样菜,其中必须有厚合。过门之后便会合人。当晚在灶前垫上稻草,上披草席,在草席上睡觉。传说古时候有个继母虐待前氏女儿,安排这种睡法,前氏女儿出家后竟发达兴旺。后人仿效这种做法而成此俗。客家人女儿出嫁前夕则与母亲同睡。女儿出嫁,由父亲牵上轿,将一碗水泼上轿,并做四句。因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意思是女儿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难以复收。虽然人的观念已不是这一套,但旧例仍延续至今。女儿出嫁时还要由媒人挑两个红布袋,里面放大吉(生柑)、谷种、钱币、衣服一套等物。记得有一句童谣:“水鸡担布袋,田蟹来相贺”,就是说这事的。以前伴新娘同行的是“青娘婆”,青娘婆好多是专职的,一般是长相过得去的中年妇女,她必须口齿伶俐,聪慧过人。因为从食出嫁桌,男方开箱,拜司命君等,她都能说会道,出口成诗,吉语不绝于口。又有一个中年妇女伴行叫伴房。有的地方,新娘上轿,还要哭嫁,以表示长安虽乐,不如古居。出嫁当天早晨与家里人同寅姐妹共进早餐,叫食“姐妹饭”,饭后分姐妹钱。就是把铜钱撒在米筛上,然后兄弟姐妹从大到小一次摸取。男方迎娶的前一天,要在红纸上用朱砂写“麒麟到此”四个字。眠床、房门、整个院子各间,直至新娘经过的寨门,都要贴上。男方迎娶新娘上车,途中不能下车,要一直载到夫家,路上如与另一出嫁娘相遇,两人应互相交换手帕或面巾。新娘将到家门时,要先有人报讯,新娘刚进门,全家老少都要回避,待新娘进厅后才出来。以免与新娘相冲撞。新娘将进家门时,要跨越火烟。即用稻草捆成团点上火,新娘跨过,并由好命人做四句。新娘进门后要与新郎双双拜司命君(有的地方是拜天地),再拜祖宗。中午宴请亲朋,编位时,母舅要坐首位。新郎父母也要入席,按每桌四个主位,四个伴位,起码要坐主位。此日新娘也要坐大位。可在新娘房专设一席,让新娘坐东一位。开席时,坐首位的母舅要支持全场,致祝酒词,做四句,要掌握全场进餐情况。大家吃足了,就向大家道谢祝颂,请大家饮工夫茶,主桌未有离席,从桌不能离席。主桌离席,从桌也应离席,不能逗留。午餐过后,由新娘向亲戚及家族来宾从长辈到晚辈逐一敬茶。敬茶时对长辈要跪敬。被敬者马上将新娘扶起(现在只作下跪姿势)。饮茶二杯。赠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叫“食新娘茶”。晚上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都来看新娘,食喜糖,有的地方还分送炒熟花生果。闹洞房时,既欢乐又热闹,伴房既可增加新娘场胆,又可为新郎新娘解围。特别是以前青娘婆,如果说以前的若干四句有书可读,但在闹洞房时,有时是专取闹逗趣,采用对歌的形式,青娘婆一人对付众人,随机应变,确是奇才。现举一例,看客说:新娘目瞄瞄,担水撞着墙,煮饭三结义,炊粿着火烧,这时青娘婆随口反击:杜伯(昆虫)跟人来斗水、田螺跟人来跳罾,麻雀飞来叽喳叫,田赤(一种飞鸟)飞来闹新房。看客即时回对:杜伯个个会挖洞,田螺含水能过冬。麻雀飞来能唱歌,田赤飞来胜状元。这时又有观众唱:会作青娘(上不下会)做诗,会做母猪(上不下会)橇篱,带个布袋来装米,带个肚兜来装钱。青娘婆即时回击:饲着母猪好到奇,一肚都是好男儿,一胎生你这一只,饲大上市好卖钱。还有奇巧的四句,如客人先念:新娘生来面红红,在家最会交掺人。青娘婆以为是嫌新娘有不正当行为,正准备回击,忽然听到接唱:所掺同寅共姐妹,学文学武学工针……第二天新娘还要搅渀(米泔水)缸,及打井水。

网络词花粉通常指85花的粉丝

01、饭圈花粉和生粉是什么粉丝什么意思什么梗

生粉就是小生粉,小生就是青年男演员,简单来说就是青年男演员粉。

花粉就是小花粉,小花就是青年女演员,简单来说就是青年女演员粉。另外花粉还有华为粉丝的说法,不过在饭圈中是这个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85花粉的说法,指的是中国娱乐圈里,赵丽颖,佟丽娅,刘亦菲,唐嫣等在85年左右出生的女明星的粉丝。这些女明星都是当红小花,事业都发展的不错,不过交往的男友或是结婚的丈夫,总能给粉丝找到不少槽点。

