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天地、跨火盆、射轿门、老人梳发、新娘手抱苹果等都是古代奇怪结婚习俗。
一、拜天地拜天地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婚礼仪式的最重要环节,新人们一定要完成这个步骤才算正式成为夫妻,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领结婚证。
古代结婚时拜天地并不单单指向天地行叩拜礼,还包括父母或家中身份最尊贵的人,同时夫妻双方也要互相拜一拜表示愿意以后携手度过余生,而且男女双方行拜礼时一般是女子腰弯得更低,男人只用稍稍弯低身体,表示女子出嫁从夫,以后万事要听从丈夫的,好在这种不平等的拜礼如今已经被淘汰了。
二、跨火盆
古时候有些地方女子结婚进入婆家前还要跨过一个火盆,表示将身上所有不好的东西让火焰消灭,这样媳妇进入婆家后家宅才会兴旺、稳定,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那时候的人却对此仪式很重视。
三、射轿门古时候女子结婚都是要坐轿子的,除非是家里条件实在太差买不起或者租不起的。新郎在接亲的时候要用箭射喜轿的顶部,寓意着喜气吉祥。
四、梳发梳发是部分地区的结婚习俗,是指在新娘出嫁前夕,家中年长而又有福气的女性会用一把梳子替待嫁女梳头发,一边梳头发还要一边念祝福语,旨在将自己身上的福气分享给这位年轻后辈,这个结婚习俗颇为温暖,在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
五、新娘手抱苹果看过还珠格格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习俗,小燕子和紫薇在出嫁的时候都被宫人塞了一个苹果,从出门到进入洞房后都要好好的捧在手里,只有完成结婚礼仪后才能与丈夫分享苹果。这是因为苹果代表着平安,新人手捧苹果既寓意着婚后平安顺遂,也表示新人有福气可以为婆家带来平安。
你是否还知道其他古时候的结婚习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补充。
一、合婚
合婚之俗,并非一市一县所独有,全国各地大多如此,当然北平也不例外。在北方记一个人的年岁,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属相的相生相克取决行止。
人们为子女择偶,必须经"媒人"往返两家"提亲",其步骤是,先由媒人问明女孩的生肖属相,并索取"八字",把女孩的"八字"送到男家,再索取男孩的"八字"复送女家,双方互请"算命先生"算命,如男女命中没有相克之处,且有成亲的可能时,才进行议婚,否则虽然"门当户对"也只有作罢了,此举俗称"合婚"。
议婚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竟有预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贿的人家。
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反之,倘二人的属相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羊配兔,马配狗。"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又: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俗语说:"虎进门,必伤人。"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二、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倘若见室内陈设豪华,则以为其家境富裕,当然乐意攀亲;若见室内萧条,家徒四壁,而且子女众多,则以为其家境贫困,议婚时就会采消极态度了。
相亲的结果如双方都很满意时,再根据男女八字检查二人的"三堂"。所谓"三堂",就是查双方父母有无相妨之处。倘能得吉,然后就写婚书,且将上轿、下轿和拜天地的时辰、方位,以及纳币、亲迎的日期,都详细的写在婚书上。
三、放小定
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定。
