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风俗,比如男女结婚时,一定要用红纸剪成大小不一,字形多样的“囍”字,贴在室内、门窗或者家具上。“囍”字代表着喜庆,哪怕是目不识丁的人看到这个字,也知道这户人家在办喜事。那么这个字有什么历史由来呢?和“喜”又有何不同呢?
囍:常以红纸(或金箔du)剪制而成,或写在红纸上,贴于门窗堂壁,以示喜庆。多用于婚嫁等喜庆场合。
喜:表示人听到鼓声而高兴,本义是欢喜、快乐。也用作动词,表示喜爱、爱好,由此再引申为某种动植物习惯于或适合于某种环境条件,或某种事物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由本义还引申为吉庆快乐之事,特指妇女怀孕。人们用“喜上眉梢”来形容眉宇间流露出的喜悦心情,用“喜出望外”表示超出所望,感到特别高兴,用“喜幸”表示吉利,表久旱后下的雨称“喜雨”。“喜”字多与喜庆有关,直接显示出新婚的气氛,也是婚礼的标志。
“囍”自古以来有好几个流传的故事。其中一种与王安石有关,王安石赴京赶考之后,因缘际会之下与马员外家喜结良缘。刚好在与马**拜堂那天,有人来报说王安石高中了。因此写了一个大大的“囍”字,并吟道“马灯飞虎结丝罗,巧对联成双喜歌”,这一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另一说法则与古人好事成双的心理有关,对于偶数的崇拜造成了如此现象。明显的如洛阳地区,一对夫妻喜结连理时,男家需请儿女双全、夫妇都在的妇女用红线缝制偶数量的被褥,然后送给女方以表吉利。
在中国民间,结婚时,在新人的居室中,贴上一些双“喜”字。是表示喜上加喜、双喜临门的意思,这个双喜据说由王安石发明,明清时期为常见。而今,“囍”几乎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字,因为“囍”寄托着燕尔新婚的一对新人对自己爱情生活幸福美满的殷切希望,寄托着父母兄弟、亲朋好友对亲人婚姻美满、和谐的美好祝愿。
石门对、石门婚 结婚的雅称和来源结婚之喜雅称有哪些?答:雅称有燕尔、新婚、桃灼、花晨等。来源有三:一是古代的“六礼”。周代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仪礼·士昏礼》中记载:“昏姻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与。”后代通称“六礼”为“三书”、“三礼”。二是古人常以男女合婚为"昏姻",后代通称“昏姻”为“昏礼”。《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三是取新婚姻之义。《易·系辞上》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后代因称男女结合为“结婚”或“结连理”。
双喜写作“囍”,原指同时两件的喜事,现多用在结婚庆典,表达双方欢喜之意,结婚时贴“囍”是中华传统的民间喜庆习俗。
“囍”字和结婚时贴双喜,在我国民间流行。“囍”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符号名称,“双喜”也成了很多商品的商标,包括了很多行业和产品,包括香烟、 炊具、体育用品等等。
扩展资料
据传,王安石23岁那年赴京赶考,途经马家镇,当时天色已晚,王安石便决定留在镇上歇息。饭后闲来无事,他遂上街闲逛,却见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外面挂着一盏走马灯,灯光闪烁,分外耀眼。王安石走近细看,只见灯上分明写着“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半幅对子,显然是在等人对出下联。王安石不由拍手连称“好对!好对!”站在一旁的管家马上进去禀告宅院的主人马员外,但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
第二天,王安石进了考场,答题时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聪明机敏,便传来面试。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日:“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身藏。”王安石脑中立刻浮现出马员外家走马灯上的那半幅对子,不假思索地答道:“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令主考官赞叹不已。
考试结束,王安石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帮助,又特意走到马员外家观灯,已企盼多时的管家立即认出他就是前几日称赞联语的那位相公,执意请他进了宅院。
看茶落座后,性急的马员外便敦请王安石对走马灯上的对子,王安石再次移花接木,随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身藏。”员外见他对得又巧妙又工整,马上把女儿许给他,并主动提出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乃是马**为选好而出的。
结婚那天,马府上上下下喜气洋洋。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真是喜上加喜,马员外大喜过望,当即重开酒宴。面对双喜临门,王安石带着三分醉意,挥毫在红纸上写了一个大“囍”字,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双喜 (汉语词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