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

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第1张

提起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另外,还有人想问古代女子几岁可以出嫁?男子几岁可以娶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古代结婚的年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男女婚配年龄

1、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

关于古代婚姻,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认识,古人普遍早婚早育。从文献资料来看,古代女子结婚是比较早的,具体早到什么程度呢?一般而言,古代女子到了13、14岁就要出嫁的,最晚也不能超过19岁。

《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西周时期男子20岁“冠而列丈夫”,女子15岁为“及笄”,男女过了这个年龄就可结婚。同时,《周礼》也有规定:男子30而娶,女子20而嫁。这一时期,女子出嫁是比较晚的。

但是到了汉代,这一年龄大大提前了。在汉代,男子结婚年龄是15、16岁,女子则是13、14岁。《汉书.惠帝纪》有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超过了15岁还不嫁人就要缴纳五倍的赋税,就要出面干预了。

从西周到汉代,结婚年龄为何提前呢?有人这和越王勾践有关。据《国语·越语上》载,越王勾践曾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越王勾践为了复仇,举国上下都奖励生育,早婚早育自然是题中之义。

汉代之后,早婚似乎成为传统,历朝历代一再沿袭。如,贞观元年(年),唐太宗下诏: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又如,宋代规定“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明代朱元璋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这是规定,从历史人物看,也反映了女子早婚这一现象。如班昭年仅14岁的时候,就已经嫁给了曹世叔;李清照18岁的时嫁给了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10岁入宫便被临幸,然后便怀孕了。

古代女子在18岁之前大都已经结婚,身体尚处在发育阶段,其身心是备受扭曲的。过早结婚生育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加之古代的条件比较差,女子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一再提前人们结婚的年龄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古代生产力低下,战争不断,人口扩张是对抗天灾人祸的办法。每场战事、天灾之后,要快速恢复人口,必然要鼓励人们早婚早育,并为此做出一系列的规定。

古代结婚的年龄

值得一说的是,既然要早婚早育,就很难做到优生优育。古代疯狂扩充人口,造成了很多的后果,如孩童的概率变高,人们的体质不断下降,这也是古代人平均寿命较短的原因之一。

2、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古代女子几岁可以出嫁?男子几岁可以娶妻?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

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南北朝时期“剩男剩女”要受严惩“女子十嫁,家人坐之”。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

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早的11岁就结婚了。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以上就是与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相关内容,是关于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的分享。看完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少说也有几千年时间,这段漫长的岁月之中,必然没有统一且明确的结婚年龄规定。每逢战乱时期以及天下大定初期,人们结婚的年龄就必然会提前,这样才能保证人口数量的稳定,13、14岁结婚便是正常现象。

0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规定17岁女子必须结婚

春秋战国是属于标准的乱世,群雄之间忙着竞备争霸,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提升人口数量,有了强大的人口数量基础,经济、军事、农业才能有实现腾飞的基本条件。

因此,越王勾践为了实施自己的宏图大业,就必须要软硬兼施的提升人口数量,他下了命令:男子年龄为20岁之前必须结婚,女子年龄为17岁之前必须嫁人,不然就要治他们父母的罪。

02、汉朝初期,规定女子15岁之前必须嫁人

汉朝刚刚建立之时,人口凋零、百废待兴,于是朝廷就颁布了法令: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翻译过来就是:15-30岁之间的单身未嫁女子,需要征收5倍的税。这就相当于“单身有罪”,不嫁人就要被高额罚款,强迫让姑娘们赶紧嫁人,嫁人之后自然是抓紧时间繁衍后代,把人口数量给提升上来。

因此,当自家女儿到了13、14岁的时候,就是到了该嫁人的年龄,父母要尽快把女儿嫁出去,不然留在家里就是“养了个赔钱货”。

等男子娶了媳妇之后,男方的家里就会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催促夫妻尽快生孩子,如果女方生不下来孩子,可能就会被冷落或者歧视,或者被一纸休书扫地出门,沦为大家眼中的“失败者”。