当天女家要摆设整桌酒席,款待来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还有二十样果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干、四鲜、四点心等。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之后,也要回送男家四样礼物,如:文房四宝一盒,靴(鞋)帽一盒,长袍马褂一盒、衣料一盒。这些礼物就在当天烦请媒人带回,送到男家。
四、择日子
北平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谚。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家,询明姑娘的"小日子"。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若新郎年幼,未入洞房之前,作父母的必谆谆告诫,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则所生之孩子,叫"迈门子",大不吉利。因此"择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五、放大定
迎娶的日子决定之后,紧接着就是"放大定",又称"通讯过礼"。在婚姻过程中,这个礼节很重要,所以仪式也很隆重。除"龙凤帖"具有特殊意义外,其他礼物与"小定礼"都差不多。礼物的数最和品质,虽无一定标准,但在原则上,都是分为"四色"礼。如:
(一)衣料首饰类 有已裁制好的衣服,也有衣料以及各种首饰。
(二)酒肉食品类 有双鹅双酒、羊腿、肘子(即蹄膀)及各样蒸食。
(三)面食类 有龙凤饼、水晶糕及各样喜点。
(四)果食类 有四干果、四鲜果。
在这些礼物中的双鹅、双酒以及各种果食,都具有深远的抽象喜意,譬如以酒来说,自古以来,无论任何喜庆,莫不讲究"羊羔美酒",或谓"无酒不成席",证明酒礼是不可缺少的。而鹅是从古礼用雁演变而来的,因古礼的六礼中,有五礼都用雁,主要是因雁是一种信鸟,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双方都要守信。但北方雁甚难得,所以就以鹅代替。按一般习俗,这双鹅双酒,女家只收半数——一只鹅、一坛酒。另一半就在当天请媒人退还男家,这是女家对男家的一种礼貌。至于果食,更有趣味性的意思。如四干果中必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四种,这是取"枣(早)生桂(贵)子"的意思。如在四鲜果中有苹果,就象征"平平安安",但绝对不可用梨,因"梨"与"离"同音,要避免夫妻"分离"之嫌。总之,被选用的果子,都各具不同的吉祥意义。
"放大定"之礼,不比平常,除两位大媒必须参加,并负责"过礼"外,新郎的母亲也要参加,也有另请亲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块儿参加的。而女家则象"放小定"时一样款待;把所有的礼物都分装在箱、盒里,并加以红封条,届时雇工人抬着送到女家,两人一抬,普通人家都是送四抬礼,有钱人家则多送八抬。女家收到礼品后,照例由幼童当面开礼盒。在开盒之前要先向礼盒作三个揖,再用手拍礼盒三下,然后把封条撕去。打开礼盒时必先看到一个红封套,里边放有银元或铜元若干枚,这都归开礼盒的幼童所得。首饰盒里有一付镯子,一定要由新郎的母亲给姑娘带在腕上。带镯子时还要说些吉利话,如:"白头楷老,吉祥如意"等词句。据说此举的用意,是为了新娘过门后要听婆婆的话,以防婆媳间不和睦。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待嫁有期。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添箱"。
六、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举行。
把所有的陪嫁,分装在箱子及食盒里,雇人抬着,两人一抬,由新郎的兄弟押送到男家,据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记载:"前一日,女家请男宾四人,六人或八人送妆,男家亦请人迎妆,物以抬数计,中等之家,大半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富者则自数十抬至百馀抬不等,贫者则十六抬,十二抬,再次则仅备女子常用之物若干,雇扛肩人送去,不上抬。若抬数多者,妆奁前导以鼓乐,男家迎以鼓乐,然近亦有于娶日送妆者。"从"妆奁前导以鼓乐,男家迎以鼓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送嫁妆"之举是很隆重的,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几块土坯。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一并抬送到男家。
