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的三个儿子

麦家的三个儿子,第1张

          麦家有三个儿子。外形比较出众都是高大英俊型。但智商堪忧,也许老天就是公平,给了一个人好的容貌身材,就不能给你聪明的头脑。

        这老大除了学习不灵笨点没别的坏毛病,是个听话乖孩子。高中没考上,连个技校都上不了。麦爸爸有本事托关系让儿子上了个垄断行业的技校毕业分了好单位,有了铁饭碗工资不低。一晃也该谈恋爱结婚了。他就这么好命,因为长得太帅在公交车上被一女大学生搭讪,然后二人就谈恋爱了。女孩子不仅家里条件好父母均是带长的官员,而且个人条件除长的甜美学历性格也好。老麦夫妻二人高兴坏了。可女孩子父母坚决不同这门亲事,一直拖了三年。终究拗不过女儿,勉强同意先订个婚,再说结婚的事。订了婚半年后,女孩父母同意结婚了,双方定了国庆节办婚礼。麦家婚房早就备好了,开始张罗结婚的事宜。在十一前夕,麦家的妈妈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仿佛要出什么事。果然九月三十号晚女孩在婚房上吊死了。还留下封莫名其妙的遗书险些把老大送进监狱。婚礼没了成了两家的争斗恶战,女孩家六七十口亲朋来闹。这持续了很久。 再后来老大几年后也相亲结婚当爹了。

        老二不是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学习笨不说还打架斗欧结交坏朋友。老麦夫妻二人为了老二没少赔钱生气,终归不解决问题。老麦的妹夫跑运输有车队,提出可以让老二来跟着跑几年车考了驾照当司机。老二早就不想上学了巴不得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欢天喜地的跟着车队去了。他还真是干这个的料,在车队如鱼得水深得众人喜欢。不出一年就当司机了。几年下来他成了他姑夫的好帮手。然而天有不测,老二出了恶性交通事故车毁人亡,才刚二十出头。麦家的妈妈因此大病了一场,人一下子老了好多。

        老三比两个哥哥更帅。是个妈宝男。学习差得一塌糊涂比两个哥哥更甚。但麦爸爸就是要让三儿子上大学改换门庭。花重金托关系让老三进好的高中学校,高考大专也没考上。刚好有机会自费去俄罗斯学俄语四年本科,麦爸爸就让老三去了。可没料到老三俄语没学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回来后无所事事,好不容易找了外贸公司干,但一次次因为赌博误事被开了。最后去给一个私企老板当司机。结果赌博贷了高利贷还不上,他人跑路失联了,害得老麦夫妻卖房为老三偿还债务,否则债主天天上门逼债,用尽各种花样手段。

'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可这人老了就容易招人嫌。这小区的吴大娘就是这样的例子。吴大娘年轻的时候在医院当护士,她年纪轻轻丈夫就去世了。听人说吴大娘的丈夫是部队的军人,是因为意外去世的。当年出事的时候吴大娘不过三十二岁,她儿子也才四岁呢。

听人说吴大娘年轻的时候长得挺娴静的,守寡后有人想给她张罗对象再婚,可被她拒绝了。她说丈夫走了,没人给乡下的婆婆养老,她得照顾婆婆终老,而且怕再婚到了别人家容不下婆婆和儿子。就这样她丈夫走后,她把老家的婆婆也接了过来一起住。三个人相依为命。

吴大娘工作认真负责,对家庭也是尽心照顾。身边的人都很心疼她啊,说她真是不容易的女人,委屈自己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到给婆婆送了终,她儿子也大了,可她也老了。儿子却丝毫没有体会她这个妈的艰辛。

她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外地工作,把老母亲一个人留在了家。后来听说她儿子埋怨她没钱给她买婚房还对她发脾气呢。很长时间都没给她打电话。听人说她儿子找了个有钱的独生女,可能准备当上门女婿了。

她儿子结婚的时候派了辆豪车来接她去的。不过婚礼那天担心老母亲仪态苍老,身上又有老人味,她儿子都没把她安排在头排的贵宾席。按理说这至亲还有亲家之间是应该坐一起才对啊!可吴大娘却被放到了坐角落的位置去。

婚礼很热闹,吴大娘的儿子在台上发言,表示感谢岳父岳母赏识,一定会尽到做儿子的本分,孝顺他们的。吴大娘就这样被遗忘在了那里。突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男人从台下走到吴大娘身边,激动的叫她嫂子。

