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有哪些很漂亮的女人

在隋朝有哪些很漂亮的女人,第1张

隋朝三大美女

独孤皇后:

隋文帝独孤皇后,河南洛阳人,北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的女儿其姐做了北周明帝皇后,其大女儿又做了北周宣帝皇后性格多面,温柔仁慈,性情好妒忌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而立晋王杨广,这些事情都出自皇后的计谋

隋朝的仁寿二年八月甲子那天,环绕月亮周围的光气有死圈,己巳那天,金星的星光冲犯了轩辕星皇后去世,当时五十岁

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姓陈,是南朝陈宣帝的女儿禀性聪慧,姿态和容貌举世无双陈朝被灭,被发配掖庭,后来被选入宫中做了隋文帝的嫔妃

晋王杨广垂涎美色,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夫人从原来住的宫中搬出去,自己住进了仙都宫不久炀帝召入宫中一年多后,就去世了当时二十九岁炀帝悲痛悼念,为她写了篇<<神伤赋>>

萧皇后:

炀帝萧皇后,是梁朝明帝的女儿按照当时长江以南地区风俗,凡是二月生的孩子,不能有父母家里养育,转由舅舅张轲家抚养,因为张轲家境贫困,皇后就亲自辛勤劳动皇后性情温顺,聪明有见识爱好文学,又懂得作文章,能够观察天象预测吉凶

炀帝出游各地,荒*暴虐,失去德行因此作了篇<<述志赋>>,用来寄托心意宇文化及被打败后,皇后由窦建德处被处罗可汗带往突厥到了唐朝的贞观四年,突厥大败,就用优厚的礼仪接待了皇后,让她回京师居住后来,唐太宗知其美貌,纳入后宫

隋炀帝杨广的后宫,可谓美女云集,后宫中有名分的嫔妃就有120人,还有无数侍奉左右的宫女。他比较喜欢的至少有五个:萧后、崔氏女、陈婤、宣华夫人、容华夫人。

萧后是正妻,对于她,杨广主要是因尊敬不得不宠爱,因为他的母亲独孤伽罗是有名的妒妇,不准自己的男人染指别的女人,更不允许和别的女人生孩子,所以杨广为了讨好母亲,以身作则,表面功夫做到十足,只宠爱当时的正妻萧妃一个人,只跟萧妃生孩子,他这一招也成功骗过了母亲,是他最后成为太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等母亲死了,自己的太子位稳当了,杨广的本性就渐渐流露出来了,崔氏地位不如萧后,是崔君绰的女儿,得到了杨广的宠爱之后,她的家人也跟着鸡犬升天,整个飞黄腾达。

陈婤和宣华夫人是陈朝公主,在陈朝灭亡后作为战利品送入后宫,据说两人容姿艳丽,温柔可人,特别是宣华夫人,曾经还倾倒了杨广的父亲杨坚,父亲死后,杨广就迫不及待地把她纳入后宫,百般宠爱,可惜美人不到一年就病死了,杨广伤心至极给她写了篇《神伤赋》。对于陈婤也是极为宠爱,因为要讨她欢心,不惜把当年陈朝的宗室子弟都召回来,给他们官职,能引狼入室,说明杨广当时脑子都不太清醒了。

荣华夫人曾经也是他父亲隋文帝的宠妃,文帝死后又被重新招入宫中,关于此,我们可以来看看杨广亲自说的:“女人之于本王,生我者不可,我生者不可,其余无不可!”,就可知:这个男人,他不挑。

给杨坚戴上绿帽子的人恰恰是他自己的儿子杨广,当然杨广最后的结局也是非常的凄惨,被宇文化及逼死。

众所周知,杨坚的原配其实就是独孤皇后,这两个人其实还是比较恩爱的,并且独孤皇后在世的时候,杨坚也并没有娶其他的女子。但是在独孤皇后去世了之后,杨坚就开始宠幸其她的女子了,最受宠的应该就是宣华夫人,也就是陈后主之妹。后来杨坚竟然得知自己最宠幸的宣华夫人被自己的儿子杨广所调戏,所以一气之下竟然一命呜呼了。在自己的老子死掉了之后,杨广也是登基称帝,这时候的杨广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又凌辱了父亲的另外一个妃子。

