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饽饽的做法

大饽饽的做法,第1张

大饽饽,传统面食,古代时多用于祭祀,烟台、威海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山东的胶东半岛,又称大枣饽饽。

做法

1和好面团,温暖的地方发酵。

2 将发好的面团进行揉面,揉的使劲越长越好吃 做大枣饽饽。

3上锅蒸45分钟左右,根据大小不同时间自己调节。

食用窝窝头润肠通便帮助减肥

那么吃窝窝头有什么好处呢窝窝头是一种玉米面、黄豆面、小米面等做成的食物,我们平常见到的都是用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口感非常丰富,而且很有营养。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维生素含量极高,如果是甜玉米面,氨基酸的含量也十分高。

窝窝头是一种天然的绿色五谷杂粮,其中的膳食纤维含量非常丰富,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吃窝窝头可以帮助减肥,而且窝窝头中含有的玉米油,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

不同的窝窝头分别有什么营养价值

玉米面做的窝窝头:玉米面窝窝头是很常见的一种,含有亚油酸、维生素E、钙、铁、赖氨酸,能降低人体的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不过每天不要食用太多,做窝窝头的时候最多不要超过100克。

黄豆面做的窝窝头:用黄豆做窝窝头,可以健脑益智,黄豆做的窝窝头,含有植物性蛋白有“植物肉”之称窝,而且黄豆中还含有大豆卵磷脂,食用黄豆面做的窝窝头能预防老年痴呆。

小米面做的窝窝头:小面也可以做窝窝头,小米富含维生素B1、B12,能防止消化不良的产生哟,食用小米面做的窝头还能减轻皱纹、色斑。其中维生素B12能消除烦躁不安,增强记忆力。

虾酱咸鱼金窝窝

食材明细:虾酱75克、豆腐(南)100克、咸鱼250克、鸡蛋300克、窝窝头500克、大葱50克、植物油20克、味精2克、胡椒粉1克、大葱5克、姜5克。

虾酱咸鱼金窝窝的做法详细步骤:

1虾酱、嫩豆腐泥、鸡蛋、葱花和植物油调匀,盛入高3厘米的长方盘中,封口入笼蒸熟,切成12个方块,置圆盘中央。

2咸鱼(咸鲅鱼)洗净,用植物油一炸取出,剁成直径15厘米的块,放盆中加葱姜片、植物油入笼蒸透,在每块虾酱上放置一块咸鱼块。

3玉米窝头蒸熟,围摆在虾酱咸鱼四周即成。

朋友,山东面食的十大奇功,个个堪称经典!山东面食有十种不同的做法,我在这里介绍一下。

第一招,烙

代表作,山东煎饼,枣庄菜煎饼

山东煎饼

枣庄菜煎饼

第二招,烤

代表作,周村烧饼,济南油旋

周村烧饼

济南油旋

第三招,烧

代表作,莱芜烧饼,潍坊肉火烧

莱芜烧饼

潍坊肉火烧

第四招,煎

代表作,东营利津水煎包,烟台焖子,滨州锅子饼

东营利津水煎包

烟台焖子

滨州锅子饼

第五招,压

代表作,德州恩城签子馍馍

德州恩城签子馍馍

第六招,打

代表作,聊城呱嗒

聊城呱嗒

第七招,揉

代表作,胶东大饽饽

胶东大饽饽

第八招,摔

代表作,蓬莱小面

蓬莱小面

第九招,切

代表作,德州官津大柳面

德州官津大柳面

第十招,蒸

代表作,胶东大包

胶东大包

提到山东的面食样式还是挺多的,像比较有名的就有山东的煎饼卷大葱,绝对算得上山东地区最有特色的一道面食,也是山东人最爱吃的一个小吃,而且很多人到山东也都会尝尝当地的煎饼卷大葱。

还有济南的油旋烧饼也是当地的一道名吃,吃起来外酥里嫩,而且看起来金灿灿的,特别的有食欲,再有就是油旋烧饼要配上鸡丝馄饨或者山东的糁汤才好吃,有面还有汤,还有周村的芝麻烧饼,外面涂了满满的一层芝麻,吃起来特别的香。