原来是小李啊!当年她是吴大娘丈夫手下带的新兵,那天出事的时候要不是吴大娘老公用身体保护他,估计被流弹击中的就是他了。所以说吴大娘丈夫可是他的救命恩人啊!这些年他一直找她想报恩可就是没找到。

他退伍后开了公司,现在是家底丰厚的男人,而他刚好就是吴大娘儿子的老板。面对这一切吴大娘的儿子懵了。

在小说《儒林外史》中向知府感激鲍文卿当年恩情出面张罗了鲍文卿的婚事。

戏子鲍文卿,先是救了向知府,后来又将修乐器师傅,那个做了37年秀才却依然穷困潦倒的倪老爹的小儿子倪廷玺过继过来抚养,并且给了倪老爹20两银子。

倪老爹过世后,鲍文卿又花钱帮倪老爹处理后事。让鲍廷玺读了两年书,在戏班里管账。后来遇到向知府,向知府感恩当年鲍文卿的恩情,把总管王老爹的女儿嫁给鲍廷玺,离别时给了一千两银子,做养家经营的资本。

君子之交:

鲍文清与向知府的君子之交突破了阶级身份,双方互相敬佩对方的为人,向的清正廉明,记人恩情,鲍虽为戏子却正直善良,养子鲍廷玺也像鲍文清一样,安心打理着自己小人物的日子,这些角色还是挺招人喜欢的。

儿子不会赚钱,谈了女朋友要父母出钱张罗结婚。可以用以下几个办法解决:

1、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责任感的重要。

2、与孩子分开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习惯。

3、不过多干涉孩子的经济和恋爱生活,培养形成经济独立的意识。逐渐孩子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什么时候算是长大了呢?一般人都会觉得等孩子结婚了,他们就算是长大了,自己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为了完成这个育儿的终身伟大工程,孩子到了年龄,父母都会急着给张罗结婚。

虽说都是结婚,但是结婚这个词,对于男女而言概念是不同的。现在已经不是爷爷辈一斗米就能娶个媳妇的时代,也不是爸爸辈一头牛就能娶个媳妇的时代。现在男人结婚需要准备好房子,车子,票子。而女人结婚就简单多了,她们不需要这些金钱的压力,用时下视角来看,她有个工作能养活自己已经是个好姑娘了。

在我国本就有结婚给彩礼和嫁妆的传统,再加上之前计划生育基础上很多人重男轻女,导致男多女少,所以传统的彩礼越来越重,嫁妆反而变得可有可无。广大准婆婆对于这种现象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毕竟儿子大了还要娶媳妇,找到个好姑娘不容易,你不娶还有大把单身汉眼巴巴地望着呢。用经济学的话来讲,这就叫买方市场。

虽说风气如此,大家也都默认,可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那么几个与“习俗”背道而驰。林芳的婆婆就是这么一位。在林芳看来,婆婆是典型的守财奴,老葛朗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跟其他男方的家长不一样。人家结婚都是男方准备好车、房,再给一个体面的大彩礼。可自己的准婆婆当时就说了,自己虽然守寡这么多年,既当爹又当妈,但是自己也是小有成就,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也攒下了不少家当。可是这些都是自己的,跟儿子没有半毛钱关系,跟未来儿媳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了。不光结婚不给准备车、房和彩礼,就连结婚后也要立马分家,儿子一家别想花自己的一分钱。

林芳和家人立马翻脸,端着架子足足两个多月。本想着让男友着急,让他去说服准婆婆,可是男友却觉得自己的母亲做得很对。在他看来,一个单身母亲既当爹又当妈把自己拉扯大不容易。虽说自己母亲从小就对自己要求严格,家里有钱也不让自己奢侈浪费,即便是上大学也让自己勤工俭学,但是对自己的爱不比别人少半分,这一点从自己坚毅的品格,独立,有上进心,有生意头脑这些方面都能看出来。

男友根林芳及其家人说了这些以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婆婆不是吝啬,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教会晚辈做人。后来他们终于在富足的婆婆的见证下裸婚了。婚后经过丈夫的努力,没有几年他们该有的都有了,而且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的,这与父母给的有天壤之别。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正当林芳对严格的婆婆心怀感激的时候,林芳怀孕了,这又使她对婆婆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她一度怀疑之前是自己高看婆婆了。因为婆婆从来不会照顾她,月子里也才来了两次,甚至之后的带孩子全都给拒绝了,还说自己老了,要享受晚年生活。就在林芳为照顾孩子焦头烂额的时候,婆婆早就在异国他乡美滋滋地旅游了。