杨广的皇后其实就是萧皇后,萧皇后本身长得也是非常的漂亮,而杨广可能自己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也是被别人戴了绿帽子。在隋朝灭亡之后,宇文化及也是觊觎萧皇后的美貌,此时的萧皇后为了隋炀帝杨广的儿子着想,不得已才委身于宇文化及。在这之后萧皇后又被窦建德给掳走了,本来萧皇后是想要自杀的,但是无奈窦建德看管的比较紧。随后突厥人打了,此时的萧皇后又被突厥人掳了过去,最终萧皇后被李世民迎回了宫中。

其实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封建社会当中女子的地位并不算是特别的高极,便是这些高高在上的女子依旧只是男人的玩物而已。这些女子们虽然有身份有地位,但是自己的命运却不能自己做主,这其实才是最悲哀的。一旦某一天自己所依仗的对象倒台了,那么他们的命运将会非常的凄惨,多数情况下基本上都是随波逐流,情况严重的说不定只能在异乡郁郁而终。

杨广是《隋唐演义》里的隋炀帝,此人好色成性,因为调戏自己的庶母宣华夫人而身败名裂。

当时老皇帝隋文帝杨坚还未驾崩,杨广对老皇帝的年轻妃子、性感艳丽的宣华夫人陈夫人很有感觉,因此伸手摸了一摸,宣华夫人一见很是委屈,于是去向老皇帝报告。

杨坚非常恼火,甚至产生废掉杨广太子位子念头,可惜杨广羽翼已丰,杨坚无奈地大呼:“独孤误我!”。

说明一下:独孤就是杨坚的皇后、杨广的生母杨广独孤皇后。独孤皇后让杨坚废掉大儿子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二儿子杨广。

杨坚听到杨坚大喊,非常害怕,加上非常恼火,于是狗急跳墙,他一不做二不休,便把杨坚给掐死了。

杨坚死后,杨广便做了皇帝。

新天子登基,杨广不是想着国家大事和民计民生,而是作恶多端,奸嫂戏妹,弑父*母,可谓是禽兽不如。他还到处寻找美女,当然也包括继续占有早已生米做成熟饭的宣华夫人。

杨广到处渔色,只是太可惜了他的正宫皇娘。他的正宫皇娘叫萧美娘,是个很漂亮的女人,而且诗词歌赋样样俱佳,琴棋书画也是一绝,精通歌舞。

萧美娘有多漂亮,书中介绍:她性格婉顺,好学能文,此女天生丽质,娇媚迷人。而且在她出生时,有人曾给她算过命,最后只得出8个字“母仪天下,命带桃花”的结论。

这萧美娘天资聪颖,杨广能当上皇帝,她也是立过大功的。

当年在杨广还没有立为太子的时候,萧美娘配合杨广,假装两个人都很朴素,都是朴实节俭的人,都不贪财,从而骗过了杨坚和独孤皇后。独孤皇后极力让杨坚废掉大儿子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二儿子杨广。杨广最后如愿以上当上了太子和皇帝。

杨广做了皇帝,过于骄奢*逸和贪图美色,萧美娘虽然知书达理,但是心里对皇帝也很不满。

萧美娘和杨广成为夫妻多年,为了让杨广只喜悦自己,便刻意打扮。一天,杨广举目往下一看,果然有人拥着一位女子,态度幽娴,轻尘夺目,一步步缓缓的走进殿来,俯伏在地。

杨广不胜狂喜道:“果然后宫还有这样女子,快叫平身。”连说了三次,那女尚俯伏不起。

杨广此时*心荡漾,走下御座,御手相搀,那女子方搀起来,垂头而立。杨广仔细一认,不觉哈哈大笑道:“原来是御妻,可谓慧心巧思矣!”