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嫁妆中的每一箱匣,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而已。
七、亲迎
吉期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并且要按照《通书》上所规定的时辰出发。在起轿前,先由两个男人熏轿,并用一面镜子、一本《宪书》,向轿内幌照几下,用以驱邪。有钱的人家娶媳妇场面特别大,仪式非常隆重,各种仪仗排列的次序大约是"顶马"(在迎亲仪队中,有一人盛装骑马负责开路并指导整个行列,名曰顶马)在最前边,其次为回避牌、吹鼓手(即今之乐队)、铡锣、缀灯、旌旗等,可谓:旗、锣、伞、扇一应俱全;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场面之大,声势之成,实在难以形容。新郎的绿帏座轿居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象是"大老爷"出巡一样,此时此地之新郎,正如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场面大的仪仗,一排列就占满一条街。其中有两个防煞的人责任最重,他们各拿一块红毡,随行于花轿两旁。途中遇有井泉庙宇时,必须张毡遮盖新娘的花轿,以防邪魔作祟。另有娶亲太太二人,娶亲官客二人或四人。也分乘轿子一块儿随仪仗前往。照例新娘的花轿不能空着,所以必须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幼童坐在里边压轿,而且手里还提一把茶壶,俗称"提茶壶的"。茶壶之中,装清水少许,豆腐一块,上插蝙蝠形红绒花一朵。因为豆腐与蝙蝠,第二字都与福字同音,象征双福临门。又在茶壶上盖四方红罗一块备用。因罗与乐音略同,象征终身快乐!男家为了能顺利达成迎娶新娘的任务,要在事先预备若干"红包",各包铜元、制钱、或角票等,交娶亲官客见机备用;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娶客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娶客就把红封包儿,递过去之后,里边才开大门,并令吹鼓手吹打奏乐。然后娶客又把预先带来的制钱铜元等向门内投撒,俗语叫"撒满天星"。女家的执事们把娶客迎入院中,花轿也跟着抬入。女家以茶酒款待娶客,并把准备好的"子孙碗箸"放在娶客面前,请娶客带给男家。"子孙碗箸"不可磕碰损坏,否则主男女福寿不长,所以双方都认为事关重大,特别小心;此时男家的娶亲太太就把"提茶壶"的幼童所带来的红绒花及四方红罗交与女家的送亲太太,女家再请亲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共四人分持红罗盖头的四角,先在新人面前四人传递,嘴里说:"四季平安,百年好合,白头到老,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然后把红绒花给新娘戴上,再把"红罗盖头"盖在新娘头上,娶亲太太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花轿未到之前,女家即由家人把新娘头顶上的头发,分下一缕挽一发髻,取"结发夫妻"的意思。新娘上轿的时候,必须有人在地上逐次接铺红毡,使新娘足不沾地,由二人搀扶上轿。也有由新娘的父兄抱着新娘上轿的。新娘在轿内无论冷热,头上的"盖头"都不许摘去,虽在炎夏,也不例外。在起轿前,新娘的父母必对花轿详加检查,以策安全。起轿后仍派新娘的兄弟二人随行于花轿两旁,俗语叫"扶轿杆"。同时也请送亲太太及送亲官客一同随轿"送亲"。一直送到男家为止。