还有山东地区的菜卷饼、胶东喜饼、景芝三页饼、日照渔家饼饼乐、馒头签子馒头也叫尖馍馍,还有胶东大饽饽、青岛大包子、利津水煎包、鲅鱼水饺、潍坊肉火烧、泰山驴肉火烧、面福山大面、蓬莱小面、胶东大虾面、胶东炸面鱼儿都是当地的特色面食。

1、馒头、饽饽。代表无疑是胶东饽饽了。从花饽饽各异的造型上,你会领略胶东巧媳妇有多巧。

济南的高庄馒头也是一股清流。

2、炉包、锅贴。

高密炉包,煎包的代表。

同类的,锅贴也算在这里吧。

3、单饼。 这个在潍坊地区常见,其他地方没大有,或者做法不一样。其实就是卷朝天锅的饼,薄、大、柔、韧,判定火候的,是一层匀净细密的黄褐色小碎花。昌乐的马宋饼、三页饼独树一帜。

4、火烧

关于火烧和烧饼,在山东是种好玩的存在。

差不多的东西,在济南,叫烧饼,在莱芜,叫莱芜烧饼,在潍坊叫潍坊火烧,而淄博的周村烧饼,则是这个:

说回到带馅的烧饼/火烧,除了颇负盛名的城隍庙肉火烧是用肉和大葱做馅,馅料还有素的、肉+菜的、面的等多种做法,素的又有豆腐素、土豆丝素、韭菜素、茄子素、卷心菜素……肉+菜,海带肉、芹菜肉、白菜肉、茴香肉……随便搭,面馅的可以做成椒盐的、麻酱的,以及杠杠硬的杠子头火烧。人民智慧真是无穷。

5、面条

每家都有妈妈牌手擀面,胶东妈妈,会放上海鲜、豆角调卤,内陆的妈妈会做西红柿鸡蛋面、麻汁凉面、芸豆焖面……同样的面条,因为做法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味道。

数得着的还有潍坊鸡鸭和乐,其实就是特粗体面条啊~~

6、油旋

济南的特色小吃,精巧美腻,小小的饼子,费劲不少,口感香脆,回味悠长。

7、锅饼/烤排

厚而大!这是锅饼最突出的视觉特点,瓤劲道,皮脆硬,表皮撒上芝麻烤熟,整个饼都变成香的了。

同类差不多的还有烤排。 口感比起锅饼要更软更酥脆,常见甜的咸的两种口味。

9、 水饺/包子

全国都吃,但是山东人特会吃,墨鱼、豆腐香菜、鲅鱼、黄花鱼、西红柿鸡蛋、茴香苗肉……一张饺子皮一张包子皮,能包容的一切,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10、 煎饼

这个快要跟外地对山东人的误解划等号了。好吧宝宝们,我们山东人,家家户户天天年年都吃煎饼卷大葱,你信吗……

山东煎饼、

枣庄菜煎饼、周村烧饼、济南油旋、

胶东大饽饽

蓬莱小面

德州恩城签子馍馍

烟台焖子

胶东大蒸包

利津水煎包

山东面食可谓种类繁多,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作为山东人,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比较了解的山东面食-潍坊火烧。

我是潍坊人,潍坊火烧闻名天下。地道的潍坊人最喜欢的早餐就是用吸油纸拿上两三个刚出来的火烧,在来一碗豆腐脑,别提有多美了。

山东煎饼、枣庄菜煎饼、周村烧饼、济南油旋、莱芜烧饼、潍坊肉火烧、东营利津水煎包、烟台焖子、滨州锅子饼、德州恩城签子馍馍、聊城呱嗒、胶东大饽饽、蓬莱小面、德州官津大柳面、胶东大包