03、生产力越先进,结婚生子的时间越晚

单纯根据人体发育状况来看,女性在13-14岁时就拥有了生育能力,可以为人口数量的提升做贡献。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也需要人们早早的进行结合和繁衍,以求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单纯的堆叠人口数量的意义并不大,人们需要提升教育程度,从强调数量转为重视质量。

因此,生产力相对较高的明清时期,一般规定女子14岁以上可以结婚,男子16岁以上可以结婚。

而生产力更为发达的21世纪,我国明确规定了男子22岁以上可以结婚,女子20岁以上可以结婚。

现代社会不仅仅需要男女双方拥有生育能力,还需要夫妻双方具备成年人应有的心理条件,能够承担起养儿育女的基本责任,这样才对家庭和整个社会有益处。

最后:

结婚年龄是要根据时代背景进行调整,适合时代的婚龄才是最好的。

虽然宋代法律规定男女最低婚龄男15岁女13岁,

但现实中婚龄普遍都推迟,

例如和包拯同时期的富弼,

直到29岁中举时才结婚,

此前他请求父母让弟弟和姐妹们先结婚,

甚至还建议一位24岁的未婚来访者晚点结婚,

这样可以集中精力专注学业。

而包拯在婚前也一直专注学业,

可见晚婚是宋代士大夫一致的选择。

中进士以后结婚的比比皆是,

因此帝都人都爱榜下捉婿,

当然,推迟婚姻等中进士再结婚的也有风险,

据说某位书生一心一意等中举再结婚,结果50岁才结婚笑···。

司马光和朱熹都建议:女14-20岁,男16-30岁结婚比较适宜;

而学者罗愿还专门写文章说所有的男人应当等到30岁以后结婚,

除非他们像孔夫子那样的孤儿需要结婚以承担祭奠祖先的义务。

女子的婚期推迟到20以上,

唯一合法的理由就是为父母或者祖父母服丧;

更特殊的情况就是因为家贫无力置办嫁妆,所以不得不晚婚。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活了多少岁

司马懿 字仲达,公元179年-251年,享年约72岁,(河内温县孝敬里(河南温县招贤镇),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

 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晋文帝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文帝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大晋 改元泰始。

 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

 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晋文帝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文帝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大晋 改元泰始。

 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hr 扩展阅读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武帝司马炎诚恳地向尚书令张华讨主意:“谁可托寄后事者?”

 张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

 这太令司马炎伤心了。在这个世界上,他内心深处最忌惮、最讨厌的人,就是同胞弟弟、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景帝司马师一直没有儿子,文帝司马昭便将司马攸过继给兄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替兄长掌握大权,他经常拍着身下的座位说:“天下是景帝的天下,我代他摄政,百年之后,这就是桃符的座位。”

 桃符,是司马攸的小名。

 完全可以想像,司马炎听到父亲说这番话,心情该有多么不安、愤懑。

 关于继承人问题,司马昭犹豫了好久,终于在死前半年,确定了司马炎的世子地位。

 4年后,司马炎的母亲王太后病死。她临终时,担心司马攸的命运,对司马炎说:“桃符性急,你作为兄长,要好好待他,勿忘我言。”

 王太后没有看走眼。她死后十五年,三十六岁的司马攸忧懑而死。

 司马攸小兄长十二年,王太后死时,司马攸才二十二岁。司马炎当上皇帝后,司马攸一天天成熟,为人低调谦逊,爱读书,是西晋宗室中的贤人。

 与他相比,司马炎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儿子司马衷则是有名的 。

 从理论上讲,司马攸继承皇位一点障碍都没有——他是景帝的嗣子,而景帝是宣帝司马懿的嫡长子,按道理皇位就应该是司马攸的;即使抛开景帝不论,光说司马攸以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也是史有先例的。太子是个 ,国赖长君,让司马攸做皇帝才是正确的。

 贾充、荀顗、荀勖、冯紞、杨骏等大臣坚持以太子为嗣,在《晋书》中,这些人无一例外地被视为奸佞。

 与他们敌对的,有张华、羊琇、任恺等人,在《晋书》中,这些人大多被视为忠臣。

 双方各自结为朋党,相互攻击,从朝堂之上吵到宫廷之外,设陷阱、下套子,闹得不亦乐乎!