此时可以看出萧美娘是何等有心计。

只是萧美娘过于艳丽,让当时的好多英雄对她过目不忘。

在民间,萧皇后和宇文化及、王世充、李密、窦建德、突厥王都有不正当的关系,成就了一段段露水姻缘。

没想到好色的杨广,却被自己的女人给绿了一片大草原。

杨广死后,萧皇后6次下嫁,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从突厥要回,成为李世民的妃子。

关于吴王李恪的生母杨妃,整部《旧唐书》中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读来真正有用的只有六个字。可即便只有这六个字,在各位才华横溢的编剧妙笔生花下,这位连封号都不确定墓葬也不明的杨妃,与唐太宗在荧幕上不断上演着各种天雷与狗血并存的悲情恋多角恋暗恋虐恋……史书上只给了这位杨妃六个字,但后人却附会演绎出了无数故事。我们还是依旧从史书出发,看一看究竟史实为何吧。

杨妃虽然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曾记载。杨妃没有公主封号,极有可能都不曾正式册封过——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见杨妃的生母身份比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且众所周知的是,隋炀帝常住洛阳又一向爱外出玩乐,登基后极少住在长安,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至武德二年初入的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唐太宗后院的一员。可见这位杨公主虽为帝女,却也并不得隋炀帝的宠爱。

何况想想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有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哥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

想来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李建成,而不是塞给至少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八年前还是储君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即便是给李建成做妾,以后怎么说也能混个皇帝的妃子当当,而给别的亲王做妾,日后最多也只不过是个正五品的孺人。

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可见这位杨公主若非本身身份就不高且不得宠的话,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应该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德妃之子李佑谋反被诛,阴德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应当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虽然可以肯定杨妃是正一品的妃位,但由于其生卒年不详,也无从推断出这位杨妃确切的封号了。所以更有可能的是,这位杨妃早在武德末年或贞观初年便过世了,而“妃”的称号是死后追封。这样一来,杨妃的具体封号不详、墓葬不明的情况也便很好解释了。

另外,隋炀帝唯一有封号的女儿为南阳公主,南阳公主同样也是隋炀帝诸女中唯一在史书中成传的女儿。

南阳公主出生于开皇六年,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南阳的生母为谁,但是从其出生的时间来看,南阳当为萧皇后嫡出的女儿。

隋文帝开皇年间,杨广被封为晋王,为了将自己的哥哥杨勇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杨广费尽心机讨好自己的母亲独孤皇后。而独孤皇后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悍妇+妒妇,不仅不准自己的丈夫纳妾,就连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儿子宠爱家中的小妾,都会遭到她的诋毁。杨广正是摸准了自己老妈的这个心理,于是“后庭有子,皆不育之”——他的后院中姬妾虽然众多,唯独只有嫡妻萧氏能够生儿育女,杨广便是以此来取媚独孤后的。而鉴于南阳公主正是于开皇年间出生的,此时的杨广为了自己的夺嫡大计并无庶子庶女出生,所以南阳公主为萧皇后嫡出,是确凿无疑的。

杨广对自己的这个长女是宠爱非常,这一点从南阳公主能够时时跟随父亲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来。

根据《马夫人墓志铭并序》上的介绍,这位马夫人是南阳公主的女师,与公主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所以大业十年四月杨广为了征高丽驾幸北平郡时,马夫人也“扈从銮驾往北平郡”,跟随南阳公主的銮驾一同上了前线。等到义宁二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时,南阳公主也与萧皇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带到了聊城。由此可见杨广无论是东征还是南巡,都将自己的爱女带在了身边,否则南阳不会在杨广死后被宇文化及带走。

同时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六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杨广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可见南阳公主能够与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长安,的确是深得父亲的宠爱的。这于南阳而言更是幸事一件,正因为如此,后来李渊在长安称帝,南阳公主才没有同其他那些被父亲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孙子般,沦为战利品被李唐wang朝随意打发。然而和父亲一起出游,同样也是南阳半生凄凉的肇始。