02、网络词花粉跟花粉人是什么意思

网络词花粉通常指85花的粉丝,85花即杨幂、刘诗诗、赵丽颖、唐嫣、杨颖、佟丽娅等1985年左右出生的女明星,都是当红小花,她们的粉丝在粉圈内统称为花粉。

粉丝(英文:fans)是一个网络词语,外来语,在中国俗称追星族,指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等的人,即崇拜某明星、艺人或事物的一种群体,他们多数是年轻人,有着时尚流行的心态。粉丝是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film fans”是影迷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XX迷”或者“XX追星族”一类意思。“fans”为“fan”的复数形式。fan有“爱好者、崇拜者”的意思 ,而fans有“狂热者”的意思。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1潮汕结婚礼金红包有没有六礼俱全

潮州的婚事习俗

虽说现在婚姻自由,但相信在桥的各位的上辈多多少少对婚礼有所讲究,下面把潮州的婚姻习俗介绍一下,方便大家与家里上辈人交流对照

(此内容比较大众化,除部分地区和有宗教信仰的人,基本上是父辈或更上辈婚姻的习俗,不过现在一些环节也渐渐被简化了)

婚事习俗

旧俗男女婚姻嫁娶都要有“三媒”(内媒、外媒、中媒)“六证”--(六礼),“六礼”为:

①、提亲,由男方托媒到女方提亲,经女方同意,男方才正式向女方问婚。

②、合婚,由媒人到女方问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不吉祥的事(俗称三日顺),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分别占卜合婚,确定相生还是相克。

③、定亲,称“订婚”、“行定”、“食定”,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香烟等,但女方必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糖果,报告亲事己定。这时婚姻关系开始生效。

④、行聘,又称“送聘”。清以前及民国初,富家除送金银财宝、丝绸绫缎外,还有猪羊酒果;贫家除送鸡酒外,还送槟榔、荖叶。这时女方要回礼,也要有饼食、糖果赠送亲戚朋友和邻居。

⑤、请期,有的称“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并通知女方。这时男方、女方的亲戚朋友都要送贺礼。送女方的贺礼也称“送花粉”。

⑥、迎亲,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的形式,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整个婚礼自始至终要有一个青娘母陪伴,各个环节要做“四句”,迎亲程序繁多,新娘出门要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拔如意”,新娘要“跨火烟”;新郎新娘进洞房要吃“合房圆”和上厅拜见公婆;“闹洞房”时青娘母要代新娘与客人对歌。新娘新婚第三天要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的仪式;三至五日新娘要行“归宁”礼,即“头返厝”及“二返厝”。头、二返厝,新娘不能见娘家炊烟即必须返回,满月后回娘家时方可在娘家过夜留宿。

  潮州婚俗大抵效古六礼:潮俗称纳采为“提亲”,问名呼为“合婚”或“合八字”,纳吉称为“定亲”或“(扌克)定”,纳征呼为“送聘”、“行聘”,请期呼为“择日”、“择吉”,亲迎呼为“迎亲”。

提亲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当代人崇尚自由恋爱,虽然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交换庚帖这一旧俗也已被废弃,但不少人还保留“合八字”这一环节。 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扌克) 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当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衣服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 报告 结婚喜事,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送给新娘礼物,这叫“送花粉”。

择日 择日。行聘礼后,男方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潮州人所选择的时辰大多在深夜里,潮俗保持深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

迎亲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洗花水 临嫁前,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种花草泡水沐浴,浴后穿上“五裾齐”的上衣,也称“上轿衫”,意取五福齐全。有些地方的新娘在沐浴后,要坐在浴盆里吃下两颗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而且,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的幸运带走。

分钱米 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在饶平海山镇,分钱米习俗是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放上钱米,用力摇簸箕,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将钱米放在夫家的米瓮里。

吃半碗饭 新娘出门前的早上,娘家会煮一顿四道菜或九道菜式的早饭供新娘享用,其中必定有煮猪肠、猪肚、卤菜及好合菜等四款寻常菜式,而给新娘的饭要装得满满,但新娘子只可吃一边(即半碗),表示出嫁后,也要有余钱留给娘家。

安床 迎亲前,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要选择吉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安床完毕,要将一条“安床大吉”和“麒麟到此”的条联贴在床上,然后叫一个男孩到床上躺一会,意味着早生贵子。

