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婚礼英文名

鄂尔多斯婚礼英文名,第1张

鄂尔多斯婚礼

Wedding in Ordos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

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

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鄂尔多斯婚礼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一、步骤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二、婚礼习俗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着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自然还是"抢亲"的人获胜了。

于是,新娘和亲人们依依惜别,送行的人们唱起送亲歌,歌声中,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最后,往往是男方抢先到家。

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棋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几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

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三杯,然后方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三、意义

这些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些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礼的程序,也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婚礼有别,是蒙古族婚礼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包头市伊盟人家餐饮有限公司是2013-01-24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新型居住区(温馨园)-36-6。

包头市伊盟人家餐饮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50204061609944R,企业法人许存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包头市伊盟人家餐饮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许可经营项目:餐饮服务:含凉菜、不含生食海鲜、不含裱花蛋糕;预包装食品、不含乳制品的零售;住宿(凭许可证许可范围内及有效期限内从事经营) 一般经营项目:会务服务、礼仪服务、场地租赁。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包头市伊盟人家餐饮有限公司对外投资0家公司,具有1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包头市伊盟人家餐饮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2793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