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具体的结婚礼服,现代婚礼都会备上几套,比如敬酒的时候一套,比如典礼的时候一套,比如迎宾的时候又一套,这在传统的婚礼上并不会那么多,新娘也没有那么多的任务。但是要搞唐朝复古婚礼,唐朝婚礼服饰主要在典礼的时候以完全复古的风格选择更豪华的唐装作为礼服。而在其它的环节上,可以选择中式其它风格的喜服,比如敬酒的时候穿旗袍也是有的。而唐式习俗中的喜服,男冠,女戴,都非常的讲究。
首先,古代人的着装更加保守传统,但是在唐朝婚礼服饰中,却明显的不同,因为在唐朝以胖为美的时代,女人的服装中露出脖颈是个主要的特色,而在汉服的基础上,新郎的礼服还是有明显的汉服的痕迹,而新娘的礼服,也是以汉服的宽大为基础,但是有了在肩,袖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加几层套起来的正式礼服,会有很多细节的变化。这其中礼服中的腰带都很重要,特别是礼服男女都配有腰带,让礼服看起来更加隆重而有特色。
其次,新娘的服装有明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增加点个性特色,这是在唐朝婚礼服饰服务于现代婚礼之后的变化。而这其中婚礼的风俗可以遵守,又增加了时尚元素的搭配,更显高贵气质,符合现代人审美。尤其是手饰的搭配上,新娘妆一定会有王冠的,虽然不是古代的纯金纯银,但是整体的效果也着实更好。尤其是从整体的搭配来看,冠带与礼服之间,增加细节装饰,还配有大红盖头等等,可以为整体的婚礼增加更多喜庆的气氛。
最后,现代人熟悉的唐朝婚礼服饰,都是当年的官服,虽然不是皇家的服装,但是也是上层人士的服装,因为现在已没有什么门弟之说,所以自是选择更华美的类型。新郎礼服的特点是帽子戴花,而几品官戴并不重要,每对新人都有一种显贵身份的意思。当然在复古的婚礼形式中,新娘与亲戚们,特别是父母,伴娘伴郎等等,也需要与之搭配的礼服,这样才能在整体的婚礼效果上显得更加一致,而且搭配得巧妙,也在于婚礼的效果更传统而隆重,喜庆。
古代婚礼服饰,是指古时候男女举行婚礼时穿的服装。在我们熟悉的影视剧中,多以各种喜庆的大红色绸缎,配上各种刺绣的图案。象征着喜气盈门、百年好合的意思。最近几年来,现代人穿汉服服饰结婚的也不在少数,那种古朴的风韵,在衣袂飘飘中,自带一种脱俗的仙气与喜气。
历史的更迭,让各朝各代的服饰都成为了历史,复古风的服饰却常常被更新着。古代婚礼服饰的演化进程,又有哪些记载呢?