八、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执事人等各司其职,准备新娘下轿。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于是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嫂(即今之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俗称"宝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嫂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事前先请两位"全福人"把炕(或新床)铺好,新娘入内便盘膝端坐帐中,俗称"坐帐",又称"坐福"。并撒喜果于帐中,此举正如唐代"撒帐"之遗风。此时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俗语叫"初会"或叫"露脸"。遂即摘下新娘头上戴的绒花,这朵绒花,新郎可任意放置,据说放在高处即可生男,放在低处即可生女,现在看来都是迷信。但在当时因受社会背景所使然,认为一切是应该的。
九、吃子孙饽饽
"坐帐"之后,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仍由三位送亲太太各取一碗,分送给新夫妇交换进食。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接着就是饮"交杯"酒,就是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由娶亲太太送给新郎,送亲太太送给新娘,各饮半杯而再交换一次,所以叫"交杯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摆圆饭"或"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娶亲和送亲太太及其他宾客均坐陪座。筵席一开始,新郎 新娘必须都先吃一大口馒头,据说是意味新夫妇,今后必有"满口福"的意思。
十、闹洞房
"闹洞房"是代表喜气的,所以家家户户,只要娶媳妇儿,就要闹洞房,而且闹的越热闹越好,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古今皆"闹"!只是闹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文雅之士,动口不动手,有些莽汉粗夫,则尝因酒后乱性,以致闹成过失杀人的惨剧!如应劭《风俗通》所载:"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成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由此可见,闹房之俗,自两汉以降,一直是盛行不衰的。
俗语说"三天无大小",是指在新婚后的三天之内,不分大小(长幼)辈分,都可以参加"闹洞房",话虽如此,实际参加的,都是平辈的。族亲方面当然是堂兄弟姐妹们,姻亲方面,就是姑表、舅表、姨表的表兄弟姐妹们,一定参加。如大家族支系旁系关系众多,参加闹房的人,也一定很多。人一多,就会七嘴八舌,甲让新娘这样,乙又让新娘那样。当然都是男女间一些难为情的举动。最时髦的举动,是让新郎与新娘"亲嘴儿"!"亲嘴儿"就是"接吻",民国初建,虽已西风东渐,但以中国人保守的程度而论,男女青年当众"亲嘴儿",当然也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有人喊"亲嘴儿"时,羞得新娘面红耳赤,不敢抬头,于是大家更起哄:"亲嘴儿!亲嘴儿……!"如此情形,新娘当然不堪其苦,但也无可奈何,因参加闹房的人,都是新郎的亲戚和族中兄弟姐妹,并且也是为贺喜而闹,所以多苦都要忍耐,否则越闹越凶,不但可能闹到通宵达旦,而且徒伤感情。
闹洞房之俗,虽说很普遍,但北平究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都市,有些人家,家长的思想过分保守,以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婚礼始终应在严肃气氛中举行,这种家庭当然只有"免俗"了。
十一、分大小
拜家庙拜祠堂统称为拜祖先,这是拜过天地之后,一个最重要的节目,因新娘"过门"之后,就是丈夫家的一员,而不拜祖先是不算数的,所以拜祖宗是很重要的。
拜过祖先之后,就要"定名分",俗语叫"分大小"。就是要认识婆家家庭分子中的长幼辈分。人口简单的小家庭。新娘就在洞房之夜叩拜公婆和认识家族近亲的辈分关系,惟如大家族人口众多,洞房之夜不及一一叩拜,所以必须在次日上午由妯娌陪同分别拜见。拜见长辈必须磕头,对平辈则以作揖及双手拜拜为礼。拜过家族就拜前来贺喜的亲友。并且无论拜见何人,都要夫妻同拜,俗语叫"双礼"。无论家族或亲友,要是长辈对新娘都有赏赐,普通都是送一红包,内封银元或钞票,数量多少都没一定。也有送首饰、衣料等贵重物品的,俗语叫"贺红",亦称"见面礼"。