接新娘 结婚当日,新郎到新娘家,用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把新娘载回,伴娘、阿舅(新娘的兄弟)伴新娘而至。阿舅要备有礼品到男方家,这礼品除要有雌雄鸡一对外,特别要备上一瓶灯油,其意为男方“添丁rdquo;,现在,有的用化妆油代替灯油。小舅子到了亲家家里,会受到热烈款待。 出嫁时,新娘要带上嫁妆。嫁妆中,必须有灯、木屐、针线、镜子、梳子、尺子、米筒、草头肚兜(肚兜中夹上两株连根的草头香,即莎草)等,要备上送给 儿童 的玩具、文具,送给亲朋好友的袜子。其中带木屐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带梳子象征着新娘做事有如梳头,有条不紊。现在有的用小孩用的小被子叠成肚兜状,在被中夹上草头,便成草头肚兜。

吃“五碗头”、“合房圆” 进洞房后,新娘要吃“五碗头”:龙箭鱼、猪肝煮葱、韭菜炒猪肉、肉丸、甜碗——糯米饭或芋泥。桌上四角放四个甜杯,杯里放红糖,每挟一菜都粘一点红糖,意取从头到尾件件甜。龙箭鱼象征能干,猪肝煮葱象征有官做、聪明、通情达理,韭菜象征长命和快发,肉丸象征团圆,甜碗取生活甜蜜,都属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新郎新娘要坐在床的两端吃“合房圆”,即吃甜汤圆,在吃一半之后将剩余的交换着吃。

敬甜茶 结婚当日中午,男方宴请亲朋。午宴结束后,就由婆婆或新郎带新娘出来向亲友客人们敬甜茶,或者敬槟榔。敬茶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辈序,婆婆或新郎要在旁边挨个教给新娘:这个是谁,那个叫什么。长辈喝下一杯喜茶,就得回赐一个红包,俗谓之“赏面钱”,并说上一些祝福的话语。 结婚当日,左邻右舍,男男女女 说说 笑笑,过来食喜糖、看新娘。新娘要送玩具 返厝 结婚第三天,新娘新郎要举行“回门”礼,即回新娘娘家。“回门”礼连续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三返厝”。头两次回娘家,新娘新郎需在娘家吃午饭,但要在煮晚饭之前返回。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过夜,有的地方是在结婚四个月之后才举行“回门”礼。

1 请问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陈家宅村婚嫁习俗是怎么样的

婚礼习俗,即过去从说媒到成婚直至“望三日”的一系列礼仪与程序等等。

过去,男女间的婚姻都是由媒人说合。媒人将女方生辰八字递给男方,男方接受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灶山龛里放上七天,如果在七天内没有磕碰(如打碗、争吵、损伤等,大灾祸更不用说)发生,就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叫算命先生排一排(俗称评八字)。

如果相合,就由双方父母带子女相亲(俗称踏亲)。那时相亲不面谈,相亲后又互相找人问讯,了解对方的家庭概况及人品。

双方认同后,由男方择日子送小定(即定亲俗称定头),少量的钱和一些毛线、衣料等物。送小定一般不办酒席,双方准备一些比平常略好点的点心,大部分是以煮两碗面给二位媒人吃。

至此,双方的婚姻初步落实。 然后是择定吉日,男方起贴送日子(俗称送大定)。

就是男方将算命先生所择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对方,同时送给女方一笔可观的“日子银”和“衣裳钱”。此前,男方要向媒人了解精楚女方嫁妆准备的情况,根据嫁妆的多少与否确定“日子银”的多少。

即嫁妆丰厚,日子银多送,否则就少送。当然,这也不是完全对等,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与大方程度等有关。

至于日子单,即两封贴子,封面写有“全福”二字,帖内写一“正”字。再直行写上“敢献恳逑,窈窕淑女,伏维允诺,才郎俊秀。”

或“谨呈雁币,佳偶天成,伏乞金诺,天作之合”等字样。再准备两封空贴子,两支毛笔和两块墨,给对方写回贴用。

一切准备就绪,两位媒人吃罢早餐,将日子单、日子银、衣服布料、金银首饰,以及红鸡蛋、桔子、五色果、万年青、柏树枝等送往女方家。当日中餐,女方家办送日子酒,邀请内亲外眷来。

宴毕,女方回贴,表示应允,在男方送过来的另外两封空贴子上写上“夙缘既定,鸾凤和鸣,恭承雁毕,百世其昌。”或“恭承雁币,夙缔良缘,宁候星期,南国佳人”等字样,以示接受并允诺(写贴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求统一)准备完毕,女方将回贴并陪礼一起托付媒人带回男方,男方晚餐邀请四亲六眷办送日子酒。