转眼间孩子都十多岁了,婆婆也老了,经常往医院跑。林芳觉得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作为人家的媳妇必须赡养老人。可是没想到竟然被婆婆拒绝了。婆婆说,之所以不伺候月子,不照顾孩子是因为她们毕竟不是亲娘俩,容易产生矛盾,月子仇很容易记一辈子,对于教育孩子上,两辈人的观念也是不同的,也易产生摩擦。

今天自己老了,也不会麻烦他们小年轻来照顾,他们毕竟有自己的事业,不想拖他们的后退,反正自己也有钱,可以请两个专业的护士看护自己。反观这些年经历,林芳才发现原来婆婆才是幕后棋手,通过婆婆这总似有还无的“操控”,自己跟老公的能力都在日渐增长,比起同辈人至少早成熟了五年。

在儿女的婚姻问题上,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传统来看父母应该为儿子准备房、车和彩礼。可是这样容易让男人产生依赖,觉得反正这都是父母的责任跟义务,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很多年轻人结婚多年后还在啃老。反观那些从小被告知娶媳妇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不会给准备的男孩。会早早具备独立意识,更容易获得人生的成功。

相同的,对于女生来说同样如此。要早些告诉她们,以后不要想着根男方父母要彩礼,要房要车,而是要跟丈夫共同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来挣去这些。这样至少能让女孩少些虚浮,多些沉稳。

你觉得男方父母应该给儿子准备婚房、婚车和彩礼吗?

1951年4月份,58岁的毛泽东收到了从武汉寄来两封信,信的字迹很陌生。说实话,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多里,对于全国各地寄来的各类私人信件,他多少有些无奈。

因为这些信件,基本都是为了让他介绍工作,或者是家庭困难求照顾的。这些写信人,有的是湖南老家的亲朋,有的是他在各地结交的一些朋友。

不回信?太不近人情了!总不能让人家觉得,自己出息了就不念旧。可就算是回,也只能是拒绝。裙带之风万万不能开,这一点,他很清楚。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多时间里,他写的这类”拒绝信”达到了170多封。

但是这一次,看到这两封信,毛泽东却高兴得很。这封信出自一位名叫陈文新的女大学生之手,她目前在武汉大学读书,信是她的母亲毛秉琴托她写的。

从这两封信里,毛泽东得到两个信息:

第一,已经牺牲的好友陈章甫还有后人在,而且还考上了大学。那时候主席还想不到,这个女娃将来会成为新中国的女院士。

第二,陈章甫的妻子毛秉琴也还健在,目前就在湖南老家。

这两封信,让毛泽东生出不少敬意来。

这第一重敬意,是对毛秉琴女士。 陈章甫是在1930年牺牲的,那时候他才36岁。毛泽东依稀记得,他有3个女儿,最小的就是这位陈文新,那时候她才3岁多。21年了,毛秉琴一个弱女子,硬是在烽火岁月里把3个女儿都抚养成人,小女儿还考上了名校,这位女性让毛泽东打心底佩服。

这第二重敬意,是对陈家人。 陈章甫20岁就认识毛泽东了,他们既是知己又是战友。而毛秉琴,那时候毛泽东还叫她姐姐。毛泽东还在陈家住过一个多月,所以陈章甫的父母也都是认识他的。自从长沙1949年8月4日解放后,毛泽东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了,湖南多少沾上一点边的人都来和毛泽东攀亲。偏偏陈家人,到现在才给他来了这么两封信。而且信里没提任何要求,就是告知他烈士后人一切安好,毛秉琴也很好。

老友还有后人在!而且还这么有出息!毛泽东高兴得很,他当即回了这样一封信:

书信日期为:1951年4月29日

目前这封信被馆藏着!书写很有力道,透过字面我们都能感受到主席内心的喜悦。

陈文新收到这封回信时,已经是5月初了。这封信,让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都“沸腾了”,同学们都争相传阅。

“真的是毛主席回的,你看落款为毛泽东”、“对对对,字迹也和报纸上印的主席笔迹一样”……同学们都在议论。

看着这一切,25岁的陈文新才敢相信:原来母亲讲的都是真的,父亲真的是毛主席的好友,而且主席还认识母亲。

之所以会突然写这封信,陈文新其实是受母亲所托。数日前,她从学校回浏阳老家看望母亲,身体已经不太好的她,才把父亲和主席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了她。也就是到此时,陈文新才对父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收到回信后,陈文新一刻也不敢耽误,赶紧赶回了老家,把信交到母亲手里。眼神已经不太好的毛秉琴,让女儿一字一句念给她听。在女儿激动的声音里,往事历历涌上毛秉琴心头。

