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中的玉是在何处开采的?

良渚文明中的玉是在何处开采的?,第1张

  良渚文化玉器的表面颜色,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玉器的玉质细腻纯净,透明度较高,未受沁蚀或受沁程度较小,颜色为黄绿和深浅不一的绿色。第二种是玉器的玉质不纯净,有绺裂和杂斑,透明度差,颜色从浅褐色到墨绿色,亦有多种颜色杂于一器者。第三种是前两种玉器受沁蚀较深者,一般表面呈“鸡骨白”或“象牙黄”,也有呈现出乳白色网状脉络与浓淡不一的色块形成的斑杂颜色。

  上述三种玉器玉料的来源,除第三种由于沁蚀较深不易判别外,前两种玉料的产地应是不同的。第二种玉器玉料特征被称作具非均一性斑杂结构(Taxitic Structure)的透闪石――阳起石软玉,是接触岩构造特征的留存,而且江苏溧阳小梅岭就蕴有此特征的透闪石软玉。小梅岭系横贯宜溧地区的茅山支脉,透闪石软玉地表露头所见矿石,除有灰白色不透明致密块状者外,还有具斑杂结构的青黄玉,即半透明部分与不透明部分呈斑杂构造。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的浦口营盘山崧泽文化遗址所出玉料PYM31与其非常相似。类似的软玉还见于崧泽出土玉璜QSM60:6,余杭反山的琮YFM12:90和玉钺YFM12:100,这至少可以证明小梅岭曾是良渚玉料的产地之一。因此,这类玉料无疑出产在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带,曾为史前先民大量开采和使用。

  第一种玉器的玉料在良渚玉器中质量最佳,以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以及上海青浦县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张陵山、草鞋山出土的玉器颜色偏黄,而福泉山出土的玉器则以绿色为主,玉质细腻纯净。这类玉料的来源目前尚不清楚,良渚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太湖周围及杭州湾地区并未发现这种玉料。虽然有些学者指出浙江天目山也可能是良渚玉料的产地,但仅是推测而已,并没有确凿的根据。

  张陵山等地出土的玉器曾做过矿物学鉴定,但都未能解答玉料来源的问题。江苏和浙江的地矿资料中,也不见有当地出产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玉料的记载。笔者认为,如果用“玉矿已被古人开采枯竭”的说法来解释今天找不到良渚玉料的产地,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因为任何玉矿脉的蕴藏量都不会少于数吨,以目前发现的所有良渚玉器总重量加起来恐怕也不会超过这个数,何况史前时代使用非金属生产工具开采玉矿,采矿的效率和规模都很有限,无论如何也不会将玉矿脉开采得干干净净,毫无踪迹可寻。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和河南独山玉都有数千年开采的历史,至今仍在出产玉料,即是明证。实际上,良渚玉器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颜色和质感,说明其玉料来源是多源的,并不局限于良渚文化所分布的范围。虽然很多学者认可“史前时期玉料的来源主要靠就地取材”的观点,但很少有人考虑不同地域间的物质文化的交流对玉料来源的影响。笔者认为,良渚玉器中的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玉料应是良渚先民与其它地区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产物,其来源应在良渚文化分布范围之外去寻找。

  从目前的地矿资料来看,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玉料主要产于新疆和田的昆仑山和辽宁岫岩的细玉沟。从考古资料来看,和田玉可能在夏代时才大量输入中原内地,最早输入中原的时间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输入的路线被称作“玉石之路”。由于和田玉输入中原的时间晚于良渚文化,因此可以不考虑将其作为良渚玉料的来源。岫岩细玉沟所产透闪石软玉,主要颜色有黄白色、浅绿色、青色和黑色,其中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的软玉是其最具特征、产量丰富的玉料。岫岩软玉的开采和使用的历史很悠久,王时麒先生认为,红山文化玉器的颜色主要是浅豆绿色和黄白色,这两种颜色玉器的玉料无疑来自岫岩。红山文化的时代稍早于良渚文化,因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良渚文化玉器中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玉料可能来自辽东半岛的岫岩。实际上,已有学者意识到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颜色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闻广先生曾详细研究了美国佛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和沙可乐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所藏中国古代玉器,特别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他指出,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玉料是颜色偏黄而半透明度较佳的透闪石软玉,相当的商品名为青黄玉及玵黄玉,这种颜色偏黄的软玉料,在有些良渚文化玉器中曾经沿用,如张陵山四号墓(WZM4)所出20余件玉器中不少是此类玉料,并强调了玉料的沿用关系。邓淑苹先生根据对一些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观察作出推断,认为“岫岩闪玉”的采用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可能曾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华东地区。