至此,这桩婚姻大事算是基本确立,从此双方家长就可以亲爱的名义互相称呼。接下来,男女双方都为操办婚事作准备。

女方家购置子货(即嫁妆),亲戚朋友都要送礼物(俗称送嫁),过去一般送生鸡蛋、衣料或被服等。男方家则准备婚房与婚床,给亲戚朋友发贴请吃酒。

日子的前三日,男方要宰猪送到女方家(俗称送轿前肉),一来为女方办酒宴所用,二来为女方给亲戚朋友作“送嫁肉”之用。同时送去的还有两条大鲤鱼、红鸡蛋、桔子等这叫送“梳头叶”。

吉日的前一天晚餐,男方办酒宴,俗称“暖房”。传统说法,做舅公的席位要坐上横头,舅公未到,众宾不每时每刻席,待舅公做好,才能开宴。

暖房夜,男方的要好朋友(俗称洞房客或相好客)要进行洞房间的布置(俗称护洞房)。而在女方家,女方也在姐妹的陪同下,给自己的长辈们一一跪拜。

吉日的当天,在男方家称作“正场”,早饭后,发轿迎娶,接新娘的队伍出发,媒人领路,吹鼓手、扛嫁子(嫁妆)的相好客跟后,人数根据嫁妆的多少而定。另外,因为过去扛嫁子的在路上是不能歇的,尤其是扛箱的和挑被的,所以必须得挑选年轻力壮的人。

当然,队伍中更少不了一对年少的“陪姑”。待嫁妆扛回来后,新娘迎进门,拜堂结束后,晚宴是最丰盛的一场宴席。

而在女方家,则有另一番景象,将要出嫁的新人首先要做的是“开额”,照着算命先生在择日子中写着的“开额”时辰和方向,(如东南方、正南方、西南方等),在上间前放一张桌子,根据所定的方向摆正,桌子放镜子一枚,还有花粉,敏子(一种像牙刷似的擦头油用的刷子),花、红鸡蛋、桔子、五色线等。新人端坐在椅子上,在镜子面前,由一位年纪较大在的又内行的妇人,在新人脸额上涂上粉,用一根细线打个结,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从两头把线张开,贴在脸额绞面毛和额毛,再用碗锋(打碎的碗片)把额毛和眉毛刮齐。

或者只是拿粉、刷子在等在额头上做一下样子,这就是“开额”。有的是早晨在女方开额称为“正娶”,男方要送一桌“开额饭”,在送轿前肉这一天就带过去。

有的是下午到男方开额,称为“小娶”,“开额饭”就免了。迎亲队伍到达后,扛嫁妆的开始一件件绑缚嫁妆,整好嫁妆后,如果是近路的,要看主人家有没有请他们吃酒的意思,若没有酒的,扛起嫁妆即可起身。

若是有酒的则吃过酒饭后,略早于新娘起身。 宴席即将结束新人上轿出门之前,媒人挑起一担鸡蛋等物先走,到了男方家,一直挑进新人房间,前一头要放在床上,后一头要放在人们准备好的高脚桶上(又称生儿桶)。

在男方,看到媒人来了,知道化轿快要到了。 出门时间到,新人起身出房门,新人及其至亲者如母亲、姐妹们就得响响亮亮的哭一番,这正如俗话说的“割牛当叫不叫,嫁囡当笑不笑”。

此时,叔伯房份中的哥哥们相扶新人脚不踮地的扶上轿去,这所谓“头未梳、脚未绕(缠),毛力大拔上轿”。意思是说姑娘不愿意出门,时辰一到就被硬拉出门。

一路上,炮仗引路,鼓手吹打,花轿扛抬,扛嫁子跟随,热闹异常。 花轿进门,新人在两位陪。

2 温岭的结婚风俗有哪些呀,

陕西和浙江的风俗有些不一样我在陕西呆了近四年了,就我了解,陕西,特别是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女的很辛苦,在外面辛苦干完活,回家还要伺候男的而女娃(陕西都这么称呼的吧),希望早点嫁出去,为男娃赞礼金娶老婆男权思想还是蛮重的

浙江也不是完全和你说的那样,封建风俗在浙江农村,特别是自然村也还是存在的,但是,并没有陕西那样普遍而浙江现在也开始重女孩,一个是女孩听话,二来不用担心以后的负担当女孩嫁出去了,如果不是很远,女儿会和丈夫和孩子时常回娘家的,这样当然就要留着房间了特别是现在,温岭的男孩一般不会和家长一起住,除非家里实在没能力买房子这样老房子就是两老住了,老人总是会每个孩子准备好房间的,不管男女都一样我家是留着空房间的就为她们回来准备的当然,大部分财产还是归男孩子的毕竟封建思想还是这样子的

