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出优秀的女儿?李玫瑾建议:坚持5个原则,让孩子有担当

如何养育出优秀的女儿?李玫瑾建议:坚持5个原则,让孩子有担当,第1张

作者/青青

编辑/青青

当生了女儿以后,不少家长就开始想怎么培育女儿,才能让女儿在这个 社会 当中立足,乃至拼出自己的人生而不依赖于其他人。那么,在这里 育儿 教授李玫瑾就表示,坚持五个原则,才能让孩子有担当。

不过在这之前,如何养育出优秀的女儿,还得靠家长自省,比方说家长如果有这三个错误的养女儿习惯,那么也会给养女儿这件事造成不小的影响。

第一:要求孩子做个贤妻良母

有些家长因为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总是认为女子不如男,因此,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也会变得格外传统落后。比方说教育孩子的时候并不是朝着让孩子自主独立的想法发展,而是给孩子灌输一些以后怎么当别人的贤妻良母这类的话。

如果长期这么教育孩子的话,孩子以后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的"使命"是嫁人生育,而不是完成自己的理想,或者实现经济和人格独立。

第二:娇生惯养

虽说女儿要富养,然而娇生惯养却不是合理的富养方式。因为娇生惯养的孩子,会特别依赖父母,即使出去 社会 了,仍旧会以依赖别人为主,这样的孩子不懂得进取,总是想通过别人的帮助过活。因此,女儿千万不要娇生惯养,更不能溺爱。

第三:施加太多压力

不少重男轻女的家长,总是认为女儿以后要嫁出去,因此跟女儿表示在她身上花了多少钱,以后嫁出去要从她身上拿回来。

或者说以后女儿结婚一定要让对方入赘,通过这样的话,女儿即使对婚姻有憧憬也会慢慢抹淡直到恐婚。

由此可见,以上三点确实非常不利孩子的成长,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按照李玫瑾教授所说的五点培养孩子呢?

原则1: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的责任心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孩子在人际来往或者职场工作当中,责任心非常重要,这事关别人对你的态度。如果孩子的责任心非常低下,那么别人对孩子就会不信任,以至于不愿意来往,上司也不会愿意把重任交给孩子。

原则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就如上面所说,有些家长会教育孩子迟早要相夫教子因此不如早点学点家务活,这样说法是错误的。应当让孩子知道是为生活的自主独立而学家务活,而不是为了当贤妻良母而学做家务活。

:

原则3: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吃苦精神并非是瞎吃苦,而是毅力和恒心。做一件事倘若没有恒心和毅力,那么很容易中途放弃,因此,家长需要教育孩子怎么沉得住心吃苦,然后通过坚持完成一件事,这样才能锻炼出孩子的恒心。

原则4: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

我们除了身体以外,精神和心理的 健康 也要注意,如果孩子容易悲观的话,那么很容易被挫折给打败,甚至因此变得消极和颓废。

因此,通过好的家庭氛围渲染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可以说非常重要。

原则5:培养孩子的勇气

无论什么困难,假使有勇气的话,那么相对来讲事半功倍,因为这些困难和挫折都是需要自己推自己一把才能前进去尝试甚至超越。

如果没有勇气的话,那么很容易中途退却,导致自己无法迎接挑战,因此,给孩子培养勇气可以说很关键。

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只要父母用心对待,女生也会对自己的父母敬孝,因此,不要用重男轻女的目光看待他们。

并且,在教育和资源培养上也不要用以往传统落后的观念,只有用平等的角度培养孩子,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才。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子,这是发生在2003年,咱们的沈阳警方抓住一个犯罪人,这个犯罪人身材只有一米六零,非常瘦弱,但是经审讯,警方非常震惊地发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个人,他居然在沈阳繁华的地区,比如说宿舍区、街心花园,先后扎死几十人,那么扎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抢劫,那么我们就看一下,这个人他作案的这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当时这个人非常残忍,其中有一次他扎的一对情侣,他把男的扎死以后,女的当时就给跪下了,就求他,说我家里就我一个独生女,我父母怎么怎么样?求你饶了我,我不会去怎么样的?这个犯罪嫌疑人叫王强,他当时对这个女的讲,俩人唠叨了有二十分钟,他后来想,我还是不能饶了你,我不能让你活着,因为你活着对我就是危险,他只是对这个女的讲了一句,说我让你死得痛快,最后他从后心一刀扎进去,把这个女的扎死。后来他事后在交代过程当中,他也讲,他说我曾经有过这么一次善念,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放过,那么我们就要去解析这个人,他为什么变得这么没有人性?他曾经犹豫过,但是仍然没有放过她,这么一个弱女子,他居然仍要把她杀掉,原因在哪儿呢?我们看看他是怎样一个成长过程?这里头他曾经有一段自我描述:

在我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感受过家庭的幸福和童年的快乐,爸爸是个赌徒,他一天到晚地赌,赢了就喝大酒,输了就拿我妈和我哥俩撒气。不是打就是罚跪,一跪就是半夜。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和爸爸离婚了,我跟了爸爸,但他根本不管我,他把我扔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不管我,动不动就打我。13岁那年我才上小学一年级……

我们看这个孩子多可怜,在这个时候他完全是无助的,他所依赖的环境对他是什么样子?他十三岁才上学,上了一年多就不上了,我们可以理解,班里的孩子都比他小,整天就在外边瞎溜达,我先是到了铁岭,肚子饿了就向别人家要,晚上睡在火车站,票房子他叫,就这么过了半年左右,有一天我看有一个火车拉了一车箱草袋子,他说我就爬了上去,迷迷糊糊睡着了,等我醒的时候到了沈阳,就这样一直到我被抓,十几年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沈阳度过的,我们看他这个描述,然后他后来又谈到,他在沈阳是怎么度过的,刚开始是和其他小伙伴乞讨,连偷带抢,后来因为抢被少年管教了,管教出来了以后,他虽然已经接近了十七、八岁,快成年了,但是他真的是一无所有,没有知识,没有受过任何好的教育,你想他怎么生存?他最习惯的就是混在社会上去以这种方式得到钱财,不是偷就是抢,所以他很快又抢,但他讲了,和别人一块儿抢不安全,所以他后来改成自己干,而且凡是抢绝不留活口,因为被抢的人是能够见到自己的。这么一个人就这么发展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所以有很多研究就指出,说暴力人格始于童年,一个人不可能三十五岁以前突然从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一个完全邪恶的人,所以暴力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关键就在人的童年,那么很多研究都指出,说一些家庭外表看似正常,实际上问题众多,比如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有障碍、冷淡、有距离感,互相排斥,最后概括一句话就是这些暴力人格,往往是在童年时代被剥夺了一个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爱,结果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此付出代价,而社会也为此付出代价,很多无辜的人被他们杀害。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出,就是未成年人问题他是成年人造就,正是因为他先是弱者,所以弱者的报复往往更为残忍,更为强烈。

