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民族结婚习俗?

中国有哪些民族结婚习俗?,第1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民族的结婚习俗各具特色,其中有些习俗颇具趣味性。

1 河南豫东地区“抢亲”

在河南豫东地区,结婚时男方要先抢亲,然后女方再追回去,把抢亲过程和结婚仪式融合在一起。这种婚礼习俗原本是为了反映农民社会的某些现象,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地方文化的代表。

2 贵州布依族“开门红”

在贵州布依族地区,新娘嫁入新家时,必须提前把自己的嫁妆准备好,并用红彩纸包裹,成为“开门红”。这项习俗代表着新妇进入新家的吉祥、幸福和祝福。

3 云南纳西族“担水婚礼”

在云南纳西族地区,新郎必须在结婚仪式前,背着装有水的竹篮慢慢向前走,新娘在前面沿着长街小巷而行,象征着新娘和新郎一起艰难度日,彼此扶持走过人生的坎坷。

4 新加坡华人“门神婚礼”

在新加坡华人婚礼上,新郎要首先回答新娘家中的门神所提出的难题,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并有能力照顾好新娘。这项习俗代表着新郎对新娘家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之,不同地区、民族的结婚习俗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并且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新疆的风俗有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婚俗等。

一、服饰习俗

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

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

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筒皮靴。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二、饮食习俗

饮食习惯西域香味浓烈,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馔。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也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奶茶,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

牧区的少数民族能将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种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带有浓郁的奶味,营养丰富,可饱口福。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子酒微喷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脾。隆冬时节、寒风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街头不少人身披雪花,围着火炉在吃西瓜,这是最富有西域风情的饮食习俗。

三、婚俗

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以丰盛的酒宴、舞蹈、唱歌等形式庆祝婚礼,但有趣的是其具体形式又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方要带上酒和肉去女方家认亲,这种仪式叫“端盅”。在这仪式中,男女双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向女方的双亲和家庭成员一一敬酒、行拜礼,熟悉彼此间的血缘关系和称谓。在婚礼的前一天,新娘家杀羊宰牛大摆喜宴,热情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并唱歌跳舞,一直热闹到深夜甚至破晓天明。

第二天,新娘家组织送亲队伍,护送新娘到婆家。新娘在一群男女青年朋友的簇拥下坐上送亲的马车,一路上歌声、笑声、呼叫声不绝,走一路把喜庆的欢声笑语撒一路。在送亲的路上要唱“送亲歌”,赞美新娘找到了好婆家,嫁给了好儿郎,祝愿他们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新疆传统节日——播种节

在当地塔吉克族人心目中,播种节可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一般是每年春播的头一天举行。每逢播种节当天,将由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全村人将麦子撒向人群和大地,以示春播正式开始。在这个节日还有泼水的习俗,这天若家里来了客人,妇女们便端着一盆盆清水守在门外,等客人一出门口,就向客人身上泼水,泼得越多,越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对于初来乍到的朋友可不要害怕被淋透,可以尽情地享受一下当地风土人情。

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结婚时会有一些有趣的习俗和传统。青海姑娘用牦牛陪嫁的习俗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婚俗中会有用牛作为陪嫁的传统,比如青海的藏族、蒙古族、哈尼族等等。这些民族认为牛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可以保佑新娘和新郎的生活幸福美满。

除了用牛作为陪嫁,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其他有趣的结婚习俗,比如:

新娘会穿上由牛皮制成的衣服,象征着她们对牛的尊重和敬仰。

新娘的嫁妆中会有一只牛,这是一种传统的婚俗,表示新娘对家庭的忠诚和支持。

在一些地区,新娘还会用牛肉做成菜肴,以表达对新郎和家人的感激之情。

陕北婚俗:在陕北,结婚时新娘会穿上红色的嫁衣,头上戴着红色的头巾,脚上穿着红色的绣花鞋,手上还会拿着一根红色的鞭子。在婚礼上,新娘会向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敬酒,并跳一段传统的舞蹈。

新疆婚俗:在新疆,结婚时新娘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婚礼服饰,头上戴着精美的头饰,脚上穿着绣花的鞋子。在婚礼上,新娘会向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敬酒,并跳一段优美的舞蹈。

云南婚俗:在云南,结婚时新娘会穿上传统的白族婚礼服饰,头上戴着精美的头饰,脚上穿着绣花的鞋子。在婚礼上,新娘会向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们敬酒,并跳一段优美的舞蹈。

总的来说,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结婚习俗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男方迎亲队伍算上新郎人数应该是单数,这样的话回来的时候算上新娘就是双数了。

在男方车队到来之前,娘家的井盖也要用红纸盖上,单元门贴喜字。当车队到达娘家,婚礼跟拍、婚礼摄像可以先进去拍摄新娘家的实况、新娘子卧室的实况、娘家准备等

迎亲队伍,在门口等着不用上楼。伴郎拿着手捧花和胸花和新郎一起上楼,伴郎把其中两朵交给新郎,佩带给新娘父母胸前,并改口(此刻新娘应该是一直在里屋的卧室床上坐着等待)