 讨平吴国后,司马炎将吴主孙皓宫中的姬妾、宫女五千余人据为所有,致使洛阳后宫人数猛增到一万余人。人太多也不好,司马炎满眼缤纷不知所从,每天坐着羊车随遇而安,羊车停在哪个美人房前,就在哪里过夜。宫人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寄托在那几只拉车的羊身上,纷纷学习放羊人的本事,在房前插竹枝、洒盐水,吸引羊群。

 就这么毫无节制的地夜夜笙歌、春宵苦短,皇帝的精神与肉体一天比一天委靡。

 太康三年,皇帝对张华说“谁可托寄后事者?”与其说是想征询张华的意见,毋宁说是想让张华表明立场。结果张华站错了队,他就毫不留情地将其贬到幽州去了。

 张华被贬走了,那朝中另外那些向着齐王的人怎么处理?

 荀勖一肚子坏水,他建议皇帝引蛇出洞:“陛下令齐王回封国,以此观察朝臣的反应。”史书上说“帝以为然”。

 于是,太康三年十二月甲申,皇帝下诏,让齐王司马攸回封国。

 诏令一出,举朝哗然。

 皇帝的叔父扶风王司马骏拄着拐杖,跑到宫里来要求皇帝收回成命。随后,征东大将军王浑、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纷纷上书向皇帝施加压力。

 司马炎这时应该不止感到愤怒,而且还恐惧。扶风王司马骏是宣帝的儿子,在关中有极高的威望;征东大将军王浑是攻灭吴国的功臣,手握重兵;中护军羊琇是外戚重臣,统率京城洛阳的禁军;侍中王济、甄德是驸马。这些人如果想搞一次政变,那实在太容易了。

 这时,王济、甄德又出了昏招,分别让妻子常山公主与长广公主到宫中去哭谏。

 眼泪这种武器只能打动女人心,两个公主去找皇帝哭,常山公主还是个瞎子,哭起来肯定不好看,皇帝被她们哭得烦死了,越发下定主意,要让齐王回封国养老。

 当群臣与皇帝廷争面折的时候,处在暴风眼中的齐王是什么反应呢?

 史书说上,甲申诏令下达之后,齐王“攸不悦”。

 千载之后,我们无法揣度齐王那微颦的双眉之后,隐藏着怎样的心思。

 也许,他确实只是感到伤心;也许,他确实暗藏着野心,在缄默中等待众意逼迫皇帝就范。

 纷纷扰扰间,太康三年接近了尾声。

 瑞雪初降、天地静止,这是折梅看雪的好时节,再为些许俗事争吵未免焚琴煮鹤,收拾收拾过年吧。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元日的朝会照常举行。正月晦日,皇帝领着众臣到洛水泛舟,绿波徐徐,春枝袅袅,新鸟欢歌,心旷神怡,只是众臣中不见齐王攸,听说是病了。

 二月,皇帝又增加济南郡为齐王封地,给齐王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等物。

 这可以看作是皇帝的最后一点耐心。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这些都是受命出征的诸侯才能享用的,皇帝恩威并施,看来是铁了心了。

 齐王上书说自己病了,请求解除官职,去崇阳陵给父母守陵。

 皇帝不许。

 齐王亲自进宫向哥哥求情。皇帝越看越觉得弟弟不像是生病的人,他这时铁石心肠,心里想着只是“你快快从我眼前消失”。

 结果齐王如他所愿消失了。就在进宫后的几天,齐王病情加重,吐血几升,不治身亡。

 凶信传到宫中,皇帝猛然醒悟,原来弟弟不是在耍诡计、耍小聪明,他是真的病了!