未成年人的问题,常常是成年人造就的,每一个偏离正常轨道的孩子几乎都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生活经历。这是一则来自大墙内的声音:

我多想永远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因为那里最安全,最温暖,那里没有孤独,没有歧视,没有仇恨,没有暴力,可这永远不可能了,妈妈的离家出走,让我变成了一只无助的羔羊……

《成长的故事》告诉您保护孩子的理由。

那么我认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它是利于这样一个宗旨,什么呢?就是说未成年人他需要保护的原因是他是弱势群体,他是年龄上的弱者,这个年龄上的弱者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大致上给它归纳这样四个方面。

首先第一个弱体现在人他一出生,在他的早年,他是相当地无助。我们说人出生以后,他头不能抬、身不能翻,他惟一的一个本事,我们把他叫做吸吮反射,也就是说,当你一个东西轻轻地触及他脸上的某一点的时候,这个孩子会迅速地把嘴转过去,这叫吸吮反射,也就是他准备一个吃奶的动作,然后还有一个哭的本领,他所有的问题都以哭来表达。那么这个时候,他这种对人的依赖就非常地强,所以人早年的这种弱,也就是他不能言语,不能表达自己他也不能自食其力,那么需要他人的抚养和帮助,而这个早年的抚养,我们以为这只是简单地喂奶,错了,这个阶段对他来讲,对他的一生,对每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个重要是在人的心理上,这个问题我要展开讲一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在孩子一出生之后,拿出各种各样的物品从他眼前走过,看孩子的注视时间,那么就发现孩子,因为他很小,他睁开眼的时间很短,当一个新鲜东西到跟前的时候,他会有一定的眼神的盯注,叫注视,那么他们发现,不同的材料注视时间最长的是模仿人脸的一个面具。换句话讲,人天生就对同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知,那么这种感知意味着什么?就是小孩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吸引他的就是人脸,而这个人脸当它一出现,他就会有一种满足,比如说吃饱了,然后底下湿的尿布被换掉了,甚至给他变换体位,把他抱起来,使他感觉到非常舒服,所以他渴望人脸,对人脸的这种渴望和期待,当他在抚养人和孩子互动的半年之后,孩子就出现了一种依恋的心态。但是如果说,这个依恋的对象没有,或者很少,那么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没有是什么呢?比如说有的孩子父母出生了以后,因为孩子什么问题给扔在了医院,医院今天这个带回来喂奶,明天那个护士来喂奶,来的都是穿白大褂的,但是他们是不一样的人,所以孩子最后慢慢在长大,到半岁了、到一岁了、到一岁半的时候,他会觉得跟谁都行,但是跟谁都不亲。这就属于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依恋。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形成对一个人的依恋,比如说这个孩子家里没有别人了,是一个老爷爷把他从外面捡回来的一个孩子,弃儿,那么这个孩子他所长大过程当中,抚养他的就是这个爷爷,这爷爷如果当这孩子五岁,或者八岁去世,这个孩子的依恋对象就会消失,就是中断,那么这时候孩子他还没有长大,他心理上还需要依恋这样一个人,这个依恋对孩子有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对他心理这么重要?作用就是说刚才我们讲,一个是他见到这样熟悉的脸,他会很高兴,他情绪会稳定下来,第二,他有一种安全感,大家知道,熟悉和安全感是相关的,那么如果说他找不到这种安全感,他就会出现一种惊恐,出现一种非常警惕的反应,或者甚至是不愿意轻易的表现自己的,那么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他从小抚养过程当中有一些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曾经有一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在北京的动物园拿硫酸浇熊,这个案子当时发生了以后,北京市民非常地震惊,我们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怎么会去伤害一个那么憨态可(掬)的熊?那么当时也有些记者问我说,这个大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后来我跟他们分析这个人,我认为他不是故意去伤害熊,他不是说这熊伤害过我,我要去害他,而是什么呢?人都说熊的嗅觉好,那怎么才能证实这熊的嗅觉好,也就是说,他的思路在一个问题,在一个困惑当中他去做,所以他最大的一个缺陷是什么?他没有这种移情的能力,他不会想熊一旦被浇伤了,那种疼痛感,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情感方面的某种移情欠缺,一定和他的抚养方式有关,那么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孩子他的母亲是个单亲,就是他的家庭是个单亲家庭,他是由母亲带大的,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母亲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只要他一外出,从小就把这孩子锁在家里,除了后来上学,这个孩子他自己后来讲到,他长大的记忆就是眼前的一个书桌,然后就是家里的窗户,通过窗户看到外面,所以他学习很好,他惟一喜欢能看到活的东西是生物,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对动物、对生物这么感兴趣,但是他脑子里没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他只是想到,这个问题我怎么想?怎么去做?然后我要怎么得到一个答案?换句话讲这种抚养方式,因为他接触不到人,他只是一个单一的依恋,因此他的情感方面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刚才讲,有很多人以后成年的问题,往往是他生活早期造成的。

童年是快乐的,然而这种快乐没维持多久就破碎了。八岁那年,爸爸和妈妈开始闹离婚,当时我感到那么的无助,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婚,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抛弃我……

这是一名从少管所出来多年后的成功人士纂写的回忆录中的一段话。童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家庭的变故,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久久抹不去的阴影……

《成长的故事》告诉您保护孩子的理由。

第二个弱体现在他的童年,童年一般只是孩子他的学龄早期,也就是说,他的小学这个阶段,我们知道小学生是很容易被侵害的,因为首先他的身体的体力,包括他的智力,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弱的,所以这个阶段,他对家庭、对父母是相当地依赖,那么这个依赖刚才我们前面讲的,人早期的这个依恋现象到这个时期还是在延续,我讲,有些家庭比如说我这孩子一出生,因为工作关系,我实在是没有办法自己带他,我曾经让别人带了一段时间,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刚才我讲,他十二岁之前,青春期之前,你有条件的话,带回身边,还是一个弥补的过程,也就能弥补你前一部分的缺失,如果说这一阶段我们仍然就是不是自己的母亲亲身带这个孩子,等到他十二岁,就十一、二岁再回来的话,即使是亲生的孩子,他也很难和母亲建立一种很好的情感关系。孩子他虽然是很弱小的,但是他很关注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给予爱心,我以前曾经跟一些老师座谈,我就提到过这一点,就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重点不同,在小学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式的教育,就要有一种情感的关爱,那么到大学没必要了,大学我们知道,老师来了就讲课,下了课夹着书本就走了,没必要去关心那个孩子有什么困难,但是在小学不一样,我们不仅仅要关心孩子,还要关心孩子的家庭,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特别需要帮助。