温岭结婚的风俗也没什么特别,之前就是下定,女方送红鸡蛋之类的东西,男方回礼金然后选日子登记结婚,摆酒 女方还会送嫁妆这里也没有什么拜堂或者进教堂的习惯

3 结婚新房床上要放的东西是哪几种

洞房花烛——温情 如今的新房装饰中,最多选择的就要属蜡烛了,各种风格的洞房花烛可以迎合各种风格的新房装修。

玫瑰花朵形的高脚杯蜡烛,热烈瑰丽,放置在床前最合适不过,给新婚的夜晚增加了一份神秘的惟美温情。各色的水果花烛,有形有色,或温暖亲切,或清凉怡人。

你们是否还想时不时地来一个烛光晚餐?那么,除了漂亮的餐具以外,还要有漂亮的蜡烛哦。 喜庆婚照——甜蜜 新房中最能体现个性色彩、凸显家居主人的爱好和审美趣味的,当属自己的结婚照。

除了精心拍摄的结婚照,还可以挑选一些平时的生活照,给照片贴衬底可以丰富新房的环境。白色衬底活跃一些,适合俏皮活泼的结婚照。

此外,还可以选择金色、银色的衬底来配合新房的典雅气氛。照片做好后可以在背面穿线绳挂在墙面上,门厅、过道、走廊、卧室、餐厅也可如法炮制。

让每一位来贺喜的朋友都感受到你们的美满和甜蜜,也让他们艳羡你张扬个性的技巧吧! 好事成双——默契 传统的红色丝绸抱枕,会给家中增添不少传统的中国婚庆味道,张扬的红色、吉祥精致的鸳鸯或者富贵牡丹图案,给人一种热热闹闹的喜气。新房的床上、沙发里,各色艳丽丝绸抱枕,不仅可以在疲惫的婚庆仪式后,给闹洞房的朋友一个舒适的依靠、让室内的欢畅尽情挥洒,而且当人流散去,两人依枕共眠,也就连起了共担责任的一份默契。

在这样的和谐中,你怎能不被感染? 吉庆有余——宽容 门上的红喜字,是新房的标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硕大俊朗的喜字,带着扑面而来的喜气,象征吉祥的喜鹊图案做装饰。

各式各样的喜字在门上、窗间跳跃着,好像无数只喜鹊,叽叽喳喳地在传达喜讯,祝福新人。分散的红色既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又不会因为面积过大,而给人烦躁感。

能准确地传达出东方人的大气和宽厚,使新房布置富于东方特色。 百年好合——承诺 从恋爱到结婚,鲜花的功劳可不能小视。

用玫瑰表爱意,用勿忘我表决心。百合天生丽质,除了色彩花形大方典雅,最重要的是她的名字给人一种吉祥的祝福。

在修饰上,无论是整束还是单枝随意地摆放入花器中,无论是在新房的哪个角落出现,都彰显出祥和的幸福感。 一般来说,白色百合与室内家具及陈设品的色泽反差较大,所以更容易营造出室内整体美的效果。

单枝白色百合的运用,尤其能够表述新人细腻的情感。 早得贵子——希望 各种可爱的新婚娃娃,有的表情滑稽可笑,有的温馨浪漫,给新房带来难得的活泼气氛。

孩童的稚气可以打破婚姻生活的平淡,“新婚夫妇早日成为爸爸妈妈”的希望、蕴涵在娃娃的笑脸中,娃娃的稚气和活泼给新房装饰注入了朝气。在这样的温馨与希望中,新房才更像是一个家。

  全部过程有三大阶段:攀亲、订亲、娶亲。

  一、 攀亲。

  男方请亲友中某人为自家己成年男子“说亲”,该“说亲”人被称为“媒人”。男性媒人称“周公”,女性媒人称“媒婆”。

  媒人和女方父母至少是熟悉的,属“走得进”的人。先说明来意并将

  男方家庭情况(田产、人口、男子品貌等)一一告知,如女方同意,则写“八字”(测“八字”可知未来命运)。

  “八字”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女子年岁未过十六称“花女”,超出十六称“坤造”。“八字”贴为红纸信封大小,毛笔竖书,字数必须成双,逢单则在末尾加一“吉”字。如女方不同意,则找一借口回绝。

  媒人订到“八字”交给男方,男家将“八字”压在香炉下,一段时间后,如家中平安,则认为姑娘命好,如家有不顺,则认为姑娘命不好,遂退还“八字”。

  “八字”的命关通常没有问题。而“配八字”(二个人出生年月日各排八个字相互排配)则由算命瞎子说了算,配的好则成,配的不好则退。 “八字”退了,双方不张扬,相互守密以防他人讥笑。