 司马炎大哭了起来,那一刻皇帝想到的全是弟弟的好,想到弟弟幼年时的乖巧可爱,想到弟弟成年后的恭谨谦让,想到父母临终前的叮咛嘱咐。

 皇帝就这么真诚地哭泣着,直到侍中冯紞冷冷地抛来一句话:“天下归心齐王,他的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何必哀伤!”

 皇帝猛然止住了泪,脸上浮现起冷冷的讪笑——我正沉浸在自己虚假的悲痛之中,扮演着一个痛失爱弟的悲情兄长角色,你就不能让我多装一会儿?

 随着齐王的去世,喧嚣十几年之久的皇嗣问题尘埃落定,储君的位置上赫然端坐 太子司马衷。

 三百年后,编写《晋书》的唐朝史官充满遗憾地假设,如果齐王不死,兴许八王之乱就不会发生,随后五胡乱华、南北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就不会到来。

 但也有人说,如果齐王不死,内乱将提前十年爆发,齐王的死消弥了一场分裂,其实是最好的结局。

 

 孰对孰错,已经无法知晓。

前几日有人大代表提议将法定结婚年龄提至18岁,网友们一下炸锅了,褒贬不一。18岁比现行的法定婚龄相比有所提前,法定婚龄即一个时代政府官方通过立法等形式公之于众的结婚年龄,它体现出一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人群普遍思想观念(如育儿观念和养老观念)等众多信息,通常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在中国古代,不同朝代,不同朝代的不同时期,政府公布的法定婚龄时常有所变化,并且有时候还常常有强制性,即达到婚龄上限可能会被强行婚配。古代社会的婚姻目的基本是“广家族,繁子孙,养父母,求内助,别男女,定人道”。对与人口关系密切的婚姻,官方常常也是高度关注,希望保持人口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加,保持社会稳定。

Q版汉代婚服

先秦

早在周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法定结婚年龄,但是对于此年龄为上限还是下限有不同意见。《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总体来看,当时人生活的环境不如现今医疗卫生状况条件和基本生存条件,男子三十和女子二十作为结婚的起始年龄肯定是不妥当的,将20岁和30岁理解为官方的结婚年龄上限更为合理。

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不同学派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比如孔子提倡“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可以看出孔子是比较认同男子与女子在各自举行完成人礼而为适婚年龄。由于频繁的战争消耗大量的精壮劳动力,一些国家开始采取强制措施要求提早婚配以增加人口。

秦汉

秦朝已有较为严格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从个人体格、外貌、户籍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登记管理。当时在人口登记中,对于年龄的判断是依据身高,所以也使得结婚与身高有了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也只是一定程度上,根据文献记载来看,未达到身高的女子结婚并不一定会受到处罚。

汉代的法律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汉初在收取赋税时,女子在十五至三十岁之间没有结婚的话,就要收取五倍的赋税,可见当时是鼓励早婚,以增加人口,弥补战乱之后造成的人口减少。

魏晋南北朝

动荡的政治局势和频繁的战争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口普遍减少,不同政权争相鼓励早婚和生育的律令频频公布。同时当时婚姻极为注重门第,要求门当户对。这一时期的记载来看,官府允许女子结婚要在十三岁以上,低于十七岁为佳,二十岁以下未结婚的还会进行强制婚配。当时的人们生活尚且不能自足,又哪来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嫁娶和生子呢?国家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役、赋税不足,农业生产和出兵打仗都受到影响,统治者们自然按捺不住,要采取强制手段进行干预。

隋唐

唐代贞观年间的政令曾有男子二十、女子十五进行婚配的记载,到开元年间,有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允许婚配的记载。贞观年间的年龄是要求男女必须婚配,而开元年间只是一个允许的下限,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女子婚嫁年龄主要还是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虽然与官方的政策有所偏差,但是可以看出官府的政令也是有一定导向性的。