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这个家庭出现问题的,比如说有些婚姻之后,生完孩子,过个四、五年,父母离异了,恰恰是在孩子该上学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呢,当他去学校的时候,同学之间一比较,或者被同学知道自己没有父亲或者没有母亲,他们会有一种不明白的感受,那么这种感受是什么呢?他们会纳闷儿,为什么别人都有父亲有母亲,而我只是有父亲,或者只是有母亲,那么有些孩子会问父母,而且他们会跟父亲或者母亲要另外一方,但是有些孩子会出现什么呢?当他问完以后,因为成人在这种问题上,也无法去回答他,他就开始不问了,不问的这种孩子更具有一些心理问题,他会感受到什么呢?我的这种家庭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他怕别人知道,因此他会在同伴交往当中,开始减少和人家接触的频率,然后减少表达自己情况的这样一个机会,所以他就开始变得内向,变得自我压抑。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不像成年人,比如说一个大学生,他的父母离异了,他觉得那是他们俩自己的事,他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小学这个阶段,童年这个阶段,他很难理解,所以如果家庭在人的这个年龄破裂的话,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有些父母闹离婚,有些人认为离婚只是双方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很多人强调,婚姻只是感情问题,我说错了,如果说结婚之后没有孩子,婚姻就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如果当你结婚之后有孩子,那么婚姻绝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一定还有第三个人,而且这第三个人是没有选择权的,他是没法参与意见的,但他是需要你们双方的,所以我说,如果我们的孩子正在这个年龄段,我建议一些父母,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情况,来克制自己的一些问题

很多研究都发现,就是我前面讲的,一些有着心理障碍、有些行为问题的儿童,比如有些孩子走在街上会给人家把玻璃砸碎,会做一些故意破坏性的行为,这些孩子我们讲,为什么这么小就这么恶呢?他不是,他是有情绪,这个情趣往往来源于他家庭的感受,他往往看到父母不和,由最初的恐惧不安到厌烦家庭,看到缺父少母他们由最终的悲哀和委屈到产生一个被自己最亲近的,被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亲近的人抛弃而无颜见人的感受,他们在这种背景下,会慢慢地产生一些怨恨,产生对人的不相信,最后产生对人的敌视,所以有时候我们研究犯罪问题就会看到,一些人到成年,他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就源于他的早年,这个阶段也是相当重要的。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孩子他太弱小了,这时候他太需要你们父母双方了。所以我曾经讲,我们在讲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觉得做父亲、做母亲都有责任,这个时期别太自私了,你要想到你对孩子的责任和对孩子的保护,不是有钱就能把孩子养大的,情感的抚养有时候不亚于物质的抚养。

未成年人的认知是极为有限,他们的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与成年人的言传身教有着直接关系。我们来听听这位少年的心声。

“我是家里的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说一不二,我恨我的父母……”

《成长的故事》告诉您保护孩子的理由。

第三个问题是未成年人的这种弱势表现在什么呢?表现在他们的认知能力上,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所以即使孩子后来出现一些性格上的问题,比如自私、冷漠、无情,或者懒惰,好吃懒做等等,这个问题在哪儿呢?也不在孩子本身,仍然在成年人身上。为什么?因为人在小的时候,他一个行为反应,他往往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当这个方式有效的时候,他就会重复这样的行为,我们知道,小孩最开始表达是什么?是哭,在大一点儿会闹,闹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撕东西、摔东西,甚至不吃饭,甚至怎么样?那么这个过程,大人往往在教育当中,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理念,没有一定的方法,不能让孩子知道他自己错在哪儿?不能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为,那么当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种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认识,甚至形成了一定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时候,你发现你再改变他很难了,所以有很多家长跟我讲,我这孩子毛病很多,比如说什么事也干不到底,好吃懒做,我说好吃懒做不是天生的,一定是你在教育他的过程当中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孩子不能辨别父母那些行为是对的,但父母应该能够辨别哪些行为对,哪些行为不对,所以即使孩子出现性格上的行为习惯性的问题,仍然是他的成年人对他的教育保护不到位,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个观点,很多人认为,保护完全是一种爱,完全是一种满足,完全是把他包起来,不对,有的时候保护也代表着一点儿狠心,也代表着一些惩罚,换句话讲,适度的惩罚也是一种保护,那么这里头刚才我讲,孩子认知能力不到位,他对自己的行为对与错他不懂,他只是根据你大人的反应来发展或者来克制自己的某一个行为,所以我们如果在保护当中,错误的理解保护的概念。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去保护他,也会造就孩子的问题,所以这是第三个,也就是说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弱。

这是一个连续杀害17名少年的杀人狂的自白:“我十二三岁时,看了一个录像叫《自由人》,讲的是一个杀手独来独往的故事,从此我梦想自己成为一名杀手,第一次杀人后,心理有一种喜悦感,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和抵御外界诱惑能力的弱小,让许多孩子一步步走入了歧途……

《成长的故事》告诉您保护孩子的理由。

第四个弱是体现在,未成年时期,人对于外界的辨别和抵御能力的弱。刚开始讲,对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的辨别弱,这是讲对外界。也就是说,在未成年人时期,很多的少年,甚至是稍微大一点儿的孩子,都会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案子在2003年,河南驻马店当时有一个叫黄勇的,这个黄勇他把一些少年从网吧骗回家一个一个杀害,他骗的都是十七岁到二十一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我们一般称做青少年了,也就是十八岁以前我们称为少年,十八岁之后就已经进入到青年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容易被骗,那么更何况再小的孩子。也就是说,他们对外界的这个辨别能力弱,他们辨别主要是对社会的纷繁复杂的人的辨别,我们知道人心叵测,坏人包括犯罪人他不会在脸上写字,我是扒手,我是杀人犯,他会在外表看,跟你相同,甚至他有微笑,甚至他有甜言蜜语,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是有一定的准备,比如防范犯罪的一些思想准备,对于孩子来讲,他没有见过很多的事情,他往往想不到一些问题,因此他们也容易受到侵害,而且这些年我们大家也看到了,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侵害,这是外界的,比如说小学的女孩儿被老师猥亵,那么中学的男孩被人抢劫,等等。除了刚才我讲的这个抵御能力弱,除了外界的这个侵害之外,还有一种侵害是来自父母的善意的侵害,我们知道未成年这个弱势,他表现在哪儿?有很多事情他不能自己作主,得由父母来作主,比如我想看电视,父母“噌”把电视关了,你不许看了,你该写作业去了,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理由自己再去按电视,他只能去写作业,如果说,父母要是很多方面,比如说你这个学习为什么这样?你老师为什么今天又说了你?你又怎么怎么样?甚至有些父母在善意的教育孩子当中施加一些暴力,很多孩子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是无法和父母去对峙的,我们甚至发生这样的案子,大家可能在报道中都看到过,母亲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一顿痛揍,打得孩子肾衰竭,那么像前不久,北京电视台还公布了一个判决的案例,也是一对父母,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最后把他伤害致死。那么也就是说,即使像这种特殊的爱,往往也会让我们的孩子承受不了,因为他是弱者,所以我们讲的未成年人,他不管是在你故意的伤害当中,还是在你善意的教育当中,有时候都会受到一种,他无法抵抗的侵害,他是一个弱者。