临清什香面

临清什香面”的前身,即《金瓶梅》小说中提到的“温面”。据传,乾隆帝下江南途径临清,游历龙山、凤凰岭后,偶感风寒,不思饮食,地方随侍官员灵机一动,命大厨用手擀面配以十余种时鲜蔬菜和本地所产酱菜为菜码,及肉卤、素卤进献。乾隆帝见后,食欲大增,甚悦,遂赐名“什香面”。 相传至今,“什香面”已成为临清最具运河文化特色的 美食 之一。

如今,“临清什香面”是临清宾馆厨师团队以“传承运河文化、缔造现代 美食 ”为己任,博览传统饮食文化古籍,遍访餐饮界资深人士,深挖临清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精髓,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制、提炼精髓,以“温面”为基础,结合民间“小吃捞面”进行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对 健康 饮食的不懈追求。

“临清什香面”制作技艺于2016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还相继被山东省 旅游 局、山东省 旅游 饭店协会、山东省烹饪协会分别授予“到山东不可不吃的百种 美食 ”、“山东金牌 旅游 小吃”、“山东名小吃”等荣誉称号。

说到山西大家肯定想到的就是山西老陈醋,刀削面,是的这两个都是代表了山西。其实山西还有很多很多的面食,面食是山西的文化,比如说有莜面、·糕面,豆面等等。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山西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接下来就让喵喵与淼淼带大家一起品尝下山西面食吧~

山西面食1:刀削面

首先要说的就是山西最出名的刀削面,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

山西的刀削面有很多种吃法,其实是调料(俗称“浇头“或者”调)比较多啦,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菇木耳鸡蛋打卤等等很多花样。

吃的时候配上应时鲜菜,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蒜末、辣椒油,再来点老陈醋可,呲溜一口,十分美味。

山西面食2:剪刀面

剪刀面又名剪鱼子,因为制面工具是剪刀而出名。

剪出来的面条形状酷似一条鱼所以起名为剪刀鱼,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可以来一份剪刀面,形状可爱味道可口价格可亲。

山西面食3:包皮面

山西包皮面又称夹心面。

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在家务活上经常给儿媳妇出难题,一天她让儿媳妇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难住,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包皮面,而且味道还非常好,所以包皮面就因为这个巧媳妇这么流传下来了

吃的时候搭配香菜酸汤、葱丝,辣椒油,少许陈醋,调拌一下味道好极啦。

山西面食之4:莜面饺子

莜面饺子的和咱们平时家里吃的饺子形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饺子皮是莜面而制成。

莜面是莜麦面磨成的面粉,属于燕麦的一种,其营养丰富,蛋白质量最高,含人体必须的8中氨基酸,组成比较平稳。最重要的是含糖量较少,是糖尿病人的最佳食品。家里有糖尿病人的可以多备点莜面,不单单做饺子做面条做面汤都是极好的。

山西面食5:揪片

揪面片又名掐疙瘩,是晋中明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也是山西面食中做法最为简单的。

将和好的面放入盆中,醒好后将面擀开切成条状,一片片揪在锅中烧开,盛出来放在自己的碗里,加酱油、醋、香油、盐、味精、最后再放一些葱花就可以了。

如果配上一头大蒜,冬天最合适,吃上一碗就会满头大汗。

山西面食6:剔尖

剔尖又名拨鱼,是“八姑”演变而成,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

剔尖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好几种臊子,而且和别的面不同,热爱 美食 的同志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加入自己的臊子,端起碗开吃啦。

山西面食7:猫耳朵

猫耳朵有一个传说,在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

将和好的面揪成一个个小团放在面板上,用手指往前按压,就可以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猫耳朵,煮好后将做好的臊子浇在上面,或者可以煮熟后捞出来搭配自己喜欢吃的菜油炒一番就可以吃了,油炸起来味道也很好吃,零食的猫耳朵就是油炸的这个猫耳朵。

山西面食8:饸饹

饸饹,古称“河漏”,是咱们北方的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汤食面点,特别是山西人喜爱吃。

在山西有专门压饸饹的工具,称为“饸饹床”,小的不到二尺,大的可以横跨铁锅。饸饹面主要是吃法多:酸汤饸饹、荞面饸饹面、菠菜饸饹面、玉米面饸饹、牛肉饸饹面、羊肉饸饹面等等等,有这么多奇特的做法和众多的吃法,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口味。