宋朝的婚龄与唐朝基本相同,也大体是“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岁”。理学家们对于司马光将婚龄下限提高一岁的说法表示了认同,在理学渐渐流行之后,对于婚龄的提高也有些许影响。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实践中的宋代婚龄比之前也有所提高,几位皇后是十六岁、十七岁、十九岁完婚,比之前唐代如长孙皇后结婚的十三岁等记载略有提高。民间的的法律诉讼判决书中,对于民间婚龄的信息也有所保留,提及的个案中有女子十六岁结婚、十八岁结婚,男子二十岁娶妻。

元明清

元朝统治者的政策基本上是按照各民族自己的婚俗,如果是异族通婚,按照男子所在民族的习惯。

明朝的规定是“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设置的是男女婚配的年龄下限,并未指明到一定年龄不婚配会受到处罚或强行婚配。由于一些人认识到早婚的危害,所以民间出现了一些禁止早婚的思想。在四川发现的万历时期石刻上就有相关文字“广安石刻:命口口谕军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婚,须齿十五六岁以上,方许迎娶。违者,父口口兄重责枷号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责。万历九年十一月十日。分巡道刻石守御所。”“彭水石刻:都察院示谕军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婚,须年十五六岁以上,方许迎娶。违者,父兄重责枷号,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责。万历九年十二月初一日。”

摘自《Q版大明衣冠》

清代的《大清律》中虽然没有规定结婚年龄,但在《钦定大清通礼》规定,“男年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服,皆可行。”除了皇室有女子十二岁结婚的记载,其余阶层基本上是在十六岁左右。

纵观中国古代的“法定婚龄”,其中既有婚姻年龄的上限,也有提倡的适婚年龄(下限),与今天不同的是,此下限并不完全具有强制性,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一定的弹性和变化。可以看到,当社会处于战争时期或刚结束战争建立新的政权,统治者往往会提倡早婚早育多育,增加赋税徭役的基础和生产发展的劳动力。在长期的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个体为了增加家庭或整个家族的财富生产,乐于较早的生子,那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结婚年龄不会太晚。

当再次讨论人大代表提议提前法定婚龄时,你是否会思索更多呢?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然而在历史上却出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事情。比如说在三国后期,就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两人结婚数载,先后生有五个女儿,感情应该说非常好。但是后来丈夫却很冷血,不顾夫妻之情,暗中将自己的结发妻子毒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司马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由于司马懿的光环太过耀眼,以致于人们往往忽略司马师的存在,其实他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司马懿差。司马师字子元,长得非常英俊,“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誉,与当时的名士夏侯玄、何晏齐名。何晏就很看重司马师,“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了政敌曹爽,独揽曹魏的军政大权。在策划政变过程中,连次子司马昭都不知道,司马懿只和长子司马师商量筹划。可见司马懿对司马师的重视程度以及司马师确有过人之处。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为曹魏的权臣,还废掉了妄图夺回权力的魏主曹芳,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二、司马师的婚姻状况如何?

司马师先后娶过三位正室夫人,第一位是夏侯徽,第二位是吴氏,第三位是羊徽瑜,这三个人的都很有背景。羊徽瑜出身名门泰山羊氏,她的外祖父是汉末名士蔡邕,母亲是蔡文姬的姐妹。吴氏虽然被司马师休掉,但身份也非同一般,她的父亲是帮助曹丕即位的吴质。至于夏侯徽,她的身份比吴氏、羊徽瑜还要显赫。

夏侯徽字媛容,她的父亲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母亲是德乡公主。德乡公主虽然不是皇帝的女儿,但她是曹操养女,大司马曹真的妹妹。夏侯徽还有一个同母兄弟,也是曹魏的名臣,他就是夏侯玄。在曹魏政权中,夏侯家几乎和皇室曹家的地位一样高,两家关系非常密切,荣辱与共。

三、司马师为何要杀死妻子?