所以这个保护,刚才我讲,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保护,我们既要关注很好地去抚养他,更要注重我们在教育当中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大人的教育或者抚养方式出了问题。抚养孩子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多人都比喻像一棵树,这个过程是不可逆向的,什么叫不可逆向呢?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可能你要用更长的时间去弥补,甚至不能弥补。早年的情感依恋的满足和缺陷,这个东西一旦造成缺陷,可能会对他终生有影响,那是不可弥补的,因此强调这个问题,就是鉴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力量不平衡,我们才制定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同时鉴于人的成长不可逆转性,社会才以法律的方式指导并且单一作战的父母。

现在的很多家庭想生一个漂亮又可爱的女儿,早就把以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给丢到了脑后,而且想想自己以后也不用为了儿子以后结婚的事情发愁,真的是觉得女儿比儿子好太多了。

但是有了女儿以后就又是很发愁,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怎么去养以后长大了才不受欺负这就成了有女儿的家庭很关心的一件事情,有的则是说富养女儿,但是怎样去富养?难道就是像大众那样用钱去砸吗?

其实真正的富养女儿是指的是要多培养女儿的才艺,使其有丰富的内在涵养,多才多艺,最终结果是,男子独立自强,有决策,有担当;女子知书达理,才艺过人,品德高尚。

首先家长要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他们的区别 “男孩来自火星,女孩来自金星” 他们就像是两个不同的星球,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男孩子有这天生的领地意思,而女孩就有着天生的善良,怜悯心。这都是他们不一样的地方。

一、了解自己的女儿,给女儿一颗善良的心,让她去爱这个世界

首先就要去通过日常生活去细心地观察自己的女儿,当女儿出现关键期的时候随即给女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多多培养女儿的爱心,陪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女儿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加女儿的爱心。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不会变得自私自利。

去引导女儿发现自己身边的爱,想要让孩子变得善良,光用嘴说是不行的,一定要让女儿自己去感受爱,去体会爱是什么,当女儿成熟了一点以后,可以试着让她去发现自己周围那些无形的爱,当她被这些善良和爱感动的同时,自己也就被同化了。

二、做有人缘的女孩

很多女孩子都是比较内向的,不爱说话喜欢独来独往,这样的女孩长大以后很难去适应这个 社会 ,也很难结交到好朋友,因此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去广交朋友。

父母可以让女儿多多去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让女儿多多的在聚会上认识一些新的小伙伴,同时也要多多的鼓励女儿、支持孩子在正常的范围内的异性朋友可以帮孩子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女儿礼貌交往,比如在和别人见面的时候,应该主动去问号,和别人交谈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的语气一定要温和等等。

三、让女孩学会独立

很多情况下,家长都喜欢帮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做了,从不让孩子自己去试着尝试,特别是女孩子,父母就觉得她是女孩子更加的需要照顾和关爱。如果长时间生活在这种过度保护的环境中,孩子只会变得优柔寡断、胆小怕事。

应该多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这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如果一个连自理能力都没有的人,就算她再优秀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一定不要过分的去溺爱孩子,想一些简单的穿衣、吃饭、刷牙洗脸这些事情一定要从小去让她做,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这都是可以慢慢学习的。

四、调动女孩的艺术天赋和学习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女孩的天赋,比如孩子在语言方面表达的很好、或者在舞蹈方面肢体很协调、弹钢琴对乐谱有很好的理解能力,那么父母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去帮女孩发展,让女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去发展,那样女孩会少吃很多苦。

还有就是去激发女孩的学习潜能,去引导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家长可以去动用一些教育的契机,去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力,在孩子的兴趣上去下手,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物,那么就带着孩子多去动物园,给孩子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科普类书籍,以此来带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总之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人和事物去让孩子主动地学习,去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

我们眼中的这个女孩,她看上去很普通,是否有想过10年、20年以后自己面前的这个女孩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会不会还是那样的爱笑、爱哭的淘气包

是不是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还是也已经成为了一位母亲

也许家长们会笑着摇摇头:怎么可能,她就是我们掌心的小不点啊!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作为父母的每天都为工作而忙碌,随之的压力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孩子的培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们辛苦操劳一生,不是希望让孩子读一所好的大学,就是希望孩子以后青出于蓝胜于蓝,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有能力的人。而 社会 也特别现实,以后走向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公司看的不是你读书的成绩单,而是需要看到你创造的价值。

每年过年的时候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房子买在哪里?年薪多少? 其实这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所以在我们教育孩子的同时,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希望他有资本。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其实最突出的还是他是一位优秀并且出色的 育儿 专家,在教育孩子方面,李玫瑾坦言:孩子身上如果有这些特征,预示着以后长大成为大老板。

孩子身上有这几种特征,预示着长大后会成为大老板

首先,懂得克制欲望的孩子。

欲望是无止境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子都会有每个人的欲望。每个事情都会有它的两面性,包括欲望也是如此,欲望有利有弊。对于小时候的孩子来说,他对于父母的拥抱,亲密,安全感这些来说都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要充分的给予他这些欲望的需求。只有这些合理的需求充分的得以满足之后,他们才会很好地与我们交流,甚至是进入这个 社会 的状态。

但是如果是某一些不必要的欲望,那么我们可以适当地控制。我们可以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 尤其是那些企业家,他们很少有冲动的现象 他们能够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因为他们是成功的象征 ,如果从小你家的孩子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 那么恭喜你!这样的孩子自我掌控能力特别强 ,他知道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做到很强的自制力。

其次,情商高的孩子。

向众多的企业家当中,他们的情商智商都表现得非常好,尤其是他们的情商。比如说马云,任正非,马化腾等等企业家, 甚至有人说马化腾的情商比智商还要高,可以说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高手。

像现在的 社会 发展非常的迅速,情商也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情商的孩子懂得如何处理好人情世故,更懂得怎么去交朋友,他们的人缘关系肯定也会非常不错。

不知道你们是否发现企业当中很多的高管甚至是领头人,不管遇到任何事情任何困难都会沉着冷静,不会像有的小员工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会问怎么办,他不会解决办法。而领导就不一样,他会很好地处理事情, 如果你家孩子有着高情商,那么偷着乐吧,说明孩子是大老板的料哦!