  古代玉料的长距离异地传输交易,需要有三个条件:1、异地对玉料的大量需求(即传输的动力);2、有固定的传输路线,并有原始部落作中转;3、作为起中转作用的部落亦有发达的玉文化,并与产玉、用玉地区的原始部落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以和田玉的输入为例,中原地区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跨入了文明门槛,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发展。王朝的建立是和田玉大规模东输的最重要的动力。随着夏王朝的建立,典章制度必然随之建立,而用玉制度则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用玉制度的建立,使得玉料的需求量具有了规模性和稳定性,这对于和田玉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内地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和田玉东输所形成的“玉石之路”早于后来的“丝绸之路”一千多年,其路线是从现在新疆和田向东,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和东南缘到达今甘肃敦煌的玉门关。再沿祁连山至甘肃中部,再转向东经宁夏、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进入山西。沿途的起中转作用的史前文化为分布在甘青一带的齐家文化、分布在内蒙古南部和陕西北部的新华文化、分布在晋南的陶寺文化。这三个史前文化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面貌,说明文化交流是很密切的,而且它们都有发达的玉文化,其中也有少量的以和田玉料制作的玉器。这三个史前文化分布区域自西向东相互连接,形成和田玉输送的中转链,从而奠定了长达万里之遥的“玉石之路”的基础。

  我们可以套用和田玉输入的模式来推测岫岩软玉输入到江南的背景和路线。良渚文化是一个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是其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下,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有学者指出,良渚社会存在着大量的非生产性劳动支出(如制玉),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普遍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这种享乐型社会生活风气的蔓延,甚至使良渚社会调节能力逐渐丧失,最终导致良渚文化的消亡。可以想像,当时需要有多大的制玉规模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用玉需求。良渚先民究竟制作了多少玉器,恐怕永远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对玉材的寻找、开采、运输和交易是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从良渚文化陶器、玉器等的造型和纹饰来看,良渚社会生活处处表现出精于计算安排的思维特点,那么,对如何获得充足的玉材并保证其供应的稳定也应有周密的安排,很难想像一些零散的小玉矿会满足良渚数百年用玉量,这样,辽东半岛丰富的岫岩软玉资源自然而然地成为良渚优质玉材的来源之一。尽管辽东半岛距离太湖地区有千里之遥,但良渚社会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只要是在它的影响范围之内,总是有能力通过军事或经济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岫岩玉材。

  岫岩软玉的输入路线,是从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出发,渡过渤海海峡到达胶东半岛,再向西南入山东腹地,折向南到江苏北部进入良渚文化分布区。在这条玉材传送路线上起运输中转作用的,是辽东半岛的原始部落和以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原始部落,而这些史前部落都有着发达程度不同的玉文化。

  辽东半岛的岫岩玉材,除了可以肯定为红山文化所使用外,也很早为当地史前文化所使用。距今6000-7000年的小珠山下文化层中就出土有1件浅绿色玉斧。辽东半岛南部出土史前玉器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旅顺老铁山和长海县广鹿岛(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有斧、锛、镞、圭形器和玉料等,颜色为深浅不一的绿色,亦有少量的黄绿色和白色玉器。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水域内分布着一个较大的岛群――庙岛群岛,是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处,由南北长山岛、庙岛、大小黑山岛、大小竹山岛、大小钦岛、砣矶岛、南北城隍岛等20岛屿组成,南北纵列,分布于渤海海峡内三分之二的水域上,最南端的长山岛距胶东蓬莱大陆仅35哩,最北端的北城隍岛距旅大老铁山228哩,各岛之间相距07-191哩,相邻之岛皆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像一条锁链似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南北两岛交流的桥梁。庙岛群岛上已发现了20余处原始文化遗址,均与胶东的同时期遗存面貌一致,可见庙岛群岛曾直接接受了胶东大陆的文化影响。有学者指出,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原始文化交流开始的时间,可追溯到距今约5100年前后,到距今4400-4000年时达到高峰。辽东郭家村下层中出现的胶东紫荆山下层的盆形鼎、泥质红陶黑彩彩陶、觚形器、铆钉状把手等遗物,在庙岛群岛的大黑山北庄、北长山北城、大钦东村、北隍城山前村等遗址都已发现。至于辽东对胶东的影响,各岛上也都发现了辽东大量存在的筒形罐。龙山文化时亦如此,凡是胶东影响到辽东的一些文化因素,如盆形鼎、环足器、黑陶杯、豆、罐等,在庙岛群岛的砣矶大口、大钦北村亦有所见。同时,在大钦北村也出现了辽东影响到胶东的口饰附加堆纹的筒形罐。特别是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玉器中的牙璧,可能是源自辽东地区。因此,南北两岛交流中出现的共同因素是通过庙岛群岛这条通道而到达对方的。