周朝时期,其实婚礼称之为“昏礼”,是在黄昏后举行的。古代婚礼服饰的颜色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与今天热闹的氛围不同,那时候的“昏礼”基调还是很庄重严肃的。新郎官头戴一种爵弁形状的帽子,上衣为青黑色,当时称为玄色,以这种颜色代表着天。下衣是浅红色,代表着大地,黑色的滚边表示阴阳调和之意。
新郎官婚服的配饰有:与上衣颜色相同的蔽膝、黑色的腰带、厚底的红色鞋子。新娘的发饰是,真发和假发混在一起编成。服饰的款式与新郎相同,但颜色是有区别的。新娘的从上到下的衣服颜色均为黑色,是专一的意思,其它的配饰诸如蔽膝、鞋子、腰带都为黑色。可见,周朝时期的婚礼服饰,多了些凝重与肃穆。
古代婚礼服饰发展到汉代时期,新娘穿的礼服颜色与周朝时期相同,这种颜色的搭配,隋唐以后才做了改变。汉代婚礼中,新娘穿的鞋子前端翘翘的,被称为翘头履。发型的变化则更好看更有韵味了,用笄固定绾成发髻然后插上珠花、金钗、步摇等金首饰。走起路来,环佩叮当很是动人。现代喜庆洋溢的大红色婚礼服饰,其实直到明朝时期才确定下来。
沿袭了那么多年的古代婚礼服饰,原来都是有着很深含义的。婚礼中的每一项流程都很有仪式感,比如对席礼,两人相对而坐,意为一起生活;同牢礼,是指在一个锅里吃饭等。其实,从服饰到礼仪,象征着对新人的一种祝福。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先秦浑厚、两汉大气、两晋风流、六朝风采、唐风倾国、宋明流韵。每一时期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既一脉相承,又各有韵味。而现代人复原传统汉民族婚礼,则大致将其归纳为以先秦两汉为代表的周制婚礼、以魏晋唐为代表的唐制婚礼和以宋明时期为代表的明制婚礼
周制婚礼秉承周代仪制,身着周制婚服(玄端),古典幽雅、庄重肃穆;唐制沿袭周礼,气势宏达;由于当时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整体形式上也比较活泼。明制婚礼则承袭明代礼仪,身着明制婚服,女着凤冠霞帔,华美多姿。
周制士婚服
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
唐制婚礼服
唐制婚礼礼服——雍容大气
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饰以以金银琉璃等钗饰。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唐制士婚服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而“青质连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制的礼服也开始盛行起来,开放绚丽的大唐气象大大发展了襦裙这种美丽的服制。钗钿礼衣就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层层叠叠的规整装束使它弥补了襦裙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的特点,在同深衣礼服一样端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加绮丽的风姿。钗钿礼衣故此成为流行于唐时的一种极有风韵的隆重礼服。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颁布的 “武德令”规定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士庶女婚也可着钗钿礼衣。
明制婚礼服
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明制士婚服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唐代也是如此。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阿胶、干漆象征长久永固;合欢、嘉禾象征共同分享幸福;九子蒲、朱苇象征心胸可屈可伸;等等。 在亲迎这一天,新郎亲领鼓乐队、仪仗队及彩车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则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张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户上以驱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车前在自己闺房里打扮一番,这时有催妆和催妆诗,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宾客代劳。当时有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壮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有的在催妆诗唱完后,要念一篇障车文。新娘出闺房后须跨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男家。迎亲队伍走到半路上要举行障车,送亲的人和迎亲的人在一起饮酒取乐,拦车要财。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新娘进门后,先拜猪枳和炉灶,再拜天神地诋、列祖列宗,然后夫妻交拜。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新娘三日庙见之后,才开始“执妇工”,其第一件工作就是入厨房,操烹饪之事以孝敬父母。
在拜堂结束以后,就有闹洞房,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含有双方敬爱,同体为一的意思,当时称为“合卺”。
合卺结束,新郎新娘又对拜一次,然后坐上床,男右女左,此时一大群妇女开始撒金钱,称为“撒帐”。所撒钱一般为六铢钱,上面刻有“长命富贵”字样,每十文缚条彩条,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婚礼礼仪中,入洞房之后,还有若干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