最后,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不懂得分享,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的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分享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当然懂得分享,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为这个关系到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孩子懂得分享的敏感期顺利度过了,那么就会帮助他成功进入下一个敏感期阶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钱大家赚就是一句至理名言 。正如马云一样,阿里巴巴当年上市,他的员工很多都已经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了。这就在于他懂得与他人分享,老板舍得发出,舍得与员工分享,员工的生存和安全感得到了需要。那么员工就会为你卖命工作。

可见分享是多么的重要。孩子在小的时候懂得和他人分享的话,说明他有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 如果你的孩子懂得分享的话,那么以后说不定会达到一种“财聚人聚“的境界,也正说明是当老板的这块料。

孩子的发展与我们做父母对他的培养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特征,那么一定要好好加以引导和教育,对照一下以后成为大老板的孩子吧。

知道李玫瑾教授,也是因为药家鑫,因为当年药家鑫的一句“担心农村人难缠”激起了围观者的愤怒,加之药家鑫的残暴行为,让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玫瑾教授在坐客央视时,对药家鑫的犯罪心理进行了分析,她结合药家鑫经常弹钢琴的习惯,提出了“激情杀人”的说法,最终刺痛了大家的神经,让她一度饱受质疑,受到严重的抨击。

看到这个提法,当时我也感觉很诧异,药家鑫的行为怎么能和弹钢琴混为一谈呢?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冷静思考,李玫瑾教授讲的不无道理,她用了专业的犯罪心理学进行了冷静的分析,而没有感情用事。后来,我又看了她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更加确定她对犯罪心理学,尤其是未成人心理的研究的专注和深入。

我看了很多李玫瑾关于教育的讲课,她从婴儿到幼儿、再到青少年,每一个阶段都分析的细致入微,而且都能切中要害,她在婴儿的教育阶段始终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孩子必须要自己带,而且我记得她现在好像一直在建议,让生完孩子的母亲享受六年的带薪假。

对于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建议家长们好好听一听看一看,尤其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我感觉还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她能够从根源上找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和解决的办法,她可能不会让孩子成才,但可以保证孩子的心理 健康 成长。

李玫瑾教授是搞心理学的,但更重要的是她是搞犯罪心理学的。她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她对罪犯的观察。她的意见建议也是告诉大家如何从原生家庭着手,不让孩子长歪到不可收拾。这的确是一个片面的角度,但却很有效很直接。特别是现在中国的父母,真正懂孩子早期教育的很少。李玫瑾教授的很多建议的确能给为人父母的不少帮助。比如如何培养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如何不宠溺孩子,如何给孩子她最需要的爱等等都是很实用的知识和方法。

看到有些人批评她的心理学理论过时,应用错误。这也正常。她那个年龄段的人当初学心理学的时候不就是弗洛伊德理论正盛行的时代么。再说哪一个理论不是在被不断完善中的?你怎么就知道你现在学的东西再过二三十年不是过时的东西呢?与其太细究那些学术的东西,不如像李玫瑾教授一样,把高深的理论化成浅显易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小提示,给更多家庭带去好处。她讲座里犯的某些错误,你就用理论和实践来分析指出,提出你对同样事情的不同处理建议。这才是真正的观点碰撞,对观众听众都大有益处。一味的批评,甚至漫骂,除了说明你很嫉妒,还能起什么作用呢?

今日说法说过一个16岁少女杀害自己母亲的案例,当时请的就是李玫瑾教授,记得她当时说她认为造成这个家庭的悲剧的起因是父亲对女儿缺乏交流与沟通,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不经过女儿的同意就强行替她做选择。

说实话,我真觉得此时的李玫瑾教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她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很让人省心的那种,所以体会不到自己若是摊上这么一个混账孩子自己是什么感觉,难道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平时交流沟通就很多吗?

药事件,李不是因为激情杀人而被网民们骂。激情杀人,大家是能理解的。而是因为她他对于为什么连续杀8刀的一个解释,弹钢琴的动作,成为一种习惯动作,于是在捅人的时候捅了8刀。

这种理论,源自认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术语叫做行为迁移理论。但是行为迁移不可能发生在从钢琴到杀人这件事情上。行为迁移和认知迁移是有非常严格的条件的。说明她没有掌握这种迁移的条件。

对于迁移发生的条件,有两种要素要求综合考虑,第1个就是,训练任务与迁移任务要具有相同的要素才可能发生。

第2个就是。迁移并不会发生在任务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是否获得对训练任务的概括化理解。

对于认知迁移和行为迁移,在学习,教育和宇航员训练,军事训练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必须要准确掌握发生的条件才有可能应用于实践。

不管如何,对于弹钢琴的熟练化动作,都不可能迁移成杀人的习惯性动作。

另外从她的各种视频和言论中可以看出,她受到的理论背景影响,主要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比如说他认为小孩五六岁,没有学会规则以后就永远不可能培养出规则感了。这就是典型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原生家庭决定论。而事实上,心理学术界早已经抛弃这种原生家庭决定论了。人的人格是终身成长的,这是目前心理科学学术界的共识。

小明讲的心理学,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播正确的科普心理学知识给大众。

~~小明讲心理训练

最近看了很多李教授的视频,讲的案例都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让我们可以更多的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成长。

李教授也讲到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其实也告诉我们,如果你错过了孩子6岁之前的教育,又错过了孩子12岁之前的教育,那么18岁之前的教育就真的不能再错过了。

讲到心理学,我既认同弗洛伊德的童年经历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也认同阿德勒的发展心理学。

对还没定性的青少年来说,对自我多数情况下没有清醒认识,一边想摆脱家庭的影响一边又会用家庭对待他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世界,造成迷茫和困惑,做出很多极端的事。其实还是童年的经历在决定着现在的行为。

为什么我也认同阿德勒的发展心理学呢?现在有一大批心理有点毛病的人,跌跌撞撞的走过了最难的青少年时期,摸爬滚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正视问题,且知道怎样克服问题,这样一群人是走出来的人。也有很多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依然在遭受童年经历的侵害。