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初为人妇的南阳公主并没有恃宠生骄,而是孝顺非常,公公宇文述病重,南阳不仅亲自打理饮食,还侍奉汤药亲力亲为。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为禅师。只可惜世事难料,亲手将南阳挚爱的父亲缢杀的不是别人,正是驸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许是因为有着如此国仇家恨,也或许是在南阳心中最为念及的始终是父女情深,所以当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窦建德要将宇文家的人斩草除根,只不过考虑到禅师是南阳公主之子,于是窦建章表示“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然而南阳却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任由窦建章将其杀害。

国破家亡,夫离子丧,南阳在重重打击之下,心灰意冷削发为尼。不过没过多久,窦建章的割据势力就被李唐wang朝消灭,于是南阳与曾经的驸马宇文士及在洛阳城中不期而遇,而此时的宇文士及早已投奔了李唐wang朝。

宇文士及请求与南阳相见,南阳并不愿见他,于是士及只得站在门外恳求南阳与他重归于好,南阳对此自然是严辞拒绝,并说道:“我和你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现在我只恨不得亲手杀了你,只不过考虑到当初谋逆的事情你并不知晓,所以才没这么做,你若想死的话,那就进来吧!”宇文士及无奈之下,只得拜别离去。后来宇文士及出仕秦王李世民,因功进封郢国公,唐高祖李渊又将寿光县主嫁予其为妻,而士及的胞妹亦被纳入唐宫,李渊对其宠爱非常,甚至一度想过要立宇文昭仪为后,对其所生的两位皇子也十分宠爱,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关于南阳公主本人的事迹便就此戛然而止,史书中并没有明说她晚景如何,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已经无亲无故孑然一身的南阳除了皈依佛门外再无别路可寻,这样的景况将是何等的凄凉。然而,如果说南阳前半生的风光是其显赫的出身先天所决定的,那么她后半生的凄凉,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其太过刚烈的性格所造成的——若没有狠心将自己的儿子禅师交与窦建章杀害,若是宇文士及请求复合时南阳能够答应,或许南阳的列传,未必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收尾。

以上史料出自:

《马夫人墓志铭并序》:“至开皇十九年,南阳公主出降许门,妙择女师,精搜保姆,以夫人贤能妇礼,堪任匡侍。……大业十年四月中旬,扈从銮驾往北平郡。”

《隋书·列女传》:

“南阳公主者,炀帝之长女也。美风仪,有志节,造次必以礼。年十四,嫁于许国公宇文述子士及,以谨肃闻。及述病且卒,主视调饮食,手自奉上,世以此称之。及宇文化及杀逆,主随至聊城,而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士及自济北西归大唐。时隋代衣冠并在其所,建德引见之,莫不惶惧失常,唯主神色自若。建德与语,主自陈国破家亡,不能报怨雪耻,泪下盈襟,声辞不辍,情理切至。建德及观听者莫不为之动容陨涕,咸肃然敬异焉。及建德诛化及,时主有一子,名禅师,年且十岁。建德遣武贲郎将于士澄谓主曰:“宇文化及躬行杀逆,人神所不容。今将族灭其家,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主泣曰:“武贲既是隋室贵臣,此事何须见问!”建德竟杀之。主寻请建德削发为尼。及建德败,将归西京,复与士及遇于东都之下,主不与相见。士及就之,立于户外,请复为夫妻。主拒之曰:“我与君仇家。今恨不能手刃君者,但谋逆之日,察君不预知耳。”因与告绝,诃令速去。士及固请之,主怒曰:“必欲就死,可相见也。”士及见其言切,知不可屈,乃拜辞而去。”

羃与帷帽

    起初,羃与帷帽都是为了遮蔽风沙的。后来,它们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的帽子。羃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并使之下垂障蔽全身;而帷帽则是在四缘悬挂一圈网子,下垂至颈,网帘上还常加饰珠翠。