巳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只须放桂花。
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
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唐制婚礼礼服——雍容大气
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饰以以金银琉璃等钗饰。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而“青质连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制的礼服也开始盛行起来,开放绚丽的大唐气象大大发展了襦裙这种美丽的服制。钗钿礼衣就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层层叠叠的规整装束使它弥补了襦裙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的特点,在同深衣礼服一样端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加绮丽的风姿。钗钿礼衣故此成为流行于唐时的一种极有风韵的隆重礼服。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颁布的 “武德令”规定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士庶女婚也可着钗钿礼衣。
追老庄之玄情,寻天道之飘渺,在礼教崩坏的东晋,一切自由都是被推崇的,江左衣着成了汉服饰史上最特殊一段时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士族显贵的婚礼上,竟然出现了“白色婚纱”。 “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绢衫,并紫结缨。”东晋的大臣在《东宫旧事》中如是记载着。在太子大婚之时,太子妃身穿白纱,肩披绢衫,腰间有紫色丝带,随风而起。东晋汉人又以玉瘦高丽为美,可以想象,那结婚新娘,高瘦俏丽,手持摇扇遮面,白纱胜雪,缀饰黄昏,翩翩而来,只若仙姿飘渺。
五胡乱华,战乱不停,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之后,东晋的名士高族都好雅谈,不爱孔儒只爱老庄,此时玄学大盛,也就是道家思想,从而黑白两色开始流行。在古人眼里,黑白两色是色彩的两端,正如太极中黑色为阴,白色为阳,所以一般是轻黑忌白的,唯独在魏晋特殊时期,名士对白色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这样的思想下,魏晋开始穿白衣,并且礼服也开始用了白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财物是无,王侯是无,山水是无,喜怒哀乐皆是无,强汉之后,魏晋两代得国不正,外加上中原的大好河山又被胡人占领,东晋大多名士,本着鸵鸟心态,都在追求玄学的核心虚无。
于是大家从言语到日常,毫无禁忌的开始表现自己的“不在乎”,各种“非主流”的穿着出现了。 这是一个自由的的时代,名士无所忌惮,有所顾忌才会遭人嘲笑。要知道,身为礼仪之邦,衣冠服饰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衣服不仅仅是御寒,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但是,我们却能在《晋书·五行志》中看到:“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我的天呢,堂堂尚书大人竟然是个“女装大佬”,这样的“服妖”行为,时人不仅不以为耻,还在津津乐道。
因为,天下名士都爱此“美”,肤白如玉才是时尚,傅粉至白方能流传。 如此看来,东晋用纯洁无暇的白色,当作婚礼的礼服也不足为奇了。在这崇尚自由的时代,封建礼教的动摇,让女子有了更多选择,比如当时流行的“小冠”,男子可以戴,女子也可以戴,跋山涉远,游览自然,男子可以,女子亦可以。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提出了用自然的态度,真诚的对待父母妻子,此处的自然,包含着平等自由。从《世说新语》中描述的夫妻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相比汉代把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作为最高境界,东晋的夫妻们,活的更是自然洒脱。
现今大家说起白色婚纱,就想到西式婚礼,而说起中式婚礼,就剩下俗气的大红。殊不知在东晋时期,“白色的婚纱”才是士人的主流礼服,在这短暂的时期中,无数的战争叛乱,人们都在逃避,唯有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个性的解放,大放异彩。
这一时期的汉服之美不在于“礼”,而在于海纳百川,在于自由,不管是“峨冠博带”还是“白縠纱衣”,怪行服妖,其下隐藏的,不过是一颗叛逆之心,一颗不愿意屈服命运的心。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叫做凤冠霞帔,上身内穿红绢衫,下身着红裙,外套绣花红袍,看起来既美丽大方又喜庆,以下分享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1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
1、周朝婚服—纯衣纁袡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浅红色等释义。袡:衣边。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礼服中没有明确记录关于的蔽膝的配件,作为衣缘理解更为普遍。
2、秦汉朝婚服—遵循周礼
3、唐朝婚服—钗钿礼衣
钿钗礼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是唐代命妇礼服的一种。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