  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的墓葬和遗址大致分布在今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区域内,这一区域目前尚未发现透闪石玉矿。据研究,属于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的玉器很少,到大汶口晚期时(距今4800-4500年),玉器的数量和种类丰富起来,有装饰品、工具和异型器等,共约90件。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500-4000年),这一区域玉文化的发展达到高峰,玉器的数量和种类空前丰富。大汶口文化玉器以深浅不一的绿色为主,而山东龙山文化玉器除绿色外,也见有偏**的玉器,如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出土的几件玉钺。大汶口-龙山文化玉器使用之风的渐起和炽盛,正与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原始文化交流开始与达到高峰的时间相合,两者之间或许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大汶口-龙山文化所使用的玉料,有相当一部分也有可能来自辽东半岛。

  山东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作为邻近文化,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关系非常密切。良渚文化的绝对年代,大体是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相当于大汶口文化的后期阶段至龙山文化第一期至第三期。就目前所知,大汶口文化可能在其早期阶段即与江南的崧泽文化有了交往,在吴县草鞋山、上海崧泽出土的崧泽文化彩陶片,与邳县大墩子、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十分相似。大汶口文化在其中晚期则与良渚文化有更密切的交流。譬如,南京北阴阳营H2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尊,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刻划符号上都与鲁东南大汶口文化陶尊相同。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中的彩陶背壶、弦纹玉琮,其形制与大汶口文化背壶、骨雕筒非常近似。一般认为,良渚文化最北端的遗址是江苏阜宁陆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最南端的遗址是江苏泗洪菱角张遗址。在江苏新沂县花厅遗址的几座墓中,背壶、镂孔豆、圈足尊等大汶口文化典型陶器,与瓦足鼎、贯耳壶、玉琮等典型的良渚文化陶玉器共存,二种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珠联璧合。另外,在山东栖霞杨家圈、莱阳于家店等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中,发现了与良渚文化典型陶器相近似的器物。因此,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向北发展,其影响至少达到苏鲁交界处,甚至辐射至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向南拓展,其影响可达到太湖地区。从这些频繁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时作为重要贸易物――玉料,源源不断地从辽东半岛经山东地区输入到良渚文化的中心区――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平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论点只是笔者对良渚文化部分玉料来源作出的一个初步判断,这一课题最关键的是要将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良渚文化的玉器,进行矿物学的采样检测分析,对比它们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份是否吻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良渚文化的玉矿在哪里?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种类数量非常多,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提出了“玉器时代”说,以诠释玉器在中国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数量多,说明良渚时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丰富的玉矿来供给。在良渚文化范围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现良渚时期的玉矿,有人就认为良渚玉料是从盛产玉的辽宁或新疆辗转运来。这个观点显然很难站得住脚,想象一下,在史前古社会,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运载工具、交通工具简陋,良渚人如何能够从那么遥远的东北、西北,穿过无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运至东南的良渚文化圈内?雅昌艺术博客 bOG qX!K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来,所以有的专家执着地认为,在良渚文化的区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遗址群内的天目山余脉,一定存放着被人们遗忘了的古代玉石矿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开采的古玉矿藏却应该是永恒存在的。雅昌艺术博客\;zln8v#]n

  1982年,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藏的软太硬度在55-6度之间,玉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青绿色,透明度较好,呈蜡状光泽,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这一发现兴奋了考古学术界,专家们普遍认为,“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可以确定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有关玉料来源这一重要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

  但目前还存在的疑点是,位于浙江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中心遗址――良渚遗址群内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遗址出土玉器数量的总和,其所需的玉料也应是良渚文化圈内量最多的,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从江苏小梅岭运来的吗?在良渚遗址群内至今没有发现矿藏的同时,不少专家仍坚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件的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这一推测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愿将来的考古发掘能够证实这一推断。

  http://blogy2cn/2/viewspace-21552html

莱阳四大山系旅游景区

旌旗山系

古名莱山,位于城北15千米,主峰海拔3153米。明代把旌旗山列入莱阳八景,称为“旌旗晓霁”。

山上多怪石和山泉奇景,山口的饮马湾、西山坡的防空洞、后山腰的“老头背火烧”是主要游览景点。

旌旗山前有明代大理寺卿张梦鲤墓。东麓的沐浴村,一代诗宗宋琬曾在此结庐攻读,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