十二、会亲
新婚次日,新娘拜过祖先家族及亲友之后,男家尚有一项重要礼节,就是会亲家,简称"会亲"。据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说:"是时,新娘姑、姨、娘舅、外祖、外母齐集于男方。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吃酒时,一人一席,至多两人一席,但必须二人作陪。如是,女方来十位宾客时,而男方必须二十人作陪也。此时,新郎向女方之来宾行礼,来宾即赠以带子(表示生子)、扇子(表示生个善子)和钱袋。袋中有钱一吊者,为当朝一品,二吊者为和合二仙,三为三台子贵,四为四季平安,五为五子登科。以至于七、八、九、十,也都念念有词。"由此可以看出"会亲"之宴,相当隆重,并且要"一人一席",还要"二人作陪"一节,对"亲家"的宾客又是何等尊敬不过从"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这些话中,又可体会到当时的新娘在婆家的处境了。
十三、回门
"回门"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要一块儿去,俗语叫"回门",或"三朝回门"。不过也有在四日归宁的,也许是因大户之家礼节繁缛之故。一般婚姻过程,大致是从"议婚"起,到"回门"止,就算完成了。惟回门之日,新夫妇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在当天赶回男家。此后九日,十二日,十八日,女家都给新娘送食物,俗语叫做单九、双九、十二天。婚后满一月时才能回娘家住一月。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俗语叫"住对月"。以后逢年过节,女家都会接姑娘回家过节,借以团聚数日。
新娘进门有什么讲究:
汉族民间俗信,居处多神。门有门神,灶有灶神,床有床神,窗有窗神。就是门坎上也有门坎神,因为各有各的用处,所以似乎各有各的本领,不能慢待,都要敬重,所以新娘子进男家门时特别忌讳触犯了各种神灵。尤以门坎为最要小心之处。
新娘子绝对不能用脚踏在门坎上。据说会触怒门坎神的。门坎民间又称门限,那是一家之界,门里门外,家里家外的分野,平时有人进入家门时也忌踩踏门坎,以为是对这家主人的不尊重,何况新娘子又身带煞气、秽气呢让新娘子踩踏了门坎更是不吉利,是踩了丈夫家的威风,甚至还会有妨死公婆的严重后果。所以台湾婚俗有“跨得过(门坎),活百二岁”的吉语,以提醒新娘子跨过门坎而不要踏在门坎上或者被门坎绊住了脚。
在民间口语中,门坎还有指找窍门或占便宜的本领的意思。俗话说,“你不懂门坎”,“他门坎精,不会上当”等,就是这种意思。从这点看,男方也不愿让新娘子踩住了门坎,站在门坎上边。那样,岂不是要被刚过门的媳妇占了上风,得了便宜吗谁保她降住了门坎神,不妨门里的人呢所以男家是最忌讳新娘子踏门坎了。
汉族民间俗信,居处多神。门有门神,灶有灶神,床有床神,窗有窗神。就是门坎上也有门坎神,因为各有各的用处,所以似乎各有各的本领,不能慢待,都要敬重,所以新娘子进男家门时特别忌讳触犯了各种神灵。尤以门坎为最要小心之处。
新娘子绝对不能用脚踏在门坎上。据说会触怒门坎神的。门坎民间又称门限,那是一家之界,门里门外,家里家外的分野,平时有人进入家门时也忌踩踏门坎,以为是对这家主人的不尊重,何况新娘子又身带煞气、秽气呢让新娘子踩踏了门坎更是不吉利,是踩了丈夫家的威风,甚至还会有妨死公婆的严重后果。所以台湾婚俗有“跨得过(门坎),活百二岁”的吉语,以提醒新娘子跨过门坎而不要踏在门坎上或者被门坎绊住了脚。
新娘下花轿的禁忌:
在新娘子尚未进门,又即将进门之际,民间还有许多“煞威风”的陋习。江浙一带等花轿来到男家门口时要有意停留片刻,以灭新妇之火性,使她日后不敢犯上,不敢不服管教。
有些地方还要让花轿从婆婆预先悬挂的裤裆下穿过,其中也含有媳妇在婆婆之下,不得违命的寓意。广东番禺县习俗,新娘下轿时,新郎要以折扇敲打其头,驱入新房。藏族婚俗,新娘乘马到男家,男家宾客相迎时,众人突然大吼一声,随以五谷撒向新娘,使新娘惊愕,谓之“吓魔”。满族、裕固族等,花轿需从男家门前两堆旺火中间通过,平落院中,这时新郎要以三支无镞箭射轿门。取“兴旺发达”、“驱邪避煞”之意。台湾风俗新娘子下轿前,新郎还要上前冲轿门猛踢一脚,意思也是给新娘一个下马威,好让她日后百依百顺、服服帖帖。否则,将导致日后家庭的不和睦。
但此时新郎的父母必须回避,否则,新郎一脚或者会没踢中新娘,反而踢中了自己的父母。因为公婆和儿媳处于相对的状态。民间有不吉则凶、不福则祸,不里则外、不东则西的对应观念,所以不踢中新娘就踢中公婆。不过,按此说,亦应该新娘和新郎相对应才是。新郎和新娘理应是阳与阴的对应状态,二人谁的灵气更强大,谁就能降服对方。