唐代礼典史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等中都有记录。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6、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1)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样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2古代结婚年龄
东汉三国时期,女子结婚年龄平均为十七岁,这似乎和最近的00后准妈妈的年龄比较接近了。
曹丕的甄夫人,就是十七岁之前嫁给了第一任丈夫袁熙;司马昭的王皇后则是十五岁便已嫁给了司马昭;孙皓时期规定两千石臣子之女,必须十五六以后才能出嫁——民间也差不多,从《孔雀东南飞》中十七为君妇可知民间十七岁结婚也是属于正常年龄。
早婚的话,比如张飞抢了夏侯渊的从女夏侯氏,当时这萝莉才十三四岁。陆绩的女儿陆郁生也是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张白。
两晋时期,女子的结婚年龄平均为十六岁。
晋武帝皇后杨芷,十九岁之前嫁给了晋武帝;晋惠帝的皇后也就是政治家贾南风,十六岁时嫁给了可怜的晋惠帝;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十三岁便已嫁给了晋康帝;段丰的妻子慕容氏,十四岁便已出嫁——至于民间,从《朝时篇》中十五入家门,《河东之水歌》中十五嫁作卢家妇可以看出民间女子的普遍年龄也就十五六。
南朝时期,女子的普遍结婚年龄为十三岁。
刘宋孝武帝的王皇后,十六岁出嫁,这属于比较晚的了;刘宋前废帝何皇后,十二岁出嫁;刘宋明帝王皇后,十二三岁出嫁;梁武帝丁贵嫔,十四岁出嫁。
比较小的,陈宣帝柳皇后,十一岁出嫁;陈后主贵妃,就是那有名的美人张丽华,十岁,对十岁便已经被陈后主临幸了,不过陈后主当时也就十六岁,张丽华七年后才生子;梁简文帝王皇后,八岁,便已经出嫁,不过简文帝当时也才十岁。
中国历代结婚年龄
婚龄: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3一、周朝——纯衣纁袡
周朝的婚礼端正庄重,不像后世那样吹唢呐打鼓一片喜庆,整个过程都是在严肃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采用了代表庄重的黑色,让人觉得肃穆起敬,不可儿戏。
新郎服饰 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 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二、唐朝——花钗礼衣
从唐朝开始,不再以黑色为尊,这时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礼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闹喜庆,颜色为红男绿女,样式是钗钿礼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三、明朝——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将我们中国婚服推上了一个顶峰。以至于现在受到中国古代婚服较好想到的就是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凤冠,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是非常华贵的,而是霞帔,霞帔上面会绣上漂亮的花纹,而朝廷命妇的霞帔上面的花纹是有严格的等级的,平民百姓也只有在结婚这一天可以身穿凤冠霞帔。
四、清朝——袍服
清朝相对长时间的统治,使满族旗人服饰对传统汉制服装形成了一种颠覆性的影响,除了凤冠得到保存外,其余明以前形成的传统服制几乎废除殆尽。
顺治九年,用以统一清王朝服制的《服色肩舆条例》正式颁布,浓厚的汉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满族旗人特征、长期骑射生活形成的袍服、马褂、坎肩等服饰渐渐取代了传统汉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融合的深入,传统汉服在清中叶后的民间得到了局部的恢复。作为满汉融合产物的褂裙受到各民族女性的喜爱。到清后期,女性婚服出现了旗袍,并对民国及民国之后的女性婚服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的服饰流传至今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如今婚礼上穿的秀禾服、汉服都是改良过的,并不是完全传统的衣服。
清朝传统婚礼男人们:
辛亥革命进入民国后,可以在中式和西式之间选择。但清朝时只有中式。
中式:
分大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又分昼夜两种。
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端开衩,黑色,穿黑过踝的靴;戴高而平顶的有檐
帽子
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男人们:
辛亥革命进入民国后,可以在中式和西式之间选择。但清朝时只有中式。
中式:
分大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又分昼夜两种。
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端开衩,黑色,穿黑过踝的靴;戴高而平顶的有檐
帽子
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前缀黑结。
常礼服:为普通长袍马褂;
西式礼服,与大礼服大同小异,但戴较低的有檐圆顶帽。
女人们:
女子礼服服制为下摆与膝齐,有领、对襟、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周身加锦绣。下着马面裙,前后
有马面,左右打裥,基本为清代汉族女装。
同样,民国女人们也可以在中西两者间选择。清朝只有中式。
中式风格:大红绣袄、绣裙,带水袖的戏曲刺绣服装,头戴凤冠。
西方风格: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