丈夫陈章甫是浏阳人,年轻时就是个才子,1911年,17岁的他就考上了长沙中路师范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湖南一师;而毛泽东,是在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的,后来这所学校被一师兼并。也就是在这里,这两位有志青年相识了。

虽然说起来陈章甫算是毛泽东的师兄,但他对毛泽东却服气的很。那时候,两位年轻人都受到了一师老师杨昌济等人的影响,都打算为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做点什么。

陈章甫从一师毕业后,受聘在第一师范附小教地理。一天,毛泽东找到他,称自己有一个有意思的想法,想在长沙各大高校里搞一个征友启示,目的是结交更多的有识之士。

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做法有点儿奇怪。但陈章甫很清楚,这位学弟的脑子总是转得比别人快,他当然得支持。

于是没过几天,长沙各大高校门口就贴上了一则《征友启示》。这则启示用的是兰亭贴体,这是1000多年前王羲之最常用的字体。通篇都是古典文体,共有几百字,湘纸油印,信的大意译成白话大意是:民族危亡之际,所有青年当团结起来共寻救国之道,我诚心结交各类有志之士。

在文中,毛泽东甚至用上了这样的话:

此时毛泽东和陈章甫都是20出头的小伙子,年纪轻轻的他们已经打算为苍生立命!这则启示毛泽东没有用真名,而是用“二十八画生”来代替。而且在启示的最下面,还特意写了这样一行小字: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就写信给我,信由陈章甫转交。

为何毛泽东不用真名?也不自己收信?因为这一年,毛泽东没少“闯祸”!

此时是1915年秋天,在前几个月,毛泽东因为不满校长张干收学生学费的事,组织同学们和他大闹了一场。为此,张干还贴公告说要开除他。好在后来得到杨昌济、徐特立等人的支持,他才能留在一师。

这事刚没过去没多久,毛泽东是该低调一些了。所以陈章甫才主动承担起,为毛泽东转信的任务。

既然是知己,就该支持对方想做的事,在陈章甫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这件事,却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湖南女子师范的马校长,看到贴在校门口的这则《征友启示》,气不打一处来。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找女朋友的启示,居然贴到他女校的门口了,这还了得!

他当即找到了陈章甫,直接质问:

陈章甫虽然年轻,但在附小已经算是名师了,所以马校长很奇怪他为何会干这种事。对此事,陈章甫马上解释:

这下马校长才明白过来,也就不再为难二人了。

因为这则启示,毛泽东结交到了不少有志青年,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新民学会的主要成员。星星之火,在这些年轻人心里点燃了。

之后,毛泽东又有了搞农民运动的想法。陈章甫便提议:“上我老家,浏阳农村去看看”!就这样,毛泽东就在陈章甫家住了40多天,不但认识了陈章甫的父母还认识了他的妻子毛秉琴。那时候,兄弟俩天天一起在农村考察,文化水平不高的毛秉琴其实并不知道他们天天在忙什么,但她相信丈夫一定在做读书人该干的大事。

1918年4月14日,经过这一系列准备,在岳麓山下,14位学友成立了新民学会。毛泽东是带头人,而陈章甫则是骨干成员之一。那时候,这14个年轻人其实并不知道将来他们会怎么样,但他们都清楚这个国家“病了”,他们该扬一扬这世间的浊气!

此后,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在附小当主事。他一个单身汉,平时整天忙着搞新民学会的事,根本没时间管好自己的生活。毛秉琴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的饮食一起管了。对此毛泽东很是感激,就干脆认毛秉琴做了姐姐,因为她比毛泽东大了半岁,而且恰好也姓毛。当时毛秉琴和陈章甫的大女儿陈云已经4岁了,就直接管毛泽东叫舅舅。

在毛秉琴眼里,自己这位毛弟弟虽然挺穷,但却很少求人办事。所以毛秉琴平时在生活里,总是细心留意,看自己能帮上他什么,那时候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弟弟能赶紧找个对象,就能有人照顾他了。

上天眷顾,1920年冬天,毛泽东娶到了心中挚爱:杨开慧。好兄弟能娶到这样一个贤惠又有才的女子,陈章甫和毛秉琴当然替他很高兴。但同时,他们也替这小两口愁了起来:

毛泽东的钱都用在了搞革命上,哪来钱布置新房,又哪来钱买各种婚礼用品?