山西面食9:栲(kao)栳栳

栲(kao)栳栳又名莜面窝窝,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因为形状像“笆斗”,名间叫”栳栳“。

用莜面精工细作,吃的时候要烧臊也就是浇头,一定要吃肉浇头才会好吃,起锅烧油放花、桂皮炸出香味捞出,在投入葱姜蒜煸炒出香味,放入肉末炒至八成熟,投入酱油,盐,辣椒末,胡椒粉至羊肉酥烂就可以出锅了,香喷喷的羊肉浇头栲栳栳就可以入口了~

山西面食10:百花稍梅

百花稍梅其实就是山西的烧麦啦,名字取自是顶端蓬松术折如花的形状。

用汤面皮裹馅,上蒸笼的做成的面食,类似于小笼包子,但形状要比小笼包子更美观,味道也比小笼包子更有特色,不油不腻,甚是美味。

山西面食11:油糕

山西油糕又名炸糕、年糕、枣糕,是晋陕甘宁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

味道清香细腻、香甜可口。喜欢甜口的小伙伴可以尝尝,看了那么多闲口的面食,这个可以作为调剂的甜品。

山西面食12:铁锅焖面

铁锅焖面是山西,内蒙等地的传统面食的革新性产品,其加工工艺就是-焖。

将豆角,五花肉,五花肉煸炒至吐油,变色,放入切好的蒜末、葱花、姜末,翻炒出香味,放入豆角继续翻炒,至变成深绿色,倒入酱油、盐翻炒焖至金黄出锅撒点香油、蒜水,说的我口水都要留下来了,总之味道非常可口。

一菜煎饼,二烧饼,三水饺,四火烧,五山东煎饼,六山东大馒头。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老湖镇焦铺结婚风俗:

1迎亲

迎娶礼仪,通常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区别,亦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这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所以,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村里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客人,有的客人不搬不来,那就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搬。至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娶亲是整个山东结婚习俗的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旧时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到亲友家行礼,谓之告冠,而亲友送礼亦谓之冠敬。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庙;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父母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冠服,告庙,拜父母、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暖嫁就是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临沂一带习惯“送亲”,婚礼前一天晚上雇的轿子就来到女家。轿夫们一起参加暖嫁,这时要盛情款待,让他们在第二天能把轿子抬得稳当,不颠不晃。莱阳一带,在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上十几步远,然后再下来,意思是压压轿子。

  娶亲之日,礼俗繁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在迎娶方式和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山东结婚习俗迎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可以称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可以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新娘送来,可以称之为“送亲”。迎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大娶”,多为有钱人家所采取,生活富庶地区的一般人家也常采用。等亲和送亲有的地方称为“小娶”,适宜于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滨州等地区,大多采用此种形式。梁山贫寒人家娶亲多数乘车,仪式简单,俗称“一车二牛俩灯笼”。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一般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日照等地多在午后。中午娶亲者,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便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稍事休息以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院里院外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为“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日照地方娶亲的轿后紧随人员抬“上头礼”。一切就绪,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启程了。 德州在迎亲的这一天,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旗锣伞扇两边排开紧跟,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高头大马上,帽插金花,走在仪仗之后,最后4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公鸡。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着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员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龙口迎亲的花轿是两乘,新娘的花轿装饰得更加华丽,里面没有压轿童子,而是放一脸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大杆号,然后粗细乐齐奏。鄄城的平民百姓,多用太平车迎亲,车上扎拱形车棚,前头用红毡遮蒙,后头用被单遮蒙,车前拴一只大公鸡,一人执鞭驱车,一人肩背褡裢沿途鸣放鞭炮;娶女婆一人,上车时携带“上头盒”,内装新娘嫁衣、冠饰等物;另有挑灯笼者4人,所有去迎娶的人员胸前以及拉车牲口的额前,都系一红布条,以示吉利,车进出村庄必依规矩,即“出东进西”。同时,新郎不去迎亲,娶亲车出村后,即身着新装,拜祖先,拜父母,拜亲邻。新娘的嫁妆是在迎娶当天的清晨派人送往男家的,途中不得与娶亲车相遇,故须绕道而行。