然后这个同学把新娘手捧花交给新郎,新郎在新娘卧室门口敲门,伴娘向新郎提问。

这个时候新郎出发前口袋里装面额数100元的红包就该发挥作用了,给娘家伴娘的过门费,答不上来就给一个,呵呵。

开门后,新郎把手捧花交给新娘,并说老婆我来娶你了,然后俩人互戴胸花。

此刻,新娘父母将热乎的鸡蛋面条端上来,新人吃面拍照。

录像别闲着,一定要把这些有趣的环节记录下来。之后新郎将新娘抱下楼(之前新娘一直光脚丫),然后穿上鞋。

头车坐新娘新郎,副驾驶做伴娘。第二辆车是新娘父母,副驾驶是伴郎。

负责车队管理的人安排好娘家亲属进入车内后,在上车指挥车队出发新郎的父母和同学提前到达新房,同学负责贴喜字、盖井盖、放礼花筒。

其中一个同学留在新房看守,把新房钥匙给这个同学,等吃团员饭的时候,叫他过来一起吃。

其他同学放完礼花筒后速度去往酒店等待下一次燃放礼花。要把所有的礼花交由其中一个同学保管,并发放。

管理燃放礼花的同学要随时与伴郎取得联系,以便尽早做准备迎接婚车的到来。车队到达,新娘给公公婆婆戴花改口,双方父母握手合影,新人和父母合影。

新房里准备茶水,准备糖。新人到了,喝茶,吃糖。之后下楼赶往酒店,头车坐新娘新娘,副驾驶做伴娘。

第二辆车是新郎的父母,副驾驶是伴郎。

第三辆车是新娘的父母。

负责车队管理的人安排好各家亲属进入车内后,在上车指挥车队出发。

重庆结婚风俗习惯和讲究方面

  重庆结婚风俗中土家族衣饰特征具渝黔湘鄂结合部土家族聚居凼凼志载:土家族衣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侈之风”;

  “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土民“不尚衣饰”;“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可见土家族衣饰具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哭嫁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重庆结婚风俗中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摆手舞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也斗是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重庆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酉水河流域。摆手舞,土语称“舍巴日”,有的叫“舍巴”。

  它是土家族祭奠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奠、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对于少数民族,我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尤其是这里的风俗,那么,今天小编就来带着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吧!这样大家还可以来这里进行结婚,或者体验一下!

新疆天山天池哈萨克族婚俗

婚俗简介:

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则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

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

伊犁哈萨克族的婚礼有其独特的情趣,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因定的歌词,即兴编唱。喜欢并且擅长唱歌的朋友可以一起去天山天池体验一下哈萨克族的婚礼哦!

湖南张家界土家族婚礼

婚俗简介:

土家族的婚礼习俗也很特别,其中最与众不同的是哭嫁。以前,土家族姑娘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哭嫁,不会哭,不准嫁。这一哭,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哭”(唱)的歌是“骂媒人,骂爹娘,骂姐妹”。

说是“骂”,也是借此来叙说、表达自己对亲人的不舍。不只新娘一人哭,婚礼前一天,还要请来类似“伴娘团”的九位未婚女性友人,凑出“十姊妹会”,陪着新娘哭。这陪哭,很像是“对歌”,又仿佛“斗诗”,大家都是半即兴创作,也有音乐表演的成分。

除了哭嫁特别,土家族结婚的嫁衣有两套,一套是上轿衣,是一套大红色的衣裙,被称为“露水衣”。

“露水衣”有不一样的意义:依传统,露水衣应为出嫁姑娘自己缝制,绣品精美异常,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大方,另一方面也是向婆家和邻里展示自己的手艺,以表示自己是个贤良能干的巧媳妇。

所以去体验的朋友,一定要选一套漂亮的“露水衣”穿,哭嫁也得配合好到底音乐节奏。

重庆彭水苗族婚俗

婚俗简介:

重庆彭水叫爱情治愈圣地,它的婚俗也很特别,彭水民间的婚姻是自由的“自为媒来自许婚”,这个在古代确是不多见的,而且,大多数也从唱歌开始。因为结合了汉族,苗族,土家族所以每家每户结婚的习俗都不一样。

整体来说,基本有以下一系列独特的苗族婚礼习俗:抛球、哭闹、求婚、礼、亲戚、高门、天地、花山、长桌宴、观会等。这边比较重视礼,结婚有三书六礼(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即订亲之文书。

在纳吉即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礼书: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喜欢传统的朋友可以过来体验一下结婚时的三书六礼。

这么些婚俗,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大家如果来这里旅游的话,不如就体验一下,也不失为一次独特的旅游体验啊!

回族结婚习俗中的每一步骤都蕴含着独特的含义和象征:

大小净:结婚的前一天,新郎新娘需要全身沐浴,这被称为大小净。这一步骤代表着新婚夫妇洗净身上的罪恶和瑕疵,以纯洁的身心迎接新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对婚姻的尊重和虔诚。

                                   

迎亲:婚礼当天,新郎会和父辈兄弟一起前往女方家迎亲。女方则会由兄长抱上迎亲马,并带着嫁妆前往男方家。这一步骤代表着新郎正式迎接新娘进入他的家庭,也开始了一段新的家庭生活。

                                   

白奶送与白奶接:在新娘上马后,会有妇人端着牛奶上前,将牛奶浇在迎亲马上,这被称为白奶送。当新娘到达男方家中时,会有妇人再次向马蹄浇上牛奶,这被称为白奶接。这一步骤代表着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保护,希望他们能够平安顺利地度过婚姻生活。

                                   

 回门: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需要回到女方家,向女方家人展示新郎的才华和诚意,这一步骤被称为回门。这一步骤代表着新婚夫妇对女方家人的尊重和感激,同时也代表着女方家人对新娘的关爱和祝福。

总之,回族结婚习俗中的每一步骤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象征,这些步骤代表着婚姻的庄重和神圣,也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的祝福和期望。

中国是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礼习俗到现在以后消失殆尽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各个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汉族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中国古代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婚礼习俗--僳僳族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婚礼习俗--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婚礼习俗--满族  满族婚礼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婚礼习俗--土家族  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婚礼习俗--傣族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68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