虽然杨开慧是个识大体的女子,她早就说过了:

嫁给毛泽东不坐花轿、不要三媒六聘、也不要彩礼。

但在陈章甫夫妻看来,结婚毕竟是件大喜事,新房总得布置一下,总得请两桌好友们来热闹一来。

没钱没关系!毛秉琴这个当姐的来想办法,她把自己和丈夫结婚时,别人送的那些喜被等礼品,全都拿也来给毛泽东布置新房。这些东西,她自己一直都舍不得用,都是新的。

没有大排场没关系!陈章甫这个当兄弟的来想办法。他把当年那些老同学、好朋友都请来,凑足了两桌人,替兄弟来撑场面。

就这样,在长沙青山祠,一场低调得甚至不能叫婚宴的婚宴,被毛秉琴和陈章甫两夫妻张罗成了!此后,两家人亲如一家。

如果生活能继续这样下去,那他们应该能一起看着对方的孩子长大,像很多兄弟家一样。可惜,他们生在了烽火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承担的 历史 责任。这一点,他们两家都一样。

先牺牲的是陈章甫。1930年,陈章甫因为学生唐系的出卖,被军阀何键抓住,送到了福星街陆军监狱署。为了让陈章甫开口交代我党湖南省委的机密,何键用尽了各种办法。

他甚至把毛秉琴也抓了来,用老婆孩子的性命要挟陈章甫。那时候陈章甫已经知道自己无法活着出去了,他交代妻子:“好好抚育三个女儿,继承父志”。丈夫这短短的一句交代,后来毛秉琴用了半生去完成!

1930年2月23日,浏阳门外,陈章甫英勇就义,年仅36岁,临终前仍振臂高呼:“革命一定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

陈章甫牺牲8个多月后,杨开慧和3个孩子也被捕。她做出了和陈章甫一样的选择:用生命捍卫理想。1930年11月14日,浏阳门外,杨开慧牺牲了,年仅29岁。

很多人说起这两位湖南籍英烈牺牲时,只是看到了他们不怕死的一面,却忘记了陈章甫是有3个女儿的父亲,而杨开慧是有3个儿子的母亲。当他们选择对敌人什么都不说时,其实也是将孩子们也置于危险中。他们死前根本无法确定,敌人会不会因为他们的不配合,要了孩子们的命。为人父母者,这种痛远胜于自己丢了性命。

幸得上天眷顾,在多方努力下,两家的孩子都保了下来。这次变故后,两家人也就这样失去了联系。

后来杨开慧的3个孩子,得到了舅舅和外婆的照顾,并交给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照顾。在吃了很多苦后,被送往了苏联。

而陈章甫的3个女儿,则被妻子毛秉琴带回了浏阳老家。那时候大女儿12岁,二女儿8岁,小女儿陈文新3岁多, 我们如今已经很难想象,毛秉琴一个弱女子,是如何在那样的年代把3个孩子拉扯长大的。

毛秉琴家有几亩水田,但家里没有男劳力,所以她就带着3个女儿下地。那时候在湖南农村,女人是不能下水田干活的,不然将来姑娘家都不好出嫁。毛秉琴就想了个办法,把女儿剃成光头,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就这样,母女几个打着赤脚,下地干活了。

后来村里人实在看不下去了,都出手帮忙。就这样,带着对丈夫的承诺,这个坚强的女性总算是在村里落下脚来。后来,毛秉琴又做了一个让村里人都没想到的决定:

让女儿们读书!

30年代,这个决定是村里多数人都理解不了的。都穷成这样了,还读什么书?如果是儿子也就罢了,但她家是3个丫头,在大家眼里,把她们养大找个婆家也就是了,何必花钱送去读书?

毛秉琴自己文化水平并不高,她不懂什么大道理,她就只记得丈夫说了,要女儿“继承父志”。丈夫文化那么高,10岁启蒙,17岁就考上了湖南一师,他是那么有学问。女儿要想跟他一样,必然要做个读书人,毛秉琴虽然平时很温和,但在这件事上她很坚持!