山中盛产柿子、苹果、山梨、山楂、板栗、核桃及近百种中草药,堪称天然中草药宝库。

1960 年,沐浴水库建成后,库区水面蜿蜒绕山,山水相映,更显其灵秀。

2020年4月,在“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评选中,旌旗山位列第84位。

龙门山系

龙门山得名于山中的龙门寺,位于城东北25千米处。山体呈南北走向,向北延伸至栖霞南境。

主峰老寨在东北部的群山深处,海拔3746米,是莱阳的最高山。

老寨东北有台望山、银家山等多座大山相拥,西南有团顶,南有小寨、三螺山、黄豆顶等山拱卫,合称龙门群山。这里群山巍峨、壑谷幽深、怪石参差、溪泉奔流、山林茂密、空气清新,俨然一座巨大的天然氧吧。

老寨山西侧有修建于七十年代的钟家院水库,是山东省第一座连拱坝水库。

龙门山自古为道教、佛教圣地。坐落在群山深谷中的龙门寺,建于明初洪熙元年( 1425年)

寺前是一条宽阔幽深的大山涧,涧中有一道天然石门,山上来水经石门下泻为飞泉,形成深潭。夏秋暴雨之时,瀑布飞泻,波涛激荡,声动山谷,俗称“龙门飞瀑”。

涧东侧石壁耸立,有龙门寺南阁,阁门前台阶婉转,直至涧底。寺北有一“和尚石”,石门南有打嗝泉,周围还有仙人桥、月牙湾、生铁坝、冷寒宫、仙人洞、半个瓮、黄金垛、宰牛洞等奇异景观。

龙门山区是胶东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陈毅元帅、徐海东大将和许世友上将等高级将领在此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嵯峨山系

位于城西南15千米处,在吕格庄镇南部五龙河西侧,以群峰嵯峨而得名。

当地人称之为五连山或五虎山,将其五座山头分别称为斜山、火山、长山、孟儿山和草化山。

火山上有白云洞(也称神仙洞),相传为辽道土刘海蟾修炼处。

孟儿山后曾有刘海寺,是一座千年古刹,是境内著名古迹。

金代进土赵植曾把“嵯峨春雨”列人莱阳八景

嵯峨山带盛产樱桃, 品质极优,是莱阳一大名产,有“嵯峨珠樱”的美誉。

娘娘山系

位于市东南高格庄镇与羊郡镇交界处,海拔269米。

据传,元时在七子山主峰之巅建有天后圣母庙,故称娘娘山。

娘娘山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色,天后圣母宫复古建筑群为主题的综合性休闲 旅游 区。

其植被繁茂,风景宜人。主要的自然景观有:七子连峰、老虎洞、龙爪子、马虎洞、樱桃涧等。

人文景观有:天后圣母宫、昊天宫等为主题的复古建筑群、古墙围子遗址等。

其旁七峰相连,恰似母子相依,称“七子联峰’,为莱阳八景之一。

点“关注”,更多了解莱阳。

莱阳名胜散文

莱阳名胜

在莱阳当兵十二年,莱阳理所当然的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当兵期间,因为拉练、施工、训练以及外出的机会,我游览了不少莱阳的名胜古迹和山水风光,可以说,大开眼界。转业三年来,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冲淡我对莱阳浓浓的深情,反而因为历久愈新的缘故,对莱阳显得更加的留恋和关注,莱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无法磨灭的精神财富。莱阳夏商时旧称“东夷”或者“莱夷”,西周初期,莱阳属“莱子国”,西汉初年,莱阳因处在昌山之阳,而更名为“昌阳”,后唐时因避讳和处在莱山之阳,而更名为“莱阳”,并一直沿用至今。莱阳有四座群山,分别是:龙门山、旌旗山、荆山和海莱山,海拔都在400米之下,也就是说山顶比我们武功的地面还要低近100米,但也是峰峦叠嶂,泉水丁冬、风景优美的所在,思之,你不得不叹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和别具匠心!