被司马师毒死的这位妻子就是夏侯徽!两家门当户对,司马师、夏侯徽在十几岁时就成婚了,婚后夏侯徽为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夏侯徽出身将门,很有见识,还经常能为司马师出谋划策,帮助丈夫处理各种事务,“后雅有识度,帝每有所为,必豫筹画”。在司马家生活了十几年,夏侯徽也意识到了司马家图谋不轨。

自热播以来,由刘涛饰演的张春华抢尽了镜头。她聪明、贤惠、正直、技能娴熟,多次保护丈夫司马懿免遭不幸。这个人物的设定有点像梅的设定。文士要有武功高的人来补充。张春华是司马懿的守护神和助手。

当然,司马懿和张春华的爱情也是一条重要线索。张春华苍劲,司马懿恬静,相得益彰。剧中的司马懿有点怕张春华,经常被罚下跪揪耳朵。

那么,历史上司马懿的妻子真的叫张春花吗?她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懿真的怕她吗?据记载,司马懿的第一任妻子确实是张春华。她在汉末三国女子中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不仅因为她嫁给了司马懿,还因为她能在史书上写下自己的姓和名。光是这一点就很不容易,因为那个时候,能保留姓氏的女性并不多。

曹操最著名的妻子是,袁绍的妻子是刘,而刘备的妻子在史书中被记载为甘和麋。她们的丈夫并不出名,她们自己也都很能干,但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名字,被称为“X氏”。

有人说吕布的老婆姓甚名谁,不是吗?丢西姆的故事,那是一个名人。另外,刘备不是也有一个叫孙尚香的妻子吗?孙权的妹妹。可惜的是,丢西姆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并没有关于她的官方记载;刘备确实有一个妻子叫孙,是孙权的妹妹,但是这个名字是后人加上去的。

其他人,比如大乔、小乔等等,就更不用说了。翻阅这一时期的史书可以发现,整个三国时期留下姓氏和名字的女性很少,书中的甄宓也是如此。史书只称她为“甄氏”或“侯震”,“甄宓”这个名字是后人加上去的。

张春华的祖籍是河内郡高萍县,离司马懿的家乡很近。她的父亲叫王璋,是一名县长,她的母亲山石也是河内县人。

后来,单家成了大名人,他就是“竹林七贤”中官职最大的单涛。理论上,张春华是单涛的祖母。

史书上说张春华美德智慧少。不清楚她是什么时候嫁到司马家的。按照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年龄,应该是在司马懿装病不侍奉曹操的那些年。当时大家都知道司马家的老二还没嫁出去,但是他是病人,估计有点地位的家庭都不愿意把姑娘嫁给他。张家虽然不是什么大家族,至少她当过县令。张春花按理说是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但她还是嫁了。

比张春华司马懿小10岁,结婚的时候应该不到20岁。过门之后,司马懿装病的秘密自然瞒不过她。得知后,她在惊喜之余特别注意不要把秘密泄露出去。

不漏怎么办?继续装。让我们一起假装。司马懿装得很像。有人在的时候,他就躺着,出门的时候,他就被别人背着。他从来不敢粗心大意。然而,事故还是发生了。

有一天,他们家在院子里晒书。当时,竹木书仍然是书籍的主要形式。这种材料最怕潮湿,所以经常被拿出来冷却。这时下起了大雨,眼前一个人也没有。司马懿一急,忘了自己在装病,起身就跑去收书。这恰好被家里的一个婢女看到了。

司马懿有点紧张,担心秘密泄露,赶紧想办法补救。以司马懿处理这种事情的聪明才智,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婢女叫来,哄一哄,吓一吓,给她一个封口费,让她的秘密永远烂在肚子里。

但是张春花摇了摇头:封口费?那不靠谱。所有秘密的最大危险是金钱。张春华认为,永远保守秘密的方法只有一个:杀人!