就这样3个女儿入了学堂。现实虽然很残酷,但孩子们都很懂事。大姐陈云念完了小学五年级,就对母亲说:“我可以自学了!让妹妹们也上学吧!”后来,她靠自学当了小学老师,从此负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3姐妹中,陈文新是最聪慧、成绩最好的。吃过苦的孩子,总是更珍惜生活里的美好,哪怕命运只是给了她一束细小的光,她也能开出灿烂的花来。陈文新就是这样的孩子,她身上有父亲的睿智,有母亲的坚贞,她身后有两个姐姐的支持。

带着这些,陈文新成了村里唯一的女大学生,她考上的是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从小被母亲扮成男孩子,在水田里种地的她,就想好好研究农学专业。

看着孩子们都渐渐长大了,毛秉琴才把丈夫和毛主席的这段往事,告诉了她们,这才有了本文开头陈文新写信的事,也才有了毛主席的回信。

这些年,毛秉琴不是没想过早点给这位毛弟弟写信,但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愿意麻烦人家。而且,她觉得丈夫刚过世时那么难,她都挺过来了,后面所有的苦她都不怕。中国女性的坚韧、善良、质朴,毛秉琴身上一样都不缺。

只是现在她身体不好了,很想问候一下毛弟弟,她始终相信毛泽东当上主席也一定还记得她,哪怕已经是21年没见了。

毛泽东的回信,证实了她的想法。能替丈夫养大3个孩子,能替他看到新中国成立,能联系上毛泽东,此生她再无憾了。但接下来的事,则更让她感动:

毛主席给她汇来了300元。

这300元是主席给她家的补助,让陈文新能好好上大学。这钱,可是帮了她们母女大忙了。更让她们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后来曾3次接见陈文新。

第一次是在1951年夏天,也就是她们收到回信不久。当时陈文新到北京农科所实习,7月的一天,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突然来找她,把她接进了中南海。

一见到陈文新,还没等她开口,毛主席就问:“你就是陈昌家的伢子啊?你大姐小时候还喊我舅舅呢!” (陈章甫又叫陈昌,毛泽东一直这样叫他)。

接下来毛泽东跟陈文新拉起了家常,问起了她的母亲。陈文新后来印象最深的是,当天晚上主席请她吃了一道湖南人很爱吃的辣椒炒苦瓜,他指着这道菜说:

这“辛苦”二字,是送给陈文新一家的。为了新中国,陈章甫辛苦了;为了3个女儿,毛秉琴也辛苦了。

每年阅兵时,首长们总是会对战士们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很多人不清楚,为何要在那样的场合,用上“辛苦”二字,我想毛主席这番解释应该能给我们答案。饭后,毛主席还给陈文新题了4个字“努力学习”,陈文新一直记在心里。

陈文新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4年,当时陈文新打算去苏联学习。陈文新还记得,当时主席问她打算在苏联学习什么,她回答:

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耕作经验。毛主席一听觉得不对,他说:

陈文新一听就明白了,主席是心里着急大伙儿吃饭的问题,所以才会专程把她叫过来。这次见面,一共长达6个小时,主席跟她说了很多对我国农业的担忧,告诉她在苏联到底该学些什么?告诉她不要生搬硬套,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来。

那时候,陈文新突然觉得身上的担子好重。曾经她读书只是为了秉承父志、让母亲开心,而现在主席教给她的任务,是学好知识回来,让更多人吃饱饭。

陈文新第三次见到主席,是在1957年11月份。当时毛泽东在苏联访问。在莫斯科大学礼堂里,他接见了中国留学生。

对于这次接见,很多留学生印象很深。当时大家提前都说好了,要控制情绪,不准站起来。可是当64岁的毛主席说了这样一番话后,整个礼堂的学生们都站了起来。这段话,如今很多人都还会背:

照片中,毛主席身着灰色中山装,台下坐满了学生,两旁的过道上也都是学生。大家都是站立着的,主席从容地走在讲台上,满怀希望地说出上面这段话。

在这张里,我们看不清哪位是陈文新。但这批留学生,后来很多都和陈文新一样,回了国,成为了国之栋梁。

1959年,陈文新和同学们一起回国,在大学任教,她后来选择的是既生僻冷门又十分艰辛的研究方向——根瘤菌。她之所以选这个方向,就是希望能改良中国的土壤结构。为了搞好这个专业,她走遍各地,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根瘤菌菌库,2001年,75岁的陈文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虽然毛主席没有看到陈文新后来在科研上的这些成就,但陈老内心是踏实的。为国牺牲的父亲陈章甫、坚贞的母亲毛秉琴、一直关心她成长的毛主席,这个盛世如他们所愿!谨以此文,纪念这些最可爱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85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