(一)旌旗山旌旗山古名莱山,海拔315米,“旌旗晓霁”是莱阳八景之一。据说秦始皇东巡,曾经在上面祭祀过,也算是一次小的“封禅”。山中古木参天、泉水丁冬、清凉幽爽,东望是绵长的沐浴水库,南视是灯火璀璨的莱阳市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清朝莱阳籍的大诗人,被称为“南施北宋”的宋婉曾经结庐于此,避暑读书,并写下了“白日无旷照,细泉多奔流。时闻鲰雨过,出门听已收。”的诗篇。跑步时,我发现路边有不少古柏,估计应该是过去的遗物。旌旗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盛产柿子、苹果、山梨、山揸、板栗等水果,生长着近百种花草药材。

(二)红土崖红土崖又名丹崖山,位于市区东南四公里处,土石皆成红色,清水河自东向西汇入五龙河,因此有“小赤壁”之称。“丹崖春血”也是莱阳八景之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下面是碧波荡样的水流、中间是鲜红的山崖,顶上是皑皑白雪,“绿、红、白”相间,该是多么动人和美妙的景色呀!古人赵蜚声的诗句“千书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就是对此地景色的绝妙描写!山上原有丹崖观,山下原有文峰塔,只可惜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山上现建有“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里边就有莱阳籍的“共和国十卫士”之一的刘国庚烈士的墓穴和纪念碑。我们部队曾多次去扫过墓,看着这荒草掩映中的有名的、无名的烈士的坟墓,会使人感受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体味到生与死的距离是那样的近,界限是那样的模糊,从而使自己成熟和坚强,从而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三)龙门山龙门山又名“三螺山”,是老寨群山的一支,海拔324米。山中原有龙门寺,始建年代无考,从大殿墙壁上镶嵌的石竭上可以知道,这是道教龙门派的祖庭,长春真人邱处机曾经长期在这里修炼,清道光24年重修过。这个大殿很奇特,门窗全是石头雕刻而成,花纹细腻、做工讲究。大殿之下就是龙门,这是龙门溪上自然形成的一个横过龙门溪的石墙,颜色成红黄状,十分奇特,中有溪水潺潺流过,只是不见鲤鱼跃过。龙门山还是胶东抗日根据地、胶东公学和胶东军区的所在地,留有许世友和陈毅的两通诗碑以及胶东军区副司令员陆树勋牺牲地的纪念碑。龙门寺位于龙门溪里,这里一水中流,两侧山峰耸立,周围还有“饱嗝泉”、“八仙石”、“棋盘石”等自然景观,溶洞很多,每到春天可以说是溪水潺潺、山花烂漫的世外桃源!只可惜现在这里是某军事仓库,成了军事禁区,人员都不能轻易进去,更不要说进行旅游开发了。

(四)凤凰山凤凰山原名烽火山,位于市区东南十公里的清水河畔,在龙旺庄街道办事处以西,相隔不远。此山的神奇之处在于:1、整个山峰好象一只飞向清水河饮水的凤凰,尾巴、翅膀和头无不维妙维俏。2、凤头是公路边一座突兀而起的巨石,而且有向公路倾倒之势,但却屹立万年,安然无恙。3、在这高不足百米的巨石上天然形成两个溶洞,并有涓涓泉水缓缓流出,使你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上有一亭,古色古香,溶洞里有一吕洞宾的汉白玉雕像,据说已有300年的历史了。山峰半腰上有著名书画家崔子范手书的“凤凰山”三字,很有古趣。凤凰山是莱阳的地质公园,只可惜没有开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爱好旅游和访古的人才会时时地惦记它、关注它!

(五)宋婉故居宋婉故居位于市区的'大寺街,是一座三进的清朝古建筑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门上是中国书法名家欧阳中石先生手书的“宋婉故居”木质牌匾。故居里边花红柳绿、竹柏相间,是一处雅致、清幽的地方,前面的大殿是宋婉的生平展室,陈列着他的书籍、手稿以及别人对其的评价,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里对莱阳建国以来涌现出的80多位将军也进行了介绍,不少人还附有照片,显得十分珍贵!后面的大殿陈列的是莱阳恐龙的复制品,那粗壮的骨骼、力感的气势和庞大的躯体让人叹为观止!莱阳不但有恐龙化石,还有鱼化石,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前一段时间从媒体上得知,莱阳又有化石发现。