人格是可以发展的,前提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

一句话评价就是,一个经常跨过界的犯罪心理学专业人士。

我有一个做警察的朋友,在多民族混居且民风彪悍的地方做警察,却支持证据先行和沉默权,非常值得佩服的一个人。

为什么提这个人,因为药八刀事件后,他认为不应该因为激情杀人这四个字去质疑李玫瑾。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至少从专业上来讲,她那套在警察实务中是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药八刀并不是激情杀人,在药家鑫案审理的时候,药说得很清楚,他杀人,是因为那是农村人,他怕被讹。这意味着他是经过思考然后去执行的,不是俩人吵架,抄起一板砖砸人头上。

李玫瑾在要素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做了一个被媒体不断放大的判断,这就是她争议的最初,也是她跨界的表现之一。

理论上,要素不齐,专业人士根本不应该发表判断。但考虑到媒体干预的因素,如果只出现一次,那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杀母案发生的时候,她仍然不管不顾地把责任全面推向家庭。

根据报道,凶手遇到三个问题1半岁成为留守儿童27岁发生车祸3和母亲共同居住。

其中除了中间一条,有一定发生概率,其余两条,在中国的普遍性有多大,看看春运火车票多难买,就知道了,如果留守儿童=杀人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差不多都有了杀人的能力,中国居然十几亿人,是不是很奇怪?

而中间那一条,7岁发生车祸,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指出车祸造成什么生理性问题(比如,如果前额叶受损,会使部分行为不受自己控制)。如果由此产生创伤后的心理问题,显然也不是靠爹妈的爱能够解决的。

后来在锵锵三人行上,对药案,还有马加爵案,她发表了一套她的价值观,一个是爱可以战胜一切,一个是性冲动的男孩子容易犯暴力错误。

爱与美这事和我的价值观不符,我是金牌女王那套逻辑,和你一样惨甚至比你更惨的人,没有去犯罪,你去犯罪,只能说你有问题。

第二个观点嘛!我是认可的,扩展说一下,李玫瑾还原马加爵案,认为,马加爵在假期看黄片,召妓,被室友知道,打牌的时候,被室友提出来,羞愤杀人。

马加爵案年头比较长,所以,这个是可能发生的。降低性的耻度,使性压抑不至于到犯罪边缘,这点我是认同的。

这里要说的是,在那期节目中,她承认她对高学历的青少年有偏爱。

她目前从事的第二个事业,是 育儿 专家事业。这个就属于明显跨界了。

心理学作为一个科系,下属多种专业,儿童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完全是两个门类。当然,是有互通的,这令得她的 育儿 观点很容易显得似是而非。

从大面上来讲,我并不认同她有资格去大谈 育儿 。原因很简单,样本不够,量不够,质也不够,并且偏向性明显。

李玫瑾有一个女儿,据她说很优秀,但一般来讲,在亲妈眼里,自己的孩子都很优秀。不信你去问冰箱男的妈,她儿子优秀不优秀?

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李玫瑾的女儿属于中等偏上,可能可以再靠上一点。这个偏上还包括很多先天和环境的因素,有一个做教授的妈,不管是基因还是生活环境都要优于其他孩子。在父母同等学历,同样的城市,甚至同样的小初高中的情况下,有多少比她女儿优秀的?有多少不如她女儿的?

这只是一个样本,而且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样本。如果以此来论断李玫瑾的 育儿 经是成功的。那么,那些在棍棒底下成长的,有一样学历,差不多人生的人,但父母的学历更低,成长环境更易恶劣的人,难道能证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确性吗?

哦,提一句,以中国那代人的 育儿 经验来讲,后者的样本量大概更足够一些。

这道理就和郑渊洁把他的孩子培育成才或者不成才,都不足以证明中国教育好与不好。

她的另一个样本来源可能来自于犯罪者和案件幸存者,比如她常拿来说的,善良可以救命。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一个绑匪绑架了很多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对凶犯做了个善意的举动,救了这一屋子的孩子(还是救了他自己,忘了,有兴趣可以查一下,大致情形就是这样)。

这仍然是孤证不立,同样的,我们可能可以找出更多的案例来说明善良可以要命。这只能说,在这个案件里,这孩子的一句话对凶犯有良性的触动,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更多时候是没有触动。

而犯罪者角度上,她把她的爱是一切理论用得非常得泛滥,嗯,就是滥。好像只要孩子在爱里成长就不会犯罪一样,别逗了,给你一个天生反 社会 人格,你爱他,他接收得到吗?这不是再基础不过的犯罪心理学的问题吗?

这套理论最大的恶,就是犯罪者皆可同情,如今只要有男的杀人了个认识的女的,甚至杀了人全家,就拿感情纠纷说事,就是这个理论过度推广的恶果。

对犯罪者成长环境和心理生成的归因,只适用于预防犯罪,不适用于犯罪以后的开脱。这一点,至少在国内是非常混乱的。作为中国犯罪心理学的重要人物,李玫瑾在这一后果上有没有一点责任?

而基于爱是一切的理论,她又提出了三年产育假的逻辑,理由是,要在孩子三岁以前给到足够的爱。

她提了一个反向的方式,说有些人在三岁以前玩命打孩子,因为孩子在此之前没有记忆,要打服了,以后有记忆了好带,还不记仇。

我不知道这个反向方式是从哪来的,人类幼崽出于生存需要,是最可爱的阶段。换句讲,人家就是照着成年人类产生保护欲的方向长的,说惹毛了,再可爱也不管用了(或者可爱度不够)开揍那是有的。有目的,且目的不是杀人(比如杀女婴),而是教育,这也太违背人性了吧!

她基于这个不太合情理的 育儿 方式提出反驳,指出孩子在三岁以前虽然没有显性记忆,但是会有潜意识,所以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爱。

其实人家反向也是表示孩子会有潜意识,能打服呗!

还是那句话,人类幼崽出于生存需要,是最可爱的阶段,所以天然感受到的爱就不会少,再多不是溺爱啊?

接着,她又提出,不能给孩子一直换照料的人,因为这样孩子会混乱。所以要一个人来带,建议给母亲三年产育假。

人类不是群居动物吗?认识更多的同类,并且产生联系,本来就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好吗?既然三岁以前的潜意识这么重要,为什么不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形成人类本来就应该和很多人类共同生活的思维模式?

这个逻辑是不是有点乱?

卡伦·霍尼和多萝西·迪纳斯坦告诉我们,男性对女性的恐惧, 特别是他们在婴儿期对母性的主体力量的恐惧 ,都 历史 性地具体化为对于女性的诋毁——《阁楼上的疯女人》

卡伦霍尼是19-20世纪的心理学家,死于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说,在李玫瑾开始从事心理学专业之前,关于婴儿时期母亲对于婴儿的影响已经有了论著。如果她试图转业到儿童心理学方向,从专业角度往 育儿 专家发展,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在这些已有论据中,寻找可以反驳的理论,而不是拿着自己普普通通的心理鸡汤往死了灌。

退休老太太有发挥余热的心,我们能理解,但目前看来,李玫瑾的余热显然有点毒。

李教授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看过她对教育的一些分析,我特别认同,尤其是李教授不会把孩子的所有过错归结到孩子身上,而是归结到教育,孩子结交坏孩子是本身的不安全感?比如她认为一个人脾气大那么她的童年一定是有缺失的,有些人并不是有意脾气大,而是控制不住自己!