司马懿见张春华还有些犹豫,当即杀了

人被杀了,尸体怎么处理?在院子里挖个坑,把人埋在那里。很简单,但是以后估计一到院子就要分心了。半夜醒来,会感觉有人站在院子里。那时候还没有醋酸和硝酸,不容易弄死尸体。但是,这打不过张春花。她的解决方法是:做饭。张春华亲自烧了一大锅水,把婢女煮了,彻底毁尸灭迹。

上面的故事不是民间传说或野史的笔记,而是晋书年的一本正经的记录。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也是一种犯罪,但学历史的人认为这只是张春华的光辉事迹,没有她司马懿恐怕也过不了这一关。

张春华陪伴司马懿40余年,史书对她评价甚高,说她是“一个潜入鳞中,在天庭中制造困局,成功屠珊脱逃,并为她带来宝贵财富,借助母仪”的女子。没必要翻译这些词。这些史书上的文字,都不免美得夸张。记住“母仪之助”的意思就够了。

年轻人喜欢找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认为他们有共同语言,很好沟通。事实上,如果两个人都是内向或外向的情侣,是很难相处的,而既刻板又灵活又互补的情侣,更容易深情。

所以最好找个脾气比较慢性的,比较健谈的,比较合群的。这样的组合更稳定持久,但前提是彼此相爱,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共识,这样才能在需要自己的时候愿意付出。没有这些互补也没用。

家教太严的孩子往往胆小,这和在严格领导下工作的下属是一样的。他们总是害怕被人批评,做事放不下手脚,畏首畏尾。早年的司马懿,既有刚毅的一面,也有软弱和深思熟虑的一面。好在张春华帮了他,性格完全互补。出了事,夫妻二人商量,张春华给丈夫出了很多主意。作为一个传奇女子,关于张春华的故事应该不少,但史书上直接记载的并不多。晋书宣穆张皇后传只有270多字,三分之一用来介绍基本情况,剩下的篇幅只够记录两件事。

第一件事上面已经说过了。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张春华为司马懿生下了司马师、司马昭、司马迁,而这时的司马懿却溺爱白夫人,对她很冷淡,有时很久见不到她的面。

有一次,司马懿病了,张春华去看望她,司马懿不太高兴。她见了就说:“你这老太婆,跑出来干嘛那么烦人?”

张春花大发慈悲,一气之下开始绝食。司马懿听说后很生气,就绝食抗议,不予理睬。张春花快饿死了。后来司马懿终于着急了,因为司马师、司马昭、司马迁都加入了绝食,陪着母亲讨回公道。司马懿吓坏了,跑去找张春华认错。张春花原谅了他。

事后司马懿守口如瓶,对别人说:“一个老婆子死了,真可惜。我担心那些好儿子!”

晋书作为司马氏家族的官方传记,一直能够掩盖司马氏家族夺权过程中的一些不光彩的地方,但还是把后面的事件写了下来,似乎不会无中生有。这个故事看起来并不正面,但在历史学家眼里,它不属于普通的八卦新闻。这很重要,所以我写了下来。

想必司马懿年轻时对张春华有所依赖,张春华一定在她的奋斗中帮过她,这和军师联盟所表现出来的是相当一致的。但最终,张春华渐渐失宠于司马懿,但她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对丈夫的管理还是相当不错的。

可以猜测,张春华年轻时是“野蛮女友”,老了是“凶老婆”。张春花59岁去世的时候,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其实已经是很长的一生了。司马懿当时还没死,正在装病抗击曹爽。那是最难过的时候。张春华葬于洛阳高原陵墓后,她的孙子司马燕被禅宗拥立为帝。之后,她立司马懿为晋皇帝,张春华为宣穆皇后。

除了张春华,史书上提到司马懿一生中至少有三个女人:白、傅、张。她们在史书上被称为妻子,但实际上是嫔妃。除了张春华生的三个儿子,他们又为司马懿生了六个儿子,其中三个参加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史书中没有关于傅夫人和张夫人的专门记载。白夫人因为上面的“宠物争宠”而出名。她的儿子司马伦曾在“八王之乱”中当上皇帝,但很快就退位了,历史学家也普遍不承认他是皇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284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