公婆只是新郎一方的同情者,最多是辅助的次要力量而已。所以新郎踢不中新娘(实际并不真的踢到新娘身上去,而是象征性的),就该是被新娘挡回来而反中自身。但作为新郎的父母,因和新郎有血缘关系,此时如在一旁,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或者至少会使他们感到某种羞辱、不光彩,所以还是最好让他们避开为好,免得让老辈为小辈之间的事受气伤神。总之,不管怎么解释,公婆在新娘下轿时不能在场观看是民间客观实在的规矩。这与古俗结婚当日新妇不见舅姑(新郎的父母)是有相通之处的。白族至今仍有新娘八字与翁姑正冲,则新娘进门时翁姑要避开的习俗。
因为古代男尊女卑,妻子要对丈夫百依百顺,踢三脚的意思便是希望妻子可以日后对自己百依百顺,温柔贤惠。古代成亲的时候,刚刚开始新郎便会朝轿门轻踢一脚,这个时候新娘便立刻会还一脚踢在轿门上,这就表示以后夫妻二人生活的平等性,也就是说老公不怕老婆老婆不怕老公。
之后的步骤便是新娘将嫁妆的钥匙递给新郎。新郎就会将钥匙举高给众人看,亦为新娘多子多福。之后才轮到新郎踢轿门三次,在这之前还需要新郎用扇子敲打轿顶三次,这寓意着新郎希望新娘日后可以对自己百依百顺,也就是说这在宣誓着新郎的威严。
我国古代男女成婚的法定年龄较早,男子20岁,女子15岁。古代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男女双方的婚嫁成功与否,只在父母一念之间,与巧舌如簧的媒人如何劝导。古代从提亲到结婚,大致分为提字仔,当自己通过了父母的审核之后,便让儿女双方见上一面。字仔的意思包括出生年月,职业等家庭状况。女方拿到男方的字仔之后,便会将它供应在祖宗排位之前,若三日之内家宅平安,双方婚事即可开始正式商议。
提亲的前期准备有讲聘金,谈聘礼,定日期。古代的聘金数量取偶数,聘礼种类名称数量都由女方男方家庭的环境所决定,所以讨论这个的时候,往往会使双方不欢而散。聘礼包括礼饼、礼糖,全猪全羊或者猪腿,而且这些猪腿猪肉不能全部收下,需要将脚退还给男方,还有面线、冰糖、瓮酒、首饰等,而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之后,在婚嫁当天便会退回一小部分,另外还要再加上一整套的结婚礼服与平常穿戴的衣服鞋袜,若男方是读书之人,便还要再加上文房四宝。所以古代的婚礼是十分复杂的。
一说此风源起于唐代北方士族违禁偷娶活动。东汉魏晋以来,士族大姓自恃门第高贵,儿女婚事一直在小圈子内进行,耻与异姓结亲。其中最称显贵而顽固的,要推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与博陵崔氏、陇西与赵郡李氏这七大望族。唐高宗时,出身寒族的李义府官居宰相,欲为儿子在这七大望姓中娶个媳妇,竟到处碰壁。李相为此怀怨,便劝说皇帝下诏,禁止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时又派人重修《氏族志》,规定不论门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属士流。从此这七大高门自为婚姻以保持“血统”的门路断绝了。然而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束缚,照样偷偷地议婚论娶,只因不敢公然冒犯天子诏令,便取消了车马送亲、却扇吹奏等一应公开热闹的排场,改为天黑后弄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男家结婚。对此,唐高宗和唐文宗又追颁过禁止乘坐“檐子”的诏令,以免这些人家瞒天过海,但都有效一时,风头过后,又见卷土重来。中唐以后,“檐子”迎亲居然成了一种有身分的标志,连七姓之外的士流人家亦有贪慕虚荣而学样的。迨至宋朝,前朝禁令一概废除,“檐子”送嫁转为公开,又嫌其简陋,遂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日后再流变为花轿。从此,“花檐子”或花轿代表某种社会身分的观念深入人心,似乎非如此不能得到舆论的认同和尊重,而诸如纳妾收房、寡妇再嫁等婚姻活动不得乘坐花轿的禁忌,也由此衍生。