很多视频中子女不孝被骂,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都挺好》引发共鸣、十几岁的孩子杀人,难道是孩子的错?很多人建议将14岁不服刑事责任这个年龄降低,有什么意义?你把一个14岁孩子判30年能干嘛?父母干嘛去了,没教好才应该进监狱不是吗?所以很多父母都是放养,出了事一点也不自责!

还有就是对于小孩子如何教育,李教授的很多话也能让很多人醒悟,各个年龄段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打骂吼!总之,多看看这些视频有好处,也不说过分夸谁,捡有用的听!

谈谈我的看法,三点。

作为一个罪案剧的爱好者,对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心理侧写比较着迷,李玫瑾老师除了是国内犯罪心理侧写领域的数一数二的专家,还有一个专业领域,就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和预防。

她经手的真实案件何其多,绝不是什么样本不足,相反,是接触了足够多的某些类型的犯罪人和犯罪行为,在研究其与幼年家庭教育的相关性时形成的自己独到的理解。

所以说实话,李老师的观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怎么培养出好孩子,而是怎么才能不整出熊孩子,这么看来,应该都是实实在在得来的血的教训,起码值得家长一听,给自己提个醒。

李老师赞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观点: 就是在孩子年幼时,6、7岁至多青春期之前,是形成影响一生的重要观念的时期,这个观念会指引在人遇事之时,一瞬间的下意识反应,很多时候决定人一生的就是这一瞬间。

比如,药家鑫案件,按照李老师的分析药家鑫在幼年时期,家里过度强调学琴的重要性,在练琴这件事情上极为严苛,一旦练琴时犯了错打骂特别要命,导致药家鑫在犯了错这件事情上内心感受极度恐惧,没有形成犯了错不可怕,可以改正和弥补的朴素观念。

所以到后来开车撞到人,他在一瞬间的念头不是补救,而是杀人掩盖错误,这也是李老师为什么说药家鑫是激情杀人的考量。

再比如,马加爵的案子,其实是因为灭口,因为马加爵出身贫困家庭,他印象最深的观念就是家人常说的人穷志不穷,穷人也有气节,所以当自己招妓的事情被室友发现,并在牌桌上被人拿来威胁时,为了保全所谓气节面子才走了错路。

但是以上所说绝不是为了犯罪人推脱,恰恰相反,我们要归因,要吸取教训,起码我觉得药家鑫和马加爵案里,包括前段时间热议的高中生不堪妈妈唠叨,开车门跳江的惨剧,就是因为幼年家庭教育中欠缺了生命教育。

“人命大于天”——不管是别人的命还是自己的命,都是最宝贵的。

恰恰这个最最应该植入内心的朴素观点被忽视了。

在幼年时,该有的观念没有植入孩子内心,而不该有的错误念头却根深蒂固。 这就是很多犯罪人童年生活的养育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理解李老师很多的其他观点:

比如三年产假的提议,其实是提倡幼儿时期亲子陪伴,隔代教养很容易出现的就是:重物质轻精神,缺乏人生观的指导教育。

比如幼年教育要奖惩有度,惩罚的作用在于将正确观念深深烙进孩子的心里,一生受益等等。

李老师是犯罪心理学家,不是 育儿 专家,她的观点有她专业背景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不应该是深入全面长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特点,尽可能多的学习尝试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么?

那些叉着腰评判别人的,指手画脚纸上谈兵的,要么你没孩子,要么就是干啥都爱找标准答案。

可教育孩子这件事 是一门广深的学问,绝不是依靠哪一派理论或者哪一种观点就可以轻松搞定的,更何况它是绵延一辈子的人生课程, 哪会有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呢?

居然有人说原生家庭对人影响的定论被否定了!一个职场心理专家真的就去研究职场吧!先不说这个定论是近几年才被放大来说的,就说原生家庭影响的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原生家庭会陪伴我们人生的前20年甚至更多。父母如果在前五六岁没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只能说明父母就是如此,他们改不了,那么日积月累除去前56年,剩下的十几年又会如何,难道不是影响?

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大吗?如果不大为什么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在南方那边会那么严重?那边生男生女的固有思想是一代传一代的,他们的父母鄙弃女儿,她们大多数也会认为女孩就是不如男孩。这难道不是家庭影响?如果说这个问题太大,那换个。

家庭暴力婚姻不幸,没有人在20多岁未婚时会想过以后会过得不幸福。也许你的父母幸福美满,但如果你的婚姻不幸带给孩子的伤害又是多少?现在有多少人是因为父母吵架暴力离婚,而导致不愿结婚的?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伤害不可估计。你乱丢垃圾,孩子也会。你骂人说脏话,孩子也会。你认为小错误不算错误,熊孩子就是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无所谓。

所以,家长要做好人,孩子才好做人。

专业的犯罪心理学知识我不知道,对那个领域也不了解。

知道李玫瑾教授是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个李玫瑾教授分析马加爵事件的视频。

在这个视频中李玫瑾教授对待马加爵的父母的态度和评价让我对李玫瑾教授印象很深刻。她说马加爵的父母很淳朴很善良。马加爵的父母在知道自己的儿子犯了这么不可饶恕的罪时,马加爵的父母让自己的儿子回来认罪。同时,马加爵的父母带着他们全家在每个受害人家人长跪不起,乞求原谅。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人犯罪,有时他的家庭也会承受莫大的压力。很多犯罪人家人是很善良的,犯罪人可以不顾自己,但是的行为不但对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庭带来了伤害,也对他自己的家庭带来了伤害。

后来看了几个李玫瑾教授分析的案件,药家鑫案件,白银案件,章莹颖案件。其实,我个人还是很认同李玫瑾教授分析的思路。如果大家有谁不认同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其实可以当做一个故事听,或者是当做多一个看待这件事的一个角度。

让我深深的喜欢上李玫瑾教授的一点就是她所做的公益。

她说过一个犯罪分子,很年幼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跟着年迈的奶奶,稍微长大一点就出去流浪,没有谋生的能力只能靠偷维持生存,然后被抓起来了,接触的也是一些不务正业的犯罪分子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放出来依然没有很好的谋生能力,常常还是会犯罪。这样恶性循环,最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像这样的人在年幼的时候我们 社会 要给予一定的关怀。

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小孩,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己的工作事业很重要,挣钱很重要,但是小孩的成长更加重要。

李玫瑾教授的一些视频推荐大家看看,值得一追。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了早恋的苗头,你会怎么办?