帔 帛 

    帔帛是一种长围巾,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一般披在女子肩背上,花色和披戴方式很多。有的将其两端垂在手臂旁,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的将其右边一头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还有的将其两端棒在胸前……帔帛会随女子行动时而飘舞,非常优美。

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13米,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

 

回鹘装

    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女子的服装对唐代汉族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回鹘女装的基本款是连衣长裙,翻折领、窄袖,衣身比较宽松,腰际束带。一般在翻领和袖口上都有凤衔折枝花的纹饰。女子在穿这种服装时要梳椎状的回鹘髻,上饰珠玉,簪钗双插,戴金凤冠,穿笏头履。

“绿帽子”的由来

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说来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乌纱帽”则起源自南朝刘宋年间(另有说东晋时宫中就开始流行)。有意思的是这顶“帽子”都是在朱元璋手上最后“定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 

秦汉时期规定犯人穿一种特制的衣服,称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载“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至迟在汉代“赭衣”已为罪犯的代称。唐宋时期,视碧青绿诸色为贱民所穿服装之色。唐代地方官吏对犯罪之人“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闻见录》),并根据情节轻重“以日数为等,日满乃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苏州有不逞子弟,纱帽下著青巾,孙伯纯知州判云:'巾帽用青,屠沽何异?'”这表明在唐宋人心目中,穿戴碧绿青诸色的是最低贱的人。 

自元代开始,碧绿青诸色的服装限于“娼妓”、“乐人”所穿。《元典章》规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规定:“教坊司乐艺着卍字顶巾,系灯线褡膊,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同时还规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足穿带毛猪皮鞋,不许在街道中间行走,只准在左右两边“靠边走”。由此一来,人们见着戴“绿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楼一族”,戴“绿帽子”也成为某男子的妻女卖*或妻子私下“偷汉子”的俗称。据明朝郎瑛所撰的笔记《七修类稿》载,相传于春秋时期,依靠妻女卖*收入为生的男子以绿头巾裹头作为识别。而绿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低贱者的用色,《汉书.东方朔传》提到馆陶公主刘嫖的情夫董偃,头戴绿帻,颜师古的注是:「绿帻,贱人之服也。」。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中也有「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之句,可见当时绿色为低贱者所用的颜色。 

至于把绿色视为低贱者用色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与龟有关。绿色为龟之颜色,而古人误以为雌龟要与蛇交配才可以繁殖,甚至以为龟没有雄性,如明朝长乐人谢肇浙所着的笔记《五杂俎》就提到龟不能交配,所以纵容雌龟与蛇交配来繁殖后代。不少古书如《列子》、《说文解字》、《博物志》等均有类似说法。因此把妻子与他人通奸的男子称为“龟”。《七修类稿》与唐朝封演所撰的笔记《封氏见闻录》均有提到,唐朝李封为延陵令时,手下犯罪,他就要他们戴绿头巾作为羞辱。但当时仍未有把“绿头巾”定型成妻子跟别人通奸的意思,只是象徵身份低贱。而郎瑛则于《七修类稿》中说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以绿头巾为羞辱,是因为绿头巾是春秋时期妓女之夫的首服。 

把绿头巾定义为妻子通奸应在元朝之后。据《元典章》载,当时规定娼妓家长和男性亲属要裹青头巾,而青、绿二色相近。此例一直沿用至明朝,《明史·舆服志》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诏规定教坊乐人和伶人要戴青巾,而乐人、伶人之妻通常都是乐妓、女伶,虽然以卖艺为主,「绿帽子」一词则是清以后的用法,易实甫作《王之春赋》就有“帽儿改绿,顶子飞红”之句,描绘了当时官场的性贿赂。于是“绿头巾”或“绿帽子”就成为妻子与人通奸的男子之代称了,这种用法亦流传至今。

“乌纱帽”的由来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著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569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