  二、 订亲。

  “八字”配妥后,两家就算攀了亲,过一段时间,男方选定吉日,请媒人将订亲日期预告女方,并征求女方对订亲礼品的意见。

  订亲日男方由媒人将订亲礼品(衣料、食品等)送至女方,女方请亲友陪席,招待男方并回赠礼品(鞋帽等),至此双方亲友皆知,亲事公开,订亲完毕。

  三、娶亲。

  娶亲程序十分复杂,前后共有二十个基本程序。

  1、 看年庚。就是请算命瞎子择定娶亲的日子。

  民间认为五月是“毒月”,七月是“鬼月”,因此,娶亲择日上半年

  总在正月至四月间,下半年总在八月至腊月间。

  2、通信。又称“下书”、“下礼”。

  年庚择定,男方写好“红书”,备一桌洒菜,由媒人送到女家,正式

  告知娶亲日期,并交付“红书”和礼金、礼品。

  “红书”的内容和格式也是固定的:封面书四字对联,如“朱陈结

  好,秦晋联姻”,“珠联璧合,花好月圆”等。内书:“添姻春XXX(男方父名)端肃顿首拜”等颂词。而后,女方开出礼单。

  礼单内容大致为:礼金(办嫁妆)、“封”(喜钱)、嫁衣类、首饰类、化妆品、食品类(含烟酒)、还娘席子等。如男方认为女的礼单偏重,则由媒人出面打折,称为“扣财”,如女方继续加重礼单称为“升估”。“升估”绝少,“扣财”常有。

  3、备嫁。女方为备嫁忙碌,其木制用具东乡一般是赴镇江或宝堰购

  置成品,南乡多数请手艺好的工匠打造。嫁衣请裁缝制做,帐花、枕花、鞋花多由待嫁姑娘自绣。

  4、请嫁。出嫁前女方亲友近邻邀请姑娘吃饭,为待嫁姑娘饯行。

  5、取嫁妆。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取嫁妆,媒人率行,人

  数为双,礼单上所列钱物一并交给女方,女方设席款待。若女方发现实际礼品不够数会提出意见要求补足,否则不会发嫁。

  午饭后发嫁,嫁妆有:箱柜、地板、桌凳、盆、量子、绩麻桶、马桶、针线匾、铜灯 、铜茶壶、铜脚炉、镜箱、被毯、枕头、帐幔、服饰等等。其中镜箱和马桶当日不发,次日新娘上轿前由女方派人专送。

  6、压床。旧时的新床是木制的床前有高出地面的地板,床的迎面方

  上下左右的板面都有雕花图案,俗称“花板床”,成亲的头一晚,男方请一名或三名父母双全的童男陪新郎睡一晚,称作“压床”。在床垫的四角下主人预先摆放了糖果和熟鸡蛋,谁找到就归谁。

  7、花轿娶亲。抬花轿的必须是四名“童男”(未婚),必须是“鲜娘

  鲜爷”,即父母双全,且是亲生父母。

  领轿的媒人必须是男性,如媒人是女性则由其夫或子替代。花轿出门

  时人数为单数,返回时加新娘便成双数。

  花轿队员组成:媒人、抬轿四人、鸣锣开道二人、放铳二人、吹手四至五人、宫灯二至四人、打旗二至四人、火把二人、管轿一人。花轿返回时,不走原路。

  8、“小开门”、“大开门”。花轿进入女方村界,鸣炮预告,女方闩上大门,花轿被拒门外,媒人喊门,门内人订要喜糖、喜烟、喜钱,订价还价,加加减减,往往要折腾半小时之久,直到守门人满意,方开门迎客,此为“小开门”。

  进屋后主人热情招待,除烟茶糕点外,还有甜羹、熟鸡蛋,俗称“三道茶”。此时媒人将喜钱红包交给主人,此为“大开门”,有时媒人会私截部分喜钱(俗例允许),如过分了,主媒之间会有争议甚至吵闹,民间称为“吵发吵发”不伤大雅。