一说此风源自北宋理学家程颐对传统送嫁婚仪的改革。相传古代婚俗中,大夫以上嫁女有“反马”规矩,即女方用车马把新娘送至夫家,小夫妻过上一段日子(通常不少于三个月)后,倘相处和睦,夫家便留下车子,送还其马,叫“反(通返)马”。如果两人合不来,或因其他缘故导致婚姻难以维持,新娘便骑乘自家的马返归娘家,或等夫家甘言求和,或竟从此不回夫家,准备离异。这种风气,自先秦传至唐宋,可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已嫁妇女的举止还是有一定自由的。程颐和其兄程颢并称“二程”,都是理学宗师,认为婚姻当以终身夫妇才合“天理”,反对男子再娶女子再嫁。程颐晚年时,家里出了两件事,先是甥女出嫁未几,夫妻失和,骑马返归娘家;接着又是侄媳妇因丈夫暴卒,也骑着马一去不归,不久便改嫁他人。程颐受此刺激,一病不起,死前留下遗嘱:今后程家送嫁女儿,一概不用车马,男方须用“檐子”来迎娶,断绝“反马”之习;反之,程家娶亲,也照此办理,以此确保既嫁女子“从一而终”。程颐死后十多年,金兵内侵,中原骚乱,程家从洛阳迁居池阳,其后一直恪守祖训,所生女子,出嫁时一律坐“檐子”,夫死不归,“守节”终身。随着理学在南宋的兴盛,这种“从一而终”的观念渐为社会接受,“檐子”取代车马的迎亲习俗亦流行起来。其后果,一方面是嫁出的女子从此失去返归娘家的自由,另一方面她们在夫家的地位也有所巩固,俗谓“我是被你们家用花轿抬过来的”抗辩自卫之辞,就是以这种迎娶礼节为根据的。
还有一说,称此风源起宋高宗赵构的一场历险:宋室南渡之初,高宗往宁波流窜,途中遭金军拦截,冲出包围后,人已落单,惶恐间又被一片湖水挡住去路。眼看追兵将到,高宗准备投湖自尽。正巧,有个乡村姑娘在湖边浣纱,指着湖水对他说:“这里水浅,相公快快下去,只管仰起鼻孔透气,我自有办法搭救。”高宗依言下湖,待湖水没至颈部,把头仰起露出鼻孔在水面上吸气。那村姑旋将手上的白纱迎风一抖,撒向湖面,飘飘洒洒,正好把他全遮住了。金兵冲到湖边,四望不见高宗身影,喝问村姑是否见过高宗,村姑伸手胡乱指了一个方向,称高宗已经逃跑。金兵立即调转马头,朝着姑娘所指疾奔而去。待金兵走远,姑娘收起白纱,把高宗搀上岸来,带他回家去换了衣服,并找船将其送到对岸。时隔两年,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站稳脚跟。随后便传旨宁波府,要求寻访那个有“救驾”大功的村姑,结果无人出头领功。高宗特下圣旨一道:今后凡是宁波女子出嫁,特许乘坐四人抬杠的轿子。四抬轿子正好是皇后所坐八抬鸾驾的一半规格,所以宁波人以后一直自夸他们的花轿是“半副鸾驾”。后来其他地方的人也学了样,这个风俗就此传了下来。所以迄今还有一些老辈人管新娘乘坐的花轿叫“四明轿子”,这是因为宁波别称“四明”的缘故。
上述诸说,虽然或多或少有些史料印证,但都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缺乏确凿的文字记载。所以,新娘出嫁必坐花轿的真正原因,依旧是个待解之谜。
古代男子娶亲的时候要在轿子前踢几脚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为了展现男子的威严。因为在古时候男尊女卑还是非常普遍的,女子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在家里都是男人当家,女人要扶持家里的琐事。在结婚的时候男子在轿子前踢几脚主要就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威严,也预示着以后在家里女人要听从男人的话,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威严,也有一种作秀的感觉。
第二种说法就是有多子多福的寓意。男子在轿子门前踢几脚就预示着希望女人到了自己家以后,可以很快的帮助自己生育孩子,传宗接代。这个时候女人在轿子里面也会回应三次,就代表了女人会遵循夫家的意愿,服从夫家,这也是受到当时的世俗所致,展现了男女地位的差别。
第三种说法是男人为了给女人一个下马威。虽然男尊女卑是古时候的常态,但是难免也会出来几个河东狮吼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在古代是受到鄙夷的,男人都不想要太凶的女人。所以在结婚的时候在轿子上踢几脚,就是为了给轿子里面的女人一个下马威。
想要借此告诉她,自己是一个狠角色,并不是软柿子。希望女人能够摆清楚自己的位置,能够服从自己,要给男人地位,不要越界。毕竟百依百顺的女人在古时候是更让男人喜欢的,女人也没有现在的地位,很少有人会反抗。所以先给他下马威,提醒这个女人结婚以后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不要做出格的事情,否则自己也不是好惹的,肯定会治理女人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