在最近的热门电视剧《小欢喜》中,发生了这样的场景:

因为想起了父母的离婚,乔英子很伤心。

好朋友方一凡给了她一个拥抱,让她痛快地哭了。

没想到,两人的拥抱被双方的母亲看到了,母亲们大混乱,一瞬间把锅炸了。

回家后,孩子们发现父母像大敌一样端坐。

不管横枪直入,高压下用什么手段,我都坚决相信他们是早恋。

父母们今后会更多地吐血。

两个滔滔不绝的孩子,变得叛逆起来,在大家面前索性说:“我们携手成功了。 满意了吧! ”他紧紧地抱住了我。

说到早恋,我们作为父母,一定首先考虑了它带来的各种危害,一下子反应过激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冷静想想,过度反应带来的高压,不仅不能妥善处理问题,还会引发孩子的叛逆情绪,使矛盾和误解更加深化。

早恋不应该管理吗?

当然必须管理。

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恋爱观和择偶观,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容易做错事。

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为他们好好封闭,掌舵。

不仅要管理,如何管理很重要。

有时候做不好,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甚至会超过早恋本身。

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李玫瑾教授给了家长们四个高招,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信件与孩子沟通

李梅瑾教授承认写信。 比起口头交流,信更平静、更理智,比网上交流更有礼貌,会引起孩子的重视。

如果你发现孩子很早就有了喜欢的人,首先,不要随便责备孩子。

让自己冷静下来,把想说的话尽量温柔、充满爱意地写在信里,放在孩子的床头。

这封信的内容非常重要,目的不是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诱惑孩子,让孩子听进去,记在心里。

信的内容必须包括这三个方面。

第一,祝贺孩子长大了。 我很高兴我的孩子被人爱着。

第二,给孩子这是一个快乐幸福的阶段,但充满了危险。 危险有哪些?

第三,说明什么是恋爱,恋爱和结婚是什么关系。

之前,《一位父亲给早恋女儿的一封信》这篇文章火了。

发现女儿早恋后,这位智慧的父亲淡然写信,提出三点心得:懂得自尊、懂得自我、懂得自我。

父亲首先确信女儿优秀的——之所以被别人喜欢,是因为你很有价值; 然后告诉女儿,现在的甜蜜其实也潜藏着危险,那会让人盲目冲动。

最后,这位父亲向女儿讲述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孩子一起探讨什么是应该付出的爱,让孩子明白了必须认真对待爱和婚姻。

不支持、不反对,给孩子信任和建议

以前,长春有一个少女在雪中跪了三个多小时。 原因竟然是被父母发现了早恋。

结果,邻居看不下去报警,警察来了,让这个女孩站起来。

女孩的父母觉得早恋如虎,就用这样严厉的手段管教孩子。

意外的是,这将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和未来的感情能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李瑾教授不建议家长们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扼杀孩子的早恋苗头。

会引起孩子的羞愧和愤怒之心,可能会变成大事。

李瑾教授提出了具体做法:

如果是女儿,妈妈一定要扮演女儿的八卦好朋友。 我可以谈谈女儿和你爸爸是怎么想的吗? 他的优点是什么? 男性的重要资质是什么?

儿子的话,爸爸要好好扮演儿子的精神指导。 我可以和儿子说一下你是怎么爱上你妈妈的吗? 她的优点是什么? 女性的优秀资质是什么?

作为朋友与孩子沟通,试图了解孩子内心的心理和想法。

并指出孩子早恋的危害和注意事项,让孩子有信心解决早恋问题。

著名演员陈道明也遇到过孩子早恋的问题。

女儿陈格歌唱得好,人也漂亮,从小身边就有“追求者”。

她有比较投缘的异性朋友,两人被误认为是早恋。

有一次,两个人从学校回家,偶然遇到了父亲。

陈格吓了一跳,我想爸爸也一定以为她很早就恋爱了。

到家了,焦急地等待着爸爸的批评。

但父亲没有质问她,也没有指责她,而是告诉她交好朋友是件好事,之后,他平静地分析了她很多“早恋”事件,并给女儿一些实用的建议。

陈格感慨地说,总是认真的爸爸会变得这么开放,更平易近人吧。

这件事发生后,她和父亲缩短了距离,什么也不说了。

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

一些处于恋爱状态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强行阻止也很难见效。

外部阻力越大,两人的心就越铁。

如果责骂、强行制止,会让孩子产生反抗心,所以不如试试“曲线救国”的方法。

我知道你在早恋,但我希望你能保护自己。

坦率地和孩子说话,明确底线,让孩子知道父母实际上知道他们的行为。

最好能私下联系对方孩子的父母,告诉他们这件事,双方父母一起监督,努力让孩子把那份爱变成学习的动力。

关于早恋问题,主持人乐嘉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明确地注明了下划线。

第一,学习成绩不能受到影响。

因为好的爱是让人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糟。

第二,千万不要偷禁果。

因为一旦越界,彼此的感情、身体和人生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如果孩子已经开始早恋,我们一时停不下来,就要把危害降到最低。

底线教育,绝对不能丢。

提前打预防针,提高孩子的视野

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正确的价值观慢慢渗透到孩子身上,总比到时候再想办法强。

李玫瑾教授擅长借东西讲道理,让孩子容易接受。

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母女一起去买东西,去了第一家店,女儿很喜欢衣服。

李玫瑾鼓励她除了这件衣服,还要去其他店看看。

在店里闲逛时,女儿在比较中发现了其他更喜欢的选项。

李晔借此机会说:

“找对象就像选衣服一样,初中是第一家店。 中学时代过早坠入爱河的话,很有可能看不到未来更优秀的男性。

女儿恍然大悟,从此养成了正确的恋爱观。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两个理由:

第一,父母可以和孩子谈情说爱,比禁忌更深

第二,培养孩子的视野,避免被一时的风景遮住眼睛。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给她的女儿写信,告诫她要早点看世界,打开自己的视野,看清自己,明确目标。

世界很大,未来的路还很长。

如果因为早恋,失去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一定会后悔的。

海明威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去过巴黎,以后无论去哪里都会跟着你一辈子。

这句话其实也是“我们的人生中,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 ”

所以,爱上对的人,对整个人生轨迹都很重要。

孩子,在你的识别能力和生活经验还不足的时候,不要轻易付出自己。

你值得更好,更好的人,更好的人生。

作者:小玉老师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643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