(六)黄金庵黄金庵位于大夼镇街道,东依九峰山,西临芝水河,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据县志记载,黄金庵建于清朝初年三座大殿,共47间,建筑面积1273平方米。让人称奇的是大殿上的三块浮雕:1、中间是二龙戏珠图。2、西为高官出巡图。3、东为群仙腾云图。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当年在部队时,组织拉练曾经夜宿黄金庵、因为没电,再加上冷和累,对现存的建筑没有细看,颇觉遗憾,但是对于高耸的房脊和古色古香的滴水瓦还是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七)沐浴水库沐浴水库建成于1960年,库容量一亿多立方米,灌溉面积22万亩,是胶东五大水库之一。水库虽然是新建的,但两岸的自然景观却存留了万年。“十八盘”虽然不是十分陡峭,但也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秀丽多姿;“怪石洞”洞深十余丈,高六尺,洞内泉水涓涓,汇成小溪,流入水库,里边怪石林立,妙趣横生;“山中间”长约一公里,像一只鳄鱼伏卧在水库中央,我想在水库建成前,这应该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包。这里是鸟的王国,各种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如果幸运的话,你还会看到丹顶鹤。水库建有宾馆、饭店以及娱乐设施,是周末、假日休闲和出游的好地方。

(八)朝阳古塔朝阳古塔位于莱阳城东12公里外的清水河畔,康熙10年建,塔高六米,底座为方形,塔腰呈圆鼓形,塔呈宝瓶状,雕有花草、鸟兽图案,雕刻精细,形态逼真,此塔为莱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起此塔的来历,本是为纪念尼姑寂连莲而建。尼姑寂莲,于明崇祯二年由关东渡海来到朝阳山,毕生矢志重修朝阳庵,最后蔚为大观,所费土木,来自自己的耕作。她的徒弟念其潜心向佛,建庵功大,所以为其修建了此塔。如今物是人非,就连朝阳庵也片瓦不存,只留下这巍巍的青山,潺潺的河水与这孤零零的宝塔相伴,使人凭添了几许的惆怅和伤感!

莱阳的名胜古迹除我以上所写的之外,还有以下一些:1、五龙汇涨。2、嵯峨珠樱。3、七子连峰。4、龙口衔珠。5、游仙宫。6、万第“星石”。7、挺城遗址。8、昌阳故城遗址。9、西周墓群。10、芦儿港梨树王等。

20XX年12月28日于揽古轩

莱阳好玩的地方都有哪里

莱阳好玩的地方都有

莱阳公园,莱阳游乐场,莱阳梨园、

莱阳恐龙公园、莱阳娘娘山、旌旗山、莱阳丁字湾度假区。

莱阳周边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求推荐

著名景点

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濯村、梨乡风情旅游区、娘娘山、龙王庙等

莱阳缢蛏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莱阳缢蛏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莱阳缢蛏”贝壳呈扁长型,壳宽约为壳长的1/4,黄褐色。壳面生长纹清晰。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肉质肥满,滑嫩富有弹性,口感鲜美微甜,汤汁洁白清鲜。莱阳缢蛏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缢蛏: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竹蛏科缢蛏属贝类。其贝壳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形似绳索的缢痕。通称“蛏子”,又称蜻,由壳顶至腹缘近中央处,有一道倾斜的内陷沟,称内缢沟,故名。个大壳薄,肉质肥满,汤汁清甜醇美。

所在地域:

山东

申请人:

莱阳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莱阳缢蛏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莱阳市行政区内的沿海水域。海岸线长2335公里,面积3635公顷。全市辖羊郡、穴坊2个沿海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6°37′14″-36°36′50″,东经120°52′56″-120°44′53″。据粗略统计,全市莱阳缢蛏养殖面积666公顷,莱阳缢蛏鲜品年捕捞及养殖产量约10000吨以上。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个体肥大,柔嫩且肥,贝壳呈长圆柱形,前端稍圆,后端呈截形,背腹面近于平行,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倍;壳表呈黄绿色,壳顶呈白色。2、内在品质指标: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水质、土质等特点,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钙、锌、铁等微量元素,营养成分丰富。以鲜品测定,蛋白质含量1189—1321g/100g,牛磺酸含量247—312mg/g,钙含量57826—59835mg/kg,锌含量32—35mg/kg。清炖后肉嫩而肥,柔软且富有弹性,汤汁浓稠,色白味鲜,香醇鲜美,脆嫩滑软。3、质量安全规定:莱阳缢蛏的产地环境必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产品质量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4-2001),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不得上市销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3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