  花轿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打“鼓”女家的门。旧时黄县迎亲的轿子在女家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特意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于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意思是叫女家开门请新郎进去。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子们在大门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从中替新郎周旋说情,请求放人。有的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和“上头”。山东各地开脸和上头的时间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早在“送日子”订下婚期后就上头,有的地方则在上轿前或者入洞房后上头,有的上头和开脸一块进行,有的则在婚后第三天才开脸。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上头时,通常要坐在马鞍上或者圈椅上,取“马上来,轿上去”荣华富贵之意。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除上头、开脸外,还要穿上新嫁衣。嫁衣要上下一身红,通常喜棉忌单,遇夏天出嫁也要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是为了表示“儿女厚实”。许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 (不少人家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费县、蒙阴一带,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新娘梳妆打扮收拾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了岳父母,女家为其十字披红,这是山东结婚习俗的特色。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代为还礼。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对面冠笄,然后新郎先行上轿。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胶南、日照一带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博山一带,新娘是 “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最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山东结婚习俗有哪些 三联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有“送小饭”习俗的地区,肩挑小饭的人先行一步。所谓小饭,就是一木盘生水饺,一木盘生面条,外用红包袱包住,用勾担一头一个挑着,送到男家去,再煮得半生不熟地给新郎、新娘吃。与之相应的还有“送大饭”,即用食盒抬着酒菜,供“ 饭”用。娶亲的队伍一般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有的地方帖上写着青龙,谓之撒青龙帖。胶东有的地方,前面走的是夹毡客,手拿红毡,凡遇庙、井、桥等,均用红毡一挡,让花轿过去,类似撒喜帖。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者扶持,俗称“把轿杆”,最后是送客的轿车。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结婚称为“小登科”,不仅准许无功名而官服冠戴,就是县太爷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娶亲的途中若遇上出殡的,并不躲避,谓之“白头到老”;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伍,两个新娘交换礼物,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日照、海阳等地,村中若有数家同日迎亲,新娘子都要抢先过门,谚称“来得早,过得好”。

  2拜堂合卺

  花轿到男家的村头,先是鸣锣吹号,男方接客的出村迎接。这时花轿在街心徐徐而行,抬轿者卖弄精神,稳稳地颤动着轿子,谓之压街、晃轿、踏街。粗细乐翻着花样地吹奏,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花轿来到男家的大门口。迎亲的人首先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或者是三声响炮,然后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此时,男家的大门紧闭,要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勒性、憋性、顿生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婆的管教。许多地区这时还要“燎轿”,或者“燎车”,由两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手持麻杆或者苘杆扎成的火把,绕轿或车对头燎3次。在临清,花轿落地,婆母上前送上红纸包的织布机“剩花子”,要新娘抱持,表示婆媳共同纺织。在德州,老公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表示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马上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

  新娘下轿前,一般由两个姑娘或者两个有夫的妇女掀开轿帘。泰安一带是先由两个姑娘“递手盒”,再递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上轿鞋里,新娘手捧手盒,踏着一块蒙有红布的大方糕走下轿来。鄄城是新娘下轿后,由两个小孩分别拿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新娘手里,盐和麸子取“贤惠”、“有福”的意思。有的地方,下轿前要用熨斗盛火炭烤烤新娘的脚;有的地方轿内放一把斧头,婆婆要去“兜福”,新娘从在娘家穿上上轿鞋后,脚就不许沾地,直到入洞房脱鞋坐帐为止。因此,下轿时脚下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新娘头盖蒙头红子,由两个有夫的女人搀着,怀里抱着瓶、花等,有的左右有两人打着火把,前面有一人挑火盆,来到大门口。门口放着一块捶布石,石上放一马鞍,鞍上放一串制钱,新娘从上面迈过去,谓之“前进平安”。二门口放一火盆,新娘迈过去,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火、旺盛。胶东和鲁北都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服的习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 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必须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可以避邪。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草节、麸子、栗子、枣、花生等,目的在于驱邪。有些地方还同时撒火烧和饽饽,人们争抢为乐。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的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立即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同时,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能生孩子。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挑盖头并不是都在门前用秤挑,也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