  9、新娘上轿。新娘当日早晨不起床,临上轿前在长辈给了起床钱后

  方才起床,这叫计要“起床钱”。

  当日中午,女方设宴招待男方宾客,为赶时间男方要一再鸣锣放炮“催

  轿”。

  待新娘上轿前,空轿抬至堂前,女方一人手持红烛在轿内上下照一遍,称为“照轿”(民间视轿为“丧门”,而不是吉祥物,所以要驱邪)。

  新娘上轿时鞋底不能沾娘家尘土,以防带走财气,一般由新娘的父亲或哥哥抱上花轿。

  上轿后新娘的母亲或嫂嫂要“哭轿”:一是向女儿表示欠疚,女儿在家没吃好、穿好,还替家里做了许多事,十几年母女朝夕相处难分难舍等等。二是嘱咐告诫女儿到夫家之后要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姑嫂妯娌和睦相处,要为娘家争光等等。

  新娘坐轿后,盖上轿顶,挂好轿衣,锁好轿门,扎好轿杠,花轿上肩

  将行,女家一人端来一碗水,碗口上放一把菜刀,而后将碗里的水泼在门前,这就是民间“嫁出门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之俗语,意为姑娘出嫁就是夫家的人,好歹都得过一辈子,不能“回炉”,刀是斩断退路之意,勉励姑娘努力争气,万不可因错而遭夫家遣返。

  10、送子桶。女方请两名专人将马桶和镜箱(马桶内装有红蛋、红

  枣、红花生等,镜箱内装镜子、梳子,篦子、胭脂、花粉等)送至男方,必须在男方花轿进村前离开男家,途中相遇必须绕道回避。男方设小宴款待送桶人,并有喜钱和米团子酬谢。

  11、下轿点妆。新娘下轿忌某属相,有被忌者在场自觉离开。轿门打开,一位姑娘端来一杯红水,把一根筷子的方头横竖劈裂,蘸红水在新娘面部按上中左右下的顺序点水印,边点边说:

  一点妆长命富贵,二点妆金玉满堂。

  三点妆三元及第,四点妆四时如意。

  五点妆五子登科,六点妆六路统通。

  七点妆七子团圆,八点妆八洞神仙。

  九点妆九世同堂,十点妆代代吉祥。

  点妆结束后,由伴娘提一篮子,篮子内装有一把斧子(“代斧”谐音“代富”,即代代富),一束柏树(长寿),一棵万年青(夫妻百年好合,万世长青),交给新娘。

  新娘下轿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新郎将新娘直接抱入洞房;二是搀轿,准备一双大尺码鞋给新娘穿上,由伴娘搀入洞房。

  12、坐富贵。新郎新娘并坐床沿,伴娘递上两杯甜水,两颗汤圆,吃汤圆,喝甜水,寓意夫妻恩爱甜蜜团圆。

  13、拜堂。正堂并放两张八仙桌,桌上放糕点、香烛,桌下铺一条新席,席上置一新被(折成长方形),新郎新娘双双跪拜,先向外拜天、拜地,再向内拜家堂(神),本地风俗拜堂拜神灵(保佑),而不拜父母,夫妻也不对拜。

  14、轧新郎。递酒、送房 桌上摆上菜肴,新郎上坐,表兄表弟陪

  坐,并点燃花烛,边点边说喜话,如:“花烛拿起,大家欢喜,红纸拆封,子孙兴隆。”、“烛尖对烛尖,富贵万万年,烛头对烛头,代代出诸侯。”、“一对花烛放光芒,照得华室亮堂堂,表兄表弟齐相贺,欢天喜地轧新郎”,接着便是递酒,递酒人是预先安排好的,一般有三人轮流递酒给新郎,且说酒词,如:

  这杯酒先敬天,喜事恰逢艳阳天,

  今日完婚交好运,夫妻恩爱一百年。

  这杯酒敬大地,天时地利人如意,

  娶来新娘好欢喜,幸福美满偕伉俪。

  这杯酒喜盈盈,新郎捧酒敬父亲,

  父亲饮了杯中酒,子媳贤孝真开心。

  这杯酒喜洋洋,新郎捧酒敬亲娘,

  亲娘饮了杯中酒,笑口常开乐无疆。

  一杯酒梅花多,唐皇月宫戏嫦娥,

  果老骑驴来贺喜,洞房花烛子登科。

  二杯酒杏花开,山伯钟情祝英台,

  洞宾捧剑财神到,张仙送子进门来。

  三杯酒桃花开,正德(明武宗)酒店戏鸾凤,

  仙姑荷花清香溢,天赐玉女配金童。

  四杯酒蔷薇放,巫山神女戏寰王,

  钟离摇扇仙风降,鸾凤和鸣乐新房。

  五杯酒石榴芬,金龙独占玉堂春,

  国舅手持云阳板,一曲道情贺新人。

  六杯酒荷花乐,金莲调戏武松叔,

  采和篮内宝贝出,新人带来全家福。

  七杯酒菱花鲜,龙女失节戏白莲,

  湘子吹箫来贺喜,才子佳人蜜蜜甜。

  八杯酒桂花香,许仙巧遇白娘娘,

  铁拐葫芦斟仙酒,一对新人恩爱长。

  递酒结束后,送新郎入洞房,新郎新娘同饮交杯酒。

  接下来就是“灌仑”,即将米麦瓜子等物灌到新娘衣领里面,且有喜话:灌仑灌得多,新婚之夜乐呵呵,灌仑灌得满,生下儿子做大官。

  紧接着是“撒帐”,将花生、瓜子、米麦等物向帐内抛撒,且有撒帐歌:

  撒帐东,好似巫山十二峰,一心安入桃源洞,采得鲜花一点红。

  撒帐西,好似花开连理枝,之子于归宜家日,桃之夭夭正结时。

  撒帐南,五色彩云宅上端,福自天来有圣福,华封三祝庆多男。

  撒帐北,雪花好似白絮色,柳絮因风传佳话,道韫才交全家乐。

  金星银星满天空,送房闹喜告大功,众位亲友请退出,新郎新娘伴花

  烛。众人退出,闹房结束(句容方言:北、色、乐、出、烛,皆押韵。)。

  15、开席。亲友众多,酒席要摆十几桌,自家地方不够可借用邻居家

  开席,头一番开不了,可以等头一番结束后继续开第二番,民间称作“流

  水席”。

  坐席很讲究,特别是“新亲”席(娘家客人),要按照新亲的辈份对等陪席,假如陪客安排的不得当,新亲会怪罪主家,甚至会闹场,实在缺少合适的陪客必须事先和新亲家人说明,征得新亲同意后,协调解决。

  接下来便是“点席”,“点席”就是指定某人坐在某席某坐,席位等级有高低,座位也分上下大小,点席也不能出错,必须合规矩,要摆得平,否则也会引发矛盾。“点席”主要针对新亲和老亲的长辈,如果顺利,点席完毕,众客入席,便可开席。

  席间新亲派一代表由男方陪同,携喜烟、喜糖向做菜的厨子谢厨,席间男方的主人要向新亲和亲友敬酒,新郎官在周公(媒人)的带领下向新亲及所有亲友敬酒,新娘不上桌由伴娘将饭菜送至新房。

  16、会亲。新亲吃过酒席后,主人邀请新亲和老亲中的长辈见面,新

  郎新娘也参加,媒人先将新亲介绍给老亲,再将老亲介绍给新亲,相互认识,这个环节称为“会亲”。此刻女方家长通常谦称自家女儿年轻不懂事,希望公公婆婆多多指教,就当女儿看待,男方家长则请女方亲家放心,话别后,会亲结束。新亲即刻辞别。即便天晚路远,新亲必须回家,绝不可以留宿男方。

  17、闹公婆。新亲走后开始闹公婆(新亲没走不能闹),主要闹公公,

  亲友们找来破草帽和扒灰耙让公公带帽扛耙,用锅底黑灰涂抹在公公脸上

  并将其强行推入新房,此时公公丑态百出,引得众亲友捧腹大笑。无论怎

  么么闹公公都不可以生气,民间习俗,大喜大闹,闹发闹发,所谓“三天无老少”,怎么闹都不忌讳的。

  18、新娘开脸。次日上午,请来有经验的妇女为新娘“开脸”。先在新娘脸上、脖子上搽抹脂粉,再用二股相互交叉的细线,在新娘脸上绞,绞净脸上和脖子上的毫毛,修齐鬓角,修细眉毛,这叫“开脸”,民间俗称“绞脸”。

  19、婚后一个月不空房。婚后一个月内新娘不得在外歇宿,即便是“回

  门”,也必须在当天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

  “回门”是婚后第二天,新郎带着新娘回娘家,娘家人设宴款待新姑爷,新娘和爹娘谈谈心,午后夫妇俩辞别回家。

  20、谢媒。婚后十天半月之内选一吉日,夫妇俩携带香烛、鞭炮、和礼品,到媒人家谢媒,礼品包括布袜、枣子包、糖包、糕点外加喜钱,媒人要设宴款待。

  俗话说“新人进了房,媒人撂过墙”,而在本地则并非如此,小夫妻连续三年的新年头上都要给媒人送包拜年,以表对媒人的答谢之礼。

  在农村除“点妆”、“轧新郎”、“递酒”、“撒帐”己不流行外,其余各环节基本保留,只不过某些环节有所简化。而在城市结婚,程式有较大变化,办酒都进大酒店,而不在家中摆筵席,婚宴采用中西式相结合的形式,许多传统环节都己省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496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