  新娘被送进洞房后,有的挑盖头,喝下轿面,有的开脸、冠戴,重新梳妆,然后踩着糕或者石板等上床,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邹平则称 “坐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日照地方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共吃邻居送的水饺,俗称“小饭”,并且将一部分水饺放在床下,任闹房的人抢去给小孩吃,俗信孩子吃了这种饺子好养。微山县是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新郎在白天不可进洞房,俗以为白天进了洞房,将一生惧内。到夜晚,客散之后,由一对未婚姑娘陪送至洞房,到洞房后,一个姑娘代为点灯,另一个诵吉语:“太阳一落黑影影,一对大姐来点灯。床上坐的是花大嫂,进门来的是俊相公。花大嫂,俊相公,一条枕头俩顽童。”新娘在洞房坐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闹腾一番。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以东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以西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最后由新郎父亲敬,饮必三杯。

  从前办喜事的人家,常有唱喜歌者来贺喜。他们多是乞讨为生的穷人,听说谁家有喜事,便赶来凑热闹,混顿饭吃。这些人称为喜郎,唱的多是颂辞,无固定格式,即兴创作,竹板一打,便在门前唱起来,其词有:

  月儿弯弯照九州,里挂红灯外挂绸,今日黄道吉星照,花轿抬到大门口。大门口,铺红毡,又吹喇叭又放鞭,旗锣伞扇两边站,新娘下轿贵人搀。顶红袱,穿红衫,柽子酒壶拿两边,贵人搀着新娘走,迈过石头迈马鞍。进大门,喜气添,进二门,保平安,一走走到当院里,八仙桌上摆的全:一斗粮,一杆秤,三支箭,一张弓,又烧高香又摆供,敬着天地老祖宗。新娘来到当院里,叫来新郎拜天地。一拜喜天,二拜喜地,三拜公婆都满意,四拜四季大发财,五拜五福临门第,六拜六六大顺利,七拜七星大紫气,八拜八仙来贺喜,九拜九赐大加官,十拜事事都如意。……

  喜郎唱罢喜歌,进门高喊一声“给大爷道喜了!”便跪倒磕头,随手将用红线穿制钱而编成的“钱串子”扔在院内,撒得遍地都是,然后起身退到门外,找个地方休息等赏去了。管事的要赶紧将“钱串子”拾起来,开给赏钱,管他一顿饭,才能把他打发走。

  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通常有闹房者围观,气氛相当活跃。换杯饮,是新郎左手执杯递给新娘的左手,新娘右手执杯递给新郎的右手,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再饮;牵线饮,是用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制钱,分别放在两个酒杯内,夫妻同时端起一饮而尽,或者交杯再饮,但制钱不能扯出酒杯,为了凑趣,红线越短越有意思。饮交心酒时即可闹房,让新郎新娘互相布菜,甚至互相喂菜等。饮过交杯酒后,在威海新娘要吃一碗海蛎子、一碗老板鱼,意思是“立子” 和“相伴到老”。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往往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孩子的意思。然后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这时,小姑和婆婆也登场了。先是小姑将一新的尿盆放到床下,大声念道:“撂小盆,撂小盆,等到来年抱小侄。”婆婆则将一木墩放到床下,也念道:“撂木墩,撂木墩,等到来年抱孙子。”接下来吃长寿面,在场的人为了凑热闹也都去抢着吃。有的地方喝完交心酒后,夫妻二人下床去抬尿罐,谓之抬聚宝盆,婆婆在洞房内把门关上,由新娘叫门,婆婆问:“是谁,抬的什么”答以“您媳妇和您儿,抬的是聚宝盆”,然后开门放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80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